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2017.6

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2017.6

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2017.6
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2017.6

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

一.填空

1.对人类的祖先,我们肯定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先把他们存入(),然后,小组之间()和()所提出的问题,最后,各小组从中选择一两个既()又有()的问题进行研究。

2.人类从()演变而来的。

3.在搜集事实与证据之前,必须先进行()与(),充分做好()的准备工作。

4.先分组(),制定出(),然后()和(),并()我们的研究计划。

5.我国有()的神话传说。

6.早期()发现,()有时会把灌木丛点燃,于是,他们开始摸索并逐渐学会用()烤熟食物,在北京周口店()就发现了()的遗迹。

7.在距今大约()年,人类的祖先就已经从用()过度到()。

8.我们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人类祖先的()以及()推测猿人的生活方式。

9.通过对证据资料的()与(),形成对研究主题的(),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最后与大家一起交流研究成果。

10.科学家在()、()、()都进行了大量对人类和前人类化石的研究。一系列的研究充分()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因为每发现一个更为古老的化石,其解刨结构就进一步接近()。

11.在北京西南郊的(),有一座()山,因为早在()年前,著名的()就生活在这个地方,所以龙骨山被誉为“考察人类历史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

12.1934年,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开始负责周口店龙骨山的发掘工作。

13.()的发现,为从()到()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

14.亚洲东部的人是()种人,美洲的印第安人也是()种人,居住在地球的相同纬度上。

15.从人体形态学上分析知道,美洲土著人在()上与西伯利亚和亚洲地区的黄种人非常()。

16.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变化时自然选择所造成的。

17.达尔文的进化论学所认为,现代生物有()。

18.我国古生物学家1984年7月所发现的云南澄江的生物化石群,证明了()时,生物物种出现了()。

19.从世界人种分布图上,我们能够发现黑种人主要居住在(),那里靠近赤道,()而();白种人主要居住在(),那里(),黄种人主要居住在(),那里()。

20.我国古生物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化石,于是很多人认为人类的祖先可能起源于()。

21.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类和()关系最近。

22.科学家研究发现,美洲大陆最早的古人类遗物为距今大约1万年的()。

23.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的()问题、()问题、()问题的过程。

24.达尔文提出了()学说: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从()长期发展来的,他还写出了科学巨著(《》)。

25.()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佳途径,()是我们探究的基本方式。

26.绿色社区建设,除了包括()、()、()、()、()、()和()外,还包括()和()等因素。

27.调查是一项很()、()的工作,小组内要做好()。

28.我们做过的调查活动有()、()还有()。

29.发放问卷不能少于()份。

30.调查研究要做到()、()、()、()。

31.燃煤供暖()、空调等电能供暖()。

32.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过大,达()左右,我国排放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硫,和()的烟尘都是()引起的。

33.目前,对污染很少的()能和()能利用率还很低,因此,进一步开发()能和()能是人类的共同目标,也是解决能源匮乏的()。

34.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建立了()和()机制的()社区。

35.鱼儿离不开(),()是影响金鱼生活的主要因素,()、()或()等不同水质都会影响金鱼的生活,此外,()和()也是直接影响金鱼的生活。

36.走访有关人员时,要注意讲话的()和()。

37.查阅资料时,要注意数据的(),并写清数据的(),以便日后()。

38.金鱼的呼吸质量与放养密度基本呈()关系。每条金鱼获得的氧气量=

39.在五年级做钟摆实验时,我们知道了对比实验一般只设定()个变量。

40.为了实验能取得成功,必须尽量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的()。

41.()是经过净化处理的,是比较理想的养金鱼用水,但在使用前,一定要在盆子里晾2-3天,使水中消毒用的()排除掉。

42.金鱼是()性动物,他们不但喜欢食用()的食物,如(),而且也能进食经过加工的食料,比如()、()、()、()等。

43.给金鱼喂食时,要(),通常每日喂食()次为宜,每次不要喂的太多,每次只喂总食量的()。

44.按设计方案,每缸均要重复实验()次,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45.金鱼的呼吸质量与放养密度基本成()关系。

46.生物生存都需要一定的(),()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共同空间。

47.水温骤变超过()时,容易造成金鱼的死亡。

48.自然水域中的鱼儿生存还受到()的影响,他们正用生命演绎着一幕幕()的生命之剧。

49.和小金鱼一样,生物总是生活在适合他们各自生存的环境中,当环境发生()或()时,生物就必然会受到(),生物会用各种方式()生存环境的变化。

50.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的,当环境遭到()时,就会造成大批的生物(),甚至造成物种的()。

51.造成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本身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52.()是自然界最强大的生物类群。

53.()、()、()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防雨工具。

54.给雨具找缺点时,可以从()、()、()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55.在改进雨具的过程中,要用到很多材料,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到它的()性、()性、()性等。

56.常见的材料可以分为()和()。例如()、()、()、()等都是人造材料,()、()等都是天然材料。人类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不断的发明新的()。

57.()是英国一家橡胶厂的普通工人,他无意中发明了雨衣,英国冶金家()进行了改进,大家把雨衣称作(),直到现在在英语里雨衣仍有一种叫法叫()。

58.雌鸵鸟集中下蛋,雄鸵鸟孵蛋,这种繁育方式是与炎热的气候相()的。

59.参考征集来的(),继续()与()。()与()好的雨具,必须经过()。在检验中发现(),再反复()。最后就能够制作成令我们满意的新型雨具了。

60.为了更好的解决难题,有条件的学校和同学可以把遇到的问题发布到()上,向更多的人征集解决难题的金点子,让更多的人参与()和()活动。

61.29.2004年()月()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并首次颁布了全国

统一的绿色社区()。

62.国家每年都认定一些()市、()县,各级政府也评选出一些()社区、()村。

63.访谈前要把()准备好。

64.我们所经历的()与()过程,是不断()问题()问题的过程。

二.选择

1.把垃圾分类:

A.牙签、

B.木块、

C.报纸、E.纸盒、F.果皮、G.剩菜剩饭、H.易拉罐、I.旧电池、J.棉球、K.塑料袋

可回收:不可回收:

2.饲养金鱼的数量()。

A.越多越好

B.为保证呼吸顺畅一条就够了

C.按鱼缸容量,不要太多

3.金鱼的食物()

A.水草

B.面包屑

C.米饭粒

D.昆虫幼体

E.鱼虾碎肉

F.麸皮

4.换水频率()

A.每天都换

B.不需要换水

C.按需要换水,如水已经混浊了

5.水温()

A.一定要使用温控器

B.只要不是太冷太热都可以,一般要在0℃以上,不能让水温急剧变化

6.下列材料中,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①塑料②羊毛③玻璃④木块⑤光导纤维⑥棉花⑦竹竿⑧水泥⑨石块⑩牛皮

天然材料有:人造材料有:

7、在距今大约()前,人类的祖先已经从用天然火过渡到人工取火。

(1)1500万年(2)30万----5万年(3)1万年

8.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

(1)环境变化时自然选择所造成(2)人类祖先的不同的原因(3)人类进化的结果

9我国排放的废气中,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引起的。

(1)燃煤(2)汽车尾气(3)天然气

10.人们把大鱼虼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草的食物关系叫做()。

(1)食物链(2)食物网(3)生态平衡

11.目前据科学家找到的证据显示,原始人最早出现在()。

A.亚洲

B.欧洲

C.美洲

D.非洲

E.澳洲

12.人类的祖先最早使用的工具是()制成的。

A.石头

B.木头

C.金属

D.泥土

13.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的火种来()。

A.钻木取火

B.燧石取火

C.森林大火

D.火山爆发

14.绿色社区标准中包含的内容有()。

A.节水

B.节电

C.降噪

D.绿化

15.居民买菜时提倡使用()。

A.塑料袋

B.布袋

C.竹篮

D.无纺布袋

16.绿色社区垃圾回收方式是()。

A.露天式垃圾场

B.楼道式垃圾道

C.分类回收

17.清洁能源包括()。

A.天然气

B.煤炭

C.管道煤气

D.太阳能

18.在调查中不宜涉及的个人隐私是()。

A.年龄

B.性别

C.收入

19.下面哪个问题的指向性更明确?()

A.请问您能坚持绿色消费吗?

B.请问您购物时会自备环保购物袋吗?

20.不便于信息统计的问题类型是()。

A.问答题

B.选择题

C.判断题

21.小金鱼的生存需要()。

A.水

B.氧气

C.食物

D.阳光

22.金鱼是由()鱼演化而成的观赏鱼类。

A.鲤鱼

B.鲫鱼

C.鲢鱼

D.鲈鱼

23.金鱼的原产地是()。

A.日本

B.朝鲜

C.中国

D.俄罗斯

24.为了保证对比实验的公平,使实验组和对照组()。

A.只有一个条件不同 B.每个条件都相同 C.只有一个条件相同

25.导致小金鱼死亡的原因可能是()。

A.吃的太饱

B.鱼缸太小

C.噪音

D.光线太强

26.爱迪生试用了几千种做灯丝的材料都失败了,一个商人讥讽他:你实验了几千种材料都没有成就。爱迪生回答是()。

A.你等着瞧!B.我还会试下去! C.不,我至少证明了有几千种材料不合适做灯丝。

三.判断

1.人类的肤色与生存环境没有关系。()

2.黑种人主要居住在欧洲。()

3.调查是一项很简单容易的工作。()

4.金鱼的放养密度与呼吸质量成正比例关系。()

5.给金鱼喂食时要多喂。()

6.饲养金鱼时,放养密度越大越好。()

7.太阳能是解决能源匮乏的有效途径()

8.“北京人”的发现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9.自然界中,所有生物都与其他生物发生食物关系。()

10.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与环境因素没有关系。()

11.羊毛和化纤都是天然材料。()

12.为了方便,可以多使用一次性物品。()

13.当环境遭到重大破坏时,生物会很快适应,不会受到影响。()

14.人类是当今自然界最强大的生物类群。()

15.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对环境的破坏,比其他任何生物类群造成的破坏都有严重。()

16.在英语里“雨衣”有一种叫法是“麦金杜斯”()

17、在研究科学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需要大量的事实和证据的支持。()

18、伟大科学家达尔文用毕生的心血得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19.亲历探究,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佳途径;深入调查,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

20.在研究金鱼死亡原因的实验活动中,就是要看到金鱼会在什么环境中死亡,这样才能找出金鱼死亡的真正原因。所以不必计较金鱼的死活。()

21.在改进雨具的过程中,要运用到很多材料。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到它的反光性、透水性、导电性等。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材料十分重要。()

22.在做对比实验时,可以设置多个变量。()

23.采访专家前需要预约并准备好采访提纲。()

24.网络上的信息都是经过严格审查的,所以很可靠。()

25.博物馆的藏品很丰富,参观时要认真听讲解员讲解。()

26.资料不需要筛选整理,可以直接抄在资料卡上。()

27.科学家事专业研究人员,他们的说法一定是正确的。()

28.事实与证据是得出推论的重要依据。()

29.通过讨论可以了解他人的观点,互相启发。()

30.考虑周详的计划能够降低执行的难度。( )

31.小组选择研究主题时以兴趣为主,不必考虑班级计划。( )

32.金鱼价格较高,也可以用价格便宜的小鱼进行试验。( )

33.请求别人帮助时,说话方式会影响到对方的反应。( )

34.一组对比试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

35.为了保证水质,给金鱼换水越频繁越好。( )

36.红虫、蛋黄、面条、饭粒、面包都可以作为金鱼的饲料。( )

37.只要金鱼还能吃就应该继续喂食。( )

38.自来水中含有氯气,需要晾晒后再给金鱼换水。( )

39.了解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避免重复劳动。( )

40.雨具已经被改进得很完善了,没什么可改进的地方了。( )

41.改进方案的设计应该根据我们的能力和现有的条件。( )

42.对雨具的改进创新难度很大,小学生做不了。( )

43.发明创新是人人都可能做到的。( )

44.改进产品时,往往一次就能成功。( )

45.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创新中完成的。( )

46.发明家们经历的创新过程与我们的活动有很多相似之处。( )

四.连线

五.排序

1. 原上猿 腊玛古猿 南方古猿 直立猿人 尼安德特人 克罗马农人

2. 1.产品制作 2.信息查询

3.产品定型

4.产品试用

5.产品设计

6.改进完善

7.提出问题

( ) ( ) ( ) ( ) ( ) ( )

六.问答题

1.什么是绿色社区?

答: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文明社区。

2.什么叫食物链?

答: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和其他一定数量的生物之间发生着食物关系,人们把这种关系成为食物

链。

3.人类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

答:距今大约1500万年前,非洲的原始森林里生活着大量的古猿,后来,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森林减

少,一部分古猿被迫从树上下来,开始了直立行走,并学习用手使用石块和树枝等工具用来获取食物和防

御敌人。

4.影响金鱼生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鱼儿离不开水,水是影响金鱼生活的主要因素,换水频率、自来水或河水等不同水质都会影响金鱼

的生活,此外,放养密度和水温也直接影响金鱼的生活。

5.造成金鱼死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网络 图书 专家 博物馆 严谨、可靠 真实、生动 海量、便捷 专业、精深

玻璃幕墙 厨房油烟 汽车鸣笛 滥用塑料袋 乱扔废电池 空气污染

光污染 噪声污染

白色污染 水污染

放养密度、水温、水质、换水频率、喂食等。

6.造成人类皮肤颜色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答: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环境变化时自然选择所造成的。

参考答案:

一. 填空:

1 .问题银行 整理 评议 感兴趣 能力研究 2. 猿 3. 计划 组织 专题研究 4 .商议 研究计划 集体交流 评议 修改完善 5 .女娲造人 6. 猿人 闪电 火 猿人遗址 用火 7. 30万-5万

8.骨骼化石 遗留痕迹 9 对比 分析 解释 10 .非洲 亚洲 欧洲 证实 猿 11.周口店镇

龙骨山 四五十万 “北京人” 12. 贾兰坡 13.“北京人” 猿 人 证据 14.黄 黄

15.形态 一致 16. 环境 17 .共同的祖先 18. 寒武纪 爆炸性增长 19. 非洲 干燥 炎热 欧洲 光照较少 亚洲东部 光照适中 20. 中华曙猿 中国 21.现代类人猿 22. 尖状器

23.发现 提出 解决 24.生物进化论 单细胞生物 《物种起源》 25. 亲历探究 深入调查 26. 绿

色建筑 社区绿化 垃圾处理 污水处理 节水 节能 新能源设施 完善的管理体制 居民的良好生活

习惯 27. 复杂 细致 分工 28. 访谈 问卷调查 实地考察 29. 30份 30 团队合作 准备充分 文明礼貌 注意安全 31.污染大 成本较高 32. 燃煤 70% 85% 90% 73% 燃煤 33 .风 太

阳 风 太阳 有效途径 34.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 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公众参与 文明 35.水 水 换水频率 自来水 河水 放养密度 水温 36.方式 态度 37.准确性 来历 复查

38 反比例 . 39.一个 40.影响 41.自来水 氯 42.杂食 天然 鱼虫 蛋黄 面条 米饭 面包屑 43.定时定量 1-2 三分之一 44. 3 45 .反比例 46.空间 自然环境

47. 4℃-5℃ 48.其他生物 “生命之剧”49.变迁 遭到破坏 影响 适应 50.有限 重大破坏 死亡 灭绝 51.生物 52.人类 53.雨衣 雨披 雨伞 54.面料 结构 功能55.透明性 反光性 导电性

56.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反光漆 荧光粉 塑料 玻璃 竹竿 木条 57.麦金杜斯 帕克斯 麦金杜

斯 麦金杜斯 58.适应 59. 金点子 改进 制作 改进 制作 实践检验 不足 改进

60. 互联网 改进 制作 61. 6 5 标志 62. 生态 生态 绿色 生态 63. 问题

64. 改进 制作 发现 解决

二.选择

1.可回收:C E H 不可回收:A B F G I J K

2. C

3.A B C D E F

4.C

5.B

6.天然材料:②④⑥⑦⑨⑩ 人造材料:①③⑤⑧

7.②

8.① 9① 10. ①

11.D 12.A 13.C 14.A B C D 15.B C D 16.C 17.A C D 18.C 19.B

20.A 21.A B C D 22.B 23.C 24.A 25.A B C D 26.C

三、判断

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17. √ 18. √ 19√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四.连线

五.排序

2 .7→2→5→1→4→6→3

水中的含氧量 缸内金鱼的数量

网络 图书 专家 博物馆 严谨、可靠 真实、生动 海量、便捷 专业、精深 玻璃幕墙

厨房油烟 汽车鸣笛

滥用塑料袋 乱扔废电池

空气污染 光污染

噪声污染 白色污染

水污染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 各单元知识点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

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

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1-1、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1、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 2、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3、哪些工作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用放大镜做什么工作(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正确的使用方法: ⑴眼、物不动而镜动。⑵眼、镜不动而物动。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⑴书上的图像是由彩色点组成的。 ] ⑵电视机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的色点组成。 ⑶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放大镜的特点。 1、特点:透明;中间厚,周围薄。 2、名词:直径、凸度、焦点、焦距、放大倍数、视野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⑴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 ⑵怎样测量:a测焦距b比较放大前后的字数 c 比较放大的格数d比凸度 ⑶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作用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1、昆虫的耳朵:蟋蟀的“耳朵”在足内侧,蝉的在腹部,雄蚊、蚂蚁的在触角上、蟑螂的在

尾须上。 2、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一个个小眼组成,不同昆虫小眼的个数不同。每个小眼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有复眼的昆虫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拼图。昆虫的视力有限,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感。 ! 3、昆虫的触角:蝴蝶的棒状,蟋蟀的丝状,蚕蛾的羽状,天牛的鞭状。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会画蝴蝶、蚕蛾、蝗虫、天牛的触角);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点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昆虫依靠触角分辨气味,嗅觉比人的鼻子还要敏锐。 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分辨气味,平衡身体。 4、昆虫的翅膀: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小鳞片由许多扁平的细毛组成。 5、昆虫的口器:咀嚼式,蜻蜓、蝗虫;刺吸式,蚊子、牛虻;舐吸式,苍蝇;虹吸式,蝶和蛾;嚼吸式,蜜蜂。 6、昆虫的足:步行足,蟑螂;跳跃足,蝗虫;游泳足,龙虱;挖掘足,蝼蛄;携粉足,蜜蜂。 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1、会画蚜虫和草蛉。 2、观察蚜虫要在10倍的放大镜下才可以看清。 3、蚜虫的繁殖:春夏季进行孤雌繁殖;冬季雌雄交配后产卵繁殖。 ;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用肉眼直接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形状、颗粒大小等)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食盐:白色的立方体。白糖:白色的立方体。 味精:白色的柱状体。碱面:白色的细小颗粒。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晶体的特征: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状。 ·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复习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检测题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每个空格2分,共20分): 1、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而()的发明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2、我们把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称为(),比如身边的物质中有食盐、白糖、()等。 3、我们利用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4、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的范围称为()。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 6、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40×,那么物体图像将被放大()。 7、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就是它们的“鼻子”。 8、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那是植物进行蒸腾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 )。A、反射 B、折射 C、不变 2、凸透镜是( )、透明的镜片。 A、中间厚边缘薄 B、中间薄边缘厚 C、一样厚 3、()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 B、动力学 C、仿生学4、蟋蟀的耳朵在 ( )。 A、头部 B、足内侧 C、腹部5、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 ) 倍。 A、200 B、2000 C、200万6、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 ) 。 A、相同 B、相反 C、无关 7、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对足。 A、2 B、3 C、4 8、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 越小。 A、放大倍数 B、焦距 C、视野 9、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 的信息。 A、更少 B、同样多 C、更多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资料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P3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色)(绿色)(蓝色)三色组成的。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8、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

(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9、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的多。 10.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蚜虫的天敌是(草蛉)11、在(17)世纪,人们发现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2、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观察简直就像是一片(丛林) 13、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松香)、(玻璃)、(珍珠)不属于晶体。 1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5、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6、(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它之所以能够放大, 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2、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 而且有些细节都看到了, 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原来是由许多小点组成,而看到的点状物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简述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1)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 而清楚。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 边缘较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凸起的程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不仅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 物体的信息也会更多,同时视野变(小)。 8、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 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10、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1、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碱面、雪花等,它们的形状大多很规则。 12、制造晶体的方法:减少水分法和降低温度法。 13、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给下列物体分类。 松香、玻璃、白糖、珍珠、食盐、琥珀、碱面、水晶、味精 晶体:白糖、食盐、碱面、味精 非晶体:松香、玻璃、珍珠、琥珀、水晶 14、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2、有的晶体是立方体,如:白糖、食盐、黄铜矿;有的是柱状的,如:味精、水晶;有的像一簇簇针,如:维生素C;雪花、石英、长石、云母、钻石等都是晶体, 3、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如:将海水风干能够等到食盐晶体,将水蒸气骤然降温能够得到雪花。 四.怎样放得更大? 1、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最早的能够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 2、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能够组合起来,能够将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是因为第二个放大镜将第一个放大镜放大的图象进一步放大了,其放大镜倍数是两个放大镜倍数的乘积。 3、显微镜是由镜座、镜臂、镜筒、载物台、卡夹、反光镜、通光孔、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目镜、物镜、载玻片、盖玻片等组成。 4、光学显微镜是最大放大效果为1500倍,电子显微镜可放大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分辨率为0.1纳米×0.01纳米。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安放调光装片调焦观察。 2、洋葱内表皮是由细胞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五个部分。动物的卵(比如鸡蛋)也是一个细胞。 3、罗伯特·胡克第一个发现细胞。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1、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所有细胞都来自于其他细胞(施莱登和施旺发表)。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不同的生物细胞的形状、结构是不一样的,同一种生物不同的器官上的细胞其形状、结构也是不同的。比如:血液中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壁和细胞核,叶表皮的细胞形状是不规则的。叶肉细胞中有大量的叶绿体) 3;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等生命活动都是由细胞来共同完成的。 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世界(三) 1、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一些原生动物。 2、微生物是生物,因为微生物有生物的生命特征:A、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B、能吃食物或利用光合作用制造食物;C、能呼吸;D、对外界刺激有反应;E、有生殖现象。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第1课放大镜 填空题 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 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物体、会聚光线、成像的作用。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放大,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 更多的信息。(这就是放大镜的作用) 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的功能。 5、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而人以为从物体反射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通过凸透镜看物体会感觉放大。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 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公安人员、农业科技人员、考古工作者、仪器修理工等都会用到放大镜。 判断题 1、我们可以利用烧瓶、烧杯、广口瓶装上水自制放大镜。(√ )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电脑的屏幕时,看到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 3 色组成的。(√) 3、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光线不会发生改变。(× ) 4、用眼睛直接观察树叶和用放大镜观察没有什么区别。(× ) 5、早在 1000 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打磨成的。(√ ) 第 2 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 1 对触角,胸部有 3 对足。 2、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其实这是扁平的细毛。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4、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6、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第 3 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1、名词解释 晶体: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2、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3、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和蒸发。 4、晶体的形状有立方体、金字塔、针状等。 判断题 1、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 2、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 3、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 体。(× ) 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有规则。(√ ) 第 4、5、6、7 课显微镜下的微小世界 1、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 2、显微镜中的两个透镜的焦距不相同,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微观世界。 大,叫做物镜;对着眼睛 的透镜焦距较小,叫做目镜。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目镜倍数×物镜倍数,如果一台显微镜的目镜上标 12×,物镜上标 40×,那么,这台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480 倍。 4、显微镜由五部分组成:目镜、调节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精心整理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与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6、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11、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12、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1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4、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简答题总复习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简答题总复习 简答题: 1.请你写一写放大镜下的昆虫有哪些秘密?(5年1考) 答:(1)昆虫的翅膀上布满小鳞片;(2)昆虫的眼睛分单眼和复眼,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3)昆虫的耳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4)昆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角,不同种类的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生的位置也各不相同。 2.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5年1考) 答:①除病毒外的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②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③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④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⑤细胞是有机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⑥细胞是遗传的基本结构单位。 微生物对人类有利吗?举三个例子说明。 答:微生物对人类有利。例如:(1)微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用菌等食品,(2)人类利用微生物蒸馒头、酿酒,(3)人类利用微生物提取出各种抗生素和药品,保护人类健康。 3.写一写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答: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4.如何正确的使用放大镜? 答: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把放大镜防止眼睛前,移动物体,直到图像大而清楚。 5.怎样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答: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纸筒和胶带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完整版)六年级下册_大象版科学总复习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 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3、把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类与整理,这也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重要步骤。亲历探究,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佳途径;深入调查,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科学家的研究结论不一定总是正确,但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4我国有女娲造人的古老传说。 5、科学家发现,人类与现代类人猿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6、在距今大约30万——5万年以前,人类祖先已经从天然火过度到人工取火…. 7、贾兰坡发现的“北京人”,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据。 8、达尔文在他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的进化论学说认为,现代生物有共同的祖先。而我国古生物学家1984年7月所发现的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证明了寒武纪时生物物种出现了爆炸性增长。“进化论”的核心观点: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9、生物进化论学说认为,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从单细胞生物长期发展来的。 10、美州大陆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物为距今大约1万年的尖状器。 11、人类皮肤颜色的多样性,是由于环境变化时自然选择所造成的,如非洲光照强烈,主要生活着黑种人,欧洲光照较弱,主要生活着白种人,亚洲东部主要生活着黄种人 第二单元绿色社区调查 1、2004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并首次颁布了全国统一的绿色社区标志, 2、绿色社区是指具备了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文明社区。 3、绿色社区建设,除了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节水设施、节能设施、新能源设施以外,还包括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等因素。 4、调查活动有: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 5、调查研究的步骤大致为:确定调查课题、选择调查对象、拟定调查项目、调查人员分工、制定调查计划、搜集和整理事实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6、完整的调查研究报告大致包括:班级、姓名、调查人员、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调查目的、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方法、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和建议。 7、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占的比重达70%左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排放废气中,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引起的。解决能源匮乏的有效途径是风能和太阳能。 8、绿色食品标志由太阳、叶片和蓓蕾组成,标志着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 9、绿色社区居民环保公约可包含节水、节电、节约纸张、防噪声、少用一次性用 品、垃圾分类、回收废旧物品、植绿护绿、不吃野生动物等内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3334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许多岩石是由()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晶体形状()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生物学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和()。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 英国科学家()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见了()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组成的。 我们还可以利用()培养微小生物。 ()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三种颜色组成。()和()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微生物对人类并非都是有害的,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杂交水稻(),酵母菌它可以分解面粉里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抵抗制服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克隆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和()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和()混合。 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燃烧。 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一、微小世界 1.放大镜:又叫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 (球形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大。)放大的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 培根发明了能提高视力的眼镜。放大镜可以显现人类肉眼看不到的细微之处。 放大镜下可以看到昆虫的身体构造和晶体。 (彩色小鲮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昆虫的触角是他的“鼻子” ,能分辨各种气味、草蛉是蚜虫天敌) 2.晶体: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我们称之为晶体。 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水晶、维C、黄铜矿) 食盐、白糖、味精、雪花等是晶体。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玻璃、橡胶、蜡烛、樟脑等不是晶体。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花岗岩:长石、云母、石英)

3.微生物: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自制的300倍的金属显微镜)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常见微生物: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4.细胞: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和命名的。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细胞的作用: 生命体细胞排泄繁殖呼吸生长发育消化遗传运动 5.显微镜: 17世纪,两个凸透镜组合成显微镜。放大倍数:10×40=400倍放大的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 显微镜结构(P13)有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 使用显微镜步骤:1、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P13) 载玻片移动的方向跟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方向相反。 制作洋葱标本:切开洋葱—剥下内表皮—切“井”字形—用镊子取下标本—盖上盖玻片—滴碘酒染色—吸走多余的水分制作微生物标本:在载玻片上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吸去多余水分可以用干草培养微生物(绿藻能使鱼缸里的水变绿)。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放大镜(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透——“凸透”镜)。 4、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长石、云母、石英、黄铜矿、雪花、水晶、维生素C 等 四、怎样放得更大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 光—上片—调焦—观察。 2、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 具有不同的功能。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1、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 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 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 妙的微生物世界, 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 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4、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5、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6、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七、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各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没有关系,与镜面的()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2、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 3、()能把物体的图像(),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和()。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等,就具有同样的()功能。 5、透过放大镜看到的()叫做透镜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和()。 6、早在()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 7、人的实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8、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

有关。 9、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观察不到的()。如通过()能观察到苍蝇的()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蟋蟀的“耳朵”在()、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 10、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就是它们的()。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 11、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蚜虫的大小如(),蚜虫的天敌是(),草蛉吸食蚜虫的体液。 12、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 13、()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 14、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的(),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15、许多岩石是由()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6、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成。晶体形状(),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7、荷兰生物学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会看到一个个小点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英国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因为(放大镜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放大倍数越高)。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食盐、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的。9、自然界中(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但并不是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如(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就不是晶体。 10、制造晶体的方法:1.(减少水分);2.(降低温度)。 1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2、(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使用显微镜的步骤:①安放;②对光;③上片;④调焦; ⑤观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后来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3、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4、洋葱表皮上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5、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6、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8、(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9、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