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1991年民政部指出基层组织建设应着重抓好“社区建设”,此后民政部在全国设立26个“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推动了社区一词的普及。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十七届三中全会认为,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要求“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07年,民政部在全国确定了304个实验县市区,各地也确定了不同层次的实验单位

2012年两会上,中央政府再次强调,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等多项惠农政策,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201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等多项意见,提出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村社区自治能力。以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政治、农村社区经济、农村社区文化、农村社区教育、优化农村社区环境、完善农村社区保障,是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关于这一论题的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农村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着重介绍社区的源起、主要内容,国内外关于社区的界定等等,为以后的叙述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为“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区的治理现状分析”包括农村社区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什么要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治理的功能、现阶段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等等。第四部分为“城镇化过程中,我国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基于以上三部分,客观分析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为“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第六部分是结束语“对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展望”。

通过对以往学者所著文献的研究及分析,笔者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社区治理理论社区建设治理模式

ABSTRACT

The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nstruction undertak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China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It aims at solving problems and improving the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 status in ru ral community, by the way of relying on rural community power, using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ing community function. The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al so the significant chang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 n and management mode in rural China. It is valuable for us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to grasp the rule of rural community transition and find the effective way of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settle the argument in rural areas, improve rural community members livi ng standard and life quality and promote harmony .

The article is directed by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ory, with the prospective of rural community transition, taking the method of combing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realisticanalysis, general inspection and typical analysis. The article aims to unders tand and grasp the objective laws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ind the difficulti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enriching th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oviding the basis for the guiding the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preface, mainly illustrates the purpose and meaning of the research,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thought, method and technical route of the research and gives the innovation points and deficiency of the paper. The second part is General theory analysis of

rural community transition and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 on. Firstly, the paper defines some relevant concepts, then expounds bas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transf ormation and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establish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whole paper. The third part i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rural community transition. This part mainly focuses on rural community transition rules and describes the future trend of rural community transition. The forth part is The practice of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n the bases of studying thebackground of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 cons 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from individual to general, first analys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phase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n analyses three typical cases of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At the end of this part, finds the problems in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modes and construction bodies. The fifth part is The so lu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 c onstruction. Firstly puts forward dynamic promoting mechanism in the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hange of institutional tr ansformation’s body. Secondly analyzes the policy of rural community transition towards the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above analysis, the paper draws several conclusions as follows: First, nowadays ,as the “rural community ”in the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a kind of planned social life community led by government and is the product of national programming institutional tr ansformation during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de termined by farmers’ interest sh 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and farmers’ options should be respected .Second, from the historical retrospect of rural community transi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community , we can get the rural community tends to be highly differentiated, pluralistic ally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which determin es we should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i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never find a single solution for diverse problems. Third, as the government, rural commun ity resident and organization play different roles and act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peri ods, the dynamic promoting mechanism will be helpful for different subjects to function effici ently in certain period, realizing 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Keywords:Rural Developme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绪论

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针对我国当前及今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点,探索依靠农村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农村社区的问题,改善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状况的一项重要建设事业,也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把握农村社区变迁规律,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效途径,对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和谐,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各地正在积极推广和建设的农村社区,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型的农村社区,它有着鲜明的特征和功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如何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和创建和谐农村社区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农村社区在这两个重要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把农村社区建设成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平台。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必须要对现阶段推行的新型的农村社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目前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

农村社区治理实际上是农村社会的重塑过程,其重要意义在于夯实党和国家进行社会管理和社会动员的基础,提高新时期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变革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提高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党和政府必须转变对乡村社会的传统执政方式,实现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由“善政”走向“善治”,有效调动乡村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共同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和合作,从而完成“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目标。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过程中各个阶段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针的分析总结,探索出一条对现阶段农村社区改革有益的道路,响应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1.2国内外的文献综述

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其源自于拉丁语,本意为关系密切的伙伴和共同体。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将德文Gemeinschaft(一般译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社区等)首次用于社会学。继而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他进一步将Gemeinschaft一词同Gesellschafi(一般译为社会)进行对比分析,用来说明社会变迁的趋势和两种不同的社会团体。滕尼斯的著作出版后,美国社会学家罗密斯第一次把该书译成英文,书名为((Fundamental Concept oSociety(社会学的基础概念)》。后来,罗密斯再一次把该书修订成((Community andSociety(社区和社会)》,英文社区(Community)一词由此产生。

芝加哥学派在其人文区位学理论中对现代社会交往、社会交往形式的改变以及社会改良的研究中发展了社区的概念。作为一个注重实践的学派,芝加哥学派赋予了社区一个可操作的定义:“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权的汇集。但是,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institutions)的汇集。社区与其他社会集群的最终的、决定性的区别是组织制度,而不是人。”

1955 年美国学者G.A.希莱里对已有的94 个关于社区定义的表述作了比较研究。他发现,其中69 个有关定义的表述都包括地域、共同的纽带以及社会交往三方面的含义,并认为这三者是构成社区必不可少的共同要素。

中文“社区”一词,起源于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1930年的翻译,其要义与德国学者滕尼斯的表达相近。其社区的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并对社区的构成要素做出了明确解释:(1)以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为基础组成的人群;(2)有一定的区域界限;(3)形成了具有一定地域特点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4)居民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具有对社区的乡土概念。

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 综合卷上) 把农村社区定义为:拥有一定地域空间,以从事农耕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居民共同体区域,是农耕生产方式和乡土生活方式的地域表现,村落和集镇是农村社区的一般表现形式。

学者郑杭生(1991)对社区的定义表达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公共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活动区域。高鉴国(2006)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社区概念的变化,认为尽管作为学术概念,社区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发生了时代变化,但仍可以发现某些重要的统一性。首先,社区作为一种人际或群体关系结构,其基本内涵没有改变;第二,“社区”注重体现一种互动需要,这种互动常常具有首属(直接的、亲密的)关系的性质;第三,社区强调认同与归属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甘信奎(2007)认为社区是由生活在一定区域范围

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并认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社区构成必须具备固定地域、规模数量居民、服务设施、特定文化、社区意识、管理机构等六大要素。徐勇(2007)指出: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单位。由于视角不同,社区的定义呈多样化态势,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他认为,从不同的社区定义理论研究的主要思路。本文将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重点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农村社区变迁的历程和变迁趋势;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发现当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共同的社会联系和价值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一种地方性社会。

1.3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为文献分析法

理论研究的主要思路。本文将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重点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农村社区变迁的历程和变迁趋势;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发现当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1.4研究的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的限制,笔者没有时间、精力去进行实地考察,客观全面的反应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的的现状以及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笔者只是参考前人已有的文献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农村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

1.1农村社区的相关概念

关于农村社区,国内外专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社区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及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主要由六大要素构成,包括固定地域、规模数量居民、服务设施、特定文化、社区意识、管理机构等。而农村社区便是人类最早的社区形态。农村社区也成乡村社区,是主要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聚集起来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人类历史上古老又十分重要的共同体,对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悠久的作用。从我国乡镇区划分的角度来说,农村社区的形态可以是一个自然村、也可以是一个行政村。农村社区不像城市社区那样高度集中,它以居住上的分散性为特点。我国农村社区散布在全国2149个县中( 包括台湾省16个县), 占国土面积的97. 8%。这种大面积的分布决定了农村社区发展的艰巨性。

一些学者把农村社区定义为: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地,以自身为腹地,具有一定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口群体,并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的社区类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小,地域分布广,结构简单,成员间亲密往来,具有较多的家园特征。

及至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社区才算真正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进而大众流行词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主导了社区概念的传播,也正是如此社区概念自其普及之初就已经脱离了纯粹的学术话语,指向了一定的行政辖区。目前对于社区的理解主要有两大类,其一是将社区理解为居委会或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其二是将社区理解为街道办事区辖区,相当于某些学者指称的“街区”的概念。在这种理解之下,社区具有了明显的行政边界,对于社区的关注很快就转变为对社区管理的关注,强调的是政府对于社区的管理行为。

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有学者认为主要是指农村在村委会的领导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对社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促进村民自治,提高本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过程。国内学者认为农村担负着不同于城市的经济功能,推动城市化进程,同时也促进农村城市化。认为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的社会分工比较明确,城市工人主要从事非农工作,发展工业经济; 农民主要负责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生产,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原材料等。这个阶段,城市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1.2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

治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尽管发展时间不长,但该理论一产生就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产生了多种观点,如治理理论的权威斯托克曾详细梳理了治理理论的五种主要观点。在我国治理理论与社区的结合,就产生了社区治理论。该理论认为社区是一个基层治理单位,是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一环。农村社区建设要适应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利益结构和组织方式的变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层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林尚立认为:由于社区日益成为新时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并且社区的作用和功能在不断扩展,社区应成为新时期中国政治建设发展的战略性空间。徐勇、项继权等认为:基于地域和户籍基础上的原有村庄治理模式,具有封闭和排斥性,难以有效整合社区内外资源,而农村社区建设通过重构基层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则是一个有效的平台和抓手。胡宗山、曹海林等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将催生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变革,是对村民自治的补救和创新,有利于促进新型的农村公共治理格局的产生。许远旺认为:农村社区的提出是为了重建基层组织和管理体制,因此它的建设目标和方向是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机制。

随着全球治理理论的丰富和盛行,社区管理理论也由传统的侧重行政管理到侧重治理的转变,社区管理被社区治理替代。所谓社区治理一般理解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公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④这就要求政府和社区组织、社区公民与共同承担社区建设、管理、发展的责任,负责任的政府与有责任感的公民以及社区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共同构成社区治理的主体。社区治理的实质就是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社区治理理论是随着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用以研究解决社居人群自治方式的一种工具。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因城镇化而采取城市社区模式治理农村的过程。以现代农村社区模式统领规划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一方面, 可以克服当前一些农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跑项目、搞开发、建楼房等错误思想倾向, 使新农村建设朝着理性方向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城乡社会发展和治理协调统一, 加快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为正确理解社区治理的内涵,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社区治理的行为主体。传统历史条件下的社区管理主体是“政府独大、一统天下”,而社区治理的主体则是一种由多元化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的新格局。在新的社区治理行为主体中,政府行政机关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但却不是唯一和具有最终决定权的因素。在社区治理模式中,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个人与组织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协商机制,以共同决定和处理社区集体公共事务,努力促使基层社会朝着自治、善治的方向发展。

第二,社区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社区治理的目标除了完成某些特定、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之外,更注重社区内部治理主体的培育和完善、社区治理主体民主自治意识的培育和提高、社区内部各种治理制度和机制的磨合,以及社区内部外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如人力、物力、财力、政策支持等。

第三,社区治理权力运行的向度。社区治理与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行政化管理方式具有很大的不同。其权力运行的方向并不总是单一自上而下的,而是一种多向度、上下互动的过程。它强调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体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共享资源、相互协商合作,共同参与决定公共政策,管理共同事务。这就需要打破国家与社会零和博弈的传统陈旧观念,积极推进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为实现社区善治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二章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区的治理现状分析

2.1我国农村社区发展的演变

社区发展是一种有方向性的变迁, 它指社区的变迁是具有积极性的, 是有目标、有计划的、在人为的积极控制和推动下才发生的。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社区发展的过程, 看作社区中的人们以积极行动改造社区, 使之更适合于环境和人们生活愿望的过程。

我国农村社区大致经历了由文化共同体到生产共同体到逐步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型的嬗变。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社会的重塑过程,是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转变党和政府对乡村社会执政方式的战略部署,也为乡村治理的转型提供了历史契机。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密切相关:一方面,农村社区所着力建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给村民自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重构了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推动了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运转;另一方面,村民自治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内部支撑,培育和挖掘了社区资源,有利于提高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要实现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的联动发展,必须唤醒农村内部的自治元素,开发整合农村自治资源,走出一条内源式发展的道路。

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的文化共同体阶段。费孝通先生将乡土中国称之为“礼俗社会”。因此, 传统农村社区是一种自治的生活共同体, 作为“横暴权力”的国家一般不干预乡村生活。如孙中山先生所说: “在清朝时代, 每一省之中, 上有督抚, 中有府道, 下有州县佐杂, 所以人民和皇帝的关系很小。人民对于皇帝只有一个关系, 就是纳粮, 除了纳粮之外, 便和政府没有别的关系。因为这个原故, 中国人民的政治思想就很薄弱,人民不管谁来做皇帝, 只要纳粮, 便算尽了人民的责任。政府只要人民纳粮, 便不去理会他们别的事, 其余都是听人民自生自灭。”

因此, 尽管传统农村社区井然有序, 但其生活资源甚少, 生活变化甚小, 人们只能祖祖辈辈过同样的生活。传统村落制度是上下脱离、城乡分割的治理体制。进入现代化过程之后, 传统农村社区迅速解体, 其重要表现就是村落自我整合的功能日益弱化。在相当长时间里, 由于民族—国家建构的需要, 农村社会主要依靠的是国家的外部性整合,包括“政权下乡”、“政党下乡”、“政策下乡”这种整合在人民公社时期表现得尤其突出。人民公社体制作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 是国家全面深度介入并按照国家意志重新组织农村社会的产物。

在传统农业形态下的社区,村民们长期共处,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村民间相互了解,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重感情、重传统,文化传统在社区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文化共同体的优点是可以高效率、低投入地反映村民意愿,聚合村民利益,减少乡村治理的交往成本;而缺点在于社会联系和沟通是建立在非正式的组织和文化之上,缺乏稳定的力量和制度支撑,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第二个阶段是建构生产共同体阶段。从1950年代开始,伴随着农村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我国大规模地对传统农村社区加以重新布局和塑造。生产队成为农村最基层的组织,农民在人民公社之中进行生产和生活,他们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是重合的。这个时期我国的农村社区实际上具有生活共同体和生产共同体的双重属性,具有强烈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农村集体社区强大的社会控制和组织能力以及农民对集体组织和村社区的依赖,都是以国家掌握稀缺资源和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实现的。此时,传统的自然状态下以文化为主导地位的乡村社会,已经转化为由国家集权划分和控制的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集体社区。

第三各阶段着力建设社会生活共同体。人民公社体制废除后, 实行村民委员会制度。村民委员会在家庭生产经营基础上实行村民自治。从家庭经营和村民自治角度看,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村民委员会本应该是社会生活共同体, 是村民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域, 但是, 村民委员会制度是由公社制度延续而来的, 虽然不再是生产共同体, 但仍然具有很强的行政功能。村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村民小组大都由原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转变而来。这种村组体制仍然带有相当程度的国家建构的特性, 并服从于国家行政统辖的需要。特别是公社时期形成的“城乡隔绝”的二元社会结构继续沿袭, 国家通过行政任务向农村汲取资源的宏观体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使得村民委员会组织趋于行政化,村民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村民小组治理主要是围绕“上级”的行政任务开展工作, 为本村村民服务的功能随着集体经济体制解体而进一步弱化。“无人管事, 无钱办事, 无章理事”一度成为乡村治理的难题, 由弃农厌农现象所表征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进入新世纪以后, 国家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 免除农业税, 同时提出统筹城

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对于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宏观环境。而在宏观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 农村微观管理和组织体制还很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为: 一是资源整合能力弱。在国家治理农村的方针由汲取向支持转变的过程中, 各种支农惠农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资源得不到合理的运用。。公共财政支持下的公共服务向下延伸时缺乏合适的组织依托。而农村基层的资源本来就较少, 却因为体制所限制而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如现行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是以户籍为基础的。一些离城回乡的退休人员, 虽然生活在村里, 但难以参与当地的治理。而一些人虽长期在流入村工作, 又因户口不在当地村而无法融入工作所在地。特别是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居住在同一区域且经济关联度较高的人群却因为原有的村组体制限制而无法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二是社会服务功能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将农村建设为人们愿意在那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人们所向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就要求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对社会化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而当下农村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低。地方与基层管理长期习惯于“管治”而不是服务。基于财政压力推行的乡村体制改革注重的是“合并乡镇村组”, 以“减人减事减支”, 而未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构起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税费改革, 特别是免除农业税之后, 基层社会由于缺乏经济基础而无力进行自我服务。特别是长期以来农村形成的“事事听上级的”的意识, 弱化了人们的自我服务意识。

2.2为什么要进行农村社区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市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城市要逐步发展成大城市,农村也要逐步发展成小城镇。城市化过程也形成大量的不同传统的农村社区,也不同于城市的农村新型村镇社区,新型村镇社区治理必然成为需要研究社区治理的新领域。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需求。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 二、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 农村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增强,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了非农产业, 农民就业方式、经营方式和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强, 民主法制意识、参与意识和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加, 他们渴望像城里人那样, 收入不断增, 生活不断改善, 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人身安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长期存在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 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也

是亟待我们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可以通过发展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增强农村的服务功能, 倡导社会互助, 使群众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贫有所帮, 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是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二十多年来, 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亿万农民群众的不懈努力,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已经在广大农村基本建立, 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基本得到落实, 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肯定。但是也应该看到,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 村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 社会自治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不少地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村级债务沉重, 村级组织难以为村民提供有效的服务, 对农民群众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新形势下, 如何通过一个有效的载体,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与村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 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可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 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 提升村级组织的管理水平, 使社区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 在密切党和政府同农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 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 为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找到新的突破口。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目前, 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其中,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较为突出的矛盾, 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收入分配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城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出来。这些问题解决不好, 将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 影响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开展社区建设, 可以为整合城乡资源搭平台, 为完善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机制, 为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管理、反应诉求开辟渠道, 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科学技术向农村扩散, 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成果,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基础条件。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 如何把这些政策措施及时落实到基层, 落实到农户, 让亿万农民群众真正受益, 是当前农村面临的重要课题。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

直接受益者, 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动力之源, 如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把农民群众组织动员起来,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必须找到一个有效的抓手。新农村建设还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和参与农村社区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 使各种捐助资金、项目、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村,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农村社区建设, 正是这样一种制度化的途径, 它不仅可以通过民主参与方式把农民组织动员起来, 可以为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中介, 通过社区, 把服务送给农民、把实惠带给农民、把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权交给农民。

2.3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2.3.1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

政府组织,主要指街道办事处,其主要责任是指导社区的管理工作,组织和监查辖区内的市容卫生市政生态人口事项,指导和监管社区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工作。在市场经济充分作用和工业化,城市化催生下,出现大量新型村镇社区时,政府的管理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模式也需要改革创新。特别是要发挥社区主体自治的作用,行政角色就在其中做转换和调整,以使村镇社区治理既不“脱轨”,又能更加有效。

社区组织,主要指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主要职责是通过民主方式产生社区负责人,协调和组织社区公共事务,引导社区自主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另外物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公司社区服务工作站也正在成为重要的社区组织社区主体的多元化,造成了社区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出现,也生产了需要共同治理的必然趋势

社区公众,是社区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享用者,包括了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和管理者社区公众享有平等的权利和福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社区公众要正确行使自己管理权和监督权,促进社区的民主发展,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社区主人由于社区主体角度生成的因素多元,社区公众出现分层,如基于国家的公民,城市的市民,社区的居民,物业的业主等不同的社区公众拥有不同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不同的义务.

2.3.2农村社区建设的特征

社区结构系统由封闭化趋于开放化改革开放前农村社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社会结构简单、血缘关系的结合是农村关系的中心社会化与阶层区分和分化的程度低因此阶层少初级群体多社会组织单位间的结构关系较为松散而不同于城市社区社会化与阶层区分和分化的程度高阶层复杂多样次级群体是社会群体的主流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村社区没有城市社区那种随处可见的科层组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单位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二是职业结构比较单纯

多数以农业为主" 只有少数人从事手工业、商业、服务及其他行业;三是农村社区的社会关系多为社区型而非社团型。

2.3.3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展以来,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群众自愿、便于管理服务、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各地探索制定农村社区布局和建设规划。项继权总结出五种农村社区治理的模式“多村一社区”、“一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集中建设区”、“小区设小区”。

“多村一社区”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是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集约配置公共资源的原则,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建制村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层面成立协调议事机构,在村民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只是服务机构,与建制村没有隶属关系,也不干预村里工作。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 2-3 公里、涵盖 5-6 个行政村。采取这种模式的目的是较好地整合村镇资源,人力资源,克服服务半径过大导致服务水平低下以及服务半径过小导致公共服务成本过高、最终难以长久运行的问题。在民政部确定的 304 个实验地区,有 45 个县市区实行“多村一社区”模式,占实验单位总数的 15.15%。

“一村一社区”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是以建制村为单位设置社区,由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负责领导社区建设工作,在中心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有的还在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建立了服务站或代办点。这种模式是我国大多数农村开展社区建设的通常做法。我国北方平原地区农村社区多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下,农村社区建设在一村一社区的基础上,把村委会和农村社区合二而一,将原“村民委员会”改为“社区村民委员会”。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不增加管理成本和管理层,不会架空村委会。目前有 226 个县市区实行了“一村一社区”的建置,占实验县市区总数的 76.09%,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最普遍的模式。浙江、江苏、重庆等省市的农村社区建设多采用这种形式。

“一村多社区”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是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设置社区,不改变与建制村之间的关系,主要依靠社区内的志愿者组织开展活动。全国共有21 个实验县市区实行“一村多社区”,总实验单位总数的 7.07%。如湖北省部分乡镇实行“撤组建社”,按照“一村多社区”的模式,把原来的村民小组撤销,重新按照以前的自然落为单位设立农村社区。采用这种模式的农村社区大多数分布在山区或村民居住分散的地方。

2.4农村社区治理的功能

1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需要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因素所引致的城乡二元差距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落后政府公共财政长期以来对农村社会的忽视和缺位使得农村社会建设基本依赖村庄既有资源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相当一批村庄集体经济组织能力不断弱化集体经济难以有效支撑农村社区建设的重任与此同时二元体制造成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及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并对村庄共同体能否有效整合进国家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尽管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加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但长久存在的历史旧账使得农村社会与城市社区相比在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上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相当多的农村地区生活环境仍旧脏乱差农村居民还未能全面享受到由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

2它是适应流动社会和基层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变迁的需要在改革开放之前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农村社会实际上都是一个自然型的较为封闭的同质性社会由于生产基本以农业为主生活基本以村庄为主因而往往被称为生产生活共同体其组织管理体系村民委员会也是基于村民户籍和村庄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村民只有拥有村籍才能享有村民自治村民只有拥有集体中的土地才能加入村经济合作社并获得相应的权利而不具有村籍和集体土地的外来人口则难以获得村民自治权并享受到相应的权利和福利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向农村的渗透和推进农村社会和农民的流动性日益加大相当多的农民已经不再依附农业而是转战到其他行业村庄作为一种生产共同体的功能正在弱化村庄社会的多元化异质化正在逐步增强这使得村民委员会作为村庄社会管理和社会组织的能力大大弱化同时一些外来人口又得不到村民委员会的有效管理和服务这尤其体现在城乡结合部的村庄经济较为发达的村庄人口进出量大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难以跟进从而产生治安环境计划生育等诸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构建与新型农村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妥善处理社区内各种居民的权利关系提供一视同仁的高效便捷的社区服务增进社区认同和归属感已成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四章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4.1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1.村民自治制度流于形式。新型村镇社区治理目前仍然沿用传统的民自治模式该模式自治主体单一,自治能力非常有限,并且流于形式,是新型村镇社区治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村民自治是指农村社区的居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

政治参与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81 年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确定,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1 条规定: 城市和农村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至此,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得到确立。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已经进行了 8 次以上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村民自治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以激发广大农民建设农村的积极性。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以及农民民主意识缺失,村民自治制度流于形式。

一些地方的民主选举明确规定候选人要由乡镇党委、乡政府与村民协商提出,有的地方选举甚至直接由政府指定候选人名单。同时,由于农民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管理,往往对自治感到冷漠,参与管理的意识不强,在民主选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违法违规的操作比如村委干部不经过选举就列为村民代表; 有的人为了当选,就用钱拉票; 许多选民未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在选举中投人情票金钱票,使得能干事的人落选 2007 年 7 月,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农村工作处副处长刘锋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指出,村委会换届选举情况比以往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出现较多不正当和非法行为: 拖延、不组织选举,任意指派、任命村委会成员和村选举委员会成员; 私填、涂改选票,聚众扰乱投票场所,抢夺或撕毁选票、损坏选票,焚烧票箱、殴打投票人;买卖、伪造选票,威胁、利诱、限制选民投票,拒不交接村委会工作;一些地方的宗派势力甚至黑恶势力参与竞选活动,为保自己人竞选成功,采取恐吓、监视、跟踪,甚至雇凶打人等行为,侵犯村民的合法权益[14]这些现象严重地阻碍了村镇民主化的进程,不利于村镇社区的有效治理

2.社区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缺乏服务意识。新型村镇社区管理范围,管理人口及相关事务,管理功能,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都远远大于传统社区,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社区管理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社区管理的水平。传统农村干部从综合素质、专业能力、思想品质等方面都很成问题,难以胜任此项工作。目前,村镇社区的工作人员主要由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基层领导干部组成。但是,随着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一些地方的村干部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仍然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要有创新的社区管理理念与方法,而现任的村领导干部普遍年龄较大,且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较低,他们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工作方法落后,抓不住工作的重点,不能带领群众致富;有的领导干部甚至脱离群众,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办事不讲公平原则,对许多事情的处理方法不当;尤其是在宅基地划分、土地和集体副业项目承包等方面,一

些村干部往往利用自己的权力谋私利,搞优亲厚友; 而对群众则不给好处不办事,就算给了好处,也是乱办事,农民的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

3.社区建设投入不足,资金管理混乱。新型村镇社区由于内外力作用情形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的不同,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一些村镇受自然条件制约和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不高,难以顾及社区的建设,甚至参加社区的热情都没有。一些村镇只有小规模的工业和企业,甚至没有工业企业,因此拿不出钱来发展公益业。村镇的公共设施投入明显不足,开办学校少或是条件恶劣,医疗卫生网点少、设备设施落后,一些地方甚至没有像样的道路,还是原来的黄土泥路,一下了雨,就泥泞得难以出行而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村镇,基础设施相对好一点,但也无法与城市比拟。而一般移民新型村镇,由于主要是外力作用,土地转换,政府投入、社会捐助等形成大量资金来源,但有一些地方村镇干部的素质却偏低,资金管理混乱,贪污受贿现象时有发生,致使集体资产流失,建设不达标。村镇社区开展公益事业的资金,主要是由上级政府拨付和群众自己筹措,政府拨付的资金一般是投放在其他一些重点的领域,而社区公共产品的投资主要还是依靠村镇集体本身。然而,目前许多村镇不是受经济环境制约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是社区领导干部对社区的建设不够重视,为谋私利而忽视社区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使得社区得不到长足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活与工作上的需要。

4、农民的社区参与意识薄弱。农民的社区参与意识是社区建设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是社区自治程度和自理水平的反映 ,也是社区发展的一项综合指标。当前农民的社区参与意识普遍薄弱 ,究其原因 ,是农民经济能力较低 ,生活水平不高,没有闲暇的时间参与社区的管理 ,对于社区中的服务活动缺乏参与热情。二是农民缺乏社区归属感。家庭式生产经营方式造成了农民对于、社区的长期脱离状态 ,没有形成对社区的精神依赖。三是由于目前社区发展仍处在发展的初期 ,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都有限 ,使农民没有认识到社区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 ,因此造成农民主动参与社区发展的积极性偏低。

5、农村社区整合度较低 ,发展动力不足。当前的中国 ,城乡社会的二元结构和僵化的土地政策阻碍了农村社区发展。二元的城乡结构将无数的乡村与由其衍生并支撑起的现代城市割裂开了。这种城市主导型发展模式下 ,国家通过牺牲农村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 ,使得农村资源锐减 ,乡村环境恶化 ,农村人才大量外流 ,社区发展源动力丧失[ 6 ]。僵化的农村土地制度造成模糊不清的土地所

有权 ,使那些进城务工经商和以非农业收入为主的农民永远眷恋着土地。一方面造成农村房屋大量闲置 ,另一方面阻碍了城市工商企业对农村的投资 ,社区建设难以有效开展[ 7 ]这些因素导致农村社区整合度较低和价值认同较差 ,社区

资源难以充分利用 ,发展动力不足。

4.2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传播渠道的扩大,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现代政治价值观正在冲击着人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判断。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日益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利益分化导致社会形成了各种阶层。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各种阶层对于社区管理也存在不同的要求,那么,冲突就在所难免了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市场加快了资本的流动激励竞争调节供求关系但其难以限制垄断提供公共产品约束个人的极端自私行为的道德问题同时,政府也越来越无法通过计划和命令的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治理强调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虽然它不能代替国家的政治强制力,也不能代替市场自发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可弥补国家和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五章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5.1妥善处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几个关系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利民、富民的有效载体, 与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去研究, 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去把握, 对民政工作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推进的农村社区建设, 并不是对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简单复制, 而要根据农村的发展实际, 顺应农民的客观需求, 认真探索和实践, 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此,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认识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其内容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 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而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侧重于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 其目的是依托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 整合农村社区资源, 强化农村社区功能, 深化农村村民自治, 实现农村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 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 农村社区建设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同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新农村建设越发展,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就越具备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农村社区建设搞得越好, 就越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农民

群众受益就越多, 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越容易实现。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扩大基层民主, 完善村民自治, 是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 是农民群众开展自治活动, 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 其目的是通过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 保证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办

好,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农村社区建设则是新形势下深化村民自治的一个重大措施, 其目的是通过农村社区这个载体和平台, 把公共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把政府的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 同时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 通过自治、自助、互助, 满足农民群众各方面需求, 增强村级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增强社区的发展活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使自治单元更加明确、具体, 覆盖的对象更加广泛, 自治的内容更加直接和具体, 从而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实现了农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从这种意义上说, 农村社区建设是村民自治的延伸

和拓展, 也是农村基层民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 使深化、完善村民自治找到了新的载体。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与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域广阔、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 必须要有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倡导。政府的推动和倡导, 是农村社区建设顺利开展的政治保障。在目前农村基础薄弱、源有限, 农民的参与热情仍需激发的情况下, 如果没有各级政府发挥决策、执行、组织、协调、控制等作

用, 通过制定规划、政策、资金、技术等强有力的措施支持, 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很难调动起来的。各级政府必须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 提高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 强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责任, 细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措施, 扎扎实实地把农村社区建设向前推进。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农民群众不仅是村民自治的主体, 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农民群众既是农村社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 也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必须相信和依靠群众, 动员农民群众广泛参与,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寻求社区群众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 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管理有序的社区建设参与机制。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动力之源。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是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因此, 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 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实际需求, 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规划和建设方案的制定过程中, 把干部群众的良好愿望变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世界各国发展的自然过程, 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历史阶段,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向原有和新兴城镇转移和聚集的过程, 包括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及乡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农村社区建设与推进城镇化是相互促能, 更多地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从而带动农村发展; 另一方面,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可以把城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及时向农村延伸, 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因此,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 是亿万农民群众分享城镇化和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 也是城乡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过程。开展农村社区建设, 必须坚决杜绝拔苗助长的城镇化, 杜绝各种增加农民负担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真正使农村社区建设成为造福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5.2具体的对策

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它既是一个逐渐转变人们观念的过程, 又是一个深刻的体制创新、组织创新过程。农村社区建设要以建设全面体现小康水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 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重点, 以村庄的整理和整治建设为切入点,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统筹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 科学规划城乡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居民社区建设, 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促进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农田经营向农业专业大户集中,把传统村落整治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农村新社区。

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依据农村社区管理的具体功能,构建多元化的农村社区合作治理组织架构目前农村社区应该具备的功能:一是公共管理功能农村社区履行公共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社区公共资产管理社区居民事务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社区治安管理等二是社区自治功能主要涉及到社区自治事务范围三是社区服务功能建成乡镇政府服务社区自治服务和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农村社区服务网络具体内容包括: 便民利民服务社区福利和公益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科教文卫服务四是文化组织功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居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贯穿社区建设各个方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社区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居民的经社文化生活。具体如下:

《电大社区治理》第二次作业答案章

《社区治理》第二次作业答案(第3—4章)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 C )。 A.xx最基层的政府机关 B.xx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C.市辖区或者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 D.xx社区的社会团体 2.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居民委员会是( B )。 A.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 B.城市基层群众居民组织 C.城市群众性社会团体 D.城市最基层政权形式 3.1958年之前,我国农村基层实行的管理体制是(B )。 A.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管理体制 B.乡(行政)管理体制 C.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管理体制 D.乡政村管理体制 4.1998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 员会组织法》明确界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为( B )。 A.农村基层的政权组织 B.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C.农村基层的经济组织 D.农村基层的社会团体 4.政府机构具有扩张的本性已被(B )所证明。 A.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论述

B.xx定律 C.“马太效应”理论 D.凯恩斯的“消费驱动”理论 5.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B )。 A.组织领导 B.政治领导 C.行政领导 D.工作领导 6.社区工作学者杰克-罗斯曼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区治理策略划分成(ABC )几种模式。 A.地区发展策略 B.社会行为策略 C.社会计划策略 D.自我帮助策略 7.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主要包括(ABD )。 A.办理基层政府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 B.指导居民委员会建设 C.领导辖区经济 D.反映居民意见和要求 8.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萨拉蒙教授的观点,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除了正规性和民间性之外,还包括(ABCD )。 A.非营利性 B.自治性 C.志愿性 D.公益性 9.社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体现在(ABCD )。

2019年电大专科社区治理综合练习一及参考答案

社区治理综合练习一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德国社会学家(A)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化的分别。 A.腾尼斯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 B )。B.美国学者华伦 3.1989年,( C )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C.世界银行 4.学者( A )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A.詹姆斯﹒N﹒罗西瑙 5.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 B )。B.政治领导 6.政府机构具有扩张本性已被( B )所证明。B帕金森定律 7.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乡基层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为( B )。B.3年 8.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成员通过( B )选举产生。B.村民直接 9.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服务对象主要是指( B )。B.农村“五保对象” 10.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人际关系主要靠( A )维系的。A自然的情感、血缘或亲缘关系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区: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2、地理社区:是古老的社区概念,在人们的流动和技术手段不能超越地理空间限制之前,社区是地理社区。 3、身份利益社区:不一定是以地理为基础,主要用来指那些非地域的社区,即功能社区、联盟性社区或是精神牲社区等。 4、个人网络社区:是指基于个人的主观连接的群体而形成的社区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社区的定义和基本要素社区定义;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基本要素:人口、地域、社会互动、共同的依附归属感 2、简述社区问题的内容社区问题可分六大类: (1) 群体偏差和越轨问题 ( 2) 社会排斥和孤主问题( 3 ) 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主问题。(4)社区环境问题(5 )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丢失问题(6 )社会解组问题 3、治理与统治的区别点有哪些?( 1 )主体不尽相同( 2)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 ( 3)管理的范围不同( 4)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4、简述地区发展模式与社会计划模式目标分类的差别?⑴地区发展策略其实不是一个用来概括社区干于策略的适合的概念,它只是客观反映了这种策略的原初发生地是在广大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传统社区里,那里为了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这种共识取向的社区治理模式。地区发展目标分类:地区发展策略的目标追求不是具体的任务目标,而是抽象的过程目标。⑵社会计划策略是指针对社区中的具体问题。社会计划目标分类:社会计划策略的目标侧重于任务目标,所谓任务目标是指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或解决社区中存在的具体的问题。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分校(站、点):电大 学生姓名:杨洁 学号:11 指导教师:林育明 完稿日期:2012.9.25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写作提纲 一、绪论 城市社区是国家最基础的社会单元,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础。加强与搞好社区的工作,可以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素质、同时也维护城市社会的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本论 (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着较浓的行政色彩 2、社区的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 3、社区组织职能错位

4、社区管理制度不规范 (二)、加快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1、构建社区自治组织的体系 2、大力发展社区非营利组织与志愿组织. 3、创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政府管理方式 4、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法律法规体系 三、结论 在现实中,街道办事处就是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居民委员会也非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自治组织”。显然,政府同这两者的关系并非合作关系,而是实质上的上下级关系。如果承认地方政府同基层社会在现实中存在的利益分野,社区利益就只能寻求其它的表达渠道。 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内容摘要】城市社区是国家结构最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础。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搞好社区工作,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素质,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创建安定团结,环境整洁,方便生活,服务四化的文明社区。社区管理真的被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而受到普遍重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仅英、美等发达国家,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相继予以重视。我国从1983年八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以后才开始兴起。近二十年来,虽然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已取得很大成绩,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方式政企不分、政社不分与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是我国传统社会管理的主要方式,并形成了所谓的“单位办社会”的格局,即职工及其家属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问题都需要依靠所在单位解决。尽管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先后对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从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客观需要来看,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写作提纲 本文第一部分是分析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的管理现状,具体有那些管理手段和措施。一是采取比较传统的管理方法,二是社区类型单一,三是社区组织能力错位,四是社区管理中居民的互动性差,与管理者交流少等。然后逐一分析这些管理现状的具体表现形式,将它们细化开来讲解。 第二部分就是针对这些社区的管理现状提出在社区管理中存在了那些问题。一是思想观念的陈旧,二是社区组织力量比较薄弱,三是社区管理者的权力小、建制散,四是社区居民的参与性差,五是民众的权力意识淡薄,对管理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等。然后分别论述各种问题的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后果等内容。 第三部分就是对社区管理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应对或者改善的对策。一是更新观念,用新的思想来武装社区干部,二是调整建制、下放权力,三是加强居委会自身的建设,提高其社区的服务理念和水平,四是加强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管理者之间的互动性,为社区管理献计献策,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五是加强社区的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使各项制度都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下去。 最后是结论,说明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更好地加强社区管理是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同时提倡全民互动,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来,为社区管理和社会全面发展出力献策。

论文摘要 城市社区是国家结构最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是城市的细胞,社会的基础。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搞好社区工作,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生活素质,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创建安定团结,环境整洁,方便生活,服务四化的文明社区。而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归属感的人群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城市社区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入WTO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城市社区管理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如社区管理的行政化趋向问题,社区管理民主性问题,社区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思考。 关键词:社区居民行政管理问题

电大专科《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1

电大专科《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1

社区服务与管理 一、单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每题2分,共20分) 1.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 B )。 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 D.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 2.“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 A ) 。 A.詹姆斯·N·罗西瑙 B.罗纳德·J·格罗索鲁 C.保罗·韦普纳 D.奥利弗·E威廉姆森 3.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 ( C )。 A.城市最基层的政府机关 B.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C.市辖区或者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 D.城市社区的社会团体 4.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 B )。 A.组织领导 B.政治领导 C.行政领导 D.工作领导 5.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乡基层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为( B )。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6.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发生转折的标志是( A )。

A.1987年武汉工作会议 B.1993年14部委颁发的加快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意见 C.1995年民政部颁布的全国城市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 D.1999年民政部开展全国 26个社区建设试验城区试点 7.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服务对象主要是指( A )。 A.民政部门负责的“三无”对象 B.农村“五保对象” C.企业负责的职工福利对象 D.城市社区居民 8.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对社区内( B )的管理。 A.商用物业 B.居住物业 C.工业物业 D.其他用途物业 9.下列关于社区发展的看法,除了( A )外,其他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A.过程说B.方案说 C.运动说D.方法说 10.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是建立在( C )理论基础上的。 A.功能派B.发展心理学 C.系统论.D.控制论 二、多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2至4个正确的。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A.有机体系统 B.人格系统 C.社会系统 D.文化系统 2.法国学者玛丽一克劳德·斯莫茨提出,“善治”或“有效治理”的构成要素有()。

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

社区治理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我国领导人()前不久应邀出访俄罗斯,并出席历史名城()建城300周年庆典仪式。 2、党的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和扩大党的(),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4、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 5、()是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公文文种。 6、《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住地设立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 7、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社区服务”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 8、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的时间一般安排在()。 9、()要以坚持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为目的。 10、社区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是()。 二、判断题:(共20题,每题分,共10分,对的在题后面()内打“∨”,错的打“×”)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报告的灵魂。 2、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财富、尊重创造。()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说明市场经济本身有一个姓“资”姓“社”的问题。() 4、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应当坚持同步富裕,同时富裕。() 5、国务院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6、“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的有关条款规定的。 7、社区居委会下设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可适当收费。() 8、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9、“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琵琶行》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11、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12、推进社区建设的步骤是梯次推进的发展战略,从大中城市开始启动,逐步向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 13、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自治组织。() 14、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行政隶属关系。() 15、社区的划分应坚持有利于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有利于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便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原则。() 16、社区自治章程和社区自治公约由社区居委会提出,街道办事处研究确定。() 17、社区居委会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和公务员的行为进行监督。() 18、中小学校文体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允许适当收费,用于日常维护和管理。() 19、居民会议必须有全体十八周岁以上的居民、户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组选举的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出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我市金江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 题与对策研究 学校江苏电大金坛学院 班级2010秋行政管理专科 姓名李耀东 学号1032001452171 2012 年 4 月

我市金江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李耀东 摘要:现代城市履行社区管理职能是其重要功能,而社区管理职能主要是由居委会承担和完成的。但是,社区居委会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在履行管理职能时有较多问题。不仅仅是硬件的匮乏、软件的缺失,更重要的还在于职责与现实的背离性等,都使之产生难以摆脱的困惑。而要解决其根本问题,应从社区管理制度保障、社区管理工作方式转变、促进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提高等方面予以改善。本文运用调查研究、文献资料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及历史背景,针对各个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的对策。 关键字:社区管理问题原因对策 一、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 我市的社区建设始于2001年,目前共有城镇社区147 农村社区160,随着动迁安置工作的展开我市的社区规模将越来越大,虽然我市在城市社区建设的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城市社区管理中的问题也凸现出来, 社区管理是从传统体制下的街道行政管理过渡转化而来,它顺应变化了的新的情况,能比较有效地解决社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有效地协调社区内各方面的力量,发动大家通过自治互助、共同参与的方式,来满足社区广大居民的需求。社区管理在协调力量、组织居民、教育居民、满足居民需求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具有传统管理体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的存在对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社区的发展、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单位,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没

(完整版)开大2018社区管理网上作业答案

一、单选题 1(2分) “青岛浮山后模式”新体制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三套工作体系”,其中“一个核心”是()。 A.社区党工委 B.居委党总支 C.街道党工委 D.社区党总支 参考答案: A 2(2分) 20世纪30年代初,以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开始使用中文“社区”一 词。 A.吴文藻 B.孙本文 C.费孝通 D.帕克 参考答案: C 3(2分) “南京淮海路模式”街道办事处改革的第三步是()。 A.建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 B.对街道办事处职能进行全面梳理和移交 C.撤销街道办事处 D.建立社区党工委 参考答案: C 4(2分)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保证 是()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参考答案: D

5(2分)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发起者 是()。 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广州 参考答案: B 6(2分) 与社区联系最密切的基层政府组织是()。 A.社区党组织 B.街道办事处 C.区政府 D.居委会 参考答案: B 7(2分) 在美国,()通过与政府、企业、基金会、银行等结合亲密伙伴关系,有力推动了社区经济的发 展。 A.福利组织联合会 B.食品银行 C.社区发展计划 D.社区发展合作组织 参考答案: D 8(2分) ()是德国社区服务的一种形式。 A.慈善组织会社 B.社区睦邻中心 C.社区服务中心 D.邻里之家 参考答案: D 9(2分)

美国社区卫生服务以()为中心,注重建立社区医疗中心与附近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紧密联系。 A.社区 B.家庭 C.邻里 D.镇 参考答案: B 10(2分) 我国首家物业管理公司于()在深圳成 立。 A.1979年 B.1981年 C.1990年 D.1992年 参考答案: B 11(2分) 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新加坡 D.日本 参考答案: C 12(2分) 英国伦()年出现了第一个社区服务组织“慈善组织会社”。 A.1869年 B.1870年 C.1877年 D.1884年 参考答案: A 13(2分) 按照台湾学者徐震的观点,下面属于社区“硬体”的有 ()。 A.社区公共设施 B.社区文化传统

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区管理也就成为城市社会管理的基础,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得到增强,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社区是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管理的好坏会影响城市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角度,为社区管理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对策,对馨园小区社区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 1 馨园小区管理现状 馨园社区居委会隶属于五棵树镇人民政府吉港大街街道办事处,建于2004年,是具有保洁、绿化、治安、文化、医疗保健等全方位服务的新型社区,占地面积0.39平方公里,社区现有居民楼58栋,2012户,居住人口9036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党支部、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共建议事会、社区居委会,形成了议行分设、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社区工作机制。党建、社保、低保、计生、警务等专项工作进入社区并广泛开展了便民、利民服务。通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把 社区工作的平台搭建起来。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馨园小区社区管理起步晚,总体状况较为落后,到目前为止仍处在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章理事”的阶段,囿于资金的匮乏,发展速度缓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较多,主要集中在 以下儿个方面:

2.1 无相关政策法规,缺乏监督制约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社区法规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当地也没有制定可行性的社区管理条例相关制度。适应社区管理和社区组织职能调整的法律法规还十分缺乏。这样的现状制约了社区改革和社区建设的顺利进展,对社区管理权力的监督、社区的规模设置、社区组织机构的建立内容规定不够详细,关于社区组织机构建设的内容也尚未达成共识。 2.2 居民很少参与社区活动和管理目前,该社区许多居民没有把自己看作是社区管理的授权者,对社区内的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参与兴致不高,仍把社区管理工作完全看作是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事,对居委会的选举不关心,对社区的管理工作不关心甚至不配合,使得社区管理工作要全面,深入展开的困难较大。社区成员对行政任命的社区管理主体缺乏认同感,居民的社区意识淡薄,大多数居民仍普遍缺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管理的热悄和积 极性。 2.3 社区缺乏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阶段社区服务已经是对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不再是已往单纯物质扶助的福利和救助,但目前街道、社区居委会服务手段仍不健全,还缺少集教育、生活、娱乐、保障等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服务职能,目前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这种把社区建设混同于政权建设的做法,“准政府”色彩浓厚,反而弱化了本应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政府工作职能,造成街道体制与社区体制在性质和功能上都很难接轨。

关于社区管理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社区管理的调查报告 一、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社区服务受到空前关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一些社会组织、治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社区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城市社区是一种非简单地等同于行政区划的概念,它超脱了行政辖区的范围。 如今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用到社区这个概念,也越来越涉及到了城市社区民主治理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社区的状况及社区的治理模式。通过对城市社区管理的调查,有助于了解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城市社区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活动简介 (一)调查时间:2014年9月1日至10月15日 (二)调查地点:榆林市一些社区 (三)调查对象:社区居民和社区基层管理人员 (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走访法、文献调研 (五)调查内容:当前居委会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是通过实地走访榆林部分社区并对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发送问卷和询问其基层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发现我市社区在不断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调查城市社区现状和主要问题如下: 1、社区工作职能错位,社会管理精力不足。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政府职能转变密切相关。随着政府工作重心下移,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在社区设立机构,将原本由本部门承担的工作转嫁给社区。“社区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是

目前社区承载量的真实写照。社区成为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面和落实层,疲于应付、不堪重负,影响了管理社区、服务居民、开发就业等重要职能的发挥。而地方政府和部门没有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大量义务劳动挤占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社区经济上的负担。 2、社区服务功能缺位,社会管理工作不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依赖度越来越高。就榆林地区情况看,相当数量的社区服务规模、内容、档次不能适应社区居民的需求。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对社区服务认识上存在误区,把社区服务完全“市场化”,将社区服务看做发展街道福利的财源经济;另一方面,形同小“政府”的社区存在着“衣食住行无力管,升级达标使劲抓”的缺位、越位现象。 3、社区队伍素质偏低,社会管理能力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虽然已经得到不断充实和加强,但从调查的所有社区干部看,初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一半以上。素质机构不够合理,居委“老大妈”式的人员占相当比例;有的社区工作者缺乏社区社会工作知识和自治能力;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仍然偏低,难以吸引专业人才的加盟。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着社区工作者的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调查结果分析 产生问题原因的分析: (一)客观原因。随着城市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企业的离退职工、下岗职工越来越多,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增加。政府把更多的职能回归社区,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下沉到社会基层部门,考验着社区居委会的承接能力。 (二)对社区居委会认识模糊。由于实际工作中,政府职能部门各级干部对社区居委会的性质、职能、作用认识模糊,而对居民来说,居委会承担着大量的政府和行政性事务,很容易让他们混淆居委会角色地位,因此许多居民都不了解居委会的工作。 (三)社区居委会和政府部门关系理论与现实的错位。现实中在政府与居委

社区治理网考 答案

1/10)、在原始社会,社区所要发挥的功能是()?(3分) ?A、情感纽带功能 ?B、全部功能 ?C、经济功能 ?D、政治功能 (2/10)、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可分为()个层次?(3分) ?A、四 ?B、六 ?C、三 ?D、五 (3/10)、提出“机械关系”和“有机关联”的社会学家是()?(3分) ?A、迪尔凯姆 ?B、斯宾塞 ?C、滕尼斯 ?D、韦伯 (4/10)、.下列不属于美国学者法林提出的社区类型的是()?(3分) ?A、基于身份和利益属性的社区 ?B、基于服务的覆盖范围的社区 ?C、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 ?D、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 (5/10)、1.德国社会学家()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3分) ?A、迪尔凯姆 ?B、帕森斯 ?C、滕尼斯

?D、韦伯 (6/10)、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3分) ?A、美国学者华伦 ?B、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 ?C、美国学者桑德斯 ?D、中国台湾学者徐震 (7/10)、相较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社区呈现出弱化的功能主要是()(3分) ?A、社会交往功能 ?B、社会参与功能 ?C、经济功能 ?D、社会控制功能 (8/10)、认为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定义过程和定义标准才是构成社会问题和偏差行为的关键行为,至于行为和社会现象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这是()社会问题归因理论?(3分) ?A、社会解组论 ?B、行为偏差论 ?C、社会病态论 ?D、标签理论 (9/10)、腾尼斯把传统社会的社区形态界定为一种自然发生的基于()的靠情感和习俗来维持人际纽带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地域生活共同体。(3分) ?A、理性和算计的选择 ?B、法律和规则 ?C、血缘和亲缘关系 ?D、兴趣和爱好 (10/10)、在马克斯?韦伯看来,()被当作现代转变的核心。(3分)

河南电大《社区治理》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最新河南电大《社区治理》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2015年秋期河南电大把《社区治理》纳入到“教学考一体化”平台进行网考,针对这个平台,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内容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选题 1.1869年,英国伦敦出现了第一个社区服务组织,即以扶贫为主要功能的()。( 2.00分) A.慈善组织会社 B.老年服务中心 C.自由联合体 D.邻里之家 2.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以及社区建设的直接实施者,主管城市社区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工作,履行行政职能的是()。(2.00分) A.居委会 B.社区 C.街道办事处 D.政府 3.经常了解社区群众对党员、社区党组织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社区党组织发挥的哪方面的作用()(2.00分) A.理论学习 B.政策宣传 C.联系群众 D.监督教育 4.社区中介组织的功能不包括()。(2.00分) A.提供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 B.培养公民精神,建设“参与社会” C.整合社区资源,协调社区关系 D.进行党员教育,加强党的建设 5.居民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2.00分) A.社区党组织 B.物业管理公司 C.居民委员会 D.社区中介组织 6.通过调查、统计与文献资料的分析,掌握社区服务现行的环境条件及其发展优势与不足,从而判定社区服务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明确社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为社区服务目标体系的提出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础,这是指社区服务规划的制定中的()。(2.00分) A.社区服务的保障措施规划 B.社区服务的现状分析 C.社区服务的总体目标规划 D.社区服务的具体指标规划 7.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的方向,而治理则是一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动管理过程。这说明()。(2.00分) A.治理与统治的主体不尽相同 B.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 C.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D.管理的范围不同 8.我国社区服务酝酿产生阶段是()。(2.00分) A.1993年-2000年 B.1983年-1987年 C.1987年-1993年 D.2000年至今 9.()具有节约资金、节约场地、方便及时等优点,有助于增进邻里之间的友情,是社区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2.00分) A.设点集中服务 B.协同包户 C.邻里互助 D.社区服务中心 1.社区文化是普通百姓的文化,这体现的是社区文化的()。( 2.00分) A.分散性 B.群众性 C.地域性 D.实用性 2.()是社区成员精神活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2.00分) A.社区文化 B.社区服务 C.社区教育 D.社区卫生 3.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的“一体”是()。(2.00分) A.医院 B.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C.街道行政服务中心 D.社区委员会 4.社区环境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体现了社区环境保护的()。(2.00分) A.综合性 B.单一性 C.整体性 D.持久性 5.人类在生产、生活和一切社会活动中将产生的废弃物和

2018《社区治理》网考任务1_4

社区治理第一次作业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95 一、单项选择题(共15 道试题,共75 分。)得分:70 1.社区居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富有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属于() A. 狭义的社区管理 2.将社区分为居住社区、商业社区、工业社区、政治社区的标准是() B. 社区发挥的功能 3.()是我国城市覆盖面最广、最普遍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城市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C. 居民委员会 4.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的关系是()。 D. 指导、支持与帮助的关系 5.狭义的社区环境是指“影响社区居民生活的环境因素”,即社区的内部环境。狭义的社区环境也可称之为特殊意义的社区环境,它把居住在某一特定社区的居民作为主体,它不包括() 社会环境,也就是社区的生存环境和治安状态 D. 物质环境,也就是社区环境物质方面的总和 6.社区精神环境不包含下列哪一项() C. 社区与政府关系 7.根据物业规模的大小,业主委员会一般设委员()名。 A. 5-15 8.社区环境建设工作一定的共同特征,其中不包括() A.社区环境建设的能动性 9.社区管理的作用不包括()

A.平衡作用 10.街道办事处是()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 C.设区的市或市辖区 11.广义的社区环境不包括() D. 物质环境 12.社区环境和社区管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区管理要适应社区经济环境的发展水平;社区管理要适应社区文化环境等综合状况;社区管理要适应社区自然环境的特点;社区管理对社区环境的反作用,因此() B. 社区环境决定社区管理 13.美国社区治理是多个主体自由和平等参与的过程,这些主体不包括() D. 志愿者 14.滕尼斯将社区分为三种,其中不包括() D. 文化社区 15.街道办事处重新恢复其正常作用是在() D. 1978年 二、判断题(共 5 道试题,共25 分。)得分:25 1.滕尼斯把传统社会的社区形态界定为人们有目的的基于理性和算计的选择,靠法理维系人际关系的契约性社会组织。 A. 错误 2.社区不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而是一个古老的社会生活单位。 B. 正确 3.就社区发展专业而言,我们一方面承认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对农村的破坏和掠夺,另一方面主张帮助社区居民选择合适的技术和项目,促进社区的发展。 B. 正确 4.滕尼斯把现代社会定义为依靠血缘和亲缘关系的靠情感和习俗来维持人际纽带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地域生活共同体. A. 错误 5.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人们的交往互动,从而增强人们的心理归属和认同。 B. 正确 社区治理第二次作业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0

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梧州市步埠社区居委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步埠社区简介 步埠社区范围大概包括从梧州宝石城到蝶山一路大转盘这片区域。社区规模适中,是个比较老的社区。社区居委会位于社区的边缘部位,在一栋住宅楼的三楼,办公室简陋,狭小。 二.社区中问题的分析 组员通过学习社区管理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文献调查法 和访问法分析步埠社区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以下问 题: (一).社区居委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干部综合素质仍然不够强。部分社区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墨守成规,不求改革创新,在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社区经济、增加社区收入方面办法不多、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清、路子不明。另外,新招聘社区干部和社区反聘的退休人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2、部分社区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部分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不能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工作。有的支部书记与社区主任缺乏沟通,思想不统一,无法发挥出社区两委班子应有的工作合力,致使工作开展不得力,社区发展缓慢。

3、社区干部队伍不稳定。社区工作环境艰苦,任务繁重,社区干部待遇低、难落实,不少社区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社区干部后备人选的培养选拔缺乏连贯性的用人机制,真正有文化、有素质、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很难选拔,后备干部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有的社区甚至找不到合适人选出来担任社区干部。干部的选举中也存在一下问题。如居民参与选举的意识不强,选举的程序不完善,选举的宣传力度不够。 4、社区干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党委、政府对于社区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上缺乏完善健全的工作机制。存在对社区干部重使用、轻培养,对于社区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抓得不力,资金和精力投入不够,客观上难以建起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5、社区干部待遇偏低。在社区居委会干部中流传着一句非常形象的比喻就是:社区居委会干部干着公务员的活,却拿着低保的钱。这反映了在现阶段,社区干部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工作量不成正比,同工不同酬是一个比较突出问题。问题的存在,在深层次上影响社区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积极性。 (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积极性不高 1、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对社区的事避之不及,对社区的事务淡漠不关心。例如,提到参加社区活动,居民甚至躲着,但是有些社区事务如果没有居民的普遍参与,就无法进行。不少居民不但自己以各种各样的托词喝借口拒绝参与社区事务,还对积极性高的居民持否定态

2020年社区管理期末试卷参考

社区管理期末试卷(开) 一、名词解释(10%) 1、社区管理: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2、物业管理:指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照合同和契约,对已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及与之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和场地以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对房屋周围区域的环境、清洁卫生、安全保卫、公共绿化、道路养护实施专业化管理,并向业主提供多方面的综合性服务的过程。 二、简答题(42%) 1、简述社区的构成要素。 地域要素:出于实证性研究方便考虑,通常把社区研究限定在较小的地域范围。 人口要素:人口数量、构成和分布三要素。 生态要素:地理条件和资源条件。 结构要素:社区内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心理要素:①社区对成员心理和行为的影响;②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 2、如何理解社区管理的特征和功能? 社区管理的特征:1.区域性2.互助性3.复杂性

社区管理的功能:1.社区管理有助于社区经济的发展2.社区管理有助于社区文化的繁荣 3.社区管理有助于社区环境的美化4. 社区管理有助于社区治案状况的改善 3、简述社区管理和街道管理的区别。 对比项目街道管理社区管理 管理主体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还有其他机构、单位和居民管理目标“眼睛向上看”“眼睛向下看” 管理对象行政隶属的单位面广量多 管理方式上下级命令与服从相互尊重与平等 管理机制单一的行政机制综合性的管理机制 管理内容上级单位指派的任务内容比前者多 4、简述社区服务的基本内容。 1.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 (1)老年人服务;(2)残疾人服务;(3)优抚服务;(4)社会贫困救助服务;(5)儿童服务 2.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 3.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4.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 5、简述街道办事处的性质与特点。 街道办事处的性质:(1)明显的强制性和约束性(2)明显的派出代表性

《社区治理》第一次作业答案(第1—2章)

《社区治理》第一次作业答案(第1—2章)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德国社会学家( A )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 A.腾尼斯 B.迪尔凯姆 C.韦伯 D.帕森斯 2.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 B )。 A.美国学者桑德斯 B.美国学者华伦 C.中国台湾学者徐震 D.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 3.1989年,( C )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 A.联合国开发署 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C.世界银行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4.学者( A )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A.詹姆斯·N·罗西瑙 B.罗纳德·J·格罗索普 C.保罗·韦普纳 D.奥利弗·E·韦廉姆森 5.全球化首先是指( B )。 A.政治全球化 B.经济全球化 C.军事全球化 D.社会和文化全球化 6.美国学者希拉里和威尔士所提出的社区定义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D )。 A.一群人 B.地域或地点 C.社会互动 D.共同的依附归属感、心理认同 7.美国学者法林根据社区的性质提出的社区类型包括( ABC )。 A.地理社区 B.身份利益社区 C.个人网络社区 D.行政社区 8.系统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代表者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系统从低到高的层次包括( ABCD )。 A.有机体系统 B.人格系统 C.社会系统 D.文化系统 9.“治理”与“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 ABCD )。 A.行为主体不同 B.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 C.管理的范围不同 D.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10.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概念所包含的规定性特征包括:( ABCD ) A.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B.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协调 C.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D.治理不意味着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持续的互动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区: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2.社区问题:是指社会问题在社区层面上的表现,社区中许多成员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靠大家集体努力来应对解决。 3.社区治理:指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社区公共事务方面的活动或管理机制。 4.社区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活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面貌,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发扬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简述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者提出的关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各自特点。 答题要点:情感性/情感中立,扩散性/专一性,特殊性/普遍性,先赋性/自致性,集体性/个体性,稳定性/流动性 2.就一般意义来言,现代化对传统社区的冲击和转变有哪些?答题要点:(1)外来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社区精英积极模仿西方的高消费和生活方式,加深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导致社区经济关系的剧烈破坏,社区经济条件恶化。(2)现代国家权威结构的基层延伸,破坏了传统社区里的乡绅治理方式,但又无法迅速建立民主廉洁的村社治理结构,导致了基层社区政治秩序的畸形化。(3)传统社区的稳定性被打破后,导致社区的互助合作机制破坏,难以发挥社区的保障作用,农村社区的基本生活保障缺乏。(4)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保守传统生活生产习惯和生活模式,还是选择市场经济机制下的就业生活方式的挑战。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初稿3)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江苏开放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题目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 究 姓名汤晨 学号 1332001204080 指导教师沈芸 年级 13春行政管理 职称 教学点江苏开放大学昆山学院

目录 内容摘要 一、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 二、当前我市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体制落后 (二)社区管理体制行政化色彩较浓 (三)社区管理法制不健全权力脱管 (四)社区管理中的职能缺位 (五)社区管理的组织力量比较薄弱 三、当前我市城市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受传统旧体制惯性的束缚 (二)我市的社区建设偏向政权建设 (三)法制不健全更缺乏有效监督 (四)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职能缺失 (五)社区组织机构薄弱能力不足 四、加强我市城市社区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社区管理的新理念,完善社区管理体制(二)建设“民主自治”社区取代“行政化”社区(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各级监督 (四)加强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作为 (五)加强社区建设投入 参考文献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内容摘要:首先阐述城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对城市社区的概念、强化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进行了探讨。随后对我市的城市管理现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城市社区管理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市的城市社区管理呈现行政化、法制不健全、政府职能“缺位”等缺陷必须进行改革。分析我市城市社区管理改革的理论依据和驱动因素,提出了城市社区管理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思路,并由此设想了完善城市社区管理的具体思路:构建社区管理的新理念、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各级监督、加强社区干部建设等,从而建立科学有序、先进高效的城市现代社区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社区是人们的生活集聚区,是各种利益关系交织、各种社会矛盾汇聚的场所。完善的社区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调整利益关系,缓解矛盾冲突,为居民提供和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我市的社区建设始于2001年,目前共有城镇社区147个农村社区160个,随着动迁安置工作的展开我市的社区规模将越来越大,昆山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在此背景下,寻求一个完善的社区治理模式成为必然之举。 一、我市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 社区管理是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下,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三种手段,以及引进责任、考评机制、法律机制、市场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四种机制,来处理社区内存在的问题,解决矛盾、服务群众、对社区进行综合性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政治信仰、思想认识、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家庭影响等各方面的差别,导致人们产生种种不同的观念、想法,造成一部分人心理上的失衡,有可能形成不稳定的因素,而婚姻、家庭、子女、职业、生活条件等几乎人人要面对的问题,同样也会诱发不稳定因素。而有效的社区管理恰恰是及时发现不稳定的苗头,及时控制不稳定因素并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最有力手段。 目前昆山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强社区建设管理工作,通过深入开展城乡和谐社区创建,形成一套具有昆山特色的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