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目的_态度_方法_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点感想

目的_态度_方法_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点感想

目的_态度_方法_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点感想
目的_态度_方法_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点感想

新世纪的古典文学研究

目的、态度、方法

———关于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点感想

罗宗强

前不久读了康保成先生的《90年代景观:“边缘化”的文学与“私人化”的研究》①、蒋寅先生的《文如其人———一个古典命题的合理内涵

与适用限度》②与戴伟华先生的《交叉学科中的古代文学研究》③,我非常赞赏他们的看法。康先生的文章涉及古代文学研究的目的;蒋先生的文章涉及我们对待古代文学理论、文学观念的态度;戴先生的文章则谈到了研究方法。这三篇文章,把古代文学研究中几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都提出来了。

康先生的文章显然是有针对性的。近几年来,一些古代文学研究者似乎感到,古代文学的研究被冷落了。它为什么被冷落了呢?是不是它已经脱离了社会现实,退避了政治,“甚至进一步退避了个人的主体价值”?于是他们感到忧虑,认为这是一种“私人化”的倾向。他们认为,古代文学研究的这种“私人化”的倾向是不好的。康先生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古代文学研究的私人化倾向是这一学科的合理归宿。他对此作了大量的分析。我非常同意他的分析。我觉得这里实际上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学科的性质,一是如何看待“有用”的问题。古代文学研究在文化建设中应该是属于基础研究的性质,不可能是一个群众性的学科,在社会分工中它只能是少数人的事业。它的研究成果无疑与广大群众、与整个社会现实有关,但是这种关系往往并不是直接的。以往我们习惯于用一种泛政治化的眼光来看学术研究,把一切学术研究都与当前政治直接联系起来,为当前政治服务。因此希望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来关心古代文学研究,希望古代文学研究能够产生轰动效应。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而一旦做不到这一点,失落感就油然而生,就会想到是不是研究者脱离现实了。这就联系到如何看待古代文学研究在当前社会的作用问题。古代文学正像所有的古代文化遗产一样,在民族精神的承传、民族文化的延续、新的文化建设上当然有它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在相当程度上,它表现为对遗产的尽量深入的了解与认知,是无形的影响与接受。在这个范围之内,只要是求实严谨,我以为什么选题都是可以做的。有的选题可能很专,很冷僻,离现实很远;但当它们和重大课题互为补充的时候,也可能具有其认知的价值,有时甚或是离不开的。简单地说哪些课题对今天的文化建设有用,哪些就没有用,是一种短视的、草率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我赞成研究的“私人化”,私人化也就更有可能呈现多样性,更富于创造力,更富于学术的独立性。而从长远来说,也就对文化建设更为有利。把“私人化”研究看做非“公众话语”,是一种极其简单化了的看问

③戴伟华:《交叉学科中的古代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

第6期。

蒋寅:《文如其人———一个古典命题的合理内涵与适用限度》,《求是学刊》2001年第6期。

康保成:《90年代景观:“边缘化”的文学与“私人化”的研究》,《东方文化》2002年第2期。

题的方法。我们要不要在学校里准确地讲古代文学?要不要在社会上准确地传播古代文学?如果要,就需要非常专门的、甚至非常冷僻的被认为是“私人化”的研究。它能够避免误导,引导正确的接受。这就是它的“公众话语”,是它融入社会的特殊方式。

“文如其人”的命题,在论著里、在教学中,是常常被肯定的。从事文艺学和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人,虽有时觉得这一命题似是而非,但也多未深究。蒋寅先生把这个问题认真地提出来了,他举了文如其人的有关论述和实例,也举了文不如其人的有关论述和实例,然后分析了“文如其人”这一理论的弱点和这一命题成立的限度。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求实的看法。当然,这一命题非常复杂。蒋先生的文章使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往事。有一次,一位著名的日本汉学家问我:潘岳的悼亡诗写得那样真挚深情,那样感人,让人觉得他对他的妻子的感情是那样的难以忘怀,为什么不久他就再娶了呢?真是不可理解。我当时的回答是:他写悼亡诗的时候,他对亡妻的深情是真实的;他再娶的时候的喜悦之情也是真实的。人是复杂的,一个奸诈之徒早上做尽坏事,晚上当他与家人友朋歇息于闲庭深院时,不能认定他就不会有优游愉悦的情致,这时如果他想写诗,又有一定的才能和艺术积累,他就有可能写出清新闲适的诗来。早上干坏事是他的真实品格,晚上的清新闲适的诗,也是他当时真实情怀的表现。蒋先生的文章中提到严嵩和他的诗。非常凑巧,我最近也正在读严嵩的《钤山堂集》,他前期的诗,确实写得好,朋友到钤山堂探访他,他流露出来的那种真挚之情,你很难说是假的。《喜友人至》说:“下马柴门日已曛,灯前悲喜话同群。空江岁晚无来客,远道情深独见君。”这大概是一位比较亲近的朋友,喜悦之情无须假、不必假的。如果虽是朋友但又是大名士来探访,那他就带一点装腔了,《奉酬空同先生垂访见贻》:“病来浑与故人疏,珍重能劳长者车。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莺花对酒三春暮,风雅闻音百代馀。长愿饮河心自足,却惭和郢曲难如。”明明有着强烈的腾达富贵的欲望,偏要说自己一无所求。到了他署南京翰林院事的时候,就睁着眼睛说假话了。他在《写真自题》中说:“事可告天惟自信,志期希古不遑宁。”好像很是光明磊落似的①。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诗的作者是严嵩,仅就诗的情思格调而言,是无法知道它出自一位权奸之手的。知道作者是严嵩,我们才知道其中有真有假。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如其人”命题的适用程度关键在于对人的复杂性的认识。用复杂性来解释它何以“如”的问题。文不如其人,那就是明显的作假。就是刘勰说过的“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机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②达官显贵,诲淫诲盗,他偏要写和陶诗,满嘴风雅。李贽也有类似的话:“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辗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③他的更为实话实说的言论,是他给耿定向信里的一段话:“试观公之行事,殊无甚异于人者。人尽如此,我亦如此,公亦如此。自朝至暮,自有知识以至今日,均之耕田而求食,买地而求种,架屋而求安,读书而求科第,居官而求尊显,博求风水以求福荫子孙。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以此而观,所讲者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又公之所不讲,其与言顾行、行顾言何异乎?”④李贽说的这种情形,如果我们细加考察,在我们的古人前辈那里虽非比比皆是,但也不在少数。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一位有名的儒者湛甘泉,他也讲天理,讲戒慎恐惧,他也是很提倡修身的。但是他也放高利贷。王文禄就说:“甘泉居乡,乡人多怨。”他说甘泉批评杨慈湖,其实他自己的行为却不怎么样!王文禄说:“然慈湖极廉,岂放利者可同乎!”⑤湛甘泉理论的价值如何,非此处所拟讨论,不过他讲戒慎恐惧是否出自真心,却是颇可怀疑的。当我们面对古人的文集,对于他们在文章里说的话,要由文及人而论定是非的话,当然还是要细细追究,分辨真假,谨慎为好。蒋先生的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厘清“文如其人”这样一个命题的是非曲直,扩大来说,是我们如何以一种求实的态度去对待古代的文化遗产。我们当然不应该用现代的标准去要求古人,但我们也不应该以似是为是。

戴先生的文章讲的是研究方法。我是非常同意他的看法的,不过还想由此而生发,多说几句。由于这一问题牵涉的面极广,我想把它单独展开来谈。

⑤王文禄:《虚受篇》,《竹下寤言》卷2,四库存目丛书。

李贽:《答耿司寇》,《焚书》卷1,中华书局1961年版。

李贽:《又与焦弱侯书》,《焚书》卷2,中华书局1961年版。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严嵩:《钤山堂集》卷2、卷3、卷11,四库存目丛书。

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无疑正在深入,泛泛而论的专著和论文正在减少,而专题研究则大量地出现。大的题目有人在做,小的题目、甚至很

小的题目也有人在做,越做越深,开拓的面也越来越广。我们正在缓慢而从容地扩大我们对于古代文学的认识。

但是,近年来的古代文学研究,在逐渐深化、逐渐拓展研究面的同时,也给人一种相对平淡的感觉。除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已经披露的《孔子诗论》给人以很大的震动,让人意识到先秦文学、文学思想史可能改写,并且带着更大的祈望等待着更多的发现与披露之外,能够给人以巨大的震动,从大的方面改变对于已知文学史的认识的成果似乎还不多见。我想,这可能与研究的视角、衡量的标准、研究的方法有关,而最终与学术思想有关。

近二十年来,我们的古代文学研究,曾经引进了许多新方法,现在回过头来看,用这些新方法做出来的真正厚重的成果并不多。取得扎实成果的,多是使用传统的方法,其中也包括多学科交叉的研究。

大约在80年代的中期,我们的古代文学研究界就提出过从广阔的文化背景研究古代文学的问题。从广阔的文化背景研究古代文学,必然的也就要求多学科的交叉。戴先生的文章举了许多的实例以说明多学科交叉的必不可少,我以为说得已经很透彻。我想说的是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像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一样,多学科的交叉可能是研究的一种自然趋向。不同的是,在文史研究领域,我们原本就有文史哲不分的研究传统,这应该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之上,自然的要加入新的学科,研究的路子自然也就更为宽广。这里有一个问题似乎可以提出来讨论,就是多学科交叉与回到本位的问题。我们的传统是文史哲不分,现代社会是学科虽交叉而学科分工却越来越细。就古代文学研究而言,我们需要弄清各种文学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比如当时文人的仕途状况(他们如何的受教育如何的应举,他们登第以后如何通过吏部铨选进入仕途,当时的官制、吏典与吏治,他们在中央政府、州县府署和幕府的生活,政争、党争、贬谪、文字狱与文人的出处去就等等);当时文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当时的交通状况,当时的城市生活,青楼酒肆、城坊园林、乡规民约、风俗习惯,他们与商人、与市民的关系等等);宗教、社会思潮与文人的关系(儒家、道家思想的演变如理学心学玄学思潮对于文人、文学的影响,佛教、道教和各种秘密宗教的传播、发展与文人、文学的关系等等);各种艺术门类与文学的关系(音乐、绘画、书法、造象以至建筑型制如何影响文学等等);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人、文学的关系诸方面。上述这些任何的一点,都可以衍生出无数的题目,任何一个题目的解决,都可能影响我们对于一个时期、一种文学现象、一种文体的产生和演变、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的看法。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是不可避免的,多学科交叉为古代文学研究带来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多学科交叉之后,回到什么样的立脚点上,同样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想就这一问题说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如果没有用来说明文学现象,那就又可能离开文学这一学科,成了其他学科的研究,例如,成了政治制度史、教育史、思想史、民俗史、宗教史、音乐艺术史、社会生活史,或者其他什么史的研究。这些“史”的研究,研究古代文学的人可以用来说明文学现象,但是它们本身,并不是文学本身的研究。我们既然是研究古代文学,多学科交叉当然最终还是要回到文学本位。有的学者看到近年来文学本体的研究相对平淡无味,就认为那是文学本体研究的弊端,说:“从理论上说,关于历史上的中国文学的研究,应当是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但在实际上,现在的研究重点,尚是关于单个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或者按一般说法,是关于文学本体的研究、作家文本的研究。这种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但一旦绝对起来,它所带来的弊病也显而易见:只要翻开一本研究索引,就会看到许多命题近似而缺少创意的论文论著。”①命题近似,缺少创意,我看正是近年来文学文本研究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当然部分的与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没有很好展开有关,但根本的原因,是文本研究没有思路上、方法上大的突破。我国古代文学的最为主要的艺术上的贡献是什么,一种文学现象、一个作家、一部作品的艺术上的成就到底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们的文学传统的主流,哪些是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文学作品的,哪些应该把它剔除在文学作品之外,一种文学文体为何产生,如何演变,一种文体与另一种文体存在着何种联系,每一种文体有没有它自身体式上的相对稳定的要求,以及作品本身构成的一系列的“如何”。这许多的“哪些”和“如何”的答案是什么,用什么样的现代科

①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版,第2页。

学的方法更好地得到答案,我们似乎都还没有足以改变一代学术观念、一代学术方法、一代学风的重大突破。在文学文本的研究上,除了不是非常成功的引进西方文学文本研究的一些方法之外,我们用的还是非常传统的、或者经近代国学大师们改进了的传统的方法。我们继续用这类方法研究下去,当然也会有一步步深化的可能,但是在总体面貌上要有新的认识恐怕就不容易做到。上面的这许多“哪些”和“如何”,每一个都看似一目了然,而其实是并不很了然的。我想起了一件往事:去年有一次我和几位同行应邀去南方一所大学访问,主人要我们四人同台向学生讲一点治学的体会。我说,我从事了几十年的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但我至今弄不清如何划分文学和非文学,而且越来越糊涂。我们编古代文学史,是把许多应用文体都编进文学史里去的。但是我们编现当代文学史,却并没有把诸如报纸社论、政府文件、哲学论文等等编进去。这种衡量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的不统一,如何解释呢?如果认为那是由于“文学”的含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变化了,它由雏形走向成熟,因之我们衡量它时,前后标准可以不一致,那么它何时走向成熟,标准是什么,标准又是在何时改变的呢?这些我们都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清楚。我说我几十年治古代文学的体会,最主要的就是这一点,叫做“糊涂”。我说完之后,另一位先生就说,我们不能把非常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在他看来,我简直是提了一个愚不可及的问题。但是,就是这些“非常简单”的问题,我至今还是不清楚,而且也没有见到有谁把它说清楚。各种文艺学著作,是给“文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的。在文艺学家看来,他们所下的定义都是非常清楚的。但问题是如何用到我们的古代文学上?这些不清楚,我看在一定程度上就与我们对于我国古代文学的文本研究还没有很好展开有关。因为没有很好地深入研究,所以说不清它的特点是什么,因之也就分不清文学与非文学。

我之所以提出多学科研究而又回到文学本位,另一原因,是有感于我们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似乎正在逐渐地忘记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它的审美的特色了。研究一个作家,我们往往可以为他的生平、他的思想写上30万字,但是写到他的诗文,却只有几千字,而在这几千字里,他的最具魅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一篇也没有引用,引用的多为他的失败之作,分不清作品的好坏。我们当然可以把这样的研究著作看做作家研究,但我想,这恐怕只能算是作家研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而且不是核心的部分。作家研究离开了判别他的作品艺术成败,也就很难准确地判断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对于作品的艺术成就的研究,似乎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是审美能力的缺乏,一方面是虽具感性的审美判断能力,但说不出何以好何以不好。前一点,是我们必得承认的,我们与老一辈学者在审美能力训练与积累上有巨大的差距;后一点,我们也必得承认,我们对于作品的艺术特质的解读,基本上还在沿用非常传统的方法,因之也就常给人以陈旧之感。我想,使人耳目一新的全新的现代科学的解读作品艺术特质的方法,是一定会出现的,而且不可能是一种,如果我们一旦回到文学本位,给予充分重视的话。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而又回到文学本位,很自然的会涉及回到本位的通道问题。各个学科与文学的关系,最容易注意到的是现象,如文人与僧徒的交往,诗文中写佛理、佛趣、佛境、应用佛典辞语之作;游仙诗、炼丹诗、仙歌道曲;理学诗、理学与反理学的文论等等。这些现象的背后呢?是不是还存在着深一层的追究,比如说,关于佛趣的诗文,有一个问题就需要回答:佛趣中有没有庄趣?哪些归庄,哪些归佛?思想史的发展演变融合过程是异常复杂的,一些义理、观念、情趣是如何和从何时开始融合、变相的,这就需要谙熟庄、佛二家,而且需要从头清理,既须细心严谨又须耗时,谈何容易!又比如,理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和为什么能与文学融通,也必然会涉及儒、庄、佛、玄在发展过程中义理、观念、情趣的融通,涉及理学与文学在人性的认知上的通道问题,同样需要细心的从头清理、分辨,不是笼统说说就行的。就我所知,已有好几位同仁在做着这一工作,但愿不久将能看到他们的令人信服的成果。如果多学科与文学的关系的这些通道都打开了,那么,多学科交叉研究文学的新的突破或者就会到来。外围的工作易做,深一层的连接的工作就难多了。

多学科交叉而又回到文学本位。我并不是说所有研究都这样做,只是说我们不应该忘了这一点,不应该多学科交叉而忘了文学本位,应该有人来做这一工作才好。

(本文作者:罗宗强 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宗 超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 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 一、功底欠厚 二、眼光欠佳 一、功底欠厚 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 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 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 1、汉语文言文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 2、外语 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 古代研究者勿轻视。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 以朱子为例。《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猛火” 勿为论题所限 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E.G.《文选》 诗学、史学、哲(经)学。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 体会、涵泳

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之称。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王先生见诗中两句,立知此是《秦妇吟》全文。原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载“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句,王先生据此判断。——博览群书之故。(三)文献学(校雠学) 以书本为处理对象。 陈垣先生《史源学杂文》其孙陈智超序提及陈老先生当年课前引《诗经·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同“汝”)”。 1、搜集材料 (1)完整程度 必看作者全集 E.G.1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提及《全唐诗》中唐诗“犯孤平”现象仅有三例。 下苦功,成就高。 E.G.2 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选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组诗)“五”首之三,但实是二十九首。原因在于方回《瀛奎律髓》对此组诗已经二十九选五。 (2)真伪——极重要 莫先生读《全唐诗》,先读到宫廷诗时昏昏欲睡,至卷三八王绩诗使其眼前一亮。卷三八王绩《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20余句(风格类似王维《杂诗》) 此诗见于敦煌手抄本《王无功文集》。 但《全唐诗》卷三八又有一诗《答王无功<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作者朱仲晦,唐无此人生平资料,但朱熹字“仲晦”,实是南宋诗歌被误收入《全唐诗》。这是一种“异代对话”,如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 选题难——一流、二流诗人几乎已被论尽。 《全唐诗》卷四六七有牟融一人诗作占全卷,60余首,从数量来看,适合做硕士论文。此人似乎是张籍、朱庆馀同时人,但唐代查无此人,仅汉代有同名《理惑论》作者。 ——此人诗作是明代书商伪造,《全》不察,误收。 平时阅读也要考虑版本。 E.G.《唐诗三百首》无李贺诗。莫师在为理科本科生上公共选修课时凭黄巢二首《咏菊》断定学生所持《唐诗三百首》为伪书。(因乾隆朝文字狱极盛) 莫师对清代(尤其中期)评价不高,反对影视剧过度美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名词所 1.台阁体P60: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待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題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2.茶陵派P60:从成化到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主,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较强调对诗文独立审美精神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台阁体”及其末流浅弱的诗风。 3.前七子P67:前七子是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等的文学群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一方而反对台阁体空洞冗踏的文风,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題: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关特征。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以李華龙、王世贞为代表,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他们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境、盛唐为柵模,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以王慎中、唐熾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师法秦汉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釆取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他们的创作中较多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有够情色影. (前后七子,15C末以后,以李夢阳、何景明、李華龙、王世贞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拟古。他们重构文学的主情理论,注意文学艺术体制的建设,并给民间文

_中古文学理论范畴_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詹福瑞教授的新著《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是一部专门研究文学理论范畴的书。近几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以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是一个关系到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并围绕着中国文论话语的“失语症”问题展开讨论,发表了许多启人心扉的见解。一些学者面对当今中国身患“失语症”的文论界,痛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一个世纪以来被饱受西学熏染、操着现代汉语的我国学者将其置于研究“对象”的客体地位,而国人手中的西方“新潮”文艺理论在经过20世纪末的速成与套用之后,越来越感到它与本土文化根基、本土创作实践之间的隔膜。因此,中国的文学理论———特别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渴望着转客为主,进入当代现实,实现现代转型;渴望着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中找到扎扎实实的生长点,与中国当代社会一同获得健康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论能够跨越上古、中古、近古,内在的学理原因正在于传统的学术话语能够随着时代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及时得到创造性的转型,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保持旺盛的精神创造力,活的话语不仅没有蜕变为死的古董,并且成为传统精神得以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手段。 詹福瑞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古文论范畴发展史。他在梳理上古时期已经提出的重要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对中古时期适应文学的发展而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概念、范畴,诸如“神思”、“体性”、 “文气”、“风骨”、“隐秀”、“通变”等等,作出了扎实的考辨、系统的阐释,叙述了演变的轨迹。譬如“神思”,先秦和两汉都没有这一概念。最早提出的当为曹植,其《宝刀赋》有“据神思而造象”语。吴华核《乞赦楼玄疏》亦有“宜得闲静,以展神思”语。刘勰运用这一概念来概括艺术想象,使之成为中古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文学理论范畴。当然,刘勰的创造继承了陆机《文赋》所讲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情瞳 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的情感和物象相结合的艺术构思论,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令人信服地证明: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在中古时期大量产生,正是因为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释。品读詹福瑞的这部新著,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的发展,适应着文学的发展以及作家、批评家对文学性质的认识的提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两汉是文学初步自觉阶段。这个阶段,由于文士的独立存在,辞赋的兴起,“文章”概念内涵的日趋专一化,文学“丽”的特色虽然被揭示出来,但文学创作的一些内部特征和规律还没有进入批评家的视野。因此,文学理论仍如先秦集中于对其性能的探讨。批评家热衷于从文学的社会作用、功能和价值来认识文学的性质。“诗言志”仍然是被不断修补和完善的主要理论范畴。 魏晋是文学自觉的阶段。这个阶段,文学创作继《诗经》、 《楚辞》之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以及“三曹”、“七子”和陶渊明。这个阶段,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地位。文向诗靠拢,出现了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了骈赋。与此相适应,文学的内部规律得到了认识和总结。随着文学观念的转型,作家、批评家对文学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诗缘情”的概念,使之成为与“诗言志”并行的两大诗歌理论系统。随着文学的抒情个性的被认识,对文学体裁的分类与规律要求,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文学表达的形式技巧以及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都初步得到阐释。然而限于理论概括能力,这个阶段除“文气”这一影响深广的理论范畴外,并没有提出更多的理论概念、范畴。 齐梁是第三个阶段,是文学自觉后的收获期。这个阶段,产生了《文心雕龙》、 《诗品》等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尤其是《文心雕龙》,体大而思精具有极强的理论概括性和系统性,是矗立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座丰碑。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在这个阶段得到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释,并且创造了一大批文学理论概念、范畴。神思、体性、风骨、隐秀、通变等,都是齐梁时期提出来的。文学理论范畴的大量产生,是文学自觉的突出标志,也是文学理论批评家思维能力大幅度提高的表现,他们已经有能力对纷纭繁杂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用最精简的名称概括外延甚广的理论内涵。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在纵向勾勒文学理论范畴 — 3 5 1 —

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郭英德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目的?什么是意义?简单地说,目的是人类的文化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终点,是人在活动之前意识预料到的、思想上预先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们文化实践活动在观念上的内在动机。而意义,在广义上指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和价值。 我认为,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有三个层次,这就是:第一,客观认知;第二,审美阐释;第三,评价思辨。客观认知要回答的是“什么”(What),审美阐释要回答的是“怎么样”(How),而评价思辨要回答的则是“为什么”(Why),它们分别属于人类认识的知性、感性、理性三个层次。 那么,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客观认知、审美阐释和评价思辩三者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和特色呢?我们不妨以生活中的苹果为例,稍加说明。 每一个苹果都有不同的形、色、香、味,依据不同的方面,或者综合这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对它作定性研究,分别指出它在形、色、香、味四个方面的特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考察:这一个苹果是什么品种?它摘自何处?摘自何时?怎么被摘下来的?又怎么被运出来、卖出来的?就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对苹果作定位研究。定性和定位,这就是对单个的苹果这一研究对象的客观认知,这是研究的第一个层次。 那么,当你看到这个苹果时,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审美联想呢?从苹果的形状和颜色,你可以联想到娃娃的脸,说“她长着一副苹果脸”,或者说“她的脸红得像苹果一样”。从苹果的香气,你可以联想到一股幽淡的清香,说“远处飘来苹果似的香味”。从苹果的滋味,你可以联想到一种甜美的滋味,说“生活像苹果一样甜美”。这是一种审美的联想——由于苹果是美好的食品,所以总是联想到美好的事物;这是是一种审美的超越——超越了苹果这一客观事物、客观实体,从人与苹果的关系中寻求比喻和象征;当然这也是一种审美的愉悦——从种种比喻和象征中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智慧的发现。这种审美阐释,是研究的第二个层次。 不过你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和思考: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有什么特殊的用途?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同其他些个的苹果或其他品种的苹果相比较,有什么异同?它在苹果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如此等等。当你在对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进行评价阐释的同时,便是在探讨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的意义了。这是研究的第三个层次。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客观认知、审美阐释和评价思辨三者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各自不同的特征,我在这里举一首诗歌的研究作为简单的例证。 杜甫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望岳》,诗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研究的论文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研究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文学“形式批评”的术语源于西方,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及形式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文论中有关形式批评的理论和观点。本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研究,从形式推敲、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予以梳理. 关键词:古代文论;形式批评;研究 提到文学的形式研究,论者大多会把目光投向西方。似乎“形式”批评本是西方文论的产物。纵览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在文学语言研究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以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语言形式”,还是结构主义文艺理论的“结构形式”;无论是符号学理论的“符号形式”,还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原型”和格式塔理论的“格式塔”概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批评理论都可归之于“形式批评” 的范畴。六十年代以后的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也都给文学语言问题以优先的地位和特别的关注,并且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观点。可以说,西方二十世纪文论是以文学语言的研究

为重要标志的. 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中国古典诗学在形式批评方面有诸多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古代文学创作的“形式”之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形式美。而中国古代文论一方面强调“言志”、“宗经”、“载道”,另一方面又始终对诗歌语言问题相当重视,产生了大量的有关诗歌语言的论述,其成果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西方传统文论. 以唐诗为例,唐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高峰,其形式上的成就远远高于内容。几万首唐诗里表达的思想情感,如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春愁秋恨、山水隐逸等,在先秦至六朝的诗歌里已表达的很多了。哈罗德·布鲁姆说“: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唐诗中的情感肯定已不存什么陌生性了,只有语言而且是不断翻新的语言,才使唐诗赢得了经典地位. 汉语的诗性也促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王力指

比较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试题 梁锋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比较文学”一语中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实际上只是()的意思。 A. 文学作品 B. 文学创作 C.文学研究 2、“诗学”概念起源于() A.古罗马 B.古希腊 C.古埃及 3、我国文学史上将诗歌和科学完美结合的杰作《天问》的作者是()。 A.屈原 B.李白 C.苏轼 4、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5、《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A.刘勰 B.钟嵘 C.司空图 6、“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翻译把哪国文学放在第一位() A.美国 B.俄罗斯 C.英国 7、下列套话中,哪个不是中国人用来描绘日本人的() A.倭寇 B.小日本 C.鹰钩鼻 8、杨贵妃和“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两个文学形象可作()研究 A.阐发 B.接受 C.平行 9、古希腊的悲剧大多属于()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形而上悲剧 10、《管锥编》的作者是()。 A、钱仲书 B、鲁迅 C、郭沫若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既从事文学创作,又对佛学有精湛研究的代表性文人包括() A.王维 B.谢灵运 C.李白 D.杜甫 E.白居易 12、古代中国涉及文学分类的着作有() A.《典论论文》 B.《昭明文选》 C.《文章辨体序说》 D.《文体明辨序说》 E.《文章流别论》 13、“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句话提到的两位词人是() A.辛弃疾 B.柳永 C.李清照 D.苏轼 E.陆游 14、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有() A、开放性 B、综合性 C、跨越性 D、讽刺性 E、赞扬性 15、西方悲剧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社会悲剧 D.形而上悲剧 E.悲喜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6、形象学17、平行研究18、母题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9、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0、简述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五、论述题(30分) 21、怎样对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

全国各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排名

上一篇下一篇共167篇 全国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排名2011年12月15日21:56:4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排名 排名 A等 1复旦大学A+ 2华东师范大学A+ 3浙江大学A+ 4武汉大学A+ 5南京师范大学A+ 6北京大学A+ 7四川大学 A 8北京师范大学A 9安徽师范大学A 10西北师范大学A 11陕西师范大学A 12南开大学A 13南京大学A 14中山大学A 15暨南大学A 16苏州大学A 17上海师范大学A 18首都师范大学A 19山东师范大学A 20扬州大学A 21兰州大学 A 22中国人民大学 A 23山东大学 A 24福建师范大学A B+ 等(36 个) :黑龙江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B 等(36 个) :湘潭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深圳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第一章《诗经》研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殷商末年至春秋中叶六百余年的社会生活,先秦时称为诗、诗三百、诗三百篇,诗经是儒家学者把它尊为经典之后的称呼。梁启超说现存先秦古籍…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在《周礼-春官》中有记载,诗序认为是从思想意义的角度划分的,朱熹认为是依据作者不同而划分的,较为接近事实的是音乐说:风诗是乡土之音,雅诗为朝廷之音,颂诗为宗庙之音(章太炎认为雅是一种类似鼓的乐器,郭沫若提出诗之周南、召南、大小雅当以乐器为名)。 3、毛诗认为二南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应有西周末至东周时的作品。王风是东周后的作品,郑风全部是春秋时的作品,魏风中讽刺统治者的诗作别具一格,秦风崇尚气力、武功,其创作时间应在东周至春秋时;周颂都是西周时代的祭祀之作,鲁颂均为春秋时的作品,古文经学派认为商颂应作于商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商颂是春秋时宋国的作品。 4、献诗说记载于国语-周语、晋语、左传,采诗说见于礼记、汉书-食货志、艺文志;孔子第一个将诗经选作教学内容的教师,又是第一位研究诗经的大师,他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宋人大胆质疑诗序的是欧阳修,集大成者是朱熹。 5、三家诗:汉初讲诗者主要有鲁、齐、韩三家,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韩婴),鲁诗、齐诗以国得名,韩诗以人得名,合称三家诗;用汉隶书写,与较晚的毛诗学派区别,称为今文诗经学派;三家诗以鲁诗出现最早,以齐诗在当时影响最大但消亡最早,以韩诗传世文献为最多(齐诗亡于三国纷争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 6、毛诗学派:毛诗因其传 授人的姓氏得名,秦汉鲁人毛享 传诗于赵人毛苌,毛苌广为传 授;至西汉末经今古文之争,有 别于三家诗,归于古文经学派; 东汉时古文经学派抬头,毛诗立 于官学,与齐、鲁、韩并称为四 家诗。(毛诗胜在事实多联系左 传,训诂多同于尔雅,诗序较为 合理,又得到大学者郑玄为之作 笺) 7、《毛诗正义》,毛享传, 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这是 一部全面总结两汉至初唐诗经 研究成果,带有里程碑性质的专 著;朱熹《诗集传》,这是一部 代表宋学诗经研究成果,同样具 有里程碑性质的专著。 明《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 这是一部突破经学之桎梏,开始 从文学角度看待诗经的专著。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此 作摆脱汉学、宋学之争,独立阐 发自己的思想,与崔述《读风偶 识》、方玉润《诗经原始》被誉 为独立思考派的三部鼎立之书。 清段玉裁《诗经小学》,这 是一部自觉地运用文字音韵学 理论对诗经文学进行系统研究 的专著。 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这 是清代古文经学派集大成之作, 为研究毛诗的必读之作。(马瑞 辰《毛诗传笺通释》、王先谦《诗 三家义集疏》被誉为清代三大治 诗之作) 8、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 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 子,全面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 中叶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 想、文化及社会生活。(1)全面 反映了周人的劳动生活,如农 耕、蚕桑、采摘、建筑、畜牧等, 有助于了解周代经济制度和经 济思想;(2)反映周人的爱情、 婚姻及家庭生活,为了解当时价 值观念、审美观念、社会风俗、 婚礼仪式等提供史料;(3)反映 周人兵役、徭役及战争生活;(4) 反映周人的政治生活、宗教生 活、贵族的燕飨生活。 9、诗经反映的社会思想: 作为一部抒情诗集,诗经不仅记 录了风云变幻的社会生活,而且 反映了那一时代各个阶层的思 想意识,(1)反映了早期知识分 子的忧患意识,为后世知识分子 人品、人格、理想、情操的建立 和健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反映那个时代的宗教意识; (3)反映劳动人民的反抗意识; (4)反映周人的道德意识;(5) 反映先民们的审美观念及文学 创作的基本原则。 10、诗经的文学成就:(1) 质朴淳厚的艺术风格;(2)浓郁 的抒情风味;(3)情景交融的意 境;(4)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用赋笔直描、曲折情节、细节 描写、对比烘托);(5)赋、比、 兴的表现手法(王昌龄《诗格》 将兴分为14格,曰感时、引古、 叙事入兴等);(6)回环复沓的 篇章结构;(7)灵活多变的句式 (以四言为主);(8)丰富多采 的修辞手法;(9)鲜明、准确、 生动、丰富的语言;(10)和谐 自然的韵律。 11、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一)思想:首先是诗经中 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很朦 胧的、很原始的,他们所爱的仅 仅是自己的宗国而已,爱国主义 成为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成为 乐章的主旋律,诗经是其源头。 其次,忧国忧国、重视社会 责任、重视人生价值的积极入世 思想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诗经塑 造了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 具有满腔的政治热情,敏锐的洞 察力,关心国事,注意时局的发 展动向,我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 家、社会活动家都不同程度地受 到诗经忧患意识的感染和熏陶。 再次,诗经体现出的审美意 识及文艺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奠定了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及文 学理论的基础。 诗经的宗教意识与伦理意 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二)艺术:首先诗经的现 实主义精神,成为推动古代进步 文学创作的巨大动力,诗经中的 许多作品都深刻反映了公元前 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社会 现实,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 神,获得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 的美称,使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主要的 创作方法。 其次,诗经的表现手法对后 世有极大的影响,自诗经问世以 来,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 直是古代诗人进行文学创作的 基本表现手法。 再次,诗经其他艺术成就对 后世亦有极大影响,诗经生动、 形象、准确的用语,奠定了我国 诗歌创作的语言基础,诗经坦 直、爽快的语言深受后世作家的 喜爱多被借用到自己诗句中,诗 经中的用韵形式和节奏要求、修 辞手法、意境的创作被后世广泛 接受。(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 大主题》原型均归于诗经) (三)雅俗文学:诗经是雅 俗文学结合的产物,三颂、二雅、 十五国风大部分是贵族创作的 雅文学,具有明显的典雅风格和 沉稳、庄重的贵族气质;二雅中 的《谷风、苕之华、何草不黄》 为西周民歌,常用回环沓手法及 清新活泼的用语,透露出雅文学 向俗文学靠拢的迹象,影响着后 世民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12、春秋时期为赋诗言志时 期,此时重在诗的应用,战国时 间为著书引诗时期,儒家学者已 将诗作为说理依据。 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文化政策,为诗经研究开拓了经 学研究的广阔天地;经学的今古 文之争,推动了诗经研究的第一 个高潮;郑玄成为两汉诗经研究 集大成者。

比较文学第三章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一、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 1、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这种“类型”的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其间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所以,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将类型学划入平行研究范畴之内,类型学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3、类型学的学科渊源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就整体而言,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宗旨非常相近,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平行研究对于跨越国界、民族、语言、文化的无事实联系的相类似的文学现象的联类比较亦可称作类型学研究。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 二、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类型学的研究范围广阔,角度多样,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 如古罗马作家奥维德《变形记》中有一个关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皮格马利翁狂热地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尊美丽的少女像,祈求爱神将其赐予自己为妻,爱神满足了他的要求,令他美梦成真。唐杜荀鹤的《松窗杂记》记载了进士赵颜苦恋一幅画中的丽人并与之终成眷属的故事,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颇有神似之处。(二)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 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莱蒙托夫的《恶魔》都描写了一个强有力的精灵如何奋起反抗宇宙间的秩序。 (三)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莫比·迪克》里的大海、《哈克贝里·芬》里的密西西比河都提供了一个和外界开放世界相对的封闭世界,每本书的主角(贾宝玉,哈克贝里·芬,埃哈伯)都选择了一个封闭的世界而背离了那开放的世界,以追求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三部名著所体现出的共同的结构原则。 (四)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现象在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坛有最典型的体现。如西班牙的贡戈拉风格、英国的夸饰风格、法国的典雅文学、德国的夸张风格等,存在

古代文学研究论文

古代文学研究论文 一、完善课程体系 依据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修改和完善,无需另建一套课程体系,而是使新增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原有的课程相互照应,融于同一个大的课程体系中, 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使课程结构更合理、更科学。具体如下:一是在通识课程中增 设最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人文素质教育通论、现代社交礼仪、美学与美育、 中国通史、古典名著导读与鉴赏、实用书法书写与欣赏、世界名曲欣赏等,并给予相应的 学分。二是结合学科课程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如古代文学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必修课、专业 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在教学中对文学院以及全学院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三是根据专 业特点开设与其相对应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在专业必修课中增设相应的专业人文素 质教育课程,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开设哲学史、戏剧史、教育史等。 二、调整教学内容 这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关键。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代文学披露 的是华夏民族的精气神、炎黄子孙的奋斗史、华夏江山的正气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 精神财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要彰显人文素质的精华。既要固守文化传承,使古代文学的 精华得以继承和发扬,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强化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古代文人提出众多创新思想:“守旧无功”“质疑问难”“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不泥古”等。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价值取向,古代文学把创新作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更要关 注情商教育,培养现代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发展健康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使之成 为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人生挫折的动力源泉。 三、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师者深厚的人文素质储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师者应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审美、天文、地理等各 领域为一炉,以敏锐深邃的时代感受,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体悟。教师的 人文素养,便是教之内功、师之根本。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师资来源,应尽量从本校现 有的授课教师中挑选,个别的可外聘;师资培训,可采取校内、校外两种方式。从事必修 课和专业课讲授的教师可参加校外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培训中心的学习。一般的授课教师 要参加校内普通培训班的学习,以了解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知识,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水平。 四、营造文化氛围 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空间。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人 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如请专家学者作系列人文讲座或学术报告,引导学生

20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一本通 中国古代文学

本人的考研历程 一年的考研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很怀念考研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乏味,却异常充实和平静。于是我决定记下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后来人共享共勉。说是经验,其实是算不上的。不如说是过去“一年的路程”吧,每个人的或许都有不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算是总结,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越美好,越害怕得到”,记得去年这时候,我在考研教室的标记姓名的红色纸片上这样写道,作为座右铭。一年过去了,我想到的仍然还是这句话。 在初试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够考上,虽然学校距离南师只有几个小时的距离,但我离南师的距离却不是按照天就可以数完的,一直觉得很远很远。大概是专业课老师听到我要考南师后的一句“不可能”令我担心,亦可能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题,什么也不会的迷茫,令自己感到南师太过遥远。那种远,很难想象的那种远。 初试成绩出来后,仍然很担心过不了复试,只要录取比例不是1:1,就可能被刷,担忧一直到拟录取名单出来,其实拟录取名单出来后,还是不太敢相信,万一公示十天内发生什么别的事呢?万一老师分数核算错误呢?万一有很多,每一个带来的都是天翻地覆。好在结局最终尘埃落定,拿到这一纸通知书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我感谢那段时间不顾一切奋斗的自己。 考研并不是期末考试,不是你熬夜突击几晚就能出成绩的,所以贵在坚持,贵在每天的进步。如果你下定决心考研,那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一年你不再有周末,不再有寒暑假,你只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因为你玩的那一刻,你的对手可能甩你一大截了。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你坚持到最后,你便是英雄。记得高中时老师给我们念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差生逆袭北大之路,虽说是属于心灵鸡汤类,但她说的有一句话,却是鼓励我坚持到最后,即“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考研期间真的会遇到各种诱惑和问题,我们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例如闺蜜过生日,一起逛街,还有论文相关事情,你要想获得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真是难之又难。可能这时候你必须权衡一下,对于闺蜜来说,真正为你考虑的人,不会因为你暂时的冷落而离开你,所以考研的话,你必须学会拒绝,就算自己想要出去玩的话,也要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本身是一个极贪玩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_张伯伟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张伯伟 内篇 第二章推源溯流 一、“推源溯流”法的产生,从思想背景上看,乃奠基于由史官发轫、孔子开创的古代学术传统;从创作背景上看,则又与模拟传统有关。这两个背景,在精神上融会贯通之处在于,它们强调由继往而开来,由摹拟而创新,由“通”而“变”。 二、文学摹拟的动机,不外三类:因感动而摹拟,因学习而摹拟,因好胜而模拟。 三、摹拟:“文体”;技巧 “文体”:某某体,陶彭泽体 技巧:结构、句式、遥望、意象、炼字 四、“举本统末”的思想方法:执“体”以观“用”,亦可以缘“用”以得“体”。“举本统末”的意义在于为建立新的文化秩序而对以前的学术重新评价、调整、组合,以融合孔、老作为人们新的生活准则。 五、钟嵘使用“推源溯流”法,不仅仅只是用艺术史的眼光,更重要的是用艺术哲学的眼光;因此,这既是史学的,更是哲学的。钟嵘运用“推源溯流”法,是要以他的艺术哲学重新审视艺术史,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理论秩序。 六、“推源溯流”法的类型 论字句;论风格;论诗派;论变革 七、“推源溯流”法的解剖 从钟嵘的具体运用来看,其完整的评语应由三部分构成,即渊源论——推溯诗人的渊源所自;文本论——考察诗人及其作品的特色;比较论——从纵横关系中确定某一诗人的地位。这三部分就构成了“推源溯流”法。 评左思: 其源出于公干。——渊源论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文本论 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比较论 八、“推源溯流”法举例 1、“渊源论”阐说 谢灵运、曹植:蝉联章法、交错句与隔句对、工于炼字、善于发端、境界相类。谢灵运、张协:形似语、以偶句写景 2、“比较论”阐说 相同者;不同者 3、“文本论”阐说 特色;说明;最终评鉴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高中适用版-中国)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升和孔尚任。(《长生殿》《桃花扇》)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著名的代表。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轼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30、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31、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34、曹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三、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的归类。 1、《论语》的艺术特色有:①浅显、简练、富于哲理性。②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 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 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4、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②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②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 8、《离骚》的艺术特色是:①273句,24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1) □古代文学史学习研究的知识层面与结构 创作史、接受史、批评史 核心层面:文学作品 中间层面:作家生平、思想、心态、个性等 外围层面: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纵的方面:文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与规律 横的方面:文学与史学、哲学、美学、音乐、宗教、文字、考古等各相关学科的关系 □课程教学目的 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掌握关于各时期代表性作家、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文学思潮等系统知识,并在必要的范围内增进对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上古自发期 中古自觉期 近古转型期 近代过渡期 第一编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论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楚地文化与楚辞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由巫觋到史官 由贵族到士人 □先秦文学作品要目 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诗歌和散文。 诗歌——《诗经》和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

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中国文学的源头——上古歌谣与原始神话 上古歌谣 □上古歌谣的起源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鲁迅《门外文谈·不识字的作家》: “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 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 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 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咏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 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杨公骥先生: “在原始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劳动,有它各种各样的歌,那调子,常常是极精确的适 应了那一种劳动所特有的生产动作的韵律,在一切场合,歌谣的韵律常常是严密地被生产过 程所规定。”(《中国文学史》第一分册) □上古歌谣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作 《礼记·郊特牲》载《伊耆氏蜡辞》: 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吴越春秋》卷5《弹歌》: 范蠡复进善射者陈音。音,楚人也。越王请音而问曰:?孤闻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楚之鄙人,尝涉於射术,未能悉知其道。?越王曰:?然愿子一二其辞。?音曰:?臣闻弩生於弓,弓生於弹,弹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弹者奈何??音曰:?古者人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生閱讀書目一先秦兩漢書目 十三經註疏阮元中華書局1957年用四部備要本重印全四十冊 中華書局1982年用原世界書局縮印本影印全二冊 四書章句集註四部備要本 論語譯註楊伯峻中華書局1981年脩訂重印論語新解錢穆 孟子譯註楊伯峻中華書局 孟子正義焦循 墨子閒詁孫詒讓中華書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義魏源中華書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詁馬敍倫中華書局1974年版 重訂老子正詁高亨中華書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釋朱謙之龍門書局1958年版 中華書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譯任繼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莊子解王夫之中華書局1981年重印 莊子集釋郭慶藩中華書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釋楊伯峻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版 中華書局1979年版 管子集校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遹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王先謙 韓非子集釋陳奇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版 韓非子集釋補陳奇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版 呂氏春秋集釋許維遹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傳集解杜預註孔穎達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春秋左傳註楊伯峻中華書局1981年版 左傳譯文沈玉成中華書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國語韋昭註二十一卷顧廣圻四部叢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點本 戰國策高誘註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續註士禮居仿宋刻本武昌局繙刻本顧廣圻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點本 詩三家義集疏王先謙 毛詩正義孔穎達見十三經註疏 詩集傳朱熹上海古籍1980年版 詩經通論姚際恆中華書局1958年版 詩義會通吳闓生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版 詩選與校箋聞一多收入《聞一多全集》選刊之四 詩經選余冠英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1998-2012

1998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台阁体 2.乐府诗 3.竹林七贤 4.《录鬼薄》 5.话本 6.谴责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何谓“建安风骨”? 2.何谓“诗六艺”? 3.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主张。 4.词和散曲在体制上有何异同? 5.默写李商隐《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 6.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题20分) 1.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试述苏轼、辛弃疾词艺术风格的异同。 3.结合作品,谈明清小说人物塑造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演进轨迹。1999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古诗十九首 2.叶儿 3.索隐派 4.《全唐文》 5.楚辞 6.南社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何谓“诗无达诂”? 2.何谓“沉郁顿挫”? 3.简述柳永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4.简述章回小说的产生及文体特征。 5.默写陆游词《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6.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征。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论建安诗歌对文人诗歌发展的贡献。 2.如何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3.谈《西厢记》中张生形象的演变及对主题改造的意义。 2000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一人永占 2.诚斋体 3.阳羡派 4.《元曲选》 5.风骚 6.志人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司马迁有那些经历与《史记》的写作有关?

2.二晏的词风有何异同? 3.白居易的诗歌应当怎样分类? 4.简述元代杂剧的文体特征。 5.默写杜甫诗《登高》。 6.简述《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试比较玄言诗与陶渊明诗的异同。 2.试论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3.从成书方式的演变谈谈,明清小说自身的进步。 2001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南施北宋 2.子弟书 3.四家诗 4.《中原音韵》 5.西昆体 6.常州词派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简述汉赋发展概况。 2.王维、孟浩然的诗风有何异同? 3.韩愈各类文章有何特点? 4.简述骈文与散文的文体特征。 5.默写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6.简述张生形象的演变过程。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如何评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2.试论李煜个人身世经历与其对词体发展贡献的关系。 3.试比较《水浒传》与《西游记》的特征区别及其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2002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永明体 2.阳湖派 3.《游仙窟》 4.《山中白云词》 5.《青楼集》 二、简答(共40分,每题10分) 1.下面是南宋两位学者朱熹和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解释。试比较两种说法的异同,并予简要评价。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卷一)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拖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南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引李仲蒙语) 2.举例说明杜甫诗歌语言凝练的特色。 3.简述欧阳修的散文成就。 4.试析公安派创作主张与中晚期社会思想的关联。 三、标点下文(10分) 陆德明苏州吴人也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陈太建中太子征四方各儒讲于承光殿德明年始弱冠住参焉园子祭酒徐克开讲恃责纵辩众莫敢当德明独与抗对合朝赏叹解褐始兴王国左常待迁国子助教陈亡归乡里隋炀帝嗣位以为秘书学士大业中广召经明之士四方至者甚众遣德明与鲁达孔褒俱会门下省共相交难无出其右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