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教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教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教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

文言文古诗现代文

初中诗歌:《木兰诗》《行路难(其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初中文言文:《曹刿论战》《周亚夫军细柳》《答谢中书书》《马说》《陋室铭》《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生序》《狼》《湖心亭看雪》

19题教学认识(文本赏析)

20题教学目标+依据

21题选择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

教学设计—题型思路总结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标依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

三、针对一个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片段:

选择: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读+精读

导入+初读+精读+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四、教学认识:解读文本(内容、手法、情感)+课标依据+教学过程

文言文

19题:

1.对内容的理解:解读文本(内容+手法+情感)

2.对课标的理解:对应文本新课标的要求

3.对教学的理解:教学方法上的概述

1.《xx》的作者为xx。本文通过对……意象的描绘/……故事的描写,展现了……(内容概述),表达了……的感情/的道理。文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课标明确指出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应“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

疑难点,在教学中以读为核收,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形成生动开放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点拔、对话、指导等形式,不断强化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刻内涵。

2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知

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文言文作品的方法,理解文中重难点语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依据:

1.课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味”。

2.教材内容:本单元为……,本文描写的是……(内容概述),表达了……(情感/道理)。教学本文,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3.学生情况: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文体)有所了解,对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积累,但对于……(表达方式/表现手段/修辞手法)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因此,设立上述三维目标。

21题:

两种答题方式

1.写初读+精读

2.写导入+初读+精读+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针对某个目标的教学片段)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享预习内容,了解作者XX,及文章创作背景。

2.学生自由阅读文章,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内容,标注文中遇到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深入领悟

1. ?

通过明确:。

2.

3.

问题范例:

1.文中哪句话/哪几个词非常关键?请找出,并谈谈原因。【针对内容】

2.文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针对手法】

3.作者写了哪些场景?人物的形象有什么特点?【针对手法】

4.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感情/阐释了怎样的道理?【针对情感】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诗歌

19题

1.对内容的理解:解读文本(内容+手法+情感)

2.对课标的理解:对应文本新课标的要求

3.对教学的理解:教学方法上的概述

1.《xx》是一首XX诗歌,作者xx。诗中通过对……意象的描绘/……故事的描写,展

现了……(内容概述),表达了……的感情/的道理。诗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学习本诗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本赏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品味与感受为主,组织开放有活力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品味诗歌独特的美。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初读完成对诗歌的感知,在自由朗读中,将疑问记录,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解决阅读障碍;在精读品析中,层层理解诗歌内涵,从内容到艺术技巧再到情感的升华,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设置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审美能力。

2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学习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段/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等。

(2)表现手段:联想、想象、烘托、衬托。

(3)修辞手法:比喻。

(4)语言特色:平实质朴、动词、名词、形容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情感,培养/领悟诗人……的感情;激起对古典(现代)诗歌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依据:

1.课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味”。

2.教材内容:本单元为……(文体),本文/诗描写的是……(内容概述),表达了……(情感/道理)。教学本文,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提升学生品德素养。

3.学生情况: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文体)有所了解,对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积累,但对于……(表达方式/表现手段/修辞手法)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因此,设立上述三维目标。

21题

两种答题方式

1.写初读+精读

2.写导入+初读+精读+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针对某个目标的教学片段)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多媒体给学生展示_______的视频\图片\音乐,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聆听。播放结束之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看了老师给大家播放的视频\图片\音乐,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想到了些什么?”鼓励同学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视听

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一点评,适时总结,并以此引出本课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聆听名家范读和老师范读,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向学生提问(2选1):

1.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叙事诗)

2.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景物?(写景抒情诗)

师生互问互答,得出诗中描写了/展现了。

三、精读课文,深入领悟(提问3-5个问题,针对具体内容、写作手法和情感)

1. ?(教师提出问题)

通过(具体教学方法)

明确:(学生得出答案)。

2. ?(教师提出问题)

通过(具体教学方法)

明确:(学生得出答案)。

3. ?(教师提出问题)

通过(具体教学方法)

明确:(学生得出答案)。

问题范例

1.诗歌写了哪些场景?讲述了哪些人?【针对内容】

2.诗歌的描写了那些景物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针对内容】

3.诗歌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针对手法】

4.诗歌写得最好的是哪个字?/哪句话?好在哪?【针对手法】

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针对情感】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拓展延伸(3选1):

1.举行朗读比赛。

2.给学生补充诗作《XX》,引导学生对比两首作品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3.引导学生分享交流自己所积累的和XX有关的诗句,并畅谈感想。

(2)小结作业:

1.教师提问: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学生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2.给学生布置……的作业

其他文本

19题:(教学认识)

1.《xx》是一篇XX文,作者xx。文中描写了……(内容概述),表达了……的感情/的道理。其中……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学习本诗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本赏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品味与感受为主,组织开放有活力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品味诗歌独特的美。

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初读完成对文章的感知,在自由朗读中,将疑问记录,由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在精读品析中,层层理解文章内涵,从内容到艺术技巧再到情感的升华,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设置多种教学形式,激

发学生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审美能力。

散文

教学目标:

依据:

教学片段:

小说教学目标:

议论文

说明文

教学目标及依据

教学设计—说明文—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括课文内容,说出……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品析重点段落,辨别本课中所出现的……等说明方法,

并体会其作用;结合文中重点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说明文—教学片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给我们介绍了XXX?/思考xx有何特点?明确:文章向我们介绍了……。

说明文—教学片段--精读课文-深入领悟

三、精读课文,深入领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提问方式:

1.文中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文中的语言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在介绍……时(或在某一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从文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