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江户时代的货币、交易与物价

江户时代的货币、交易与物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江户时代的货币、交易与物价江户时代的货币、交易与物价
今出川公艺·作
特别声明:如欲转载,请先征得本站同意。
货币照片出自货币博物馆(日文),特此致谢!
●货币制度与两替商

宽永通宝
一文
(1636年)天保通宝
当百
(1835年)
金币、银币、铜钱,合称“三货”。江户幕府直辖矿山,独占金、银、铜等金属的铸币权,设立了金座(注1)、银座(注2)、钱座(注3),发行三货,流通全国。金币的种类有大判(注4)、小判(注5)等;银币有丁银(注6)、豆板银(注7)之类;铜钱主要是一文的小钱(中国称此类作为货币基本单位的一文小钱为“小平钱”),也有当百之类的大钱。日常生活中以铜钱流通为主,金银货币通常只用于大宗交易中。
以大坂为中心的京畿地区,盛行以银币为价值尺度,商品的价格多以银目的贯、匁、分(注8)表示,称为“银遣”;而以江户为中心的地区,则盛行以金币为价值尺度,商品价格习惯以金目的两、步、铢(注9)来表示,是为“金遣”。三货间的交换比率大致是金1两=银60匁=钱4000文,但也经常会受各方面影响而有所浮动。相对而言,金、银币间的换算比率较为稳定,而各版铜钱的质量参差,比率浮动较大,金1两经历了折钱4000文~10000文的反复变化。
幕府屡次改铸新货币以改善财政状况,除18世纪初中期的正德、享保年间的改铸以外,其他历次改铸的货币质量每况愈下。弥补财政亏空以外,滥发劣钱也有制止米价下跌、促进消费的考虑在内。江户中期以后,诸藩为挽救财政贫乏,也发行仅在本藩领地内通行的不兑现纸币(即藩札,最早在1661年由福井藩首次发行)。这些举措加重了三货换算的复杂性(依不同币种和不同地区,三货换算率有所参差),银币更是需经称量换算。于是,以三货交换为业的“两替商”,在大坂、江户等大城市里应运而生了。其主要由富裕的商人参与运营,除了三货交换以外,还受理公款业务、借贷、票据等等,与今天的银行功能类似,作为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坂的天王寺屋、平野屋、鸿池屋,江户的三井家等等都是有名的两替商。

宝永四宝丁银
(1711年)

天保小判
(1837年)越前福井藩银札
(1666年)
●大坂与江
户的交易
江户时代的诸大名,为了储藏、

贩卖领内收入的贡租米和其他物产以换取货币,在大津、大坂、江户等大都市设立了兼有仓库和贩卖事务所功能的机构,称之为“藏屋敷”。特别是被称为“天下的厨房”的大坂,人口数量虽不及江户,商业发达程度则过之,诸多大名都把领国的特产、贡租米运往大坂的藏屋敷储藏销售。在江户、大坂集结的全国物产,由“问屋”--江户的十组问屋、大坂的二十四组问屋(注10)--收购或接受货主委托,用桧垣回船(注11)、樽回船(注12)装载,往来于江户、大坂之间。
●堂岛的米价
大坂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的厨房”,也因为元禄年间以来,位于大坂市内堂岛(今大阪市北区的地名)的官许米市场的存在。作为幕府控制的全国性的米市场,堂岛的米价对于全国的米价,乃至全国的物价都有巨大的影响。
就近世的物价看,米1石(约150公斤)好的时候可以交换到金1两。但除了饥馑年份外,通常米价都处于下跌状态,物价相对就显示上升状态。导致米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是米产量的增加,进入流通市场的米量随之大增(例如江户初期全国总石高约1800万石,至中期猛增至约2600万石)。但是在小农经济基础的江户时代,贡租米是社会主要收入来源,起着中心商品的作用(后人有“米本位经济”之谓),因而米价又是物价的基准。幕府屡次对米价进行干预调节。特别是享保年(1716~1735)以后,米价一再跌落(享保十八年因饥馑致米价猛涨,但次年丰收,米价又跌),令幕府几番苦思对策。
●物价与工资
明历三年(1657)的江户大火灾后,幕府规定了建筑工匠的工资。建筑工匠1人每日的工资是银3匁,按金1两=银60匁计,折金1/20两。银3匁前后只是当时工匠工资的一个粗略基准,另据《文政年间漫录》中的记述,可以看到文化~文政年间(1804~1829)普通工人家庭(夫妇携1子)生活的具体情况:
(每日收入) 工钱 银4匁2分
饭钱 银1匁2分
(年收入) 银1贯587匁6分
(年支出) 饭钱 银354匁
店钱 银120匁
调味料、燃料 银700匁
家具 银120匁
衣服 银120匁
交际费 银100匁
(年总支出) 银1贯514匁
(剩余) 银73匁6分

在庶民的生活中使用得更普遍的是铜钱。当时的价目专有一种“百相场”,即100文钱

可以购买的物品量。同样在文化~文政年间,江户的庶民是以银1匁=钱100文的比率来换算银钱的。
“百相场”可以看作是庶民生活指标的反映。享保十八年(1733)大饥馑的时候,米价突然暴涨,市井的狂歌(注13)唱道:“米高间1升2合(一石=十斗=百升,1升2合米约1.8公斤)呀煮稀粥,大冈也喝不起呀越前(‘越前’谐音‘一膳’)。”大冈越前守忠相(1677~1751)是当时的江户町奉行,以裁断公正闻名,是艺术形式中所喜爱引用的人物。“米高间1升2合”就是百相场,100文钱都买不到1升2合米,大冈越前和一般庶民都无法承受,只能喝起了稀粥。
然而大体上,江户时代的物价、工资虽然存在着不同时期的差异,却不像现代社会那般变化剧烈。这也是江户时代被称作“停滞社会”的表征之一。
与庶民生活关系较深的部分铸钱一览
钱币名称材质铸造期间铸造量(枚)
庆长通宝铜1606~不详
元和通宝铜1619~不详
宽永通宝铜1636~1769不详
宽永通宝铁1739~186763亿3261万9404
宽永通宝黄铜(真鍮)1767~18601亿5742万5360
宽永通宝精铁1860~18681亿187万7062
宝永通宝铜1708不详
天保通宝铜1835~18704亿8480万4054
文久永宝铜1863~18678亿9151万5631
(数据取自土肥鉴高《物价与货币》)

附:关于工资的两个案例:
①【安桃时代的案例】天正十年(1582)丰臣秀吉筑堤水攻备中国高松城,人夫每人填土一俵(俵是装粮食、木炭、食盐等用的袋子,通常一表可装米四斗),给米一升,钱100文。12天完工,共花费米6万石,铜钱6万贯。天正十八年(1590)的小田原征伐中石田三成欲效此法攻武藏国的忍城,工钱是每人每一个工(实际劳动量不知)支付米一升,钱60文(白天)或100文(夜间)。三成的堤防宽、高都只有秀吉的一半左右,长度却在9倍以上,五天就完工了,可见是豆腐渣工程,后来果然决口淹了自己的阵地,水攻失败。这两例都是追求快速完工的,开价应该比较高。
②【江户时代的案例】骏府是德川幕府直辖要地,德川家康出于防备上的考虑,下令禁止在骏河、远江边境的界河大井川上建桥或设渡船。此令一直遵循至明治维新,江户时代要过此河只能靠人力涉渡(河水不深,但挺宽)。穷人当然自己走,稍有钱的就雇人抬(有专门的此项服务行业)。首先要
租用“莲台”--一种四人抬的类似肩舆的工具,租费就是抬莲台的四人的工钱(但应该会有抽头),用购买一定枚数的“川札”(好比代币)来支付。一般人坐的普通莲台,6~8枚;医生、学者用的半莲台,12枚;家老等大名家臣用

的中莲台,36枚;大名专用的大莲台,52枚。每枚川札的价格,依水位高低而变化:水没至大腿以下,48文/枚;至臀部,52文/枚;至腰,68文/枚;至胸78文/枚;只露出头,94文/枚。


※注:
(注1)金座:江户幕府直辖的金币铸造发行所。位于江户常盘桥门外(今之日本银行所在)。属勘定奉行支配,其长官曰“御金改役”,由后藤四郎兵卫家世袭。明治二年(1869),随造币局的设置而废。

(注2)银座:江户幕府直辖的银币铸造发行所。幕初设置于伏见、骏府,不久移往京都、江户,又在大坂、长崎增设而为四座。宽政十二年(1800)因不正事件,四座同废,后仅江户一处的银座再兴。银币的钤印、包装等职由大黑常是家世袭。明治二年(1869),随造币局的设置而废。
(注3)钱座:江户时代的铜钱铸造发行所。宽永十三年(1636)幕府在江户芝与近江坂本始置。后准许民间铸钱,在各地都有设立。
(注4)大判:室町末期至江户末期发行的金银货币品种之一。外形为大椭圆形,重10两(约合165克),一枚当小判十枚。有天正大判金、庆长大判金、元禄大判金、享保大判金、南镣大判银、桐大判银等种类。
(注5)小判:天正年间至江户时代铸行的薄椭圆形金银货币。重1两,也称一两判。
(注6)丁银:也作挺银。江户时代的银币品种之一。称量流通。通常为海鼠形的银块,重量约43匁。由银座铸造发行。常钤有“大黑”、“常是”、“宝”等字以及大黑神(七福神之一,财神)像的印。“大黑”、“常是”是银座世袭银匠世代沿用的名称。
(注7)豆板银:也叫豆银、小玉银、碎银。江户时代的称量银币,铸造于庆长~安政年间。形状为豆粒状,作为丁银的辅助货币使用,以避免分割丁银的不便。
(注8)贯、匁、分:江户时代银目的重量单位。1贯=1000匁=10000分。匁旧作钱、泉,依其发音(もんめ)又简作目,1匁合今制3.759克。
(注9)两、步、铢:江户时代金目的重量单位。1两=4步=16铢,1两约合今制16.5克。金1铢约合银3匁7分5厘。
(注10)问屋:直接从生产者处得到货源,负责代销,或者收购后推销给二级批发商的商家,在江户时代最为兴盛。十组问屋是在江户组织起来的各类收购问屋的组合。始自于1649年,因江户、大坂间的海上输送的
非正规和经常遭难,为预防损害,将货主分为涂物店、内店、通町、药种店、钉店、棉店、表店、河岸、纸店、酒店十组而结成。二十四组问屋是在大坂组织起来的问屋组合。
(注11)桧垣回船:也叫菱垣回船。回船是在沿岸航路往来运输旅

客、货物的船只。桧垣回船是定期往来江户、大坂之间的百石以上的货船,从属于江户十组问屋和大坂二十四组问屋,专一运输与两地问屋有关系的商品以及幕府、诸藩的货物,受官方保护。其两舷的栏板下部作桧垣状(桧垣是用桧木的薄板交叉结成菱形孔的矮墙),因此得名。
(注12)樽回船:樽是盛放酿造品及其流动物的木制容器。樽回船是江户时代于江户、大坂间专一运送酒类货物的回船。
(注13)狂歌:使用俗语哼唱,带有诙谐滑稽色彩的短歌,在江户中期以后非常流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