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下册1,4,5,6单元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下册1,4,5,6单元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下册1,4,5,6单元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下册1,4,5,6单元课文翻译

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下)系列教材翻译参考译文全章节

Unit 1

幸福隐藏的另一面

凯思琳?麦克高恩1. 咫风、房屋失火、癌症、激流漂筏失事、坠机、昏暗小巷遭歹徒袭击,没人想找上这些事儿。但出人意料的是,很多人发现遭受这样一次痛苦的磨难最终会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变。他们可能都会这样说:“我希望这事没发生,但因为它我变得更完美了。

2. 我们都爱听人们经历苦难后发生转变的故事,可能是因为这些故事证实了一条真正的心理

学的真理,这条真理有时会湮没在无数关于灾难的报道中:在最困难的境况中,人所具有的

一种内在的奋发向上的能力会进发出来。对那些令人极度恐慌的经历作出积极回应的并不仅

限于最坚强或最勇敢的人。实际上,大约半数与逆境抗争过的人都说他们的生活之后与某种

方式的改变。

3. 诸如此类有关危机改变一生的发现有着可观的研究前景,这正是创伤后成长这一新学科的

研究领域。这一新兴领域已经证实了曾经被视为陈词滥调的一个真理:大难不死,意志弥坚。创伤后压力绝不是唯一可能的结果。在遭遇了即使最可怕的经历之后,也只有一小部分成年

人会受到长期的心理折磨。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会恢复过来一甚至最终会成功发达。

4. 那些经受住苦难打击的人是有关幸福悖论的生动例证:为了尽可能地过上最好的生活,我

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愉悦的感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幸福的追求已经缩小到只追求福气

一生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和困惑。

5. 这种对幸福的平淡定义忽略了问题的主要方面一种富有意义的生活所带来的那种

丰富、完整的愉悦。那就是幸福背后隐藏的那种本质一是我们在明智的男男女女身上所欣赏到并渴望在我们自己生活中培育的那种不可言喻的品质。事实证明,一些遭受苦难最多的人

-他们被迫全力应付他们未曾预料到的打击,并重新思考他们生活的意义一或许对那种深刻的、给人以强烈满足感的人生经历(哲学家们过去称之为对“美好生活”的探寻)最有发言权。

6.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更为广泛的定义把深深的满足感和一种通过移情与他人建立的深切联

系融合在一起。它主要受愉悦情感的支配,但同时也夹杂着惆怅和悔恨。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的心理学家劳拉?金认为:“幸福仅仅是许许多多人生价值中的一种。”慈悲、智慧、无私、.洞察力及创造力一有时只有经历逆境的考验才能培育这些品质,因为有时只有极端的情形才能迫使我们去承受痛苦的改变过程。只过安宁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不足以体验一

段完整的人生的。我们也需要成长-尽管有时成长是痛苦的。

7. 在纽约市皇后区一间漆黑的房间里,31岁的时装设计师特蕾西?塞尔感到自己奄奄一息。

就在几个月前,她已经停止服用控制她关节炎的强效免疫抑制药。她从没预见到接下来将要

发生的事:停药之后的反应最终使她全身剧烈疼痛,神经系统出现严重问题。最轻微的动作—比如说试着吞咽一对她来说也痛苦不堪。甚至将脸压在枕头上也几乎难以忍受。

8. 塞尔并不是懦弱的人。她在两岁时就被诊断得了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生都在忍受着

病症和治疗(药物、手术)的折磨。但是这一次,她实在不堪忍受了,她的医生所做的一切乎都不起作用。要么让疾病结束她的生命,要么她就得很快了结自己的生命了。

9. 然而,在经历了若干个不眠之夜后,她想自杀的念头开始被新的感激之情所打断。虽然她仍然感到痛苦,但一种新的意识每一夜都变得更加强烈:一种令人惊叹的解脱感,结合着一

种包容一切的同情和怜悯的情感。“我感到一切我曾经用来认同?自己身份的东西都被剥夺了,”六个月后她这样说道,“一切我认为我知道或相信的事物一时间、金钱、自我形象、对事物的看法一都毫无价值了。意识到这一点真是让我感到解脱。”

10. 在几个月内,得益于类固醇加其他药物的鸡尾酒疗法,她开始能够更加自如地活动了。

她说,毫无疑问她现在的生活状况有了好转。"我感觉我窥探到了生命的秘密以及我们生存

的意义,那就是快乐地生活,同时扶持他人。就这么简单!”

11. 她这种不可思议的经历完全是个惊喜。但是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心理学教授里奇?

特德斯基认为,这种转变的感觉从某些方面看却是很典型的。里奇?特德斯基教授首创了“创伤后成长” 一词。他对那些经历了诸如搏斗、暴力犯罪、突患重病等极端事件的人群进行了

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在刚经历不幸后大多数人随即都会感到茫然和焦虑。他们一心想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毁了。有少部分人事后很久了还不断被记忆问题、失眠以及类似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所折磨。但特德斯基和其他学者发现,对很多人(可能甚至是绝大多数人)来说, 生活最终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更加令人满足。

12. 许多经历过恐怖的人身威胁的人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在事情发生的那一瞬间,我们的安全感被冲破了,平时处于我们与我们对世界的种种看法之间的自我保护的精神盔甲被剥离

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轨迹(我们的习惯、自我认识和主观意念)全部被抛到九霄云外,只剩下对世界的原始体验。

13. 尽管如此,要实际实现这些转变并完全接受新的现实,通常需要有意识地付出努力。,是否愿意并有能力承担这个过程,就是那些在灾难中成长和那些被灾难所摧毁的人之间主要的区别之一。认为灾难有价值的人并不是最坚强或最理性的人。使他们与众不同的是他们能

够将所遭遇的事融入他们自己的人生历程中。”

14. 最终,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以从未想到过的方式获得了解脱。幸存者往往说他们变得更

加宽容,也更能原谅别人,能够缓和原本糟糕的关系。他们说物质追求突然间变得很无聊,而朋友和家庭带来的快乐变得极为重要,他们还说危机使他们能够按照这些新的优先之事来

重新认识生活。

15. 从灾难中成长起来的人尽管经历过恐怖的事情,但他们的恐惧感往往大为减少。他们对

自己的力量感到吃惊,相信不管今后生活中将要遭遇什么,他们都能应付。特德斯基说:“人们不会说他们所经历的是美好的。他们并不是特意要通过这样的经历来成长。他们只是尽其所能生存下来。但回顾起来,他们的收获远远大于他们所预料的。”

16. 埃默里大学精神病学家格列高利?伯思斯在他的近作《满足》中指出,极限耐力运动员每

次训练都要使自己的身体连续数天处于极限状态。他们和经历创伤的幸存者所经历的感觉过

程一样:自我失落,困惑,最后获得一种新的驾驭感。对于经常跑超过24小时的100英里比赛的超级马拉松运动员来说,呕吐和产生幻觉是常事。在一昼夜不停歇不睡觉地跑步之后,

竞赛者有时会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在干什么。

17. 更普遍的在逆境中成长的例子要数生命中最大的挑战之一:为人父母。生育孩子一直被认为会降低幸福程度。为了照顾婴儿而睡眠不足并且必须将自己的消遣撇到一边,意味着有了新生儿的人更有可能感到抑郁并且面临婚姻的危机。然而,长远看来,养育孩子是所有人类

活动中最有意义、最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短时间内牺牲了幸福,却有了更多的收获,比如

满足感、无私以及有机会留下一笔意义深远的遗产。

18. 总之,情感上的回报可以弥补灾难带来的痛苦和艰难。这种精神收获并不能抵消所发生

的苦难,但是它可以把这些苦难全部放在另一个不同的背景中来看待,..那就是即使我们面

临约束和挣扎,我们仍然可以生存得极有价值。金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经

历这种觉悟。“你将不再是自己心目中曾经的你,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你一而事

实会证明生活从此将非常美好。”

Unit 4

A

因特网:绝对的交流,绝对的孤立。一保罗?卡威尔

谷歌使我们变得越来越愚蠢?----尼古拉斯?卡尔

1.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老有一种不祥之感,觉得有什么人,或什么东西,一直在我脑袋里捣鼓个不停,重绘我的脑电图,重写我的脑内存。我的思想倒没跑掉一到目前为止我还能这么说,但它正在改变。我的思维方式在变。这种感觉在我阅读的时候尤为强烈。过去总是不费什么劲儿就能让自己沉浸在一本书或一篇长文章中,被其中的叙述或不同的论点深深吸引。

我还会花数小时徜徉在长篇散文中。可如今这都不灵了。现在,我翻上两三页书,注意力就

开始不集中了。我会变得烦躁,抓不住重点,开始想找点其他的事情做。我感觉我似乎要硬拖着我任性的大脑才能回到文章中。原本轻松自然的深度阅读,已然成了痛苦挣扎。

2. 我想我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十多年来,我在网上花了好多时间,在因特网的信息汪

洋中冲浪、搜寻、添加。对作家而言,网络就像个天上掉下来的聚宝盆。过去要在书堆里或

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中花上好几天做的研究,现在几分钟就齐活。“谷歌”几下,快速点开几个链接,就可以找到我所需要的事实或者精炼的引证。即使在工作之余,我也很有可能在

信息丰富的网络里遨游一收发电子邮件、浏览头条新闻、点击博客、看视频、听播客或者只

是从一个链接跳转到一个又一个链接。(超链接常被比作脚注,但是和脚注不一样,超链接

不仅仅链接到相关作品;它们还驱使你去点击创门。)

3. 对我来说,像对其他人也一样,网络已经成为了一种通用的媒介,大部分信息都通过这个

渠道进人我们的眼、耳,最后进人我们的大脑。能从这样一个异常丰富的信息库中直接获取信息,其优点是很多的,而且也得到了广泛的描述和适当的赞誉。“硅存储器的完美记忆性,”《连线》杂志的克莱夫?汤普森写道,“对于思想来说是一个大实惠。”但是这个实惠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像媒体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恩在上世纪60年代所指出的那样,媒体可不只是被动的信息渠道。它们不但提供了思想的源泉,也塑造了思想的进程。网络似乎粉碎了我

专注与沉思的能力。现如今,我的脑袋就盼着以网络提供信息的方式来获取信息:飞快的微

粒运动。曾经我是文字海洋中的潜水者,现在我则像是摩托艇骑手在海面上风驰电掣。

4. 我并不是唯一一个有此感觉的人。当我向文学界的朋友和熟人提到我在阅读方面的困扰,

许多人说他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们上网越多,在阅读长文章时,就越难集中精力。我所关

注的一些博主也提到了类似的现象。斯科特?卡普开了一个有关在线媒体的博客,最近他承认自己已经完全不读书了。“我大学读的是文学专业,曾经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写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他推测出了一个答案:“如果对我来说,通过网络来阅读的真正理由与其说是我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比如,我只是图个方便,不如说是我的思维方式在发生变化,那么我该怎么办呢?”

5. 布鲁斯?弗里德曼经常撰写有关电脑在医学领域应用的文章。他在早些时候同样提到因特

网如何改变了他的思维习惯。“稍长些的文章,不管是网上的还是已经出版的,我现在几乎

已经完全丧失了阅读它们的能力。”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长期任教的病理学家布鲁斯,弗里德曼在电话里告诉我,由于上网快速浏览文章的习惯,他的思维呈现出一种“碎读”特性。

“我再也读不了《战争与和平》了。”弗里德曼承认,“我失去了这个本事。即便是一篇长

达三四段的博客也难以消化。我只能略微浏览一下。”

6. 仅仅是趣闻轶事还不能证明什么。我们仍在等待长期的神经学和心理学的实验,这将给因

特网如何影响到我们的认识一个权威的定论。伦敦大学学院的学者做了一个网络研读习惯的

研究并发表了研究结果。该研究指出,我们可能已经彻底置身于阅读与思考方式的巨变之中

了。作为五年研究计划的一部分,学者们检测了计算机日志,它跟踪记录了两个流行的搜索网站的用户行为。其中一个网站是英国图书馆的,另一个是英国教育社团的,他们提供了期

刊论文、电子书以及其他一些文献资源。他们发现,人们上网时呈现出“一种浮光掠影般的

形式”,总是从一个资源跳到另一个资源,并且很少返回他们之前访问过的资源。他们常常还没读完一两页文章或书籍,就“弹”出来转到另一个网页去了。有时候他们会保存一个篇幅长的文章,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曾经返回去认真阅读。

7. 多亏铺天盖地的网络文本,更别说当下时兴的手机短信,可供我们阅读的东西很可能比上

世纪七八十年代要多了,那时,我们选择的媒体还是电视。但是,这已是另一种阅读模式,背后隐藏的是另一种思考方式一也许甚至是一种全新的自我意识。“不仅阅读的内容塑造了我们,”塔夫茨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普鲁斯特与鱿鱼:阅读思维的科学与故事》的作者

玛丽安娜?沃尔夫说,“阅读方式也体现了我们自身。”沃尔夫担忧,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那种深度阅读能力。深度阅读能力的形成应归功于早期印刷术的发明,有了它,长而复杂的散文作品也相当普遍了。然而,她说, 当我们在线阅读时,我们往往只是一“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设释,心无旁鹜、深度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的精神联系,这些能力很大程度上已经消失了。

8. 沃尔夫认为,阅读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技巧,它不像说话那样融人了我们的基因。我们得

训练自己的大脑,让它学会如何将我们所看到的字符译解成自己可以理解的语言。而媒体或其他我们用于学习和练习阅读的技术在塑造我们大脑的神经电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实验表明,表意字读者(如中国人)为阅读所创建的神经电路和我们这些用字母语言的人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变化延伸到大脑的多个区域,包括那些支配诸如记忆、视觉设释和听觉刺激这样的

关键认知功能的部位。我们可以预料,使用网络阅读形成的思维,一定也和通过阅读书籍及其他印刷品形成的思维不一样。

9.1882年,弗里德里希?尼采买了台打字机。此时的他,视力下降得厉害,长时间盯着一张纸会令他感觉疲惫、疼痛,还常常引起剧烈的头痛。他只得被迫缩减他的写作时间,并担心自己今后恐怕不得不放弃写作了。但打字机救了他,起码一度挽救过他。他终于熟能生巧,闭着眼睛只用手指尖也能打字一盲打。心中的词句又得以倾泻于纸页之上了。

10. 然而,新机器也使其作品的风格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尼采的一个作曲家朋友注意到他行

文风格的改变。他那已经十分简练的行文变得更紧凑、’更电文式了。“或许就因为这个仪器,你甚至可能会喜欢上一个新短语,”这位朋友在一封信中提到,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他

“在音乐和语言方面的‘思想’常常要依赖于笔和纸的质量”。

Unit 5

A

阿尔卑斯山上的离婚

罗伯特?巴尔1. 约翰?伯德曼是一个常常走极端的人。这本来应该没什么,但可惜,他妻子的性格整个儿是他的翻版。

2. 毋庸置疑,对于任何一个男人,这世上总会有一个相当合适的女人能和他成家,反之亦然。但是如果你考虑一下:每个人仅有机会结识几百个人而已,在这几百个人之中熟知的只有那

么干几人甚至更少,在这十几个人之中又最多只有一两个知心朋友;别忘了,居住在这世上的人有多少个百万,因此显而易见:自地球存在以来,这合适的男人极有可能从来就没有遇到过他那个合适的女人。。从概率上来讲,这样相遇的机会微乎其微,这也正是离婚法庭存

在的原因。婚姻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妥协,而如果恰好两个个性上互不妥协的人结合了,那就肯定会有麻烦。

3. 对于两个这样的年轻人来说,生活没有什么中间点,其结局注定要么是爱,要么是恨,而

就伯德曼夫妇而言,他们到头来有的是那种最刻骨、最傲慢的恨。

4. 在这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夫妻性情不合就能够成为离婚的正当理由,但是在英格兰,并没

有如此微妙的区分,所以除非妻子犯罪,或丈夫犯罪并且为人残暴,否则两者的婚姻关系将一直维系下去,直至死神将他们分开。没有什么比这种事情更糟糕的了,而更令人绝望的是

伯德曼太太为人无可厚非,而她丈夫也并不比一般男人差。然而,也许上面的表述只能说在

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约翰?伯德曼已经忍无可忍,下定决心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摆脱他的妻子。如果他是个穷人,也许他会抛弃她,但是他很富有,而一个人不能因为家庭生

活碰巧不幸就轻易放弃一份蒸蒸日上的事业。

5. 一个人的心思要是太专注于一件事情,没有人敢说他最后会做出什么来。大脑是如此脆弱

的一个思维工具,以至于它容易失去平衡。伯德曼的朋友(他确实有几个朋友)事后声称他精神错乱。下定决心要谋杀妻子时,约翰?伯德曼的神智清醒还是不清醒,现在已无从知晓,但无疑他把谋杀方案设计成看起来像是意外事件,这种方式的确很狡猾。不过,一般来说,脑子有问题的人才狡猾。

6?伯德曼太太非常清楚,她的存在相当折磨她的丈夫,可她的冷酷无情跟他不相上下,而她对他的恨一有可能的话一恐怕比他对她的恨还更人骨。不管他去哪儿,她都跟着。要不是任

何时间任何场合,她都要顽固地强行出现在他面前,他也许永远不会心生谋杀之念。就这样,他一跟她说打算七月份去瑞士度假,她二话不说就打点行李。往常他总会抗议,但这次没有,

于是这对无话可说的夫妇动身去了瑞士。

7. 有一间旅馆位于一座很高的冰川的脊架上,离山峰只有几步之遥.旅馆海拔一点五英里,

孑然独立,仅有一条长六英里、盘旋而上的崎岖山路可以到达?在旅馆的回廊可以观赏到雪

峰和冰川的美景。旅馆附近小道遍布,沿路风景如画,但通往的地点多少都带点儿危险。

8. 约翰?伯德曼对这家旅馆很熟悉,以前日子还挺幸福的时候他常来这一带。如今既然已生

谋杀之念,他就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距离客栈两英里的某个地方。从那地方可以俯瞰周围,它的尽头被一堵破败的矮墙挡住。一天凌晨四点,他偷偷溜出旅馆,来到了这儿一当地人叫

“悬望角”。这儿和他印象中的丝毫不差。就是这里了,他对自己说。“悬望角”背靠的山荒芜而陡峭,附近也无人居住,所以没人会俯视这里。而且远处的旅馆还被山肩遮住了。

9. 站在破墙边沿朝外望,胆子再大的游客也不敢看第二眼。峭壁陡直垂下约有一英里,底下

怪石林立,杂树丛生,蓝色雾霭笼革下,看起来就像灌木丛。

10. “就是这里了!”他想,“而且就明天早上!”

11. 约翰?伯德曼冷酷,无情,沉着地谋划着他的罪行,一如他在证券交易所策划交易。对于那位还蒙在鼓里的受害者,他心中没有一丝怜悯。怨恨让他丧失了所有理智。

12. 第二天,用过早餐,他对妻子说:“我想去山里面走走。你想不想跟我一起去?”

13. “好啊,”她回答得很干脆。

14. “那就好,”他说:“我九点出门。”

15. 九点整,两个人一起出了旅馆。按计划,用不了多久他就会一个人回来。一路上谁也没说话,只是在山间绕来绕去,基本上是平路,因为“悬望角”的海拔和旅馆差不多。

16. 到了目的地后,约翰?伯德曼也没有什么固定计划,他决定伺机而行。他心中时不时生出

一种恐惧,害怕她会死死地拽住自己,一起坠下悬崖。他不自觉地想:厄运当头,她是否已有预感?他一直没有说话,就是怕自己颤抖的声音会引起她的怀疑。他决心要突然行动,千脆利落,让她无法自救,更没机会把他也拉下去。至于她要尖叫,他倒是一点也不害怕。因

为这地方人迹罕至,只有从旅馆有一条路可以过来,而他知道那天早晨没有人离开那幢楼。

17. 这时“悬望角”已经在望了,伯德曼太太却停住了脚步,还打了个冷战,这着实令人怀疑。伯德曼先生眼睛微眯,审视着太太,又开始怀疑她是否已有所警觉。没人敢说,两个人这样紧挨着走路,他们的大脑之间会有什么无意识的交流。

18. “怎么了?”他生硬地问道,“累了?”

19. “约翰,”她叫道,声音中带着喘息,好多年没有叫过他的教名了,“你不觉得如果你

当初对我好点儿,事情也许会不一样?”

20?“我觉得,”他答道,眼睛看着别处,“现在讨论这个问题已经太晚了。”

21. “我有很多遗憾,”她声音发颤,“你就没有?”

22. “没有,”他答道。

23. “很好,”伯德曼太太答道,语气又恢复了一贯的生硬,“我只是想给你一次机会。”

24. 她丈夫盯着她,

25. “你什么意思?心生疑虑。”他问,“给我接受他憎恨的人的任何东西。机会?我不要你的机会,也不要你别的什么。男人不会我想我对你的感觉对你来说不是秘密。我们是硬绑在

一起,而你更是想方设法让这份关系变得让人忍无可忍。

26?“是”她答道,眼睛看着地上,“我们是绑在一起的一我们是绑在一起的!”

27.她低声反复嘀咕着这句话,两人走完剩下的几步来到了“悬望角”。伯德曼坐在那摇摇欲坠的破墙上。他妻子则把登山杖扔在了石头上,心神不宁地走来走去,拳头摄了又松,松

了又撰。随着那可怕时刻的临近,他屏住了呼吸。

28?“你干嘛像个野兽走来走去?”他叫道,“过来坐我旁边,安静点。”

29. 她面对着他,眼中闪耀着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光芒一一种疯狂和僧恨的光芒。

30. 她说:“我走起来像个野兽,因为我本来就是。你刚才说了你对我的恨,但你是男的,比起我的恨你的不值一提。尽管你人很坏,非常想了断这份将我们绑在一起的关系,但我知道有些事你还是不会去做的。我知道你没想过谋杀我,但是我想过。”

31. 听到谋杀,他不由得一惊,心里有些负罪感,双手紧张地抓着身旁的石头。

32. “是的,”她接着说,“我已经跟我英格兰的所有朋友说我肯定你打算在瑞士谋杀我。”

33. “我的上帝!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他大叫。

34. “我这么说是要让你瞧瞧我有多恨你,让你瞧瞧为了报复你我准备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我已经让旅馆的人提高警惕,我们出门时就有两个人跟着我们。旅馆老板还劝我别跟你来。再过一会儿那两个人就会看到“悬望角”了。如果你觉得他们会相信你的话,那你就跟他们

说只是个意外吧。”

35. 这个疯女人一把扯碎了裙子前片上的花边,并撒落一地。伯德曼站起身,喊道:“你在做

什么?”但是,他还没来得及靠近她,她就已经跳过矮墙,尖叫着,翻滚着,掉进了那令人

生畏的万丈深渊。

36. 不一会儿,有两个人急急忙忙来到石头边,发现伯德曼一个人愣在那里。尽管内心一团乱麻,但他知道就算实话实说也没人会相信他。

Unit 6

A

就职演说

J.E 肯尼迪1. 约翰逊副总统,主持人先生,首席大法官先生,艾森豪威尔总统,尼克松副总统,杜鲁门

总统,尊敬的牧师,我的公民同胞们,今天我们庆祝的不是政党的胜利,而是自由的胜利。这象征着一个结束,也象征着一个开端;意味着延续也意味着变革。因为我已在你们和全能

的上帝面前,宣读了我们的先辈在大约175年前拟定的庄严誓言。

2. 当今的世界已经大不相同。人类的巨手掌握的力量既能消除人间一切形式的贫困,也能毁灭一切形式的人类生命。但我们的先辈为之奋斗的那些革命信念,在世界各地仍然处于争论

之中。这个信念就是:人的权利并非来自国家的慷慨,而是来自上帝的恩赐。

3. 今天,我们不敢忘记我们是第一次革命的继承者。让我在此时此地告诉我们的朋友,同样也告诉我们的敌人:这支火炬已经传递给新一代美国人。这一代人出生在本世纪,在战争中

受过锻炼,在艰难困苦的和平时期受过磨炼,他们为我国悠久的传统感到自豪一他们不愿目

睹或听任人权渐趋毁灭,对于这些人权我国一向坚定不移,而且在当今国内和世界范围我们

也同样全力拥护。

4. 让每个国家都知道一不论它希望我们繁荣还是希望我们衰落一为确保自由的存在和胜利,我们将付出任何代价,承受任何重负,应付任何艰难,支持任何朋友,反抗任何敌人。

5. 这些就是我们的誓言一而且还有更多。

6. 对那些和我们有着共同文化和精神渊源的老盟友,我们保证待以挚友那样的忠诚。如果我

们团结一致,就能在许多合作事业中无往不胜。如果我们分歧对立,就会一事无成一因为我

们不敢在争吵不休、四分五裂时迎接强大的挑战。

7. 对那些我们欢迎其加入到自由行列中来的新国家,我们格守我们的誓言:决不让一种更为残酷的暴政来取代一种消失的殖民统治。我们并不总是指望他们会支持我们的观点。但我们始终希望看到他们坚强地维护自己的自由一而且要记住,在历史上,凡愚教地狐假虎威者,

终必葬身虎口。

8. 对世界各地身居茅舍和乡村、为摆脱普遍贫困而斗争的人们,我们保证尽最大努力帮助他

们自立,不管需要花多长时间。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共产党可能正在这样做,也不是

因为我们需要他们的选票,而是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自由社会如果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

也就无法保全那些少数的富人。

9. 对我国南面的姐妹共和国,我们提出一项特殊的保证:在争取进步的新同盟中,把我们善

意的话变为善意的行动,帮助自由的人们和自由的政府摆脱贫困的枷锁。但是,这种充满希望的和平革命决不可以成为敌对国家的牺牲品。我们要让所有邻国都知道,我们将和他们在

一起,反对在美洲任何地区进行侵略和颠覆活动。让所有其他国家都知道,本半球的人仍然

想做自己家园的主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