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闻心理学复习整理

新闻心理学复习整理

新闻心理学复习整理
新闻心理学复习整理

新闻心理学复习整理

本次考试的题型:

填空、不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材料分析。

第一章:绪论

新闻心理学的对象:

新闻心理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架齐驱的环境里,在心理上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是探索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机制的科学。

一、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受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传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急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采访对象指“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和意见的对象或主动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新闻受众按新闻媒介分类有: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

研究受众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一个中心课题。

新闻传者和受众都有个体和群体之分。从实际意义上看,新闻传者和受众主要指群体。

研究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心理,既应从个体心里的方面分析人们在采制、传播、接收新闻时最一般的认知规律,又应重视群体共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比如舆论、气氛、从众、模仿、暗示等群众心理对于受众接受某类新闻时会直接起到推动或阻碍作用。

二、研究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

新闻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传播活动只是围绕着在人类信息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的那部分活动。

新闻活动,在传者有:采访、写作、编排、制作、播出等;在受众有: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以及对新闻的监督和反馈行为。传者与受众的活动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新闻活动中的认识主体生活在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驾齐驱的环境里。

新闻心里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的主观印象。

研究新闻心理现象时,要注意区分在不同的新闻活动中不同的认识主体的心理现象。

因新闻活动中的认识主体和新闻活动范文的区别,有人又把新闻心理细分为: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等,进而又把新闻心理学相应地划分为几个子学科,即:采访心理学、新闻写作心理学、读者心理学、网络新闻心理学等等。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方法论又分为一般方法论和专门方法论。一般方法论是指一般的哲学观点,即研究问题总的指导思想。

我国新闻心路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新闻心理学的专门方法论主要有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扬弃原则。

一、新闻心理学的专门方法论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坚持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产生的心理活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认识主体与一定的客观条件相组合的产物。

(二)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把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介是新闻发展的总体规律。

整体性研究的有点事全方位、多角度。

这种方法把传者和传者以及传者和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心里互动都视为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同时,把心里活动本身又视为不同水平的自动调节系统,注重在主客体相互联系中进行分析。

(三)发展性原则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即使是比较稳定的个性新特征,在长期的各种因素影响下也会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变,像随着时代的变迁,受众的需要、兴趣、审美观、价值观、求知欲和心理承受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事甚至有天壤之别。

(四)扬弃原则

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心理学都处于不断完善发展之中。在我国,目前这两门学科的整体框架还是舶来品,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肯定需要借鉴大量国外的研究成果。由于国情不同,人的心理特点的殊异,所以在借鉴时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二、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

基于形而上学的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手机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

(二)新闻心理学的定量研究

所谓定量的研究方法指“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食物‘本质’的一定把握”。

1、实验法

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或改编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2、调查法

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讨心理活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方法。

3、内容分析

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一种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的研究方法。

(三)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

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理解性的一种活动。

1、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

前者如对某位节目主持人进行访谈,然后对其话语、语意、语境等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这位主持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或其语言风格;后者如通过对一群人的访谈了解不同层次的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时的心里和行为表现。

2、观察法

观察法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然

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路活动的一种方法。

3、实物分析法

实物分析法是质的研究中另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个案法”,即对个体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研究法。

(四)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甚至对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也可以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甚至对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新闻心理学理论

一、客观现实是新闻传者和新闻收红心理活动的源泉;

新闻传播者和受众心理活动的内容源于客观世界。

“腹泻、摄影、摸写、镜象”

(一)新闻传播者的心理

新闻传播者是从事采集、写作、编辑、播出新闻的人。新闻传播者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二)新闻受众心理

新闻受众心里因媒介不同分为读者、听众、观众。在新闻活动中引起受众心理活动的课题主要来自自由新闻传播者所提供的媒体世界。

新闻受众是生活在感性的物质世界和媒体世界并驾齐驱的环境中,他们在接受媒体信息的时,往往以积淀于内心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参照。

二、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

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是俄国生物学家巴普洛夫在晚年提出来的。他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具体实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他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刺激条件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反射叫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反射成为第二信号系统。

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

第二节西方大众传播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对新闻心里的阐释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德国学者,1963年提出来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一个“有条理的、经过周密考虑建立的模式,显示出大众传媒是一个心理学上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其中解释可能多属于多因素类型而不是单因素类型”。

当代传播学“新流派”“使用于满足”理论的倡导人丹尼斯·麦奎尔和他的助手斯文·温德尔曾指出:德国学者马莱茨克的这个大众传播过程是“数十年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之总结”。

(书39页有重要的图示一定要看)

新闻传者的主要社会心理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者的自我形象:传播者的个体或群体对自己的职业角色的认知;

(2)传播者的“工作组”:同一群体的上司或同事的行为对传播行为的影响;

(3)传播者的个性结构:个性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对传播行为的影响;

(4)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对媒介内容的把关方式和制作方式取决于他的社会环境;

(5)组织中的传播者:媒介组织中的规范、总之、所有制形式和政策等所构成的工作

环境直接影响传播者的行为。媒介组织要求传播者服从明确的或不成文的规章制度。

(6)由媒介内容的公开性而形成的压力和结束;新闻传播者的工作效果收到公众的监督、审查,这样就从心理和法律上给传播者以约束。

新闻接收着的主要要社会心理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接收者的自我形象:接受者个体对自己角色、态度、价值观的感知,构成了他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的心里态势,绝地奶了他接收或拒绝某种新闻信息。

(2)接受者的个性结构:接受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对接收者接收新闻的影响

(3)作为受众成员的接收者:作为受众成员的接收者在接收新闻信息与接收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信息时会有不同的心里感受和行为表现。

(4)接收者的社会环境:指接收者生活的社会、社区、家庭及其多归属的群体对他的影响。

二、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角色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中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即所承担的某种社会角色分不开。

下边用角色理论来介是新闻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的心理和行为。

(一)对新闻活动中的传者和受众的角色规定

角色,是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个体在社会中占有欲他的地位想联系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新闻活动中的传者,是因为采访、制作并传播新闻而在新闻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

社会为各种角色制订了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采访对象虽然不属于新闻工作者,但应当包含于新闻传播者之列。

(二)新闻受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

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体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行为的期望。

角色理论家认为,实现角色期望的关键在于内因,在于”被期望者“真正领会”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否则,就不可能产生很大的期望效果。

(三)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景。

(四)新闻活动中的角色互换

角色互换右脚扮演他人的角色。

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隐蔽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互换角色的形式

角色互换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实际表现出来的可以被感知到的角色互换;二是隐蔽在角色内心的凭想象进行的角色扮演。

新闻活动中,多为第二种角色互换。

(1)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

表现形式:

记者充当采访对象,即从记者的角色暂时变为采访对象的角色。

记者或编辑充当电台的播音员。

采编播合一的节目主持人,在采制新闻时充当记者的角色,在修改稿件时充当编辑的角色。

新闻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在采制新闻时充当记者的角色,在修改稿件时充当编辑的角色。

新闻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时,暂时充当传者的角色。

通讯员和自由撰稿人是不在编的记者,他们主要的社会受众,同时又是一部分传者。

对于网络新闻而言,尤其是在匿名的情况下,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几乎小食,他们的角色在不断地转换。

(2)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

记者要带着受众的感官去进行新闻工作。

编辑立足于受众修改稿件

编辑以主持人的身份撰写主持人节目的稿件

2、移情在角色呼唤中的作用

移情是指不仅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知道而且体验到他人的角色。

通俗讲,就是设身处地。

移情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

54页有一个需要记忆的图表

第四章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基本上属于先天性成,后天只是开发问题“。非智力因素则主要有赖于后天的培养。要是成才变为现实,必须在实践中把已具备的智慧潜能转化为智力行为。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是由冬季、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里要素组成的。

一、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

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里动力,曰内动力。

冬季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都需要转化为动机后才能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

二、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

(一)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

(二)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

(三)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三、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

(一)增强自控力

(二)增强心理承受力

第三节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

新闻敏感是记者的政治敏感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新闻敏感的强弱直接影响记者采写新闻的数量和,甚至决定接着的职业命运。

一、新闻敏感与社会认知

(一)新闻敏感与社会知觉

新闻敏感的第一步就是记者须从无数事实中优先准确、迅速地选择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来,这正是社会知觉选择的一种表现。

(二)新闻敏感与社会印象

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留在记忆中的认识可以的形象。即表象。

第四节对记者向性的测量和思考

一、对记者向性的测量

向性、属于智力因素,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

包括内向型和外向型

记者较理想的向性类型是集内向和外向之长处的中间型。

向性类型对采访写作的影响

向性类型主要影响记者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假如向性类型和记者职业要求比较一致,记者自身的潜力就得到充分发挥,无论出于何种负载艰苦的访问环境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饱满、乐此不疲、事半功倍。

第五章新闻采访心里

第一节新闻采访心里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采,侧重于研究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过程;访,侧重于探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及其规律。

采访实际上是”代表“背后观众,双方以对话的形式来交换信息,以达到任何一方无论如何都无法独自达到的知晓程度。

新闻采访心里的特点

1、离不开对新闻基本特征的认知

2、离不开对采访环境的认知和把握

3、主要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

4、采访活动中的心理互动属于角色互动

思维对输入信息的控制和处理的策略

1、思维对输入信息的控制注意的选择、记忆活动都是在思维控制下进行的。

2、思维对输入信息处理的策略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层次是思维策略。表现在问题解决上。

3、定势”人们在解决问题是具有每次都用相同的方式的倾向“。

行为输出

记者内在思维策略是通过外显的采访行为体现的。“随机应变”这个成语,最能概括出记者的思维和行为关系。记者通过思维不断地观察、分析变化着的客观情况,据此,在行动上做出相应的灵活反应。这种行为就叫行为输出,它是受认识主体的操纵和控制的。

大凡记者都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与记者善于破除消极思维的定势影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呈正相关。

噪音

在新闻采访中,指阻碍其顺利进行的干扰因素。

(详细的东西请看书104页)

因记者主观原因形成的噪音有:违背职业道德,又因见报心切不择手段,甚至制造假新闻;为追求生动搞合理想象;迫于压力搞违心报道,或者因接受贿赂而搞有偿新闻;思想方法主管片面;采访不深入,或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信息,奉行拿来主义,采访技巧不娴熟以及自身的知识陈旧或者经验不足导致被表面现象迷惑等原因。

再者,由于采访动机过强或者个人心理因素较差而造成的情绪紧张、惶恐、烦躁和压抑也是采访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噪音。

因客观原因形成的噪音有:采访对象不配合,如谎报军情,或者有意识设障碍组织采访活动顺利进行,有的甚至胁迫、操纵采访活动等。

第三节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过程

一、认知对方

(书106)

采访时双向、互动的活动,是接着和采访对象之间相互认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

1、目的动机

它们对于采访过程起着引发、只想和强化的作用。

2、认知对方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

对记者而言,采访对象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这个采访对象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人,二是找到的这个采访对象能不能提供真实的情况。

3、认知对方的个性特点

采访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艺术。

采访技巧就是接着一进入采访情景就能很快把握住对象的个性特点,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判断其脾气性格。

二、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这两种认知是互为参照的。自我认知包括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

物质的自我:对自己的的容貌、身体、体魄等机体方面的认知;

社会的自我: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角色、名誉以及个体对他人之间关系等方面的认知;

精神的自我:个体对自己的智、品德、个性特征等方面的认知。

(一)记者的自我认知

是否有自信

是否有激情

能都处理好记者的多角色关系

记者个性上的弱点是否妨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

是都是个好的倾听者

(二)采访对象的自我认知

揣摩记者对自己的看法

我所提供的情况有何影响,自身有没有认知偏差

三、对相互关系的认知

采访中的相互关系主要有: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采访对象和采访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对于为写批评、揭露性报道而进行的采访活动要格外谨慎,处理好与被批评单位之间的关系。

其次,虽然记者和采访对象在采访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由于他们有多重角色,与普通老百姓相比,总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第三,记者在同时着急若干采访对象是,必须事先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四,记者还应了解采访对象预期单位领导的关系。

第四节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有意识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

记者和采访对象在采访活动中的印象管理,首先表现在自我呈现上。

所谓自我呈现又叫自我变现,是指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满足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是自我意识的外现。

人际吸引和印象管理

人际吸引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以感情因素为主的对交往对象给予积极评价的情绪。

人际吸引可以加强印象管理的效果

接近吸引律

接近吸引律是利用交往双方某些接近点,有意识的所想相互之间的心理差距,达到互相吸引、相互信任的规律,包括:

时空接近

兴趣和态度相似

感情吸引律

指交往双方通过表情渠道达到心灵交融、情感共鸣、心里接近、互相感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规律。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又叫最初效应,即日场所说的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又叫最近效应,也是社会知觉中的一种主观倾向。意思是在最近的交往过程中形成印象对双方交往关系的影响。

近因和收音在时相上相反,指指认知对象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

登门之计

促使人们首先接受一个晓得要求后,就有可能让他接受一个大的要求。

后转弯之计

又叫保留面子,当人们拒绝了别人的一个大要求,或者做出了有损于个人形象的事情后,常常会为保留面子而接受一个小的要求。

放大呈现和收敛呈现策略

一对意思相反的策略,指在特定情况下,行为主体有一夸大或贬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强化别人对他的某种印象。

采访情境

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从主体上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

是认识主体眼里的世界,它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成分。

行为公式:B=f(PE)

B:表示行为,在这儿可理解为采访对象在采访中的表现

P:个人内在因素

E:环境因素

f:函数

记者对采访环境的适应、利用和控制

一、记者对采访环境的适应

二、记者对采访环境的利用和控制

1、主动选择恰当的采访时机

2、设置依托物

新闻写作心理

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进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

第一,新闻写作心理强调的是新闻写作主体——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表现的心理活动。

第二,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把采访获得的材料内化为主体的认识再外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

第三,由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所以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材料和外化了的新闻作品,就这二者信息的量和质的方面看,并不是经常的完全对等的。

第四,记者在写作中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和规律是新闻写作心理的核心。

第五,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本质力量的书。

114到115页有重要图示请参看

记者写作的思维心事

记者写作或制作新闻节目的思维心事主要有三种:形象思维、理论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形象思维主要用典型化方式进行概括,并用形象材料来思维。

1、新进发生的事实的形象是新闻记者形象思维的原材料

2、在新闻写作中的形象思维是对形象化的新闻素材进行加工操作的过程

理论思维

又叫逻辑思维,起作用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创造性思维

新闻改革要求记者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创造性思维正是这种意识和精神的重要的心理机制。

创造性思维相对于常规思维。

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通过采访,获得所需感性材料阶段;第二阶段是冥思苦索,进行思维操作阶段;第三阶段是回头募见出发灵感、豁然顿悟阶段。第三阶段的出现是以第一第二阶段为基础的。

创造性思维主要心理成分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按照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的一种开放式的求异的思维方式。

灵感产生的条件

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明确的创新意识

全神贯注、殚精竭虑,调动全部精神力量写作

充分利用原型启发

牢牢把握潜意识活动的最佳阶段

要保持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

要立即记录刚刚迸发出的灵感

灵感与新闻敏感的异同

定义上看,新闻敏感属于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价值新闻的能力

从产生时机上看,灵感和新闻敏感虽然都可以在记者进行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出现,但相比之下,新闻敏感则更多的出现在采访或收集材料的过程中

从目的性明确的程度上看,在新闻敏感出现之前,记者一般没有十分明确的目的,只是在遇到某一可观事物时,迅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预测该事物的新闻价值。

第七章新闻编辑心理

第一节制约新闻编辑心理产生的因素

三个层面宏观社会层面、中关社会层面和微观个体层面

根据马克思”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他们的认知方式比较容易逐渐朝认知独立性的方向发展,而长期的从事采访活动的接着其认知方式则能趋向于更熟练地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即场依存性方向。

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是有胆有识的编辑的主要的认知方式,或者说:对于以选择、加工、修改、组合稿件为主要工作的编辑来说,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更符合这种职业的需求。

第三节编辑的向性

一、内向型者的主要心理特征

典型内倾性的人,安静、退居、自省,喜欢阅读图书,而不喜欢与人交往。Balabala。。。。。。

二、编辑群体的内向类型——内向型

1、编辑的职业特征对内向类型的要求

编辑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加工、修改、足额好稿件和写评论。

Balabala

编辑的特点,冷静、清醒、辩证、稳重、深沉,内向。

编辑、记者、受众这三者的心理互动有隐没性、相容性、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等特点。

详情请看书,185页

第八章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心理

第一节移情

移情,作为心理学的一般用于,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包含两种含义,1、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2、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称职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应当具备善于移情的能力。

包括:一、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设身处地领会记者、编辑融入稿件里的思想感情和体验听众对新闻的需求心理;二、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听众。

二、移情在播音中的功能

有助于满足听众情感交流的需求

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状态

三、移情能力的发展条件

主要取决一两个条件

他人情绪情感表达的知觉;对产生情绪情感的情境的知觉

第二节应变

应变即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对应行为。

衡量人们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反应时,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映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应变能力的强弱和反映时长成反比。

反应时越短应变能力越强,不过这里还有一个准确性的问题,反应时短且效果也好才算是应变能力强。

二、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

应变能力强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其语言功力也相应的具有这几种特征。

情绪情感与应变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样遵循倒U形原则说明情绪情感过于紧张或过于松懈都不利于思维的活跃和言语的表达。

三、应变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应变是一个先天素质和后天训练的合金。二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

(详情在书212页)

第九章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第二节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

随意性,任凭自己的意思,主要指,受众对媒介种类和媒介内容在选择上有较大的随意性

交融性,包括,继时性、同时性、交互性。

互动性,在新闻活动中,传者与受众以及受众和受众之间通过媒介或人际交往表现出来的心里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特性。

受众心理的互动和特点:互动即人与人的交互作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收者都是社会成员。

新闻受众的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传者和受众以及受众和受众。

第四节受众的注意

一、研究受众注意的意义

受众注意是受众的心理活动对一定的传播对象的只想和集中。既可以指向外部的媒介世界,又可以指向自己的心理活动。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心理状态。

是人所有的心理过程的开端,并且贯穿于这些心理过程的始终。

二、受众注意的类别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是受众的常态,是一种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是受众的兴趣和需要之所在

3、有意后注意,会使受众乐死不疲,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目的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受众注意的特征及吸引受众注意的策略

1、注意的选择

为了引起受众注意的选择,传者可以从内容到形式采取相应的策略。从形式上主要是利用刺激物的物理特征,如加大对象和背景之间的相对强度;注意合理编排顺序;增强刺激物的动感等。

2、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受众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的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3、注意的持续性。

指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

4、注意的分配

指受众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力只想不同的对象,但这是有条件的。一,几种活动中有一项已经达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水平;二,不同感觉器官进行不同的活动。

5、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吧注意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

特别指出,研究受众注意的特征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固然重要,但是传者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吸引受众注意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新闻的内容。

为吸引受众注意传者要善于移情。

第五节新闻受众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需要

新闻受众需要的内涵: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应某种客观需要和必要性,并称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新闻受众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上。

特点和新闻受众需要

新闻本身的特点彤受众对新闻的新闻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相互依存关系。

1、新闻的党性和受众期待引导的心理;

2、新闻的真实性和受众的求真心理

3、新闻的时效性和受众的求快心理

4、新闻的新鲜性和受众的求新心理

5、新闻的接近性和受众的求近心理

二、受众的冬季和兴趣

(一)新闻受众的动机

受众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指引起维持受众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新闻受众的兴趣

以受众需要为基础。是判断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众兴趣作为受众行为的倾向,不禁起始于接受新闻信息之端,而且也会贯穿于受众整个接受行为的全过程。

受众的兴趣作为评价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某些新闻的内容与受众具有厉害关系,受众兴趣是从这种厉害关系中派生出来的;二,有的新闻就其内容本身和受众直接的利害关系不大或无关,但是这类新闻有较强的刺激性,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

三、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

1、接受暗示心理,受众不自觉地心甘情愿的接收新闻宣传影响的一种受众群体心理。

2、从众心理,从众有遵从、一致的意思。这是一种比价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受众的从众心理主要是由新闻舆论造成的强大攻势而引起的。所以新闻受众心理就是指受众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而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的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现象。

1、新闻舆论和受众的从众心理

新闻舆论是造成受众心理的主要的社会刺激、。

从众心理这种现象,不能与当时立场没有原则混为一谈。

受众的逆反心理

指当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想复合时产生的与传者意图相对立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属于一种社会态度

受众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强化原有态度

做出逆向选择

贬损宣传者

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 来自传者方面的原因

新闻报道失实、失真、失当、失策、失误。

2 来自受众方面,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性格、气质、思想方法、个人的好恶、恩怨等等都会造成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对某些新闻报道产生逆反心理。

受众积极的逆反心理和舆论监督

是推动受众积极行动起来、运用媒介工具对不良现象展开斗争的一种动力。

对受众消极的逆反心理不要迎合,要加强引导

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指受众对新闻报道能否接受的主观感受。

接收则谓能承受,不接受则谓之不能承受。

受众的心里承受力有两个特点:主观性、时间性。

1、新闻报道咋时机上的控制和受众的心里承受能力

2、新闻报道在量上的控制与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十章受众的态度

第一节受众态度概述

受众态度是指受众主体对新闻课题较为稳定的,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这三种成分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

首先,受众的主体包括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

其次,新闻课题是受众态度指向的特定对象

第三,受众态度的心理结构。由认知、情绪情感、行为意向三部分组成

第四,受众态度中的三种成分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三种成分都存在,有时又是不完整的。

第二节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

一、新闻传播者的因素

(一)权威性,指在受众心目中来自传播者的诸如地位、资历、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的因素。

1、权威性传播者除了通常所值的新闻媒介和新闻的制作者和传播者外,还保罗借用新闻媒介工具向广大群众传播某种信息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

2、新闻传播者权威性的高低是相对而言的。

形成权威性的心理原因

首先人们普遍存在慕名心理

其次受中国有一种常识即地位较高的传播者或级别较高的传播工具所传递的新闻信息往往不是某个人的主张

(二)可信性

指在受众心目中传者可以被依赖的程度。同权威性一样,受众对穿着伊利程度也带有主观特色。

可信性和权威性不同

但是二者表现出的程度的高低既可以同方向的、也可以反方向的体现在同一传者身上。

仅从传者在宣传时有无私利的角度看,其稳定性就不一定高。

1、增强可信性的方法。”借他人之口为我说话“的宣传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三)喜爱性

指对受众具有吸引力的来自传者内在的或外在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影响受众的态度的改变。

(四)睡眠者效应

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容易改编受众的态度。

产生睡眠效应的心理原因:

1、从动机上看,受众使用媒介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接收新闻信息的内容。

2、受众对信息源的肯定或否定的情绪情感色彩,可能会干扰他们对信息内容的接受。

3、传者对睡眠者效应的利用

新闻内容较之传者本身更能在受众心中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唤起恐惧

在新闻宣传中,所谓”唤起恐惧“是指传者试图凭借带有较强恐惧性情绪色彩的媒介信息去改变受众态度的一种行为方法。

单方面和双方面论证方法在新闻宣传中的应用

单方面和双方面论证方法在新闻宣传中是经常使用的。

新闻传者如果想借助新闻媒介造成一种社会舆论,最好采用单方面论证。

采用单方面论证方法除了看传者的意图还要看受众的状况

当传者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思考,通过讨论的方法达到共识的目的时,常借助于双方面论证的方法。

(一)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

选择性的接受

面对如潮汹涌般的没接信息,受众只能选择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选择性的理解

不同的受众接受了同一新闻信息后,会在对该信息的理解上表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大相径庭。

选择性的记忆

受众通常愿意记忆住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而容易忘记自己不喜欢或者与自己关系不大的媒介信息。

心理免疫

又叫预防灌输或者接种效果

心里免疫室从机体免疫借来的。

意思是,当受众对某些问题的反面观点事先有了思想准备,甚至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批驳时,当该问题更大的压力出现时,仍能坚持固有态度。

重视受众进行心里免疫,这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有效的宣传方法。事实证明,不让受众接触反面观点,只让他们听一种声音,哪怕他是正确的,这也是危险的。

人格变量

受众个体的人格变量与态度转变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1、智力水平与态度转变

智力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有说服力的因素。

2、性格与态度转变

有的人非常容易接收他人的劝告,这种人的性格特征是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的,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相反,有人对他人的劝告习惯于表示抗拒,这种人思想僵化,否定权威,不愿接受新观念,态度不一改变。

3、气质类型与态度转变

不同的气质类型对态度转变的难易和速度有较大的影响。

4、自我防卫与态度转变

自我防卫机制强烈的人,总想尽力维护自己原有的态度,以达到增强自尊心的目的。

因而,这种人的态度很难改变。

他们通常用一下防卫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态度:

(一)驳斥别人的观点

(二)贬损资料与信息的来源

(三)采用同化作用、反向作用、文饰作用等手段玩去信息内容。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 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 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5、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6、刺激物:心理学认为,所有作用于认识主体感官的东西都叫刺激物。 17、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你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18、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19、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20、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尚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2、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曰内驱力。动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3、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24、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5、性格:是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一定应

《新闻心理学》核心内容及重要考点

心理产生的标志是感觉。 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是否将“内向传播”纳入研究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提升对新闻实践理性的认识 实践意义 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 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帮助新闻传播者调控自我 学习新闻新闻心理学,自觉调控自我的心态 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态 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包括采访对象、受众、新闻领导者、同事等),并把他人视为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个体 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指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者、新闻制作者、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 新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心理学学习任务:理论任务: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实践任务: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调查法: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访心理活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方面 内容分析 定性研究、质性研究 个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 观察法 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加以量化的困难 主观感受难以量化 质性变量难以量化 衡量标准难以量化 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所谓的“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这“力量并不单指“媒介信息”本身,而是指信息与人的结合。只有当信息经过受者的头脑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时,“信息”才具有生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或称人格的形成)分为基本社会化和二次社会化。在我国18岁即进入成年,标志着基本社会化的完成;二次社会化是儿童进入成人以后继续继续的社会化的过程,也称继续社会化,通常在社区和大社会中进行。 学校教育和人的基本社会化 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人的继续社会化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传媒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媒 介变革:云计算、4G、社会化媒体等一批新兴的数字技术及媒介 终端,日益成为正处于白热化竞争趋势下媒介生态的又一批生力军。当我们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不同媒介博弈的筹码之时, 不妨从另一个维度进行思索:以基本的人性为出发点,在“碎片化”、“分众化”语境中探讨心理学对当下传媒的影响,从而抓 住新闻传播的精神内核,解读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密码。 心理学语境同传播学体系对传媒这一话题从起点来看有 不谋而合之处:传播学认为,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可视为三个元 素组成的基本链条——传者、传播内容及受众;新闻心理学则巧 妙地将传播内容两端的两个传播主体进行巧妙的划分,通过大量 实证性素材和经验性资料去提炼内在化的心理本质。因此,新闻 工作者要想更深入地掌握传播技巧,必须领会和运用两种学科交 叉互渗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一、传者:从心理学语境解读“编码” 作为传播链条的起点,传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学素养首 先就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于媒体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典型代表,传者必须要满足所在社会制度、媒体机构及受众对自身的角 色期待,做好“时代船头的守望者”。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去 个性化”的过程实质上和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倾向是并行 不悖的。因为一方面,任何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在发言、表态及行为方式上,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代表着某个 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声音,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 和行为,进而影响传播效果;而另一方面,传者个人又会带有自

身明显的印痕,其动机、气质、性格、情感和意志都会不可避免 地带有主观性。所以,优秀的传媒从业人员都应该把握基本的心 理学常识,以期加强传播效果和媒介公信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1、巧妙运用“印象控制法” 传者作为传播源,必须学会“印象控制法”。常见的 “登门槛”、“留面子”、“放大收敛”策略等不失为佳策。但 实际上,“偏见心理”的某些元素运用于此也同样具有极强的借 鉴意义,比如着名的三对效应: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VS刻板印象。其中,第一组:“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其作用不仅强烈且持久,而近因效因则正相反;又如“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前 者指“爱屋及乌”是人之本性,若对某人某方面有了好印象那么 其他方面也会相应获得高评价度,后者则反之;另外,如何打破 思维定势和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也是值得思忖的重要问题。 对此,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同媒介的传播者,特别是 电视、广播主持人,必须学会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个性魅力, 机敏地把握好所依托媒介的符号属性(如广播,其优势在于声音 符号,可以给听众营造私密性、仿人际传播的沟通情景,提供更 细腻的情绪情感体验等。所以打造正向的“主持人效应”不失为 广播品牌经营的良方),通过人际吸引对受众进行有的放矢的刺激,努力缩小传受关系的落差和断裂,在加强应变和创造能力的 同时不拘泥于定势,努力打破受众的刻板印象——以此打造良好 的首因效应和光晕效应,从而提升节目和所依属媒介的影响力, 稳固受众群,提高传播效果。 2、熟练运用“移情法”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1、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善于移情,对象感强(2)语言功底深,口才流利,善于言辞(3)声音条件好,音质音色俱佳(4)应变能力强,思维敏捷,临场反映迅速、准确(5)有驾驭、控制、引导、组织整台节目的能力(6)有魅力、有个性、能吸引受众。 2、什么叫移情?它在播音员主持人活动中的作用的什么?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情绪;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作用:(1)移情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加深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2)移情有助于激发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丰富想象,达到自我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目的,满足听观众情感交流的需要。(3)移情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状态。移情有助于情景再现和真实情感表达。 3、什么叫应变?应变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怎样从创造思维的三个特性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1)应变又叫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其实质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化。(2)衡量人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3)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是一个先天素质(神经系统自身)和后天的训练(学习和实践)的合金。二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重视知识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弱既与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训练,其重点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应该这样进行训练:经常参加辩论会、作文比赛、即兴发言、演讲活动,努力提高临场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本途径:平时刻苦努力,在思想、业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涉及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形成较优化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 4、什么叫魅力?播音员主持人怎样才能使自己有魅力?魅力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力量,是美的客体对认识主体的吸引力:相貌身材、举止谈吐、音质音色、语言功力、才华学识、驾驭节目的能力等。沟通和引导的能力是很有魅力的素质。需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辩证关系:(1)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的关系应以主持人节目为主,主持人不应喧宾夺主(2) “我”的个性与媒介角色的共性的关系既代表媒介出场又有鲜明的个性(3)话筒(镜头)前的“我”和生活中的“我”的关系在屏幕上是受众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为人师表。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新闻心理学母体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教育心理学B. 管理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文优心理学 2.在1941年,在《综合心理学》一书中专门讨论新闻专业与心理学关系的中国新闻学家是 A.邵飘萍B.王韬C.任白涛D.徐铸成 3.播音员在播出新闻时进行再创作的客观刺激物是 A.记者采写的稿件B. 通讯员采写的稿件 C.主持人撰写的稿件D.编辑撰写的稿件 4.新闻传播者选择事实进行报道,受众选择报道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二者所依据的同一标准是 A.新闻素质B.新闻理论 C.新闻事实D.新闻价值 5.情绪情感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 A.稳定剂B.调节剂C.强化剂D. 催化剂 6.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发生心理碰撞的基础是 A.记者的心理B. 采访对象的反应 C.记者的认知D.采访对象的认知 7.人仍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被称为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心理基础D.心理素质 8.新闻敏感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一定的 A.逻辑色彩B.直觉色彩C.抽象色彩D.形象色彩 9.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正式开播,主持人徐曼甜美、温柔的声音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这里打动台湾同胞的主要因素是 A.动机B.情感C.意志D. 性格 10.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交往的主要手段是 A.言语B.表情C.体态D. 装束 11.使记者的智力得到有效开发,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思维方式是 A.形象思维B.理性思维 C.常规性思维D.创造性思维 12.制服情绪情感这匹“野马”要抓住的主要矛盾是 A.增强认知水平B.加强认知协调 C.培养冷静心境D.培养高级情感 13.编辑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来自于他们的 A.敬业精神B.高尚人格 C.社会责任感D.独到眼力 14.新闻编辑要有在报纸上画龙点睛的功夫,“报纸的眼睛”通常指 A.新闻版面B.新闻标题 C.新闻内容D.新闻导向 15.“更多地依靠自我为主要参照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已的行为”,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考试分值计划 1 、重点章节:一、二、四、五、七、八分值65分左右 一般章节:三、六、九、十分值35分左右 2 、识记题:25分(选择、判断、填空);应用题:50分(论述、分析);理解应用:25分 3 、单项选择:8题,8分; 填空:6题,12分; 判断:5题,15分; 名词解释:4题,12分; 简答:6题,36分; 论述:1题,10分; 分析:1题,7分 二、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1、简述新闻心理学得任务。 答:①新闻心理学得理论任务:A揭示新闻心理活动得特点与规律;B建构新闻心理学得学科体系; ②新闻心理学得实践任务:A优化新闻工作者得心理素质;B准确把握受众得心理规律,提高新闻传播得社会效果; ③推动新闻学与心理学得发展。 2、简述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得现状。 答:“初级阶段、粗具规模”这八个字就是对我国现状得总结。 ①“初级阶段、粗具规模”就是从学科“界定”得角度而言得,就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得就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释新闻现象。 ②“解释水平”就是“特有水平”得基础,而后者就是前者更高层次得体现。我国对新闻心理学得研究仍然处于“解释水平”,离“特有水平”还有相当大得差距。从前者水平讲可以说已“粗具规模”。 ③粗具规模表现在:A在研究广度上粗具规模(a对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现象得研究;b对在新闻活动不同阶段中产生得心理活动得研究)B在研究深度上粗具规模(a新闻心理学得理论框架;b新闻心理学得研究方向;c新闻敏感) 第二章新闻心理学得理论基础 1、简述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得选择性? 答:①新闻传播者得选择性(新闻评论最能赤裸裸地表达评论者得主观认识;针对性本身就体现了认识主体得选择性) ②采访对象得选择性 ③新闻受众得选择性(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得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 第三章新闻工作者得心理素质

新闻心理学概论

新闻心理学 江苏师范大学靳近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 对象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它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 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广大受众进行定时的、迅速的、不间断的信息传 递。 2.传媒表征是指将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映,它是受众获得可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 3.心理学家布鲁纳将人类对其环境中周遭事物,经只觉而将外在物体或事件转换为内在心 理事件的过程,称为认知表征。 4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具有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5.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 义的根本特点就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6.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关于人类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学习现象的一种理论,它研究各种社 会因素如何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情感与行动的过程,目的是要说明和解释人的行 为及其规律。 7. 班杜拉示范作用:事实上,人的大多数行为技能是在他人如师傅的指导下获得的,行为 技能的这种学习过程就是模仿的一种特殊形式,班杜拉用示范作用modeling概念来表示,并逐渐使之成为他后来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核心基础概念之一 8.班杜拉观察学习:关于知识、行为技能或行为表现方式在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传递过程, 用学习理论术语来描述,可以称之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即学习者通过 观察榜样对某一行为的操作而获得这一行为的过程。 9. 班杜拉将这种学习现象称之为观察学习,它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对人而 言,观察学习现象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具有替代学习的能力,而不必对每事 都加以亲身的实践。班杜拉认为替代学习能力是人所独有的区别与动物的另一重要 特征。 10.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界定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 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 没有对示范行为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 .11.自我效能:当人们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就会觉得有能力,感到自豪、骄傲;如果无法达到标准,就会感到焦虑、羞愧。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叫做自我效 能 12.价值实现:马斯洛用潜能说明人的内在价值,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实现即价 值实现 13.媒介行规:那些已经规范化的、形成一定规模的、被媒介从业人员反复实践的工作形式。 14.沃伦布理得在对报纸记者的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中指出:刚进入新闻行业的记者在其所作 的报道被编辑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什么内容适合新闻报道,什么不适合,这种微 妙的影响叫做“潜网” 15.关于乌合之众: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对于群体心理做了更加系统的研究。他指出群体是冲 动的、易变的、急躁的;群儒容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情绪夸张,单纯;群体偏执、专横、保守。 16.有的研究将观众介入电视媒体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习惯性的和工具性的。 习惯性的观众倾向于被动接受,工具性的观众更积极也更有选择性。

新闻心理学重点整理

1.题型: 2.第一题单项选择 1x10=10分; 3.第二题多项选择 2x5=10分; 4.第三题名词解释 4x5=20分; 5.第四题简答 4x8=32分; 6.第五题论述题 2x14=28分; 7.作答要求: 8.名词解释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用自己的话语理解作答; 9.简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层次分明答到要点即可; 10.论述尽量详尽层次分明尽量用小标符号表明层次; 重要概念: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这个学说最早是由西典德·李普斯提出的。即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个部 分(例如一座建筑物的支柱),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上,从而引起视觉变形。这同理智的判断被情感所歪曲是同一个道理。作为心理学的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人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3、斯诺法:记者对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德拘束,缩短心理上德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德可能性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指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外在条件即媒介的刺激和内在条件——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的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自我气质以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者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如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戏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 14、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

新闻心理学

一、新闻心理学课的性质 新闻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研究探讨新闻工作与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传双方的心理特点、感应规律及其各自心理机制与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简单讲,即新闻心理学就是以人们在新闻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新闻边缘学科的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课程学习要求 1、理论介绍之后,学生应有及时的案例分析化解知识。 2、课后作业教师批改与学生互该相结合。 3、尽可能接触更广泛的社会调查。 4、时时注意个人的观察和体验 三、新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发展规律以及探讨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2、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包括人的认识活动(感觉、知觉、记想像、思维等);还包括研究人们的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意志(勇敢、怯懦、自觉性、目的性)、个性(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从实践的角度看问题,新闻学和心理学在客观需要上必然发生联系。 四、研究对象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2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现象3从心理学视角看新闻现象 五、研究任务 理论任务:探讨新闻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及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 实践任务:探讨行之有效的途径,提高新闻宣传的社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使新闻工作更好的承担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更好的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自身的深入发展。 六、研究方法 1、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扬弃的原则。 2、具体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基于形而上学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 定量(实证)研究(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 3、质的研究(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观察法、实物分析法、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2.1 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1. 萌芽阶段(1949年至1978年) 2. 酝酿阶段(1979年至1986年6月) 3. 初步形成阶段(1986年7月至1994年5月) 2.2 我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 从单一向多元辐射:研究内容、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 2. 从随意向规范化迈进:教学与科研、研究机构的建立、不定期的举办全国性的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 3. 从前科学向科学性过渡:从以描述性为主向学科构建方向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复习题 1、新闻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2、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必要性是什么?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一、填空题 1、新闻心理学的产生是与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新闻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新兴学科。 3、只有不断解决办报人的主观意志与读报人的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改进和 发展。 4、1986年7月由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新闻心理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地介绍新闻心理 的专著。 5、新闻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以人作为研究的对象。 6、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7、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就成人 8、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0、新闻记者要有入虎穴得虎子的魄力和勇气。 11、内部感觉是反映有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 12、观察人物时,以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3、采访时的倾听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14、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 15、新闻记者的思想和行动要立在时代的最前线。 16、意图是所有记忆和忘却的基础。 17、观察人物时,以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8、记忆力就是感知事物和回忆过去的映象的能力。 19、肖像观察是人物观察的起点。 20、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这两个特点。 二、名词解释 1、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态度、表情,是人的气质和性格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给人留下的 从感觉到知觉的综合印象。 2、采访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接近人,如何了解人,让别人打开心扉,使之与采访者相互配合的一门 学问。 3、采访难度的表现:数量的广大性,范围的广阔性,类型的多选择性,捕捉新闻的或然性,人际交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媒体真实:新闻信息经过媒体符号编码后形成的符号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模拟性反映或是现实世界的影子。 心理真实:受众主要通过媒介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并由此而形成的外部世界的景象概念。 同化评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当受众原有的思维定势与新闻信息内容基本相符,受众就表现出与新闻传播者差别极小的立场。当新闻信息内容与受众定势在大方向一致时,即使受众立场与传播者立场有差别,受众也会向传播者方向接近。 对比评定:在传播活动中,对比评定指受众表现出新闻传播者差别较大的立场。 1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 3新闻心理学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扬弃的原则; 4新闻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现场观察法、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现场观察法”偏于“质”的分析;“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既可以是“质”的分析,也可以是“量”的实证性研究; 5.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为: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6.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7.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8.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 9.影响采访中心理活动的因素有记者自身心理、采访对象心理、新闻事实、社会背景这四个方面。记者的自身心理是采访中的主导心理,它决定采访心理展开的时机、方式、方向与强度。 10.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 11.典型诱因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时刻起到打开心灵的“钥匙”作用。 13.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14.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15.材料驱动归纳的特点:(1)随机应变(2)应对灵活; 23.新闻编辑、记者、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1)中介性(2)隐没性(3),距离感 27.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节目主持成功的首要条件。 28.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做到:(1)重视知识的积累(2)实践经验的总结; 29.人的心身表现主要有三种状态,即“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强迫状态” 20.创造性思维的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最本质的特点)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2.现场观察法: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3.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5.新闻写作心理: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6.首因效应: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11.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人们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行为者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 11.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受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所需求所求。 12.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是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 15.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 17.睡眠者效应:亦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18.新闻受众的态度:指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由认知、情

新闻心理学作业

中文12广电班学号:1201045131 姓名:李霞 一、逆向思维 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寓意: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 1、牛本身没有错,自己技艺不精,没有能与之沟通的本领却说人家不懂。 2、琴声是倘若是人与牛之间的沟通媒介,但是自己不知道怎样的琴声是对牛有作用的, 是激情豪迈?行云流水?还是温柔轻和?自己根本不知道“牛”的需求,却依照自己 的意愿把想法强加到本不适合的对象中来,取不到成效,不问自己有没有过失,就 把原因都归结到“牛”的身上,真不知,谁才是真正的“牛“。 二、纵深思维:由抵制日货想到的 “抵制日货”是由“钓鱼岛事件升温”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1、“抵制日货”是人们以爱国热情来面对钓鱼岛事件的方式,虽说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提倡, 但国人在面对这一事件应当理性爱国 2、国是全球最大的劳动力市场,许多国家的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人们抵制日货,会造成我 国失业率的增加,政府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和财政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到现在还不健 全,若下岗职工无生活保障,社会闲置人员过多,对社会治安问题也会造成威胁。 3、日本的CCD是全球领先的,其技术也是掌握在其手中,我国的数码产品的大部分也依赖 着日本,若持续抵制日货,科技将面临无法突破的局面,而我们一直奉行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无法贯彻。 4、我国与日本的关系本就敏感复杂,且因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与日本也复杂交错着, 这样会损害我国长期建立起来的多边贸易。 5、时代在改变,也在发展,对于现在的国际局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来讲,领土问题不可能 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解决,且违背了我国一直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 6、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许多国家看到我国的发展害怕会危害到他们的地位和利益。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 一、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传者,在我国一般称为新闻工作者。主要指记者、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它工作人员。 采访对象指“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和意见的对象或主动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新闻受众按新闻媒介分类有: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的研究方法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的、定量的(实证的)、质化的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基于的是形而上学的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二)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研究 所为定量的研究方法指“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 1.实验法 实验法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指“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讨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方法。” 3.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指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一种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的研究方法。(三)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指“以研究者来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1.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 前者如对某位节目主持人进行访谈,然后对其话语、语意、语境等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这位主持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或其语言风格。后者如通过对一群人的访谈了解不同层次的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2.观察法 观察法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3.实物分析法 实物分析法是质的研究中另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于“个案法”。即对个体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研究法。 (四)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2018年4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含答案

2018年4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在新闻心理学中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称为 A.开放性原则B .整体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扬弃的原则 2. 予l913年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A.华生 B.凯利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3. 电视观众受邀与主持人共同主持节目,属于 A.角色互换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望 D.角色规定 4.在人的心理现象(活动)中,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兴趣 B.想象 C.信仰 D.动机 5.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起激发与导向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 A.动机 B.意志 C.情感 D.性格 6.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决策上自主,属于心理素质模型中 A.最内层的心向系统 B.次内层的心态系统 C.次外层的能力系统 D.最外层的行为习惯系统 7.“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说明新闻敏感的思维具有 A.顿悟性 B.灵活性 C.敏捷性 D.创造性 8.硬要把胖人看成身体健康、把瘦人看成心胸狭窄,这是社会认知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势效应 9.记者与采访对象发生心理碰撞的基础是 A.记者心理 B.采访对象心理 C.记者反应 D.采访对象反应 10.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是 A.理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 C.常态思维 D.形象思维 11.当事情发生变化或者发生突发事件时,记者根据实际变化了的情况作出新的考虑,这个过程中运用的思维策略是 A.聚合思维 B.理论驱动归纳 C.材料驱动归纳 D.发散思维 12.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是

新闻心理学整理版

概念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普遍在其成员的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 个性心理:个体在特定条件下身上表现出来的一切心理现象和特点。 霍桑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霍桑效应表现在新闻采访上就是,采访对象由于受到关注,而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行为。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自己人效应: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智力: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智力因素(执行操作系统):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理解、记忆——对所接受的信息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 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知觉的概念: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选择、组织和解释),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包含觉察、分辨、确认三种相互联系的作用过程。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或说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思维:思维是人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的过程。思维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最高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能力的高低是新闻从业者能否胜任工作的重要因素。记者思维是根据新闻事实的特点和新闻报道的目的,运用新闻原则和规律,去发掘新闻信息,表现新闻价值的一种职业思维。记者思维具有反应快速、探索求证、求新求异、视野开阔以及思维的整体性和选择性等特点。 想象:是人脑对通过感知得来的、并通过记忆保留下来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1、想象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2、想象的内容有许多是“超现实”的,但决不是凭空产生的。就好象天生的聋子想象不出美妙的音乐,天生的盲人也想象不出春天的美景。因为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是来自客观现实的。3、想象的内容、性质和水平要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 非智力因素: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动力调节系统):动机、信念、需要、兴趣、意志等——对智力活动起着驱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 情绪与情感: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情绪一般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由特定的条件所引起,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的表现形式比较短暂和不稳定,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冲动性。

最新10月全国自学考试新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自学考试新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65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所形成的主观能动反映是() A.传播心理B.新闻心理 C.采访心理D.受众心理 2.新闻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档案分析法又称为() A.文档分析法B.文案分析法 C.专案分析法D.个案分析法 3.我国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于() A.1978年B.1982年 C.1986年D.1990年 4.在1913年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华生B.班杜拉 C.阿特金森D.米德 5.在构成心理素质的四个心理系统中,能力系统属于() A.最内层的系统B.次内层的系统 C.次外层的系统D.最外层的系统 6.动机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具有() A.选择作用B.激发作用 C.调节作用D.制约作用 7.“最近效应”,是指双方在最近交往中的印象对交往关系的影响,又可称为() 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D.近因效应 8.“一坏百坏”的看法在认知心理学中被称为() 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D.扫帚星效应 9.由突如其来的紧张情况所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B.心境 C.应激D.冷静 10.记者写作最佳时间往往因人而异,喜欢深夜工作的记者属于()

A.百灵鸟型B.混合型 C.布谷鸟型D.猫头鹰型 11.就思维类型而言,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属于() A.理性思维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D.形象思维 12.新闻编辑的“识”,在智慧方面的体现主要是() A.甘为他人作嫁衣B.独具慧眼 C.具有镇定果敢的谋略D.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 13.把好舆论导向关,反映了新闻编辑的() A.受众意识B.新闻意识 C.全局意识D.评论意识 14.作为服务类节目,其“媒介共性”应该是() A.亲切友善,平易近人B.稳重可信,具备权威性 C.奋发向上,激情洋溢D.轻松愉悦,清丽高雅 15.主持人对现场发生的变化能迅速、顺畅地作出反应,这属于创造性思维的() A.灵活性B.独创性 C.流畅性D.变通性 16.与新闻真实性这一特点相对应的受众需要是受众的() A.求真心理B.求快心理 C.求新心理D.求近心理 17.按照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的观点,与自然的群体相对应的群体是() A.假设群体B.实验室的群体 C.现实的群体D.大群体 18.社会态度属于() A.纯客观范畴B.纯个人主观范畴 C.个人和外界对象关系范畴D.物质关系范畴 19.受众态度一旦形成,就会() A.固定不变B.随时变化 C.既不固定也不变化D.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20.一篇新闻稿在叙述事实的同时,也讲自己的观点,这种说服方式在传播学中称为 ()A.双方面论证B.单方面论证 C.结论的引出D.结论的得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