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伸缩缝和沉降缝的设置规范

伸缩缝和沉降缝的设置规范

伸缩缝和沉降缝的设置规范
伸缩缝和沉降缝的设置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伸缩缝和沉降缝的设置规范

篇一:规范对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xx

3.4.5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3)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7.1.7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3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

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4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

5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xx

6.5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

6.5.1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处。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6.5.1采用。

表6.5.1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注:1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砌块、混凝土普通砖和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取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墙体有可靠外保温措施时,其间距可取表中数值;

2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

3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

4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

5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缝宽度应满足各种变形缝的变形要求;在进行立面处理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xx

3.4.5体型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置防震缝。由于是否设置防震缝各有利弊,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总体倾向是:

1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设置防震缝可使结构抗震分析模型较为简单,容易估计其地震作用和采取抗震措施,但需考虑扭转地震效应,并按本规范各章的规定确定缝宽,使防震缝两侧在预期的地震(如中震)下不发生碰撞或减轻碰撞引起的局部损坏。2当不设置防震缝时,结构分析模型复杂,连接处局部应力集中需要加强,而且需仔细估计地震扭转效应等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

6.1.4钢筋混凝土房屋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

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xx

3.4.9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设置防震缝。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

3.4.10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

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

2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

3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48、9度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

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沿房屋全高在缝两侧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

于防震缝的抗撞墙;

5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

的宽度;

6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7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

做法设置防震缝,否则应采取可靠措施。

3.4.11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本规程第3.4.10条关于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3.4.12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3.4.12的规定。

3.4.13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

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

外保温层;

3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

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4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12.2.3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xx

8.1.1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按表8.1.1确定。

注:1装配整体式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取表中装配式结构与现浇式结构之间的数值;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3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

4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局部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8.1.3如有充分依据对下列情况,本规范表8.1.1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1采取减小混凝土收缩或温度变化的措施;

2采用专门的预加应力或增配构造钢筋的措施;

3采用低收缩混凝土材料,采取跳仓浇筑、后浇带、控制缝等施工方法,并加强施工养护。

篇二: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在总体布置中,为了消除结构不规则,收缩,和温度应力,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变形破坏有害影响,可设置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

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

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

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

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

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xx对此有专门规定。

①伸缩缝

设置部位:伸缩缝由基础以上设置.设置间距与屋顶和

楼板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75m。伸缩缝的宽度一

般为20~30mm。

②沉降缝

设置部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设置要求:其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一般为20~30mm,在软弱地基上五层以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沉降缝处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必须完全断开。沉降缝由地基条件决定,其宽度应该符合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的要求.

③防震缝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在总体布置中,为了消除结构不规则,收缩,和温度应力,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变形破坏有害影响,可设置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 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①伸缩缝 设置部位:伸缩缝由基础以上设置.设置间距与屋顶和楼板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7 5m。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②沉降缝 设置部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设置要求:其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一般为20~30mm,在软弱地基上五层以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沉降缝处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必须完全断开。沉降缝由地基条件决定,其宽度应该符合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的要求. ③防震缝 设置要求:防震缝的宽度与建筑的层数及结构类型有关.防震缝应有一定的宽度,否则在地震时相邻部分会互相碰撞而破坏.伸缩缝的间距要符合要求,宽度不小于防震缝的宽度.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区别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区别 框架结构中变形缝的设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教材《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下)中讲得比较简单,有些同学不太清楚。现在我就把框架变形缝的一些知识介绍给大家。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它们设置的原因、设置的方法各不相同,有区别也有联系。分别介绍如下: (一)伸缩缝 它是为了避免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应力使房屋产生裂缝而设置的。设置伸缩缝时只需断开上部结构,基础可不断开。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伸缩缝最大间距见下表。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环境条件室内或土中露天 现浇式框架结构55 35 装配式框架结构75 50 在建筑中设伸缩缝会给建筑平面及构造处理带来困难,不仅多用材料,也给施工增加复杂性。因此要采取其他措施减小温度收缩应力,而尽量避免用设置伸缩缝的办法。在长度超过规范规定的温度区段长度的建筑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设后浇带。混凝土早期收缩占总收缩的大部分,施工时把结构分为-40 长的区段,各区段之间留出700-1000 宽的带,暂不浇混凝土,待大部分收缩完成后(不宜少于40d)再用比原结构强度高5~10 的微膨水泥或无收缩水泥混凝土补浇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2.在屋顶上采用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减小温度变化对屋面结构的影响。 3.在高层建筑中,顶部数层和底部温度应力问题较严重,可在顶部数层和底部数层设置局部伸缩缝。 4.在温度应力较大的地方或对温度应力敏感的部位多加一些钢筋,如高层建筑中的外露现浇墙等。 (二)沉降缝 它是为了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在房屋中产生裂缝而设置的。沉降裂缝一般发生在下述部位:1)土层变化较大处;2)地基基础处理方法不同处;3)房屋平面形状变化的凹角处;4)房屋高度、重量、刚度有较大变化处;5)新建部分与原有建筑的结合处等。针对上述情况,在必要时须设置沉降缝将建筑物从屋顶到基础全部分开,形成各自独立的结构单元。在既需设置伸缩缝又需设置沉降缝时,伸缩缝应与沉降缝合并设置,以使整个房屋的缝数减少。其缝宽与地质条件和房屋的高度有关,一般不小于50mm,当房屋高度超过10m时,缝宽应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和施工缝区别

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和施工缝区别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目的是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伸缩缝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防震缝:它的设置目的是将大型建筑物分隔为较小的部分,形成相对独立的防震单元,避免因地震造成建筑物整体震动不协调,而产生破坏。基础可不断开。 防震缝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有很多建筑物对这三种接缝进行了综合考虑,即所谓的“三缝合一”。 重点:区别“变形缝”和“施工缝”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或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对于楼梯的施工缝通常的做法是:梁、板施工缝留在小跨1/3跨处,柱的施工缝留在楼面梁下50mm处,柱子的施工缝之所以留在此处,最大一个原因是方

变形缝设置规范-12页word资料

变形缝设置规范 篇一: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 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 1.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9)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9)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19)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19)第4.3.1条等。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

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 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 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 某些标准图集和《2019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 (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19)第5节。 篇二: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

建筑变形缝设置原则及构造要求

建筑“三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原则及构造要求 什么是变形缝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统称为变形缝。 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趁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一、伸缩缝 1、名词解释 伸缩缝: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所设置的变形缝。 2、需要设缝的情况 ①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 ②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 ③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3、设置原则 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 4、缝的间距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02)。P112页表分别列出了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5、缝的构造 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6、其他要求 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 ①墙体伸缩缝构造: 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 ②楼地板伸缩构造: 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防水、卫生等使用要求。 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 ③屋面伸缩缝构造: 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其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在矮墙顶上,传统做法用镀锌铁皮盖缝,近年逐步流行用彩色薄钢板、铝板甚至不锈钢皮等盖缝。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的区别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的区别 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还可以减小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 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沉降缝施工要求

沉降缝施工要求 1、为防止结构物不均匀沉降,产生不规则裂缝,故预先设置规则施工沉降缝,满足结构物变形要求,一般为通缝。 2、沉降缝设置位置一般地构造物设计图中已明确说明,本标段沉降缝设置位置有:通道、涵洞墙身之间(包括基础)、重力式桥台左、右幅之间、八字墙等洞口建筑与洞身处,其它防护、排水工程顺延路线方向每隔一定距离均应设沉降缝。 3、沉降缝设置要求: (1)、挡土墙沉降缝每隔10-15m设置一道,缝宽2cm沿挡墙内、外、顶用沥青麻絮填塞,深度不小于15cm,墙体之间填胶泥或粘土。 (2)护面墙每隔10m设置沉降缝一道,缝宽2cm,深度不小于15cm,其余部分填塞粘土或胶泥。 (3)排水沟、边沟每隔10m设置沉降缝一道,缝宽1cm,内填沥青麻絮,深度不小于15cm,砼板排水沟深度为8 cm。 (4)涵洞台身间、八字墙与台身间沉降缝缝宽2 cm或按照设计要求,内填沥青麻絮,深度不小于15cm,沿内、外、顶分别填塞,其余部分用粘土填塞。 (5)通道基础之间、台身之间沉降缝采用浸沥青的木板,缝宽2厘米,贯通设置。 4、沥青麻絮主要起防水、防杂物进入沉降缝内的作用,在填塞过程中,应填塞密实、牢固,在材料选用上,要选用优质合格的材料,沥青为块状的粘性大的煤沥青或石油沥青,麻絮为新的未变质的麻絮。

5、美观作用:沥青麻絮由于其颜色为黑色,相对较灰色的构造物来说,非常显眼、突出,因此,在填塞过程中,要求做到缝宽均匀一致,长度顺直,呈凹缝状,不得污染其它表面,如污染及时清除。 6、一、二管区各施工队按上述要求进行设置施工,已施工部分,对照检查不符合要求的返工处理,技术人员按此要求进行施工、监控。 施技科 2003-8-23

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设置要求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 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 1.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倍。 3. 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着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 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第5节。

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及防震缝

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及防震缝 建筑工程中常说的“三缝”指的是:①伸缩缝(温度缝)、②沉降缝、③防震缝,也统称为:变形缝。 变形缝 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趁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防震缝。 1伸缩缝 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所设置的变形缝。·需要设缝的情况 ①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②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 ③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设置原则 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 ·缝的间距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缝的构造 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其他要求 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 ①墙体伸缩缝构造: 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 ②楼地板伸缩构造: 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防水、卫生等使用要求。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 ③屋面伸缩缝构造: 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其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在矮墙顶上,传统做法用镀锌铁皮盖缝,近年逐步流行用彩色薄钢板、铝板甚至不锈钢皮等盖缝。 2沉降缝 是为了预防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承载力不同或各部分荷载差异较大等原因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破坏而设置的变形缝。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 1、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她的要求。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2、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与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与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与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与地面高差的影响。 4、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某些标准图集与《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她防渗漏措施处理。 8、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她防渗漏措施处理。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第5节。

沉降缝、施工缝、伸缩缝概念

什么叫施工缝?什么又叫沉降缝、伸缩缝?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所谓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概括如下: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伸缩缝: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参考资料:《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

后浇带、伸缩缝、施工缝、结构缝、沉降缝的区别

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还可以减小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 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

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 002对此有专门规定。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所谓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概括如下: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伸缩缝: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参考资料:《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

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区别 一、伸缩缝和沉降缝的区别有哪些: 伸缩缝,也叫温度缝,是防止由温度影响产生变形而设置的变形缝。伸缩缝要从基础顶面开始,将墙体、楼板、屋顶全部断开。基础部分因埋置于地下,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不必断开,如建筑屋顶采用瓦屋面,屋顶部分也无需另做伸缩缝。伸缩缝的间距与构件所用材料、结构类型、施工方法、构件所处位置和环境等均有密切的关系。 沉降缝是防止因荷载、结构形式、地基能力的差异等原因而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影响所设的变形缝。沉降缝是将建筑物垂直方向划分为若干个刚度较一致的单元,使相邻单元可以自由沉降,而不影响建筑的整体。 伸缩缝与沉降缝显著的区别是伸缩缝只设在墙、楼地面、屋顶上,基础不设缝。沉降缝则从屋顶到基础,全部构件部位均需设缝分开。这两种缝相同之处是,都要保证缝的两侧构件均能自由伸缩而互不影响。缝的表面必须遮盖妥善,不得渗漏。一般沉降缝同时可起伸缩缝的作用,而伸缩缝不能代替沉降缝。

二、伸缩缝、沉降缝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防止房屋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裂缝。其做法为: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预留缝隙,将建筑物从屋顶、墙体、楼层等地面以上构件全部断开,建筑物基础因其埋在地下受温度变化影响小,不必断开。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厘米到30厘米,缝内填保温材料,两条伸缩缝的间距在建筑结构规范中有明确规定。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 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沉降缝则是为了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时,在房屋构件中产生裂缝而设置的。沉降缝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必须全部断开设缝。现在经常采用后浇带的处理方式,对建筑防水、装修比较有利。特别注意后浇带处,仍有微小沉降变形,所以在此处的墙、地面的装修时应考虑可能开裂的可能,应该设缝。 三、沉降缝规范、做法、设置原则 (1)沉降缝规范要求如下: 1、挡土墙沉降缝:每隔10-15m设置一道,沿挡墙内、外、顶部是2cm缝宽,缝内用沥青麻絮填塞,深度15cm以上,墙体之间用胶泥或粘土填充。 2、护面墙沉降缝:每隔10m设置一道,缝宽2cm,深度不小于15cm,其余部分填塞粘土或胶泥。 3、排水沟、边沟:每隔10m设置沉降缝一道,1cm缝宽,缝内填充沥青麻絮,深度15cm以上,砼板排水沟深度为8 cm。 4、涵洞台身间、八字墙与台身间:沉降缝缝宽2 cm或按照设计要求,内填沥青麻絮,深度不小于15cm,沿内、外、顶分别填塞,其余部分用粘土填塞。 5、通道基础之间、台身之间:沉降缝采用塑料闭孔板,缝宽2厘米,贯通设置。 (2)沉降缝做法:从基础底部断开,并贯穿建筑物全高。使两侧各为独立的单元,可以垂直自由的沉降。 (3)设置原则: 1、建筑物平面的转折部位

设置沉降缝的目的

设置沉降缝的目的 当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很大而地基又较弱时,房屋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某些薄弱部位开裂。为此,应在适当位置如复杂的平面或体形转折处、高度变化处、荷载、地基的压缩性和地基处理的方法明显不同处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将建筑物划分若干个可以自由沉降的独立单元。沉降缝同伸缩缝的显著区别在于沉降缝是从建筑物基础到屋顶全部贯通。沉降缝宽度与地基性质和建筑高度有关沉降缝的构造与伸缩缝基本相同,但盖缝的作法,必须保证相邻两个独立单元能自由沉降。 结构物设置沉降缝的目的是避免结构物因荷载或地基承载力不均匀而发生不均匀沉陷,产生不规则的多处裂缝,而使结构物破坏。设置沉降缝后,可限定结构物发生整齐、位置固定的裂缝,并可事先对沉降缝处予以处理;如有不均匀沉降,则将其限制在沉降缝处,有利于结构物的安全、稳定和防渗(防止管内水流渗入涵洞基底或路基内,造成土质浸泡松软)。 沉降缝的施工,要求做到使缝两边的构造物能自由沉降,又能严密防止水分渗漏,故沉降缝必须贯穿整个断面(包括基础)。沉降缝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基础部分 可将原基础施工时嵌入的沥青木板或沥青砂板留下,作为防水之用。如基础施工时不用木板,也可用粘土填入捣实,并在流水面边缘以1:

3水泥砂浆填塞,深度约为15cm。 涵身部分 缝外侧以热沥青浸制的麻筋填塞,深度约为5cm,内侧以1:3水泥砂浆填塞,深度约为15cm,视沉降缝处圬工的厚薄而定。缝内可以用沥青麻筋与水泥砂浆填满;如太厚,亦可将中间部分先填以粘土。 施工质量要求 沉降缝端面应整齐、方正,基础和涵身上下不得交错,应贯通,嵌塞物应紧密填实。 保护层 各式有圬工基础涵洞的基础襟边以上,均顺沉降缝周围设置粘土保护层,厚约20cm,顶宽约20cm。对于无圬工基础涵洞,保护层宜使用沥青混凝土或沥青胶砂,厚度10—20cm。

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知识讲解

变形缝 由于温度、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的作用,建筑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同时在建筑的内部产生附加应力。当这种附加应力大于建筑构件的抵抗能力时,就会在建筑结构薄弱的部位产生裂缝,轻者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严重时将会导致建筑破坏,为了使建筑能够具有抵抗以上不利因素的能力,通常采用设置变形缝的构造方法。 变形缝是一种人工构造缝,它包括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和防震缝。通过在建筑的结构薄弱部位和变形发生的敏感部位设置变形缝,用变形缝把建筑划分成几个在结构和构造上完全独立的单元,进而达到保证建筑正常使用和保护建筑的目的。 (一)伸缩缝 1、伸缩缝的作用 伸缩缝又叫温度缝,是为了防止因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对建筑的破坏作用而设置的。由于建筑是建造在自然环境中的,温度的变化对建筑必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即热胀冷缩现象。一般来说,建筑的长度越大,环境温差越大,积累的变形就越多。变形是产生内力的主要原因,一般在建筑的中段积累的较多。当变形引起的内力超过建筑某些部位(如建筑的薄弱部位及设置门窗的部位)构件能够抵抗内力的能力时,将会在这些部位产生不规则的裂缝,这将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往通过设置伸缩缝的办法来设防。 2、伸缩缝的设置原则 伸缩缝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了使伸缩缝两侧建筑的变形相对均衡,伸缩缝一般应设置在建筑中段,当建筑设置几道伸缩缝时,应当使各温度区的长度尽量均衡。 (2)以伸缩缝为界,把建筑分成在结构和构造上完全独立的两个单元。屋顶、楼板、墙体和梁柱要完全各自独立。由于基础埋置在地下,基本不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因此仍然可以连在一起。 (3)伸缩缝应尽量设置在横墙对位部位,并采用双横墙双轴线的布置方案,这样可以较好的解决伸缩缝的构造问题,并把伸缩缝对建筑内部空间影响削减到最小。 我国对伸缩缝的设置做有具体的规定,可以查找相关的规范。 3、影响伸缩缝间距的因素 (1)建筑的结构形式的影响 由于整体性好的建筑在发生变形时容易在局部形成集中应力,因此伸缩缝的间距较小;整体性较差的建筑在发生变形时可以把变形及应力分散到各个构件之中,不易形成集中应力,因此伸缩缝的间距反而较大。 (2)建筑的保温及采暖情况的影响 采暖建筑在寒冷季节只有外围结构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温度的变化,而内部的构件在一年四季感受的温差变化较小,因此伸缩缝的间距较大,不采暖建筑地上部分的全部构件均要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伸缩缝的间距较小。 应当说,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对建筑的温度变形问题研究得还不够精细,在许多方面理论模型与实际情况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应当根据建筑所在地的气候以及建筑的具体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伸缩缝的设置问题作出正确的选择。 4、伸缩缝的构造 为了使伸缩缝能够正常地工作,并为解决建筑的构造问题留有较好基础条件,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建筑伸缩缝、变形缝、防震缝的区别

建筑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区别建筑工程中常说的“三缝”指的是:①伸缩缝(温度缝)、②沉降缝、③防震缝,也统称为:变形缝。 变形缝: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趁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防震缝。 室内变形缝:

室外变形缝:

屋面变形缝: 一、伸缩缝 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所设置的变形缝。 ·需要设缝的情况 ①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②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 ③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设置原则 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缝的间距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缝的构造 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其他要求 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①墙体伸缩缝构造: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②楼地板伸缩构造: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防水、卫生等使用要求。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③屋面伸缩缝构造: 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其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在矮墙顶上,传统做法用镀锌铁皮盖缝,近年逐步流行用彩色薄钢板、铝板甚至不锈钢皮等盖缝。二、沉降缝 是为了预防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承载力不同或各部分荷载差异较大等原因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破坏而设置的变形缝。

(完整版)沉降缝工程施工方案

沉降缝标准工程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荣成至文登高速公路一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3、《山东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 4、我项目部同类工程施工经验及现场勘察情况; 二、编制范围 荣成至文登高速公路一合同K0+000-K12+268段范围内所有桥涵沉降缝施工。 三、沉降缝设置目的 设置沉降缝的目的,是使缝两边的构造物能自由沉降,避免桥涵工程结构物因荷载或地基承载力不均匀而发生不均匀沉陷,产生不规则的多次裂缝,而使结构物破坏,又能防止水分渗漏。故沉降缝必须贯穿包括基础在内的整个断面。基础施工前,应测量确定沉降缝在基底面上的位置,在沉降缝两端地面上立垂直泡沫板直接定位施工。沉降缝端面整齐、方正,基础和台身上下不得交错。 四、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对施工人员及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熟悉施工图及沉降缝的施工质量标准和操作方法。 2、材料准备 1)、沉降缝所用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符合规范及设计要

求。 2)、沉降缝位置、尺寸、构造形式等符合设计要求。 3)、沉降缝断面竖直、平整、上下不得交错搭压,以免影响沉降。 4)、填缝材料具有弹韧性、不透水性和耐久性,并连续填塞密实。 3、作业条件 1)、预留沉降缝在基础圬工开始时做好规划。 2)、沉降缝填塞前将缝内泥土、浮浆清除干净。 3)、选择连续晴天施工。 4)、施工人员、材料、机具准备妥当。 5)、安全质量措施健全。 五、沉降缝施工 1、沉降缝的位置提前放线,放出准确位置。保证沉降缝位置符合设计要求。泡沫板放置必须垂直牢固,在施工过程中不得偏离、移位。 2、沉降缝自上而下竖直方向严格对齐,定位牢固,如发生倾斜、变形,拆除重做。沉降缝从上到下保持通缝,并控制好垂直度和缝宽。 3、沉降缝断缝板的外表5cm剔除,然后用沥青麻絮填塞;填缝填满抹平,规整、顺直,无翘边、变形,且不得污染墙身。 4、填塞材料的制备:填塞材料选用经防腐处理的麻絮。 沥青的熬制、沥青麻絮的浸制: 沥青用锅以火熬制。熬制沥青的铁锅必须有盖,以便沥青飞溅及着火时,用以覆盖。熬制处处于工地下风方向,与一般工作人员、堆料等保持一定距离。锅内沥青不能超过锅容积2/3。熬制中不断搅拌

规范对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3.4.5 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3)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7.1.7 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3 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 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 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4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 5 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11 6.5 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 6.5.1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处。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6.5. 1采用。 表6.5.1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注:1 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砌块、混凝土普通砖和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取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墙体有可靠外保温措施时,其间距可取表中数值;

2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 3 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 4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 5 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缝宽度应满足各种变形缝的变形要求;在进行立面处理时,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3.4.5 体型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置防震缝。由于是否设置防震缝各有利弊,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总体倾向是: 1 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设置防震缝可使结构抗震分析模型较为简单,容易估计其地震作用和采取抗震措施,但需考虑扭转地震效应,并按本规范各章的规定确定缝宽,使防震缝两侧在预期的地震(如中震)下不发生碰撞或减轻碰撞引起的局部损坏。 2 当不设置防震缝时,结构分析模型复杂,连接处局部应力集中需要加强,而且需仔细估计地震扭转效应等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 6.1.4 钢筋混凝土房屋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 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3.4.9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设置防震缝。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 3.4.10 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

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 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 1.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 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 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 某些标准图集和《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第5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