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翻译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翻译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翻译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翻译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翻译”课程教学参考书目

史宝辉(辑)

一、翻译教材(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排序)

陈宏薇,1996,《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陈宏薇,1998,《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陈茂松,1996,《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陈廷佑,1994,《英语汉译技巧:跟我学翻译》。北京:华龄出版社。

范仲英,1994,《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冯庆华,2002,《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古今明,1997,《英汉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郭著章、李庆生,1996,《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修订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靳梅琳,1995,《英汉翻译概要》。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居祖纯,1998,《汉英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居祖纯,2000,《高级汉英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居祖纯,2002,《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柯平,1991,《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辛,1993,《实用汉译英手册》。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李运兴,1998,《英汉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季春,1996,《实用翻译教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刘宓庆,1987,《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吕俊、侯向群,2001,《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李嘉祜、张燮泉,1983,《汉英翻译教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彭长江主编,2002,《英汉-汉英翻译教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单其昌,1991,《汉英翻译入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申雨平、戴宁,2002,《实用英汉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孙万彪、王恩铭,2000,《高级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孙致礼,2003,《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宏印,2002,《英汉翻译综合教程》。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治奎(主编),1999,《大学英汉翻译教程》(修订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温秀颖、马红旗、王振平、孙建成,2001,《英语翻译教程(英汉·汉英)》。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许建平,2000,《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杨莉藜,1993,《英汉互译教程》(上、下册)。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曾诚,2002,《实用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张蓓,2001,《汉英时文翻译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1983,《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庄绎传,2002,《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二、翻译理论(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排序)

《翻译通讯》编辑部,1984,《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翻译通讯》编辑部,1984,《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郭建中,2000,《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黄雨石,1988,《英汉文学翻译探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黄振定,1998,《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黄忠廉,2002,《变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金隄,1998,《等效翻译探索》。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廖七一,2001,《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刘宓庆,1998,《文体与翻译》(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刘宓庆,1999,《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刘宓庆,1999,《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刘重德,1991,《文学翻译十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吕俊,2001,《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申丹,1995,《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申雨平(编),2002,《西方翻译理论精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思果,2002,《译道探微》。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孙致礼,1996,《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南京:译林出版社。谭载喜,1999,《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谭载喜,2000,《翻译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克非,1997,《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杨自俭、刘学云(编),1994,《翻译新论(1983-1992)》。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杨自俭(主编),2002,《译学新探》。青岛:青岛出版社。

张柏然、许钧(主编),2002,《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三、翻译实践(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排序)

包惠南,2001,《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陈定安,1991,《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陈生保,1998,《英汉翻译津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陈廷祐,2001,《英文汉译技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陈文伯,1998,《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陈中绳、吴娟,1990,《英汉新词新义佳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程镇球,2002,《翻译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方梦之,1994,《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1996,《汉译英实践与技巧》。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冯庆华主编,2002,《文体翻译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冯志杰,1998,《汉英科技翻译指要》。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何炳威,2002,《容易误译的英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何刚强,1994,《现代英语表达与汉语对应》。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何刚强,1996,《最新英语翻译疑难详解》。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何刚强,1998,《现代英汉翻译操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晓吉,1990,《实用英汉对比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惠康,1998,《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金惠康,2003,《跨文化交际翻译》。北京:中国队外翻译出版公司。

李亚舒、严毓棠、张明、赵兰慧,1994,《科技翻译论著集萃》。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正中,1997,《国际经贸英汉翻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陆钰明,1995,《汉英翻译指导》。上海:远东出版社。

乔海清,1993,《翻译新论》。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单其昌,1989,《汉英翻译讲评》。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单其昌,1990,《汉英翻译技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思果,2002,《译道探微》。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倜西、董乐山等(编),2002,《英汉翻译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汪福祥、伏力,2003,《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王令坤(主编),1998,《英汉翻译技巧》。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吴伟雄、方凡泉,1997,《实用英语翻译技巧》。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许国烈,1985,《中英文学名著译文比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许明武,2003,《新闻英语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叶子南,2001,《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于岚,1997,《英汉实例翻译技巧》。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喻云根,1996,《英美名著翻译比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张经浩,1996,《译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张鸾铃,1996,《实用英汉翻译技巧》。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章和升、王云桥,1997,《英汉翻译技巧》。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1993,《联合国翻译论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选编),1986,《论英汉翻译技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钟述孔,1997,《英汉翻译手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周方珠,2002,《英汉翻译原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朱诗向,2002,《中国时尚热点新词速译》。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四、英汉语比较与对比(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排序,下同)

何善芬,2002,《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李瑞华(主编),1996,《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连淑能,1993,《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彭宣维,2000,《英汉语篇综合对比》。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邵志洪,1997,《英汉语研究与对比》。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王还(主编),1993,《汉英对比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魏志成,2003,《英汉语比较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萧立明,2002,《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熊文华,1997,《汉英应用对比概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杨自俭、李瑞华(主编),1990,《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杨自俭(主编),2000,《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杨自俭(主编),2002《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赵世开(主编),1999,《汉英对比语法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五、国外翻译理论与实践(以下所列书目均已在我国出版:带*号者已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带**号者已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 Baker, Mona. 1992.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 Bassnett, Susan & AndréLefevere. 1998.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 Bell, Roger T. 1991.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Longman.

Catford, J. 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in 1991)

** Hatim, Basil. 1997.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Devon: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 Hatim, Basil & Ian Mason. 1990.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don: Longman.

Hewson, Lance & Jacky Martin. 1991. Redefining Translation: The Variational Approach. London: Routledge. Reprinted by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rp. in 1992.

** Hickey, Leo. 1998.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 Newmark, Peter. 1982.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 Newmark, Peter. 198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Hertfordshire: Prentice-Hall. ** Nida, Eugene A. 1991.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in 1998, also appears in Nida 2001) Nida, Eugene A. 1996.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Bruxelles: Les éditions du Hazard.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in 1999)

** Nida, Eugene 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Nord, Christiane. 1997.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 Snell-Hornby, Mary. 1995.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Revised e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 Steiner, George. 1998.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Toury, Gideon. 1995.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 Wilss, Wolfram. 1982.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Tü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

六、我国主要翻译期刊

《中国翻译》(双月刊。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机关刊物,国家级双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第三版“外国语言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翻译》(季刊。中国科学院主办)

《上海科技翻译》(季刊。上海市委、上海大学和上海市科技翻译协会联合主办)《外语与翻译》(季刊。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

《英语世界》(月刊。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国家双效期刊)

(资料截止至2003年12月10日)

浅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及翻译能力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99976535.html, 浅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及翻译能力培养 作者:冯云菊岳元玉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7期 【摘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体系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视不够、对翻译在听、说、读、写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翻译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甚少的。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翻译能力,促进“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的和谐发展,是高校英语老师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本人认为可以从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法创新、注重文化差异分析这几个方面对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 【关键词】翻译教学能力培养文化差异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1.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与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大量的英语翻译练习中学生能够获得非常丰富的语言知识,同时在大量的汉英互译练习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能够熟练转换汉语与英语这两种思维。 同时,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学生在听、说练习中可以借助翻译获得准确信息,通过翻译理解听到的内容,锻炼了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写作与阅读练习中,学生往往在无意识中对看到的英语进行了翻译。翻译能力的高低对学生能否准确获得原文表达的信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对英语原文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无所适从,往往不能很好的抓住英文中体现出来的东西方文化差异。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更加准确的抓取原文想要表达的含义。其一,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通过大量的翻译训练掌握了较多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透过原文中的句子以及词汇的含义理解特殊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其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翻译训练讲解可以使学生逐步意识到汉语与英语这两个语言在在文化内涵上的独特特征,在英语学习中有意识的积累与英汉文化背景相关的知识,最终提高英语的掌握程度。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目前,我国已经在国际的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能流利的进行英语翻译的人才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点人才。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成为了大学的主要任务。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成为了大学英语老师的首要责任。有效的英语教学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翻译的技巧,然而,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亟需改进。 标签: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对策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1.缺乏文化背景的渗透。 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工作中能更好运用翻译这项技能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目前,很多大学的英语老师在进行翻译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只对翻译的内容进行讲解,没有任何相关文化背景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是将知识进行简单的语言类型转换,并没有深刻领会翻译材料的内容,这样缺乏背景的翻译无法使学生真正得到翻译能力的提升,反而会使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笑话,影响翻译水平的发挥。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翻译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属于比较难的课程,将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集合在一起,因此,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必然伴随着这四种能力的提高。但是,很多的大学英语老师为学生设计的翻译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专门的教学。另外,所有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都是相同的,教学内容都侧重于阅读与听力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好的运用英语翻译的技能。 3.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教学发展,教学模式滞后的现象是普遍存在于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一种现象。很多大学英语老师的教学方式都是发给学生一篇翻译的资料,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来完成,然后交给老师批改。老师使用的翻译资料也过于陈旧,与当今社会上的一些时事相脱节,甚至有些老师在学生翻译完成后,将答案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对照改正。 二、改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的具体对策 1. 优化课程设置。

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技巧(一)

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技巧(一) 摘要]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一些技巧。本文主要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首先遵循“忠实,通顺”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译文的文体,内容,人物等特点,为增加译文的文采,就需要合适的措辞。 关键词]翻译忠实通顺措辞 德国教育家巴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教会学生唤醒自己的学习能力,体会学习的魅力”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翻译学中,更能体现学习的魅力。这体现在:一方面,译文必须能够传达出作者的交际意图;另一方面,译文必须使读者领会到原文本的意境。要达到上述两点并不是很容易的事。美国著名翻译家尢金。奈达的论述可以说最著名。他指出,“翻译的主要矛盾,是形式对应与功能对应等的矛盾。”翻译中的“准确”不等于“严格形式上的准确。”要正确判断“准确”两字的含义,必须以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对所接受的信息能否做出基本一致的反映为依据。在翻译当中,若使译文“忠实,通顺”。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文章的文采。所谓“忠实”就是翻译不是读者独立创作,翻译的任务就是把原作用另外一中语言表达出来。如果译文在内容上与原文不符,就不叫翻译。而且语言必须忠实与原文。“忠实”的目标对于翻译本来是不待证明的、天然的要求,是千百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一直围绕旋转的中心。然而近来似乎颇有人对此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外国语》1998年第3期所载《从梦想到现实: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一文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文中引勒菲弗尔语曰:“忠实只不过是多种翻译策略里头的一种,是某种意识形态和某种文学观结合之下才导致的产物。把它捧为唯一一种可能的、甚至唯一一种可容许的策略,是不切实际的、徒劳无益的。”文章作者据此及其他一些类似论点得出结论:“忠于原文不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的标准,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绝对正确的标准。”作者在同文另一处对“忠实”的标准发出了—连串有趣的疑问:在我国占支配地位的标准,都把“忠实”放在第一位,却很少有人问过一句“为什么”?翻译为什么一定要追求(最大限度的)忠实?……译者另有目的、另有所好又怎样?社会现实不容许、不利于追求最大限度的忠实又怎样?不完全忠实的译文一定有害吗?要是不忠实的译文达到了目的,甚至达到了“好”的目的又怎样?可是,又为什么要强迫人家在两个极端之中选择一个——一端是百分之一百的忠实,另一端是零的忠实呢?译者为什么不能选择百分之七十、五十、三十的忠实呢? 这无疑是对翻译理论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对此本文无意正面做出回答,但却希望稍作探讨,从而达到认识翻译内部所蕴含深刻矛盾的第一步。 语言上忠实于原文是指在体裁,文风,作品的准确性,生动性,通顺程序等语言特点上忠实原作,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文章的文采,这时候措辞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文试从“措辞”(chioceanduseofwords)七个方面浅谈翻译。 一、用词要多样化 虽然形容词和副词在句中起重要作用,但一般说来名词和动词在句中是最重要的。在翻译中,不要堆砌过多的形容词和副词。对于所谓的好词(finewords)不要轻易的使用更不要在一篇文章中出现好几次。用词该华丽时要华丽,该朴实时要朴实。译文时不要总是用同一个词汇或短语,如果用得太多,会使读者感到厌烦,因此用词要多样化。请看下面的翻译 “你喝了不到两盅酒,就叨叨叨,叨叨叨,你有个够没有?” “够?哼,我一肚的冤屈,一肚的火,我没个够!当初当爸爸的也不是没叫人伺候过。吃喝玩乐,我哪一样没讲究过!自从娶了你的妈,我是家败人亡,一天不如一天。一天不如一天,——” “Yougettwoorthreedrinksinsideyouandyouareoff.Youhavebeengabbingonandonforhalfanhournow. Can’tyougiveitarest?” “Giveitarest?Notonyourlife!Ihavejustabouthadabellyfulofher,andIamgoingtohavemysay.Oh,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设计(全部)

《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设计 目录 绪论:文献(信息)检索的意义及基础 (2) 项目一科技文献检索方法和图书馆的科学利用 (8) 项目二常见化学化工科技论文的写作 (11) 项目三美国化学文摘的使用 (14) 项目四专利文献的查询 (17) 项目五标准文献的查询 (20) 项目六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应用 (23) 项目七信息检索策略综合应用训练 (26)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设计(讲稿)

教学内容与设计 绪论:文献(信息)检索的意义及基础 自我介绍 提问一:你会检索吗? 如果会,那么会用检索以下毕业专题的相关资料吗? ?杜仲叶中绿原酸的提取分离 ?有机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蚕丝蛋白制备工艺研究 ?铁矿石含铁量测定方法新工艺 ?基因工程干扰素生产工艺研究 提问的目的:突出检索技术直接是为毕业专题服务,这是一门技术。提问二:信息检索课是什么? 学生如是说: 文献检索课程是井底之蛙的升降机,是雄鹰的翅膀,是横跨天堑的桥梁。 针对某一课题,通过电子检索查阅有关资料,才知道知识的浩瀚,才知道世界的宽广,才知道“山外青山,楼外楼”。 它是我在大学期间所学的最重要,最有用的课程之一,有了它,我们将会受益终生。教会我们一种方法,一种主动 了解外界,提高自己,放眼世界的方法。 检索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制胜法宝,更是一条贯穿我们生活的红线。正因为有了这门课的学习,现在大脑的检索意识 就比较强烈,越搜越快!前几天,问同学借自行车,他告 诉我车子大致地点,是永久牌,有车栏,略有一点蓝。到 了现场,脑海中一下就有了先找有栏的,再找蓝颜色的, 最后确定是不是永久的,很快就找到了。 我爱检索,就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最后我想说,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学到了一门真正有用的课,它对我的影响和帮助将是伴随我一身的。 提问三: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科学研究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事业,而创新又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即要求“前无古人”。 时间分配 2min 引导学生回答 8min 10min 通过往届学生对信息检索课的评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也可以突出这门课对个人的作用。 10min 通过提问让学生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_现状与对策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 李忠华 (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广东东莞 523808) 摘 要:基于对不同版本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之解读,文章对当前我国面向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之现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针对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对策 Abstr act:This paper i ntends t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 n the teaching of trans lation to non-English majors in Ch i na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different version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yllabus,and to discuss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to non-English maj ors and constructiv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 ds:teaching of translation to non_English maj ors;problem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9-0047-03 1.引言 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着英语学习者的反应、翻译水平和能力测试的反馈信息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而逐渐浮现。罗选民(2002)按照学习者的专业属性把翻译的教学对象分为大学翻译教学和专业翻译教学两大类别。为了避免概念混淆,笔者把前者称之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后者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目前,英语翻译教学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后者,即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而前者却处于翻译教学与研究之边缘地带。本文拟就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策。 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处于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之边缘地带。此现状从我国翻译界学者们关于德利尔(Jean Deli sle)所提出的/翻译教学0(Pedagogy of Translation)与/教学翻译0(Pedagogical T ransla 2tion)之辩论即可窥其一斑。关于上述争议,普遍的观点是:翻译教学的重心为翻译技巧与知识之传授,旨在培养翻译之专才;而教学翻译被视为外语教学手段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语言点,从而提高其外语水平。诚然,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在关注的重点方面的确存在差异。然而,在我国翻译教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是:/教学翻译指语言教学中的中外互译,它对译文的要求较低,比较适合与翻译专业课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外语教学;而作为教学目的的翻译教学则是专业的,它对译文的要求较高0(罗选民,2002)。众所周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翻译主要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而很少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笔者以为,译界学者之重翻译教学而轻教学翻译的态度有将教学翻译边缘化之嫌。事实上,教学翻译的确被边缘化,甚至有研究者有失偏颇地将翻译教学之不良影响归咎于教学翻译(裴剑波,2003)。 教学翻译边缘化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翻译教学领域的边缘化。不仅如此,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翻译教学也被边缘化了。首先,作为指导及检查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对于翻译教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高等学校理工本科用)(1985年版,后简称5理工科大纲6)、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高等学校文理科本科用)(1986年版,后简称5文理科大纲6)、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6(高等学校本科用)(1999年版,以下简称5新大纲6)和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6(2004年版)。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5理工科大纲6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 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5文理科大纲6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5新大纲6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尽管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5新大纲6的一个亮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6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5新大纲6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从上述教学大纲内容分析不难看出,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3.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边缘化,使得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凸现。 1翻译课程的设置处于尴尬的境地。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面向作者简介:李忠华(1972-),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翻译研究收稿日期:2007-04-25(修改稿) 2007年第9期总第222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7,l 9 Serial l 222

外文文献—动画讲课教案

外文文献—动画

Animation Animation is the rapid display of a sequence of images of 2-D or 3-D artwork or model positions to create an illusion of movement. The effect is an optical illusion of motion due to the phenomenon of persistence of vision, and can be created and demonstrated in several ways. The most common method of presenting animation is as a motion picture or video program, although there are other methods. Early examples An Egyptian burial chamber mural, approximately 4000 years old, showing wrestlers in action. Even though this may appear similar to a series of animation drawings, there was no way of viewing the images in motion. It does, however, indicate the artist's intention of depicting motion. Five images sequence from a vase found in Iran There is no single person who can be considered the "creator" of film animation, as there were several people working on projects which could be considered animation at about the same time. Georges Méliès was a creator of special-effect films; he was generally one of the first people to use animation with his technique. He discovered a technique by accident which was to stop the camera rolling to change something in the scene, and then continue rolling the film. This idea was later known as stop-motion animation. Early examples of attempts to capture the phenomenon of motion drawing can be found in paleolithic cave paintings, where animals are depicted with multiple legs in superimposed positions, clearly attempting to convey the perception of motion. An Egyptian burial chamber mural , approximately 4000 years old, showing wrestlers in action. Even though this may appear similar to a series of animation drawings, there was no way of viewing the images in motion. It does, however, indicate the artist's intention of depicting motion. A 5,000 year old earthen bowl found in Iran.It has five images of a goat painted along the sides. This has been claimed to be an example of early animation. However, since no equipment existed to show the images in motion, such a series of images cannot be called animation in a true sense of the word. A Chinese zoetrope-type device had been invented in 180 AD. The phenakistoscope, praxinoscope, and the common flip book were early popular animation devices invented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These devices produced the appearance of movement from sequential drawings using technological means, but animation did not really develop much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2210101 [课程性质]限选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 32 学时、实践 0 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后续课程:无(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翻译和鉴赏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感悟、欣赏和热爱。课程主要以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为主,适当兼顾文学翻译理论教学。通过大量文学作品欣赏与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文学翻译的各种技巧,打下扎实的笔译基本功,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学的交流。 本课程旨在让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了解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差异,掌握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重大事件、主要思想、经典翻译标准、近现代著名翻译家以及代表翻译作品,按照小说、诗歌、文言作品、散文、剧本、通俗文学作品等类别,让学生熟悉不同文学体裁的翻译方法,如异化、归化等,提升他们对文学翻译的感性与理性认识,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事简单文学语篇英汉互译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学翻译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的选修课,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文学作品鉴赏与翻译训练,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热爱,提升

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较为系统的文学翻译基本理论,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使理论和实践达到统一。本课程的学习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翻译能力,熟练地在英汉两种语言间进行文学作品的互译,并达到较高的翻译质量,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和汉语水平以及其他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 第一、基本掌握文学翻译英译汉以及汉译英的理论并且进行一定的训练与实践。第二、达到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学要求 第一、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文学翻译的技巧、理解文学翻译基础理论、掌握文学翻译质量标准。 能力素质要求: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笔头翻译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感悟,欣赏和热爱。培养学生亲自动手翻译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热爱,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第二、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将课堂教学、课外作业、案例辅导、课后辅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主要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习题讲解式。 讲授教学法:讲授每个单元所涉及的文体特征和翻译问题等。引导式教学法:

最常用的十大英语翻译技巧

最常用的十大翻译技巧 转载自:花开有声转载于:2010-06-22 13:41 | 分类:转载的阅读:(1) 评论:(0) 常用十大翻译技巧之一:增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技巧作指导。常用的翻译技巧有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这些技巧不但可以运用于笔译之中,也可以运用于口译过程中,而且应该用得更加熟练,因为口译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译员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 1、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 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在汉译英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如: (1)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 马上给他打个电话,你觉得如何?(增译主语和谓语) (2)If only I could s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要是我能看到四个现代化实现该有多好啊!(增译主句) (3) Indeed, the reverse is true 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增译名词) (4)就是法西斯国家本国的人民也被剥夺了人权。 Even the people in the fascist countries were stripped of their human rights.(增译物主代词) (5)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While the magistrates were free to burn down house, the commo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light lamps. (增译连词) (6)这是我们两国人民的又一个共同点。 This is yet another common point between the people of our two countries.(增译介词) (7)在人权领域,中国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有关教学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文索引20篇)

有关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中文索引20篇) [1]王家友.《运动起来会怎样(二)》教学案例--基于网络资源的小学科学教 学设计[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10). [2]刘艳艳.《沉与浮》教学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8). [3]杨世凤.谈新课程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J].少儿科学周刊(少儿 版),2014,(7). [4]黄晓,孙丽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 2014,43(4):111-120. [5]陈磊.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之运用[J].赤子(中 旬),2014,(1):90. [6]吕笃康.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以《水》教学为例[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4,(1). [7]洪玉叶.基于个体差异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3, (25):113-114. [8]焦东林.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 (1):67. [9]叶宝生.小学科学教学观察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 2013,(12):68-72. [10]袁平.浅谈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设计[J].生物技术世界,2013,(9):121. [11]黄晓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中的教学设计[J].读与写(上,下 旬),2013,(9). [12]王军.论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J].数字化用户,2013,19(33). [13]汪丽,孙铭明.建构性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基 础教育研究,2013,(3). [14]胡俊.多媒体运用课——《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J].科学大众(科 学教育),2013,(4). [15]王慧君.科学探究教学设计:依据、实施与评价[J].中国电化教育,2013, (9). [16]曹志刚.《运动的方式》教学设计[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 [17]张庆法.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 师),2012,(7). [18]孙长华.《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设计——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材料 单元第一课[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12). [19]郑琳弋.小学科学课“声音的强弱与高低”教学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 育),2012,(2). [20]王利亚.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反思[J].新课程:教师,2012,(10). 有关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英文索引10篇) [1]Chun-Yen Chang, Hagmann, Johannes-Geert, Yu-Ta Chien, Chung-Wen Cho. Leveraging educational pathway to bridge in-school and out-of-school science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共4页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 目前,互联网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和相关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与服务,进而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加英语翻译教学的灵活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有利条件,提高英语翻译教学效率,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英语翻译教学理念落后。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翻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在需求,英语翻译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特点,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平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依然将翻译教学局限于课堂讲解,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导致翻译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翻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实践,一味的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掌握,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低下,这显然不符合当前社会对高素质英语翻译人才的要求。其次,教学方法陈旧。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活力,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目前许多英语翻译教师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致使英语翻译教学单一僵化,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单一的讲解和训练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调查表明,目前,只有极少部分高校

英语翻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式、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仍旧未能在翻译教学中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这不仅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1.革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并合理采用自由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具体而言,课前教师应当合理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运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进行渗透,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讲解单元背景知识,营造教学情境,在介绍完背景知识后还要附上一篇难度适中的课前篇章,当然,这篇文章的内容要与单元知识紧密相连。然后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翻译、PPT制作等,并将讨论过程录制成视频,或组建微信群、QQ群,进行线上讨论。在翻译课堂上各个小组应当用PPT的形式在班级内分享自主学习心得,并派小组代表向翻译的技巧、思路,以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关的解决办法,进行详细讲解。小组展示后还要进行班内讨论,通过网络或微信投票的方式评选最佳翻译小组。在完成之一环节之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翻译一篇难度较高的文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点评学生的翻译情况,做到针对性指导,并加强师生互动。 2.更新教学理念。在传统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国,教师时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显然不符合翻译教学的规律,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会影响师生互动,不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翻译课堂氛围。英语翻译教学中涉及到许多较为抽象的知识和技巧,若教师不及时关注学

文学翻译论文

从形合与意合辩证法角度观古诗翻译策略 (潘静20084033042 英语师范三班) 摘要:形合( hypotaxis ) 和意合(parataxis)是英语和汉语篇章组织的常用手段,也是英汉两种语言的重要区别所在。本文提出应当运用哲学中的辩证法原理看待语言中的形合与意合,真正做到学术研究全面、客观、严谨以及科学。一方面,要重视句子及其以下层面的语言特点:英语侧重形合,汉语侧重意合;另一方面,更要研究英汉语的意合与形合在句子层面以上(段落、篇章)所具备的不同作用:英语篇章使用词汇手段等意合组织方式,而汉语篇章中则采用重复和骈偶等形合手段【1】。本文利用对《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的英译研究分析,强调辩证地、动态地看待英汉语中的形意合问题,改进汉语古诗翻译策略,使译作体现并契合原诗作者的思想与内容,使译作读者明白并理解原诗的内涵与文化。 关键词:形合意合辩证法古诗翻译 Abstract: The very common mea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 are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in a language should be researched in a dialectic way. Only in this way, can academic research become more complete and objective. On the one hand, ou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entences and structures below the sentences leve l–English is more hypotactic while Chinese is more paratactic.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hypotactic and paratactic structures at the level of paragraphs in the two languages. Lexically paratactic structures are often found in English paragraphs, and hypotactic structures in the form of repetition and parallelism are frequently employed in Chinese. The author attaches the high importance to research languages in a dialectic way by the analysis of Mooring at night by Maple Bridge. So that we can find some strategies about the poem translation and make the successful exchange of two kinds of people with various background. Key words: hypotaxis, parataxis, dialectic way, poem translation 1.引文 形合与意合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英汉语篇组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形合就是依仗形式(包括词的变化形态,词汇的衔接等)将语言符号由“散”(个体的词)到“集”(组织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具有外显性和刚性;而意合则是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的手段,具有内隐性和柔性。

四种翻译方法,十种翻译技巧

四种翻译方法 1.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张培基) 应当指出,在再能确切的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有其可取之处,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另一方面可以进新鲜的表达方法。 Literal translation refers to an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When the original coincides or almost tallies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sequence of vocabulary, in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rhetorical device, literal translation must be used. Free translation is also called liberal translation, which does not adhere strictly to the form or word order of the original.(郭著章)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的前提下,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 意译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疑问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的相似。(陈

大学英语翻译(笔译)课程设置分析

大学英语翻译(笔译)课程设置分析-英语论文 大学英语翻译(笔译)课程设置分析 吴海燕 (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新题型增加段落翻译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掀起了翻译教学的热潮。然而,鉴于翻译技能对英语综合基础知识能力的要求,笔者认为,尽管从长远来看,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确是未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但是,从教学目标,教师配置,学时安排等方面考虑和分析,设置大学英语翻译课程不可一蹴而就,而应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关键词:英语翻译;课程;译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8-0075-02 一、引言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教学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而实际上,中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使得广大高校英语教师同样以全国大学英语考试的测试内容和形式为风向标,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甚至课程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从2013年12月考试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进行调整。此次调整将段落翻译取代完型填空,分值占总分的15%,明显加大了对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力度。翻译部分测试学生把汉语所承载的信息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能力,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

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翻译评分标准分为6个档次:13~15分、10~12分、7~9分、4~6分、1~3分和0分。各档次的评分标准如下,13~15分:译文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文字连贯,基本上无语言错误,仅有个别小错。10~12分,译文基本上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文字较连贯,但有少量语言错误。7~9分:译文勉强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文字勉强连贯;语言错误相当多,其中有一些是严重错误。4~6分:译文仅表达了一小部分原文的意思。连贯性差,有相当多的严重语言错误。1~3分:除个别词语或句子,绝大部分文字没有表达原文意思。0分:未作答,或只有几个孤立的词,或译文与原文毫不相关。 以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为教学改革风向标的大学英语界也因翻译新题型的出现而争相拿出开设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提议。翻译考试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将逐步起到引导翻译教学、服务翻译教学的作用。 二、曾经坐冷板凳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之所以一直不像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那样被提及,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种原因:首先,翻译作为一门对专业和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不仅要求外语学习者有较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外语学习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翻译课程分翻译理论课程和翻译实践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例,通常在英语专业大三和大四学年开设翻译理论,而对于有些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来说,学生四年时间都是在学习翻译理论和开展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作为一门开设时间仅两年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开展翻译教学的必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以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为导向。过去的全国大学英语考试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