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下科学 第二章 第4节 光和颜色

七下科学 第二章 第4节 光和颜色

七下科学  第二章  第4节  光和颜色
七下科学  第二章  第4节  光和颜色

第4节光和颜色

一、光源

1.光源是指。

2.一些自身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或其它光源射出的光使自己发光的物体光源。

3.举例:(填“是”或“不是”)

⑴月亮光源;⑵所有的行星光源;⑶所有的恒星光源;

⑷蜡烛、电灯光源;⑸点燃的蜡烛、通电的电灯光源;

⑹萤火虫光源;⑺砖石光源。

二、光的传播

1.光的传播特点:

⑴光的传播(填“需要”或“不需要”)介质;

⑵光在真空中(填“能”或“不能”)传播;

⑶光在中是沿的。

注意:①光在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上,(填“会”或“不会”)沿直线传播。

②在同一种不均匀的介质中,光(填“会”或“不会”)沿直线传播。

2.光线:

⑴光线是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和。

⑵光线是人为引入的,是假象的,实际不存在的------模型法

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⑴影子的形成;-----条件是

⑵小孔成像(地面上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缝隙所成的像);

注意:圆形光斑的形状与透光孔的形状,只与有关。

⑶月食、日食、金星(水星)凌日;⑷步枪瞄准;⑸列队整齐;

⑹一叶障目;⑺立竿见影;⑻坐井观天,所见甚少。

4.探究“小孔成像”实验:

⑴实像的概念:

能用接收到,由实际光线

会聚而成的像,叫做实像。

⑵小孔成像中像的性质:

的,可以是、或的像。

⑶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到小孔之间的距离(即物距u)与像到小孔之间的距离(即

像距v)的大小关系:

①物距大于像距(u>v)时,成的实像;

②物距等于像距(u=v)时,成的实像;

③物距小于像距(u<v)时,成的实像;

5.光速:表示光的传播速度

⑴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km/s,即为 m/s。

⑵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于真空中的,约等于 m/s。

⑶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⑷光年表示光在一年时间里传播的距离,是单位,1光年 = 米。

⑸太阳发出的光约过分钟后达到地球。

⑹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

三、光的色散

1.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

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目的

是 )

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

另一侧的白纸屏上看到一条

的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从三棱镜出来的光线都向

偏折,其中,光的

偏折程度最小,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3.光的色散实验表明:白光是由而成的。

4.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5.复色光:由混合而成的光。-------白光(太阳光)

6.光的色散应用:雨后彩虹。

7.不同色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填“相同”或“不同”,下同)的;

不同色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的。

四、物体的颜色

1.物体的颜色:

⑴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⑵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①白色物体能;

②黑色物体能。

2.光的三原色:

⑴光的三原色是三种色光。------彩色电视机

⑵颜料的三原色是三种颜料的颜色。

注意:①色光的三原色按相同比例均匀混合后为;

②颜料的三原色按相同比例均匀混合后为;

3.绿色植物对光最不利,因为。

五、看不见的光

1.可见光:等单色光。

2.不可见光:

⑴红外线的应用:遥控器、太阳的热、响尾蛇捕食、导弹追踪、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

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⑵紫外线的应用:验钞机、荧光效应、杀菌、消毒、被臭氧层吸收。

3.光是一种,其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第4-6节 专题测试

第二章:第4-6节专题测试 一、选择题 1.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香蕉呈黑色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2.如图所示,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的像渐变大 B.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时,光屏要靠近凸透镜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 C.蜡烛在a点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D.应用蜡烛在b点时的成像原理,可制成近视眼镜 3.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M,且∠AOC=∠BOC,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对方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4.如图所示,物体AB直立于垂直放置的平面镜前。现在物体与平面镜之间稍靠近镜面上方的一侧插入一块不透光的木板CD,木板CD的下端与物体AB的中点等高,则物体在平面 镜内() A.只有AB下半部分的虚像B.不出现AB的虚像 C.只有AB下半部分的实像D.仍有AB完整的虚像 5.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 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 6.如图所示两个平面镜相互垂直放置,点光源在平面镜内成三个像。现让点光源S在水平面内沿圆周顺时针运动,则可以观察到的三个像() A.全做顺时针运动B.全都做逆时针运动 C.一个顺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逆时针运动D.一个逆时针运动,另外两个顺时针运动 7.一面镜子竖直挂在墙上,某人站在镜前1米处,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上半身,他想看到自己的全身,则() A.应后退到距镜子2米远处B.应前进到距镜子米远处 C.应后退到距镜子4米远处D.无论前进或后退都不能实现 8.雨后天晴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背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B.迎着月亮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C.迎着月亮走,地上亮处是积水 D.无论迎着、背着月光走,地上亮处都是积水 * 9.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斜射向水面,这时的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若把水槽的左端稍垫高一些,待水面重新恢复平静时,反射角是β1,折射角是γ1,那么() A.β1=β、γ1=γB.β1<β、γ1>γC.β1<β、γ1<γD.β1>β、γ1>γ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总结详解+题型

一、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 1)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3)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 4)各结构的功能 耳廓能收集声波;外耳道能传导声波; 鼓膜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听小骨能把声音放大并传入耳蜗 咽鼓管能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耳蜗内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振动并传导到大脑 半规管和前庭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感受器过敏产生晕车晕船。(2)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空气传声和骨传声 (3)空气传声:声源→空气振动→骨膜振动→听小骨、半规管、前庭→听觉神经 例1、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做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

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 A. 耳蜗和前庭 B. 前庭和半规管 C. 半规管和鼓膜 D. 鼓膜和听小骨 例2、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请用图中字母及箭头写出听觉形成过程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 _________产生的。(填名称,同下) (3)一位战士的耳朵被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是 _________,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使开放,以免耳被震聋。 (4)有些人晕车,这与耳的 _________发达有关。 (5)当A受损时,造成的是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 二、声音 1.声音的产生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科学知识点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皮肤有痛觉、触觉、冷热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辨别味道实验,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平衡)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听觉感受器在耳蜗。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迅速张嘴,捂紧双耳,目的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a、音调--声音的高低,跟振动的快慢(或频率)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响度--声音的强弱,跟振动幅度、离声源远近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c、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声音响度单位是分贝。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5k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5千米/秒×365×24×60×60秒=×1012千米。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气体>液体>固体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三原色是:红、绿、蓝。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遥控器、红外测温仪、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七下第一章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教学设计

七下第一章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的基本过程; (2)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2.技能目标: (1)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2)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母亲十月怀胎并分娩诞生新生命的过程, 使学生体验母亲的伟大和生命的珍贵。 (2)受精卵的形成是新生命诞生的开端,使学生明白严肃对待两性行为应该是终身遵循的道德规范,即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性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1. 受精的实质、受精的场所 2. 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教学难点 1.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2.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 教学策略 采用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共存、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兼用的教学策略。课前查找资料、分析讨论问题,以小组合作方式展示预习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感悟,提升。 教学思路

预习内容从“与家人互动”开始,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亲切感;再通过独立完成知识点、与同伴合作完成讨论问题使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小组的在课堂上的展示,充分分享合作的喜悦,教师给予点评,激发小组间的竞争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动画课件(受精与受精卵的分裂);录象(受精过程、分娩过程、试管婴儿);幻灯片(精子与卵子结构图、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图片等) 预习内容: 1.家庭采访题——请你和你的家人共同完成: (1)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心情和饮食有什么要注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在母亲肚子里的第一次“活动”是什么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血型_________,妈爸的血型__________,你长得更像谁? (4)从母亲怀孕到你的出生共经历______________月; (5)刚出生的你,体重是____________千克; 2.自主预习题——请你独立完成: 一:受精与妊娠 (1)什么是受精? (2)受精的场所在哪里?受精的实质? (3)受精卵与胚胎的不同?“怀孕”在科学上称为? (4)结合受精和胚胎的形成过程,说说人的卵细胞和精子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5)避孕的方法?(男性有哪些?女性有哪些?) 二、胚胎的发育 (6)受精后第几周出现胎盘? (7)胚胎的血液与母亲的血液相连通吗? (8)胎盘起什么作用?脐带连接着谁? (9)有些药品的说明书上往往写着“孕妇慎用”“孕妇禁用”,为什么? (10)胚胎第几周具人形?从哪周到哪周称为胎儿?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都是光源的一组是() A.电池和萤火虫 B.电池和烛焰 C.萤火虫和月亮 D.萤火虫和烛焰 2.在暗室中,绿光照在红纸上,我们看到红纸的颜色是() A.黑色 B.蓝色 C.白色 D.绿色 3.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逐渐增大,则反射角() A.增大 B.不变 C.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D.逐渐增大,可能大于入射角4.做早操排纵队时,只要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人,队就直了。可以解释此 现象的是()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漫反射 D.光的直线传播 5.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日食 B、小孔成像 C、影子 D、先闪电后打雷 6.要使人的眼睛看到物体,其必要条件是( ) A.物体是光源 B.必须有光射入眼睛 C.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 D.只有白天才能看到物体 7.一棵树在阳光照射下,它的影子从早晨到晚上变化情况是()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短 D、逐渐变长 8.一束光与镜面成30°,则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A、60° B、30° C、120° D、90° 9.黑板表面都要做得比较粗糙,主要原因是() A、便于用粉笔写字 B、不使黑板发生反射 C、使黑板形成漫反射 D、便于黑板刷擦字迹 10. 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由于阳光的照射常会看到树阴下的地面上有许多光斑,这些光斑 的形状是( ) A.树叶的形状 B.各种形状 C.圆形的 D.树枝形状 11. 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夹角时, 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夹角是() A.30° B.60° C.90° D.120° 12.电影院里不同的座位上的观众都能看清银幕上的画面,这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A.镜面反射B.漫反射 C.可能是镜面反射也可能是漫反射 D.不发生反射,是银幕本身发光 13.一条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时( ) A.没有入射角和反射角 B.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0° C.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90° D.入射角是0°,反射角是90° 14.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 光正对着平面照射,如图所示,人从侧面看去 (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15.太阳光通过蓝色的玻璃片,屏上的颜色是( ) A.白光 B.蓝色 C .黑色 D.七色中缺蓝色 16.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七(上)科学第二章观察生物知识点.

第二章观察生物知识点 1、观察蜗牛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以植物茎叶为食。 2、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但无听觉。 3、生物:①.有应激性②.能生长③.能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 ④.一般由细胞构成(除病毒)⑤.能生殖和发育⑥.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的区别:获取营养方式不同,①动物需要摄取食物;②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利用水、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在植物体内的一个结构——叶绿体中合成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 5、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细胞的细胞壁,细胞的大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 6、细胞的结构: 植物细胞细胞壁由纤维素组 成,保护、支 持细胞 动物 细胞细胞膜 保护细胞并控制细 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内含叶绿素 液泡内有细胞液 7、细胞学说: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8、细胞结构:(1)、(2)、(3)、(4)、 (5)、(6)、 9、显微镜的构造:(1)、(2)、(3)、(4)、 (5)、(6)、(7)、(8)、(9)、(10)、 (11)、(12)、(13)、(14)、 10、显微镜的使用包括: a.安放: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镜筒在前,镜臂在后,放在左前方。 b.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同时睁开,调节反光镜(光线亮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c.放片: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要观察的物体要正对通光孔; d.调焦:①眼睛盯住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②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1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X物镜放大倍数; 12、显微镜里看到的像是倒像。(上下左右全颠倒)注意: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如果物象在视野的左下方,要移到视野中央,则应将装片往左下方移动。13、使用高倍物镜的方法:在低倍镜下,把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正中心,然 后转动转换器, 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稍微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可看到进一步放大的物像。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提高试卷及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提高试卷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 A. 交响乐团演奏的锣鼓声 B. 足球比赛时球迷震耳欲聋的呼喊声 C. 上课时小林和同桌轻声细语的交谈声 D. 工人师傅在一台有毛病的柴油机旁仔细听它发出的声音 2.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定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 一定是声源和人耳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C. 一定是声音的频率太低或太高,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3.当飞机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其目的是() A.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 B. 保持身体的平衡 C. 减少噪音 D. 防止呕吐 4.小华在“打呵欠”时,听不清或听不到老师正在讲课的内容,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A. 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收 B. 听小骨的振动 C. 鼓膜的振动 D. 听觉神经传导声音信息 5.一个人沿马路边行走经过某一盏路灯,在走路过程中,路灯照射到人身上时,影子长短在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是() A. 逐渐变长 B. 先变短,后变长 C. 逐渐变短 D. 先变长,后变短 6.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B.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 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D. 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7.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的大小关系为() A. f甲>f乙>f丙 B. f乙>f丙>f甲 C. f乙>f甲>f丙 D. f丙>f乙>f甲 8.如图所示,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镜中的像() A. 是等大实像 B. 是放大虚像 C. 与演员关于镜面对称 D. 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9.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 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当u=1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 C. 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第8题图第9题图 10.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 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T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T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_而闻不出这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T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T味觉细胞(接受刺激)T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T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_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T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T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T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T 听神经(传导信息)T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_ 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_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x 108m/s),空气 15 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X 108米/秒x 365x 24 x 3600秒=9. 4608x 10 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 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 7。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doc

第2章观察生物 2.1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 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 能生长不能生长 3 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 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 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 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 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2.2 细胞 1.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6.1831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七下第一章科学练习卷知识讲解

七下第一章科学练习 卷

初中科学试卷第一章 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动植物生殖、发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蝗虫的发育包括受精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B. 青蛙、鸟类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 C. 哺乳动物生殖发育的最主要特点是胎生、哺乳 D. 种子是由子房发育而来 2.通过人工培育的方法,可以使蟹爪兰在仙人掌上成活。这种人工培育的方法应该是() A. 扦插 B. 分根 C. 嫁接 D. 压条 3.细菌和真菌的区别主要在于真菌() A. 没有细胞壁 B. 是多细胞生物 C. 细胞内无叶绿体 D. 有真正的细胞核 4.炎炎夏季,西瓜成为最闪亮的“明星水果”,吃西瓜消暑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西瓜中的西瓜籽是由下列哪个结构发育而成() A. 子房壁 B. 胚珠 C. 花 药 D. 花托 5.“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受精卵到胎儿呱呱坠地前的整个过程中,能提供胚胎的生长发育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的结构有下列叙述:①卵黄②脐带③母体④胎盘。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6.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有一年越国趁吴国灾荒,把煮熟后晒干的稻谷种子借给吴国。第二年吴国用煮过的稻谷种子播在田里,结果什么也没有长出来。煮熟的稻谷种子一定不会长出水稻秧苗来,主要的原因是() A. 温度还是太高 B. 缺少营养物质 C. 种子的胚已破坏 D. 营养已破坏 7.下列生物不具备细胞结构的是() A. 酵母菌 B. 流感病毒 C. 草履虫 D. 大肠杆菌 8.绿豆芽是如何长出来的呢?小明特意向菜市场里卖豆芽的老伯伯咨询。老伯伯告诉他,要想得到的豆芽可不容易,需要将绿豆种子放在底部有孔的塑料桶内,上面再盖一层布。要经常向桶内浇水,但又不能将绿豆泡在水中。不浇水时应将桶盖盖好,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不多久就会长出又长又白豆芽。据此,你猜想下列哪项不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 ) A. 水分 B. 空气 C. 阳光 D. 适宜温度 9.一朵桃花开后没有结出桃子,最可能被虫子破坏的结构是( ) A. 花萼 B. 花蕊 C. 雌蕊 D. 雄蕊 10.大豆种子萌发时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 ) A. 种皮 B. 子叶 C. 胚芽 D. 胚乳 11.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你知道新生命的起点是从哪里开始?() A. 卵细胞 B. 受精卵 C. 精子 D. 婴儿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 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T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T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 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 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 (1 )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 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 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尤其对液态 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 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 播。 (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 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①与温度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4. 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 = v ?t (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及答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15题;共30分) 1.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 ) A. 皮肤 B. 舌 C. 脊髓 D. 大脑 2. 如图所示,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B. 放大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D. 看见勺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反射现象 3.电磁波家庭成员很多,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电磁波与人们 生活密不可分,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电磁波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验钞机利用红外线来辨别钞票真伪 B. 手机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号 C. 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遥控 D. 微波炉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 4.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 B. 如果因为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可以通过骨传导来感知声音 C. 对于因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 D. 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5.不论是较近还是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是因为( ) A. 视网膜可前后调节移动 B. 眼球前后径可随时调节 C. 瞳孔可缩小或扩大 D. 睫状肌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6.用手捂住右眼,用左眼看光亮的地方,过几分钟后,捂住右眼的手放下,此时两眼的瞳孔是() A. 两眼的瞳孔都放大 B. 左眼的瞳孔大,右眼的瞳孔小 C. 两眼的瞳孔都缩小 D. 左眼的瞳孔小,右眼的瞳孔大 7.“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 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 “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 “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 “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8.如图所示,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镜中的像() A. 是等大实像 B. 是放大虚像 C. 与演员关于镜面对称 D. 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9.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 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当u=1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 C. 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第8题图第9题图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空气》单元测试卷(华师大七下)

华师大版初一科学(下)第二章《空气》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 (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 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类和动植物在地球上生存,原因之一是因为地球周围存在空气 B、纯净的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C、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没有质量 D、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尝不出它的味道,但它确实存在 3. 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关于氧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B、舍勒是最早制得氧气的科学家 C、氧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4.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的是……………………() A、镁带 B、铁丝 C、硫磺 D、木炭 5.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同时生成白色固体 C、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会出现浑浊。 6. 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右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O 2,生成固态的P2O5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 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2、O2、CO2和稀有气体 7. 下列对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B、燃烧一定有火焰 C、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D、燃烧一定有气体产生 8. 厨房中,锅里的油着火,下列采取的应急措施中正确的是……………………() A、立即用嘴用力吹 B、立即往锅里加入冷水 C、立即把锅里的油倒掉 D、立即用锅盖盖上 9. 下列方法均可以制取氧气,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加热高锰酸钾 B、分离液态空气 C、电解水 D、分解过氧化氢 10. 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忘记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不放出氧气 B、放出氧气的总量减少 C、放出氧气速度慢 D、放出氧气总量会减少,反应速度慢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人类的新生命和其他一般动物一样,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人的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产生的。 3、人的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是由人的睾丸、卵巢产生的。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其中,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它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精子的形状像蝌蚪,外形可分为头部和尾部两部分。精子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长度约为 0.05 毫米。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卵的外形像球形,直径约为0.1毫米。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 4、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 5、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并附着在子宫壁上,即怀孕了,也称妊辰。 6、受精卵形成胚胎后,会在子宫内继续发育。 (1)植入子宫前的早期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 (2)植入子宫后,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相联系。 (3)胎盘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 (4)母体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血液,再由母体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所以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5)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连的,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 (6)胎盘在子宫内被羊水包围,可以使胚胎免受震荡,对胚胎有保护作用。 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9个多月(约280天),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8、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9、刚出生的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内含有婴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含有抗病物质,因此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复习资料 2.1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 热觉(——手背最敏感), 痛觉——(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有保护作用), 触觉(——指尖最敏感) 3、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2.2 1、声音:物体(固、液、气)的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方式向外传播。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3、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每秒。 4、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3 外耳道 耳廓 收集声波 声波的通道 外耳 鼓膜 产生振动 鼓室 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听小骨 传递振动 咽鼓管 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中耳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耳 内耳 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晕车晕船 具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 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 振动 听小骨 耳蜗内听 觉感受器 兴奋 听神经 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耳廓 放大、传递 传递 二、听觉的形成

2.4 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 2、在真空中,光速为30000km/s 或者300000000m/s 3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 。 4、白光色散形成七种颜色,白色光反射所用色光,黑色光吸收所有色光。紫外线和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白光是复色光。 5红,黄,蓝称为光的三原色。 6、小孔成像:倒立(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2.5 一、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水中的月亮) 二、入射点:(O )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 反射光线:(OB ) 法线:(ON )通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1、频率:物体在1秒钟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20000Hz 5、超声波:大于20000Hz 次声波:小于20Hz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 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3)与不同的人有关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 声音大小单位: 分贝 d B 2.噪声:令人感到烦躁不安的声音,叫噪声。 (三)控制噪声的措施: (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乐音:令人感觉轻松愉快的声音. (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音色。 声音三元素:音调,音色,响度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综合测试卷

七下科 学 第二章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文字词句与科学知识相符合的是( ) A.“锦鳞游泳”,看到水里的鱼是实像B.“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C.“浮光跃金”,湖面波动的光闪着金色是光的折射现象 D.“静影沉璧”,如玉璧一样的月亮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2.我们经常提到的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屏幕上的像 像,其中( ) A .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C.由于反射而成的像是②⑤D.由于折射而成的像是①③④⑤汽车观后镜中的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15℃)下,空气中的声速大于水中的声 速 C.声呐利用次声波可以确定鱼群位置和海水深度 ( ) B.“蒙面歌王”节目中观众通过音调猜出歌手的 D.辽宁舰上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4.如图为观察微小形变的装置。平面镜M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光源S发出一束激光射到镜面上,经反射后在标尺上形成光斑P.若在图示位置用力F向下挤压桌面,则 ( ) A.激光束的入射角增大反射角减小 B .激光束的入射角减小反射角增大 C.标尺上的光斑右移 D .标尺上的光斑左移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 恰好在凸透镜后2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此时的物距大于20cm C.当物距 是 30cm 时,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像 D.当凸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时,光屏上不能呈现完整的像 6.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 路图,正确的是( )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欢 同学先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某一 位置时,恰好在镜后26cm处的光屏上 出现一个与蜡烛等大倒立的像;若将此蜡烛移至凸透镜前10cm处时,则( ) A.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C.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光屏上才会出现倒立放大的 实像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均不会出现实像 8.游泳池池边有一位运动员甲可通过水面看到路灯的倒影,正在潜水可通过水面看到岸上的路灯,当运动员甲 从 乙从C地潜到D地,有关他们所看到灯的叙述正确的 是 A.甲看到灯的位置在变化乙看到灯的位置不变 B C.两人看到的灯的位置都不变 D 水下有一运动员乙 A地走到B地,运动员 ( ) .乙看到灯的位置在变化甲看到灯的位置不变 .两人看到灯的位置都在变化 9.把人耳贴在装满水的一根长铁制水管的一端,在水管的另一端用铁锤用力敲击,人耳可能听到的情况是( ) A.先听到沿铁管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 B.先听到沿铁管外空气中传来的敲击声,最后听到水管中水传来的敲击声 C.由于声音沿铁管和空气同时传来,因此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