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第一章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一章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就提出非智力因素,此后为韦克斯勒所继承和发展。但是这一概念在西方并未引起多大反响。1943年,我国心理学家曹日昌提出“非智慧的心理特质”一词。1983年,燕国材在《光明日报》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引起国内教育界广泛关注与重视。

一、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性质

1、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人的意向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叫做非智力因素。

对意向活动的理解:人的一生中有两大任务,一是认识世界(了解与掌握事物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规律),一是改造世界(如何对待和处理外在事物)。认识世界的活动反映在心理上就表现为认识活动,如感知、表象、想向、思维、记忆、注意等。这些认识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形成一系列更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就把它们总称为智力因素。改造世界的活动反映在心理上就表现为意向活动,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这些意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会逐步形成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我们就把它们总称为非智力因素。

2、非智力因素的外延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以外的众多心理因素,它蕴含在意向活动以及意向活动所凝聚的个性特征之中。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对狭义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分解,并根据它们对学习作用的大小、关系疏密程度,选取12

个基本心理因素构成具体的非智力因素,从动机中分解出来的有成就动机;从兴趣中分解出来的有求知欲望;从情感中分解出来的有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从意志中分解出来的有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从性格中分解出来的有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

二、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1、非智力因素的特点:意向性、习得性、聚合性、波动性、积极性、适度性。与之对面的是认识性、遗传性、结构性、稳定性、无积极性、非适度性的6个特点就把智力因素的性质也反映了出来。

2、非智力因素的功能:动力功能、定向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功能、调控功能、强化功能。

三、IN结合的学习理论

I(智力)N(非智力)。该理论由三个核心思想组成。归纳为一个目的、一条假设和一个公式。目的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调动其主体积极性;假设是一般的说,智力水平差不多,非智力因素水平却差别很大;公式是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A=f(I.N)。(A是学习的成功)

IN结合论不只有三条核心思想,同时还有10对20个命题。分三个维度归纳如下。

区别维度,即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两者的区别角度来考察,有3对6个命题。

第一对命题:智力属于认识活动范畴,有认识作用;非智力因素属于意向范畴,起意向作用。

第二对命题:智力没有积极性;非智力因素有积极性。

第三对命题:智力是比较稳定的;非智力因素的波动性却很大。

影响学习的维度,即从IN两者对学习的影响的角度来考察,有如下4对8个命题。

第一对命题:智力对学习起直接作用;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间接作用。

第二对命题:智力是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的心理条件。

第三对命题:智力是学习活动的执行——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动力——调控系统。

第四对命题:智力在学习中具体表现为“五会”;非智力因素具体表现为“五学”。

联系维度,即从IN两者的联系的角度来考察,有如下3对6个命题。

第一对命题:智力活动促进(退)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促进(退)智力活动。

第二对命题:智力活动指导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导智力活动。

第三对命题:智力可以转化、补充非智力因素的某些特征;非智力因素可以削弱、补偿智力的某些弱点。

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作用是间接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影响学习的过程及其效果,单不是学习活动本身);智力是学习活动的执行——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动力——调控系统;智力在学习中具体表现为“五会”(会观察、会记忆、会想象、会思维、会注意。对应智力的五因素);非智力因素具体表现为“五学”(愿学、好学、乐学、勤学、自学。对应非智力的五因素)。

第二章动机与学习

一、动机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1、动机的定义:动机是由内驱力或诱因激发个体指向某种活动目的而采取相应行为以获得一定效果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力量。内驱力就是驱使个体活动的内部力量,它可以区分为三种:生理内驱力、心理内驱力和社会内驱力。诱因是引诱、诱发个体产生动机的一切外部因素(情境)。它也可以分为三种:理智诱因、情绪诱因和社会性诱因。目的指人们活动所追求的结果。一般可将其归结为三种:长期(远景)目的、中期(中景)目的、近期(近景)目的。行为是行动的表现和结果,是动机与目的、效果之间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则目的不能实现,效果不能取得。效果是目的实现的程度。其与动机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以行为为中介,通过并凭借行为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需要与动机的关系。需要总是有对象的,表现为对象的需求性与占用性的统一;它是个体内部的一种匮乏状态,要求得到满足,从而成为个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源泉。需要有三类: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不能把需要与动机混为一谈。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动机发过来又会激发出某种新的需要;需要与动机以内驱力为中介而相互制约。

德森定律)。学习者应该从实际出发,合理的调整期望,使其不要过高或过低,而要恰到好处;第七,动机迁移的规律。在学习中,学习者应当善于把学习此门学科的动机转移到学习彼门学科,甚至把参加某种活动的动机转移到某种学习活动中。

四、动机的品质与学习

动机在正确性、长远性、稳固性、有效性四个方面对学习有影响。

五、愿学的涵义、原则与方法

涵义:愿学是以学习动机为基础或手段的、一种动机与学习协调统一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愿学以学习动机为基础和手段,它又是一种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动机与学习必须保持协调统一。

原则:认识与意向协调,意向与行动结合,动机与效果统一。

方法:目标学习法与计划学习法。

第三章兴趣与学习

一、兴趣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1、兴趣的基本涵义

兴趣是对事物与活动的心理倾向,可以划分为兴趣(力求认识某种事物)与爱好(积极参与某种活动)两个层次。

兴趣具有内在趋向性与内在选择性两个特点,并有专心致志与愉快情绪两种心理状态相伴随。

2、兴趣的发展过程

兴趣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初级水平,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并称为情境兴趣;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其特点是,基本定向,为时较长,可称为稳定兴趣;志趣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其特点是,积极自觉,终身不变,可称为志向兴趣。

3、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

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可归结为动力和定向两个方面。

二、好奇心、求知欲与认识兴趣

好奇心是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具有先天性和泛化性两个特点。好奇心是产生求知欲的基础,也是认识兴趣的先导。

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欲望。它有四个特点,即后天性、探索性、专一性和情绪性。

认识兴趣指向于认知领域,是兴趣在力求更深入认识世界方面的表现,其特点为结构性与层次性。认识兴趣是由认识、情绪与意志三因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结构。认识兴趣发展有三个层次的水平即初级水平(对新奇事物与有趣现象的直接兴趣)、中级水平(对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兴趣)和高级水平(对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客观规律和基本原理的兴趣)。

从狭义的角度看,认识兴趣便是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习自可事半功倍。具体说来: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兴趣可以作为学习的手段,即学习者采取各种激发直接兴趣的方式,以促使学习——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在

学习中,认识兴趣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它很稳固、功能性强;在学习中,认识兴趣最终会成为人的个性特征从而具有更明显的稳固性和功能性。

三、兴趣的规律与学习

兴趣的规律主要有7条。第一,兴趣逐步深化的规律。据此,在学习中,应当善于从有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还要善于使三者交互作用;第二,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交替转化的规律。据此,学习者要善于把两种兴趣结合起来,让其轮流交替、相互转化;第三,广阔兴趣与中心兴趣相互促进的规律。学习者要利用前者,以解决博的问题,也要利用后者,以解决专的问题。更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以解决博与专的关系问题;第四,好奇心、求知欲、兴趣依次发展、交互作用的规律。在学习中,要保护好奇心,形成求知欲,发展学习兴趣,并使三者依次发展、交互作用;第五,兴趣与注意相互依存的规律。在学习中,学习者要善于把容易简单性材料与困难复杂性材料搭配起来,使其轮流交替,这样直接兴趣——无意注意、非意志注意同间接兴趣——意志注意也随之轮流交替活动;第六,兴趣与努力不可分割的规律。据此,学习中就要反对兴趣主义和苦读主义,而要把好学、乐学与勤学、苦学结合起来;第七,兴趣迁移的规律。为了促进兴趣的有效迁移,就要发现现有兴趣,确定迁移对象,找出有关关系,创建迁移情境,巩固新旧兴趣。

四、兴趣的品质与学习

兴趣的品质主要有四,即倾向性、广阔性、稳固性与有效性。它们对学习都有一定的影响。兴趣的倾向性是指兴趣趋向什么事物或活动而言。以此品质为参照,可以有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内在兴趣和外在兴趣、高尚兴趣和卑俗兴趣;兴趣的稳固性是指兴趣持续的时间长短而言。可以划分为稳固兴趣和动摇兴趣两种;兴趣的有效性是指兴趣作用的大小即效能性水平。根据次品质,可将其分为两种,即有效兴趣和无效兴趣。

五、好学的涵义、原则与方法

好学是以学习兴趣为基础或手段的一种兴趣与学习协调统一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好学以学习兴趣为基础和手段,它又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兴趣与学习必须保持协调统一。

好学的原则有:好学与愿学协调,好学与乐学结合,会学与学会统一。

好学的方法可归结为兴趣方法,即激发导入、交融展开、评价终结。

第四章情感与学习

一、情感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1、情感的涵义

情感属于意向过程,是意识倾向性的表现。一定的主客观因素引起的心理的波动性与感染性,叫做情感。

2、情感的基本特点

情感的基本特点主要有:波动性、感染性、两极性、扩散性、情境性、移情性、外显性。

3、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可归结为动力与定向两个方面。

二、情感的种类与形式

情感的种类与形式,体现在情绪、情感(狭义的)、情操之中。即它们可以分为三个种类或者三种形式。情绪是一种先天的、原始、简单、低级的情感(广义的)。它表现为情调、激情、心境和应激四种形式。喜怒忧惧是四种基本的原始情绪(原情)。情感(狭义的)是是原情的分化、复合而成的一系列“杂情”(情操除外)。它表现为迷恋与热情两种形式。其种类繁多。人类形形色色的情感(广义的),除几种原情和情操外,都是狭义的情感。情操是一种更加深厚、稳固、高级、复杂的社会情感。情绪与狭义情感的种种形式都可以表现情操。其种类有三,即道德感、理智感与审美感。

三、情感的规律与学习

情感主要有6条规律。第一,情感与认知相互制约的规律。据此,在学习中,学习者应当以知启情、以情促知、知情互动、相互促进,或知中有情、情中有知、情知交融、共同提升;第二,两级情感相互依存、冲突、转化的规律。据此,在学习中,学习者应当利用两级情感的这三个特点,使情感发之得当,用之得宜,以便它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要充分调动肯定、积极、增力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避免、消除否定、消极、减力情感对学习的影响。要让某些情感如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轮流交替,以活跃学习气氛,促进学习效果;第三,情感的质与量依存于需要与期望的规律。在学习中,学习者要培养合理、恰当的学习需要,及时调节对学习成功的期望值;第四,情感自行扩散的规律。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自觉调整情感的扩散,使其对学习有利;第五,同质情感逐步积累的规律。为了积累情感,学习者就必须让自己经常性的体验到积极的同质情感;第六,情感的迁移规律。学习者充分利用此规律,就能使学习充满乐学气氛,养成乐学精神。

四、情感的品质与学习

情感的品质主要有六个方面。倾向性、深刻性、多样性、固定性、适度性、功效性。情感的倾向性是指情感为什么和为了什么而发来说的。以此品质为参照,可以有正确的与不正确的两种情感;情感的深刻性是指情感内容的深度。以此品质为依据,可以有深厚的和肤浅的两种情感;情感的多样性是指情感涉及事物及其表现形式的广大。据此可以把情感划分为丰富的和单调的两种;情感的稳固性是指情感持续时间的长短久暂而言。据此可以把情感区分为固定的情感和不固定的情感两种;情感的适度性是指情感之发是否恰到好处而言。可以划分为适度的情感和不适度的情感;情感的功效性是指情感发挥作用的大小、正负程度。可以区分为有效的情感和无效的情感。

五、乐学的涵义、原则与方法

乐学是以学习情感为基础或手段的一种快乐与学习协调统一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乐学以快乐为基础、手段,它又是一种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快乐与学习应当保持协调统一。

乐学的原则有:乐学与勤学协调,内乐与外乐结合,快乐与成功统一。

乐学的方法可以归结为快乐学习法。它由状态(让学习者在认知准备的同时,进入愉快的情绪状态制作,为学习过程创设最佳的情知开端和背景)、诱因(让学习者在感性接触学习材料的同时获得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诱因刺激)、深化(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理性加工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陶冶)、激励(学习者检验认知成果的同时获得动机和情感上的激励)、发散(学习者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促进愉悦体验在层次上的发展)五个环节构成,其结构是知情双线并举,相互交织,前后呼应。

第五章意志与学习

一、意志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1、意志的基本涵义

所谓意志,就是人的意识对一定的目的性与调控性的表现,而目的性与调控性乃是意志的两个基本特点。

2、意志与行动

意志与意志行动不是一回事,意志是意志行动的主观方面,二行动则是意志行动的客观方面;意志是纯主观的,意志行动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意志与困难

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哪里有困难,哪里就需要意志;哪里有意志,哪里就没有困难。

4、意志的特点

意志具有目的性和调控性两个基本特点。

意志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但它又有受动性。确切的说,意志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5、意志在学习中的作用

意志在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维持和调控。

二、意志的过程及其阶段

意志过程及其阶段,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决定与执行两阶段论,二是决心、信心与恒心三阶段论。

意志过程的两阶段与三阶段是可以统一的,即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外部表现。

三、意志的规律与学习

意志的规律主要有5条。第一,意志与行动不可分割的规律。据此,学习者应当激励意志参与学习,通过学习培养意志;第二,意志与认识相互制约的规律。在学习中,学习者应当自觉的以认识指导意志,用意志支持认识。克服两者的消极面,以避免其相互促退;第三,意志与情感相互制约的规律。据此,学习者要有目的的应用情感激励意志,以意志调控情感。消除两者的消极面,以避免其相互促退;第四,意志的强度与克服困难大小、多少成正比例关系的规律。在学习中,学习者应给自己安排有一定困难的学习任务,以便意志愈战愈强;第五,意志的内部冲突规律。据此,学习者要合理的解决双驱、双避、趋避等冲突,使自己心平气和、情意协调地进行学习。

四、意志的品质与学习

意志主要有4种品质: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与自制性。意志的自觉性指对行动的目的与意义有明确的认识。有的人具有充分的自觉性,有的人则有受暗示性与独断性;意志的坚持性指在行动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有的人不怕困难,恒心坚定,有的人则有执拗性与动摇性;意志的果断性涵义是人们能适时下定决心、采取决定,并有信心地把信心付诸于行动、执行决定。有的人当机立断,也善于等等时机,有的人则优柔寡断或草率行事;意志的自制性的涵义是人们在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有的人能做到当行则行、当止则

止,有的人则放纵自己或随波逐流。

五、勤学的涵义、原则与方法

勤学是以学习意志为基础或手段的一种意志与学习协调统一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勤学以意志为基础、手段,它又是一种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意志与学习应当保持协调统一。

勤学的原则有:劳逸协调,勤巧结合,苦乐合一。

勤学的方法主要是,自我控制学习法(自我发动和自我制止)与自我管理学习法(自我管理学习内容的质量、自我管理学习方法的质量、自我管理学习时间的质量、自我管理学习结果的质量)。

第六章性格与学习

一、新歌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1、性格的涵义

以世界观为核心的现实态度、心理特征、活动方式等因素的完整结构,叫做性格。

2、性格与人格的关系

人格包括道德人格、法律人格与心理人格。性格与心理人格相当。

3、性格在学习中的作用

性格在学习中具有总和作用,即非智力因素的六大功能都有所表现。

二、性格的结构

根据前面的定义,性格显然是由世界观、现实态度、心理特征与活动方式四个因素组成的完整的层次结构。

世界观是性格的核心因素,由认识、观点、信念与理想等四个因素构成。

现实态度的表现为对己、对人、对事三个方面的态度。

心理特征包括理智特征、情感特征和意志特征。

活动方式由行为方式与行为习惯组成。

三、性格的规律与学习

性格的规律主要有四条。第一,性格与气质相互制约的规律。在学习中,要培养良好的性格,以改善气质,又要按照气质特点,因势利导地培养性格;第二,性格与智力相互作用的规律。据此,学习者要以性格促进智力,用智力提高性格;第三,性格的稳定性与可塑性相结合的规律。在学习中,要以性格培养性格,并不断发展、改造性格,使其趋于尽善尽美;第四,性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制约的规律。据此,学习者要自觉地发挥五种因素的总和作用,不要片面地强调某以因素的决定性影响。

四、性格的品质与学习

性格的品质有四。即倾向性、统一性、坚强性与独立性。它们在学习中都有一定的作用。性格的倾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性格的统一性是指构成性格的诸多成分的协调统一;性格的坚强性是就一个人追求既定目标的坚韧性与刚毅性的程度而言的;性格的独立性是就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独立做主的水平而言。

五、独立学习的涵义、原则与方法

以学习性格为基础或手段的一种性格与学习协调统一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独立学习以性格的独立性为基础、手段,它又是一种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性格与学习应当保持协调统一。

独立学习的原则有:独立学习与学习指导协调,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动脑与动手统一。

独立学习的方法有:做作业,自学,研究,创作。

六、“四心”与学习

“四心”即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与责任心。它们都属于性格范畴,是非智力因素外延的第三个层次的重要因素。“四心”与成功(包括学习成功)有密切关系:自尊心是成功的起点,自信心是成功的秘诀,好胜心是成功的动力,责任心是成功的保证。

自尊心人皆有之。它是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评价与个人自尊需要关系的反映。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他要求平等相待,要求尊重自己,渴望表现自己,关心自己形象。这也是自尊心的四个特点。自尊心是学习者取得学习成功的起点、奋发向上的源泉、自我监督的武器。自尊心的发展与变化,依存于评价的情况、自信心水平、能力与品德的水平以及环境气氛的状况。自尊心的培养方法有: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自信心水平,培养能力和品德,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能力与力量是实现所追求的那个正确的目标。自信心是由自信认识、自信体验与自信行为三因素组成的完整结构。自信心的特点有:明确的目的,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毅力,远大的理想与谦逊的品质。自信心在学习中的作用是:获得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有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自信心的发展依存于活动的结果、他人的态度、自我评价。培养自信心的方法有:培养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及时调整期望值,信任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取得成功。

好胜心是一颗力争上游、用不停滞的新。它可以发展成为积极的进取心和消极的嫉妒心。好胜心由三个因素组成,即好胜认识、好胜体验与好胜行为。好胜心的主要特点有:不满现状,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力争上游。好胜心是取得学习成就的动力,能激发学习竞争意识,团体好胜心也能推动合作学习。好胜心的发展依存于自尊心、自信心、抱负水平和环境因素。好胜心的培养方法是:制定目标体系,保持乐观情绪,克服自满心理,消除嫉妒心理,去掉自卑心理。

责任心就是个体对担负的职责,任务或使命必须认真负责、不得有误的一种心理倾向。责任心是由责任认识、责任体验与责任行为组成的完整的结构。主体性、稳固性、实践性与层次性是责任心的主要特点。责任心是学习者取得学习成就的保证,有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成就,可以督促学习者检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责任心的发展与变化,主要取决于对任务的理解、对后果的预知、义务心的水平、“三心”(上述三心)的状况等。培养责任心的主要方法有:增强主体意识,安排适当任务,把各种责任心综合起来加以培养。

第七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意义

无论从我国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西方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还是从非智力因素、智力、知识三者间的关系看,都必须培养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智力和知识是学习的三要素。三者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智力与知识比较,智力更重要(授人以渔)。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比较,非智力因素更重要。

二、非智力因素品质的培养

从整体看,要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五大品质: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自觉性是意识的基本品质之一;主动性是以动机为心理机制的;积极性以兴趣、情感和意志为心理机制;独立性是性格的一项基本品质;创造性既是智力因素的品质,也是非智力因素的品质,只有当两者综合在一起,才会有正在的创造性。

三、动机的培养

儿童动机的发展特点主要有:动机的内容形式日趋复杂,内在性日益提高,长远性逐步增强。

培养动机的主要方法是:目标与反馈、表扬与批评、竞赛与合作、期望与评价。

四、兴趣的培养

儿童兴趣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兴趣的范围不够广阔,泛化而无选择,不固定和不深刻,不够自觉。

培养兴趣的方法主要有:发展情感,培养乐趣;培养理想,形成志趣;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结合起来;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情感的培养

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主要有: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复杂,形式日益多种多样,稳定性日益巩固增强,深刻性日益加深提高。

培养情感的主要方法是:以知育情,以情育情,以意育情,以行育情,以境育情。

六、意志的培养

儿童意志发展的特点主要有:逐步提高了意志的自觉性,增强了坚持性,加强了果断性,锻炼了自制性。

培养意志的方法主要是:从小事做起,从平时做起,从今天做起,自我要求,自我激励、自我监督。

七、性格的培养

儿童性格的发展特点主要有:性格的统一性逐步巩固,坚强性日益加强,独立性逐渐提高。

培养性格的主要方法是:提升世界观,优化心理因素,投入集体生活,加强实践活动。

八、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培养

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提高其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培养非智力因素要注意两个结合: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结合;非智力因素与道德品质的结合。

培养非智力因素要做到三个注意:注意年龄特征、个体差异、性别差异。

培养非智力因素要做到四个重视:重视学习优秀者、中等者、差者和女性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五种方法是:练习、锻炼、要求、榜样和强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