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藏族舞蹈的介绍

藏族舞蹈的介绍

藏族舞蹈的介绍
藏族舞蹈的介绍

有关藏族舞蹈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1]

最基本的动作要领是,双手扶胯(或者双手放在身体两旁松弛状态),身体上下小幅度的颤动,全身不要紧绷,松弛。藏族舞全过程都离不开小颤,这也是最关键的动作。

藏族舞蹈种类及特点:

1.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卓谐”(圆圈歌舞);

2.有踏步为节、着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

3.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致的“囊玛”(内庭歌舞);

4.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因舞);

5.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

6.有圆润舒展、长袖挥舞、铃声震荡、粗江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

7.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

8.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和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以及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法舞)、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

藏族舞蹈说课稿

藏族舞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民间舞是幼师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各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而藏族民间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纯朴,健壮,粗犷,豪放的特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本节学习的动作及动作组合,难度比学习过的锅庄要大,是为今后创作舞蹈作品和技能考核打基础的。 2、教学目标 我们幼师班学生,没底子,基础较弱。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2)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学习内容为踢踏步组合,计划课时2课时,在学生学习了颤膝组合、踏步组合和踢踏步组合(一)的基础上,本节课的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难点在于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及舞蹈专业的特点,采用面对面示范,直接面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相结合的动作训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的要领,解决动作规范问题。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多提问、多观察、多动脑、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克服传统的一味“传授式”“训练式”的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时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法。如示范、讲解、比喻、对比、启发、讨论、提问、练习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对学习领悟慢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以帮助和肯定。 2、在教学中学生以“动”为主,充分感知肢体的感觉,在练习中通过观察、模仿、对比、思考、提问、帮助等方法领悟知识技能要点。特别是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正确评价学生的问题,尤其让差生多锻炼,多给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每组的组长以点带面的帮助组员练习好每个动作。 三、说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 舞蹈艺术就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几千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与阶级斗争的风云变换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与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这些争芳吐艳、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犹如夜空闪烁的繁星,遍布在幅员辽阔的万里高原上,它就是藏民族历史的见证与活化石,它向世人展示出雪域高原人独特的风采。 谈到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就是如何瞧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的舞蹈论述中,关于什么就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就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就是最具有代表性就是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就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正就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感情。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风格,不同地区舞蹈,动作力度、软度、开度、幅度与舞律存在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正就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特征。“审美意识就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其中包含了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族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舞蹈;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然表现形式与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与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与节奏曲风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就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就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与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与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步伐灵巧多变,充分体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可以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的章节中发现一些有关的阐述。比如:林芝地区果偕“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就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就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就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就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就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师,腰间动作要妖娆。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藏族舞蹈说课稿教学内容

精品文档 藏族舞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民间舞是幼师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各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而藏族民间舞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纯朴,健壮,粗犷,豪放的特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本节学习的动作及动作组合,难度比学习过的锅庄要大,是为今后创作舞蹈作品和技能考核打基础的。 2、教学目标 我们幼师班学生,没底子,基础较弱。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2)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学习内容为踢踏步组合,计划课时2课时,在学生学习了颤膝组合、踏步组合和踢踏步组合(一)的基础上,本节课的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难点在于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能力水平及舞蹈专业的特点,采用面对面示范,直接面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采用“示范——讲解——模仿练习”相结合的动作训练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动作的要领,解决动作规范问题。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多提问、多观察、多动脑、多练习,教师多鼓励、多引导、多帮助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克服传统的一味“传授式”“训练式”的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方式、时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法。如示范、讲解、比喻、对比、启发、讨论、提问、练习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特别强调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对学习领悟慢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以帮助和肯定。 2、在教学中学生以“动”为主,充分感知肢体的感觉,在练习中通过观察、模仿、对比、思考、提问、帮助等方法领悟知识技能要点。特别是难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做动作,正确评价学生的问题,尤其让差生多锻炼,多给机会,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每组的组长以点带面的帮助组员练习好每个动作。 三、说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1)首先让学生集体练习颤膝、踏步、踢踏组合 (2)让学生们谈谈:经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藏族舞蹈有了哪些了解?(这一环节主要检查学生在课后对第一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3)对学生舞蹈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并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练习 2、新课教授 在本教学环节中: 精品文档

藏族舞蹈历史

5 藏族舞蹈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纪,“噜”(静态的歌)和“卓”(动态的舞)已发展起来。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巩固王权,安定社会,制定“十善法”。据《西藏王统记》描述:在公布这部法典之际,全藏举世欢腾,“或饰犀牛或狮虎,或执鼓舞人,以各种姿态献乐舞……”。吐蕃时期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鼓舞和宗教性的巫舞等已十分兴旺。 清代刊印的《卫藏图说》和《皇清职贡图》载“杂谷本唐时吐蕃部落,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妇女十多人,头戴白布围帽,身穿五色彩衣,手牵着手,围成一圈,腾足于空,……”。这种舞蹈就是藏舞“卓”和“伊”的原形。 在西藏,各地区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不尽相同。在他们开展的很多舞蹈活动中,都有极强的健身作用,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豪迈奔放的农村牧区“果卓”(锅庄舞)等等。这些歌舞融文娱与体育为一体,不仅花样多、技巧高,而且又与藏民族艺术相结合,揉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既是娱乐,又能强身健体。此外,在西藏的寺庙和民间,还流行着一些模仿动物动作的舞蹈,如鹰舞、狮舞,牦牛舞、鹿舞、猴舞等,很有些类似于汉族地区的五禽戏,这些舞蹈具有“宣导郁”、“通利关节”,强身健体的作用。藏民族具有健身作用的舞蹈归集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果谐”(圆圈歌舞)

“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圆圈歌舞。常见于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上。时逢佳节,人们从白天唱到夜晚,从深夜跳到黎明。由于“果谐”的唱词比较口语化,音韵和谐,通俗易懂,随口应心,可以即兴创作,因而藏族人民经常用这种歌舞形式,相互交流真情实感倾吐向往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心愿。“果谐”的兴起和西藏的农业发展相关,它和秋收打场男女分班唱和的劳作形式及修房筑屋“打阿嘎”的劳动节奏有直接联系。舞蹈动作多以2/4节奏变化,重拍起步,膝盖到脚掌直向落地,顿地为节,步法结实稳扎,劳动气息很强,男女在舞中还相互交替进行构成竞舞场面,长于抒发群体的热烈欢腾情绪是其基本的风格特征。在西藏“果谐”通俗流行,已被人们运用发展成为当今游园会上的广场集体舞了。跳“果谐”可增加生活的情趣,也可消除工作和劳动后的疲劳,具有较强的健身作用。 二、堆谐(城镇踢踏舞) “堆谐”(城镇踢蹈舞),是指从拉孜到定日一带的农村歌舞,17纪中叶,五世达赖在其规定的“雪顿节”上,后藏炯巴藏戏团在演出藏戏时,穿插表演了六弦琴伴奏,踏步为节,重脚上节奏音响变化,欢快热情的“堆”区民间舞,后通过艺人和舞蹈世家加工规范,城市化了的藏族踢踏舞。以拉萨、日喀则最为盛行。常见于旷地、街头、庭院、“林卡”之中,“堆谐”不但具有娱乐价值,而且有健身价值。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讲课教案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藏族 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 其一是柔(柔韧)。体现在肢体运动中的头、肩、臂、腰之间的自然摆动,优美流畅。舞者用身体的韵律表达思想感情,体现神韵之美。 其二是屈(屈伸)。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的速度、力度和幅度不同。下肢的屈与伸是把握节奏的关键,在全脚着地的基础上,随着身体的懈和摆,依靠膝部和腕部的力量,和着音乐的节奏上下起伏,胯部随之轻轻地左右摆动。如藏族舞蹈的“三步一撩”动作,节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下肢“屈”与“伸”的动作。第三是颤(颤动)。在肢体动律训练中,着重要求在膝部上有连续不断的或是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在藏族舞蹈中,没有了内在的“颤”,就无从找到其中的韵味所在。柔、屈、颤是藏族舞蹈内在的风韵,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同时肢体动作与节奏配合也十分重要,重拍是脚步轻快的向上提起,而不是用力的向下跺脚,在提起的同时加上身体自然的摇摆,膝部随之微微的颤动。舞者要体味气息在身体中流动,肢体动作和气息在节奏中恰到好处的融合。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分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这种精髓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神韵所在。 其舞蹈技巧: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二、从肢体动态特征上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掌握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动态后,就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了。在学习中,我们常注意在动作上下功夫,而不太强调动作内在的根据,处在一种无目的、机械空白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很好地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笔者认为体味古老的藏族民间文化,最好能把自己置身于青藏高原上去生活,去体验。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意识在我们的思维内扎根,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藏族的风格内涵。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跳某个民族的舞蹈。就是演绎某个民族的文化。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上,加强对藏族文化的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环境、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了解与该民族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

藏族民间舞蹈

浅析藏族舞蹈的内涵及它的多元化发展 【摘要】本文探讨了藏族舞蹈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多元文化中的生存发展现状它的创新变化。藏族舞蹈是一种文化表征,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活动,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它是一支具有独特文化和宗教内涵的舞种,对于它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变迁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此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以及实地观察得出的结论。论文从藏族舞蹈的文化文内涵谈起,分析了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概况,对于特点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它的宗教色彩进行具体阐述,以及分析了藏族舞蹈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将会如何应对考验,怎样才能既不失自己本民族的的特色又适应潮流。 【关键字】藏族,苯教,宗教乐舞,多元化 【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下各个民族累积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之一便是舞蹈文化,他们总是喜欢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在劳动之中或劳作小憩之中以及各项节日之时他们都会歌舞一番,可以说歌舞就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些民间舞蹈会受到宗教礼仪、祭祖祁神、年节聚会、生产劳作、婚丧嫁娶等各种民俗现象的影响,所以民间舞蹈具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容纳了深远而广泛的文化内涵。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以及通讯交通等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提高,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都被大力开发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使他们加深了与外界的联系,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先到媒体方式认识和了解最新的信息。当然这些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同时也在改变着他们的思

藏族舞蹈教案

藏族舞蹈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藏族舞蹈 ——《踢踏步组合》教案 旅游综合部何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 能力目标:为舞蹈创编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情感目标: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 难点: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热身活动:腿部、腰部拉伸练习。 二、复习导入 (一)颤膝练习(4×8拍) (二)踢踏舞基本舞步:(各2×8拍练习) 1、刚达 6、嘀嗒步 2、退踏步 7、七下退踏步 3、抬踏步 8、悠踢步 4、第一基本步 9、连三步 5、第二基本步 (三)对学生舞蹈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并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练习。 (四)让学生们谈谈:经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藏族舞蹈有了哪些了解?

三、新课教学 (一)教师随音乐做踢踏舞组合动作示范,并讲解动作连接。 动作顺序: 1、原地跺右脚1×4拍 2、退踏步1×8拍 3、七下退踏步2×8拍 4、基本步2×8拍 5、抬踏步1×8拍 6、退踏步2×8拍 (二)通过刚刚的舞蹈组合,请同学们说一说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点。 1、舞蹈身体前倾,重心偏前; 2、动作轻便灵活,朴实自如; 3、舞蹈时膝部松弛,步伐灵活。 (三)慢动作讲解、示范,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示范动作进行模仿、领悟,进行重点突破。 (四)分组合作,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练习,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五)生生对比,师生对比学习 1、生生对比,组内学生之间对比看谁做的更好,对比动作,自己纠正。 2、师生对比,看看老师做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怎样配合完成的? 3、自我对比,面对镜子自己练习,纠正细节动作,把握藏族舞蹈风格特点。(六)班内表演展示 1、全班在老师带动下随音乐完成踢踏舞组合; 2、随音乐小组内编排; 3、分组班内展示,鼓励学生运用舞蹈中的眼神,处理舞蹈中的感情。 三、课后巩固 课后按要求完成课堂所学内容的练习,熟记动作的连接,要求能有感情的表演舞蹈。 四、课堂小结 要想准确的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动作要领,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不断的练习与思考。本节课的只是希望学生通过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及组合的学习初步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为舞蹈创编积累语汇素材。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简单教学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简单教学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1、藏族舞的基本动作1.1、齐眉晃手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 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 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 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1.2、晃盖手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 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1.3、髋前划手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 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 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1.4、前后摆手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1.5、横向摆手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1.6、平面摆手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2、藏族舞是什么藏民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3、藏族舞的活动仪式望堆举行"望果节"时,为筹备活动,人们较平日更早地开始忙碌。 妇女们点燃场院的炉灶,开始了煮茶、捣奶……;男人们忙着支撑帐篷、布置铺满兽皮的观礼座席、在场院南边已垒起的高台上插柳枝和青稞麦等。 近中午时分,"望果节"的庆典会场终于布置就绪。 在主人热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乡宾客依次就座于嘉宾席,并接受主人献上的青稞酒,按习俗用中指蘸酒挥弹三次,以表示对天地诸神的敬重。 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 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 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 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几千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风云变换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和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这些争芳吐艳、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犹如夜空闪烁的繁星,遍布在幅员辽阔的万里高原上,它是藏民族历史的见证和活化石,它向世人展示出雪域高原人独特的风采。 谈到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是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的舞蹈论述中,关于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是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正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感情。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不同地区舞蹈,动作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存在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其中包含了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族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舞蹈;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然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曲风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步伐灵巧多变,充分体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可以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的章节中发现一些有关的阐述。比如:林芝地区果偕“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最新藏族舞蹈教案

藏族舞蹈 ——《踢踏步组合》教案 旅游综合部何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藏族舞基本动作及组合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舞步、造型、动作韵律特点, 能力目标:为舞蹈创编积累舞蹈语汇素材。 情感目标: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踢踏步组合风格特点; 难点:把握在每个动作中都要有颤膝的动作在里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热身活动:腿部、腰部拉伸练习。 二、复习导入 (一)颤膝练习(4×8拍) (二)踢踏舞基本舞步:(各2×8拍练习) 1、刚达6、嘀嗒步 2、退踏步7、七下退踏步 3、抬踏步8、悠踢步 4、第一基本步9、连三步 5、第二基本步 (三)对学生舞蹈蹈反馈中出现的易错动作进行强调分析,并让学生进行完整的练习。 (四)让学生们谈谈:经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藏族舞蹈有了哪些了解? 三、新课教学

(一)教师随音乐做踢踏舞组合动作示范,并讲解动作连接。 动作顺序: 1、原地跺右脚1×4拍 2、退踏步1×8拍 3、七下退踏步2×8拍 4、基本步2×8拍 5、抬踏步1×8拍 6、退踏步2×8拍 (二)通过刚刚的舞蹈组合,请同学们说一说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点。 1、舞蹈身体前倾,重心偏前; 2、动作轻便灵活,朴实自如; 3、舞蹈时膝部松弛,步伐灵活。 (三)慢动作讲解、示范,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示范动作进行模仿、领悟,进行重点突破。 (四)分组合作,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练习,小组长负责,教师巡回指导。 (五)生生对比,师生对比学习 1、生生对比,组内学生之间对比看谁做的更好,对比动作,自己纠正。 2、师生对比,看看老师做动作时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怎样配合完成的? 3、自我对比,面对镜子自己练习,纠正细节动作,把握藏族舞蹈风格特点。(六)班内表演展示 1、全班在老师带动下随音乐完成踢踏舞组合; 2、随音乐小组内编排; 3、分组班内展示,鼓励学生运用舞蹈中的眼神,处理舞蹈中的感情。

藏族舞蹈的基本知识

藏族舞蹈的基本知识 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由于各地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劳动对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城镇和农村、农村和牧区、牧区和森林地带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目前发掘和发现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区藏族民间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现状来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以歌为主,歌舞结合,悠扬雅曲的“囊玛”(内庭歌舞);有踏地为节,“喳”、“顿”、“踏”相结合,顿挫有力的“达谐”(林区圈舞);有注重情绪表现,舞姿优美豪放的农牧区“果卓”(旧称锅庄舞);有圆润舒展,长袖翩翩,铃声震荡,粗犷激扬,重技巧动作,表现狂热情绪的“热巴”铃鼓舞;有羽锤翻飞,气吞山河的“色玛卓”(后藏的大鼓舞)和“卓谐”(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剧情表演、自成一体的藏戏性格舞蹈;有伴合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勒谐”哑剧性系列舞“羌姆”(俗称“跳神”);以及稀世罕见,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风味的宫廷乐舞“噶尔”(供云乐舞)等等。从动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从韵律上讲,既有“圆滑风”,又有“顿挫风”,既有“点”的强烈音响,又有“线”的圆曲流动,呈现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态的多风格特征。因此,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词,而是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真实写照。 尽管藏舞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但若从它的纵轴和横面关系上综合考察,仍大体上可归结为:“四系”、“四类”和“多品种”、“多风格”。“四系”,即民间、宗教、戏曲、宫廷。“四类”,即民间舞果谐、堆谐、果卓、康谐等;宗教舞羌姆、祭祀舞、贡嘎尔鼓舞等;戏曲舞拉姆、格萨尔、希荣仲孜等;宫廷舞供云乐舞(嘎尔)等。 然而,在多品种舞蹈中,即使是同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各地也有不同的跳法和表演程序,呈现出同形式舞蹈的多风格特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又可以从个性中看到共性,找出传统藏舞中每个类型的内在联系及其共同的形态特征,归纳起来综合分析,得以一个比较系统而概括的认识。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的影响

学号:编号: 天津体育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2018届) 藏族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ibetan religious culture on Tibetan Dance 所属系部:体育艺术学院 专业:舞蹈学舞蹈教育 专项: 年级: 作者: 指导教师: 2018年 3月18日

藏族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ibetan religious culture on Tibetan Dance 所属系部:体育艺术学院 专业:舞蹈学舞蹈教育 专项: 年级: 作者: 指导教师:

关于天津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内容。对本论文所设计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本人声明:该学位论文是本人指导学生完成的研究成果,已经审阅过论文的全部内容,并能够保证题目、关键词、摘要部分中英文内容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摘要 西藏的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藏传佛教作为藏区最古老的宗教文化,对西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西藏人不断积累和创新,培育出独特而鲜明的西藏舞蹈风格。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对藏族的宗教文化和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这基础上,重点研究藏族宗教文化是如何对藏族舞蹈产生影响的。 关键词:藏族宗教;藏族舞蹈;影响

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教学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教学众所周知,民族民间舞分很多舞种,今天为大家讲的就是民族舞里面的藏族舞蹈,在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藏族舞蹈中,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它们又都包含共同的精髓元素,以及共同的动作规律。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教学!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跳好藏族舞蹈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即:肢体的训练、舞蹈风格的把握、动作节奏的处理。 总之,学民族民间舞一定要先了解你要学习的舞蹈风格和文化,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让藏族舞蹈更有神韵!

藏族歌舞串词

藏族歌舞串词 篇一:藏族晚会主持词 香格里拉文化艺术节各高校巡回展闭幕式文艺晚会主持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这里是由云南民族大学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主办,藏族文化研究协会承办的香格里拉文化艺术节各高校巡回展闭幕式文艺晚会的现场,欢迎各位的到来。 品藏族文化,绚藏协风采。藏族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文化内容丰富多彩。 藏族人民似雄烈火焰燃烧,热情豪放。如清泉明净,淳朴好客。在欢快的舞台中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民族团结友好。 弘扬藏族传统文化,引导同学们在自然回归和对话的同时,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与信任,继而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热爱家园,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 相信今天精彩的文艺表演、藏族同胞们的豪情一定会点燃我们所有人的激情,让我们释放自己,释放激情,与藏族同学一起欢歌悦舞!接下来请允许我们向大家介绍光临本次文艺演出的领导和嘉宾,他们分别是: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表示最衷心的问候和感谢!

第一篇章民韵天籁 尼玛队主,迪庆州德钦县人,从小热爱音乐,从事音乐工作多年,曾参加09年青年歌手大赛,20XX年快乐男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为云南民族村主唱歌手,歌声优美动听,深受藏区儿女的追捧。 纳西族舞蹈:《河灯祈福》 我心中的思念与祝福,就像蜿蜒的小溪连绵不绝,放下一盏河灯,许下一个心愿,把祝福随着涓涓溪流带到您身边,心中的彼岸是爱的祝福,祝福你我一切美好,祈福天地人和,和谐美满。 桑布扎组合 20XX年,桑布扎组合参加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以两首原创歌曲《藏文字母歌》、《归来的骏马》和热情、阳光的表演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取得20XX年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流行组金奖,获邀参加20XX年青海藏语电视藏历晚会及20XX年青海藏语电视藏历晚会和康巴卫视藏历晚会,广泛获得了藏区观众的好评。 桑布扎组合和朋友一起创作的原创作品现有《藏文字母歌》藏、汉语版,《归来的骏马》,《飞鸟情歌》藏、汉语版,演唱的有《舍不得》,《姑娘我爱你》发烧碟版等歌曲。 第二篇章:魅力香格里拉 弦子舞(女子群舞) 弦子舞是一种优美抒情的 藏族舞蹈,具有“长袖善舞”的特点“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弦子舞的基本律动特点,每逢喜庆佳节,集会野营、劳动之余,人们聚集

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

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 摘要 藏族的舞蹈属于我国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它展现出肢体艺术的魅力以及浓郁的民族文化内容,以它特有的表演风格与肢体语言响应全世界,受到了广大舞蹈爱好者的喜爱。在藏族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动律的特征是主要学习的重难点,舞者下肢的屈伸动作十分多样具有独特性,舞者对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的学习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了舞蹈表演的效果成败。 本课题笔者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进行深入的解析,探究藏族舞动动律特征的表现以及学习方法,结合笔者自身的学习经验,希望能够为藏族舞蹈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建议与表演借鉴。 关键词:藏族舞蹈;民族舞;动律特征 一、绪论 民族舞蹈不但是肢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它包含了传统、悠久、广泛的民族文化精神。它能够展现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彰显地方的地域风格与生活方式,具有无限可挖掘的潜力。本研究笔者抓住藏族舞蹈的起源与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探究藏族舞蹈区别与其他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和地域风格。 二、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目的和意义 1.选题目的 在藏族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动律的特征是主要学习的重难点,舞者下肢的屈伸动作十分多样具有独特性,舞者对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的学习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了舞蹈表演的效果成败。本研究笔者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分析藏族的民族特色与舞蹈风格内涵,让更多舞蹈爱好者深入的去了解藏族舞蹈的独特民族特色与魅力。 本文通过四个部分来阐述笔者关于藏族舞蹈动律特征的研究,第一部分关于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紧接着第二部分了解关于藏族舞

蹈动律特征的起源,第三部分侧重分析课关于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解析藏族 舞蹈中“柔”,“屈”,“颤”的肢体动作重点,第四部分笔者通过阅读文献 以及自身的学习知识总结概括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对于藏族舞蹈的风格影响。 2.选题意义 藏族舞蹈做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肢体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藏族的民族风情 与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在藏族舞蹈的学习中,其动律特征是区分与其他民族 舞蹈的重要特点,诠释了藏族舞蹈的独特风格和特色,推动了藏族舞蹈的多样 性与发展。笔者通过对藏族舞蹈动律特征的深入研究,丰富现如今对于藏族舞 蹈动律特征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此同时,对藏族舞蹈动律的 特征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结合笔者自身的学习与实践,使较深刻的了解到 藏族舞蹈动律特征形成的舞蹈因素,给藏族舞蹈的学习表演提供了有效的建 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在论文的撰写前通过检索国内相关学者对于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的相关研究发现,文献对于藏族舞蹈动律特征的研究数量并不多,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所有文献进行分析与总结发现,大多数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向都是关于藏族舞蹈动律特征的起源以及藏族舞蹈动律特征的形成因素等角度研究的文献。 在2017年张倩发表的硕士论文《藏族舞动律节奏之间的关系》中对藏族民族艺术表演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以及肢体艺术表演形式进行了透彻的分析,通过调研对舞蹈节奏的联系与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简述了藏族舞蹈的表现方式与手法;在《浅谈对藏族舞蹈中核心动律“屈伸动律”的形成》一文中,作者尕藏对藏族舞蹈的膝关节屈伸动作以及节奏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藏族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与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浅析了藏族舞蹈屈伸动作动律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认为藏族的环境因素以及服饰特点是形成藏族舞蹈动律特征的主要因素。在2019年王雅婷发表的硕士论文中,作者对藏族舞蹈风格的联系和藏族舞蹈动律的特点进行了叙述。作者认为在藏族舞蹈中“动”在形成统一的属性后,也以韵律的方式展现了藏族舞蹈的风格特色。在其他的舞蹈艺术创作当中,也可运用动律元素。 四、相关理论概述 (一)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的起源 1.生活习惯 藏族舞蹈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动律特征是舞者在舞蹈的过程中都是松弛

藏族舞蹈

舞蹈的种类: 1.古典舞(形、神、劲、律) 2.民间舞蹈(多为载舞的集体舞,舞蹈动作千姿百态,各具民族及地方特 色) 3.现代舞蹈(它以夸张地球吸引力、重心向下为主) 4.当代舞蹈(主要指广泛吸收而又不拘一格地运用中国传统舞蹈素材和外 来艺术素材进行的创作和表演) 5.芭蕾舞(以拉长、向上的感觉) 中国民间舞的特点: 中国每个民族的民族舞虽然各不相同,但各民族舞蹈都是通过舞蹈来反映它们本民族不同程度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等文化现象。 藏族舞蹈简介: 藏族是一个拥有400多万人口的民族。藏族人民主要生活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中,藏族人民创造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艺术。它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稳重、矫健、松弛柔美。如四川巴塘地区的弦子舞,它以优美、柔颤、富有歌唱性著称;青海的“依”(即弦子舞)却以低缓沉稳为特点;而牧区的“卓” (锅庄)与农区的“果卓”(锅庄)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前者奔放豪迈、骠悍粗犷,后者稳沉而豪爽。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舞蹈风格上,它们存在差异,但它们却是同一文化的产物,具有同一文化的精神与气质,舞蹈也有其一致的规律性。在藏族舞蹈中通常用跳、颤、跺、踏、撩长袖,旋转等一些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来表达激动人心的场面和情感,上身的前倾、后仰、手臂动作的摊开,延伸,都具有表现意义。 体态动律特点分析:

由于藏族分布在五个省区,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周边文化的影响,但其心理素质和历史渊源而言则是完全相同一致的。因此,在舞蹈风格和动律特色上具有它们的统一性。 体态特征: 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所以,藏族舞蹈独特的体态是:重心偏前,身体微前送或90°前俯。藏族民间舞蹈体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一顺边”指的是舞蹈者以腰部为主力、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边”舞蹈动律。 藏族女性的体态特征:含胸、垂肩,体前倾,重心微移至前脚掌,背部向上延伸至头顶,下颚微含,胯部上提,切无踏腰。 动律特征:藏族舞蹈在动律上有一个共同特征: 1.膝部连续不断或快而小有弹性的颤动。 2.膝部连绵柔韧的屈伸。 连续不断的颤动或屈伸在步伐上形成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是藏族的手臂动作大都是附随而动,不管是屈伸还是颤动都要求膝关节保持松弛状态。既要有柔韧性还要有弹性。上身动作绝对不要主动,而是以膝关节保持相适应动作的动律特点。以教材中的堆谐和谐表现最为突出。如:堆谐的第一基本步、嘀嗒步,谐的平步、靠步、拖步是典型性动律动作。 手形、手位: 1.手形: a.长袖状态;五指自然延伸。 b.抓握袖状态;五指握空心拳。 2.手位:体旁前、后手 a.双臂手 b.双臂后 c.正一前一后 d.侧一前一后 3.体前交叉手:双手体前交叉,手心向里。 4.摊盖手:双手旁抬于右侧,右手手心向上,左手手心向下。 5.扬手:双手或单手至斜上方。手心向上。 舞姿: 1. 行礼:双臂礼;左脚重心微屈膝,右腿于右前勾脚点地,身体前俯,双扬手。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

藏族舞蹈的三大动律特征 其一是柔(柔韧)。体现在肢体运动中的头、肩、臂、腰之间的自然摆动,优美流畅。舞者用身体的韵律表达思想感情,体现神韵之美。 其二是屈(屈伸)。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的速度、力度和幅度不同。下肢的屈与伸是把握节奏的关键,在全脚着地的基础上,随着身体的懈和摆,依靠膝部和腕部的力量,和着音乐的节奏上下起伏,胯部随之轻轻地左右摆动。如藏族舞蹈的“三步一撩”动作,节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下肢“屈”与“伸”的动作。第三是颤(颤动)。在肢体动律训练中,着重要求在膝部上有连续不断的或是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在藏族舞蹈中,没有了内在的“颤”,就无从找到其中的韵味所在。柔、屈、颤是藏族舞蹈内在的风韵,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同时肢体动作与节奏配合也十分重要,重拍是脚步轻快的向上提起,而不是用力的向下跺脚,在提起的同时加上身体自然的摇摆,膝部随之微微的颤动。舞者要体味气息在身体中流动,肢体动作和气息在节奏中恰到好处的融合。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分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这种精髓和规律构成了整个藏族舞蹈的神韵所在。 其舞蹈技巧: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二、从肢体动态特征上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