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注:以上三项都可视作名词作状语现象。)(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9)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出汗”,成为使动。

文言文词类活用举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但微颔之(《卖油翁》)“颔”化为动词“点头”。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化为动词“下霜”。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4.妇抚儿乳(《口技》)“乳”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口技》)“宴”由名词“宴席”化为动词“宴请”。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

“骑驴”。

9.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化为动词“犯过失”。

10.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化为动词“击鼓”。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化为动词“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化为动词“入侵”。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毒”化为动词“怨恨”。

16.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雨”化为动词“下雨”。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是“用船”的意思。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

1.攘除奸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凶之人”。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3.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人”。

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化为名词,“飞奔的马”。

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动词化为名词,“产出”“收入”。

6.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故”“新”,形容词化为名词,“旧知识”“新

收获”。

(四)意动用法

1.父异之(《伤仲永》)“异”是“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伤仲永》)“奇”是“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样有利可图”。

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以我美”。

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是“以之为异”。

6.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耻”是“以……为耻辱”。

(五)使动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劳”是“使耳乱”“使形劳”。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劳”“饿”“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之生”。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使心息”。

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

七年级(上)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七年级(下)

5.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奇特、非凡。

7.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9.策勋十二,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0.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3.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八年级(上)

1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18.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9.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0.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2.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3.石青糁之。(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即涂染。

24.卧右膝。(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5.诎右臂支船。(同上)(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26.而竖其左膝。(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27.居右者椎髻仰面。(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28.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第一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2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同上)(第一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30.故外户而不闭。(同上)(名词用作状语):从外面。

31.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马。

3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3.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4.每至晴初霜旦。(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35.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观潮》)(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36.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3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38.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动词用作名词):马。

39.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40.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1.与余舟一芥。(同上)(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

八年级(下)

4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

43.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4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4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46.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47.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乐。

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48.一食或尽粟一石。(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49.策之不以其道。(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驱使。

50.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51.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5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53.余则袍敝衣处其间。(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4.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55.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56.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57.如鸣环,心乐之。(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8.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5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60.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6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使……凄凉;B 使……寒泠。

6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形容词用作状语):A在……之前;B在……之后。

6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守”,名词,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即“做……太守”。

6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6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6.泉而茗者。(《满井游记》)(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

67.泉而茗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而歌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

68.红装而蹇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69.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

70.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走。

九年级(上)

7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名词作动词):下大雨。

72.置人所罾鱼腹中。(同上)(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

7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同上)(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

7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75.将军身被坚执锐。(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坚固的铁甲。 B锐得的武器。

76.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同上)(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77.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

78.天下苦秦久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79.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同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或以……为怪。

80.忿恚尉,令辱之。(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1.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睢不辱使命》)(名词用作动词):白色丝织物,指丧服。这里是“穿丧服'的意思。

82.(专诸、聂政、要离)与臣而将四矣。(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成为四个人”的意思。

8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

8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同上)(名词作动词):A用箪盛;B用壶装。

85.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同上)(形容词用作状语):A对外;B对内。

86.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A(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87.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长庄稼(长草木)

88.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

8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亲近。

90.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和……疏远。

9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92.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93.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9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95.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96.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9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98.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99.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10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10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102.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103.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104.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105.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10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107.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108.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

109.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110.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11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4)

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4)

3、天雨墙坏(雨,下雨,34)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42)

5、其家甚智其子(利,意动,认为……聪明)

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42)

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21)

8、愿为市鞍马(市,买,45)

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57)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220)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二)名词作状语

1、窗扉洞开(像洞一样,27)

2、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46)

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

4、失期,法当斩(法,依照法律)

5、吾义固不杀人(义,按照道义)

6、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7、面刺寡人者(面,当面)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9、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用网捕)

10、夜篝火(用篝火装着“鬼火”)

11、箪食壶浆(用箪,用壶)

12、乃丹书帛(用朱砂)

二、动词活用

(一)动词作状语

1、几处早莺争暖树(争,16)

2、忽啼而求之(啼,哭着,42)

3、跳往助之(跳,跳着)

(二)动词作名词

1、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战马,49)

2、宜枉驾顾之(驾,指车、马)

3、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

4、猛浪若奔(奔,飞奔的马)

(三)使动用法

1、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正、笃、睦、和,形容词)

2、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形)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

4、乱花渐欲迷人眼((“迷”,意为“使‥‥‥迷乱”))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扰乱;使……劳累)

6、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空乏,使……穷困;使……颠倒错乱;使……惊动;使……坚韧)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使……震慑)

9、忿恚尉(使尉愤怒)

10、凄神寒骨()

(四)意动用法

1、以贤勇知(《大同》,贤,形,认为……为贤)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认为……美)

3、闻寡人之耳者(闻)

4、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5、邑人奇之(以之为奇)

6、父利其然(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

7、渔人甚异之(对此感到诧异)

8、余悲之(对此感到悲哀)

9、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10、固以怪之矣(对此感到奇怪)

(五)为动用法

1、死国可乎(死,为国而死)

2、伤仲永(伤,为仲永而哀伤)

3、既泣之三日(泣)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丧,为死去的人办丧事)

5、念悲其远也(悲)

6、祭祀必祝之(祝,为之祈祷)

三、形容词活用

(一)作名词

1、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新,新知识,49)

2、近塞上之人(近,靠近,36)

3、披坚执锐(坚、锐)

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疑惑的问题)

5、毕力平险(险,险阻的山)

6、此皆良实(贤良诚实的人)

7、攘除奸凶(奸臣贼党)

8、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9、心乐之(以之为乐)

(二)作状语

1、胡人大举入塞(大,大举,大规模,36)

2、见渔人,乃大惊(大,非常,大吃,75)

3、与蒙论议,大惊曰(非常)

(三)作动词

1、家富良马(富,有很多,36)

2、明月别枝惊鹊(惊,惊动,21)

3、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4、父异焉(异,对……感到惊异,42)

5、邑人奇之(奇,以……为奇,42)

6、而日中时远也(远,距离远,66)

7、不远千里(远,以……为远)

8、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9、心乐之(乐,喜欢)

10、凄神寒骨(凄、寒)

11、聚室而谋(聚,使聚,召集)

12、笑而止之(止,使止,阻止,阻拦)

13、似与游者相乐(乐,嬉戏,逗乐,游乐)

14、日光下澈(澈,深深透过,直射水底)

15、毕力平险(毕,用尽)

16、不能绝也(绝,杀绝,杀尽)

17、私我也,美我者(私,偏爱;美,意动)

18、楼渐低(低,降低)

19、渔人甚异之(异,感到诧异)

20、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

21、一览众山小(小,意动,以……为小)

22、此教我先威众耳(威服,动词)

23、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

24、香远益清(远播)

25、互相轩邈(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四、数量词活用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跑千里路)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两属)

高一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高一语文文言文字词整理: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 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 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何为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温故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妇抚儿乳.《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4、邑人奇.之《伤仲永》 5、鞭.数十,驱之别院《闲请记趣》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7、潭西.行百二十《小石潭记》 8、心乐.之《小石潭记》 9、凄.神寒.骨《小石潭记》 10、其岸势犬牙 ..差互《小石潭记》 11、其一犬.坐于前《狼》 12、陈胜王.《陈涉世家》 13、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14、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15、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1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湖心亭看雪》 1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18、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使--- ---痛苦劳使--- ---劳累饿使--- ---饥饿空乏使--- ---穷困乱使--- ---颠倒错乱动使--- ---惊动忍使--- ---坚韧使动用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新 自己归纳各种词类活用(按照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 动词: 形容词: 训练 句子训练 一狼洞其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策之不以其道。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以光先帝遗德。 公将鼓之 朝服衣冠 人恒过,然后能改 面山而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一.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使动 1.先破入者王之。《鸿门宴》王,使动用法。使……称王。 2.欲辟土地,朝楚。《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4.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3.屈贾谊于,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4.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 5.焉用亡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6.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动用法。使……活。 7.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从,使……跟从。 8.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

辱,使……受辱。 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以……为耻。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耻,以……为耻。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 6.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 三.动词活用为为动词 1.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离骚》死,为……而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如: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 ..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

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 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 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左传成公三年) 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朝秦楚”,不食齐宣王朝见秦楚之君,相反的,是齐宣王是秦楚之君朝见自己。 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 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 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 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 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 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 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六种 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六种常 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 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 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第八部分 一、掌握说明方法。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例:(1)早.出暮.归。《促织》 (2)草.行露.宿。(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勾践灭吴》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例:(1)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例: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 ..于此。《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促织》 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二、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用在动词后的形容词,往往作宾语,因此活用为名词。 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处于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3、作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中心词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或者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就活用作一般动词。例:(1)欲穷.其林,《桃花源记》(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副词+形容词】例:(1)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名词作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形容词作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②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张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国语·吴语》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数词作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一定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一、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 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 3、天雨墙坏(雨,下雨)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 5、其家甚智其子(意动,认为……聪明) 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 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 8、愿为市鞍马(市,买) 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名词作状语 1、窗扉洞开(像洞一样) 2、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 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 4、失期,法当斩(法,依照法律) 5、吾义固不杀人(义,按照道义) 6、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7、面刺寡人者(面,当面)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9、夜篝火(用篝火装着“鬼火”) 10、箪食壶浆(用箪,用壶) 11、乃丹书帛(用朱砂) 二、动词活用 动词作状语 1、几处早莺争暖树(争) 2、忽啼而求之(啼,哭着) 3、跳往助之(跳,跳着) 动词作名词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数字归纳记忆 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 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环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种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四种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

体;⑥主要--次要。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介宾短语。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第二部分: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课文言文词类活用 提示语:本练习为人教版初中6册文言文词类活用,同学们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七年级(上)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A、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山市》) 洞: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5、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山市》) 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降低。 6、太傅寒雪日集。(《咏雪》) :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7、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太丘与友期》)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8、天雨.墙外。(《智子疑邻》) 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9、其家甚智.其子(《智子疑邻》)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10、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 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靠近、接近。 11、家富.良马(《塞翁失马》) 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有很多”。 七年级(下)1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异: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1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伤仲永》)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 14、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名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15、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1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策: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7、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善于 18、会宾客大宴.。(《口技》) 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一) 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智子疑邻》 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口技》 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口技》 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口技》 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陋室铭》 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送东阳马生序》 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狼》 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狼》 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狼》 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狼》 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石壕吏》 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三峡》 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 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观潮》 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出师表》 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醉翁亭记》 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满井游记》 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陈涉世家》 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陈涉世家》 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陈涉世家》 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陈涉世家》 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陈涉世家》 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陈涉世家》 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陈涉世家》 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木兰诗》 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木兰诗》 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桃花源记》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总结

对文言知识中活用现象的总结 常见的文言现象有:实词的一词多义,实词的活用现象,及实词的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其中关于词类活用现象的复习,鄙人做了如下的总结,希望同仁给予斧正。 如何复习文言知识中的活用现象呢?如果仅仅让学生反复去做,或者不停地去记,我觉得效果都不太好。我个人认为,最好结合现代汉语的句法功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之后来记忆,可能更便捷,更有效果。现在,我把我结合句法总结出的一点小规律,列叙如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类别 例句 译法 名词直接带宾语 两个名词连用 名词后有代词 刑人如恐不胜 驴不胜怒,蹄之 ①换一个动词:刑-处罚 ②介词+名词+动词: 用蹄踢 ③名词前加一个动词:虏-俘虏 名词处在结构助词“所”字后 若属且皆为所虏 名词与动词连用 用“而”连接 不用“而” 连接 儿涕而去 相如乃前曰 名词带补语 沛公军霸上 名词受副词修饰 春师遂东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处在句末,而其前又没有动词 平地三月花者,深山 中则四月花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类别 例句 译法 形容词直接带宾语 素善留侯张良 ① 换一个动词。善-交好 ② 在形容词前加一个动词。先-抢先 在“所”字后 公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在能愿动词后 火尚足以明也 与动词连用 秦王与群臣视而嘻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 处于主语的位置:《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处于宾语的位置: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盟约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②《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处于宾语位置)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处于主语位置)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例如:①《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第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卒廷见相如。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第六,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例如:予分当引决。分:按照。 第七,方位名词,表示动作的趋向或方位。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向……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

文言文专题训练之词类活用

文言文专题训练之词类活用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1、A、衣.锦还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B、草菅 ..人命童子隅.坐而执烛。 C、富.国强.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神.出鬼.没侣.鱼虾而友.麋鹿选A 2、A、朝.秦暮.楚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B、祸.国殃.民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C、风.餐露.宿春风风.人,春雨雨.人 D、幕.天席.地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选B 3、A、先礼.后兵.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 B、入.不敷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息.事宁.人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有口皆碑.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选D 4、A、不胫.而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兵不血.刃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C、千金 ..一刻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虎.视眈眈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选C 5、A、百废.俱兴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B、川.流不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C、正.本清.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D、不耻.下问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选D 二、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者不同的一个选项8分 1.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目.项王 B. 云青青兮欲雨. C.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 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 2.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 C.规.行矩.步 D.草.行露.宿 3.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春华.秋实 B.袖.手旁观

初中文言文句式和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 也《陈涉世家》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 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 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 也 《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 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 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 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 人 《公输》 2、为与此同 类 《公输》 3、天下为 公《大道之行也》 4、4、号为张 楚《陈涉世家》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 苏《陈涉世家》 (七)、用“是”表示判断。 1、斯是陋 室 《陋室铭》 2、是金陵 人 《湖心亭看雪》 (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1、非若是 也 《唐雎不辱使命》 2、非士之怒 也《唐雎不辱使命》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 积累及运用 识记字音 识记字形 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正确使用熟语 辨析修改病 句 语句表述 压缩语段 仿用、选用、变换句式 简明、连贯、得体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 辞手法 语法知识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识记文学常识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文言文阅读 文言词语 文言句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理解、翻译文言语句 古诗词阅读 古诗阅读 古词阅读 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语文综合性学习 设计语文综合性活动 提取及概括信息 课文理解 积累及运用 初中语文积累及运用知识点总结:积累及运用知识点是初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 一,主要包括识记字音、识记字形、标点符号、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正确使用熟语、辨 析修改病句、语句表述、压缩语段、仿用、选用、变换句式、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语法知识、等,以下是各具体知识点总结的理解和分析。 识记字音 同音字 多音字 形声字 易误读的字 识记字形:音近(同)字 形近字 音相近字 形相近字 标点符号:重点是句号、分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等。题型有选 择题、改错题、断句题、添加题等。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 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 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 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 、 “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 ,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 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正确使用熟语:成语 惯用语 谚语 格言 歇后语 词语运用 词语的语境义 辨析修改病句:辨析病句:1、 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 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 2、紧缩法。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 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3、造句类比法。仿 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 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 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 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 即从概念使用、 判断、推理方法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修改可以归纳为字诀: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当的)移(语序不 当的) 。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注意,能调整语序就不增删,能改一 处的,决不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 语句表述:情景式扩展 续写式扩展 写作广告词 过渡语 其它创新题 写作导游词 压缩语段:消息类压缩 说明类压缩 描述类压缩 议论类压缩 图文转换 语句语段赏 析 语句语段赏析概括 语言运用 消息类压缩知识点总结:消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体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结尾四部分。其常见的结构形式是“倒金字塔”式,即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开头。其中,导 语部分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地概述消息的核心内容或事实的主要部分,给读者一个轮廓;主 体部分则描述消息的主干和枝节部分,具体交代事件的始末(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 过、结果等)。为充实消息内容,深化主题,消息中的背景材料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交 代人物、历史地理、知识背景等材料,对此,在压缩时常舍弃。 说明类压缩知识点总结:对说明类的语段进行压缩时, 要注意: ①抓住说明的中心及其特点; ② 一般不使用修辞、举例等语句;③ 注意表述的严密、清晰、连贯。 描述类压缩知识点总结:要关注材料所描述的主体、描写的方法和手段。要注意:①描述的 要素和对象;②忽视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只是用来渲染气氛或衬托人物,但许多不是文段的 中心,所以要忍痛割爱。 议论类压缩知识点总结:要注意:①抓中心句、过渡句;②内容要全面,特别要注意一些关 联词,如“然而”“另一方面”“又”“其次”等。 图文转换知识点总结:图文转换题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 挖掘某些隐含性的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解答图表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整体阅读;2、重视数据变化;3、注意图表细节,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 等;4、把握考题要求;5、简要归纳概括。 语句语段赏析知识点总结: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 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