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李金华视察中航审计现场听取了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审计方式创新的工作汇报

李金华视察中航审计现场听取了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审计方式创新的工作汇报

李金华视察中航审计现场听取了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审计方式创新的工作汇报
李金华视察中航审计现场听取了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审计方式创新的工作汇报

李金华视察中航审计现场听取了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审计方式创新的工作汇报

7月25日上午,北京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飞行员公寓十楼会议室。笑声接着掌声,掌声连着笑声。

这是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审计现场的一个座谈会。李金华审计长专程来到这里听取了京津冀特派办特派员刘汝焯关于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审计方式创新的工作汇报,并和审计人员座谈。在近两小时的视察后,李金华用这样的话来概括他此行的感受:这是了不起的一个进步!

是什么让审计长有了这样的感慨,这又是怎样的一个进步?

最终目的--从系统论、信息论的高度来研究计算机审计

要从系统论、信息论的高度来研究计算机审计。把审计对象作为一个系统,让被审计单位的信息都在审计监督范围之内。审计人员到一个单位去,一进去就把整个资料都掌握住,通过系统分析、对照、比较,选择其中最薄弱的部分作为重点,找出核心问题在哪里,从总体上把握,不是像过去那样瞎碰,逮着什么算什么。用计算机模拟出审计方案,安排审计计划时就通过数据模型来分析,就很清楚审计抓什么。从整个系统论、信息论的高度开发利用计算机,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这是1999年12月13日李金华对我国刚刚开始的计算机审计提出的明确要求,它为我国计算机审计指明了发展方向和长远目标。京津冀特派办正是以这段话为指南,踏上了计算机审计的征程。

在这次视察中,李金华将我国目前计算机审计的水平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建立审计对象资料库、法规库等。李金华说,这是必要的,但不能只把水平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二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对数据进行转换,用一些小模块进行分析。他说,能做到这一步已经不错了,一部分单位做到了这一步,但还不是太多。三是用系统论指导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

如果说第一个层次仅是一个初始阶段,是为计算机审计铺路,而第二个层次是迈向计算机审计的一个台阶的话,那么这第三个层次则是计算机审计的最终目标。李金华把京津冀特派办目前的计算机审计水平纳入第三个层次:运用系统论的观点,通过建立系统模型、类别模型和个体模型,把握总体、锁定重点、筛选线索、精确延伸。

那么,京津冀特派办是如何开展计算机审计的?

全新思维--并非仅仅是技术和方法的改变

2005年对于京津冀特派办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京津冀办提到最多的是转变观念,是审计创新,是强力推进计算机审计。以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天津海关、天津农行、河北农行等审计项目为重点,计算机审计全面推开,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突破(参阅本报6月27日《追逐风的速度和力量》)。

京津冀的计算机审计凸现了五个亮点。一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孤立判断变成了系统把握,既注意分析审计对象本身,又对外部数据进行对照分析,既注意数据审计又注意系统审计,既注意分别分析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又注意对两者对比分析。二是创造性地运用多维分析技术,把瞎子摸象变成了总体把握。也就是充分利用电子数据的特点和规律,对海量数据进行切片、切块、旋转、钻取、挖掘等多角度立体分析处理,发现趋势,寻找异常。三是凭个人经验看账变成了用模型进行分析,先是建立系统模型,总体把握,然后建立类别模型锁定审计重点,最后通过建立个体模型筛选线索,有的放矢地进行审计延伸。四是审计组织和管理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变成了资源整合、集中分析、辐射延伸为导向的新的组织方式。五是严格遵循质量控制模型,按照7个流程来开展计算机审计。这里要特别提到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模型和”审计中间表”这两个成果,刘汝焯和他的同事们把它们称之为具有中国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方法。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模型是中国的审计工作者运用IT资源,

通过总结计算机审计实践,提炼出的一个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目前,这个体系在京津冀特派办已经全面运用到了审计实践。而审计中间表则是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清理、转换和验证后,面向审计分析,建立起来的一个目标模式,是为审计人员提供的一个数据资源平台。听到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成果,看到审计人员建立的一个个分析模型,李金华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地说:京津冀办现在比原来前进了一大步,你们做到现在这样很了不起,听了以后很受鼓舞。他说,计算机审计是信息化环境下崭新的思维方式和审计方式,而不是仅停留在技术和方法的层面。一定要用系统论的思维去认识计算机审计。系统论讲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规律。它要求思维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如果不用系统论的思维去认识计算机审计,就不可能实现创新。

根本出路---数字化建设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京津冀特派办在努力推进计算机审计的同时,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审计理论课题研究。审计的多维分析技术、审计分析模型算法、数字化方案设计、计算机审计情景案例,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受到了署领导的高度重视。其中多维分析和分析模型算法两个课题还被列入”863计划”。

李金华对审计的数字化建设十分重视,他反复强调:系统论最终体现在数字化建设上。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一定可以抽象为一个数学公式。公式就是规律,掌握了公式就掌握了规律。审计数字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审计的最终出路在于数字化。计算机审计的核心在于系统论。做到了这一点,审计质量和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过去我们审计一个小的单位可以不用计算机,就几本账,一目了然。可是现在单位数据量很大,如果不搞系统论,不搞审计方式创新,就是派500个审计人员也不行。如果500个审计人员都用手工操作的话,每个人只能看自己那一部分,就做不到总体把握。惟一的办法,就是要有一两个人或两三个人运用崭新的思维方式和审计方式,把所有的资料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叫总揽全局。总揽全局就靠指挥者对所有资料的掌握、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薄弱环节就一目了然,然后去延伸、取证就容易了,对被审计单位的总体评价也就出来了。这里面就有违法违规问题、财务管理问题,也有效益问题。

计算机审计是全新的,而新鲜的东西首先冲击的往往是人的观念。审计组的焦戍永同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转变。他说,刚开始时自己对计算机审计抵触心理很大,总认为自己这个年纪再学计算机实在是太晚了,觉得只要出思路让年轻人干就可以了。而到审计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难题,比如向被审计单位要数据时不知从何要起,和审计组一起讨论问题时,也因为看不懂数据而无言以对。他形容了那段日子自己的尴尬处境,也直到那时,才真正感觉到”不懂计算机将失去审计资格”这句话沉重的分量。现在的他经过一段时间”恶补”,计算机审计业务已经变得娴熟,心理负担也减轻了。

审计人员的真情流露引来了同志们阵阵善意的笑声。李金华也不禁笑出来,他说,没有复合型的人才绝对不行。既要懂计算机,又要熟悉审计业务,同时还要有好的思维方式。数字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解决的,要培养一大批人才。期待梦想成真1999年,计算机审计刚刚开始时,南京特派办突破了数据采集和转换这个瓶颈,李金华说,你们实现了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2003年,昆明特派办在工商银行审计现场搭建网络开展数据分析,李金华说,我感到振奋!

今年7月25日上午,李金华在京津冀特派办中航审计现场说:我提出的用系统论、信息论来研究计算机审计的想法都变成了现实。你们的思路是完全对的,观点我都赞成。你们做到现在这样是了不起的一个进步,这才是真正的计算机审计!

当”梦想”与”现实”两个词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不断地重复,我们似乎都能触摸到那些对事业充满无限激情的心灵,那种时不我待的责任。让我们记住这些曾让李金华不断感慨的瞬间,它们标志着我国计算机审计迈出的每一个可喜的具有突破性的一步;让我们记住那些在计算机审计的路上默默前行的人们,是他们不断的探求为中国审计事业的发展贡献着不可或

缺的力量。从梦想到现实,我们期待着那样的一天出现在不远的将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