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评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评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评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文章内容:.42003(.96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评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①口潘敏对翻译教程,我们往往怀着一种又爱又怕的复杂心情.爱它,是因为我们爱翻译,都希望自己的翻译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能通过学习它得到提升.然而,现在的翻译教材良莠不齐,有的过于繁琐,有的比较深奥,还有的材料陈旧,人云亦云,让人望而生厌,因此,我们又怕它,怕读不懂,也怕读了没多大用处,浪费了时间.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久负盛名的孙致礼教授所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读来却让人倍感清新.它寓繁于简,深入浅出,引人人胜.和同类的综合性翻译教材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可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既秉承前人精华,又推陈出新.《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以下简称《新编》)布局简洁明朗,正文共分三编.第一编介绍翻译的基本原理,共有1章,既讲述了翻译的定义,标准,方法,技巧等最基本的理论,又利用理论定性地研究了翻译实践中的两大难点:克服翻译症以及翻译中的叛逆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一部分提及的理论和方法经过作者的提炼都简明可行,每一章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该怎么做都一目了然,很能增强学生的信心.第二编是英译汉练习,共有26篇短文,大都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觉得效果较好的材料,按题材和体裁排列,没有划定哪篇文章对应第一编的哪一章,而且每篇文章后面只提供必要的注释,参考译文放在附录中,这样就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自由和更大的发挥余地.第三编"实例与译文"包括5篇短文及其译文,大多数曾在《中国翻译》"翻译自学之友"栏目发表过,选编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自行观摩比较.第二,三编的选文涉猎广泛,体裁上既有抒情散文(如,)和说明文(如—,—),也有论说文(如,.;,)和小说(如/,);题材上小到家务事(),运动(),父子感情('),个人经历(),大到经济(-),伦理()和恐怖主义(),面面俱到.这些文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见解不凡,很能激发读者的翻译欲望.对任何翻译教材而言,翻译的讲解部分都是重头戏,它不仅反映了作者的翻译观和翻译修养,而且决定了一本教材的指导作用到底有多大.应该说,《新编英汉翻译教程》继承了以前的翻译教材和传统译论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如它和张培基《英汉翻译①该书已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之一.?77?__一11_=广外语界2003年第4期(总第96期教程》一样,主张翻译的标准是"忠实(而)通顺",翻译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理解,表达,审校"三个阶段;在翻译的单位上,它和纽马克()的《翻译教程》(—)都把句子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它的篇章分析,文化意识,语言对比,文体意识等思想在杨莉藜《英汉互译教程》,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和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中也早有体现.然而,《新编英汉翻译教程》的价值并不仅限于继承,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开拓.首先,虽然许多教材在把"忠实"作为翻译的基本标准的同时,也承认"叛逆"不可避免,但几乎都没有系统地论述过它.是《新编》首次定性研究了叛逆的几种情况:权宜性叛逆,"系指译者由于翻译难度较大,自身能力有限,或考虑译文读者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等因素,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权宜性处理方法",如跳译或减码(孙致礼2003:132);策略性叛逆,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译人国的意识形态,"赞助人"的意愿要求和译文读者的情趣等制约因素而作出的叛逆(孙致礼2003:133);关照性叛逆,指的是为了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译者有时对艰涩难懂的原文作出某种形式的"明晰化"处理(孙致礼2003:136);创造性叛逆,主要指的是译者在语言层面上对译文所做的"脱胎换骨"性的转化处理,如对原文文字游戏的处理(孙致礼2003:137);这四种叛逆的区分,宏观地解释了翻译表达阶段的大部分变通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其次,在翻译的定义上,以往的翻译教材不管如何措辞,都落脚在"语际转换"和"保留信息和/或风格"这两点上,而《新编》的定义还包含了翻译的目的:"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78.(孙致礼2003:6)这样,在"译什么"(如译本的选择)和"怎么译"(如在某些文化观念冲击过大之处)这两个问题上,《新编》的翻译定义就比其他教材更有指导意

义.这个定义也体现了作者文化的翻译观,与他后面谈到翻译的方法时提倡异化是一脉相承的.为了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翻译,做翻译,《新编》另辟第九章专讲翻译中的文化意识,指出了跨文化交际的策略.再次,在我国出版的翻译教材中,《新编》首次区分了"翻译方法"(第三章)与"翻译技巧"(第六章),这与纽马克对和的区分非常相似.方法是有关文本全局的指导性原则,而技巧是句或比句更小的语言层面上的灵活处理.《新编》把翻译方法归纳为异化和归化两种,提倡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并指明了不能使用汉语成语的几种情况:"一是反映中华民族特殊习俗的……二是带有汉字特征的……三是含有中国地名的……四是含有中国人名的……"(孙致礼2003:43).主张"异化"者虽早有人在,如鲁迅就提倡译文要有"洋气",但体现在教材中的,《新编》还是首家.这种旗帜鲜明的主张不仅吻合了翻译的功能和目的,而且对翻译初学者而言不啻是一盏引路的明灯,使其面对翻译中的文化问题时不致惊惶失措,莫衷一是.在谈翻译的基本技巧时,《新编&;没有搞烦琐的列举和分类,只是总结出了"转性与变态","增补与省略","正译与反译","抽象与具体","分句与合句"五种最常用的技巧.应该说,这五种技巧并无新颖之处,以前的翻译教材大都讲述过,但难得的是,《新编》是以语言对比规律做先导(第五章),并将对比的成果有机地运用到技巧的分析讲解中.另外,《新编》首次系统研究了翻译症.第七章"克服翻译症"首先说明了翻译症的两大表现:语言不顺和语义不通,接着指明了四大病因:照搬英汉词典的释义,照搬原文的_,

[1]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3]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78-86.

[4]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杨莉藜.英汉互译教程[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7]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Ⅶ.

"鱼""渔"兼顾,荫及后学--评孙致礼教授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Book Review: A New Coursebook on E/C Translation

by SUN Zhi-li

<<上海科技翻译>>2003年第04期

作者: 孙会军,

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与探索

近年来,中学阶段英语的教材编纂方向和高考考试方向都共同地反映了一个声音,那就是:英语教学已经由传统的知识型方法正迅速地向语言交际运用型教学方法过渡。也就是现在教育界说得较多的“素质教育”问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教师如何教、引导学生如何学?这不仅是目前要求每位教学一线执教者和教育研究家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是学校管理者、操作者以及全社会都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就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方法问题作一些讨论。

一、加快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英语教学可划分成两大块,即口头(听说)和笔头(理解和表达);而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笔头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作为一个客观的教育研究者和教师,谁也不能视而不见。就近年的高考而言,150分的试题,单纯阅读理解就占了40分;从题量上看,也从恢复高考后沿用多年的四篇,增加到现在的五篇。在整个试卷中,阅读理解也是最费时间、比较灵活的部分。从对阅读后的理解方面看:问题已经从过去的原文中找答案和简单地计算,逐步要求根据原文的精神实质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这一部分题中,你会很自然地碰到象“infer(揣测)、imply(暗示)”这一类的词,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段落揣磨出作者说话的目的、文中说话者的引深意、文中没有直接陈述但却有所暗示的内容;甚至根据作者已经谈到的内容,imagine (想象)作者在下一个段落(原文中并没有)可能会说些什么。从试题覆盖的广度上看,一般以交际环境为主,兼涉科技、制作工艺等具体过程。不仅对学生作题速度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其深层理解力,也就是学习语言的扩张力(即素质)提出了挑战。

因此,学生素质的提高,一要靠自身临场的发挥,更要靠平时教师对他们学习解题方法的训练有素。教师如果靠时间一题一题的传授,学生靠一题一题地记“会”,那么在考场上最多是个中分低能的机器,就不用说是将来适应社会了。会教的人,往往是教给学生金钥匙;以后来看,管你会不会教学,只要你从事教育教学,你都不光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必须走向学生“交钥匙”的道路。对教学悟的深,你教给学生金钥匙,悟的不深你交给学生铜钥匙;哪怕你交给学生铁钥匙,也比交给他们现存的金山、银山强。因为现在教材和考试的阅读理解文章中,普遍源于英语报刊的“原汁原味”的真东西越来越多,“国产”英文材料越来越少;没有拿到“钥匙”的人,只能在知识殿堂的门外徘徊。

“应试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升学,其核心是淘汰式的片面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不同,它切实反映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如何健体、如何生活、如何审美等,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在各方面打好基础。

二、重视操作过程的启发式教学

阅读教学过程一是指非毕业班常规的教学方式,二是指毕业班综合复习的过程。前者而言,以教材为主,选择余地不大,主要是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进一步活用词汇、语法、句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英语的能力,以期达到加深理解,搞活阅读理解和表达运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后者选材余地大,时代气息强,知识面广,对学生面的要求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者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后者是前者的提高和实践,二者相辅相成。不管前者还是后者,阅读教学都要围绕中心主旨(main idea)进行。对一段文章的概括要利用它,对这段文章的提问要利用它,对作者语意的深层发掘也要利用它。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西瓜与芝麻”之间的关系。Main idea就是“西瓜”,是大头,是主要矛盾,要重点抓;具体字词句是芝麻,是细节,是技叶,是次要矛盾,不要影响了视线,不必要一一搞得太清楚,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大意,或者“跳跃”式前进。与Main idea无关的不能细说,与Main idea有关的哪怕学生不太生疏也要提醒。用适量的问题把学生朝作者的“思想轨迹”上引。学生的思路和作者的思路一齐跳跃了,想法一致了,启发引导就成功了,----阅读教学也就成功了!

(一)坚持养成训练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进行交际。“口头”方面的某些基本功训练,对阅读理解有正面的帮助作用。以前,我们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教学实践也有偏差,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操练,忽视对语言意义的掌握和运用。交际语言不仅是指语言的音、意统一,同时也指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懂得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

谁、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比较重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强调使用语言的得体性。这样才能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这种交际情景的真实性,是学习语言的生命和实质,交际才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只有在具体情景中交际,得体地使用上下文意思连贯的话,而不仅是孤立的句子,我们教的才不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的能力。当今考察学生能力的方法,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大步发展。这种语言学习的养成教育,不仅使你的学生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而且使一代人会终身受益。

(二)注重教学手段的直观性

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把英语和要表达的事物直接相联系,让学生直接理解、直接记忆:第二,用英语教英语,让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英语,直接用英语下指令去做事情;第三,尽量使用英语,但必要时使用汉语。由此可见,让学生多听多读是培养交际能力的根本途径。如果要让学生动笔填词或记录句子,要让他们只记关键单词的前几个字母,而且只要自己(当时)认得就行,千万不要象平时做作业一样一丝不苟,要养成一种快的习惯。学习英语,没有快,就失去了一半的意义。

三、阅读教学要当作工程来抓

(一)教师备课重“热身(warming-up)”

1.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

2.摘要介绍部分有碍课文理解的生词。凡是学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猜的能力的培养比动手查字典的“勤”更有意义;

3.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也可根据已有的事实,对文章的结局、后来的前景、隐含的事实进行发掘;

4.最后教师最好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以统一思想,判断是非,使学生醒悟阅读的奥妙。

(二)阅读过程明确“目标(goal)”

1.快速阅读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2.提问好、中、差学生回答指导性问题,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main idea);

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实以及start,process,end总体过程脉络;

4.细读:可以每隔几篇进行一次,教师要有所筛选,把握难度、深度,突出一个或两个侧面;对高三而言,不是考试范围的东西不要做这么细;

5.分活动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如果是从其它地方获取的试题,甚至可以更改参考答案;但必须分析说明令人信服的理由。

(三)阅读教学的扩展----“表达(express)”

1.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会,而不是复述课文;不要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哪怕比较严重;

2.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既然是猜,能沾边达意就行,不要对其用法作过多的分析;

3.做大纲所要求掌握语言知识的练习及高考词汇手册上要求的要点;

4.帮助学生分析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三言两语,只要中的就行,要少而精;

5.语言运用。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也可动笔进行改写、提纲、评述等。

四、阅读教学的法宝“自学(self-studying)”

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是“教”不完的。今天的学生,只能靠今后的终生学习才能不落伍。难怪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阅读理解,费工费时,讲解难度大,处理的不好,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出力不讨好。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在阅读方面的自学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选材上的优势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一刀切,而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充分培养个性。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阶段来培养。例如,初中学生往往满足于歌曲、游戏、表演等引起的表层兴趣;高中生则不然,他们不再满足于表层的认知兴趣,而是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智力兴趣,渴望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来获取知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为此,教师应为他们设计一些交际性比较强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换位、调查、解题、讨论、辩论、采访等。

(二)开发学习潜能

开发学习潜能是各学科统一的教学目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发学习潜能主要指开发学生的智力。智力是能力的一部分。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指适合多种活动要求、为人所共有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开发学习潜能是发展个性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培养观察力。其次要培养注意力。再次要培养记忆力。另外还要培养思维想象力。

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阅读教学是为完成这一从“知识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实战。从宏观上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从战略上看,阅读教学要紧扣整体,化零为整,就大不就小,宜粗不宜细。从实质上看,读得懂,然后才说(输出)得出,阅读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总之,笔者认为,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既是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头戏,不抓不行。不但要长抓狠抓,而且要深抓重抓,一抓到底。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下载文档原格式(Word原格式,共5页)
相关文档
  • 傲慢与偏见赏析

  •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 英汉翻译完整教程

  • 傲慢与偏见有感

  • 实用英汉翻译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