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老舍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切解释

关于老舍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切解释

关于老舍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切解释
关于老舍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切解释

论老舍的语言艺术

【摘要】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在语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他对语言和文学的重要贡献。本文对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口语化特点。老舍语言的口语化特点主要体现在用词和句式选用两个方面;二、遣词特色。老舍在遣词上具有准确精当、质朴自然、形象生动等特点;三、修辞特色。老舍在修辞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四、幽默风格。老舍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形成幽默风格。

【关键词】语言艺术口语化遣词修辞幽默

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宛如烂漫云汉,群星璀灿,交相辉映。老舍,便是其中最灿烂、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在文学语言艺术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是必须特别提出的。他的语言是充满独特魅力的,极富价值的。对于老舍语言艺术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正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着从几个方面探讨老舍的语言艺术。

一、口语化特点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形成了作家各自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文化熏陶和时代环境也影响着作家的语言风格。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非常熟悉并喜爱活生生的北京口语,并毕生追求那既俗又白,既朴实又活泼的口语“大白话”来艺术地再现生活。因此,老舍语言风格的第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口语化。

老舍语言的口语化特点充分体现在用词和句式选用两个方面。对此,我们在这里进行比较具体的描写和分析。

(一)用词的口语化

阅读老舍的作品很少遇到那种艰深晦涩的词语,他尽量追求用词的口语化。例如:

①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骆驼祥子》)

②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说不定关不关……(《离婚》)

一般来说,这些词语大都有相应的书面语词,例如:精气神/精神,今儿个/今天。作家根据口语的习惯,如实地记载下来,明显增强了口语色彩。

老舍大量运用口语,不仅准确表达了情感,还给作品带上了浓浓的北京味,读来亲切自然。

(二)句式的口语化

与用词的口语化相配,老舍的作品也很重视句式的口语化,主要表现在大量使用追加句式及插入句式等。

①……是地狱的阴火,沙沙的,烧着活鬼,有皮有肉的活鬼,有的还很胖,方墩,举个例说。(《离婚》)

②酒可是不能有限制,喜酒!(《骆驼祥子》)

③人家给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茶馆》)

例①、例②为追加句式,这种句式又可分为补充性和注释性两种。例①的“举个例说”补充“方墩”,要如果不用追加句式,就该说成“举个例说,像方墩那样的”,但这种表达,既增加了句子的长度,也与文中所描写的梦境——跳跃、朦胧的感觉不相适应。例②属于注释性的追加。“喜酒!”是补充说明原因的,可加上连词“因为”。例③的“你看”是插入句,它与前面的追加句式不同,是插在两个整句之间,其作用是转换话题,加强语气。

老舍的口语句式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简短、活泼、生动且变化有致。

二遣词特色

老舍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熟谙遣词艺术的奥秘,因而对遣词炼字的原则、目标都有很正确的认识。他也十分重视遣词的具体实践,为寻常词语的艺术化探索出有效的方法。

(一)准确精当

文学语言要塑造人物形象、描绘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因而要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和情感性等等。但这一切是建立在准确性的基础上的。老舍说过:“语言的成功,在一本文艺作品里,是要看在什么情节,时机之下,用了什么词汇与什么言语,而且都正确合适。”准确精当,是老舍遣词炼字的一个重要标准。

①老张鼓一鼓勇气,把腿搬起来往里挪。(《老张的哲学》)

②绕到丹桂商场,老李把自己种在书摊子面前。李太太脚有点吃力了,看了几次大夫,他却是种在那里了。(《离婚》)

③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痛快。(《骆驼祥子》)

例①的情境是老张第一次近距离同洋人打交道,他紧张得“倒吸凉气”“整团地咽唾液”。作家用“搬”腿往里“挪”来描写其外部动作,与当时情境密合,十分准确。例②的“种”字也锤炼得精当。李太太脚已经吃力,而且看了几次丈夫,可见时间之长;而老李一动不动,似乎生了根。“种”这个词正是刚从农村进城的李太太的感觉,又切合当时的情境,的确精彩。例③描写祥子在冬天清晨的劳作。“飕”这个词与情境相应,读者似乎听到了凉风飕进袖口的声响,比用“吹、灌、钻”等词都要准确精当。

(二)质朴自然

质朴自然是老舍遣词炼字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方面与其作品所描写的内容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他的语言观念有关。从内容上看,老舍的作品多是反映中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的,通俗朴实的语言正适宜于表现这种内容。从语言观念来看,正如上面所分析的那样,老舍一向很重视朴实口语的表现力:“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①二狗不耐烦的把自己扔在一个椅子上。(《火葬》)

②“牺牲太大了!”他说,把身子放在把椅子上,脚伸出很远去。(《牺牲》)描写“坐”的动作,作家不用人们熟知的动词,而分别使用了“扔、放”这两个词,既朴实普通,又出奇制胜。对描写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有很强的表现力。

(三)形象生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艺术性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形象和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优美如画的景色、引人入胜的故事,充盈律动的情感等等,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而这一切都是用语言材料来表现的。杰出的文学家都努力追求语言的形象生动,文艺学理论和文艺修辞学也都把语言的形象生动与否,作为作品艺术高下的主要标准之一,老舍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大师,自然同样重视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他说:“在小说中,我们可以这样说,用字与其俏皮,不如正确,与其正确,不如生动。小说是要绘声绘色的写出来,故必须生动。”(《言语与风格》)在创作实践中,他也积极调动各种手法,使用词生动、形象。例如:

①老张又吃了个“无雨栗,鬼夜哭”……手捧圆肚,一步三叹的挤出安定门。(《老张的哲学》)

②“谁是华盛顿?”伊太太的脑袋在空气中画了个圈。(《二马》)

③见钱先生出来,他一手轻轻拉了蓝纱大衫的底襟一下,一手伸出来,满面春风的想和钱先生拉手。(《四世同堂》)

例①描写老张在别人家里“吃白食”,撑圆了肚子,要用手“捧”着,出安定门的城门也得“挤”出去多么形象,也多么生动!例②写伊太太脑袋“画”圈,也形象生动,有感染力。例③的“轻轻拉了”底襟一下有形象性,而就这么一下,便把冠晓荷的嘴脸,连同满肚子的狗“下水”都给抖搂出来了,何其生动。

总之,老舍在遣词炼字上是十分讲究的。“片言聩聋”,郭沫若的赞誉不是溢美之词。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老舍对遣词艺术的追求和贡献很值得人们学习和发扬的。

三、修辞格的运用

文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可感,在很大程度上与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分不开。同任何杰出的文学家一样,老舍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修辞艺术。

(一)比喻

比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格,也是文学作品中运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段。对于比喻,老舍的认识是辩证的:一方面,他反对滥用比喻,另一方面,又认为“没

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这种全面辩证的认识,使得他实际创作中的比喻独具特色。

1、传神

他善于通过比喻描写人的神情,善于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神髓的特征表现人物逼真的情态,读者由此不但看到了人物的外形,而且看透了人物的内心。例如:

①他想不起哭,想不起笑,他的大手大脚在这小而暖的屋中活动着,像小木笼里一只大兔子,眼睛红红的看着外边,看着里边,空有飞跑的腿,跑不出去!(《骆驼祥子》)

②在她陷进很深的眼珠里,有那么一点光。这点光像最温柔的女猫怕淘气的小孩动她未睁开眼的小猫那么厉害,像带着鸡雏的母鸡感觉到天上来了老鹰那么勇敢,像一个被捉住的麻雀要用它的小嘴咬断了笼子棍儿那么坚决。(《四世同堂》)

例①是对新婚的祥子的比喻、,这个比喻写出了祥子的感受。祥子渴望劳动,渴望拉车,希冀靠自己的双手双脚奔前程,却被虎妞紧紧拴在家中,失去自由,无法逃脱,祥子因此而焦躁、急切、懊恼、沮丧,这种复杂的神情和心态,通过比喻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里的比喻既形似又神似。例②写出了钱太太在丈夫被捕,两个儿子被日本鬼子逼迫而亡时,极度愤怒、悲痛的神情和以死相拼的坚定信心。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对人物的眼神进行了维妙维肖的描写,以一目尽传精神,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了神情毕肖的艺术效果。

2、感情色彩鲜明

老舍先生在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具体事物时,不停止于形象生动上,他还善于把自己的感情融合进去,表现自己鲜明的态度、爱憎的感情,使是、非、好、恶清楚明白地溢于言表。如:

①他自己的心眼儿是一团臭粪。(《四世同堂》

②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骆驼祥子》)

例①用“一团臭粪”来比喻蓝紫阳的心眼儿,使蓝紫阳的心的臭,世界的臭都凝缩在“臭粪”两个字之中。一个灵魂肮脏龌龊、令人讨厌令、人憎恶的无耻之徒

便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在书中看到了这个人物,就仿佛闻到了熏天的臭气,立即要掩鼻而去。比喻的运用是何等形象,何等鲜明!例②用“一棵树”来比喻祥子,既写出了祥子的“挺脱”、“结实”、“硬棒”,又写出了祥子的性格和为人。这里的比喻,正是对善良、纯朴、要强、奋进的样子的赞美。

3、富有哲理意味

①我们必须像一座山,既满生着芳草香花,又有极坚硬的石头。(《四世同堂》)

②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过蚂蚱吧?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叫个小孩子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骆驼祥子》)

例①是诗人钱默吟对瑞宣所说的话。这个比喻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了。它寓意深刻,十分辩证地说明了一个人既要有“爱好和平”的意识,又要有“英勇刚毅”,“肯为和平与真理去牺牲”的精神。真可谓片言明百意,言尽而意无穷,给读者很大的启迪。例②是一位饱经风霜的年老车夫所说的话。作者选取的比喻既生动又富有哲理性,说明了个人奋斗的软弱无力。

(二)夸张

夸张是艺术表现的本质之一。古人说:“壮辞可得喻其真。”(《文心雕龙、夸饰》)是有道理的。因而,语言的夸张是艺术化的一种常用手法。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夸张具有扩大、强化、渲染等作用,能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这在老舍的作品中有很好的例子。例如:

①大锣大鼓的敲打三天三夜,吵得连死人都睡不安。(《民主世界》)

②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骆驼祥子》

③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骆驼祥子》)

例①写金光镇的办丧事,以死人都怕的夸张,来描写“大锣大鼓的敲打”,让人对这种难忍的噪音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例②、例③两处夸张,就把当时酷热一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渲染强化,有很好的表现力。

老舍的夸张还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总起来说,是适应内容,情境的需要,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意图,以达到强调、渲染、生动、传神的效果。

(三)对比

对比是文学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老舍深谙对比的妙用,在人物形象、事件安排等方面,常采用对比的方法。如《骆驼祥子》中祥子和虎妞形象的对比,《四世同堂》中日寇“欢庆胜利”时叫来花子和出丧的鼓手“祝贺”等,都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另外,老舍在使用对比这种修辞格时,还常含有深意。例如:

①他只能在雪白的地上去找那黑塔似的虎妞。(《骆驼祥子》)

②还有人羡慕我,我真要笑了!我有自由,笑话!她有饭吃,我有自由;她没自由,我没饭吃,我俩都是女子。(《月牙儿》)

例①不仅是色彩上的对比,切情切境;内容上也是有深意的,可以启人联想:“雪白的地上”说明祥子一无所有,“黑塔似的虎妞”,则暗示她在祥子生命中的地位——像塔似的压牢他,但祥子别无他法,又只能去找她。这不正写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吗?例②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青年女性的心声。“她”指另一个结过婚但丈夫走了,公婆管住的青年女性。作家以“吃饭”和“自由”——这是怎样的“自由”啊!——两件事进行双比,二者居其一,就深刻揭示了黑暗社会里善良弱小女子的两难境地。在对比的基础上,“我俩都是女子”的申说,就显得更有力度。

四、幽默语言风格

幽默是老舍语言风格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他本人也成为享誉世界的幽默大师。他曾说过:“幽默的作家必是极会掌握语言文字的作家,他必须写得俏皮、泼辣、警辟。”(《什么是幽默》)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位“极会掌握语言文字”的语言大师。他的幽默风格是与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密切相关的。凭借着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老舍得心应手的运用多种语言技巧来表现幽默。

(一)语言要素的变易技巧

语音、语义以及词汇、句子、标点等都有它们应遵循的语法规则,以维持语言系统的平衡。但老舍常通过打破语言表达常规,自造一个“非凡”的言语体系,从而幽他一默。

1、错位、幽默俏皮

①张大嫂一边刷洗家伙,一边落泪,还不敢叫丈夫看见,收拾完了站在炉前烤干两只湿眼睛。(《离婚》)。

②他一哭,六只小脚全往这儿跑。经妈先到,太太居中,刘妈殿军。(《牛天赐传》)

例①句中“烤干两只湿眼睛”是事理错位,眼睛如何去烤干?但张大嫂那害怕而又无可掩饰的举措让人感觉生动无比,产生一种致笑的伤戚。例②问用“殿军”带到平平凡凡的“先到”和“居中”,使它们的意义滑向威猛雄壮的一面,却被用来修辞“六只小脚”两相对照,让人忍俊不禁。

2、易境易色,幽默活泼

①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把眼睛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照常办公。(《离婚》)

②大哥知道的,大嫂也知道。大哥是媒人,她便是副媒人。(《离婚》)

例①句里讲右眼在履行坐班制,例②句里媒人也要经由大选决出正副,本来每一个词都有它约定好的语境,有它比较稳定的语体特征。但在老舍笔下既改变了它们最经常出现的语境,也改变了它们本身的语体色彩,从而显得活泼诙谐,引人发笑。

3、逻辑离奇、幽默滑稽

①有人说妇女好说话,所以嘴上不长胡子,证之赵姑母,我想这句话有几分可信。(《老张的哲学》)

②没有充分的知识而作事,危险!有学问而找不到事做,甚至于饿死,死也光明,没学问而只求一碗饭吃,我说的是你和人,不管旁人,那和偷东西吃的老鼠一样,不但犯了偷盗的罪过,或者还播散一些传染病!(《赵子曰》)

例①句以人物有违逻辑的推理,体现了人物的滑稽。例②句表现李景纯不伦不类的说教,体现老舍语言的风趣、幽默。

(二)修辞技巧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先天的语言优势成就了他。老舍常不拘一格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来实现他的艺术目的,在创造幽默艺术这一层次上,老舍堪为大家。

1、奇比怪喻

①鼻子不十分高,可是眼睛特别的深,两个小眼珠深深埋伏着,好像专等着帮助脸上发笑。(《二马》)

②夫妇是树,儿女是花,有了花的树才能显出根儿深。(《我这一辈子》)

老舍的比喻非常奇特。其喻体通常为接受者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跃入其视野。其本体却又常常是那些严肃而不可亵读的人和事物。再从喻体和本体的关系看,“喻体往往是本体的某个特征的放大,对本体形成一种解构力。”

2、诡诞的夸张

夸张是老舍另一犀利的幽默武器。老舍的夸张不同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美,而是一种“让乞丐炫耀自己”的诙谐。例如:

①自从伤风好了以后,鼻子上老皱着那么几个笑纹,好像是给鼻子一些运动;因为伤风的时候,喷嚏连天,鼻子运动惯了。(《二马》)

②在洋人家里剪草皮的时候,洋人要是跟他说过一句半句的话,他能把尾巴摆动三天三夜。《柳家大院》

老舍所用的夸张从事理上看,往往到了近乎荒诞的地步,在一片喜剧气氛中使夸张对象得到极度变形的表现。而这样又往往有违常理,有一种隐性的“自贬”意味,从而产生幽默。

总之,作为人民艺术家,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语言恰似一坛老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其独特艺术魅力持久不衰,所以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珍视他,学习他,研究他。

参考文献:

马尔华·论老舍作品语言的形象性·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2.

陆秀艳·老舍作品的幽默语言艺术.·衡阳师范学院学院,2000,1.

郭仁昭·辞格·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

王建华·老舍的语言艺术·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老舍·老舍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老舍还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在文学语言的艺术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是必须特别提出的。与其他作家相比老舍有着较好的语言先天优势:自小生活在北京,熟悉并掌握北京话乃至北方方言,具有良好的语言根基和语言天才。更重要的是,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语言的艺术加工,重视从北京土语中提炼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追求文学语言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正因为此,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就比一般作家多了一份创造性的贡献。他的作品是充满独特魅力的、极富价值的语言艺术世界。

对老舍的语言艺术世界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实践和理论两个角度来认识。

从纵向的历史线索来看,老舍的文学语言经历了一个由实录到加工,由铺张到凝炼的艺术化过程。他初次登上文坛是二十年代的中后期,此时白话文运动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文学语言还处于试验阶段,很不统一。老舍以“充分的信赖大白话”的自信,用活生生的口语大白话写成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长篇小说,立即给文坛带来轰动,也为自己的语言风格和追求奠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此后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他不仅一如既往地用大白话进行创

作,还不断地加工、提炼,使大白话进一步规范化、艺术化。“晚节渐于诗律细”,早期作品中间或出现的文白夹杂、土语实录、铺排夸饰等的痕迹,逐渐为自然清新、生动活泼、简洁凝炼等艺术魅力所取代。三十年代的《离婚》、《骆驼祥子》,五十年代的《龙须沟》、《茶馆》及六十年代的《正红旗下》等作品,在语言上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不夸张地说,老舍文学语言的加工过程,从一定意义上也正体现了现代汉语规范化、文学语言艺术化的发展轨迹。

从横向的方面来看老舍的语言艺术,内容十分丰富,首先,他追求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传统,把民族性放在首要的位置。老舍学贯中西,兼通古今,但在语言的运用中,很少出现欧化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如那种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景物描写),而是多以短小精悍的句子、简洁明快的词语,“一语说到根儿上”,类似古典诗词中的“诗眼”、“句眼”,民间说唱中的“上口”、“悦耳”等的锤炼,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是对口语的艺术化加工。其次,他很汪重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雪白、傻白、嫩绿、焦黄、烂滑、蜜甜”等词的形象化,“几间小屋在一株老槐树旁藏着”。“明儿蹬进钱来再还我”之类的形象化句子,“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儿来了。”“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的生动表达等,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再次,他的语言艺术充满了独创性。词语的转类运用、独特的“亮相式”句子、简洁凝炼的遣词、有声有色的描写、多姿多彩的修辞、“想得深说得俏”的幽默等等,大都打上老舍个人的印记,具有独特而隽永的艺术魅力。

以上纵横两个方面都是从作家创作实践的角度来认识的。还值得一提的是,老舍本人不仅在实践上追求语言的艺术化,而且,他还写过不少谈创作经验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收集在《老牛破车》、《小花朵集》、《出口成章》、《老舍论创作》等专集之中,其中,语言的艺术化问题是其中主要的论题。作家这种从理论的角度对语言的艺术化进行的阐述,也是我们认识老舍语言艺术世界的一个极好视角。

老舍的语言艺术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位语言艺术家的笔下,无论写什么文体,都能以高度凝炼、准确传神的语言,刻划出独特的内容,传达

出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说,他的许多作品,在语言艺术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周扬《怀念老舍》,载《人民日报》1984年3月19日)。“语言艺术大师”的光荣称号是对老舍崇高而恰当的评价。在国外,老舍也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是中国现代作家中仅次于鲁迅先生的一位大师。仅《骆驼祥子》在全世界就有二十几种语种外文译本。在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老舍的作品一直是最常用的、最标准的汉语教材。许多外国人正是通过阅读老舍的作品,才了解北京,了解中国的。老舍的语言艺术世界不仅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向全人类展现出她那迷人的风采。

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对于老舍语言艺术的研究虽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至今为止,还未见到系统的专门著作问世。这与对“语言艺术大师”的研究需要、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需要都是不相称的,时代在呼唤我们,现实在要求我们,尽快进行系统的老舍语言艺术研究,早日走进大师的语言艺术世界。

走进老舍的语言艺术世界就像进入了艺术的大观园。各色人等的音容笑貌、古都北京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的心理折射、丰富多采的表达手段乃至现代汉语的历史演变、作家本人的语言追求等等,尽收眼底。又像在阅读一部内容厚实的生活百科全书,能给我们以深刻的教益。

走进老舍的语言艺术世界,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我们会闻到那泥土的芳香,听到那小溪的欢唱,看到那鲜艳的花朵,感受到那温暖的阳光,那自然的美、那艺术的美,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不已。

让我们一同走进老舍的语言艺术世界……

“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这是《骆驼祥子》的开头,炼的正是地地道道的京腔京调, 简炼有味, 散发着浓郁的北京乡土气息。统观整部小说, 都是以这种俗白浅明的语言写成, 没有生僻的字眼, 没有深

奥的词汇, 读起来琅琅上口, 像听故事一样。恰知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 老舍硬是用不多的字, 朴素的口语, “烧”出了北京话的“真正香味”。老舍先生坚守俗白语言的阵地, 驱使起来却能使之气象万千。

在驾驭北京语言的技巧上,老舍所达到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众所公认的。他写的北京话,既保持了民间口语的朴素、生动,又筛选掉那些粗陋的杂质,确实烧出了京韵的香气,精妙传神。这使他的京味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语言的地方色彩。老舍在戏剧中运用的是京腔京韵的北京话,北京人独特的方言俚语、习惯句式、说话语气、特殊词汇、称谓和语言表达方式等,都赋予剧作以鲜明的北京地方特色。还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北京话也是一种方言,而方言可以看作语言共同体的文化组成部分,反映着其所产生的特定人群的生活

老舍的话剧,比如,《茶馆》开幕时,茶客松二爷正和常四爷议论着打架的事,打手二德子恰好进来听见:

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松二爷称他头次相识的二德子也用“您”。这是讲究礼仪的北京人一般对人的尊称。常四爷和二德子虽是初次见面,却不客气地互称“你”,这表明,他们正处在剑拔弩张的斗争局面之中,互称“你”,以示对于对方的轻蔑不敬;这里也有北京的方言土语,如“当差的”(做小官吏或仆人)、“外场人”(旧指善于交际,好面子的人)等,这些语言有助于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二德子仗势欺人,无理挑衅,常四爷刚直强硬不服软,松二爷则软弱胆小,息事宁人。在许多场合,老舍常用俗语表现各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如要体面的松二爷则爱说“外场人不做老娘

们的事!”王利发精明圆滑,八面玲珑,牢记着“街面儿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的处世哲学。

老舍认为优秀的剧作家创作时,必须使戏剧语言既便于演员表演,又利于观众了解,即做到雅俗共赏。在《茶馆》中便有这样的例子,在此仅举一例,即可体会一二。常四爷面对流氓打手二德子的无理挑衅,甩出了一句话: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圆,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这段地道的北京话,话里埋刺,锋利无比,很有份量。在对二德子的讥讽中,表现了常四爷刚烈爱国的性格和思想,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语言形式上看,一共两句话,每句都分成三个短句说,“气口”多,短促有力,节奏感强。字的平仄,抑扬有致,富于变化。虽然两句的句尾都是仄声字,但每句中三个短句的句尾,却都有仄有平,相互呼应,并且,两句的尾字(害、仗)都是开口音,所以演员念起来起伏动荡,响亮有力,铿锵悦耳,落地有声,更增添了人物的豪气风采。观众听着这种“情文并茂,音义兼美”台词,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

老舍的作品,以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赢得很高的声誉。为表彰他在文学艺术上的卓越贡献,北京市人民政府与1951年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老舍选取“茶馆”作为剧本的场景颇具匠心。作者避开了对重大历史时间的直接描绘,只是描述些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反响,将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避开了时代共名的简单、僵化和专断,发挥了作家熟悉旧北平社会生活与形形色色人物的优势。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精炼、生动性格化的语言是老舍话剧语言风格的基本特色。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尤其对他所熟悉的北京话,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的戏剧语言是来自于生活,经过他下功夫提炼和润色,成为精当、简

洁而又生动、性格化的语言。同时,他的戏剧语言也是朴素的,没有什么浓烈的色彩,以“白描”见长。老舍的语言风格对于他的戏剧创作艺术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本人就以《茶馆》为例,谈谈老舍的戏剧语言特色。《茶馆》中的话剧语言,具有北京口语的地方色彩,同他的小说语言一样,既生动形象,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常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两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副生动的人物肖像,充分显示出老舍精深的语言功力。

“将!你完了!”是《茶馆》第一幕的最后一句台词。“你完了”表面看是说棋局上的胜负,其实何尝不是双关语?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势力日渐扩大、维新运动镇压下去、穷人卖儿鬻女、特务肆无忌惮……这样的社会焉能不完?读着这种简洁而丰富的话语,我们由衷地感到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艺术功力

2 骆驼祥子解析

①“俗白”就是通俗明白,一看就懂,易于接受。老舍小说语言的“俗”可以用京味来解释;“白”则以浅显平易口语来说明。但老舍没有一般地停留在“俗与白”,而是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

②运用了口头语言,而且是精粹的京味十足的口头语言。老舍说他追求的是明快、简洁、自然之美,他不求文字雅,而求其有力量,活泼、响亮,他不多推敲一句里的字眼,而是注意一段一节的气势和声音和这一段这一节所要表现的意思是否由句子的排列而正确显明

总而言之, 老舍先生运用语言取源生活, 故所得乃“活的语言”百炼功夫, 使语言俗白而蕴意富蟾, 而洗练而机智, 而韵味深长。先生真不愧为我国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老舍用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北京人和北京事,他的小说常常被称为北京乡土小说,“在运用鲜活的、纯净的北京语进行文学创作和话剧创作方面,老舍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①老舍作品中十足的北京韵味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

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

参考资料:

①洪忠煌,克莹. 老舍话剧的艺术世界[M] .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审美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 不矛盾。文学具有审美属性,并不是说他只能表现美的对象,不能写丑的东西;而是说文学是从审美关系上来把握社会生活的。正像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观察,甚至经历过的那种生活情景一样,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实际上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丑本身不可能成为美,然而与美的斗争,却能够是丑成为审美的对象;或者生活中的丑可以通过艺术的加工成为艺术中的美。 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文学的审美性不仅仅规定了文学要有自己的对象,同时还规定了文学活动必须以对象化的方式进行。对象化是文学活动过程的审美性的体现。它是指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来把握,从而是外在的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受经验中的对象。正是因为体验与审美的这回总内在的联系,使作家们不自觉地意识到,对于创作来说,对象化的重要性。如果从对象化的角度看,应该承认文学活动确实含有自我变现的成分,审美活动的体验性使自我表现成为对象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然,肯定文学活动的对象化中包含着自我表现的成分,并不等于说文学只需要表现自我,只需要倾诉个人的情绪和感受。倘若如此,文学又会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丧失自己的审美属性。因此,文学的审美属性在要求文学活动必须个性化的同时,还规定了个体的感受与发现,只能以社会实践和人类创造为对象。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一,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控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因为文学塑造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而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广阔的自由。 第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的传达思想情感,表现人的心理活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与其他艺术相比,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似乎更适宜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展示人的心理世界。 第三,第三,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是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与其他艺术的表现媒介相比,语言媒介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也最为人们所熟识,只是语言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潜能。 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反映生活的特点来检验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构成艺术真实的三要素是: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感情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他需要提炼,概括,综合。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但又高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以生活真实为基础,受生活真实制约,也依赖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通过艺术真实得到更好的表现,更具有表现力。 文学是人学 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的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其二,是就文学以人为对象来说的,它揭示了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具有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从而展示了唯有文学才能表现的生活经验和人的世界。 二、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与造型艺术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形和概括性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性

论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性 发表时间:2020-04-10T08:26:41.127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5月总第344期作者:梁婷 [导读] 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相公镇中心小学713600 语言是表达思想感情、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工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什么有的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有的教师则不然,课堂气氛非常沉闷,甚至有时还很紧张呢?这里虽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技能的运用不无关系。一位优秀的教师,往往非常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 一、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1.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精要性。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一定要规范,规范是技巧的前提。教师对原始概念的剖析、定理、原理的阐述等都必须用专业术语来准确表达,坚决摒弃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语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准确地把握现行教材的每个知识点,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特别是在讲授一些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时,语言的准确与否是十分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教学语言的严密、准确,有助于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推想,便于学生正确地掌握新教材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趣味性。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爱学语文的基本手段。课堂语言是否清晰、准确、简练、生动,是否有艺术感染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每篇课文的感情色彩不同,或欢乐,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恶;或抑扬,或低沉……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有时像战鼓催征,雄兵开拔;有时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有时像江河奔流,一泻千里。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生动、幽默性。新的课改理念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熟练地运用专业用语,同时还要善于在“标准化”的语言中适时地加入一些幽默的语言,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缓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利用幽默来提高教学的效果。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语言,往往会压抑学生的求知欲,容易堵塞学生的思路,而风趣文雅的谈吐,却能“以声传情,以音动心”,给学生一种亲切之感,有利于沟通师生感情,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 3.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通俗性、统一性。教学语言应是介于生活口语和书面文学语言之间的符合语言规范、生动活泼而又庄严周密的冼炼化的语言。它是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是规范性和体裁性的统一,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是丰富性和凝炼性的统一,是抒情性和启发性的统一,是趣味性和哲理性的统一,也是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统一。不同的课使用的课堂语言也应像不同的文章一样,讲究章法结构和遣词炼句,根据课文、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时而选用描写性语言,时而选用叙述性语言,时而选用议论性语言,对不同内容、不同情调的课文,应用相应的语言给予表达。或感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趣、导之以法。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二、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活动是双边的,没有教师的教,或者没有学生的学,都不能构成教学活动。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同能动地完成教学任务时,才构成教与学的双边统一活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再优美,如果缺少了学生的参与,这都是一节失败的课。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我们的一些小学生,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 我觉得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语言美,语言的准确、精要、通俗、幽默便于提高语文的课堂艺术;注重课堂提问艺术,让提问成为一种身心的愉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会说的人;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对它的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其中甘苦犹如游鱼饮水,冷暖自知。积极投身教改之中,自有一翻乐趣。

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解析

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解析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为语言使用的终极形式,能够以高度浓缩的状态展现该门语言的发展脉络、使用技巧、文化内涵以及相关因素。文学是通过对语言进行高度的精炼加上创作者自己的思考而产生的,想要能够完成合格的文学作品,首先需要作者自身对于该门语言的内涵和特点有非常明确的认识,并且能够熟练使用语言,包括该门语言所含有的相应使用技巧,例如修辞艺术,不同使用环境中的使用禁忌。为了能够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准确无误的传递给读者,就需要作者对于语言拥有较强的使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文学;语言艺术;探究 文学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以语言作为载体,通过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与读者之间进行交流。让读者通过阅读文字来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文学是每一种成熟语言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的一种形式,文学脱胎于语言,但又由于文学自身所具备的魅力,使得进行英文文学学习时,能够使阅读者对于英文本身也产生好感和兴趣,英文文学能够帮助英语收获更多的使用者。 一、英语文学研究现状 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虽然作为一种外来语言,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却随处可见,无论是产品的介绍还是西方文化作品,英语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中国人都曾经经历过段时间的系统英语学习过程在该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最基本的单词音标进行学习,

进而掌握英语的语法,对英语世界的特殊句式进行掌握和记忆[1],达到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从而使学习者能够对更多以英语作为载体的资料和知识进行接触和学习。想要进行英语文学研究,首先需要研究者自身具有较好的英语素养,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基本的英语知识,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频繁使用到英语,有较好的语感。只有达到这些基本要求之后,学习者才能够进行英语的文学研究通过对字面意思的深度思考,来感受作者在创作这些文字时内心的感情波动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学所独有的魅力。英语文学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沉淀出了太多文学巨著,其文学艺术的表达形式繁杂不输于任何一门语言[2],想要真正的对英语文学有一定的研究,仅仅通过阅读几本英语文学是完全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的,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研究,不是研究者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研究者能够掌握大量英语文学内容。 二、英语文学中语言艺术特点 (一)英语文学中想表达的意象性特征 意象实际上是一种以物易物的类比表达方式,通过掌握主体和客体之间所存在的微弱关系,经过作者的思想加工,通过对客体进行描述和表达来让读者联想到客体背后的主体内容。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来自于作者在生活中的实际经历,但作者在表达这些经历时,往往会通过艺术加工,让这种实际存在的生活内容文学化,给其赋予独特的文学魅力。一个优秀的文学,绝不仅仅是对具体事物进行简单描述,而是一定会赋予一定的思想感情在其中[3],需要读者去细致的阅读和分

国开汉语言专科《文学概论》形考测验(第一至第九章)标准答案

国开汉语言专科《文学概论》形考测验(第一至第九章)答案 第一章章节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学的狭义解释是()。D.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2.文学的原初含义是()。A.文章和博学 3.文艺摹仿说以()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A.亚里士多德 4.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倾向。C.实用论 5.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从生命体验视角入手思考文学问题,体现了一条明晰的“()” 思路。B.体验论 6.()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A.表现论 7.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 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A.文化论 8.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这是一个重要的 标志性事件。A.文学 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 1.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 A.文学即文章 B.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C.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D.文学即博学 2.文学文化论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它是一种()的文论倾向。 A.以语言论为基础 D.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 3.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性,这就是认识到()。 A.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B.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一般情感的表现 C.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 D.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4.文学表现论与文学摹仿论不同,文学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文学表现论则()。

2017年-电大-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

《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阅读一部论述清晰而又平易近人的文学理论著作,如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初步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兴趣。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书中阐述的理论问题,哪几点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请列出三种以上观点: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谈到文学的本质,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结构一旦独立存在就可以给我们造成一种内在的、不变的阅读效果。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和文学的深层结构。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和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2)书中涉及到的具体文学作品,你阅读过几部,以其中一部为例,说说你的大致印象 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和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代表之作。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在这部小说中给阅读者的视觉和感知上造成了一重陌生化的阅读期待。 (3)和同学或老师进行一次交流,谈谈你学习这门课程的想法,列出你认为学习这门课程的几个难题。 对于《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难点: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反映论、文学接受论和利用中外好的先进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现存的手头上能看到的作家、作品。最终达到理论和具体作品分析相得益彰的效果。 2、语言在文学中存在方式与普通语言中的存在方式是不一样的,请结合具体文学作品,用文学基本属性概念中,文学呈现为语言蕴籍的观点阐释文学语言的蕴藉性特点。 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可以说语言是文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属性。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同。普通语言往

浅谈外国文学语言艺术

浅谈外国文学语言艺术的发展 外国文学之所以受到欢迎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还在于其语言的生动,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外国文学语言艺术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和文学,外国文化的产生伴随着外国文学的出现,从公元前开始,就涌现出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的流传标志着外国文学走向发展的顶峰,随之而来的就是外国文学发展的高潮。现如今在我国文学市场中外国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并成为很多语言研究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根本就在于外国文学中的语言艺术吸引了这些学者的注意。文学是代表一个国家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重要标志,而研究其语言艺术则有助于深刻理解和透析外国文学以及其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外国文学;语言艺术;文化 在中国文学中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层次有高有低,在文学作品中不同的语言运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于外国文学而言也是一样,所以在文学中,语言艺术决定了文学的发展方向。文学产生于语言,但是层次却高于语言,文学把语言表现为一种艺术的形式。在文学得到发展的同时,语言也就逐渐成熟起来。 一、善用意象 外国文学不仅仅是用外国文字构建起来的架子,而是填充了人们饱满的感情和思想。在外国文学中有大量的自然意象来表达、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这在历代文学中都是常见的语言艺术的应用。那么在外国文学中,意象的应用发挥到极致,文学不仅仅是为文学本身而服务,而是通过语言艺术的应用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荒芜和思想上的贫瘠,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情感到位 文学依靠语言产生,但是文学的形成不是仅仅依靠语言就可以建立起来的,而是作者情感、背景等融入到情境之中,使其在文学中得到体现从而使文学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并能够使文学的发展经久不息,这就是语言艺术的作用。外国文学再现如今的世界各个国家范围内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并迅速成为各国

论语言在文学中的艺术体现

论语言在文学中的艺术体现 学校:湖北文理学院学号:2009134149 学院:文学院专业:对外汉语姓名:廖杜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形式,这是语言与文化间的最基本关系。本文就从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语言要素着手,并结合文学的艺术性质,简要论述语言在文学中的艺术体现。 关键词:语言文学艺术形式 文学是以人类的语言为基本媒介,以语言的方式存在的语言艺术形式,且其与其他艺术的差别,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依赖的语言组织和它所具有的语言特性。语言先于文学而存在,它是文学的背景材料,而文学则是对语言的加工与锤炼。研究语言在文学中的艺术体现,需从语言和文学两方面入手,本文笔者就自己浅薄认识谈谈其认识。 一、语音在文学中的艺术体现 中国古今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语言独特的语音特点来为作品润色。其主要表现的诗作语句中讲究语音的平仄韵律对仗。在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体裁中,对格律法度的追求就达到了“辨声宜判阴阳,吐字须分开闭”的程度。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有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关于此句,昔人笔记已有讥笑东坡:“水暖而入泳者,岂独是鸭?”清人高士奇则为东坡辩解。他在《天禄知余》里引宋稗中载淮南谚曰“鸡寒上树,鸭寒下水”来论证东坡经常注意到事物变化,“皆有理趣、未可辄疑其率也”。其实鹅、鸭本是同类,在诗句“鸭先知”中,第一字需要个仄声字,于是东坡就用“鸭”而不用“鹅”。这并没有什么深意,只是因着诗句中约定俗成的“押韵求同、平仄求异”的规则而致如此的。在句子中,平与仄错开,就不呆板单调,音调就有起伏,如此便可谱出美妙的曲子。 再如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就很善于运用汉字的字调来刻画人物。如书中此段:“在未庄再看见阿Q出现的时候,是刚过了这年的中秋。人们都惊异说是阿Q回来了”,……但阿 这回的回来却与先前不同,确乎很值得惊异。天色将黑,他睡眼朦胧的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

文学语言的特点

摘要 语言有文学语言和非文语言之分,其区别就表现在各自不同的特征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过程。文学语言的特征究竟有哪些?目前文论界和修辞界尚无定论,对文学语言特征一些主要特征的归纳尚有争议,笔者倾向于较为常见的五性说,本文试图在当代学者对文学语言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以及独创性做一浅析和归纳。 关键词: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独创性

文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指的是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的文学则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1]与之相对应,“文学语言”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学语言,作为语言学上的一个术语,是指一切加工规范的全民语言。它包括科学技术、新闻政论、公文事务以及文学作品等所运用的书面语言。而狭义的文学语言仅指作家作品所用的语言,即“文艺语言”,也称之为文学作品的语言。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的文学语言的特点。 确定了文学语言的概念之后,我们还需要对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加以区分。在甄别这二者的过程中,文学语言的特点也随之明晰。有研究者认为,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认为它们在各自的领域范畴内,各自既有自身不可僭越的游戏规则和表达方式,又承担各自不同的来自于受众的阅读期待的独特品质。前者的话语系统要求其语言以真实、准确、规范、凝练为主要特点;而后者则有更广阔却相对更模糊的想象性、边缘性、多义性的特征。[2]文学语言虽然允许有某种灵活变通不尽遵守语言常规的地方,但事实上文学语言并没有在普通语言之外,另创一套语法和词汇系统。它使用的还是我们平常使用的那套语言。[3]文学作品不过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者符号结构。[4]文学语言就是为了构建一个特殊的审美目的服务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学语言要在语言的一般交际功能的基础上执行一种特殊的艺术功能或美学功能,以语言文字为物质材料和表现工具,来刻画形象,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创造意境,通过形象思维,反映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给读者以美感教育。也就是说,它在传达一般信息之外,还要传达审美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语言便体现出它的一些深层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手段的形象化特征,即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情所形成的可见、可闻、可感等富有具象性、体验性的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的的首要特征。[5]文学语言如果不具备形象

《聊斋志异》的文学语言艺术

《聊斋志异》的文学语言艺术 《聊斋志异》之所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与它在语言上所达到的高 度造诣是分不开的。《聊斋志异》虽然是使用文言的形式来写作的,但蒲松 龄提炼语言的道路却鲜明地体现了向古代学习、向民间学习并将两者结合起 来的倾向,他在学习和提炼古代语言和民间语言上,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提炼语言的道路是值得认真总结的。 蒲松龄生活的时代,白话文学从宋、元话本算起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到了明代,就小说而论,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拟话本都是用通俗的白话文

写作的。由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继承的是六 朝志怪和唐宋传奇的传统,这对《聊斋志异》何以采用文言的形式写作是不 无关系的。唐、宋传奇发展到宋代,由于内容上不注意反映现实生活,缺乏 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语言上也逐渐僵化,明代这种僵化更加明显。《聊斋志 异》的问世,不仅在内容上有耳目一新之感,在语言上也是如此。它使用文 言的形式,但却克服了一般文言文的板滞晦涩的毛病,他给渐趋僵化的文言 小说注进了新的血液。蒲松龄继承了我国文言文的精炼、简洁、准确、生动、

骈散结合等优良传统,又从口语中提炼出大量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清 新、隽永、活泼、诙谐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他虽然大量采用口语,但又 不同于白话小说,通过文言虚字的运用,尽管口语词汇很多,但仍然保持文 言的派头,创造了《聊斋志异》特具的语言艺术风格。 一、广泛吸收古代语言精华王渔洋在《聊斋文集序》中,对《聊斋志异》的语言风格,做了十分中 肯的概括:读其文,或探原左、国,或脱胎韩柳;奄有众长,不名一格。视 明代之摹拟秦汉以为高古,矜尚神韵,掉弄机灵者,不啻小巫见大巫矣。即 骈四俪六,游戏谐噱之作,亦能出入齐梁,追蹑庾、鲍,不为唐以下儇佻纤

语言艺术(文学)

第五节语言艺术(文学) 语言艺术,即文学,是以语言或其文字符号为表现媒介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艺术是最重要的艺术种类之一,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一、语言艺术的分类 语言艺术是一个庞大的艺术门类,它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具有自己系统的、独特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是语言艺术的主要体裁。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基本体裁之一,它是用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者常常融为一体。后来诗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曾把不合乐者称为诗,合乐者称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诗人屈原,创作了古代最早的一篇长抒情诗《离骚》。前者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后者则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大著名史诗,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诗歌作为历史最久、流行最广的文学体裁,在中外文学史上产生了难以计数的众多作品。诗歌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按照作品的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抒情诗作为诗歌的一种,用语言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袒露诗人的内心世界,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它不追求人物刻画和情节描述,而是注重个人情思的抒发,注重表现诗人自己的感受与情绪。例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中虽然也有对所见所闻的景物的描写,但诗人重在借景抒情,诗人浓郁的羁旅之情始终融会在夜泊之景中,诗人的情绪、情感仿佛随着这静夜的悠扬钟声回荡不已。而叙事诗则不同,它常常注重描述故事或塑造人物,间接反映诗人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愿望和理想。叙事诗通常不直接抒发诗人的情感,而是将诗人的主观感情溶化在叙事之中。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木兰诗》,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从木兰女扮男装参军到屡建战功返乡,在写人叙事中融会了作者对木兰的敬佩、赞誉之情,使这首长篇叙事诗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格律诗又称旧诗,是指按照一定的字句格式和音韵规律写出的诗歌作品。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格律诗都是古代形成的诗体。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都是格律诗,每首诗的对仗、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甚至每句诗的字数也有严格的限制。又如,欧洲古典诗歌中的十四行诗,也是格律诗,莎士比亚就曾经写过154首十四行诗。自由诗又称新诗,是与格律诗相对而言的,指那些只求节奏韵律和谐的诗歌作品,它们在句式、行数、字数、音韵上没有严格固定的限制和要求。一般认为,美国19世纪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者,他的代表作是诗集《草叶集》。五四运动前后,自由诗开始在我国流行,郭沫若、胡适、刘半农、徐志摩等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新诗。 散文也是文学的基本体裁之一,散文的含义和范围随着文学形态的发展演变,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内容。我国古代的散文范围很广泛,主要是指一种与韵文、骈文相对立的文体,包括经、史、传等各种散体文章。随着文学的发展,散文后来被专门用来泛指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体裁,包括杂文、传记、小说等都被容纳在里面。近现代的散文,则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专指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这是五四运动以来人们较为认同的现代散文含义。我们这里所讲的散文也是从这种意义上来定义的。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不受拘束的文学样式,能够迅速地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选材范围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结构自由多样,以形散而神不散的艺

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语言艺术 小说从明清时期兴起,至今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小说如此吸引人的眼球是其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可能还有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构成小说特征的这些重要元素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考究,语言文字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砖砖瓦瓦,是使作品脉络畅通运行的血液。 地方方言的运用使小说人物更具有鲜明的特征。家喻户晓的小说《西游记》里的英雄式人物孙悟空的语言就有很大的特征,他斩妖除怪的时候会大喊一句:“吃俺老孙一棒!”替师傅师弟化斋或是去天庭搬救兵的时候会说:“俺老孙去也。”“俺老孙”这三个字的充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刻造了一个独特的鲜明形象,读者只要看到“俺老孙”就会联想到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形象。同时也表现出了孙悟空自信又憨厚的一面。同时“俺”是北方方言,不过这个词在北方普遍存在,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流行区域以北方方言区为主,例如山东河北河南陕西以及东北,苏北等地区。孙悟空是在东海的花果山出生的,“俺”这个字就带有了一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感,孙悟空是只猴子,但同时他也会流利的说着人类的方面。如果把“俺”换成“我”、“俺老孙”便成了“我老孙”恐怕就没有这么恰到好处了。小说《西游记》里还有很多值得考究的语言文字,例如:书中孙悟空经常性的喊猪八戒“呆子”“憨货”,这两个词就充分的展现出了猪八戒的性格特质,而猪八戒在书中就是起到一个以“呆”和“憨”营造轻松欢快气氛的作用。“呆子”和“憨货”两个词就给全书内容带来了很多欢乐,不至于全是取经过程中的艰辛和苦难。 《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阆苑仙葩”,茅盾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或话语都能“按头制帽”——符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和性格特点,真正做到诗如其人、语如其人。在小说开始的人物出场,作者对王熙凤的描写充分体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词。书中第三回,贾母只是简单的介绍了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其他三位小姐,然后作者这样写到: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短短的几句话却成为了小说的点睛之笔,不仅让我们了解到王熙凤的性格特点而且也突出了她在贾府的地位,为小说情节的发展垫定基础。再如后来宝玉初见黛玉时对她的印象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对宝玉的形容则是: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对两人的描写都只是短短的几句但是却都恰到好处,给读者垫定着深刻的第一印象,其中在对黛玉的描写中不光对她的外貌进行了描述,而且细致到了她的气质。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想,每个看了红楼梦的读者心里的黛玉的形象都不会相差很多。作者曹雪芹用文字语言描摹出了他心里每一个形象。 随着小说的逐渐普及,小说中的语言也是越发的凝练,小说家或许就会在文字上十分下功夫以达到一个阅读起来轻松愉悦的效果,例如在小说《三国演义》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摘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 其原因很复杂, 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因和写作的主体客体及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关。从语言层面来看,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可以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种, 且其具有相对可译性。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模糊语言; 审美功能 模糊与精确同为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所谓模糊语言, 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 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 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语言。模糊语言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汉语囊括了汉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 积淀了儒家的“中庸”和道家“无为”的思想精华, 形成了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的民族性格, 致使汉语的模糊性特征更为明显。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之美在于“情在词外”、“意在言外”。妙笔全在无字处方为佳作,此处无声胜有声乃为妙曲,不在有形处、全在无形中才算名画。这正是模糊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指出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 汉语讲究“语贵含蓄”,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称含蓄为“隐”, 说: “隐也者, 文外之重旨也”, “隐之为体, 义生文外, 秘响旁通, 优采潜发”“深文隐郁, 余味曲包”。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论含蓄为: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朝姜夔认为: “句中有余味, 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清朝陈廷焯亦提倡: “神余言外终不许一语道破。”由此看来, 运用含蓄的手法, 让读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和联想, 体察作品深隐的寓意和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文学名家常用的创作策略, 而其中含蓄所达之韵味, 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模糊语言的使用。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 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说过: “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模糊语言的运用, 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效应。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写作的主体、客体以及写作的过程都具有模糊性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 即作者) 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 其中必然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 而情感是人类思维中的最不确定, 最难以捉摸的, 也是最模糊的部分, 这种思维的模糊性就必然会反映在作品的语言中, 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见花好颜色, 争笑东风, 双脸上, 晚妆同”是花间派词人欧阳炯用以描写女子貌美的诗句。这是作者当时所见所想, 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及时间性; 客体( 诗中女子)是谁? 她究竟生得是哪般摸样? 作者的写作过程又是怎样的? 我们不是作者, 也不在现场, 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 然而这种含蓄而且模糊的表达, 读来却有精准语言难以比及的效果。 (二)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也具有模糊性 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 文本的价值是作者创作意识与读者接

语言艺术的特点

. 语言艺术的特点: 一形象的间接性。(文学语言→读者想象→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因此一个优秀的文学欣赏者,会积极参与文学欣赏活动,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含义。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比如《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一段人物形象的描写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所表现的客观直感的形象相比自然显得抽象模糊。但是在这种模糊性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生动鲜明的文学形象,所以文学形象的模糊性并不代表它不具体,相反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其形象更丰富饱满。 二模糊性间接性 1)形象模糊性: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阿Q等形象,只描绘出大体的样子,没有细致的描写,因此首先在人物形象上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2)从作家方面看,文学的模糊性随处可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从各种意象均可感受到愁之深切,并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与自由解读空间。又如南唐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因此言不尽意便充分说明了这既是作家有意而为之,又是无奈之举。这文心雕龙中刘勰曾说:“文外重旨”,我们能看出文学的模糊性使文学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具有的优势,因此这更有助于读者发挥想象力,不同的读者层次,不同的人生感悟,使读者在不同的作家作品中的发现与感悟不同。3)从读者角度来说,读者为了适应这种模糊性,为更好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想象力必须发挥作用。因此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与文学的模糊性间接性又互为因果,相得益彰。文学的模糊性激发读者的想象,同样可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使文学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的心灵。此外,也是由于语言艺术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来激发读者的想象,有意识地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艺术空间,催促欣赏者发挥想象力来加以填充,这些方法无非都是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局限性转化为优势和特长,从而使文学获得更加广阔的表现天地。刘勰还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每个人的人生乐趣,以及对人生的充分体验不尽相同,因此文学的模糊性导致了多样化的个性阅读。所有人读完作品以后感到有了自己对作品和人生看法的原因。王夫之的“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便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易于表现丰富的宇宙与人生。 俄罗斯谜语:“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谜底:“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事物是没有名字、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语言与其他艺术所使用的材料(色彩、线条、音响)相比,最为自由和灵活,受限制最小,能够突破客观时空,实现时间空间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直接展现人的内在思想,情感情绪和愿望。因此,文学文学易于表现丰富的宇宙人生,具有最大自由行和最强的艺术表现力。 .

关于老舍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切解释

论老舍的语言艺术 【摘要】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在语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他对语言和文学的重要贡献。本文对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口语化特点。老舍语言的口语化特点主要体现在用词和句式选用两个方面;二、遣词特色。老舍在遣词上具有准确精当、质朴自然、形象生动等特点;三、修辞特色。老舍在修辞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四、幽默风格。老舍熟练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形成幽默风格。 【关键词】语言艺术口语化遣词修辞幽默 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宛如烂漫云汉,群星璀灿,交相辉映。老舍,便是其中最灿烂、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在文学语言艺术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是必须特别提出的。他的语言是充满独特魅力的,极富价值的。对于老舍语言艺术的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正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着从几个方面探讨老舍的语言艺术。 一、口语化特点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形成了作家各自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文化熏陶和时代环境也影响着作家的语言风格。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非常熟悉并喜爱活生生的北京口语,并毕生追求那既俗又白,既朴实又活泼的口语“大白话”来艺术地再现生活。因此,老舍语言风格的第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口语化。 老舍语言的口语化特点充分体现在用词和句式选用两个方面。对此,我们在这里进行比较具体的描写和分析。 (一)用词的口语化 阅读老舍的作品很少遇到那种艰深晦涩的词语,他尽量追求用词的口语化。例如:

①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骆驼祥子》) ②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说不定关不关……(《离婚》) 一般来说,这些词语大都有相应的书面语词,例如:精气神/精神,今儿个/今天。作家根据口语的习惯,如实地记载下来,明显增强了口语色彩。 老舍大量运用口语,不仅准确表达了情感,还给作品带上了浓浓的北京味,读来亲切自然。 (二)句式的口语化 与用词的口语化相配,老舍的作品也很重视句式的口语化,主要表现在大量使用追加句式及插入句式等。 ①……是地狱的阴火,沙沙的,烧着活鬼,有皮有肉的活鬼,有的还很胖,方墩,举个例说。(《离婚》) ②酒可是不能有限制,喜酒!(《骆驼祥子》) ③人家给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茶馆》) 例①、例②为追加句式,这种句式又可分为补充性和注释性两种。例①的“举个例说”补充“方墩”,要如果不用追加句式,就该说成“举个例说,像方墩那样的”,但这种表达,既增加了句子的长度,也与文中所描写的梦境——跳跃、朦胧的感觉不相适应。例②属于注释性的追加。“喜酒!”是补充说明原因的,可加上连词“因为”。例③的“你看”是插入句,它与前面的追加句式不同,是插在两个整句之间,其作用是转换话题,加强语气。 老舍的口语句式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简短、活泼、生动且变化有致。 二遣词特色 老舍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熟谙遣词艺术的奥秘,因而对遣词炼字的原则、目标都有很正确的认识。他也十分重视遣词的具体实践,为寻常词语的艺术化探索出有效的方法。 (一)准确精当

文学理论复习题

第三章 1.文学的(),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认识性)2.文学的(),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包 括()、道德的、()、宗教的等倾向。(倾向性、政治和思想的、民族的、) 3.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 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和()。(情感性、形象性 和超越性。) 4.文学的(),是指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 心灵自由的特性。(超越性) 5.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 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和()。(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6.文学的()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精 神性) 7.文学的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和()的特性。(节奏美、 声律美) 二、解释下名词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家通过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表达思想感情、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审美属性: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语言艺术:文学塑造形象的手段是语言,文学的主要工具和基本材料也是语言,所语言艺术就是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时要借助语言;在进行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时也要借助语言。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存在。 三、原文理解 1.“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这句话见恩格斯《致敏·考茨基》(1885 年 11 月 26 口日),是恩格斯对文学倾向性的论述。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总的评价和态度。即作家创作目的、生活认识、爱憎情感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具体包括情感倾向、思想倾向、审美倾向。在恩格斯看来在倾向应该通过艺术形象来表露,使倾向成为一种储蓄的、蕴含着无限意味的美的倾向。作品的倾向性越是深藏在形象中,越是具有隐喻性、暗示性,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也就越大。反之,直接表白、直露的倾向性,无论这种倾向性真、多么善,都会引起读者的排拒和厌恶心理而不予接受。 2.“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这句话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论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525 页)。有几层意思:第一,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语 言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语言作为基础,任何思维的活动都是不可能的。第二,语言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