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武汉大学研究生英语教材全文翻译of_unit_1_3_4_5_7

武汉大学研究生英语教材全文翻译of_unit_1_3_4_5_7

Final Version of Translation

Unit two

1.为什么我们与来自其它文化的人们的交流总是充满了误会、让人感到沮丧呢?令很多人奇怪的是,即使怀着良好的愿望、使用自己认为是友好的方式,甚至有互利的可能性,也似乎都不足以保证交流的成功。有时候,出现排斥现象正是因为一方所属的文化群体团体是“不同”的。在这个国际舞台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刻,探讨为什么尝试交流的结果却令人失望的原因是必要的,这些原因实际上是跨文化交流中的绊脚石。

2.相似性的假设

为什么误解或反对会产生呢?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就是,大部分的人天真地认为世界上的人有足够的相似之处,可以让我们成功地交流信息或感受,解决共同关注的一些问题,加强商业关系,或者只是产生我们所希望产生的印象。所有的人都会生儿育女,组成家庭或社会,发展一种语言以及适应他们周围环境的这种倾向特别具有欺骗性,因为它带来了一种期望,这种期望就是这些行为的形式以及围绕这些行动的态度与价值观念将是相似的。相信“人就是人”和“我们内在本质是相似的,”这让人感到心安理得,但是下定决心去寻找证据却只会令人失望。

3.力求证明达尔文关于面部表情是共同的这一理论的跨文化研究给人极大的希望,研究者发现脸部的某些看得见的形状,即因愤怒、恐惧、惊讶、悲伤、厌恶、幸福而紧缩的肌肉组合,我们人类各成员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似乎无济于事,只要我们意识到一个人生长的文化决定了这种情感是否会表露或压抑,决定了在何种场合和多大的程度上会表露或压抑。带来这种情绪感受的情形也因文化而异,例如:由于崇拜的文化信仰不同,一个心爱的人死亡可能带来欢乐、悲哀或其他情感。

4.因为似乎没有普遍的人性可以作为自动理解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把每交往当作个别案例来处理,寻求任何共同的认知和交流方法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如果我们认识到我们受文化的约束,受文化的改变,那么我们就会受这一现实:因为各自不同,我们确实不太清楚其他人“是”什么样的。

5.相似性的光环严重阻碍了不同文化间的成功交流。来自具有明显的区别的文化的代表们见面时,他们都身着西装,讲英语,使用相同的招呼礼仪,这种表面上的相同有很大的迷惑性。这就像认为纽约、东京和德黑兰都是一样的,原因是它们彼此都具有现代化的城市的表象。因为没有警觉可能存在的差异和没有学习生活的新规则的需要,从一个城市去另一个城市人将会立刻陷入困境,甚至在完成诸如行人、司机之类的简单角色时也会如此。

6、相信相似性的神话比设想存在差异更让人觉得舒服,因为后者要求试探性的设想和行为并且乐意接受由于“不知”而产生的焦虑。然而,只有设想存在着差异时,才可能会去调整反应和解释,以适合“眼前发生的事情。”否则,很可能错误地解读符号和以自我民族为中心去判断眼前的情形。

7.正如一个学习英语的人所表达的那样,相似性的假设这个的绊脚石是一个“麻烦”,不仅仅是对于来访的外国人,就连这个外国人接触的东道国的人也都是个问题。本国居民可能会被灌输有这种期望:既然外国人穿着合适,并且能说一些本国话,那么他或她也有同样的非语言的准则、想法和感觉。这样一来,点头、微笑和肯定的话语很可能会被自信地阐释为他们已经告知、帮助和取悦了外国人。然而,很有可能的是,外国人实际上不大懂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内容,仅仅只是出于礼貌显示出兴趣或者尽量不使主人感到尴尬而没有说出心中疑问。

8.语言差异

第二个绊脚石显而易见,几乎不用说了—这就是语言。词汇、语法、俗语、俚语、方言等等都会造成交流困难,但是艰难地使用一种新语言的人至少会意识到语言上的麻烦。更糟糕的问题是死死抱住新语言中一个词汇或短语的一种意义,而不顾隐含义和语境。词意多变的现象,尤其再加上了语调起伏和音调元素,就更难以掌握,以致于常常被置之不理。这个问题之所比简单地翻译外文单词更糟糕,是因为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理解外语。赫鲁晓夫的名言“我们将要埋葬你”便是全国性误解的经典例句。甚至“是”或“不是”这两个词都可能造成麻烦。当一个日本人被问到“你不想要喝点茶吗?”,他(或她)听出了句子的字面意思,然后回答“不”,意思是他(或她)想要。其实“是的,我不想要”也许是一个更好的回答,因为这种前后矛盾的回答方式可以暗示主人这之中可能存在误解。当然,在一些文化中,拒绝主人前两次提供的茶点是礼貌的行为。但是,许多外国客人最终会感到饥饿,因为他们的美国主人从不主动第三次提供

茶点——另外一种“不”就意味着“是”的情况。

9.非语言的误解

绝大多数外国访问者认为学习语言,对他们理解的唯一障碍,但实际上这只是个开始。第三个绊脚石是非语言的误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感官现实中,他们的视觉、听觉、感觉和嗅觉只关注于那些对他们有意义的或是重要的事物。他们只提精出那些适合他们认可的个人世界的东西,然后按照他们自身文化为参考系来加以解释。例如:一个沙特阿拉伯人会用抚平他的头发这种非语言的信号来表达他喜欢一个女孩,而对于一个美国女孩而言,这只是一个不代表任何讯息的普通的紧张的手势罢了。

10、由于缺乏对常见的手势、姿态和身体其他运动这样一类易于观察到的非语言符号和象征的正确理解,阻碍了正常的交流。但是,有可能学习了解这些可观察的信息,通常是通过非正式的而不正式的途径学习了解。更困难的是如何正确理解那些远未意识到的其他文化中含蓄的准则,例如对时空关系的处理和尊重礼节的点点滴滴。

11.先入为主和程式化思维的现象

第四个绊脚石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和程式思维现象。如果我们对日本人先有了“难以理解的”成见,那么我们就会如此地解释始终挂在日本人脸上的不合时宜的微笑。阿拉伯人“易激动的”程式化形象,会导致美国学生与他们保持距离,或是当一群活泼的热闹的来自中东地区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时,美国学生甚至会提醒当局当心。如果一位教授认为来自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一些其他国家的每名学生都“爱讨价还价”,那么可能会不公平地把这些国际学生的迟疑或请求理解为他们试图利用优先对待。

12.程式化思维有助于做到欧尼斯特·贝克尔所说的易焦虑的人类必须做到的事情,即通过使世界变得可预知来减少未知的威胁。在眼前展现一个可预知的,给个人确定方向的世界,这的确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思维定式是过度概括的、第二手的信念,提供概念基础,在此基础上“弄清楚”我们身边发生事情,无论这些信念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情形。在异国他乡,运用它们会增强我们的安全感,在心理上是必要的--只要我们无法容忍歧义,无法容忍因不能了解并处理那些超出我们理解的人或情况而感到的无助。

13.程式化思维是交流者的绊脚石,因为它有碍于对事物的客观观察--人们会敏感地搜寻线索,引导我们的想象更接近于其他人现实。程式化思维在自己身上不易克服,在他人身上也难以纠正,甚至会明知故犯。程式化思维之所以难以消除是因为本民族它文化中根深蒂固,已成为神话或公理,是因为它有时使偏见合理化了。有选择地认知那些符合已有形象的新信息的倾向,也维持并充实着这些程式化思维。

14、对其他人或人群的言论和行为进行估价、表示赞成或不赞成的倾向,是来自不同文化或种族的人之间相互理解的第五个绊脚石,另一个阻碍。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才是正确的、恰当的和自然的,而不愿尝试去完全地领会从他人的角度所表达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偏见妨碍人以一种开放心态去观察, 而这种观察正是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他们态度和行为方式所需要的。

15、在东京刚刚结束的一场研讨会上,日本教授强调了日本人民对于简朴、自然的事物怀有的一种偏爱,比如岩石、苔藓、流水,以及雾气迷蒙的景观。之后我参观了位于京都的katsura帝国花园。一位年轻的日本导游在约定的时间接待了我们这支由20名等候参观的美国人组成的团队,然后就感慨道我们的运气多么好,因为今天正好赶上了多云天气。这番话却使队员们勉强地笑了笑——他们可不期待着享受一场天然的淋浴。导游接下来宣称,选择仲夏时节来此地观光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此时杜鹃花刚刚凋谢,树叶还未完全变成秋天的灿烂金黄。游客们再也忍不住大笑起来,大家都认为这位日本导游富有良好的幽默感。我却对他迷惑的表情大为一怔,猛然意识到要不是我之前出席过那场研讨会,不然也肯定也会认为今天这多云的天气不那么好,从而也会和团里其他美国游客一样,认同了这位导游的“幽默感”。

16、一旦深深地牵涉到感受和情绪时,直接评价导致的交流中止就会更加突出;而正是此时最需要通过聆听去进行理解。不应该通过价值判断的重重密障,而应该换位去观察和聆听,不然只会妨碍我们去公正的理解。

17、高度焦虑

在跨文化交流的经历中,高度焦虑和紧张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不确定因素之多和个人的卷入与风险。适度的兴奋和积极的态度可以使人满怀精力去应对挑战,但是由于适度的压力不断积累造成高度的兴奋,就会很快耗尽身体储备的能量;不论这个人是否愿意,必然会产生防备心理。如果长期呆在国外,

并且又不能降低自己的戒备心理,就难免会产生“文化休克”现象。其结果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身体必须要休息和恢复。

18、在跨文化对话中,交流双方都会感染到紧张情绪。做主人的一方在与外国人交谈时感到不自在,因为他(或她)不能够保持语言和非语言的正常流畅的互动。这里有语言和认知上的障碍;沉默太长或太短;距离的远近或其他规范可能会被打乱。他(或她)也会感到威胁,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知识,经历和评价--来访者可能会审视和排斥主人以及主人的民族和国家。俩者之中国外人感到更大的威胁。他们感到陌生,易受伤害,对于铺头盖脑而来的大量信息,措手无策。除非他们采取防卫措施,比如回到他们自己的群体或自我当中,剔除或忽视这种刺激,或者变得具有攻击性或抱有敌意,否则他们的自尊所受到伤害会达到不可忍受的地步。这些防卫中的任何一种都不会带来积极有效的交流。

19、了解了上述六种绊脚石,一定会有助于避免它们,但是,这些问题并能轻易地回避。对很多人来说,要想取得进步,这就需要洞察、培训,甚至有时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或自己珍视的信念。然而,对全球性的相互理解和合作的需要正在不断增加,使这种努力显得极为重要。我们能够学习别的语言,学会对非语言形式和其他的文化方面的差异见怪不怪。我们可以培养自己在面对跨文化遭遇时,采用调查的方式,而不采用先入为主或程式化思维,去更加注意情景细节。我们能使自己逐渐接触到差异,从而减少自己的威胁感。通过练习有意识放松的技巧,我们还能够学会着降低自己的紧张水平,避免引起防卫性反应。Roger Harrison总结了跨文化交流者必须具备条件:

交流者不能只满足于知道和他一起工作的人有不同于他的习俗,目标,和思维模式。他必须能够通过摸索与这些完全陌生的价值,态度和情感紧密相融。他必须能够与它们一起并在它们中间工作,在冲突中既不是丧失了自己的价值,也不是用躲在知识清高的大墙之后保护自己。

Translation of Unit Three

如何融合继亲家庭

1.什么是你的方式?

搅拌混合机式:这种心态认为把所有的原料放在一起搅拌混合,最后变成一种均匀的的混合物。我确信你已经注意到过去常常用来指代继亲家庭的最普遍的词语就是“搅拌混合家庭”。但是专门从事继亲家庭咨询和教育的人士不会简单地用“搅拌混合家庭”这个词语。这仅仅是因为大多数继亲家庭不可能搅拌混合。如果搅拌混合,那么有人通常就会粉身碎骨。但当烹饪时,搅拌是你把原料组合成流体混合物的过程--想想水果爽或奶油汤就知道是什么了。从关系层面来说,一个继亲家庭很少可能成为一个“整体”。更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不同的原料融合在一起,或者相互接触,很像一道又不同部分烩成的砂锅菜。

2.对继父或继母来说,和一个继子女有着亲密的关系,正在和另一个继子女建立关系,还和年纪较大的那个继子女有一定距离,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一个继亲家庭内部的关系亲疏不同,并不是液态的混合体的关系。

3.食物加工器式:这些继亲婚家庭把彼此以前的家庭历史剁碎切断,试图立即将所有原料迅速地合为一体。但是当爱还没有产生时,这种做法会使家庭成员感觉被撕成了碎片,没有谁还能保持完整。

4.这种心态的典式例子就是大人要求继子女称继父母为“爸爸”或“妈妈”,仿佛是告诉孩子:“我们已经剁碎了你亲生爸爸,把他丢到一边去,这是你的新爸爸”。这些父母居然相信他们的孩子就会买账。

5.微波式:这些家庭拒绝被定义为继亲家庭,试图通过快速加热原料的方式变成一个“黑家庭”(双关含义)。它们力求避免贴上继亲家庭的标签,以及它们与别的任何家庭的不同的暗示。有些人告诉我,他们讨厌自己的家庭被称为继亲家庭,因为这让他们觉得低人一等。继亲家庭本无过错,较之于其他的家庭,它们既不好也不坏,只是不同罢了。

6.我想强调这一点,不管你如何拼命地努力,想让你的继亲家庭跟嫡亲通家庭一模一样,但这就是办不到。虽然继亲家庭也有同嫡亲家庭相似的地方,但每个继亲家庭都有同嫡亲家庭不一样的独有的特点。有些方面是相同的,有些又不相同。

7.对于继亲家庭的正常整合,最大障碍是父母双方都否认这个事实。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父母总是试图使他们的继亲家庭跟他们原先的家庭或第一个家庭一模一样——如有不同也只会使更好。“毕竟,”有人说,“布朗特?布兹做到了,我们为什么不行呢?”

8.去接受你家庭独特的挑战和机会, 是找到创造性地解决你的困境的方法的所迈出的第一大步。如果你拒绝承认有区别, 就会在不经意间丧失斯学习新的更有效的沟通方法的能力。

9. 压力锅式:这个家庭融合方式的结果,是把原料和调料(即仪式、价值观、偏好)置于高压之下完全混合起来。这种家庭生活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由于期望值过高,常常会炸开锅。

10.继亲家庭认为解决节日仪式方面的各种冲突就是去合并传统习俗,这就是压力锅式的心态表现。继亲家庭了解合并仪式有时是有效的,这点十分重要的,但是迫使家人欣然接受这种合并就会破坏其结果。这种麻烦从如下的例子中就能一目了然。Paul和他的孩子形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圣诞传统,每个人会在平安夜打开一份礼物,剩余的礼物第二天再打开。但是,他的新太太Sharon和她的孩子保持着在圣诞节早上吃完特别早餐后再把礼物全部打开的传统。恐慌中,Paul在第二个圣诞节前几周打电话说:“我好怕过今年的圣诞,去年我和Sharon合并我们各自的节日传统,但是结果太惨了。按我这边的传统,我们让孩子在平安夜打开一份礼物;按她那边的传统,在圣诞节的早餐后打开剩余的礼物。但是所有人都不喜欢这个结果。每个人都感觉在参加葬礼而不是在庆祝圣诞,最后我和Sharon闹翻了,直到过完新年。今年该怎么办呢,自己过自己的节日吗?”找到有效的过圣诞的方法有时需要一个试错的过程,但是迫使家人接受只能导致错误。

11.翻炒式:像拌沙拉一样,这种方式是将每份原料抛起,不必考虑它们会落到何处。每份原料保持一定的完整性,然而却又希望它们能和其他成分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的例子所表明情形可能是微妙的,也可能是极端的。

12.当一个孩子到他的另一个家去玩的时候,其他孩子常常认为他们可以玩不在的那个孩子的玩具或者属于他的东西。应该教导孩子们,即使有人暂时离开了家,离开的人的东西也不是可以随便拿的。尊重他人的所有物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教会人要尊重他人;这也给回到另一个家的孩子传达了一种归属感。“你也许在你爸爸的家里,但你仍然在这里有一个位置。”

13. 什么是你的方式呢?那么,如果所有这些整合方式一般都没有什么帮助,那应该采用哪种方法呢?我推荐一种瓦罐煨汤式的方法。选择这种方式的继亲家庭明白,时间和低温能导致一种有效的融合。所有的原料都被一起放到同一个瓦罐里,但每一种原料保持完整,以确保其独一无二的原始品质和特性。慢慢地并用心地去煨,低温加热会让所有的原料开始彼此接触。当原料的汁液开始流到一起,瑕疵被净化掉,每种原料中有益的、令人满意的品质都添加到了口味里,结果就成为一道由不同原料构成的美味的菜肴,这些原料用倾其自身的精华创造出一件奇妙的作品。

14.瓦罐煨汤式融合的继亲家庭的关键是温火慢炖。前文我已经强调了整合过程中有耐心,而不强迫关爱、强迫关心、强迫在一起的重要性。通常,为了快速的将诸如人,仪式和背景等原料合并一体,继亲家庭采用食品加工式,微波炉式,高压锅式和果汁机式的融合方式。但这样的努力几乎总是事与愿违,造成愤怒和怨恨的结果。

15.继亲家庭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居住条件,新的父母家教风格,规矩和责任。他们需要时间来相互体验,产生信任,形成忠诚,创造共同的历史。他们需要时间来寻找作为一个家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所有这些都不能操之过急。由于试图向他们父母,朋友,上帝,牧师或他们自己证明他们的再婚决定在所有人看来是正确的,再婚的人就要尽快让新家庭“融合”。但是他们经常是极为失望,感觉就像失败者。温火慢炖的状态会让你此时此刻放松心情,享受你的继亲家庭走向融合的每一小步所带来的喜悦,而不是逼迫家庭成员向前冲。

16.温火慢炖是指你一步一个脚印、用心地努力将每种原材料混合起来。这样做更是巧夺天工,不是事倍功半。让我们对照一下,什么是瓦罐煨汤方式,什么是不可取的做法。

17.作为一个瓦罐煨汤式的继父,你会过分担心为什么没有迅速地与青春期的继女相处融洽。懂得慢慢来的继父母知道与继子女发展关系的首要法则:让孩子来决定关系的进展。如果他们接收了你,那你就要公开地回报他们的爱。如果她仍跟你保持距离或是很冷淡,那你就找到把握规则,继续生活的方法。但是不要坚持认为孩子会自动接受你的权威和抚爱。

18.食物加工机式的家长也遇到类似的难题。他们想让孩子在提起他们的继父母时,用一种亲昵的称呼。如果孩子不能自然地叫出来,食物加工机式的家长就会强迫孩子那样做。但是瓦罐煨汤式的家长却懂得继父母对于最小的继子来说是“爹地”,对于稍大点的孩子来说是“James”,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却是“James

先生”。瓦罐煨汤式的继亲家庭了解孩子们对其亲生父母的感情和心理依恋,他们不会强迫孩子们改变这种依恋。

19.心急水不开。最后这个想法指的是小家庭的活动。在继亲家庭的融合过程的早期,容许父母在没有继亲成员情况下,与自己的子女单独呆在一起,保持各自家庭的传统和仪式,这可能是有帮助的。继父母应该给他们新的配偶和继子女单独在一起的时间而不去打扰他们,生父或生母可以跟自己的子女一起做游戏,而继母或继父可以乐衷于个人爱好,或者与自己的子女一起逛商店。象这样的小家庭的活动有助于孩子得到与自己生父或生母和亲兄弟姐妹在一起,不受打扰的时间,尊重他们得到自己最爱的人的关注的需要。这也向孩子肯定地表示他们没有失去与自己父亲或母亲接触的机会。

20.Troy 和Meredith 打电话向我咨询了有关融合的一个典型难题,即在周六下午的闲暇时间如何打发?再婚之前,Troy 和他的两个孩子——11岁的Josh和9岁的Emily,一起共度周六的时光。无论是打小型高尔夫,与朋友软式棒球,还是在公园里骑自行车,他们的优先考虑的是一起玩。Meredith和她的两个儿子——13岁的Terry和8岁的Joe,则对闲暇时间有着不同的偏爱,更看重分开独处的时间,以便各自能追求自己的特殊兴趣。Meredith会把闲暇时间当作者“工歇时间”,放松自己,读一本好书。Terry喜欢和朋友们一起玩,而Joe则精通又一种最新的电脑游戏。

21.在Troy 和Meredith来咨询之时,他们已经尽其所能去营造一个“搅拌混合家庭”。他们相互激励自己和孩子们轮换地共同或单独过周末。某个周末,他们一起去打一次小型的高尔夫球,但却发现Meredith 的孩子们抱怨他们没有能够尽兴。Joe厌烦后就会纠缠Emily,很快使得郊游变成论战。一开始,孩子们会嘀咕抱怨,然后Troy就会让Meredith好好管一下自己的儿子。Meredith就会因此而觉得受到了攻击,为自己的家教辩护,埋怨Troy“管孩子”的方式。

22.下一个星期他们试图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做自己的事情”的愉悦。但不可避免会因为Troy的孩子企图加入Meredith的孩子的活动,而产生争吵,并摔门而去。

23.他们坚持说,“我们已经想尽各种办法了。”

我回答说,“没有。你们只是尝试了各种融合的方式,希望营造一个能一起做各种事的嫡亲家庭。你们所需要做到的是静心思过,通过花时间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做喜欢做的事,以示尊重各自的过去。”

“你的意思是他与他的孩子去打高尔夫,而我与我的孩子去干我们事吗?这哪有一点像一家人过一个下午的样子。”Meredith不服气地问道。

24.我的回答是令人心平气和的。“是的,这是的。这是继亲家庭的一个下午”。我接着解释说,通过施压将各种原料混合在一起,就是炸开锅盖。TROY和MEREDITH需要去接受他们的家庭是不同的现实,这样他们就能找到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小家庭活动也许不像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因为他们试图将自己继亲家庭当作嫡亲家庭来驾驭。承认自己的继亲家庭正在融合一种过程中,将有助于他们认识到就目前而言,这也许是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在融合一段时间之后--给家庭足够的时间来接触相处—另一种解决方法也许是更合适的办法。

25.不现实的期望经常使夫妇在整合继亲家庭时操之过急。试图靠对你家原料强行加压,或者快速烹饪,结果很可能是一盘败味的菜。但是,降低你的期望,给你的继亲家庭足够时间慢慢调理,长此以往就更有可能达到家庭融合。

Unit Four

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

詹姆斯.赫克曼

1.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

在1985年的时候,中国的各界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额大约占到国民生产总之的2.5%,但是当时实物资本投资已经占30%。最近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有加大的趋势,但较之2001年全世界高达3.1%的标准,则投资比例仍然偏低。

2.这种不均衡的情况是可以找出理由的。也许实物资本投资的经济回报率更高,然而,有证据表明教育和技能培训投资的真实回报率非常高,而扭曲当前政策的症结在于投资的严重失衡,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学的基本结果是资源流向产出最高的用途。平衡各种投资收益和各地区投资收益的政策

会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3.当经济学家开始测定经济发展的因素时,从前被认为是无法解释的剩余因素被决定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即人口的技能,在是造成各国生产力与不平等方面的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是又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本:与实物资本一样,它投资才能获得;与实物资本一样,它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带来收益。

4.“人力资本”这一术语让人觉得是剥夺人的个性,在公众的脑海里联想到将人与机器等同的异化社会。事实上,恰恰相反,这一概念承认人的重要性。要想理解人力资本是如何影响经济,为什么中国要提倡人力资本,那么看看它是如何提高效益的就一目了然了。

5.第一,人力资本是具有效益的,因为对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有着直接的效果。因此,比如说培训一个人成为一名更好的会计,他做会计的实际能力就会提高。如果培训一名工人修理引擎,那么该工人修理引擎的效率就会更高。这些都是提高人们技能的明显的直接效果。

6.人力资本还会提高社会资源的适应性与资源配置的效率。能使当事人更有效地各种工作之间配置资源,增强当事人适应变化和看准新的机遇的能力。

7.当前这种好处的关系尤其重要。中国在变化,其劳动市场、资本市场正在随着世界经济一起变化。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受教育更多、技能更好的人更能适应变化。他们能够从已有的机会中获利,为自己创造新的机会。他们增加职场生产效率。技能广还便于劳动者在出现新的机会时跨工种、跨行业、跨地区流动,有助于人们重新分配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资源,向效益更高的机会倾斜,甚至预见这种机会的存在。受教育更多的人更能吸收新思想,采用国外技术,提高国内技术,了解中国之外的知识并运用到国内的实际中。

8.随着中国进入世界市场,就有机会获得更新型的技术和组织结构,对更熟练的劳动力队伍需要就会增加。按世界标准,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的比例仍然偏低,且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别,因此,需要有适合现代发展的教育基础结构。尽管录取比例在增加,但仍然有很大的提高的余地。

9.中国实物资本投资引进的新技术要求具有更高技能的劳动者来使用。用经济语言说,资本和技能是互补的。两者相互提高对方的效益。强调实物资本而忽视人力资本的投资策略,不可能获得更均衡的投资策略能够产生出的收益。最高效率地使用现代技术需要有技能的劳动者。尽管最近出现了提倡教育的有利趋势,但是,仍有巨大的差距亟待弥补。教育事业对中国各地区全因素生产力所造成的影响证明:中国内地教育水平的低下,防碍了政府最近对内地加大投资的政策的实施。不均衡的投资策略会降低实物资本的回报。

10.当我们思考在中国的适当投资策略以及各地区发展的时候,十分重要的是要知道,优化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投资组合将推动最高速度的发展。如果中国在一种资本上投资过高,或者在另一种资本上投资过低,就会失去增加财富的机会。如果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回报和机遇,总收入就会减少,不平等就会扩大。通过平衡中国不同地区的各种资产和市场之间的回报,就会创造出更大的国家财富,实现长远的社会平等。因此,中国领导人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教育投资是过低还是过高。中国的投资组合是否应该调整?地区之间的投资是否应该更加平衡?什么才是合适的人口流动政策?什么才是能让经济回报最大化的合适的学费政策?

11.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与地理分布不均

大多省份对教育的公共支持水平偏低,且现有资金使用效率低。由于教育资金大多来自地方一级政府,相对于贫困省份,富裕的省份人均人力资本投资更高。出身地是决定一个人成年后的技能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这是中国社会同代人和隔代人之间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使这种不平等雪上加霜的是残存的户口政策,这种政策向跨区流动人员的子女征收超出已占家庭总收入的百分之十的正常学费。教育资源限制对个人上学有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和西部更是如此。各地受教育机会不均,这就导致严重的地区差异,是现行政策效率低的重大根源。

12.各地区学生的支出相差迥异,显而易见它与地方人均产值成正比且可精确估算。出身地偶然性决定学生受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财力与地区的富裕水平相关,且各地投入教育的GDP的比例不同。

13. 在中学和大学普遍实施的教育收费政策,可能会被证明是一种合理的手段,将稀缺的资源配置给那些可以从教育获益最多的人。中国教育补贴的范围很广,这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情况一样。然而这些补贴对于城市和农村家庭作用都不大,小孩人均学费甚至在占城区家庭收入的相当大的比例,在农村地区这一

比例要翻一倍。

14.教育的收益有些并不是个人直接获得的,这些间接受益在中国很有可能是巨大的。比如说,受过更好教育的劳动力队伍会产生新思想,新知识。个人也许不能获得所有的教育收益,尤其是如果有技能劳动者的工资由于政府政策保持在低水平。因此,显而易见,这些因素带来的是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故在中国提供补贴的理由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强。

15.在中国经济中教育回报率的实证数据表明了什么?对政府的活动进行量化评估,剔除坏的投资保留好的投资,实事求是地执行政策,这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基于数据的成本效益分析,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到是应该偏重人力资本项目还是实物资本项目,多大比例才对。通过成本效益的标准作出判断,社会就能最有效地使用其资源。在中国的国情下,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中国资源稀缺,国家整体贫困。因此,中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定是特别重要的。

16. 按照西方国家经济学家将市场工资与教育程度挂钩估算方式,估算中国的教育回报率,会发现回报率在二十世纪90年代只是4%左右。给你一个基准数字作为参照,美国和许多其它国家的回报率高达15%到20%。这种数据暗示在中国实物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之间相对高的比率也许是合适的。可一旦了解到中国劳动市场的运行方式,就会认识到这种结论是多么具有误导性,即使从教育政策的历史分析角度来看。劳动市场本来是给人力资本定价,按技能给人以回报的市场,但中国的工资政策长期以来给技工的回报率偏低,而且劳动市场上工资水平的制定还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因此,从对中国历史数据分析所得取的标准的教育回报率,我能够得到唯一的结论是,尽管在发生变化,对技能投资的激励还不大。

17. 提高人力资本与促进经济的发展的政策

偏低的个人回报率并没反映出二十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真实的回报率。劳动市场如此被扭曲,结果工资没有反映出受教育的劳动者对经济的真实的边际贡献。如果将对教育的真实收益估算与所付的工资比较一下,就能看到中国劳动市场并没有按技能价值付给报酬。中国内地地下的教育水平将这些地区资本收益减少了一半。通过仅仅鼓励实物资本投资来提高内地地区的生产力的不均衡政策,比起在两方面更均衡投资的政策效率要低得多。不过,教育的直接回报是劳动队伍在产出过程中体现出的巨大教育收益。

18. 鼓励教育和职业培训方式之一是给以补贴,这会极大地增加政府开支,也许不可行。最近,高校录取名额急剧增加,但仍然有巨大的提高的空间。政府对教育的直接支助的进一步增加也许是不可行的。

19. 提高需要政府直接花钱的人力资本的方式之二,是放开人力资本的劳动市场。一个自由的市场会使得像越来越多地主宰中国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那样一种激励机制发挥作用,大大地促进技能培训。放开劳动技能市场,会让私人的激励机制的力量发挥作用。让个人收获自己劳动技能的果实,会调动人们去获取技能,而无需政府花一分钱。这样会让私人激励机制发挥作用,形成人力资本的投资积累,开办私立学校提供教育机会。通过释放这些力量来创造人力资本,中国将会从受教育的劳动者的积蓄中创造出财富,创造出实物资本的资金积累。还会扩大税收基础,增加税收收入。

20. 推进发展的方式之三是通过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来平衡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回报率。几十年来,中国的政策一直是偏向某些地区,忽视另外一些地区。现行的政策也一直让地方政府在教育资金政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较富裕的地区比较贫困的地区有更多的教育资金。消除地区工资差距,开放市场,让人口在全国自由流动寻找机会,这会加快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同样,集中式教育财政有利于将政府资金从中央均衡地分配给各地区和城乡,这也会加快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中国西部和农村地区目前收入低,所以教育支助不足,但回报非常高。给更贫困地区调拨更多教育和培训资源,将会增加国家的收入。

21. 许多中国人反对解放劳动市场的激励机制。城市户口政策保护城市居民避免与农民工的竞争,维持城市高工资。开放劳动市场后,由于技工的工资要求提高,至少短期内可能有加大工资差距的风险。然而,这样的政策给人们带来获取技能的适当激励。随着教育的扩大,各地区的回报平衡,人们之间和隔代人之间的不平等将会缩小。有了适当的报酬和可以到资本市场筹取教育资金,人们就乐意付学费上学,因为这会带来更高的工资。当然,已有这一方向的发展,但已表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随着学生择校入学,中国应该依赖个人激励机制去鼓励学校提高教学。学校直接从学生那里获得办学资源。为了使这种体制有效地运行,应该开发教育的信贷市场,让学生拿未来的收入作抵押来贷款。如果没有这样的市场,只有富家子弟才能付的起当前高达农村地区平均收入的30%至40%的比例的学费。既然只有富人才能送他们的子女上

学,隔代人之间的不平等会加大。当前限制劳动力为平衡回报跨地区的流动的做法,使得这些问题更为复杂。流动人口面临许多限制。当然,与二十世纪60和70年代的政策相比,流动的自由已有了巨大的改善。然而,农民工子弟上学的成本占家庭收入比例的增加达5%到15%,目前减少了社会的流动性,使代代贫困现象永久存在。

22. 人力资本的增加会使中国减少不平等和帮助其经济的发展。

短期内,开放的市场常常加大工资不平等。青年人和最能干的人获得利益。开放劳动市场的正在中国深入进行,已经导致工资不平等的扩大,引起公众极大的关注。从长远看,随着人口技能的提高,教育机会和技能投资更加广泛地普及到中国社会各个角落,不平等将会减少。跨代的不平等也会减少。

23. 提高人力资本,鼓励更开放的人口流动政策有助于抵消由于更开放的工资制定标准带来的不平等的扩大。随着回报的均衡,开放的劳动市场,开放的资本市场,教育开支上地区均衡,从长远看将会缩小不平等,而不会扩大不平等。这就是为什么说当前的流动人口要增长四倍才会缩小不平等的原因。因此,人口流动必须要有人力资本投资的作为补充。

24. 即使开放的市场和自由的人口流动政策暂时不会抵消不平等的扩大,不平等也无须害怕。许多中国人担心不平等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然而扩大的不平等会发挥重要的作用,激励人们去获取技能。使人们更有技能对社会毫无危害,增强技能只会提高全民的生产力,使整个社会有更多可用的资源。人力资本是最后决定中国财富的多少的资产。

Unit Five

性别、贫困与环境

在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环境保护项目中,把性别问题作为主要问题予以考虑简直是罕见的。然而,更好地了解男女不同的先决条件,知觉过程,可以把政策的效度提高到最大值。

1 毫不夸张地说,在世界许多地方,妇女往往是贫困人口中最为落魄的群体。除了占贫困人口中的大多数之外,妇女还常常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无法获取诸如土地、继承权、信用贷款等必要的资源。她们的劳动和知识的价值被低估,需求被忽视,面对疾病和灾害更显脆弱,而贫穷使她们的境况更是雪上加霜。有时候,文化和社会准则对妇女寄予以额外的期望、约束和限制,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性别差距随处可见,世界上没有一个地区的妇女在法律、社会和经济具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2 下文对性别平等、减轻贫困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三者的协同作用与妇女贫困问题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能源短缺、水资源缺乏、健康、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强化妇女在农业、林业、生态多元化管理领域中的权力,使之创造出可持续的生存方式等问题。

3能源、环境与性别

性别、环境与能源之间的协同关系首次被认识到与生物量相关。妇女被认为是木质燃料的使用者与采集者,亦被认为是环境恶化导致能源短缺的受害者。

4 调查情况表明,妇女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采集燃料。由于滥伐森林的情况加剧,妇女寻柴负担加重,这又影响(占用)了可供其支配的时间,使之无空参加其它活动,包括可以为她们带来收入、接受教育和做决策的活动。例如,在苏丹,过去十年森林的乱砍滥伐,使妇女要比以往化四倍的时间用于采集木制燃料。由此,激发了人们的努力进行植树造林、设计燃烧效果更高的炉灶。然而,当改进后的炉灶和造林工程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时,扶持项目的银根便逐渐紧缩了。

5 人们对生物量能源以及它给妇女生活带来影响的关注近期得到再次激活。发展中国家焚烧木制燃柴而释放的熏烟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被列为第四个最大的健康问题。据估计,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二百万妇女、儿童死于此因,还引起呼机疾病和眼患。根据年龄与经济情况的不同,受污染空气毒害的程度各异。在有些国家,妇女有轻视自己的健康状况的倾向从而导致(毒气影响健康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报道。

6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公共土地仍是生物量能源的关键来源地。然而,这些土地正在飞速地变成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化使人们自由获取燃柴变得艰难,搬迁到另一个地区,该地区也会就燃柴来源的可持续管理问题,做出一些协同合作的决定。

7在发达国家,与性别、环境与能源相关的研究主要为:能源领域内的平等就业机会、能源政策的决策、污染与健康、能源生产系统的选择、实现科学与技术教育的途径和家庭内的劳动分工。

8 气候变化与性别由于海拔的高升,有预言称气候变化会引起人口转移。在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地方,

人们预料,气候变化会使水缺乏加剧、疾病负担加重、农业有负面影响,还会引起频繁的、恶劣的极端天气出现。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能力极有可能因性别不同而异。这是因为贫困和脆弱之间的关联很强。事实上,从整体上看,女人比男人要更贫困和更脆弱。

9性别这一要素在制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政方略的潜在作用却越来越被忽视。例如,作为家庭能源的使用者,妇女在促进再生能源的技术方面以及能量保持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10男女两性可就他们使用的交通工具形式以及旅行的频繁度作决定,在其所做的选择中是有性别差异的。例如,在发达国家,女性比男性更加倾向于使用公共的交通工具。

11妇女除了在农业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外,世界上大多数妇女在拥有、继承或掌控土地以及其它财产方面的权力是不平等的。有性别歧视的继承法和财产拥有法限制了妇女为家庭成员提供长期食品保障的能力,也限制了她们利用土地作为抵押而获得贷款的能力。对于土壤和土地的管理,她们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壤的主人倾心关爱土地、保证水土的保持,这一点是被广泛公认的。更好地获得农业辅助系统如信贷、技术、教育、运输、扩张、营销服务的支持对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环境可持续的实践活动是及其重要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妇女根本无法获取这些支持。

12。在农业生产上,男女劳动分工,不同的文化之间差异至极。然而,概而言之,通常男人负责大规模的经济作物的耕作,尤其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时期更是如此;而妇女则悉心制作家庭膳用食品并小规模地栽培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经济作物。这对生物的多元化有重要的含义。男女性别的区分使他们形成的知识体系相异。这在保持、管理和改善食物及农作物的基因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肯尼亚,作为正规教育和迁居都市的结果,男性对传统作物及耕种方面的知识水平实际上在下降。相比之下,妇女对野生食物、食品的加工工艺、药材的一般性知识有广泛的了解,且知道如何可持续地利用这生物的多元化。并且随着年龄与角色的变化,妇女对自然资源会掌握一些新的知识。

13 水

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由于缺乏获得生活用水的途径,妇女需寻水取水来满足烹饪、清洁和卫生的需要,这也成为了加重妇女工作重负的一个因素。在有些情况下,取水会占用她们工作时间的60%。

14 在非洲乡村,妇女和女孩取水时,一天中要花费多达三小时的时间去取水,这消耗了她们每日摄入能量的三分之一的热卡。这限制了妇女可用于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来争得报酬的时间,也限制了妇女从事自我发展的活动的时间。洁净水的缺乏是儿童患染上以水为媒介的疾病和儿童生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无疑进一步增进加了妇女在养儿育女时的责任范围。

15缺乏便捷取水的途径对妇女的健康有连带作用。妇女在怀孕期间头顶重水罐、步行长距离会引起早产、子宫下垂或背部受伤。长期与水接触,如取水、洗衣、做清洁卫生、烹饪,妇女易感染与水有关的疾病。例如,在坦桑尼亚东部,一种与水有关的疾病——尿路血吸虫病在男孩中非常普遍,在年龄为10岁至40岁之间的少女、妇女中,情况亦然如此。男孩中的病因与游泳有关,妇女和女孩的病因却与她们在当地的血吸虫感染的水中进行洗澡的作法有关。

16健康

近年来,如果说人们尚未依照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来实施自己的行为的话,这一(健康与环境的)关系却是得到了广泛的认识的。不洁净的水以及未被处理过的污水容易传播霍乱、肠寄生虫病等以水为载体的疾病。环境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构成了长久的危害。这些污染物包括来自运输和工业方面的空气污染,化学有毒气体和工业处理中的重金属,还有废品焚化时产生的二恶英。气候的变化极大地加重了疫情。原因是目前该地域的气温能抑制传染病媒介的兹生,而气温的变化将会适宜于这些传染病媒介的繁殖。

男女受到环境危害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即使面对同样的威胁,男女身体做出的反应也不同。例如,由于常暴露于户外污染的空气中,妇女和儿童患呼吸道疾病的机率要大于男性。

17 营养不良使人面对传染病时更容易受到感染。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会加重患病的可能。在怀孕期间,疟疾能引起严重的贫血,危及胎儿的生命,增加流产、早产、死胎、子宫内胎儿发育阻滞以及胎儿出生时体重不足的几率。

18 对健康与社会安康造成最新的一个威胁是艾兹病的传播。虽然男女都有人染病,但在程度上因地方不同而异。在全球范围内,成人感染艾滋病中52%为男性。在许多地方,妇女因缺乏对艾滋病如何传播的了解,使得艾滋病问题进一步恶化。在非洲沙哈拉沙漠以南,55%的感染者为妇女。在这个地区,妇女耕种

大部分的粮食作物。她们的农作常常会表现出艾滋病大规模入侵的最初迹象。例如,在马拉维、莫桑比克、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妇女们从事绝大部分的粮食生产。为了弥补艾滋病导致的劳动力的丧失,这些地方的粮食生产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原先的种植玉米转向种植营养不丰富但需要更少的劳动力的木薯。

19 城市化

直到最近,随着农村妇女被留在乡村务农而男子移居到城市以求得更好的收入,人们才普遍关注性别与环境和城市化的关系。城市环境对妇女的影响(这一问题)也被扩充进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中。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向城市迁移时,在获取甚至像食物、水、住宅的基本生活必须品时都面临着挑战。他们在遭受剥削和经济欺骗时容易受到伤害。

20在都市里,空气与水污染可能极其严重。而在廉租房和贫民窟里,卫生设施与污水处理条件很差,或者根本就无此种设备。城乡的房屋居住模式也会因性别而扭曲。妇女总是更难获得房屋或土地的保障权。此外,现实中的男女不平等使得以妇女为一家之首的家庭极其脆弱,尤其是在土地被剥夺的地区。简陋的城市居民中妇女在家中拥有主导权的家庭一般都比夫妇俩同时持家的家庭更贫困。

21环境灾难

灾难的降临不会因为人的社会等级或性别而有差异。但是众所周知,穷人更容易受到环境和其它灾难的影响,更容易遭遇挫折。他们更可能是住在灾难易发区,住在不牢固、质量差、选址差的房子里,几乎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获得救助或被重新安置居所。

22任何人,从社会属性和空间方位来说,如果他们处在早期的预警系统圈外,他们则有可能遭受更多的疾患痛苦。在有些国家,这些人更有可能是女人而不是男人。1991年巴格达的龙卷风使得女性死者特别多(1000名死者中71名为女性,15名为男性)。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龙卷风的预警主要公众场地播报,而妇女则较少涉足这些地方。研究表明,妇女在出门前耽搁的时间比较长,目的是为了避免独自在公共场合会不合时宜。另外,妇女也较少被人教授如何游泳。

23另一方面,男人并不十分看重灾难预警。在1998年的米其飓风中,佛罗里达和加勒比地区的男性死者要多于女性,原因之一在于他们铤而走险从而被卷进了风暴。在日本,无论是1995年神户发生的地震或者是那之后的地震都清楚地表明了(死亡人口)受到男女性别差异的影响。

24 未来的挑战

将性别融入环境分析或者进行环境分析时考虑性别因素这一前瞻性策略要获得完全的成功取决于三个方面。

25首先,从基层组织到政府部门的所有阶层要助长并支持妇女参与、改变环境政策和活动的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妇女在政府和其它政策制定部门的所获得的职位很少。虽然妇女在制定政策方针的参与性一直在提高,但与男性相比还是远远不如。(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使女孩、女人们和男孩、男人们受到平等的知识文化教育,从而为妇女更好地参与决策做准备。

26其次,要调整政府工作的重点。在制定财政计划时要考虑性别平等问题,并且要使该计划有助于推进性别平等。联合国妇女委员会在20多个国家中展开了针对性别的预算案。这一预算将查明公共资源该如何分配才会使得妇女、男性都受益,并且还致力于尽量满足男女平等的要求。在墨西哥,政府决定把相当于总预算0.85%的资金用于促进性别平等项目。14个(财政)部长每个季度都要对这些项目进行现状汇报。

27第三,提高职能机构的能力,使之能进行与性别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分析。许多现代环境分析沿用技术/科学模式,主要依赖对生物物理数据的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大部分对性别、环境的研究都沿用社会科学的办法。该方法更多地依赖材料的性质、案例的说明和以个人经验的描述作为证据。这两种分析研究模式的结合将是一个挑战。

28 把社会因素作为研究环境问题时的主要考虑因素是有相当难度的。何况,性别作为又一考虑因素而加入其中,就更加具有挑战性了。许多人在环境领域把天气变化、生态多样化的缺失看作是迫在眉睫、第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以性别为视角来讨论(环境问题)总被认为是微不足道,或者至少是对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环境保护者认为,对性别问题予以关注会占用本该用来解决紧迫问题所需的精力和时间。这种想法并非不正常。一个环境保护者所说的话最近常被当作格言而引用,“这如同在泰坦尼克号上把所有的椅子都重新排列一样”。(把性别作为环境问题的考虑要素)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说服专家,让他们认识到性别问题的重要性,让他们相信分析性别平衡和性别平等不仅不会弱化或延误环境分析、环

境政策和环境工程,而实际上是对环境分析、环境政策和环境工程的加强和深化。

Unit Seven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

[美]福克纳杨岂深译文

一爱米丽?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子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妇女们呢,则大多数出于好奇心,想看看她屋子的内部。除了一个花匠兼厨师的老仆人之外,至少已有十年光景谁也没进去看看这幢房子了。

那是一幢过去漆成白色的四方形大木屋,坐落在当年一条最考究的街道上,还装点着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风味的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的阳台,带有浓厚的轻盈气息。可是汽车间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侵犯了这一带庄严的名字,把它们涂抹得一干二净。只有爱米丽小姐的屋子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棉花车和汽油泵。房子虽已破败,却还是执拗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现在爱米丽小姐已经加入了那些名字庄严的代表人物的行列,他们沉睡在雪松环绕的墓园之中,那里尽是一排排在南北战争时期杰斐逊战役中阵亡的南方和北方的无名军人墓。

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打一八九四年某日镇长沙多里斯上校——也就是他下了一道黑人妇女不系围裙不得上街的命令——豁免了她一切应纳的税款起,期限从她父亲去世之日开始,一直到她去世为止,这是全镇沿袭下来对她的一种义务。这也并非说爱米丽甘愿接受施舍,原来是沙多里斯上校编造了一大套无中生有的话,说是爱米丽的父亲曾经贷款给镇政府,因此,镇政府作为一种交易,宁愿以这种方式偿还。这一套话,只有沙多里斯一代的人以及像沙多里斯一样头脑的人才能编得出来,也只有妇道人家才会相信。

等到思想更为开明的第二代人当了镇长和参议员时,这项安排引起了一些小小的不满。那年元旦,他们便给她寄去了一张纳税通知单。二月份到了,还是杳无音信。他们发去一封公函,要她便中到司法长官办公处去一趟。一周之后,镇长亲自写信给爱米丽,表示愿意登门访问,或派车迎接她,而所得回信却是一张便条,写在古色古香的信笺上,书法流利,字迹细小,但墨水已不鲜艳,信的大意是说她已根本不外出。纳税通知附还,没有表示意见。

参议员们开了个特别会议,派出一个代表团对她进行了访问。他们敲敲门,自从八年或者十年前她停止开授瓷器彩绘课以来,谁也没有从这大门出入过。那个上了年纪的黑人男仆把他们接待进阴暗的门厅,从那里再由楼梯上去,光线就更暗了。一股尘封的气味扑鼻而来,空气阴湿而又不透气,这屋子长久没有人住了。黑人领他们到客厅里,里面摆设的笨重家具全都包着皮套子。黑人打开了一扇百叶窗,这时,便更可看出皮套子已经坼裂;等他们坐了下来,大腿两边就有一阵灰尘冉冉上升,尘粒在那一缕阳光中缓缓旋转。壁炉前已经失去金色光泽的画架上面放着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

她一进屋,他们全都站了起来。一个小模小样,腰圆体胖的女人,穿了一身黑服,一条细细的金表链拖到腰部,落到腰带里去了,一根乌木拐杖支撑着她的身体,拐杖头的镶金已经失去光泽。她的身架矮小,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在别的女人身上显得不过是丰满,而她却给人以肥大的感觉。她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当客人说明来意时,她那双凹陷在一脸隆起的肥肉之中,活像揉在一团生面中的两个小煤球似的眼睛不住地移动着,时而瞧瞧这张面孔,时而打量那张面孔。

她没有请他们坐下来。她只是站在门口,静静地听着,直到发言的代表结结巴巴地说完,他们这时才听到那块隐在金链子那一端的挂表嘀嗒作响。

她的声调冷酷无情。“我在杰斐逊无税可纳。沙多里斯上校早就向我交代过了。或许你们有谁可以去查一查镇政府档案,就可以把事情弄清楚。”

“我们已经查过档案,爱米丽小姐,我们就是政府当局。难道你没有收到过司法长官亲手签署的通知吗?”

“不错,我收到过一份通知,”爱米丽小姐说道,“也许他自封为司法长官……可是我在杰斐逊无税可交。”“可是纳税册上并没有如此说明,你明白吧。我们应根据……”

“你们去找沙多里斯上校。我在杰斐逊无税可交。”

“可是,爱米丽小姐——”

“你们去找沙多里斯上校,(沙多里斯上校死了将近十年了)我在杰斐逊无税可纳。托比!”黑人应声

而来。“把这些先生们请出去。”

二她就这样把他们“连人带马”地打败了,正如三十年前为了那股气味的事战胜了他们的父辈一样。那是她父亲死后两年,也就是在她的心上人——我们都相信一定会和她结婚的那个人——抛弃她不久的时候。父亲死后,她很少外出;心上人离去之后,人们简直就看不到她了。有少数几位妇女竟冒冒失失地去访问过她,但都吃了闭门羹。她居处周围唯一的生命迹象就是那个黑人男子拎着一个篮子出出进进,当年他还是个青年。

“好象只要是一个男子,随便什么样的男子,都可以把厨房收拾得井井有条似的。”妇女们都这样说。因此,那种气味越来越厉害时,她们也不感到惊异,那是芸芸众生的世界与高贵有势的格里尔生家之间的另一联系。

邻家一位妇女向年已八十的法官斯蒂芬斯镇长抱怨。

“可是太太,你叫我对这件事又有什么办法呢?”他说。

“哼,通知她把气味弄掉,”那位妇女说。“法律不是有明文规定吗?”

“我认为这倒不必要,”法官斯蒂芬斯说。“可能是她用的那个黑鬼在院子里打死了一条蛇或一只老鼠。我去跟他说说这件事。”

第二天,他又接到两起申诉,一起来自一个男的,用温和的语气提出意见。“法官,我们对这件事实在不能不过问了。我是最不愿意打扰爱米丽小姐的人,可是我们总得想个办法。”那天晚上全体参议员——三位老人和一位年纪较轻的新一代成员在一起开了个会。

“这件事很简单,”年轻人说。“通知她把屋子打扫干净,限期搞好,不然的话……”

“先生,这怎么行?”法官斯蒂芬斯说,“你能当着一位贵妇人的面说她那里有难闻的气味吗?”

于是,第二天午夜之后,有四个人穿过了爱米丽小姐家的草坪,像夜盗一样绕着屋子潜行,沿着墙角一带以及在地窖通风处拚命闻嗅,而其中一个人则用手从挎在肩上的袋子中掏出什么东西,不断做着播种的动作。他们打开了地窖门,在那里和所有的外屋里都撒上了石灰。等到他们回头又穿过草坪时,原来暗黑的一扇窗户亮起了灯:爱米丽小姐坐在那里,灯在她身后,她那挺直的身躯一动不动像是一尊偶像一样。他们蹑手蹑脚地走过草坪,进入街道两旁洋槐树树荫之中。一两个星期之后,气味就闻不到了。

而这时人们才开始真正为她感到难过。镇上的人想起爱米丽小姐的姑奶奶韦亚特老太太终于变成了十足疯子的事,都相信格里尔生一家人自视过高,不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爱米丽小姐和像她一类的女子对什么年轻男子都看不上眼。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因此当她年近三十,尚未婚配时,我们实在没有喜幸的心理,只是觉得先前的看法得到了证实。即令她家有着疯癫的血液吧,如果真有一切机会摆在她面前,她也不至于断然放过。

父亲死后,传说留给她的全部财产就是那座房子;人们倒也有点感到高兴。到头来,他们可以对爱米丽表示怜悯之情了。单身独处,贫苦无告,她变得懂人情了。如今她也体会到多一便士就激动喜悦、少一便士便痛苦失望的那种人皆有之的心情了。

她父亲死后的第二天,所有的妇女们都准备到她家拜望,表示哀悼和愿意接济的心意,这是我们的习俗。爱米丽小姐在家门口接待她们,衣着和平日一样,脸上没有一丝哀愁。她告诉她们,她的父亲并未死。一连三天她都是这样,不论是教会牧师访问她也好,还是医生想劝她让他们把尸体处理掉也好。正当他们要诉诸法律和武力时,她垮下来了,于是他们很快地埋葬了她的父亲。

当时我们还没有说她发疯。我们相信她这样做是控制不了自己。我们还记得她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我们也知道她现在已经一无所有,只好象人们常常所做的一样,死死拖住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

三她病了好长一个时期。再见到她时,她的头发已经剪短,看上去像个姑娘,和教堂里彩色玻璃窗上的天使像不无相似之处——有几分悲怆肃穆。

行政当局已订好合同,要铺设人行道,就在她父亲去世的那年夏天开始动工,建筑公司带着一批黑人、骡子和机器来了,工头是个北方佬,名叫荷默?伯隆,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精明强干,声音宏亮,双眼比脸色浅淡。一群群孩子跟在他身后听他用不堪入耳的话责骂黑人,而黑人则随着铁镐的上下起落有节奏地哼着劳动号子。没有多少时候,全镇的人他都认识了。随便什么时候人们要是在广场上的什么地方听见呵呵大笑的声音,荷默?伯隆肯定是在人群的中心。过了不久,逢到礼拜天的下午我们就看到他和爱米丽小姐

一齐驾着轻便马车出游了。那辆黄轮车配上从马房中挑出的栗色辕马,十分相称。

起初我们都高兴地看到爱米丽小姐多少有了一点寄托,因为妇女们都说:“格里尔生家的人绝对不会真的看中一个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人。”不过也有别人,一些年纪大的人说就是悲伤也不会叫一个真正高贵的妇女忘记“贵人举止”,尽管口头上不把它叫作“贵人举止”。他们只是说:“可怜的爱米丽,她的亲属应该来到她的身边。”她有亲属在亚拉巴马;但多年以前,她的父亲为了疯婆子韦亚特老太太的产权问题跟他们闹翻了,以后两家就没有来往。他们连丧礼也没派人参加。

老人们一说到“可伶的爱米丽”,就交头接耳开了。他们彼此说:“你当真认为是那么回事吗?”“当然是啰。还能是别的什么事?……”而这句话他们是用手捂住嘴轻轻地说的;轻快的马蹄得得驶去的时候,关上了遮挡星期日午后骄阳的百叶窗,还可听出绸缎的窸窣声:“可怜的爱米丽。”

她把头抬得高高——甚至当我们深信她已经堕落了的时候也是如此,仿佛她比历来都更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格里尔生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仿佛她的尊严就需要同世俗的接触来重新肯定她那不受任何影响的性格。比如说,她那次买老鼠药、砒霜的情况。那是在人们已开始说“可怜的爱米丽”之后一年多,她的两个堂姐妹也正在那时来看望她。

“我要买点毒药。”她跟药剂师说。她当时已三十出头,依然是个削肩细腰的女人,只是比往常更加清瘦了,一双黑眼冷酷高傲,脸上的肉在两边的太阳穴和眼窝处绷得很紧,那副面部表情是你想象中的灯塔守望人所应有的。“我要买点毒药。”她说道。

“知道了,爱米丽小姐。要买哪一种?是毒老鼠之类的吗?那么我介——”

“我要你们店里最有效的毒药,种类我不管。”

药剂师一口说出好几种。“它们什么都毒得死,哪怕是大象。可是你要的是——”

“砒霜,”爱米丽小姐说。“砒霜灵不灵?”

“是……砒霜?知道了,小姐。可是你要的是……”

“我要的是砒霜。”

药剂师朝下望了她一眼。她回看他一眼,身子挺直,面孔像一面拉紧了的旗子。“噢噢,当然有,”药剂师说。“如果你要的是这种毒药。不过,法律规定你得说明作什么用途。”

爱米丽小姐只是瞪着他,头向后仰了仰,以便双眼好正视他的双眼,一直看到他把目光移开了,走进去拿砒霜包好。黑人送货员把那包药送出来给她;药剂师却没有再露面。她回家打开药包,盒子上骷髅骨标记下注明:“毒鼠用药”。

四于是,第二天我们大家都说:“她要自杀了”;我们也都说这是再好没有的事。我们第一次看到她和荷默?伯隆在一块儿时,我们都说:“她要嫁给他了。”后来又说:“她还得说服他呢。”因为荷默自己说他喜欢和男人来往,大家知道他和年轻人在糜鹿俱乐部一道喝酒,他本人说过,他是无意于成家的人。以后每逢礼拜天下午他们乘着漂亮的轻便马车驰过:爱米丽小姐昂着头,荷默歪戴着帽子,嘴里叼着雪茄烟,戴着黄手套的手握着马缰和马鞭。我们在百叶窗背后都不禁要说一声:“可怜的爱米丽。”

后来有些妇女开始说,这是全镇的羞辱,也是青年的坏榜样。男子汉不想干涉,但妇女们终于迫使浸礼会牧师——爱米丽小姐一家人都是属于圣公会的——去拜访她。访问经过他从未透露,但他再也不愿去第二趟了。下个礼拜天他们又驾着马车出现在街上,于是第二天牧师夫人就写信告知爱米丽住在亚拉巴马的亲厦。

原来她家里还有近亲,于是我们坐待事态的发展。起先没有动静,随后我们得到确讯,他们即将结婚。我们还听说爱米丽小姐去过首饰店,订购了一套银质男人盥洗用具,每件上面刻着“荷?伯”。两天之后人家又告诉我们她买了全套男人服装,包括睡衣在内,因此我们说:“他们已经结婚了。”我们着实高兴。我们高兴的是两位堂姐妹比起爱米丽小姐来,更有格里尔生家族的风度。

因此当荷默?伯隆离开本城——街道铺路工程已经竣工好一阵子了——时,我们一点也不感到惊异。我们倒因为缺少一番送行告别的热闹,不无失望之感。不过我们都相信他此去是为了迎接爱米丽小姐作一番准备,或者是让她有个机会打发走两个堂姐妹。(这时已经形成了一个秘密小集团,我们都站爱米丽小姐一边,帮她踢开这一对堂姐妹。)一点也不差,一星期后她们就走了。而且,正如我们一直所期待的那样,荷默?伯隆又回到镇上来了。一位邻居亲眼看见那个黑人在一天黄昏时分打开厨房门让他进去了。

这就是我们最后一次看到荷默?伯隆。至于爱米丽小姐呢,我们则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过她。黑人拿着

购货篮进进出出,可是前门却总是关着。偶尔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在窗口晃过,就像人们在撒石灰那天夜晚曾经见到过的那样,但却有整整六个月的时间,她没有出现在大街上。我们明白这也并非出乎意料;“她父亲的性格三番五次地使她那作为女性的一生平添波折,而这种性格仿佛大恶毒,太狂暴,还不肯消失似的。

等到我们再见到爱米丽小姐时,她已经发胖了,头发也已灰白了。以后数年中,头发越变越灰,变得像胡椒盐似的铁灰色,颜色就不再变了。直到她七十四岁去世之日为止,还是保持着那旺盛的铁灰色,像是一个活跃的男子的头发。

打那时起,她的前门就一直关闭着,除了她四十左右的那段约有六七年的时间之外。在那段时期,她开授瓷器彩绘课。在楼下的一间房里,她临时布置了一个画室,沙多里斯上校的同时代人全都把女儿、孙女儿送到她那里学画,那样的按时按刻,那样的认真精神,简直同礼拜天把她们送到教堂去,还给她们二角伍分钱的硬币准备放在捐献盆子里的情况一模一样。这时,她的捐税已经被豁免了。

后来,新的一代成了全镇的骨干和精神,学画的学生们也长大成人,渐次离开了,她们没有让她们自己的女孩子带着颜色盒、令人生厌的画笔和从妇女杂志上剪下来的画片到爱米丽小姐那里去学画。最后一个学生离开后,前门关上了,而且永远关上了。全镇实行免费邮递制度之后,只有爱米丽小姐一人拒绝在她门口钉上金属门牌号,附设一个邮件箱。她怎样也不理睬他们。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们眼看着那黑人的头发变白了,背也驼了,还照旧提着购货篮进进出出。每年十二月我们都寄给她一张纳税通知单,但一星期后又由邮局退还了,无人收信。不时我们在楼底下的一个窗口——她显然是把楼上封闭起来了——见到她的身影,像神龛中的一个偶像的雕塑躯干,我们说不上她是不是在看着我们。她就这样度过了一代又一代——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

她就这样与世长辞了。在一栋尘埃遍地、鬼影憧憧的屋子里得了病,侍候她的只有一个老态龙钟的黑人。我们甚至连她病了也不知道;也早已不想从黑人那里去打听什么消息。他跟谁也不说话,恐怕对她也是如此,他的嗓子似乎由于长久不用变得嘶哑了。

她死在楼下一间屋子里,笨重的胡桃木床上还挂着床帷,她那长满铁灰头发的头枕着的枕头由于用了多年而又不见阳光,已经黄得发霉了。

五、黑人在前门口迎接第一批妇女,把她们请进来,她们话音低沉,发出咝咝声响,以好奇的目光迅速扫视着一切。黑人随即不见了,他穿过屋子,走出后门,从此就不见踪影了。

两位堂姐妹也随即赶到,他们第二天就举行了丧礼,全镇的人都跑来看看覆盖着鲜花的爱米丽小姐的尸体。停尸架上方悬挂着她父亲的炭笔画像,一脸深刻沉思的表情,妇女们唧唧喳喳地谈论着死亡,而老年男子呢——有些人还穿上了刷得很干净的南方同盟军制服——则在走廊上,草坪上纷纷谈论着爱米丽小姐的一生,仿佛她是他们的同时代人,而且还相信和她跳过舞,甚至向她求过爱,他们把按数学级数向前推进的时间给搅乱了。这是老年人常有的情形。在他们看来,过去的岁月不是一条越来越窄的路,而是一片广袤的连冬天也对它无所影响的大草地,只是近十年来才像窄小的瓶口一样,把他们同过去隔断了。

我们已经知道,楼上那块地方有一个房间,四十年来从没有人见到过,要进去得把门撬开。他们等到爱米丽小姐安葬之后,才设法去开门。

门猛烈地打开,震得屋里灰尘弥漫。这间布置得像新房的屋子,仿佛到处都笼罩着墓室一般的淡淡的阴惨惨的氛围:败了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的灯罩,梳妆台,一排精细的水晶制品和白银作底的男人盥洗用具,但白银已毫无光泽,连刻制的姓名字母图案都已无法辨认了。杂物中有一条硬领和领带,仿佛刚从身上取下来似的,把它们拿起来时,在台面上堆积的尘埃中留下淡淡的月牙痕。椅子上放着一套衣服,折叠得好好的;椅子底下有两只寂寞无声的鞋和一双扔了不要的袜子。

那男人躺在床上。

我们在那里立了好久,俯视着那没有肉的脸上令人莫测的龇牙咧嘴的样子。那尸体躺在那里,显出一度是拥抱的姿势,但那比爱情更能持久、那战胜了爱情的熬煎的永恒的长眠已经使他驯服了。他所遗留下来的肉体已在破烂的睡衣下腐烂,跟他躺着的木床粘在一起,难分难解了。在他身上和他身旁的枕上,均匀地覆盖着一层长年累月积下来的灰尘。

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Abstracts: As China entered into WTO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world language English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people’s daily life. If people want talk to foreigners, they should, besides, master good spoken English; moreover they should have a good knowledge about English Language backgrounds. Because when we communicate with westerners, we have culture shock .So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came into power. While this paper aims to help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ese to know more backgrounds about this world language, when they talk to foreigners.

Key words: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spoken English English- learner

I.Introduction

If the people who want talk to foreigners do not acquire adequate knowledge and know-how, they could not talk to westerners freely. These kinds of people are bound to make some mistakes, which are making both feel very unease. Particularly they are meeting in the first sight. So the following parts will help the speakers to understand the western culture backgrounds.

II.Culture Difference

When we say the word Culture , many pe ople will ask “What does the word Culture mean”? It may mean very many things. As a matter of fact, culture is really a large and evasive concept, very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define. It is said that there have been at least over 150 definitions of culture, but none of them seems to be able to tell us everything about culture.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s are just some of the well-known ones.

“Culture may be defined as what a society does and thinks.” (Sapir, 1921)

“What really binds men together is their cul ture----the ideas and the standards they have in common.”(R.Benedict, 1935)

“The culture is a collection of beliefs, habits living patterns, and behaviors which are held more or less in common by people who occupy particular geographic areas.”(D.Brown, 1978) ?Case study

An American in China

Professor Smith and his assistant, Ming Chen, were doing fieldwork in a small city in China. It was hot and humid, and both were casually dressed. One evening as they were leaving for dinner, a local administrator told them that the mayor of the city, who was interested in the type of research they were doing, would like to say hello to Professor Smith. As luck would have it, the Mayor was dining in the same restaurant as Smith and Ming Chen.

Professor Smith said he had to go back to his room to change.

“You look fine. Come on, the mayor is waiting,” the administrator said.

“No, I can’t meet the mayor in my shot.”

Chinese perspective

Americans often strike Chinese as informally dressed, unless they go to business meeting and important functions. Having seen the professor in casual clothes during fieldwork, the administrator had become used to the way he dressed. Chinese people do dress formally if they were meeting the mayor. However, foreigners would easily be excused because they are from a different culture, especially when the meeting was unplanned and the foreigner was caught by surprise.

Northern American perspective

Just as the local administrator has became familiar with seeing Professor Smith in short, Professor Smith has become used to the more formal style of dressing of his Chinese colleagues. Even if he was in North America, Professor Smith would not to meet any important official dressed in shorts. So, both respect for the culture he is working in as well as his own standard cause him to feel very uncomfortable meeting the mayor dressed the way he is. As a professional, he wants to act, dress, and be perceived as a professional.

III. Compliment Response

Undoubtedly, as we have communication with foreigners, they will say some compliments to us, such as “Your English is so good! Or your clothes are so amazing! ”and some words like that. However,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a are often taught to respond to a compliment with a rigid” Thank you”. But we have to recogn ize that compliment responses in English are extremely varied though English-speaking people use “Thank you” far more often than we Chinese do in the similar situations.

The following are just some examples:

a. ----I really like your hair that way.

----Thank you.

b. ----Super shot!

----Thanks, it was a lucky one.

c. ---- Oh, this house is adorable.

----Well, it’s really small, though.

d. ----You are look terrific tonight, Mary!

----Flattery will get you nowhere, Mr. Jackson.

In fact, people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sometimes do compliment and respond in different ways. For instance, when being complimented “Your shoes are very pretty”, a U.S. American may reply with a simple “Thank you” or “Oh, they are ancient. I’ve had them for years”, a Chinese may respond with “No, they are not as pretty as yours”, or “Really? I got them very cheap”, while an Iranian is more likely to say “It is your eyes that can see they are pretty”, which will actually be a compliment in return. Such differences are not just linguistic differences; they are fundamentally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y may cause problems or even breakdown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IV. Different Lands, Different Friends

Few Americans stay put for a lifetime. They move from town to city to suburb, from high school to college in a different state, from a job in one region to a better job elsewhere, from the home where we raise their children to the home where they plan to live in retirement. With each move they are forever making new friends, who become part of their life at that time.

For many of us the summer is a special time for forming new friendships. Today millions of Americans vacation abroad, and they go not only to see new sights but also----in those places where they do not feel too strange----with the hope of meeting new people. No one really expects a vacation trip to produce a close friend. But surely the beginning of a friendship is possible? Surely in every country people value friendship?

They do. The difficulty when strangers from two countries meet is not a lack of appreciation of friendship, but different expectations about what countries friendship and how it comes into being. In those European countries that Americans are most likely to visit, friendship is quite sharply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more casual relation relations, and is differently related to family life. For a Frenchman, a German or an Englishman friendship is usually more particularized and carriers a heavier burden of commitment.

But as we use the word,“friend” can be applied to a wild range of relationships----to someone one has known for s few weeks in a new place, to a close business associate, to a childhood playmate, to a man or woman, to a trusted confidant. There are real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relations for Americans----a friendship may be superficial, casual, situational or deep and enduring. But to a European, who sees only our surface behavior, the differences are not clear.

?Case Study

Friends Becoming Invisible

Xiaohong and Jane bumped into each other on campus one day. They were language partners, Xiaohong teaching Jane Mandarin Chinese, Jane teaching Xiaohong English. The two had become good friends. They had just begun chatting when someone came up and greeting Xiaohong. Xiaohong seemed to know him very well, and started talking with him, leaving Jane aside.

As their conversation went longer, Jane found it embarrassing not to be part of it. She tried to catch Xiaohong’s attention and hoped to be introduced. But Xiaohong would not look at her. Jane felt ignored and hurt.

“Excuse me,” Jane said, not being able to bear the awkwardness any longer, “I’ve got to go.” She turned around and walked away before Xiaohong could say anything.

Chinese perspective

Chinese people are not very good at introducing people to each other. In this case, it is not unusual for Xiaohong to be talking with a third person while leaving Jane alone. If the conversation does not last long, it is not likely that she would introduce Jane to the friend. Sometimes the conversat ion could last long time, and it is not uncommon for many people in Xiaohong’s position not to introduce the two, though some do decide to make the introduction at some stage.

Or, the third person may shoe the interest in knowing Jane and Xiaohong will introduce them to each other. Though most may find it awkward not to be introduced in such a situation,they would not take offence, since this does not mean lack of respect. It is just an uncomfortable practice that people gotten used to.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

Jane viewed Xiaohong’s actions as rude and hurtful. She expected to be introduced as soon as Xiaohong’s friend came up. After the introduction, Jane might have looked for some clue to leave or to stay, but, lacking the introduction, she didn’t know what to do. She might even have thought that maybe Xiaohong was uncomfortable to be seen with her. If Jane’s Chinese were not very good, and she could not follow the conversation, she might have wondered if the two were speaking about her. Many North Americans, because they lack knowledge of any language but English, are uncomfortable being around people speaking another language. They feel inferior, and wonder if unkind things are being said about them. This is an egotistical view because the North American usually is not the subject of the conversation. It also is a selfish view because North Americans usually do not stop to think that speaking one’s own language to someone else who speaks the same language is easier than convers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Ⅴ.Conclusion

It is no doubt that if an English learner wants to talk with foreigners freely and fluently, they must be got a good culture background and also you should practice with foreigners on this issue. Our effectiveness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ors depends largely upon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ourselves and others. Cultural similarities usually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while cultural tend to inhabit it.

References

1).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English.许力生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文化碰撞----中国北美人交际误解剖析戴凡Stephen L.J.Smith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Planet Earth stands on the cusp of disaster and people should no longer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thei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will survive in the environmentally degraded world of the 21st Century, a major new report says.

This is not the doom-laden talk of green activists but the considered opinion of 1,300 leading scientists from 95 countries who later today will publish a detailed assessment of the state of the world at the start of the new millennium.

The report does not make jolly reading. The academics found that two thirds of the delicately balanced ecosystems they studied have suffered badly at the hands of man over the past 50 years.

The dryland regions of the world, which account from some 41 per cent of the Earth's land surface, have been particularly badly damaged and yet this is where the human population has grown most rapidly during the 1990s.

Slow degradation is one thing but sudden and irreversible decline is another.

The report identifies half a dozen potential "tipping points" that could abruptly change things for the worse with little hope of recovery on a human timescale.

Even if slow and inexorable degradation does not lead to total environmental collapse, the poorest people of the world are still going to suffer the most, according to 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which drew on 22 national science academ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alt Reid, the leader of the report's core authors, warned that, unles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akes decisive action, the future looks bleak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bottom line of this assessment is that we are spending Earth's natural capital, putting such strain on the natural functions of Earth that the ability of the planet's ecosystems to sustain future generations can no longer be taken for granted," Dr Reid said.

"At the same time, the assessment shows that the future really is in our hands. We can reverse the degradation of many ecosystem services over the next 50 years, but the changes in policy and practice required are substantial and not currently underway."

The assessment was carried out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and has been likened to the prestigiou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set up to investigate global warming - for its expertise in the many specialisms that make up the broad chu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summary, the scientists concluded that the planet has been substantially "re-engineered"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because of the pressure placed on the Earth's natural resources due to the growing demands of an increasing human population.

"Over the past 50 years, humans have changed ecosystems more rapidly and extensively than at any time in human history, largely to meet rapidly growing demands for food, freshwater, timber and fibre," the reports says.

Roger Higman of Friends of the Earth said: "We cannot maintain high standards of living, let alone relieve poverty, if we don't look after the Earth's life-support systems."

- INDEPENDENT

前几天应邀给朋友们谈了谈培根Of Studies一文的汉语翻译问题。现将部分讲稿发布于此,请砭正。

【文趣欣赏】

Of Studies,是培根400年前撰写的一篇探讨读书问题的散文杂记,亦是英语文学中妇孺皆知的劝学名篇。该文笔力遒劲苍幽,思想精深悠远,行文简洁明快,论述深入浅出,分析桴鼓相应,读来时若春雨润物,时若激流漂石,时若清风拂面,时若万籁俱号,令人似置身庄子《齐物论》所谓之“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之境界中。

Of Studies从读书之功用立论,分析了读书学习对人生不同凡响的意义。同时人们对读书学习态度之取向、方法之别异,也直接影响到了学习效果的泾渭两色。培根以为读书的功用有三,即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其在人生中的具体体现亦有三,即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 for 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

在作者看来,人们的经验与学识,亦直接影响其读书之取向与效用。具体说来,就是expert men can execute, and perhaps judge of particulars, one by one; but the general counsels, and the plots and marshalling of affairs come best from those that are learned. 由于方法之不同,学习之效果也将各异。所以培根说,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 to 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ion; to make 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 scholar. 这个说法颇似孟子“仅信书则不如无书”之教诲。

读书不能全凭经验判理,而学识亦不可脱离实际独存。经验与学识,当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互补的。在培根看来,这两方面的积累是人生所不可或缺的知识积淀。所以,They perfect nature 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 pruning by study, and studies themselves do give forth 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 except they be bounded in by experience.

而对读书态度之不同,亦决定读书者获益之众寡。常见的现象是,Crafty men cont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for they teach not their own use; but that is a wisdom without them and above them, won by observation. 读书不求学问长进,而是存心吹毛求疵诘难作者,以显其能。这是另外一种庸人读书心态。怀着此种心态读书,焉能从中获益!所以培根告诫学人,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s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在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列宁为了躲避密探的追捕,隐蔽朋友瓦西里家里。晚上,列宁将瓦西里给他搬来的书分作两类,并告诉瓦西里哪些书可以枕头,哪些书应当垫脚。所谓枕头的书,就是需要认真拜读、仔细品味、努力思考的佳作。所谓垫脚的书,就是那些文风浮浅、思想轻浅、论述表浅的平庸之作。培根对书的认识与列宁的看法,可谓所见不差。所以他说,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y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读书的方法,自然涵盖对所读之书的选择和所读内容的鉴赏这两个方面。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读书的方法还包括所谓之“不读之读”。“不读之读”,即由于种种原因,读者不直接阅读有关书本的内容,而是通过阅读有关评介文章或他人的读书笔记来了解有关著作的基本思想和内容。这种读书方式,其实就是现代人士所惯常凭借之学习方法。人们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出于种种原因。一则原著阙如,无法直接欣赏,于是便通过阅读他人的笔记或评介以足心愿。二则时间有限,无法一一拜读,只好寻求便捷途径了解其大致内容要旨。自然,采用这种读书方法的,恐怕也有投机之嫌。

然而,对于孜孜以求于学问的莘莘学子而言,此法之运用,必得统筹兼顾,否则必然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沼之中。对此,培根的忠告是:Some books also may be read by deputy and extracts made of them by others; but that would be only in the less important arguments, and the meaner sort of books; else distilled books are, like common distilled waters, flashy things.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人类来说,书籍是进步的阶梯。对于个人来说,书籍,自然,也是进步的阶梯。书籍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扩展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发展个人的智慧潜能。所以,培根说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读书者要达到这样一个收获颇丰的境界,其前提要律至关重要,那就是所读之书须是好书佳作。

懒于读书之人,想谋求进取,恐怕只能求实于梦中,绝难得益于现实。诚如培根所言:if a man write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 if he confer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 and if he read little, 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

鲁迅先生说,读书须杂,各方知识均须具备。因此倡导“随便翻翻”的学风,意在督促学人拓展视野,深化知识结构。中国古人所谓之“饱学之士”,所强调的就是广学博识的学风。对此,《颜氏家训》中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读书过专,眼界受限。所以前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教,所强调的亦是博学多识的为学思想。这一点,培根也有同感。所以他说,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重教兴学历来被视为立国之本。而读书学习,则更被历代先贤提升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安帮”、“平天下”的历史高度予以普及推广。而关于如何读书学习的问题,始终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学说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礼记》、《中庸》、《大学》、《论语》、《孟子》、《荀子》,这些“经”中之经、“典”中之典的论述,自不待言。就是普通学人的札记和笔记中,也不乏精深见解。宋人叶适在他那著名的“四无益”中说:

读书不知接统序,虽多无益也;

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

笃行不合于大义,虽仁无益也;

立志不存于忧世,虽高无益也。

将读书与中华文化的发扬广大融为一体,可谓立意高矣。

宋代大儒朱熹对读书也有诸多独到见解。在其门人编辑的《朱子语类》一书中,收录了许多朱氏教导学子的箴言。如关于读书的方法,朱氏说:

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

把读书比作猛将作战,强调的是读书要集中精力,不可浅尝辄止。又将读书比作酷吏审案,必得弄个水落石出,不可似是而非。此言可谓讲得形象而深刻。

荀子对读书学习,至为重视。他特别提倡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读书方法。他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则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疑成江河。

荀子以比喻之法,说明了读书须积少成多的道理,浅显易懂,发人深省。中国古人在辩论是非问题时,喜用比喻以名其理。这个方法也常被用来说明读书的道理。如汉人刘向在《说苑》中谈到读书时说: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上unit1-原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上unit1-原文+翻译

TRAITS OF THE KEY PLAYERS 核心员工的特征 What exactly is a key play? 核心员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A “Key Player” is a phrase that I've heard about from employers during just about every search I've conducted. 几乎每次进行调查时,我都会从雇主们那里听到“核心员工”这个名词。 I asked a client —a hiring manager involved in recent search — to define it for me. 我请一位客户——一位正参与研究的人事部经理,给我解释一下。 “Every company has a handful of staff in a given area of expertise that you can count on to get the job done. “每家公司都有少数几个这样的员工,在某个专业领域,你可以指望他们把活儿干好。 On my team of seven process engineers and biologists, I've got two or three whom I just couldn't live without,” he said. 在我的小组中,有七名化工流程工程师和生物学

家,其中有那么两三个人是我赖以生存的,”他说, “Key players are essential to my organization. “他们对我的公司而言不可或缺。 And when we hire your company to recruit for us, we expect that you'll be going into other companies and finding just: 当请你们公司替我们招募新人的时候,我们期待你们会去其他公司找这样的人: the staff that another manager will not want to see leave. 其他公司经理不想失去的员工。 We recruit only key players.” 我们只招募核心员工。” This in part of pep talk intended to send headhunters into competitor's companies to talk to the most experienced staff about making a change. 这是一段充满了鼓动性的谈话,目的是把猎头们派往竞争对手的公司去游说经验丰富的员工们做一次职业变更。

研究生专业英语 第一到第六单元 句子翻译 修改版

Unit 1 1.他相当足球明星的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退了。 His dream of becoming a football star faded out as time went by. 2.一架波音747飞机没有升到足够的高度以飞越那座高山,转瞬间一头撞向大山爆炸了。机上无人生还。 A Boeing 747 aircraft didn’t gain enough height to clear the mountain. In a twinkling, it crashed into the mountain and blew up. No one survived the accident. 3.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图书馆的资源,所以他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好图书馆。 Students have easy access to the resources in the library, so they are supposed to make the best of it. 4.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她前往美国的途中撞到了冰山,结果轮船沉没在大西洋中,成百上千的人死于这场海难。 Titanic, the most luxurious ship in the world at that time , hit an iceberg when she was under way to the US. Consequently, the ship sank into the Atlantic Ocean and thousands of people died in this shipwreck. 5.每天夏天,游客们都涌向这一著名的海滩。来此享受日光浴的游客像沙丁鱼一样挤满了海滩。 Every summer, all the tourists pour into this famous beach. They lie packed like sardines on the beach to enjoy the sunbathing. 6.他们曾经到圣路易斯去过一次,对于哪里的新奇事物稍微知道一个大概,可是现在他们的光荣时代已经成过去了。他们从此自知没趣,再也不说话了,而且每逢这个毫不留情的机匠走过来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赶快躲开。 The have been to St. Louis once and have a vague general knowledge of its wonders, but the day of their glory is over now. They lapse into humble silence and learn to disappear when the ruthless engineer approaches. Unit 2 1.有些网络专家认为因特网可以防止战争、减少污染,还能克服种种形式的不平等。Some cyber gurus claim that the Internet will prevent wars, reduce pollution, and combat various forms of inequality. 2.不可否认,因特网可以增进交流,但他却无法消除战争,因为战争的爆发并不仅仅是由于不同种族间缺乏充分理解而引起的。 Although the Internet undeniably fosters communication, it will not put an end to war, since wars are by no means caused simply by the failure of different peoples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adequately. 3.只有当网上的活动能够真正取代现实世界中的行为时,因特网才能帮助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The Internet can help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 only if doing things online genuinely displaces real-world activities. 4.穷人不用因特网并不是因为他们买不起,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技能来有效地利用它,所以提高老百姓的文化水平要比给他们提供上网机会更有意义。 The poor are not shunning the Internet because they cannot afford it. The problem is that they lack the skills to exploit it effectively. Therefore, it makes more sense to aim for universal literacy than universal Internet access. 5.因为有了因特网,在不同国家从事类似工作的人们之间收入上的不平等减少了,但是贫穷

武汉大学硕士英语期末考试汉译英题库(从里面考)

武汉大学硕士英语期末考试汉译英题库(从里面考) 1.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 To take the road to socialism is to realize common prosperity step by step.Our plan is as follow:where condition s permit,some areas may develop faster than others;those that develop faster can help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hose that lag behind,until all become progress…One way is for the areas that become prosperous frstt to support the poor ones by paying more taxes or turing in more profits to the state 2.现阶段中国已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客观上具备诸多有利因素。 Chian has bascilly achieved self-sufficiency in grain at the present stage,and there are many favorable objective factors for her to maintain such achievement by her own efforts in the course of future development. 3.社会主义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 Scoialist China should show the world through its actions that it is opposed to hegemonism and power politics and will never seek hegemony. 4.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In the past,we only stressed expansion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under socialism,without mentioning the need to liberate them through reform.That conception was incomplete. Both the libera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are essential. 5.同时,我们的对外开放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搞经济特区,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In the meantime,we have implemented the policy of opening China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many ways,including setting up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opening14coastal cities. 6.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The reason some people hesitate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and the open policy and dare not break new ground is ,in essence,that they’re afraid it would mean introducing too many elements of capitalism and,indeed,taking the capitalist road.The crux of the matter is whether the road is capitalist or socialist. 7.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 We used to copy foreign models mechanically,which only hampere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roductive forces, induced ideological rigidly and kept the people and grassroots units from taking any initiative. 8. 中国与东盟各国或山水相连,或隔海相望,在悠久的交往中,人民之间形成了深厚的传统友谊。 Joined together by mountains and rivers or facing with other across the sea,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a profound traditional friendship among the people in the course of their age-old contacts and exchanges. 9.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应该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审视和处理双方关系,建立中国与东盟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上)课文翻译 Unit 1 核心员工的特征 1核心员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几乎每次进行调查时,我都会从雇主们那里听到“核心员工”这个名词。我请一位客户——一位正参与研究的人事部经理,给我解释一下。“每家公司都有少数几个这样的员工,在某个专业领域,你可以指望他们把活儿干好。在我的小组中,有七名化工流程工程师和生物学家,其中有那么两三个人是我赖以生存的,”他说,“他们对我的公司而言不可或缺。当请你们公司替我们招募新人的时候,我们期待你们会去其他公司找这样的人:其他公司经理不想失去的员工。我们只招募核心员工。” 2这是一段充满了鼓动性的谈话,目的是把猎头们派往竞争对手的公司去游说经验丰富的员工们做一次职业变更。他们想从另一家公司招募核心员工。然而,每家公司也从新人中招人。他们要寻找的是完全一样的东西。“我们把他们和公司顶级员工表现出的特质进行对照。假如他们看起来有同样特征的话,我们就在他们身上赌一把。”只是这样有点儿冒险。 3“这是一种有根据的猜测,”我的人事经理客户说。作为未来的一名员工,你的工作是帮助人事部经理降低这种风险,你需要帮助他们认定你有潜力成为一名核心员工。 4特征1:无私的合作者 职业顾问和化学家约翰·费策尔最早提出了这个特征。关于这个特征,人们已经写了大量的文章。它之所以值得被反复谈及,是因为这一特征是学术界和企业间最明显的差别。“这里需要合作,”费策尔说,“企业的环境并不需要单打独斗,争强好胜,所以表现出合作和无私精神的员工就脱颖而出了。在企业环境中,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成功。” 5许多博士后和研究生在进行这种过渡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费力。因为生命中有那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在扮演一个独立研究者的角色,并且要表现得比其他年轻的优秀人才更出色。你可以藉此提高在公司的吸引力:为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来自其他实验室和学科的科学家们合作——并且为你的个人履历上的内容提供事迹证明。这个方法,加上你在描述业绩时开明地使用代词“我们”,而不是“我”,能使公司对你的看法从“单干户”转变成“合作者”。更为有利的是,要在你实验室内部,以及在和你们实验室合作的人们之间,培养一个良好声誉:一个鼓励并发动合作的人——还要保证让那些会接听调查电话的人们谈及你的这个品质。 6特征2:紧迫感 唐-豪特是一位给aaas.sciencecareers@org 网站论坛频繁写稿的撰稿人。他之前是一名科学家。许多年前他转向了企业,并一直做到高级管理的职位。他在3M公司一个部门负责策略和商业开发工作,这个部门每年上缴的税收高达24亿多美元。他就是一个重视紧迫感的人。 7“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生意始终在进行,那意味着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时,竞争也同样在进行,”豪特说,“公司取胜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这就是说,你不仅要把所有能支持公司快速运转的功能都调动起来,而且还得知道如何决定‘目的地’是哪里。这样,不仅对那些行动快速的人们,也对那些思维敏捷,并有勇气按自己的想法行事的人们都提出了要求。这需要全公司各部门的运作,而不仅仅是管理部门的工作。” 8特征3:风险容忍度 企业要求员工能承受风险。“一名求职者需要表现出仅凭不准确、不完整的信息就做出决策的能力。他或她必须能接纳不确定因素并冒着风险做出结论,”一位客户在职业描述中写道。 9豪特赞同这一说法。“商业成功通常有这样一个特质:那就是能接受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个人的,组织上的和财务上的。这就让许多科学家感到不适应,因为学术上的成功其实是依靠认真而严谨的研究。更进一步说,伟大的科学常常是由找寻答案的过程和答案本身两者同时来定义的。因此科学家们往往沉迷于过程。在企业里,你需要了解过程,但最终你会迷上答案,然后根据你认为该答案对你的企业所具有的意义来冒风险。像这样敢冒风险是一套技能组合,是所有雇主在他们最好的员工身上所寻找的东西。” 10风险容忍度的另外一个要点是求职者对失败的承受度。失败很重要,因为这表示你不怕冒险。所以各家公司总会寻找有可能犯错误并敢于承认错误的求职者。大家都知道如何谈论成功——或者当他们在寻找工作的时候应该知道。但很少有人乐意谈论失败,更少有人知道如何从失败的边缘吸取教训和获得经验。“对我的企业来说,求职者需要坦然地谈论他或她的失败,而且他或她需要有真正的失败经历,而不是特意为面试而杜撰的东西。如果做不到的话,那么这个人冒的风险还不够,”豪特说。 11特征4: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瑞克·李奇在迪科德遗传工程公司从事业务拓展。李奇最近才转行到企业,做业务方面的工作。我向他咨询这个重要特征,是因为在他的新业务角色中,人际沟通能力在成功和失败之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科学家毕生都在积累知识,培养技术上的敏锐感,”他说,“但为企业工作需要完全不同的东西——人际交往的能力。想转行到企业界的科学家们必须优先考虑他们的社会关系资源而不是技术资源。对一个以前一直根据专业知识水平被评价的人来说,突然之间要根据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来评价他,真是十分令人恐惧。” 12然而,如果认为只有像李奇那样的生意人才需要熟练的人际沟通技巧,那就错了。事实上,我所遇见的在企业工作的核心费工们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能够与公司上下各种各样的人共事。 Unit 4 爱和情感连系 1爱,对于人类的生存是不可或缺的。它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行为。家庭通常是我们最早和最重要的爱和

武汉大学2010年翻译硕士考研真题及答案

武汉大学2010年翻译硕士考研真题及 答案 历年真题是最权威的,最直接了解各专业考研的复习资料,考生要重视和挖掘其潜在价值,尤其是现在正是冲刺复习阶段,模拟题和真题大家都要多练多总结,下面分享武汉大学2010年翻译硕士考研真题及答案,方便考生使用。 武汉大学2010年翻译硕士考研真题及答案 I. Put the Following Terms into Chinese. 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A T: 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NATO: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FIT: 散客(foreign independent tourists);一种新能源补贴政策(Feed-in-Tariff) GPS: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ubtitling:字幕翻译;影视翻译 Morse code: 莫尔斯电码; 摩尔斯电码(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 Translation Studie: 翻译研究 Jerusalem: 耶路撒冷 General Assembly: 联合国大会 Gallup poll: 盖洛普民意测验(a way of finding out public opinion by asking a typical group of people questions) money order: 汇票 Think-Aloucl Protocol: Think-Aloud Protocol: 有声思维法;有声思维报告;出声思维法[一种收集数据的方法,用于产品设计与开发、心理学和一系列的社会科学(如阅读、写作和翻译和翻译过程的研究)中的可用性测试(usability testing)。出声思维法是由IBM的克莱顿刘易斯研发] translation norms: 翻译规范;翻译准则 II. Put the Following Terms Into English. 双赢: win-win; mutually beneficial 三国: the Three Kingdoms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民族政策: ethnic policy ; policy towards nationalities 科学发展观: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节约型社会: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conservation-minded society; a conservation-conscious society 节能减排: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次贷危机: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服务型政府: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Service Government

最新考研英语自我介绍及各个专业所对应的英语翻译

考研英语自我介绍及各专业所对应英语翻译自我介绍(self-introduce) (1开场白)Good morning, my dear my dear professors. I feel so glad to meet all of you here.( 2.姓名,英文名,毕业院校,毕业专业,毕业学院) My name is ****, I am *** years old. I major in***** in the institute of****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in Qingdao , My undergraduate period will be accomplished in July this year; and now, I am trying my best for obtaining a key to your university. (3.性格,爱好,实践经验)Generally speaking , I am a hard working student. I had an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during my college life, and had won the scholarship for two times. When I decided to take part in The first National Petroleum Engineering Design Competition organized by your university, our group overcame several difficulties, we searched for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or in the library, used special software s such as petrel and Eclipse to create model and make analysis, we tried our best and had learned a lot in the process, and our hard work paid off , we won the Excellence Award . What’s more, i am a person with great perseverance. I will try my best to finish a thing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it is. i once used C programming language to write a application programs about “how to query personal information quickly ” in a competition .when i was sophomore(['s?f?m?:]), i found public elective course ****very interesting, so i persisted in studying it throughout the second semester while most of my schoolmates chose to give up. My**** name **** ,which means ****t, was given by my teacher. In my spare time, I like reading books, especially history books, I also like playing tennis and ping pang, I also like English very much, I am fond of watching English films, I do believe learning a foreigner language is a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aliens, and maybe a tool to change one’s life. There is still a

武汉大学硕士英语期末考试_英语汉译英56句

Translation Exercises(50) 增词法:补充汉语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翻译: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2)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及其成就,正在日益促进他们的这种积极性。 翻译:Their enthusiasm is being constantly heightened by China’s socialist industrialization and its achievement. 3)会谈中,双方集中讨论了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 翻译:During the talks, their discussion has been centered around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4) 孩子们看电视过多会大大的损伤视力。 翻译:Too much exposure to TV program will do great harm to the eyesight of children. 5) 由于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翻译:Thank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our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our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has greatly improved. 6) 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类疏忽自身环境作了批评。 翻译:In his article the author is critical of man’s negligence toward his environment. 7) 学生们都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 翻译:All the students should develop morally, intellectually, physically. 句子结构转换:汉语复合句转换成英语简单句 8) 这架波音747飞机起飞了,机上载有347名乘客。 翻译:The Boeing 747 took off with 347 passengers on board. 9) 因为他滥用职权,他严重损害了自己在下属面前的形象。 翻译:Abuse of power seriously damaged his image among his subordinates. 10) 即使是最好的厨师,有时又有做不好的菜。 翻译:The best cook sometimes makes bad dishes. 11)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翻译:You can never scare a dog away from a greasy hide.

研究生英语课文翻译

Unit One 旅行通用语 1 数十年来,法兰西语言研究院一直捍卫着法语的尊严。几年前,由于法国人对英语词汇的入侵非常敏感,该机构颁布了净化法语的法律,其内容甚至涉及专业术语。就拿波音747 (Boeing747)来说吧,现在法国人必须用法语词gros-porteur;表示出租的leasing也变成了credit-bail。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国总统希拉克很可能会继续加大力度,直至连英特网internet和字节流(信息组)byte stream之类的词也找到相应的法语新词。哎,真不知未来的法语会变成什么样。 2 不幸的是(或许并非不幸),英语没有受到如此的保护。在美国,随处可见严重偏离英国标准英语的美式英语。“honour”普遍被写成“honor”,“night”也变成了“nite”。许多词意广为人知的英式英语单词被赋予新的解释,交流也变得有些困难。比如说,汽车的行李箱“boot”变成了“trunk”(一个在英国指代树干的单词);引擎盖“bonnet”变成了“hood”(英式英语中的风帽);老式婴儿尿布“nappy”变成了“diaper”(英式英语中的菱格花纹织物);婴儿小外套“matineejacket”也变成了“vest”(英国的内衣汗衫)。显而易见,两国英语曾同出一源,而如今却将两国彼此隔离。当然了,按美国人的观点,是英国人的语言表达出了问题。 3 实际使用中,甚至还有更糟的英语呢!只要你在外国旅游并注意一下菜单、海报、旅店、甚至当地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就可以证明过去的标准用语在这些地方已变得不伦不类,让我详例如下: 4 旅行作家波洛?菲利浦曾不惜笔墨地渲染自己的几番经历,我觉得该有更多的读者了解一下。他提及某份荷兰的灯泡目录,上面对用户承诺有“a speedy execution’——快速处死(毫无疑问,想表达的应是“送货及时”)。此外,东柏林的一个衣帽间告示要求客人“please hang yourself here”——请在这儿吊死自己(本想说的是“将衣帽挂在这儿”)。只希望没人会真的从字面上去理解。 5 我还可以补充一些多年周游世界时的亲身经历。例如,奥斯坦德的一家精品店正在宣扬其货品立意新颖,却用了“revolting new ideas”,即“令人作呕的立意”。孟买的几家糕饼屋也鼓吹自己是“No.1 loafers”,目口头号游手好闲者,可是其本意是要宣称自己的糕饼全市第一。 6 我并不知道基督教影响如此之广,直到我在香港看到一位牙医的宣传:“我们由最新的循道宗信徒拔牙”,这儿的“Methodists”(循道宗信徒)显然应改为“methods”,即“方法”。 7 恐怕没人能确定这些误用实际上是体现了英语的普及还是仅仅反映了局限于地方的习惯用法。但可以确定的是,海法医学会绝对应该阻止其会员挂这样的铜招牌:“妇女及其它疾病的专家”。 8 看来旅店对多语种告示颇为青睐,希望它们会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使用现代化设施。没有它们,旅店就会显得沉闷而缺乏效率。然而,在布鲁塞尔的一家旅店中,这条电梯告示只会令毫无防范的房客更愿意爬楼梯:“使用电梯时,请按要去楼层的按钮。若更多人进入电梯,请分别按各自要去楼层的按钮。电梯会按楼层的字母顺序,依次送客。没复位的按钮显示着接收到的要去楼层的指令”。伊斯坦布尔的一则旅店告示则没这么复杂:“想要客房服务时,请开门喊叫‘客房服务’”。至少那儿的客人不用对付也许经常失灵的电子设备。 9 在土耳其,人们对于“直言不讳”的喜爱在一个已远近闻名的安卡拉导游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导游册这样招揽顾客:“来我们餐馆吧,你会在欧洲救护车中享用中东风味美食”(显然这儿的救护车“ambulance”应为氛围“ambience”)。而另一家瑞士餐馆的菜单也同样吸引人:“我们的葡萄酒绝人他念”。(“our wines leave nothing to hope for'’一语双关,可本意显然是“我们的葡萄酒美味绝伦”)。 10在东欧,奥匈帝国时期的老牌大旅馆从未放弃过礼节。一则旅馆房间告示上写着“诚邀尊贵的客人在12点到14点之间占客房女服务员的便宜”(take advantage of t he chambermaids)。然而,这可能造成意外的交通阻塞。最近的一次莫斯科画展也未必能让偶尔光顾者欣然前往,根据其告示,“画展将展出俄罗斯艺术家的300幅作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过去十年中已被处死了”。 11 曼谷一家洗衣房的广告词邀请来访的顾客“留下你的衣服,尽情享受吧!”就像是鼓励人们在这座远东娱乐首府干些出格之事。

英语研究生专业分类

与其他不少考研热门专业一样,英语专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方向设置非常细,不同学校的方向设置类别不一,名称也各异。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有语言方向、文学方向、教学法方向、翻译学方向、口译学方向、英语国家文化方向、跨文化交际方向7个方向。而同样是外语类专业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该专业设置的研究方向明显不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该专业设置的8个研究方向更与前两所学校无一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备考英语专业的同学对“如何选择研究方向”这样的问题一头雾水,也就不足为怪了。 就英语专业考研而言,外国语言文学下设置的二级学科很多,包括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11个学科。其中,涉及英语专业的二级学科主要有3个: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 一般院校的英语专业多设置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专业,所以,英语专业考研的专业设置其实比较简单,一般就是两大专业。不过,这两个专业被不同学校细化研究方向以后,就变得复杂了。如前面说到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有7个方向,这7个方向进一步细分,小的研究方向达37个之多。 英语专业的研究方向虽名目众多,却也并非杂乱无章,其设置仍是遵循一定规律的。粗略分析,这些研究方向可分为传统研究方向和新兴研究方向两大类。 传统研究方向 传统研究方向,顾名思义,指的是设置多年的老牌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一般学校都有开设。 1. 文学方向 开设学校:全国绝大部分招收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校。据2007年的招生统计,仅有17所招收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校没有开设文学方向。 研究内容:主要研究英美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问题,目的在于提高文学素养、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就业方向:此方向开设学校多,招生人数较多,就业范围非常广泛,一般为教师、研究人员。所学课程:西方文论、美国经典文学、美国现当代文学、英国经典文学、文学批评、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17~19世纪英国文学研究、希腊戏剧研究、英国长篇小说选读、美国长篇小说选读、英国诗歌选读、美国诗歌选读、英美散文鉴赏、王尔德戏剧欣赏、英国短篇小说欣赏、美国短篇小说鉴赏、英美戏剧鉴赏、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选读等。 2. 语言学 开设学校:全国绝大部分招收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校。据2007年的招生统计,仅有9所招收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校没有开设语言学方向。 研究内容:语言学是我国高校近年来普遍设置的一个综合性的语言研究学科。主要学习语言学理论及语言在各种学科中的应用,不同学校侧重点有所不同。 通过大量阅读有关文献、论文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使学生对于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了解现代语言学的最新动向和最新发展。语言学特别强调和重视研究生的广泛阅读,包括专业的外语期刊和近几年的语言学相关论文。 就业方向:该专业理论性较强,主要面向大中专教师及研究人员。 所学课程:语言学概论、语用学与话语分析、应用语言学、现代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英语语体学与文体学、语篇分析等。 3. 英美文化研究 开设学校: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

武汉大学研究生英语单词表(精排版)

Unit One ( be ) fraught with:充满 stumbling block:绊脚石,障碍物 cement:n. 水泥,接合剂;v. 接合,用水泥涂facade:n. 建筑物的正面 ritual:n. 仪式,典礼,宗教仪式,固定程序a. 仪式的,依仪式而行的,老规矩的,惯常的ethnocentric:种族[民族]中心主义的, 种族[民族, 集团]优越感的 lull:n. 暂停,间歇,稍息v. 平息,使...平静,哄tenacity:n. 固执,不屈不挠,顽固connotation:n. 含义 inflection:n. 屈曲,变调,音调变化refreshment:n. 点心,提神之事物,精神爽快spatial:a. 空间的 preconception:n. 预想(先入之见,偏见) stereotype:n. 铅版,陈腔滥调,老套v. 使用铅版,套用老套 inscrutable:a. 难以了解的,不能测 preferential:a. 先取的,优先的,选择的prone:a. 俯卧的,易于...的,有...倾向的ambiguity:n. 不明确,含糊,暧昧,模棱两可truism:n. 自明之理,老套的,众所周知deterrent:a. 制止,防止,挽留n. 挽留的事物,妨碍物 arousal:n. 激励,鼓励 deplete:v. 耗尽,使...空竭recuperation:n. 复原,恢复:恢复健康和力气. permeate:v. 弥漫,渗透,普及 proxemic:a. [社]空间关系学的 scrutiny:n. 研究(推敲) dyad = diad:n. 二数,一对,二元一位screen out:v. 筛选出 circumvent:v. 绕行,陷害 detachment:n. 分离,分遣,分遣队 Unit Three integration:n. 整合,集成 analogy:n. 相似,类似 therapy:n. 疗法,治疗 smoothie:n. 善于讨好女人的男子, 举止优雅的人 casserole:n. 餐桌上用有盖的焙盘,砂锅菜fluid:a. 流体的,流动的n. 流体,液体inadvertently:ad. 不注意地 duress:n. 强迫, 监禁 sabotage:n. 怠工,破坏活动,破坏v. 从事破坏活动,妨害,破坏 culinary:a. 厨房的,烹调的 delectable:a. 快乐的,可喜的,愉快的backfire:v. 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vi. (指内燃机等)逆火,回火,适得其反 cardinal:n. 枢机主教,鲜红色a. 主要的,深红色的 standoffish:a. 有点不友好的,冷淡的endearment:n. 亲爱,钟爱 intrusion:n. 闯入,侵扰 sibling:n. 兄弟姐妹 pester:v. 使烦恼,使苦恼 whine:n. 抱怨,牢骚v. 哭诉,发牢骚sobering:a. 使清醒的, 使冷静的 steer:v. 引导,驾驶,航行 Unit Four warrant:n. 正当理由,根据,委任状v. 保证,辩解,担保 symptomatic:a. 具有征候的,征候的,根据征候的 distortion:n. 扭曲,变形,曲解 retard:n. 阻止,迟延v. 妨碍,迟延,迟缓infrastructure:n. 下部构造,下部组织,基础结构,基础设施 thwart:a. 横~v. 反对,阻碍ad. 横过optimize:v. 使...完美,乐观,使...完善v.优化portfolio:n. 文件夹,证券投资组合aggregate:n. 合计,总计,集合体a. 合计的,集合的,聚合的v. 聚集,集合,合计vestige:n. 遗迹,退化的器官 constraint:约束, 强制,约束条件;[计算机] 限制,对感情的压抑 ration:n. 定额,定量,配给 subsidy:n. 补助金,津贴 externality:n. 外表(外在性,外部的事物) subsidize:v. 给与补助金,给与奖助金,贿赂entail:v. 使必需,使蒙受 unleash:v. 解开...的皮带,解除...的束缚,解放revenue:n. 财政收入,税收 disparity:n. 不一致 bid up:竞出高价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课文翻译+原文

课文原文1-7 Unit 1 The Hidden Side of Happiness 1 Hurricanes, house fires, cancer, whitewater rafting accidents, plane crashes, vicious attacks in dark alleyways. Nobody asks for any of it. But to their surprise, many people find that enduring such a harrowing ordeal ultimately changes them for the better.Their refrain might go something like this: "I wish it hadn't happened, but I'm a better person for it." 1飓风、房屋失火、癌症、激流漂筏失事、坠机、昏暗小巷遭歹徒袭击,没人想找上这些事儿。但出人意料的是,很多人发现遭受这样一次痛苦的磨难最终会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变。他们可能都会这样说:“我希望这事没发生,但因为它我变得更完美了。” 2 We love to hear the stories of people who have been transformed by their tribulations, perhaps because they testify to a bona fide type of psychological truth, one that sometimes gets lost amid endless reports of disaster: There seems to be a built-in human capacity to flourish under the most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Positive responses to profoundly disturbing experiences are not limited to the toughest or the bravest.In fact, roughly half the people who struggle with adversity say that their lives subsequently in some ways improved. 2我们都爱听人们经历苦难后发生转变的故事,可能是因为这些故事证实了一条真正的心理学上的真理,这条真理有时会湮没在无数关于灾难的报道中:在最困难的境况中,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奋发向上的能力会进发出来。对那些令人极度恐慌的经历作出?积极回应的并不仅限于最坚强或最勇敢的人。实际上,大约半数与逆境抗争过的人都说他们的生活从此在某些方面有了改善。 3 This and other promising findings about the life-changing effects of crises are the province of the new science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This fledgling field has already proved the truth of what once passed as bromide: What doesn't kill you can actually make you stronger. Post-traumatic stress is far from the only possible outcome. In the wake of even the most terrifying experiences,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adults become chronically troubled. More commonly, people rebound-or even eventually thrive. 3诸如此类有关危机改变一生的发现有着可观的研究前景,这正是创伤后成长这一新学科的研究领域。这一新兴领域已经证实了曾经被视为陈词滥调的一个真理:大难不死,意志弥坚。创伤后压力绝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在遭遇了即使最可怕的经历之后,也只有一小部分成年人会受到长期的心理折磨。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会恢复过来—甚至最终会成功发达。 4 Those who weather adversity well are living proof of the paradoxes of happiness.We need more than pleasure to live the best possible life. Our contemporary quest for happiness has shriveled to a hunt for bliss-a life protected from bad feelings,free from pain and confusion. 4那些经受住苦难打击的人是有关幸福悖论的生动例证:为了尽可能地过上最好的生活,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愉悦的感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幸福的追求已经缩小到只追求福气:一生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和困惑。 5 This anodyne definition of well-being leaves out the better half of the story, the rich, full joy that comes from a meaningful life. It is the dark matter of happiness,the ineffable quality we admire in wise men and women and aspire to cultivate in our own lives. It turns out that some of the people who have suffered th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