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演变中的北京甲级写字楼市场-CBRE-2019.9-20页

演变中的北京甲级写字楼市场-CBRE-2019.9-20页

演变中的北京甲级写字楼市场-CBRE-2019.9-20页
演变中的北京甲级写字楼市场-CBRE-2019.9-20页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 摘要:通过对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分析,可看到北京城市发展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构上的过渡性以及政治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间的主要特征。而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北京作为多民族文化与政治交融的边缘与门户的区位特征,将有助于北京向国际化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特征 一、北京城市历史 北京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城,北京旧城城市建设精美绝伦,文化积淀深厚。北京的城市风貌独具特色,以中轴线和棋盘格式道路网奠定_广城市的基本格局,紫禁城开阔雄伟。是当今世界建筑瑰宝,街巷、胡同尺度宜人,著名的四台院民居以房屋合围着院子而著称,房舍掩映在绿树之中。宫殿、坛庙色彩瑰丽,民居以灰色调为主,两者交相映衬,构成和谐的色彩景观。古城一般建筑体量不大,高度较低,形成了舒缓开阔的视觉景观。3000多年不问断的历史,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此建都,多少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都在古老的北京留下了痕迹。深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淀,形成了古老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文明的代表城市。 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现实可能性进一步增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此有关的城市功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和扩张,要求有现代化、大通过量的交通通讯网络和高度集约的±地利用方式,由

于旧城已是多项城市功能的地域载俸,若再拓展新的功能,其负担将会更为沉重。据有关调查,目前“占北京城市土地面积5%的f口城,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交通量和商业活动”(方可:北京旧城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2000),这种现实一方面太大破坏了古城的幽静,使旧城文化神韵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旧城街巷的道路格局和建筑高度是与封建时代的政治统治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当时的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极大地制约了北京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对旧城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而这种大规模的改造扩建与旧城保护的要求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实现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统一,已成为直接影响北京城市发展的、带有根本忡的重大问题。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统一要求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通讯网络的要求,并具有较充裕的土地资源;又要满足对旧城风貌保护的要求。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建议适当分敞旧城区功能,通过功能的疏散带动就业人口和功能服务人口向城市外围地区扩散。通过疏解旧城区城市功能,把城市发展的压力从旧城转移出去,在使北京城市发展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旧城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实现城市发展和旧城保护的统一。在向外疏解城市功能时应首先考虑一些容易形成较大交通茸、建筑量,而又没有必要一定要在旧城区分布的城市功能的迁出问题。 二、经营旧城文化资源,实现旧城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旧城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但是,对于这一点的认识以及对旧城保护的态度却在与旧城密切相关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这些群体与作为公共物品管理者的政府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各方取得利益均衡的后果,形成了目前对旧城保护的折衷方案。 史学专家把旧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保护呼声强烈;旧城内的居民则强烈要求改善居住条件,但对危改后的房价却仍感负担较重;房地产开发商既垂青于旧城的优越区位,又因高密度危改居住区的高拆迁成本而对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开发裹足不前,为了增加利润空间,房地产开发商强烈要求增加旧城内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容积率;为了降低购房成本,加快旧城的危改进度,使旧城居民尽快改善居住条件,也为了通过危旧房改造扩大旧城内的经济规模,为当地政府带来更多税收以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政府部门也有提高开发项目容积率的内在动力。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了现行的“旧城保护做一点、容积率突破一点”的折衷方案,这足各利益集团在博弈后利益均衡的结果。深入剖析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源,经济利益驱动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各利益集团都认为保护旧城束缚了其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为了从根木上建市起有利于旧城保护的城市发展机制,必须正确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北京旧城究嘉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还是城市发展的资源;第二,如果旧城是资源,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旧城资源利用后所取得的绛济收益如何在有关的经营实体和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酉己。这其中,实现旧城保护与利用的统一,使旧城保护获得持久的动力,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北京城市更新理论的理论发展与实践特征

北京城市更新的思想发展与实践特征 BEIJING URBAN RENEWAL: THE THEORY EVOLUEMENT AND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摘要】北京城市更新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精华保护与重点建设阶段、分散性破坏与城市运行瘫痪阶段、建设性破坏与整体风貌衰变阶段、整体创造和渐进式改造阶段。北京城市更新的特征是,城市更新实践偏离理论指导,城市更新实践的成功之处是延续和优化传统国都的城市功能和布局,适应经济发展优化旧区功能,创设新功能区,保持了城市中心的繁华和活力,但现代化建设破坏传统城市的尺度和风貌,长期忽视居民生活条件而致居住设施衰败。【关键词】北京;城市更新;思想演变;实践特征 ABSTRACT: There are four historic stages in Beijing urban renewal. On the first stage, some culture and historic relics have been protected, some new modern buildings arose in important or central area. On the second, destruction of historic relics happened on many places, and the city running paralyzed by the lack of infrastructure. On the third, the traditional look disappeared in the whole new because of new construction tore a large-scale Quadrangle dwellings do wn .On the forth, beginning with city design of traditional city-scape and progressive organic renewal. In conclution, the practice deviated from the theory, and the old city scape has been destroyed , residential district dilapidated,but the urban functions and layout kept on, then the central area became prosperous extremely. KEYWORDS: Beijin g; ur ban renewal; theory evolvement;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中国的首都城市,总能集中反映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的脉搏。中国现代社会制度的巨变,发生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和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交替时代。处于新旧文明之交时期的北京城,是一座“代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最高成就”的辉煌壮丽的国都,其城市布局、城池设施、宫殿建筑、街巷胡同、民居、寺庙、园林和水系等,几乎近似完美地体现了传统国都的规制和传统社会的礼乐、伦常,凝固着自成一体的中华营造智慧,负载着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信息。但是这座物质形态的大城,由于与其一体的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乃至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方式逐渐消亡,从而失去固有的传统城市功能,并与现代城市运行产生冲突。 文明突进、制度突变和文化隔断,使北京古都的城市功能面临重塑的挑战,而其物质空间也当然面临变数。阳建强、张京祥等学者以中国改革开发为分界,将中国城市更新划分为两个阶段。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旧城改造规划总的思想在于充分利用旧城, 更新改造对象主要为旧城居住区和环境恶劣地区。旧城改造一直处于一种起步维艰的状态, 城市结构形态未出现大的质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因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而引发城市空间重构,以物质形体更新为特征的大规模推倒重建模式,形成了城市中心区过度开发,传统风貌丧失,社会网络破坏等问题,应向综合、系统、渐进的城市更新模式转换。本文基于这些观点,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问题,分四个阶段阐述北京城市更新的思想和实践特征。 1 精华保护和重点建设阶段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西周蓟 东周燕京 隋涿郡 唐幽州 辽南京,又叫燕京 金中都 元大都(中都以北) 明北京 清北京 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 (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 “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

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郦道元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按这一说法,蓟城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始于城内西北角的蓟丘,如同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都是由于当地有一个显著的地理特点,即靠近一个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 琉璃河燕国墓地车马坑 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写过《蓟丘揽古》诗,其中有:“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时,蓟丘仍然历历可见,如此才可能有陈子昂蓟丘怀古的诗句。既然郦道元所说的蓟丘的相对位置是可信的,那么,根据这个重要线索,并参照有关的文献记载,我们便乐意按图索骥,来确定蓟城所在的位置。从地理方位及地理形势分析,郦道元所记载的蓟

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作者:————————————————————————————————日期: 2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二〇一三 浅谈2003-2012年北京市城市化发展变化 洪晨同济大学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 【摘要】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我国各城市的城镇化进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起源于西周的蓟国,初建于隋唐,兴盛于辽金元,大兴于明清,民国变得衰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经由最初的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起步阶段,到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缓慢发展阶段,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郊区开始进入城市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产业和功能开始向郊区扩散,并逐渐使郊区的城镇化进程与北京的大城市郊区化进程合流,深刻地影响着郊区的现代化进程,也使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很多不同于一般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规律。只有把握好这些特征和特殊规律,才能为最终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好准备。 一.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统计

以下是节选的北京市2003-2012年常住人口调查统计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从图中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看到近十年来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在逐年递增,并且常住外来人口的数量同样呈上升趋势。 北京市常住人口(2003-2012年) 年份常住 按性别分按城乡分 常住常住 人口 常住外来人口 人口人口 (万人) 男女城镇人口乡村人口 出生率死亡率 (‰)(‰) 2003 1456.4 307.6 761.2 695.2 1151.3 305.1 5.06 5.15 2004 1492.7 329.8 779.9 712.8 1187.2 305.5 6.13 5.39 2005 1538.0 357.3 778.7 759.3 1286.1 251.9 6.29 5.20 2006 1601.0 403.4 817.6 783.4 1350.2 250.8 6.22 4.94 2007 1676.0 462.7 850.8 825.2 1416.2 259.8 8.16 4.83 2008 1771.0 541.1 900.2 870.8 1503.6 267.4 7.89 4.59 2009 1860.0 614.2 949.8 910.2 1581.1 278.9 7.66 4.33 2010 1961.9 704.7 1013.0 948.9 1686.4 275.5 7.27 4.29 2011 2018.6 742.2 1040.7 977.9 1740.7 277.9 8.29 4.27 2012 2069.3 773.8 1068.1 1001.2 1783.7 285.6 9.05 4.31 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第一张图是对比北京市常住总人口与外来常住人口的折线图(人口单位:万) 从图中不难发现,外来人口与总人口不断增多,并且增长的速度基本保持平行。北京的

2018北京市朝阳区二模历史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2018.5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8分) 12.中国和西方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下列属于同一世纪的是 A.商鞅变法梭伦改革 B.《九章算术》《物种起源》 C.《红楼梦》《十日谈》 D.《本草纲目》日心说(《天体运行论》) 13.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A.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B.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C.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 D.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14.宋朝常常对农器、粮食、布帛等买卖免税,对民间小摊小贩零星细碎的日常生活品交易免税。据此可知,宋代通过税收 A.抑制土地兼并B.稳定社会秩序 C.促进租佃经营D.集聚商业资本 15.宋代史学家袁枢负责撰写国史人物传,其同乡章淳的家人请袁枢粉饰章淳的生平传记,袁枢回答说;“子厚(章淳的字)为相,负国欺君。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公议。”袁枢认为治史应该注重 ①借古鉴今②经世致用 ③秉笔直书④赏善罚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6.观察《晚清时期出口货物》简表

上表反映出 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洋商垄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C.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逐步发展 17.从战国到清末,《诗经》一直被奉为儒学经典,关于它的学术史也被纳入经学史,成为经学史的组成部分。“五四”以后,对以《序》《传》为代表的传统《诗经》学展开了猛烈批判,并认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诗经》的思想内涵超越时代的局限 B.对《诗经》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 C.《诗经》的文字价值高于其思想价值 D.西方文明传入提高了《诗经》的历史地位 18.有学者称,20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 A.维护政局稳定B.进行革命动员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

北京的城市格局

北京的城市格局 杨宝康 公元1949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平,改其名为北京。北京,从此成为了这个伟大国家的首都。 1949-2016,67年的漫长历程。在这67年中,北京,也早已不是当年的北京。 1993年10月6日,中国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的城市格局也在此时一锤定音。 北京从明代开始直至清末,一直是中国的首都。民国时期改国都为南京,发展才停滞了一会。直到1949年定都北京,北京城基本保留了清朝时代的城市格局,旧城分内外两层,内城由于临近皇城,所以布局规划相对合理,胡同之间的道路都是横平竖直,而外城由于条件较差,所以发展出了很多斜街,布局显得凌乱不堪。 1993年,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现在的北京市下辖东城、西城、海淀、朝阳、丰台、门头沟、石景山、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怀柔、平谷、延庆、密云16个市辖区(合计1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47个街道、144个镇、33个乡、5个民族乡(合计329个乡级行政单位)。总面积共16410.54平方千米。 现在的北京,采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模式,旨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保障首都功能与文化功能的正常发挥,将北京建设为宜居城市。北京市的“两轴”是指长安街和中轴线两条轴线,沿中轴线方向,主要

发展文化功能。中轴线作为北京历史的象征,城市的轴心,很多著名建筑都围绕中轴线建设,而在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地安门、钟楼、鼓楼。可见其浓浓的皇族气息,而现在更有人民大会堂和英雄纪念碑加入其中,中轴线两侧的著名建筑更是数不胜数,北海、国家大剧院。使得中轴线成为了北京的标志之轴,更使她具有了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独特精神。 而长安街则担负着 重要的首都功能,即行 政与经济。长安街沿线, 有西单和王府井两大商 街,成为北京乃至中国 经济磅礴发展的象征,这两大上届聚集了诸多世界级的商业项目,如老佛爷百货、西单大悦城。行政方面,长安街上拥有中国最重要的行政中心——中南海。中南海现在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党的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办公所在地,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居住地。可以说是北京首都行政功能的集中性体现。 说完两轴,再来说说两带。两带是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这两个发展带,主要包括众多的新城,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有顺义新城、通州新城等。 图1中南海

2014年北京市人口发展变化情况及特点

2014年北京市人口发展变化情况及特点 一、人口发展变化情况 (一)常住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增速保持“双下降”趋势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36.8万人,增量减少8.7万人,增速为1.7%,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全市常住外来人口为818.7万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16万人,增量减少12.9万人,增速为2%,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具体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十二五”以来常住人口增量、增速呈平稳下降的趋势。增量从2011年的56.7万人降至2014年的36.8万人,增速从2.9%降至 1.7%,是“十二五”以来最低水平。二是“十二五”以来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量、增速进一步放缓。增量从2011年的37.7万人降至2014年的16万人,增速从5.4%降至2%。常住外来人口增量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十二五”前3年常住外来人口增量占人口增量的比重64.2%,降到2014年的43.5%。人口增量下降、增速放缓既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也与产业结构调整、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生活成本、交通成本提升有关。 (二)分布情况 1.从环路上看 环路人口分布呈圈层向外拓展,即由二、三环内向四环外聚集。2014年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三环至六环间,聚集了1228.4万人

的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7.1%;四环至六环间聚集了941万人,占全市的43.8%;五环以外1098万人,占全市的51.1%。 常住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在环路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且向外拓展聚集的特点更加突出。三环至六环间,聚集了637.6万人的常住外来人口,占全市的77.9%;四环至六环间聚集了532.1万人,占全市的65%;五环以外422.5万人,占全市的51.6%。 2.从行政区划上看 一是从4个功能区看,2014年末,城市功能拓展区常住人口最多,达到1055万人,占49%;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常住人口为684.9万人,占31.8%;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常住人口相对较少,分别为221.3万人和190.4万人,所占比重分别为10.3%和8.9%。城市功能拓展区常住外来人口最多,达到436.4万人,占全市常住外来人口的53.3%;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常住外来人口为296.9万人,占36.3%;而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常住外来人口相对较少,分别为54万人和31.4万人,所占比重分别为6.6%和3.8%。 二是从区县看,常住人口位居前3位的区县是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3区人口占全市总量的46%。常住外来人口位居前3位的是朝阳区、海淀区和昌平区,3区外来人口占到全市的52.6%。门头沟区、平谷区、密云县和延庆县4个区县的常住外来人口均不足10万,占全市比重仅为2.6%。 3.从人口密度上看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 人口密度也逐步上升。2014年,全

北京市商业地产发展现状

北京市城市商业地产发展现状 一、商业地产发展态势良好 目前,北京市商业物业已经形成了三大需求群体:跨国零售企业、国内大型零售企业、国内外投资机构和中小投资者。 具体来看,随着各国零售业巨头抢滩北京零售业市场,跨国零售企业对大型主力店的需求明显增加,美国沃尔玛、法国法宝、英国百安居等竞相在京选址开店;同时,国内大型零售企业的扩张形成了北京市商业物业需求的另一主力,如2003年10月新燕莎集团在世纪金源签下18.2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表现出国内大型零售企业良好的发展态势;自2005年初,国内外机构、基金在北京商业地产的投资力度加大,其中以新加坡凯德置地为典型,头三个月在北京的投资近50亿;另外,许多中小投资者纷纷看好北京商业市场的投资潜力,成为北京商业地产的强有力需求者。 沃尔玛选址并在石景山开店,德国第一家居超市欧倍德落户海淀和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国欧尚在西四环开业,英国百安居在西三环、望京和东三环开店充分显示出国外零售企业看好北京商业市场。今年外资企业投资北京将继续升温,进一步扩充北京商业市场。整体来看,北京商业地产的需求比较旺盛,特别是西部、南部的商业需求开始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 二、各个商圈商业物业供应充足 从王府井和西单的商圈看,王府井和西单商圈的租金现在是整个北京市场租金之

首,指数也高于其他商圈,这两年持续上升。伴随大型综合项目的新建与临街的改造,这两个区域商业面积大约增加20多万平方米。 CBD商圈是以商务概念为主的朝阳新区商圈,功能和特点百花齐放。但该区域在建达78万平方米的商业地产规模和现状17万平方米的规模形成比较大的对照。CBD变成旗舰店、概念店、精品店的发展方向为未来两年的发展主流。 亚运村商圈属于典型的餐饮、娱乐、超市等生活配套商圈的气氛,但鉴于周边未来庞大的商业地产规模,该区域的竞争风险会很大。商圈的消费规模虽然在增加,但与商业地产规模的增加相比似乎有些失衡。北辰购物中心属于该区域最有影响的集中商业,未来几年新商业并不容易改变这种局面。 朝外商圈,联通二环和三环中间,朝外大街规划面积是100万平方米,朝外现在建了64万平方米,还有三分之一在未来两年内出现。 北京2004年1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商业项目63个,285万平方米的体量,但是2005年北京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规划有126个,初步估算2005至2006年之间大概新增的体量是610万平方米,未来这两年新增量是非常庞大的数字。 当前,大量商业地产项目在开发,绝大多数属于规划控制之外,所以开发商、投资者需要谨慎投资。 为防止过度供应,北京市将控制城市中心区的大型百货和现有购物中心的数量及规模。按照北京市相关规划,今后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只能布局在市级商业中心和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内,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仓储式商场只能布局在三环路以外,5千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与相邻的大型超市之间距离不得少于4000

北京的城市形态演进

目录 1 绪论........................................................... 1.1 北京概述................................................... 1.1.1 北京简介............................................... 1.1.2 地理环境............................................... 1.2 新老地图城市空间形态整体对比............................... 1.2.1 民国时期北京空间形态................................... 1.2.2 近期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发展趋势..................... 2 用地布局的演变................................................. 2.1 封建统治时期............................................... 2.2 近代民国时期............................................... 2.3 计划经济时期............................................... 2.4 改革开放时期............................................... 3 街廓街道的演变................................................. 3.1 街道形态的演变............................................. 3.2 街道宽度的演变............................................. 3.3 街廓尺度的演变............................................. 4 道路交通的演变................................................. 4.1 邻里单位................................................... 4.2 北京市道路交通现状......................................... 4.3 北京市城市交通发展现状..................................... 4.4 北京公共交通发展........................................... 4.5 北京轨道交通............................................... 5 产权地块的演变................................................. 5.1 北京在封建时期的产权地块................................... 5.2 北京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产权地块............................... 5.3 北京在现代新区模式下的产权地块............................. 参考文献.........................................................

北京城市规划历程

北京城市规划历程 -39081121 陈竹l949~l953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初步形成阶段。l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央决定定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首都地位的确定自然就面临新中国首都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需要通过首都规划明确方向。故制定了以下规划思路: 第一.首都性质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同时还必须是大工 业城市。。当时北京几乎没有现代工业.160多万城市人口有30万人失业(占就业年龄人口的40%左右),不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生计.就无法巩固政权。因此,北京市委、市政府从接管政权的第一天起首先抓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工作.认为城市要摆脱贫困必须从实现工业化开始.“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第二.北京市委、市政府认为具有4亿多人口的大国.首都规模不可能太小,规划应该留有余地.定为500万人。 第三.北京市委、市政府认为城市规划是百年大计,从长远看标准不宜过低.要吸取资本主义国家道路过窄造成交通阻塞、绿化过少使得环境恶劣等教训.要为后代子孙留有余地。至于勤俭建国方针是要在长远规划的指导下.在近期建设中采取由内向外紧凑而有重点发展的措施加以落实。 第四.要保留合乎人民需要的风格与优点.但必须改造和拆除妨碍城市发展的部分.以适合社会主义城市的需要对古建筑采取一概保留.甚至使古建筑束缚我们发展的观点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在这个基本思路指导下的总体规划方案,虽然由于各方面意见还不很统一而未获中央批准。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首都的建设是在这个方案指导下进行的,初步形成了北京市中心区的骨架和城市布局雏形。 l957~l982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经历反复、日趋完善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总体规划大体经历了四次修改。第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北京市聘请的前苏联专家工作组到京后开始的。为此,北京市政府撤消了都市计划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专家工作室(即都市规划委员会),经过l955~l957年近两年的努力,提出了初步方案。该方案在编制过程中作了详尽的现状调查和定量分析,在l953年草案的基础上,参照莫斯科总体规划的技术要求,作了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方案的基本思路与l953年大体一致,只是根据当时国家面临”大跃进”前夕的背景建设现代化大工业基地的决心更大,改造旧城的心情更急,对各项设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高,市区城市规模扩大到600万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首都的建设是在这个方案指导下进行的,初步形成了北京市中心区的骨架和城市布局雏形。 l957~l982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经历反复、日趋完善阶段。我国进行国际交往的中心要求把北京建设成全国和全世界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变成全国环境最清洁、最卫生、最优美的第一流城市.也是世界上比较好的城市:建成全国科学、文化、技术最发达.教育程度最高的第一流城市.并且在世界上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同时还要做到经济不断繁荣.人民生活方便、安定.经济建设要适合首都特点.重工业基本不再发展。据此.北京市编制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于1982年上报国务院。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了这个总体规划.并作了重要批复。这个总体规划可以说是一个拨乱反正的规划.在规划思路上全盘继承了前17年规划与建设实践中一切好的经验.在这个总体规划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首都建设取得了空前未有的成就。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随之加快。机制的转变.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城市规划与建设带来许多新的矛盾,产生许多新问题。1993年IO 月,国务院批准了修订后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使首都在新时期的建设方向得到确认。

北京交通发展回顾与反思

全永燊、余柳:北京交通十年发展回顾与反思 摘要:回顾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实施十年来北京交通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北京交通需求变化趋势,最后针对北京交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反思。 一、北京交通发展成就回顾 (1)调整交通供给策略 及时调整交通供给策略,保持交通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配 2005年至2013年,市级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627.9亿元,其中公共交通投资占市级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由47.1 %上升到70.7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由4条114公里增至17条465公里;城市道路里程由4073公里增至6295公里;公路里程由14696公里增至216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548公里增至923公里;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高。 (2)加大交通需求管理力度 逐步加大交通需求管理力度,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有效控制.2008年奥运会后,针对一度出现的交通拥堵反弹势头,北京分步实施机动车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错时上下班、小客车数量调控、差别化停车价格等多项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有效遏制了中心城区交通状况持续恶化的势头。在2005-2013年机动车净增285万辆的情况下,工作日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拥堵指数由2007年的7.5下降到2013年的5.5。 (3)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主导地位基本确立。2005年以来,北京市全面贯彻落实公共交通“两定四优先”政策,不断扩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已覆盖规划中心城范围(1082km2)63%的常住人口,并延伸至郊区6座新城。另一方面,不断优化调整地面公交线网,投入运营南中轴、安立路、朝阳路、阜石路4条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公交专用道里程由131公里增加到355公里。因地制宜地开通了袖珍公交、社区通勤快车和定制公交,在京通快速路上设置了潮汐公交专用道,拓展多样化公交服务。公共交通出行在出行总量(不含步行)中所占比例由29.8%上升至46%,公共交通主导地位基本确立。 (4)信息化建设 十年来,初步构建了以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为核心的全市综合交通运行实时监控体系和交通指数实时发布系统,初步实现全市综合交通运输的统筹、协调和联动;初步建成交通运行智能化分析及决策支持平台,为政府一系列重大交通决策提供可行性预评价和实施跟踪评估;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用户达到110万个,通行量占高速公路总通行量的20%;建成智能交通管理指挥控制系统,实现了指挥调度、信号控制、综合监测、信息服务等四大功能的集成应用,交通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5)交通环境治理,节能减排 为落实“发展绿色交通,进一步改善交通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优化运输车辆能源结构,率先推行国V排放标准,引导运输企业使用节油型车

北京城市变迁专题调研总结

北京城市变迁专题调研总结 本组恰巧由4名分别成长于北京市各性质不同的地区的成员和1名外省市成员组成,占尽地利人和,这可以使我们的调查内容及方式从多角度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全方位的丰富起来,再将其各自特点汇总融合便构成了一个和谐完整的北京城市变迁专题调研。 调研内容按每位组员成长的地区特点被分为五个大方向:刚好涵盖全北京城区、近郊、远郊、城郊交界处的区域特点,并可以通过外省市组员的眼光客观的审视北京城市的变迁。 1.近郊:自幼生长在卢沟桥畔的李怡,亲眼目睹以及切身体会着战争史迹和 “卢沟晓 月”文化意境的巨大变化,热爱家乡的她面对着这样的专题,感触颇深,思如泉涌一发不可收。经过慎重考虑和细心筛选,为取其精髓,我们最终选 择以卢沟桥水的巨大变化为着重点,见微知著,以此为典型代表分析北京城 水环境、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 2.远郊:陈蕊是一个地道的顺义姑娘,从她的眼中见证了顺义二十年规划的 成果,从一个古朴乡镇瞬息转变为现在的“绿色国际港”,顺义新城的建设给顺义这昔日古风带来了全新现代气息,不论是轻工业还是交通,顺义都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风采,而现在的顺义已然带给所有北京人清新的环境,浪漫的气息。 3.城郊交界处:朝阳区一个集老北京和现代都是北京于一身的城区,高萍就 生长在这里,朝阳的变化可谓之巨大,原来满布的胡同,现在在城区建设中已被拆的越来越少,旧城居住的“老北京”越来越多迁往三环以外。虽有“胡同保护区”,而保护区内满胡同京腔京韵的情景已不多见。在看看鸟巢水立方,它们所在地的前身是洼里乡,平方公里,下属6个自然村,地处北京中轴线北。就是这样一片小地,现在已是国际性活动中心了,变化显而易见。 4.城区:朱妍就生长在海淀区,而海淀现在已经是北京乃至全国的科教中心 了,已然成为科技教育发展大区它也是中关村的所在地,这个“中国硅谷”以前只是一片荒凉的坟场,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IT中心了。再看看在海淀区的中央党校,为海淀的发展就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海淀正蒸蒸日上,向着高科技高教育的现在城区发展着。 5.外省:家在湖南的潘钰早在上大学之前已来过北京,在她的印象里以前的 北京很大很繁华,但却还带着一丝乡土气息,但近十几年的飞速发展,让北京披上了现在化的外衣,而这些也深深的影响着外省各地,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中国的心脏,心脏的血液更替也给其他的土地带来巨大生气,虽然没有亲身的体会,但从新闻媒体报纸和身边人的评论,对于北京的城市建设,是非常肯定的,也是相当显著的。 调研报告任务分配: 近郊,生长在卢沟桥边的李怡:收集卢沟桥在不同时期的图片,并分析其变化; 远郊,顺义人陈蕊:收集顺义的老照片、反映新面貌的照片及视频; 城区,生长在党校的海淀人朱妍:读《党校建设史》画册、收集海淀区地标旧貌新颜照片; 城郊交界处,朝阳人高萍:搜集朝阳区经济发展的新老数据并分析; 外省,潘钰:整理汇总原始数据; 社会调研过程: 第一步:撰写“城市变迁社会调研计划”,并交给老师审查 第二步:总结各自所居住的地方20年来所发生的变化,针对不同的地区选出突出的变化进行小组内的分析讨论;

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作文

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正向我们走来。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告别落后,告别贫困,在曲折中进取,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人民共和国正由梦想变为荣耀的现实。 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上,我们迎接挑战,迎接胜利,在探索中开拓,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正由梦想变为灿烂的现实。 今年是国家成立的周年,看着国家一天天壮大起来,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少先队员,心中更是倍感自豪啊!半个多世纪的这一去一来,是历史的沧桑变幻。 在这一去一来之间,演绎了中国从梦想到光荣的辉煌。 在这一来一去之间,更明示了中国从今天到明天的走向。 在这一去一来变化的背后,是年的人民共和国,以其卓绝的成就书写了自己的发展奇迹,也正改写着世界的经济版图。 中国力量,世界关注中国的声音!年月日,当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候,在东海之滨的上海黄浦江畔,一位刚刚学成归国的青年人,来到了曾是洋务运动发祥地的江南造船厂。 呈现在这位风华正茂、满怀报国之志的年轻人面前的这座中国第一厂,一片凋敝、满目荒凉,犹如一艘锈迹斑驳的废弃破船。 多年后,当记者采访这位已是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时,被誉

为新中国造船工业活化石的杨槱自豪地说近代大国之崛起,无一不起步于造船,经略于海洋。 今天的中国造船业,造船量已达万吨,位居世界第二。 新中国造船业巨变,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新中国强国梦的伟大实践,印证了中国这艘东方巨轮乘风破浪驶向未来的力量。 虽然差不多在年前,西方有人对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觉醒的意义作过预测,但多年前中国人民在饱经一个多世纪苦难和屈辱后站起来时,西方的政治占卜师仍然断言: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 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力量当惊世界殊。 从历史的时间跨度比较,我们足可振奋!年以前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孱弱的民族工业在战乱和外国货双重打压下苟延残喘,洋油、洋钉和洋火……洋字头几乎成了所有工业品的固定前缀;年后,中国制造走向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倍,世界工厂成了中国的美誉……从现实的空间方位比较,我们足可骄傲!在将来我们的国家将更加繁荣富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民族将更加发达兴旺,具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中华文化更具影响力和亲和力;我们的山川将更加秀美壮丽,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我们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