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推荐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

推荐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

推荐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
推荐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4)

高级中学2018-2019年(一)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测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官的心灵感悟。B.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C.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D.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有意避开情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把属于古诗学概念的“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

C.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D.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C.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任。

D.《春秋》中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

开门的是个男青年。

少平一惊:这张脸太像晓霞了!

不过,他很快明白,这是晓霞她哥田晓晨。

“你是少平吧?”晓晨在客厅里问他。

他,点了点头。

“我父亲在里边等你。”晓晨指了指敞着门的卧室,便垂头不再言语了。

孙少平通过客厅,向里间那个门走去。

他在门口立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桌上那个带黑边的像框。晓霞头稍稍歪着,烂漫的笑容像春天的鲜花和夏日里明媚的太阳。那双美丽的眼睛欣喜地直望着他,似乎说:亲爱的人!你终于来了……

像框上揽结着一绺黑纱。旁边的玻璃瓶内插几朵白色的玫瑰。一位老人罗着腰坐在沙发上,似乎像失去知

觉一般没有任何反应。这是晓霞的父亲。

孙少平无声地走到小桌前,双膝跪在地板上。他望着那张亲爱的笑脸,泪水汹涌地冲出了眼眶。

他扑倒在地板上,抱住桌腿,失声地痛哭起来。过去,现在,未来,生命中的全部痛苦都凝聚在了这一瞬间。人生最宝贵的一切就这样早早地结束了吗?

只有不尽的泪水祭奠那永不再复归的青春之恋……当孙少平的哭声变为呜咽时,田福军从沙发上站起来,静静地立了一会儿,说:“我从晓霞的日记中知道了你,因此给你发了那封电报……”

他走过来,在他头发上抚摸了一下,然后搂着他的肩头,引他到旁边的沙发里坐下。他自己则走过去立在窗户前,背着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朦朦细雨,声音哽咽地说:“她是个好孩子……我们都无法相信,她那样充满活力的生命却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她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另一个更年幼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为她骄傲,也应该感到欣慰……”他说着,猛然转过身来,两眼含满泪水,“不过,孩子,我自己更为欣慰的是,在她活着的时候,你曾给过她爱情的满足。我从她的日记里知道了这一点。是的,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安慰我的痛苦了。孩子,我深深地感激你!”

孙少平站起来,肃立在田福军面前。田福军用手帕抹去脸上的泪水,然后从桌子抽斗里拿出三个笔记本,交到少平手里,说:“她留给我们的主要纪念就是十几本日记。这三本是记述你们之间感情的,就由你去保存。读她的日记,会感到她还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孙少平接过这三本彩色塑料皮日记本,随手打开了一本,那熟悉的、像男孩子一样刚健的字便跳入了眼帘——……酷暑已至,常去旁边的冶金学院游泳,晒得快成了黑炭头。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这想念像甘甜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爱情对我虽是“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孙少平的视线被泪水模糊了。他合住日记本,似乎那些话不是他看见的,而是她俯在他耳边亲口说给他听的……当田福军搂着他的肩头来到客厅的时候,晓晨旁边又多了一位穿素淡衣服的姑娘——她不是晓晨的妻子就是他的未婚妻。他们要带他去吃饭。

但少平谢绝了。他说他已经吃过饭,现在就回他住宿的地方去。田福军让晓晨到值班室叫了一辆小车,把他送到了火车站附近的那个旅馆。回到旅馆后,少平立刻又决定当晚搬到黄原办事处住。他明天要赶回黄原。

他明天一定要赶回黄原!因为后天,就是晓霞和他约定在古塔山后面相会的日子。她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还要和她如期地在那地方相会!

中午十二点刚过,他就走出旅社,从东关大桥拐到小南河那里,开始向古塔山走去——走向那个神圣的地方。

对孙少平来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压严的仪式。

他沿着弯曲的山路向上攀登。从山下到山上的这段路并不长。过去,他和晓霞常常用不了半个钟头,就立在古塔下面肩并肩眺望脚下的黄原城了。但现在这条路却是如此漫长,似乎那个目的地一直深埋在白云深处而

不可企及。

他看了看手表,离一点四十五分还有一个小时;而他知道,再用不了二十分钟,就能走到那棵伤心树下。他要按她说的,准时走到那地方。是的,准时。他于是在亭子间的一块圆石上坐下来。

心脏开始狂跳起来——上了那个小土梁,就能看见那个小山湾了!

在这一瞬间,他甚至忘记了痛苦,无比的激动使他浑身颤栗不已。他似乎觉得,亲爱的晚霞正在那地方等着他。他满头大汗,浑身大汗,眼里噙着泪水,手里举着一束野花,心衰力竭地爬上了那个小土梁。

他在小土梁上呆住了。泪水静静地从脸颊上滑落下来。

他来到杜梨树下,把那束野花放在他们当年坐过的地方,此刻,表上的指针正指向两年前的那个时刻:一点四十五分。(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33章。田晓霞,省报记者,是省委副书记田福军之女,与矿工孙少平相爱。两人两年前曾约定在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再相会,但在约定日期的前几天,她主动前往报道洪灾情况,帮助疏散群众,奋勇救了一个小女孩,自己却被汹涌的洪水卷走,英勇牺牲。田福军得知女儿深爱着孙少平后,给孙发电报,让他来跟田晓霞做最后的告别。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到田福军家中,看到田晓霞的遗像,孙少平泪水涌流,失声痛哭。照片上晓霞越显得青春美丽,纯真烂漫,就越凸显出少平内心的巨大痛苦。

B.在少平心中,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是个神圣的地方,一点四十五分是个神圣的时刻,斯人已逝,赴约准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十分鲜明。

C.田福军并没有因为与女儿相爱的孙少平是个矿工而轻视他,相反,他为少平给了女儿爱情的满足而感到欣慰和感激,可见田福军的开明与慈爱。

D.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而热烈的情感,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描摹人的言行神貌,均笔下含情,真切深挚,令人动容感怀。

5.为什么“对孙少平来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田晓霞有怎样的思想性格?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为何失实信息屡屡出现在网络中?在《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这是因为信息供给严重过载和用户注意力严重缺失。报告认为,尽管当前互联网新闻生产及传播的便捷性、时效性等优势已经充分获得网络新闻信息用户的认可,但新闻资讯的质量却没有得到同步提升。在新闻的诸多属性中,真实性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核心属性,脱离了真实性,新闻便失去了其所有价值。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媒

体的被信任程度是相互作用的,新闻媒体信用程度越好,其生产的新闻可信性就越高,而新闻可信度越高,为受众带来的价值回报就越高。

中国(商业)网络媒体的满意度图谱

(摘编自《让新闻回归本真——记<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发布》)

材料二:

近年来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成为市场上一大趋势,并在2017年迎来井喷式发展,个性化推荐产品,符合用户对兴趣、娱乐化、个性化内容的需求,其用户活跃量增长迅猛也就不足为奇。但从工信部的报告中不难发现,在信息过载的媒体环境下,用户对网络媒体的可信度、真实度、责任感,对高品质内容的需求和期待依然强烈。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和高品质的内容相较于个性化资讯,更能获得用户的好感度。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好感度排名靠后这一现象,也将会督促整个网络媒体平台行业提升其自身的媒体的公信力。(摘编自《2017年网络媒体现状:用户活跃量稳增公信力却没悉数跟上》)

材料三:

媒体公信力报告显示,体制内媒体的满意度整体高于商业类媒体。人民网、新华网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客户端表现较好;商业类媒体平台中只有少数媒体如腾讯网、腾讯新闻客户端等跻身第一阵营。

在用户信任度与社会责任感方面,位于第一梯队的新闻网站有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同样位于第一梯队的新闻客户端有人民日报、澎湃新闻、腾讯新闻。体制内媒体在用户信仕度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非常好,商业类媒体较为欠缺,而腾讯网与腾讯新闻客户端位居商业新闻品牌第一位。

在覆盖率与影响力的维度上,商业类媒体比体制内媒体表现更好。其中,位于第一梯队的腾讯网与腾讯新闻客户端,成为网民访问量最大、用户选择度最高的商业类网络媒体平台。然而,越是有影响力的媒体,就越需要提高用户信任度和加强社会责任感,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更要认真审核信息、深度挖掘新闻、杜绝有偿报道等,这样,商业类媒体才能在高覆盖率和强大的影响力下树立自身的权威性。(摘编自《工信部舆情中心报告:网络媒体公信力有待提升》)

材料四:

新闻素养应该成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闻知识。这要求我们判断:新闻是什么内容;新闻的内容是否完整;信息源是谁,是否可靠;新闻提供了哪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有没有其他可能性的解释或理解,有没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摘编自江禾《如何在“后真相”时代坚守新闻真实》)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互联网新闻生产及传播已经呈现便捷性和时效性的优势,但是新闻资讯的质量却未同步提升。

B.新闻的真实性会影响新闻媒体的被信任程度,两者相互作用。新闻媒体的被信任程度与新闻的可信性成正比。

C.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好感度排名靠后,是因为兴趣推荐类资讯在客观真实性方面较差,较难获得用户好感。D.调查显示,体制内媒体的满意度整体高于商业类媒体,但也有少数商业类媒体跻身整体满意度第一阵营。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真实性的角度对《2017年中国网络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进行解读,认为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核心属性。

B.材料二分析了2017年兴趣推荐类资讯产品急剧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与解决的具体对策。C.材料三运用比较方法解说体制内媒体与商业类媒体在媒体满意度、用户信任度、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异同。D.材料四提出公民应当增强自己的新闻素养,负起公民自己的责任,并对公民的新闻素养的具体内容做了阐述。

9.要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体制内媒体和商业类媒体各自应侧重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入太学

..,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溃,因致大狱。执中往代,终帖然。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罔市利,执中疏其害,使者入吏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卒不能夺。

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章惇讨五溪,檄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录功当迁秩,辞以及父母。就徙转运判官,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元祐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

..者,升朝籍,得封其亲。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

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有司

..以天下谳狱失出入[注]者同坐,执中驳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进中书舍人。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

深结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疑中外。”迁刑部

..侍郎。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选自《宋史》

列传一百六,有删改)

(注)出入,指出入人罪。所谓“出罪”是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所谓“入罪”指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B.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C.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D.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始设于京师。

B.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职事,部长为刑部尚书。

C.致仕,致是“获得”的意思,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的意思。

D.有司,泛指朝廷的各级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乔执中工作勤奋,善于治理。他任《五经》讲书时,五年没请假;王安石很器重他,让自己的子弟和乔执中交往。有人不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他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

B.乔执中嫉恶如仇,为人刚正。有富人贿赂官员,想借造桥取利,他不怕丢官,坚决反对;他极力主张恢复邢恕的官职,否则会引起疑心。

C.有人不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乔执中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黄河决口,他不顾危险登上堤坝,给众人做榜样。

D.乔执中为民请利,恪尽职守。有人提议收回各县牧地,他上奏朝廷请求还给百姓;乔执中反对滥刑,宽厚为怀。他认为不应把“出罪”“入罪”同等对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

(2)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旅中送迁客吴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灵均”是屈原的字,表面写朋友去凭吊屈原,实写其被贬遭际。

B.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色彩很鲜明,所用意象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C.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备精当,感情深沉含蓄。

D.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诗,情感真挚,格调相同。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岑参《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手法,意境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似的两句

是“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

酒的境况.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 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同时也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

超的技艺,________________ 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何给高考作文命题,有人反对作文题太贴近现实,也有人认为作文題还是应该多接一接地气,接洽时代风采,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很显然,无论怎么出题,都不难达成这样的基本共识:读死书、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该变变了,不能让考生缺席于这个时代的进程,不能让考生拘泥于个人情感中不能自拔。通过作文題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事实上,这一代年轻人是有抱负的,更有社会責任,也更有资格享有出彩人生。究其因,他们处于一个更多元的新时代,他们将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说作文题只是,那么步入大学或踏入社会之后,更应该身体力行地融入时代征程之中,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置身的新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人需要写好高考作文,更要写好人生大作文。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只有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B.只有不辱使命,不负所托,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C.只要不负所托,不辱使命,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就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D.只要不辱使命,不负所托,把个体理想与时代需要相契合,就能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时代进步贡献应有的公民责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各执已见不合情理坐而论道推陈出新

B.见仁见智不合时宜坐而论道日新月异

C.见仁见智不合情理坐而空谈推陈出新

D.各执已见不合时宜坐而空谈日新月异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

B.通过作文题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是因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

C.通过作文题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是由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

D.通过作文题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引导他们关注时代潮流,并热切参与其中,这应是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20.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种的不当之处并加以修改。

(5分)

(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第二节课后,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

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2)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教师节短信)

(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百年校庆的日子,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

播稿)

(4)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政教处

找李老师认领。(招领启事)

(5)我来拜访您,您不在。我把拙作《读词小札》放在府上,请您工作之暇拜读并给予修改,望不吝赐教。(留

言便条)

21.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和启示。(6分)

有个人在去目的地的途中遇到了一条小河,他发现没有桥,于是,他砍下一棵树,把它搭放在河的两岸,然后从上面走了过去。过河以后,他把那棵树扛在肩上,继续赶路。有人见了,问他为什么要扛着树走路,他回答说:“前面还有河呀!”那个人反驳他说:“前面固然有河,可前面也有树啊!”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3分)

做事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5字)(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一代有一代之风度,一代有一代之生活。先秦时讲君子风范,有所为有所不为;魏晋时讲风度与风骨,追求任性放诞、清俊通脱;汉唐时讲气象,以开放包容著称;宋明时讲风韵,追求趣味与性情……但是在现代风度上,大家发生了分歧,有的说是创新,有的说是竞争,有的说是穷忙、宅、腐、控,还有说是休闲、旅游、健康…

你觉得现代风度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期中考试高三语文答案

1.C选项A,“史书”扩大范围,“都”表述绝对化;选项B,“不是……而是”错,原文为“不仅是……也是”;选项D,“有意避开情感”错,原文为“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2.C “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错,应是论述司马迁史蕴诗心,在史书中体现价值观的观点。3.D “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错,孔子在《春秋》中表达的价值观念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4.B“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十分鲜明”说法错误,文本此处的情节具有一定的浪漫性,但作品的风格是现实主义的。5.因为①是完成自己与田晓霞的约定,②更是对二人刻骨铭心的爱情的纪念,③还是对田晓霞的祭奠与怀念。

6.①热爱生活,充满活力。她写日记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的笑容灿烂,眼神欣喜。②舍己为人,品格高尚。她主动奔赴抗洪前线,帮助疏散群众,并为救小女孩献出生命。③纯真热情,大胆追求爱情。身为省委副书记的女儿,她没有门第观念,大胆爱上了矿工孙少平。

7.C原因概括不全面,根据原文理解“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和高品质的内容相较于个性化资讯,更能获得用户的好感度”,还包括“内容品质较低”这个原因。

8.B文中未述及解决的具体对策。9.体制内媒体应该进一步扩大覆盖率,积极增强影响力;而商业类媒体则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可信度、严肃性和权威性,努力提高用户信任度,不断加强社会责任感,以树立自身的权威性。

10.D项11.C项“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12.B项,他反对恢复邢恕的官职,认为这会引起疑心。所以选C项。

13.(1)乔执中宽厚有仁慈之心,多次掌管刑法案件,洗清罪名使人活下来的数以百计。

(2)现在一旦同等判罪,恐怕从此法官不再愿意让罪人活下去,这不是爱护生命使百姓融洽的本意。【解析】第一句:“典”:“掌管”;“狱”:“案件”;“雪”:“洗清罪名”;“活”:“使……活下来”。第二句:“均”:“同等”;“好”:“爱护”;“洽”:“使……融洽”。

14.D项,结合两首诗内容分析,格调不同。本诗主要是对朋友的担忧与不舍,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篇就是大气的风景铺垫,有离别的叹息,有劝勉,感情丰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千古名句。

15.①对朋友的担忧。“天南不可去”南方荒蛮之地,“落日青山路”,此去路途逼远,为朋友担心。②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无人可以倾吐平生心事。③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鉴证,间接赞赏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16(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轻拢慢捻抹复挑唯见江心秋月白

17.C 根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择表充分条件关系的“只要……就……”,可排除AB两项;再从语言逻辑的角度,先“不负所托”,后“不辱使命”,可排除D项。

18.B “各执己见”,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见解。“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根据语境“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看,应填“见仁见智”。“不合情理”,指不符合事情所约定俗成的发展规律,不符合众人所认同的处事法则。“不合时宜”,不符合当时的情势或需要。根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该变变了,不能让考生缺席于这个时代的进程”判断,应为“不合时宜”。“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指空谈大道理。“坐而空谈”,没有实际行动。由“更应该身体力行地融入时代征程之中”判断,此处强调的是实践,所以应填“坐而论道”。“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槽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修饰“新时代”的应用“日新月异”。

19.D 选项中“呼唤考生的身份意识”搭配不当,排除A、B两项;“这是因高考作文的‘附加’功能所决定的”句式杂糅,排除C项。故选D项。

20 (1)莅临--来(2)垂念--常念(3)全部--全都(4)48元--若干(5)拜读--阅读

试题分析:(1)“莅临”,书面语,多用于欢迎贵宾,用于说“各位同学”,不合适,可将“莅临”改为“来”;

(2)“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句中用于说自己,不合适,应改为“常念”;

(3)广播稿中应避免出现听起来有歧义的词句,“全部”会让人误以为是“全不”,可将“全部”改为“全都”;

(4)“招领启事”中不应把金钱的具体数额交代出来,“48元”应改为“若干”;(5)“拜读”,敬辞,只能用于说自己,句中用于说别人,不合适,可将“拜读”改为“阅读”。21 寓意:以前的成功(或经验),会变成以

后做事的包袱。(或:成功的经验往往形成前进的阻碍)做事的启示:我们做事应该注重经验但不为经验束缚,否则,经验的作用就适得其反。

22考生可以从材料中选出自己对“现代风度”的认识,也可以从自己的认知角度谈对“现代风度”的理解。从字典的定义来看,“风度”即“人的举止姿态(多指美好的)”,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朋结友、为人处世,最讲究“风度”二字,良好的风度令人赞赏,让人羡慕,具有不可否认的审美价值;风度不一定是博学多才,不一定是位高权重,更不一定是财大气粗,风度首先是一种涵养,一种内心的充实,一种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现;风度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言语恰如其分,着装整洁得体,举止温文尔雅,态度自然诚恳,工作兢兢业业,为人诚实守信,生活俭朴健康,见解独到深刻,情趣高雅脱俗……“现代风度”这一话题很宽泛,大题应小做,宽题应“窄”化。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写作时一定要化抽象为具体,将“现代风度”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事例等。考生可以围绕所描写的对象的某个方面,紧扣风度,具体描写其表现,借以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展现正能量。如写作议论文,考生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方面展开,如“现代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于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敬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情操”等。

参考译文: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进入太学,补为《五经》讲书,五年没有请过假。王安石任群牧判官,看到(乔执中)后器重他,让自己的子弟和乔执中交往。选取为进士,调任须城主簿。当时大举兴起黄河劳役,管劳役的人不能胜任,一天晚上,劳工混乱溃散,就造成大案。乔执中前去代替管劳役的人,终于安定下来。富人贿赂官吏,打算在居住区建桥来骗取利益,乔执中上奏疏陈述这事的害处,使者上奏官吏的意见同意建桥,乔执中说:“我的官职可以去掉,桥不能建。”最终没有建桥。

王安石掌管政事,引荐乔执中编辑修订《熙宁条例》。,发文命令乔执中攻取大田、离子二峒。通往峒的路非常危险,时间临近,乔执中只是派一个校官跑去晓谕他们的首领,就一个个来归顺。记录乔执中的功劳应当升官,把恩惠转给父母。

就地任转运判官,征召担任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各县的牧地,百姓长期耕作,有人提议要收回,要铲平坟墓,砍掉桑木、柘木,众多人家聚在一起哭泣。乔执中向朝廷请求,神宗下诏(把牧地)重新给百姓。改任提点京西北路刑狱。当时黄河在广武决口,用埽筑成的堤坝非常危险,大家聚在一起不敢上去。乔执中不顾这些,站在堤坝上,大家跟随他像蚂蚁一样附在上面,不久用埽筑成的堤坝建成。

元祐初年,担任吏部郎中,请求候选官员由县令、录事参军退休的,升为朝官,得以加封他们的父母。兼任徐王府侍讲、翊善,升为起居舍人、起居郎,代理给事中。有官员把审判案件,判重了的和判轻了的,判同等罪,乔执中驳斥他们说:“先王从重处罚把人重判的,从轻处罚把人轻判的,这是慎重使用刑法的极至。现在一旦同等判罪,恐怕从此法官不再愿意让罪人活下去,这不是爱护生命使百姓融洽的本意。”升为中书舍人。邢恕碰上赦免,经审查后复职,乔执中说:“邢恕和蔡确实交接很深,摇旗呐喊,现在恢复他的官职,担心会使朝廷内外疑心。”升为刑部侍郎。绍圣初年,乔执中凭宝文阁特制的身份出任郓州知州。乔执中宽厚有仁慈之心,多次掌管刑法案件,洗清罪名使人活下来的数以百计。第二年,谈笑着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评论说:宋朝的人才,从祖宗培养,到了中期,很兴旺。乔执中始终不改变他的操守,真是难得啊。章衡想恢复山后八州,给

国家打开了灾祸。但是瑕不掩瑜,其他的好的地方也有可以称赞的。

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

郸城二高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语文组:曹伍星 2019-01-16 第二轮复习是各考点知识、能力、技巧熟练掌握、形成和运用的关键时期,在第二轮复习时,要做到“知识天天看,题型天天练,材料天天备”;知识错误要归类,题目题型要归类,答题步骤要规范,作文构思要常练;高效利用课堂,合理安排课下,力争让学生做到课堂跟着老师走,课下自主查缺补漏。 一、指导思想 有的放矢,讲究实效;注重策略,狠抓落实。以教材为依据,以一轮复习时发现的情况为基本着力点,严格执行备课组“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深化教研,改革教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及学校的各项要求,研究课程标准,吃透2019年《考试说明》,分析学生状况,特别是一模的考试情况,认真做好试卷分析讲评,及时调整复习思路,提高复习实效,力争在高考中成绩有所提升。 二、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脉络体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存在的问题还相当多,具体表现在: 1.对选择题的解答缺少分析,命中率不高,这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做选择题还有少数学生在靠碰运气,因而出现考试分数时高时低,波动较大。 2.对文章的解读和理解能力差,不能从所给文章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准确无误的确定答题方向,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形不成完整的解题思路,分析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3.答案组织能力急需训练和提高。一期来的各类阅卷暴露了学生在主观题答题上存在审题不清、表述不准确、采点意识差、错别字较多、书写不规范、答题思路不规范、空间使用不当等诸多问题,还需加强引导与训练。 4.书写方面:规范书写,不写错别字(特别是默写),加强字形练习,不要连笔。 三、时间安排 2019年2月16日——2019年4月26日 四、具体内容 通过对2019高考考纲和考试说明的研究,结合多次参加高考研讨会的学习心得,参考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确定了第二轮复习的以下专题: 板块一:论述类文本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带答案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带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一)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一定时间后,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考题视频讲解。 一、现代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 宋代诗经学研究逐渐突破汉代诗经学束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南宋中期的朱熹是在诗经学理论和注解《诗经》两方面皆有创获的代表人物。他对于《诗经》演进历程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在审视历代诗经学者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自成一派,既上承汉代诗经学,又下启清代诗经学,还影响着

现代诗经学。 朱子在诗经学研究方面较之前宋儒走得更远,真正突破 了汉代诗经学的束缚。他不拘泥于门户之见,对汉代诗经学 和宋代诗经学中合理的部分加以吸收、为己所用;对不足之 处则加以批评、为己镜鉴。这与他格物穷理的认识论正相契 合:汉儒长于训诂,于格物有助≈宋儒长于义理,于穷理有益。同时,他亦能不断反思自己旧说之弊,最终去《小序》以言《诗经》,撰成今本《诗集传》并不断加以修正。正是 在这个扬弃过程中,朱子在义理的统摄下兼重训诂,合汉、 宋之长加以综合而弥补其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的诗经学。 朱子以绍承孔、孟道统为己任,以格物穷理为方法论原 则构建诗经学,重点体现在诗经学理论和治《诗》实践两个 方面。 朱子在诗经学理论方面所获尤多,这与其治《诗》理念 息息相关。其治《诗》宗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破除汉代 诗经权威,试图回归圣贤本意;二是遍采群言,加以熔铸综 合后成为新篇,以揭明圣贤大道和天地自然之理;三是指导 为人为学,以便于学者切己体察。朱子的治《诗》,首先以《诗》为“经”,其次才兼顾其中的学特色。朱子的治《诗》 原则,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严别经、传,以《诗》言《诗》;二是由训诂以求义理,二者并重,不可偏废;三是简洁;四 是多闻阙疑。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天下”以来,传入了西方“人性恶”的人类哲学思想,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因为人性本源是恶的,因此必须配之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这种关于“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代表人物便是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则持“人性善”的观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种哲学流派,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按故往历史中国十分惯常思维的“大是大非”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子应被归为两个不同的学说流派。但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的人,同称为“儒家”。不知两位已作古二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而起? 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归于“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理之中。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与行政一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也就不得不把为华夏人类思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彀中。在归入“一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作内部清算,谓之“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师门”,斥之学术叛徒、学术内奸。那个时代的这种学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会一统皇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匹配。但显然,两者本来就不在一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认同的人类历史“学术多元论”观点的。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代中国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 春秋末期,早于荀子孟子一百年的孔子仅谈到了人类哲学“仁”的思想,而荀孟则开始了人性恶和人性善的争论。众所周知,自后两千多年中国皇朝历史遵循了孔孟之道,而荀子的“性恶”人类哲学思想早已被皇朝历史自我消弭于无形之中。有当代考古学家指出,人类文明历史数千年以来,人们的物质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的性情几无改变。笔者以为,人类历史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这就像表决心发誓要克服自我一样。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提到孔子“仁”思想时这么说:“按孔子的看法,一个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防范不仁的念头,可见性恶来自先天”(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 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受到“性恶”遏制,说“性善”则可以使一部分“圣人”免于遏制。这在今天的人看来,道理很简单。假如古人因受人类社会认识论的局限而偏入旁门(轻视实践的古人先给予认知上的定义,再寻找“理”;现代人在实践中寻找“理”),那么,今天的人如果再提“性善”论,则别有它图了——人类历史证明:提倡“善”的人就是“善人”,那是一种是人都不信的鬼话。正如明代哲学家李贽所揭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选自《关于人性的善与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西方人是持“人性恶”的哲学观点的,与之相匹配的是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以及“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B. 作者认为,“人性恶”和“人性善”是两个绝然相反的哲学观念,不应该将分别持有这两种观念的代 表人物荀子和孟子归属于同一个哲学流派——儒家。 C. 把分属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归于“一家”是为了顺应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因为中国数千年来实行的 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学术一统论是与之相匹配的。 D. 作者认为,现代人再提“性善”论,就是另有所图,而古人提“性善”论只是因为认识论的局限,入 了“先给予认识上的定义,而寻找‘理’的偏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以近代西方“性恶论”哲学思想流入中国为引子,探讨了“人性恶”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悠久的历 史。 B. 作者在论证中国古代“人性恶”的哲学思想不应该被湮没时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 法。 C. 作者引用著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话是为了证明,儒家大师孔子从本质上讲也是持“人性恶”的观 点的。 D. 作者指出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流派的“奇特现象”,是为了阐明“性恶论”在中国历史中湮没无闻的政 治历史原因:皇权行政一统论形成了学术一统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否则,中国古代的 文化哲学思想一定会丰富多彩。 B. 人类历史从来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人性现象:越是缺什么,便越是提倡什么。作者认为儒家提倡的“性 善”论正是如此:人类缺少“善”,所以提倡“性善”。 C. 中国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哲学思辨,历史悠久。“性恶”论消弭于无形主要是“性恶”论 的理论缺陷:说性恶可使但凡是人都要受到“性恶”的遏制。 D. 明代哲学家李贽认为,“孔孟‘其流弊至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指出儒家成为某些人追求 荣华富贵的工具,否定了儒家作为一个流派存在的必要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你可能误解乡愁 王鼎钧 算命的先生说,我的八字是“伤官格”,不守祖业。他说的“不守祖业”有两个解释,一是败家,一是漂流。我家毁于两次战争,无家可败,只剩下漂流这一个选项了。 流亡是一种首尾不相顾的生活,像一条线。在我生长的那个社会里,线缠成球,后来这个球散开了,这根线弯弯曲曲拉长了。于是“丁公化鹤,王子求仙”这样的故事就产生了,甚至“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这根线最后也许能像马蹄铁,两端遥遥相望,可是再也没法连接起来。 流亡也有它的哲学。哲学解释生存,流亡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解释,有需要就有发明。流亡也有它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在历史中,每个人都只是一枚随波的落叶”,没错,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原乡、异乡,都是为叙述方便而设的名相。 “是否是一种悲凉?”是的,如果你在作诗。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一)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加横线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相同的一组是() A.着zháo 着急着数着凉不着痕迹 C.落luò落魄涨落落枕丢三落四 D.泊bó飘泊湖泊停泊淡泊名利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灌注全神贯注截流开源节流 B.直言仗义执言提名金榜题名 C.背景离乡背井终身奋斗终生 D.委曲委屈求全事故人情世故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穿针(使线的一头通过针眼) 穿针引线(比喻从中撮合拉拢) 看穿(看透) 望穿秋水(形容经霜后的秋水很清,能看到水底) B.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而有名的学者)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大计(长远的重要的计划) 大旱云霓(形容盼望的迫切) C.文豪(杰出的、伟大的作家) 文不加点(写文章不打标点符号) 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文恬武嬉(指文武官一味贪图享乐,不关心国事的腐败现象) D.高歌(放声歌唱) 高瞻远瞩(比喻眼光远大) 高手(技能特别高明的人) 高屋建瓴(从高往下倒水,流畅无阻) 4.下列各句加横线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点破坏,都遭到了相应报复,“环境”污染的威胁,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绝不可视同儿戏。 B.刘老师当班主任二十多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不幸积劳成疾。 C.他俩50年前是好朋友,没想到半个世纪之后在他乡萍水相逢,真是喜出望外。 D.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赛场上果然深乎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信息角度看,真话和假话同样可以具有最大的信息量。_____从社会角度看,______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真话,______可能获得最佳效果,具有一定信息量而又切题的假话,表达效果等于零。这是人所皆知的常识,______是语言表达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A.但是只有才也 B.因为只要就也 C.因为只有才却 D.但是只要就却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家自从明确了全国统一的“五一”“十一”放假日之后,中国的假日经济就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 B.印度的电脑软件经过短短的十几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跃成为世界经济舞台的新明星。 C.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当今众多大公司的发展战略,而兼并则是它们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的重要手段。

模拟题: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题1(含答案)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寄同学们 声明: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 《周礼·春官》所载“九祭”中,第三祭“炮祭”,这种烧柴祭天的仪式,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烟火的流行,始于唐而兴于宋。南宋时,开始用火药制作烟火。至于其功能,依然延续驱鬼辟邪的旧俗,其后,烟火延伸成为敬神拜祖之祭祀以及检阅军队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至明清,烟火除祭祀功能外,更多用于节庆、典礼、娱乐、婚丧嫁娶等礼仪。及至我们这一代,烟火原初的驱邪、祭祀功能逐渐淡出,差不多蜕变为纯娱乐的工具。 对烟火的质疑,来自于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相比起来,烟火与都市文明在实践层面上的冲撞、矛盾关系,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关系。的确如此,烟火爆竹的四处散放,给都市带来自娱的快乐,也带来各种问题。都市为此付出过巨大的、难以承受的代价。因此,有学者将此现象谑称为恶俗、恶习,虽刻薄了些,却也道出了由烟火燃放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在这种压力下,改变烟火的燃放方式,便成为都市文明发展的必然。 如何既存护烟火所固有的习俗与记忆,又使其在与都市空间的结合中,转型为当代艺术形态,日益成为时代性课题。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理想方案。烟火作为公共艺术,不仅以全新的视觉景观呈现出都市的活力,也准确地表达了时代的精神诉求,更为重要的,它还将爆破有效地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有效避免了散放时可能带来的危害。烟火作为公共艺术的范例极多,在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等国际性的音乐烟火大赛及各类庆典上,以某一主题为旨归的大型烟火燃放与爆破,已然成为常态。 就艺术创作而言,烟火是一个具有无限开拓空间的新领域。在艺术家手中,烟火被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突破原有局限,一跃成为大型的爆破艺术新形态。它带给观者的,是视觉、听觉复合为一的现场震撼与艺术感受。虽然烟火在天空中转瞬即逝,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们留下恒久的审美记忆。在这里,值得确信的是,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自我重生。 当然,仅仅在视觉审美层面理解烟火的公共艺术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艺术家的烟火艺术创作,往往是围绕某一时代主题而展开的。以时代精神、文明进步、科学理念等主题有效地置换炮祭中的旧习俗、旧观念,是烟火由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的关键一环。另一个事实在于,观者只有与时代主题心有所感,意有所通,将视听觉震撼转化为内心感应,方能带来心灵的快乐。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上,当燃放起烟火时,人们能够从绚烂的烟火中感受到一个国家成长的节奏,内心充满骄傲和自豪。烟火公共艺术之教化,和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炮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准确地标志出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裂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脚下的道路熠熠生辉。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模拟一附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英国政府日前宣布拟推出新规,要求无人机操作员必须“实名注册”,还要参加类似驾驶理论考试的安全意识测试,试图借问责制从源头强化管理,规范无人机使用。 ②被喻为“上帝之眼”的无人机不仅在军事、工业勘测、商业配送等领域功用丰富,在民用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青睐。据统计,2017年全球无人机的产量将接近300万架,比2016年增长39%,市值超过60亿美元。然而在技术和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隐忧也在不断增加。 ③上个月,一架无人机出现在伦敦盖特威克机场跑道上,导致数十架飞机无法降落,机场也短暂关闭。从无人机面世至今,全球各地不断有其干扰民航客机,造成后者延误、迫降甚至返航等情况。同时,无人机可能带来的对私人领域的侵犯、个人隐私的窥视也引发担忧。各国政府因此不断规划实施对无人机的管理,不过,宽严幅度则相距甚远。 ④在法国,一名少年因使用无人机拍摄城市全景即被起诉,理由是可能造成对他人的危害。根据法国目前颁发的法规,除机场、军事区等敏感地区禁用民用无人机,城市及周边地区,包括公路、公园、沙滩等公共场所上空同样禁用无人机。即使是私人区域,未经允许也不得随意对他人及其所有物进行拍摄,更不得以商业目的进行传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类似严格的举措也在施行。 ⑤相比之下,爱尔兰等国家的管理措施相对宽松,爱尔兰仅要求重量在1000克以上的无人机进行登记。英国交通部的研究也显示,400克以上的无人机就有可能对商用飞机的驾驶舱玻璃造成损伤。 ⑥毋庸置疑,维护公共及私人安全领域不受市场盲目逐利的侵害,乃是监管的第一大功能。但是,是否能采取合适的力度使之不损害行业发展的前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计划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 复习计划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和考纲精神,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确定2019届高三语文备考复习的基本原则是:以本为本,抓牢基础。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坚持学生作为复习的主体思想,遵循“突出双基,注重能力,分类突破”的原则,抓强化训练这条主线,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突出语用、阅读和作文三个重点,实施科学备考。 二、复习备考思路 1、认真组织备考的教学研究,集合组内的优质资源,切实做好集体备课,多多采用同课异构的模式,进行高效课堂的教学探讨,总结有益经验,及时做好反思和调整。 2、回归课本,注重系统化的积累,做好考查知识点的整理。 3、抓好早读,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自主性。 4、抓好“目标学生”的增优补差工作,为目标学生的顺利上线做贡献。 5、通过周检测、月水平检测、模考等形式强化考技考能。 6、文常、情境默写的识记内容多,该专题的复习将化整为零,穿插在整个复习阶段。 三、进度安排 2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古诗文阅读,诗词默写狠抓过关,文言基础知识狠抓落实,利用好《早间记与背》,明确每一节早读的具体任务,紧扣教材,夯实基础。并适当补充朗读材料,如《史记》、《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等。 2、突破学生作文瓶颈,分体裁,分题材印制高考佳作,《人民日报时评文》,分题材整理相关的作文素材,同样可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朗读,在美文中借鉴,在素材中感悟,以增强学生作文观点的时效性、现场感。 3、作文讲评力争面批面改,以不同学生的作文为例,阅读并讨论,讨论增分措施,为不同分值的作文升格,以确保培优工作落到实处。 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8年8月12日 3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带答案

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带答案 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 (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一定时间后,通过扫描二维码查看考题视频讲解。 一、现代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 宋代诗经学研究逐渐突破汉代诗经学束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南宋中期的朱熹是在诗经学理论和注解《诗经》两方面皆有创获的代表人物。他对于《诗经》演进历程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在审视历代诗经学者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自成一派,既上承汉代诗经学,又下启清代诗经学,还影响着现代诗经学。 朱子在诗经学研究方面较之前宋儒走得更远,真正突破了汉代诗经学的束缚。他不拘泥于门户之见,对汉代诗经学和宋代诗

经学中合理的部分加以吸收、为己所用;对不足之处则加以批评、为己镜鉴。这与他格物穷理的认识论正相契合:汉儒长于训诂,于格物有助≈宋儒长于义理,于穷理有益。同时,他亦能不断反思自己旧说之弊,最终去《小序》以言《诗经》,撰成今本《诗集传》并不断加以修正。正是在这个扬弃过程中,朱子在义理的统摄下兼重训诂,合汉、宋之长加以综合而弥补其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的诗经学。 朱子以绍承孔、孟道统为己任,以格物穷理为方法论原则构建诗经学,重点体现在诗经学理论和治《诗》实践两个方面。 朱子在诗经学理论方面所获尤多,这与其治《诗》理念息息相关。其治《诗》宗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破除汉代诗经权威,试图回归圣贤本意;二是遍采群言,加以熔铸综合后成为新篇,以揭明圣贤大道和天地自然之理;三是指导为人为学,以便于学者切己体察。朱子的治《诗》,首先以《诗》为“经”,其次才兼顾其中的学特色。朱子的治《诗》原则,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严别经、传,以《诗》言《诗》;二是由训诂以求义理,二者并重,不可偏废;三是简洁;四是多闻阙疑。 除了在诗经学理论方面的贡献外,朱子在治《诗》实践中,亦取得很大成就。其治《诗》的最终成果,就是今本《诗集传》。朱子能够完成诗经学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治《诗》方法的合理。朱子在治《诗》时,重校勘和训诂,并在此

甘肃省白银市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甘肃省白银市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 本试卷共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英文世界以瓷器(china)命名中国(CHINA),而中文世界对此“未持异议”,体现的或许正是双方对瓷器之于世界文化意义的高度共识。在陶器烧造上,世界各地的表现不约而同,可瓷器烧造的发明权则完全属于中国人。瓷器作为中国标志性的物产,在输出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也把中国的审美文化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瓷器与生俱来的实用性与审美性齐备的双重特征,预示着瓷器输出不仅是商业贸易,更是文化交流。历史告诉我们,最持久、最成功的文化交流,往往是通过商业手段与途径得以实现的。因此,中国瓷器输出,实际上是借助瓷器这种特殊商品的商业贸易行为,达成的一次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 中国之所以成为瓷器发明国,与其深厚的“尚玉文化”关系密切。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次将“玉”解释成“石之美者”,且包含有“五德”。瓷器对“似玉”之美的追求始终存在。因此,某种意义上讲,瓷器输出就是一种中国式审美文化的输出。中国精美瓷器,不仅被中国皇宫所器重,也得到欧洲王室珍爱——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拥有明正德时期生产的印有其徽章纹的青花执壶,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和菲利普二世父子收藏有数千件中国精美瓷器,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甚至在葡萄牙等地设代理人专门收集中国瓷器……王室收藏使在家中陈设中国瓷器成为欧洲风靡的时尚,像在十七、十八世纪荷兰静物画中,常常以中国瓷器为道具;英国作家迪福甚至有“如果没有中国的花瓶就没有第一流的住宅”的判断等。显然,有关瓷的审美已然成为一种世界性审美。 历史证明,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广泛而深入的域外交流,是维持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方式。伴随中国瓷器大量输出的,还有海外审美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如果说元代中期之前,中国瓷器受海外文化影响尚少,那么从元代后期开始,海外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品类、器形、纹饰等形成重大而直接的影响。青花瓷正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瓷器新品类。到明清时期,受欧洲市场巨大反作用力的影响,中国瓷器的欧洲审美特点凸显,珐琅彩、粉彩、洋彩等都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显然,域外文化已如血液般融入到中国瓷文化中,改变了中国瓷器审美取向,推动了中国彩瓷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这也是瓷器输出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摘编自2019-03-28《人民日报》《瓷,中国审美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瓷器命名中国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同,也为瓷器远销海外奠定了基础。 B.中国瓷器实用性审美性兼具,所以瓷器输出既是商业贸易,也是文化交流。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昆明市2019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语试题 一、现代阅读 论述类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好生活表达了人存在的目的性与社会性,是哲学与伦理学的重要命题。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具有世界性,是各民族国家普遍的向往、共通的命题;另一方面具有民族性、契合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和在此当中形成的化精神、化心理。一方面具有超越性,指向了人的丰富和全面;另一方面具有现实性,要立足于当下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基础,以现时的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为依托。 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路中。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 到幸福。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之中。 中国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书?洪

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化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比如,强调天人一体。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 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将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比如,强调德福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乐”。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40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千百年的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并逐渐赋予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化、社会、生态明建设的整体性,体现了党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所形成的化精神。改革开放40年,人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真正的经典,我想是指那些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经典的阅读同样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经典有初读与重读,有浅读又有深读。不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需要反复阅读;还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经典阅读,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经典对一些读者也只是被知晓,或只限于了解书名和主人公的名字,对作品本身却知之甚少。即使读过,有时也只是浅尝辄止。而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他用这种体会来解释何谓经典,同样道出了阅读经典的感受。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乜好,都意味着把经典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需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 一部经典名著,当然不是给一个人看的,无数人都会读它,这就会有千千万万种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心灵体验。在阅读这个领域倒不妨借用这句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应当跳出传统阅读的思维模式,开辟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建设性的文化性格,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的一种健康的阅读心态。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的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它的核心价值应深怀敬畏之心。经典资源除具有愉悦心灵、培养审美力之功能以外,还葆有借鉴、参照乃至资治的社会文化功能。对于每个公民来说,经典名著在以科学的现代意识观照下,有启迪当代公民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功能,并使我们从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弃。我国一位当代作家谈到阅读名著的感受,认为阅读进入了敬畏,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读的体味和凝思,进而有了自卑,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对中国和世

2019年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卷 (银川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9 年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8 分。 阅读一 ①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②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种》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③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置于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 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④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冷冰冰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⑤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椓之橐橐” (《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虫鼠之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 ⑥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业都磨磨蹭蹭。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题: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对练(二十四)Word版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5分) 卖艺老人 [法]波德莱尔 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到处是喜气洋洋的度假的人们。那些由于年景不佳而外出变戏法的、耍猴玩狗的及挑 担做买卖的人都指望着这样的节日。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觉得人们把一切都忘记了,不论是工作还是苦恼。他们都变得像孩子似的。对于小孩子们 来说,这是休假日,是从那令人恐怖的学校里解放出来的日子;对于大人们来说,这是从噩梦般的生活中逃离的日子,也是在无休无止的斗争和整天的提心吊胆中的一次短暂的休息的日子。 不管是在客观世界工作的人,还是致力于精神世界工作的人,都很难摆脱这民间狂欢的影响。他们也都在这无 忧无虑的气氛里不自觉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我呢?作为一个真正的巴黎人,从来不会错过到那些出现在这隆重节 日里的神气活现的小店里去观赏一番的机会。 实际上,这些小店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它们都尖叫着,大声唱着,叫喊声和铜铁碰撞声、焰火爆炸声混合着。 愚仆和小丑们由于风吹日晒而变得黑瘦干瘪的面孔都痉挛着,他们拉着十分可笑的俏皮腔,开着莫里哀式的玩笑。 孩子们拽着母亲的裙边,为了得到几根棒棒糖;或者趴到父亲的肩膀上,以便更好地观看像神一样令人眼花缭乱的魔 术师的表演。到处弥漫着油炸食品的香味,这味道压倒一切芬芳,像是为这节日所供烧的香火。 但是,在那一头,在这一排小店的尽头,我看到一个可怜的卖艺人。就好像是自觉羞愧,他逃到了这华丽的一切之外,他弯着腰,似乎就要摔倒,老朽不堪,就像一具僵尸。他倚靠在他那小店的一根支柱上,那是一间比世界上最不开化 的野蛮人的破屋子还要破的小店,里边点着两根蜡烛,蜡烛流着油,冒着烟,更照出了小店的简陋。 到处是欢乐、收益和大吃大喝,到处是确有隔夜之粮的安宁,到处是充满生命力的狂热;可这里却是绝对的苦难。尤其令人感叹的是,这个卖艺老人穿着这样滑稽的褴褛衣衫,比化装更能形成强烈对照。这是出于他本身的需要。 可怜鬼!他不笑,也不哭,不跳舞,也不做任何手势,不叫喊,也不唱任何歌,不唱欢乐的,也不唱悲哀的。他也不乞求。他哑然静坐。他放弃了,他认命了,他的前途已成定局。 可是,他向人群所投去的眼光又是那么深邃,令人难忘。那人群中的潮水般的骚动离这令人作呕的苦难只有几 步远。我觉得好像有一只手掐住了我的脖子,我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泪水滞留在我的眼眶内,使我感到眼前一片模糊。 怎么办呢?又何必要去问这不幸的老人,在这恶臭的黑暗之中,想要引发什么奇迹呢?在他的已经被戳破的幕帐 之后,又会有什么奇迹呢?确实,我没敢去问。我这胆怯的理由会使您感到好笑吧…… 我承认我当时害怕使他出丑。 最后,我决定在他那木板上顺手放上一点钱,希望他能明白我的用意。可这时,不知怎么一拥挤,一股人流潮水一样涌来,把我卷得离他远远的。

2019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语文科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 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 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 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 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 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 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 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 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 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 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 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 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 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 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 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 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 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 始发挥作用。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尤其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而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 D. 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需要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 达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B.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C.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D.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一些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B.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C.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D.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 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有时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雾中偶记茅盾① 前两天天气奇寒,似乎天要变了,果然昨夜就刮起大风来,窗上糊的纸被老鼠钻成一个洞,呜呜地吹起哨子,——像是什么呢?我说不出。从破洞里来的风,特别尖利,坐在那里觉得格外冷,想拿一张报纸去堵住,忽然看见爱伦堡那篇“报告”——《巴黎沦陷的前后》,便想起白天在报上看见说,巴黎的老百姓正在受冻挨饿,情形是十分严重的话。 这使我顿然记起,现在是正当所谓“三九”,北方不知冷的怎样了,还穿着单衣的战士们大概正在风雪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