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维多利亚时期建筑

维多利亚时期建筑

维多利亚时期建筑
维多利亚时期建筑

维多利亚时期建筑

一、时代背景探究: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通常是指1825年至1900年这段时期,此期间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都飞速发展,其中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剧增。财富的拥有及身份的提升唤起了中产阶级想改变居住环境和室内装饰样式的意识,他们急于在住宅建筑上明确他们的成就。于是,以装饰为主的“维多利亚风格”应运而生。工业革命又使得批量生产成为可能,那么“按样式”设计制造便成为一种方便、廉价、普遍的标准,这为喜欢对所有样式的装饰元素进行自由组合的维多利亚式风格带来了最简便的机会,并使之最终击败了其他各种样式。

维多利亚时期又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演进的重要时期。民主政治的确立、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财富的迅速积累为建筑设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为建筑设计形式、结构和类型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性。这一时期尽管没有发明出一种特定的风格,但它是英国历史上建筑样式和风格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时期。历史主义的风格与反历史主义的风格并存,复古风格与变异风格并存,折衷主义贯穿始终。具有浓郁折衷主义色彩的“复古主义”与向现代建筑演进的“变异风格”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乐章。虽然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人在传统和现代的冲突中找到了渐进式的调和之路,创造了辉煌的建筑,但是,“绅士风度”的行为标准、向上流社会看齐的价值取向和保守的国民性格,使人们过于尊重传统,总是倾向于到传统中去寻找革新的正当性依据,使得英国的建筑设计对新生事物缺少敏锐的接受力。因此,这一时期尽管产生了某些具有现代因素的建筑,但并未能引领英国建筑设计率先跨入现

代设计的大门。

第一届世博会时期水晶宫

的倒塌则宣告维多利亚时代的

结束。

二、建筑设计特点分析:

维多利亚时期建筑最直接

的表现就是历史上各种建筑式

样的复兴在此时期形成了一种

风尚。“哥特复兴”样式在英国首先备受推崇,新兴的富商、资产阶级渴望与贵族有同等的生活,他们对风格的准确性没有兴趣,因此经常随机地使用几种风格的元素:文艺复兴式、罗曼式、都铎式、伊丽莎白式或意大利风格。只是,维多利亚时期对这些风格的重新演绎并非只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加入了更多现代的元素,并运用了新的建筑材料,改进了原有的建造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原有风格进行了完善,是对多种风格所作的融合。毫无疑问,以当时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影响,美国以及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等地也开始风行维多利亚风格。不一样的是,他们

都采用了地方性的可利用材料和制作工艺,并按当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来适时改造住宅的式样。例如,在美国,这个时期至少形成了八种不同的风格,如一开始的哥特复兴式和意大利风格,接下来的粘贴式风格,19世纪后期的美国安妮女王风格、理查德森罗曼式、屋顶风格和殖民复兴风格等,同时,埃及和东方特征也融入其中,这些风格在时间上相互重叠,没有特别明显的开始和结束,多数的住宅都是混合风格,个人化的演绎非常丰富。

当我们提到维多利亚式建筑时脑海中浮现的图像一般是这样的:鲜艳华丽的房子,三角形山墙,房顶高耸,屋檐突出,轴轮状或扇形斗拱,有时尚有角楼,带门廓柱的阳台,多种不同颜色的使用也很普通。现在人们所称的维多利亚式建筑是由几种主要风格组成,包括:意大利风格、法国第二帝国风格、Stick-Eastlake和安女王风格,哥特式复兴主义,除此之外还有浪漫式、平民式和房顶板式。总体说来,意大利风格的建筑具有平屋顶、飞檐、有角的凸窗和科林斯式的门廊;Stick-Eastlake风格的建筑通常有方形的凸窗、平屋顶和自由式装饰;安女王风格的建筑具有三角形屋顶和有角的凸窗,偶尔还有一个塔楼。

1.维多利亚意大风格:此式样时间上大约在1850到1880年。自诩与传统的经典结构相决裂,可尽管表面上方方正正似与传统相背,骨子里仍与传统割不断,极尽装饰华丽。以低房顶,装饰性斗拱和宽房檐为特点。其它特征包括正面对称性凸窗,窄而高的窗户,柱子,窗子和门框上精细的图案。

2.棒条板结构:此类结构以细微处见精致而自喻。但由于过于精细以致于没有几间房子拥有所有特点。总体上讲有高耸的房顶带悬垂,木制瓦板覆盖着外墙和房顶。水平的垂直的对角的本板装饰着表层和门廊。这就是被称为棒条板结构的原因。

3.安女王风格:此期的建筑更是将该期的政治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材料上采用折衷主义,在装饰上到了卖弄风情的地步。其特点是高耸的房顶和角楼,窗户高而窄垂直长方形。房形上是多层结构带侧翼,多个门廊和阳台。有时烟囱也好几个,木制的鱼鳞般卷曲而圆滑的装饰片为山墙和门廊增添了魅力。

4.哥特式复兴主义:中世纪的传统与当时方法的结合之产物。发1840-1880,借用了许多中世纪大教堂的特点,如拱弓,尖顶窗户。

5. 法国第二帝国风格:由法国拿破仑二世时期的建筑得到启示以盒式复折式房顶为特点。

维多利亚时期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使得物品的种类面目一新,油毡的应用也启于此阶段;胶合板、铁与黄铜管都能制造出简单而实用的物件,也适用于装饰设计,他们使得装饰变得丰富起来。大部分的维多利亚式的设计是装饰性的,家具采用曲线的形式,凸出的装饰和复杂雕饰的框架,用机器复制装饰细部。室内的家具既要舒适,又要显得华丽,垫子与木框匹配,倾向于厚和突出,有些褶皱和束卷,垫子里的弹簧用以支撑柔软而饱满的表面,带有精制而艳丽的编织图案是其外部覆盖材料的标准。这些家具都有大的尺度和过分的装饰,它是展示身份的象征。在维多利亚时期,装饰性的顶棚深受人们喜欢,大型住宅中的顶棚为石膏提供了大量的机会,石膏的玫瑰、圆形大浮雕从新古典的时代一直持续下来,在各种不同复兴风格中被广泛使用。精细的垂花、肋状物和花卉以及结彩。如同檐口的图案一样,都充分表现出他们的本质特征。浅浮雕广泛流行,它是一种压缩的轻质带有线脚的墙纸,用在平淡的顶棚上增加质感。墙纸也是特别流行的墙壁处理方式,可用

在木墙板上或朴素的粉墙上,其图案也许是几何形的,花卉的,甚至风景,墙纸边缘设计一把箭或希腊线脚来收头,以创造出合适的构图。在一些朴素的住宅中,一般使用平松木地板,并用地毯覆盖,然后用蜂蜡和松脂对其分色和磨光,用小块不同着色的硬木铺设成几何图案,也是不错的选择。大厅通常采用有装饰的油彩的瓷砖,铺设成几何图案。花饰瓷砖提供了一个耐久且易清洗的表面,在过厅及浴室中都很流行,丰富的色彩和肌理使得地面色彩纷呈。

三、代表建筑

伦敦塔桥(Tower of London)

伦敦塔桥是从伦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泰晤士河上共建桥15座),

也是伦敦的象征,有

“伦敦之门”之称。

始建于1886年,189

4年6月30日对外开

放。极具维多利亚时

期的优雅风格,气势

磅礴,在两个巨大的

桥墩上建有5层楼的

高塔。桥面是开启式

的,每当有高过桥面的船只通过时,桥面可分开吊起。连接双塔顶层的是一条高出水面140米的行人桥,站在塔顶可观赏附近的绮丽风光。伦敦市是围绕着伦敦城逐步发展而成的,站在塔顶可观赏附近的绮丽风光。

乔治广场(George Square)

乔治广场是一个如足球场

般大的方正广场,可算是个露

天的雕塑博物馆,维多利亚女

王、诗人Robert Burns、发明

蒸气引擎的Jame Watt、苏格兰

本土作家Sir Walter Scott和

乔治三世等的雕塑都能在广场

上看见。广场四周满是维多利

亚时期留下的精致建筑,其中

最具代表的是东侧一栋赭红与

乳白相间的Council Chamber,

壮观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出

自于William Yong的设计。公元1888年于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启用,大理石和纯白雪花石做的阶梯,格拉斯哥曾称其是“最伟大的维多利亚城”。

艾伯特广场(Albert Square)

艾伯特广场(Albert Square)

是曼彻斯特城的心脏地带,位于丁

斯盖特和莫斯利大街之间,是了纪

念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艾伯特命名

的。

广场上最有特色的标志是一座

建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歌德式建筑,

设计者是著名的阿尔弗雷德沃特豪

斯,伦敦的新歌德式自然历史博物

馆就是他的杰作。广场南面是圣彼

得广场和它的饼图书馆,旁边的自

由工会会所就是1819年彼得罗屠杀发生的地方。再往南是前中央车站,现在成了G-Mex展览会议中心。旁边俯视着G-Mex的棱角分明的后现代建筑物就是布里奇沃特音乐大厅,著名的哈雷管弦乐团的成名地。

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

威斯敏斯特宫(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称国会

大厦是英国国会(包括上议院

和下议院)的所在地。威斯敏

斯特宫是哥德复兴式建筑的

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该建筑包括

约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

楼梯和4.8公里长的走廊。尽

管今天的宫殿基本上由19世

纪重修而来,但依然保留了初

建时的许多历史遗迹,如威斯

敏斯特厅(可追溯至1097

年),今天用作重大的公共庆典仪式,如国葬前的陈列等。

威斯敏斯特宫也是几经重建,它的重建史其实就是维多利亚时代早中期的

社会史。透过建筑我们看到的是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宗教观、价值观,社会的经济实力、群众的政治观念、国家的时代精神。威斯敏斯特宫今天依旧矗立在泰晤士河畔,时光荏苒,英国也早已失去“日不落”帝国的光辉,但是拥有那样辉煌的过去相信仍是每个英国人的骄傲,威斯敏斯特宫就是昔日历史的见证者,而且它将继续注视着这个国家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西方建筑艺术史》

【2】《维多利亚和爱德华时期的建筑》

图片来源:

1、https://www.sodocs.net/doc/9a18626557.html,/20100604/n272576377.shtml

2、https://www.sodocs.net/doc/9a18626557.html,/z/tour/2010/1210/9131.html

https://www.sodocs.net/doc/9a18626557.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0%AC%B 2%AE%CC%D8%B9%E3%B3%A1&in=27405&cl=2&lm=-1&pn=14&rn=1&di=3835180710 0&ln=1177&fr=bk&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 =#pn17&-1

4、https://www.sodocs.net/doc/9a18626557.html,/image/9f6e190888477b02e9248897

维多利亚时期服饰特点

维多利亚风格服饰(Victorian Fashion) 维多利亚风格指1837年至1901年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的服饰风格风情,以唯美,高贵,雅致为主旋律 大体来说,维多利亚时代就是一个以烦琐体现优雅高贵的时代吧…… 我从各个年代的服饰变化角度切入 1825-1850 这个时期两性服裝的潮流到达一种荒谬的定点。男性服装清一色是未经装饰的黑色烟管状服裝;女性则持续使用裙撑架,利用褶皱及蕾丝等把自己过度装饰得像个会走路的婚礼蛋糕。由于缝纫机的发明,还有打版书和系统的散播,这个时期不论男人和女人的服裝都变的更为复杂。虽然男人的衣服外在看來简单却需要更复杂的剪裁来使服装线条更为贴近身体线条。 接下来重点介绍女性服饰的演变。 无论英国或西欧,再度流行起蓬松的袖摆如下图:

1840年才是有真正的维多利亚风格 此时女性的裙子又变得宽大(当然不如18世纪那麼宽)裙子并不需要刻意填充以使其膨胀,虽然也会显得丰满,但是大体上还是与自然体型相当。之后衬裙变得很沉重而且不灵活。

先从袖子谈起, 维多利亚女性的上衣其实已经具备现代女装的特色 长长的窄袖、披肩、封闭式的外衣 18世纪洛可可时代的女装,其实是开放式的外套,并且裸露裏头的低胸束腰。这点在道德观念严密的维多利亚,是非常要不得的。 ↑洛可可时代 因此你可以看到,维多利亚女人们的上衣都是 一体成形的罩衫 最明显的改变莫过於花纹

19世纪流行的风潮,其实把装饰都留给了花边 反而在布料染色跟绣花上的功夫,其实比较简约 1850年代,19世紀女性服裝的体态轮廓,在50年代为「半球型」 这时的洛可可的气息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受到家庭的道德观影响,女人们的衣著色调变得更深,更素雅 并且全身色系相当统一。 1850年代,女性采用Hoop Skirt(或称作Crinoline)取代以往又重又热又大又不卫生的衬裙,使得她们的双脚有更多活动的自由,而她们对于這服装上一点小小的改革感到滿足。这种Hoop Skirt可能会露出女性的双脚,因此她们必须采用The Bloomer Costume內搭的长裤,而且在初期这些裙撑架是以坚固的铁制成的,这种服饰使男性受到惊吓并企图阻止这样的流行继续下去,他们毫不留情的在报纸及公开场合等利用各种方式来嘲笑这种流行趋势。Hoop Skirt的好处使得大多数女性不顾父亲及丈夫的放对,Hoop Skirt 的材料也很快地从坚固的铁制成到有弹性的钢丝,这使得裙子可以越來越轻。到了1850年代中期,时髦的裙子需要圈环或者钢箍撑起来,膨胀得很厉害。在当时的幽默或者讽刺杂志上时常可以见到嘲讽的图画。这时期裙子的膨大化是靠穿数层衬裙来实现的,一般至少重叠四到六层衬裙。女装的下半部越来越沉重。但是圈环裙的流行并没有持续多久,许多女性并不喜欢。维多利亚女王也从没穿过这样的裙子。这一样式脱离实际,非常不便,而且显得不庄重(会有暴露内衣的危险)。 在1850-1865年间,女性服饰的轮廓变得更大和趋于水平线在过去所有的线条都是向下拉的。如图:

维多利亚时期介绍

Victorian fashion comprises the various fashions and trends in British culture that emerged and grew in province throughout the Victorian era and the reign of Queen Victoria, a period which would last from June 1837 to January 1901. Covering nearly two thirds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64 year reign would see numerous changes in fashion. 维多利亚风格指1837年至1901年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的服饰风格,该时代女性的服饰特点是,大量运用蕾丝、细纱、荷叶边、缎带、蝴蝶结、多层次的蛋糕裁剪、折皱、抽褶等元素,以及立领、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宫廷款式。随着复古风潮的盛行,这股华丽而又含蓄的柔美风格,正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 These changes would include, but not be limited to, changes in clothing, architecture, literature, and the decorative and visual arts. Victorian period design was based on imitation and reproduction, made easier by the induction of mass production. The Victorian period of fashion was about living more simply than the previous era. Clothing, makeup, and hairstyles become more natural and relaxed. The use of elaborate wigs made way for cleaner, gentler looks. False hair was limited to rats or switches. 服饰:Victorian Era, Clothing 1825-1850 这个时期两性服裝的潮流到达一种荒谬的定点。女性则持续使用裙撑架,利用褶皱及蕾丝等把自己过度装饰得像个会走路的婚礼蛋糕。由于缝纫机的发明,还有打版书和系统的散播,这个时期不论男人和女人的服裝都变的更为复杂。 By the later 1830s, fullness was moving from the upper to the lower sleeves. This morning dress of 1836–40 features shirring on the fitted upper sleeves;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Croquet players of 1864 loop their skirts up from floor-length over hooped petticoats. Small hats with ribbon streamers were very popular for young women in the mid-1860s. 到了1860年,hoop实在是太大了因而它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于是hoop的形状逐渐变成圓卵形加上在背后大量拖曳的裙摆。1866年,hoop的size逐渐縮小但仍维持圓卵形,直到1870年渐渐演变为所谓的Tornure或是Bustle。这样的演变使得女性的体型姿势向前倾斜,就像一艘船的船头一样。此时最特別的是,女性的裙撑架,出現「前扁后膨,强调臀部」款式造型的变化。1860年的crinoline如钢般坚挺,从1864年起,用三角形布拼缝起的裙子使得裙宽达到一种良好的状态。1870年,本时期初,女子穿着「臀垫」〈bustle〉以达到「强调臀部突出」的造型。在1875年之后,女性则转而流行「紧身与拖曳裙」款式的造型,并强调腰部以下背后华丽的装饰。 Bustles and elaborate drapery characterize evening dresses of the early 1870s. The gentleman wears evening dress. Detail of "Too Early" by Tissot, 1873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2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3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 4 从功能对等和文化语境差异角度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5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6 自然主义在《海狼》中的表现 7 论性别歧视 8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学生个性发展方面 9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10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11 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与《傲慢与偏见》 12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13 《麦克白》的独白 14 中英动物习语使用和翻译的差异研究 15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 16 Influence, Barriers and Soft Cultural Pow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7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8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 19 Contradiction of Hawthorne Reflected in the Symbols and Images in Young Goodman Brown 20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三个世界 21 论斯嘉丽的形象特征分析 22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23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24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25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 26 从《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分析欧?亨利的写作特色 27 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28 英汉称赞语回应的对比研究 29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30 浅析“欧亨利式结尾”在其小说中的主题揭示 31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32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33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34 论修辞格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 35 词汇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36 目的论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译本对比研究 37 旅游与文化 38 英汉礼貌用语及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 39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40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加拿大维多利亚

加拿大维多利亚——上帝的后花园 维多利亚位于加拿大BC省的温哥华岛上,与温哥华市隔海相望,是加拿大卑诗省的省会所在地。维多利亚气候宜人,风景秀丽,阳光充沛、环境优美,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号称上帝的后花园。 据说卑诗省把个省会放到这个远离大陆的孤岛上,是为了和美国抢地盘,如果不作省会,这个岛就会从地理上划给美国。美加边境上为了界线的划分有过无数的争端,有趣的是,有些地方最终的裁决权竟归当时的德国国王。维多利亚在1862年成为城市,在1871年成为卑诗省的省会。省议会的大楼是在1898年建造的,建筑师是年仅25岁的Francis Rattenbury。 这里有古老的酒店-The Empress Hotel(皇后酒店)和Mile Zero(0起点)。 Douglas St(道格拉斯大街)是维多利亚最主要的生意街,街上有很多银行和公司。它的终点就是Mile Zero,也就是贯穿加拿大的1号公路的起点,全长8000多公里。是起点也是终点。这里有一个里程碑,立在一块三角地的草坪中,面向着大海,背靠着终结的街道。 The Empress Hotel像一座古城堡一样墩实地座落在城中心最繁华的Government Street 上,背靠Douglas St。它的脚下踩着一个逝去的港湾,曾经的James Bay,它面朝的就是今天还在热闹着的Inner Harbour。两万五千多英尺的原木被扔进河床成了它的基石,爬藤遮掩着它大部分的躯体,看起来有些幽森。算来这家酒店已有95年的历史,当初建造时耗时4年斥资75万。设计者还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建筑师Francis Rattenbury,这个城市里留下了太多他的痕迹。 沿Belleville St,向西,穿过Government St,就是议会大楼。议会大楼前的雕塑,是Captain George V ancouver,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岛。与之相对的,是Francis Rattenbury 的又一杰作,一个白色的柱型建筑,起初的用途是加拿大太平洋蒸汽船的码头,如今是皇家伦敦蜡像馆;紧挨着蜡像馆的有个太平洋海底花园;然后是往来于美国西雅图和维多利亚的船码头。 沿Government St向北,6,7条街是加拿大最古老的中国城,也许也是最小的一个。只有一条街百步长。据说淘金时代的中国城比现在的大,因为维多利亚人口中有一半是中国人。位於Fisgard St 夹在Government St和Wharf St之间的那段,还像模像样地在街口立了块牌坊。街上最多的当然还是中餐馆。在Pandora St和Fisgard St之间有条加拿大最窄的街,叫Fan Tan Alley,是当年走私,贩卖鸦片和赌博的老槽。这附近还有个建于1909年的中文学校,至今仍在运作,教授中文,历史和文化的课程。 沿Wharf St往回走,一路很多淘金时代的遗迹。位於Johnson St的Market Square,也是当时贩卖鸦片卖淫走穴的中心。现在已经改造成了商店和餐馆。 从Johnson St和Pandora St都可通到一座悬臂桥。这个悬臂桥用两个大的水泥秤砣来维持平衡,独特的设计使它只需靠两个37马力的小马达来升降。桥下是通往Esquimalt和Nanaimo的火车站。过了桥,是最现代化的酒店Delta V ictoria Ocean Pointe Resort。绕这酒店,沿着水边的堤道,就到了Spinnakers Brewpub,是加拿大最老的Brewpub。

浅析香港建筑发展史

浅析香港建筑发展史 导语香港建筑是变化多端的。由于土地有限,很少市区内的历史建筑能够保存下来。可是,作为现代建筑的中心,很多古老的建筑物都被拆卸让出空间给新的建筑物。香港建筑的历史可以粗略分成三个时期,中国传统建筑时期、欧美建筑时期 平山街附近人口急增。因此人们开始大量兴建唐楼解决居住问题。唐楼不少混合了中式及西式建筑风格,常以西式的石柱及装饰花纹配以中式的小型露台。由于当时的建筑技术所限,一般唐楼都属3至4层高,分为前、后座,前面设有骑楼,部分则设有露台,楼底比现代住宅建筑为高。唐楼地下一层通常为商铺,楼上则作为住宅。唐楼没有电梯,只有楼梯连接各层,很多旧式唐楼没有厕所设施。

随着香港人口不断上升,城市不断向西环、铜锣湾及九龙各区发展,所以唐楼在这些地区不断涌现,直到香港政府推出公共房屋政策为止。深水埗的雷生春,湾仔的蓝屋都是著名的唐楼。因为后来开始改用三合土为建筑材料,唐楼的楼层可以多达7层。现在大部分战前唐楼由于城市发展及日久失修而慢慢消失。 筑物只有中环街市和面临被清拆的湾仔街市。湾仔街市是由当时工务局内的英籍建筑师所设计的,而且还有一点装饰艺术运动后期那种流线型外貌的风格。位于香港黄竹坑华南总修院则揉合了中国及意大利建筑艺术,成了当地很有特色的建筑。

△现代建筑时期 一直以来兴建的高楼大厦都是作商业用途。直到1953年石硖尾大火,多层楼宇才成为居住楼宇的标准,同时也成了公共屋邨政策的标准。兴建于1965年的美孚新 1972 7000 大厦、中环中心、擎天半岛、朗豪坊等等。除了商业大厦外,很多基础建设也是著名的建筑物,例如青马大桥、汲水门大桥、香港国际机场、汀九桥、昂船洲大桥等等。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标准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标准 此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维多利亚女性特点。 首先文章介绍了十九世纪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从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特点阐述分析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特征。然后,文章描述了英国文学界的一次女性创作高峰,即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写作的兴起。在这个部分,文章对女性写作兴起的原因,女性作家写作特色进行了分析。最后,文章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的特点,从政治,经济,婚姻三个方面对她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大体描述。 关于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不得不说到女权主义(feminism)运动。西方的女权主义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发生在维多利亚时期,和工业**同步,也就是19世纪下半叶。 在19世纪以前,女性社会地位身份低下,尤其是已婚女子,被认为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几乎失去了自由,存在感十分微弱。女性不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她们的活动范围基本被局限在家庭,社交场合,因而女性的创造力也受到了压制和忽视。女性在社会显然处于弱势,可是女性并没有因为弱小而收到保护,恰恰相反,在家庭或者公共场所,女性常常受到攻击和骚扰。由此看来,当时的女性面临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问题,当女性渐渐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的奋斗才可能获得成功,获得社会的认可时,女权主义运动也就顺着历史的潮流产生了。维多利亚时代早期,下层劳动女性为了面包而工作,广大中产阶级女性为了权力而斗争。由于劳动女性斗争意识的增长和女权主义的呼吁,英国制定了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法律。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这一阶段的斗争主要采取了请愿的方式,广大女性纷纷组织社会团体,上街进行宣传讲演,在社会上扩大女权运动的影响,给议会施加压力,以迫使议会通过女性的要求。

女权运动在进入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之初,依然延续着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斗争方式,主要采取舆论宣传,组织请愿等方式。19世纪80年代,相续出现一批女权运动的团体。到1894年时,女性争取参政权的斗争有了一定效果,已婚妇女获得了在地方上的选举权。在女王去世的的头两年,一些激进的女权运动者认为通过和平请愿获得参政权力的方式已经过时,一些女权组织开始使用暴力手段进行抗议,运动更加激进化。但不论采取什么运动方式,直至维多利亚时代结束,女性的参政要求也没有被议会通过。分析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参政运动,不难发现,运动的参与者大多是中、下层女性,尤其是中产阶级女性,她们由于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她们中的一些人在学习中逐渐认识到她们作为中产阶级女性的权力的缺失,于是首先起来进行抗议。在她们的宣传影响下,更多的中、下层女性参与到运动中来,女权运动逐步发展壮大。 女权主义运动使得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请求,在维多利亚时代,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便是女性作家的兴起。 女性作家的兴起做主要的体现是女性写作在小说领域的兴起与发展。十九世纪以前,小说一度被当做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创作形式,当时的文学形式以诗歌创作为主,出现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浪漫主义诗人,如约翰济慈,雪莱,拜伦等等。而此时的诗歌领域,注定了只是男人们驰骋的疆场,因为浪漫主义诗人都是有机会大量接触拉丁文、腊文和古典文学成就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能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男人们。从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多产的女小说家简奥斯丁开始,随后出现了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和乔治艾略等等,形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女性创作文学的高峰。

维多利亚富御-开发商-维多利亚集团简介

维多利亚集团简介 经营理念 维多利亚集团经营35年来,始终秉持着「大巧若拙」的企业精神,坚持若要成就一栋美好的建筑,没有取巧的快捷方式,唯有以最诚挚质朴的方式去建设。 从创业到茁壮,维多利亚建设集团的发展,犹如一颗大树的生长,一切甜美果实,皆源自于企业核心价值的展现—对客户忠诚如一的服务、对建筑本业的专注坚持与像活水般不断创新的超越。 对维多利亚建设而言,建筑不仅仅只是“盖好一栋房子”而已,建筑乃源自客户最殷切的托付,是一种承诺,更是一种责任,从创业时期开始,我们便秉持“建筑不是制造业”,而是以“服务业”的精神永续经营,创业三十年,一步一脚印,让每一座建筑,都是一段热忱服务的永恒印记。 维多利亚集团以客户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打造全台唯一的「建筑服务团队」体系,除了垂直深化建筑本业的能量、持续追求进步外,更水平拓展建筑服务的相关企业,开发物业管理团队、商务中心、地产中介、室内空间设计、顶级法式餐厅…等子企业,只为提供客户更为全面且完善的服务,让客户感受「所有跟建筑相关的问题,全都可以安心交给维多利亚集团处理」。 从诚信的核心出发,以建筑本业扎根,维多利亚更致力于开发、规划、营造、销售、客服等,完善服务的垂直整合,期望在每一环节做到最好,为客户创造最有价值的服务,用时间焠炼建筑的人文态度,用心精耕建筑的永恒价值。 1.维多利亚品牌: 1.1台湾豪宅领跑者 1.1.1历史沿革:维多利亚集团发展大记事 1978年—1988年创业期专注本业,精工理想 1989年—1999年茁壮期在地深耕,建筑美学 2000年—今集团化时期营销一体,多元服务

1.1.2维多利亚集团组织架构 台北公司 1986 旭地营造(施工单位) 日系营建工程管理流程,实现终极品质,35年来一直为维多利亚集团的御用施工方, 「魔鬼」藏在「细节」之中,承袭集团“专注本业”的企业理念,旭地营造更将工艺精神全力贯注在每一道工程细节之中,以一级营造的专业能力,落实每一座建筑的完美呈现,让每一位承购的住户,不仅享有高品质,同时拥有新价值;没有“将就”,只有“讲究”,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好,是旭地营造一贯的品质坚持。 2004年大无限实业营销公司 真心、真诚、珍惜的全方位销售服务,营销合一方能提供客户最实时与全面的服务,永远把客户满意度放在第一位,是创办大无限实业的理想与初衷。杜绝一般营销公司的销售陋习,以公开透明的产品咨询,热忱殷实的服务态度,在建设公司与客户之间,建立一道忠诚互信的友谊桥梁,不只做一个案子的销售,更期望做客户一辈子的朋友。 2011年克里德商务中心 客制化商务需求完美再进化,培训专业商务秘书,创造微型办公室的时代潮流,CLEAD意为云端科技、领袖人才的汇聚之地,吸引举凡创意工作、科技尖端、青年创业等多元新兴产业。而微型办公室更为新时代产业的趋势,维多利亚集团不仅跟上潮流、更引领潮流,打造专业客制商务服务体系,以建设规划的角度打造优质舒适的微型办公室、行动办公室,提供客户最坚稳的企业基石。 2012年德朗餐厅 梁志天在台首座餐厅代表作,米其林三星推荐主厨为您打造视觉、味蕾和厨艺盛宴,《米其林指南》被世界各地“饕餮”认识奉为“圣经”,最高等级为三星,代表的是完美而登峰造极的厨艺,「DE LOIN德朗」全台首创,聘请米其林三星主厨推荐名厨,提供皇家级的御宴珍馐,并每季固定前往世界各地的米其林餐厅尝鲜,将当今食尚最新潮流带回德朗,在空间规划上更力邀奥斯卡级设计大师—梁志天,为餐厅量身打造独一无二的空间盛宴,全球诸多顶级酒店、知名餐厅、名人毫邸皆出自其手,第一次在台巨作,精湛空间搭配绝佳食材。让视觉、味蕾和厨艺惊艳共舞,为尊贵人士献上最独一无二的享食服务。 2013年望设计 室内设计新势力,以集团丰富资源为后盾,融合与国际大师合作的经验,创造与众不同的室内空间,期许开创台湾室内设计装修产业的新革命,让望设计的每一处设计都成为一场概念展,突破既有框架,让台湾与国际世界接轨。立基于集团丰沛的资源、菁英人才荟萃的能量,

英伦风格建筑风格

?? 英式别墅作为一种尊贵生活的代表符号,代表的已不仅仅是纯建筑形态,而是融入了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些建筑也因此显示了极强适应性和极好融合性,在满足东方人的居住基础上,更产生了精神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共鸣。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体现着一种文化的融合,在传承中获得了新生的力量。? 但这并不表示风格的源流史只不过是简单的涨潮、退潮、循环往复。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以及修道院体系激发了以教堂为核心的建设热情,建筑师往往又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将自己的信仰也投注于一砖一瓦、回廊的每一根柱石以及穹顶上,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的天顶画之中,建立起无与伦比的建筑宗教。而当伟大的路易十四时代重新唤起中世纪的建筑风范,以辉煌而炫耀的宫廷艺术响应着教士们对上帝的热爱,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即使我们能够从建筑风格上很轻易地透视到历史的遗迹,即使路易十四的建筑师们以一个中世纪仰慕者的身份建造着宫廷的教堂,气质上的契合并不能掩盖一些细节上的差异。路易十四的雕塑装饰工匠利用轻盈的花卉图案雕饰室内木构件,从而创造出一种华丽、优雅而又带有些许轻逸性的伟大世纪风格,这和罗曼时期(10世纪末至1150年左右)虽然同样充满活力,但与以受难、原罪、宗教神话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风格有些明显的区别。 ??? 建筑史复杂之处就在于,即使是路易十四时期也可分成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各有特色,他们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重

叠,似乎建筑史阶段的划分除了依靠政治以外,依靠它们自己总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如果没有这本言简意赅、图文并茂的简明建筑史《风格的特征》作为导引,我们可能还会被漫长的建筑史所制造的种种迷雾所迷惑,在建筑形态之间的变迁脉络的含混和复杂面前望而却步;然而,当词条和对应的图解将建筑史简化为背景、关键词和图例的“三结合”之后,一切都豁然开朗。追溯建筑艺术的源头,古埃及的莲花式柱头和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支撑起日后整个欧洲的建筑风格,在罗马帝国的铁蹄之后,则是哥特风格的高耸的尖顶、意大利文艺复兴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大型装饰画,以及英国绅士建筑的舒适和自在。在实用主义的潮流为古典建筑划上句号之前,建筑的风格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在向着奢华的一路逶迤而去,现代主义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扫过古典的贵族之家,使它们仿佛冬雨之后的芭蕉,不复当年的神采。对古典建筑,现代主义四大师之首的柯布西埃的批评近乎尖刻,他说:“风格是谎言。”装饰要素被贬低到了一个比较不那么醒目的位置上去了。即使另一位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声称“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但他所指称的细部与古典时代的定义早已是南辕北辙,这种分歧在今天看来不免令人伤感,却已无能为力,一台秘密的时钟转动着不可逆向的时间,正向着未名的未来绝尘而去。

英国最重要的10个建筑(英文)

The ten most important buildings in England After the Battle of Waterloo, Britain changed to being a world power built on mechanisation, minerals and urbanisation. Hard, dirty, crowded places built the machines and manufactured the goods that gave Britain global dominance for around a century. The glorious buildings of the English countryside, the lanes, the villages and the cathedral closes became junior partners in a much harsher view of our national identity. Danny Boyle’s inspired Olympics opening ceremony captured this perfectly. While our cathedrals are glorious, our country houses sublime, and our villages the most chocolatey of all chocolate boxes, what sets England apart is our mastery of industry. It is home to the earliest monuments of industrialisation, the first factories, warehouses, railways, docks, power stations and much more. Half of my list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buildings are products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nd were all built in the space of 45 years. These places have a sublime beauty all to themselves. Over the holiday, I passed Sleaford Maltings, the incredible industrial complex that the Bass Brewery built in Lincolnshire. It is a heart-stopping sight but it is also derelict and in urgent need of a new use. The heritage crisis of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fate of our industrial past. The 20th century saved the country houses, and we can celebrate that, but the effects of our long obsession with the countryside have been a neglect of our unique industrial heritage. Ditherington Flax Mill, one of my top 10, was rescued from collapse by English Heritage in 2005 and is only now finding a new use. Another on my list — Liverpool Road Station, Manchester, the earliest surviving railway station in the world – faces the prospect of its original viaducts being demolished by Network Rail. This would never be contemplated if a line involved the demolition of part of Highclere Castle(where Downton Abbey is filmed). We need to accept that our unique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was not cucumber sandwiches, however nice they are. 1.Westminster Abbey (c.960) Coronation church and mausoleum, Westminster Abbey has been a royal foundation since the 960s, and money was lavished on it by successive monarchs. Although only a few Saxon fragments survive, it was here that Edward the Confessor developed the style that we call Norman. It was also here that Henry III began his lavish Gothic rebuilding, a project that continued, after his death, for nearly three centuries. The nave today demonstrates the rich taste of English medieval monarchs and their masons, with large-scale sculptures and carved and painted heraldic shields. The abbey set the standard for aspiring builders for centuries. 2.Rievaulx Abbey, North Yorkshire (1147-67)

维多利亚时期的平面设计

维多利亚时期的大众化平面设计 亚历山大丽娜*维多利亚是英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女皇。于1840年与表兄阿尔伯特亲王结婚。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国力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时期,殖民主义扩张在远东持续发展。 维多利亚是19世纪的英国君主,她把18世纪和20世纪联系起来,创造了一个和平、繁荣的、没有战争的动乱的稳定局面,从而使英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得到极大地发展和进步,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从历史学来说,往往把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时期放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为止。 由于生活的安定,物质的日益丰腴,经济高速发展,因此人们对于艺术、审美和追求新形式、新艺术的时代。风格一方面表现出复杂的矛盾和折中倾向,同时也体现出由于物质丰腴而造成的繁琐装饰化趋向。显著特点是对于中世纪哥德式风格的推崇和流行。主要推动人物是英国建筑家-普京。设计了英国国会大厦。 绘画上的代表人是路易斯*普朗。特点是怀念中世纪的浪漫情调,力图以这种情调来与工业化抗争。形成了“拉斐尔前派”。 有上述特点的设计家还有欧文*琼斯。1842年-1845年出版了《阿尔汉布拉宫的规则、布局、局部和细部》。1856年出版《装饰的语法》。 1849年维多利亚女王丈夫阿尔伯特组织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于伦敦海德公园“水晶宫”(玻璃和钢筋,面积80万平方英尺)。其设计师是约瑟夫*帕克斯顿。 一.石版印刷的发展 石版印刷是由德国阿罗斯*森尼非德1796年发明的。1819年初步掌握了彩色石印方法。 法国-画家及印刷技师戈德弗罗依*恩格尔曼1837年完成了比较完善的彩色石版技术。 二.波士顿彩色石版印刷学派 英国-威廉*沙普。将彩色书籍石印插图技术引进美国。 美国-查*霍。完善了滚筒式石印机,可以印刷彩色。 约翰*布弗特及儿子1884年设计了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的候选人格罗夫*克里夫兰与托马斯*亨德里克竞选海报,利用美国国旗和象征美国的白头鹰、自由女神作为装饰。 1860-1900年是彩色石版印刷的黄金时期。有现代彩色贺卡设计和出版家路易斯*普朗。1860年成立普朗公司。1873年在英国发行了第一张供邮寄圣诞卡,1874年设计出版了美国第一张邮寄圣诞卡。

世界建筑发展史(1)

四川理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世界建筑发展史 教学点(班) 爱华学院 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年级 09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 2011 年 5月 12日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关键词 (1) 一、现代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18世纪与19世纪的欧洲社会 (3) 二、欧美在建筑上的古典复兴运动的背景 (3) (一)法国以古典主义为中心的建筑复古运动 (3) (二)浪漫主义建筑复古运动出现的原因 (3) (三)美国以折衷主义为主的建筑复古运动的发展 (5) 三、现代建筑思想的萌芽 (7) (一)产生现代建筑思想的三个基本思想因素 (7) (二)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突破为现代建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8) (三)现代建筑思想的萌芽 (9) 四、“水晶宫”-----1851年的伦敦世界博览会和其他世界博览会对于建筑技术的促进 (9) (一)19世纪末的建筑潮流----激动与困惑 (9) (二)“工艺美术”运动与建筑的发展 (9) (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的迅速发展 (10) (四)“新艺术”运动与建筑的发展 五、美国工业城市的兴起与芝加哥的重建 (10) (一)20世纪初期的世界局势和政治状况 (10) (二)西方现代艺术的产生及其对现代建筑的影

响 (15) (三)路易斯.沙利文和芝加哥建筑学派 (15) (四)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15) (五)弗兰克.赖特的崛起和他早期建筑设计对于现代建筑的重要影响 (15) (六)德意志“工业联盟”、“装饰艺术”设计运动和“流线型”运动 (15) (七)“新建筑”思想----现代建筑理论和思想形成 (15) 六、现代建筑运动的奠基人和他们的现代主义思想和实际 (15) 七、结论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20)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

Chapter 4 The Victorian Period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对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诗歌,散文,小说在创作思想上的进步和创作技巧上的改革,以及对该时代主要作家的生平,观点,创作旨意,艺术品特点及其代表作的主题,结构,语言,人物刻画等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通过作品选读加深体会感受,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考核要求 (一) 维多利亚时期概述 1. 识记:(1)维多利亚时期的界定 (2)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 领会:(1)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特点 (2)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 应用:宪章运动,功利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独自等名词的解释 (二) 该时期的重要作家 1. 一般识记:重要作家的生平与创作生涯 2. 识记:重要作品及主要内容 3. 领会:重要作家的创作思想,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社会意义等。

4. 应用:(1)狄更斯和萨克雷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及各自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 (2)小说《简.爱》,《呼啸山庄》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塑造。 (3)“我逝去的公爵夫”;中的戏剧独白。 (4)乔泊.艾略特和哈代小说中环境,氛围描述与人物内世界的展示。 A. Introduction to the Victorian Period 1. 识记 (1) Definition: the Victorian Period Chronologically the Victorian period roughly coincides with the reign of Queen Victoria who ruled over England from 1836 to 1901. The period has been general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glorious in the English history. (2) Political, Economical &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Victorian England was a time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After the Reform Bill of 1832 passed the political power from the decaying aristocrats into the hands of the middle-class industrial capitalist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soon geared up. Towards the mid-century,England had reached its highest point of development as a world power. And yet beneath the great prosperity & richness, there existed widespread poverty & wretchedness among the working class. The worsening living & working conditions, the mass unemployment & the new Poor Law of 1834 with its workhouse system finally gave rise to the Chartist Movement (1836-1848)。

维多利亚时代文化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发展史上迅猛上升的时期。大英帝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强大,势力范围迅速扩张。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入英国,这似乎是现实世界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也许是许多维多利亚文学作品的背景。从《简·爱》(Jane Eyre,1847)中女主人公意外地继承叔叔在马地拉给她流下的两万磅的遗产,到《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1861)中失意后的匹普去埃及经营茶叶,到《名利场》(Vanity Fair,1848)中的利蓓卡第一次施展身手就勾引从印度回国的财主乔瑟夫,人们不难看出,当时去殖民地捞钱是本国人民公认有效的“生财之道”。总之,这是一个充满了机会的时代,是一个能让人梦想“远大前程”的自信的年代。有的评论家,如斯坦纳(Steiner),认为维多利亚的黄金时代像伊甸园,20世纪初的某些评论家则认为它像地狱。一般来说,为研究方便。维多利亚时期被文史家们分为三个阶段:维多利亚早期(1832~1848)、维多利亚中期(1848~1870)和维多利亚晚期(1970~1891)。 维多利亚早期也常被称为“多事之秋”(A Time of Troubles)。经济上的繁荣并不能阻止阶级矛盾的产生。就在新兴资产阶级奇迹般地暴富起来时,劳动者却不得不在残酷的压迫下过着穷困的生活。这一时期反抗压迫、争取民主选举权的运动蓬勃发展,在“宪章派”诗人的作品中得到忠实反映,最有代表性的有欧内斯特·琼斯(Ernest Jones,1819~1869)的《民主之歌》(The Songs of Democracy)。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 Thomas Carlyle,1795~1881)的《法国大革命》(The French Revolution,1837)和《过去与现在》(Past and Present,1843),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Elizabeth Gaskell,1810~1865)的《南方与北方》(North and South,1855)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金钱拜物教和市侩主义对人类道德的腐蚀,而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在他早期的小说中更是不遗余力地反映了英国私有制社会的阴暗面。 维多利亚中期正好处于相对稳定的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天文、地理和生物学等学科的新成果大大扩展了人类的眼界。这一时期被称为“经济繁荣和宗教分歧的时期(Economic Prosperity and Religious Controversy)”。达尔文的《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提出的进化论打破了上帝造物的唯心史观,给传统信仰以猛烈的冲击,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并再次定位;英国国教的势力衰减,新教派林立,福音派吸引了大批小生产者,知识界的所谓“牛津运动”(The Oxford Movement)或“高教派”(High Church)也激烈展开,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甚至天主教势力的抬头。尽管勤奋和富有责任感仍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价值取向,但全社会都在经历着一场信仰危机。许多文人学者对英国状况深感忧虑。狄更斯等一大批作家继续对维多利亚社会的弊端进行批判。最激烈的一位莫过于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他的《威尼斯之石》(The Stones of Venice,1851~1853)预言了维多利亚工商业文明的毁灭,在《直到最后》(Unto the Last,1862)中对自由竟争的经济法则进行了无情攻击。较为客观的要数安索内·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1815~1882)的小说。教育家马修·阿诺德(Mathew Arnold,1822~1888)在他的著名论著《文化与无政府》(Culture and Anarchy,1869)中,反对对物质的迷信,提倡文化和精神价值。他对英国社会状况的反思代表了一代有识之士面对新现实的焦虑和危机感。尽管这个时期存在许多问题,但它仍然是一个繁荣时期。因为它不仅创造了惊人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是各种文学样式,尤其是长篇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