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楹联文化

楹联文化

楹联文化
楹联文化

楹联的简介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叫楹帖、对联、对子,它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联中见对,对而能联,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包括春联、喜庆联、哀挽联、修养治学联、园林景点联、行业联、乔迁联等,五代后蜀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目前发观的第一副对联。宋代时,对联已广泛应用在楹柱上,并作装饰和交际庆吊之用,明清以来,文人雅士更以赠联为乐事。

楹联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具有以下特征。

1浓郁的民族性。

2深广的群众性。

3社会的实用性。

4多向的综合性。

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楹联的分类按用途

1.通用联——春联,例如;''堂绕紫气臻福禄,庭盈春光添寿禧''.中华姚氏求正堂姚丹萍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8]

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5.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9.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经典对联:

1上联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下联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2上联

春暮偶登楼,上下鱼龙,应惜满湖绿水下联

酒醉休说梦,关山戎马,未如一枕黄梁3 上联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mò)墨

下联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元宵对联

1 上联不夜灯光,便是玲珑世界

下联通宵月色,无非圆满乾坤

2上联时际上元,玉烛长调千户乐;月当五夜,花灯遍照万家春

下联春夜灯花,几处笙歌腾朗月;良宵美景,万家箫管乐丰年

3 上联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门灯火夜如年

下联一帘春色门垂柳;万斛珠光地涌莲春节对联:

1 上联迎春迎喜迎富贵,接财接福接平安

下联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2上联盛世和谐添锦绣,伟业腾飞更辉煌下联鸿运当头迎百福,吉星高照纳千祥3 上联开福门四季平安,发财地八方进宝

下联吉祥平安天赐福,荣华富贵地生财

端午节对联:

1 上联龙舟竞渡凭吊屈子怀古恨

下联赤县雄飞喜谱今朝爱国篇

2上联艾可驱邪,处处庆天中令节下联粽能益智,家家逢地腊祥光

3 上联箬叶飘香一粽尝来千古事

下联龙舟逐水百桡划出四时情

祝寿对联:

1 上联海屋添筹古来稀者今来盛

下联华筵庆衍福有五兮祝有三

2上联精神矍铄似东海云鹤

下联身份老健如南山劲松

3 上联爱日伫期颐兰阶早酿十年酒

下联慈云周海岳莱彩犹载一昙花

【古代对联】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下联:捞者莫来劳者来。

上联:理想莫享醴。下联:前途弗图钱。

上联:此木是柴山山出。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

上联:庙小无僧风扫地。下联:天高有佛月点灯。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上联:鸡饥争豆斗。下联:鼠暑上梁凉。

上联:士农工(宫)商角徴羽。下联:寒热温凉(良)恭俭让。

趣对楹联故事

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隐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花甲串对

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这上联是个串“花”对: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

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春联的文化意义

1、贴春联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华民族“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贴春联和贴门神。中华民族这些传统庆祝活动中最有文化底蕴的非贴春联莫属。过年时贴春联,庆祝新春,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 传统春联是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 贴春联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增加喜庆气氛,是我国城乡人民十分喜爱的春节活动之一,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文学色彩的娱乐活动。中国人在新年开始家家户户忘不了往大门上贴一幅春联。在爆竹声中,人们喜笑颜开地簇拥着,把用大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到门框上或门心里。 新年新气象,从家家户户门口的春联就可以看出,红底黑字或红底金字的春联,似金龙出海,狂凤起舞,洋溢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红色喜庆和春意。正所谓“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已成为辞旧迎新的标志,春联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寄托。

春节,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其得名和推广和朱元璋密不可分。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春联在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春条、横披、斗方等几种。

特色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特色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作者:————————————————————————————————日期:

特色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教师教育论文 特色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本刊通讯员卢晓华 步入阳泉市的每一所学校,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个幽静文雅的校园。漫步在各个校园中,你会感受到学校的每一处角落都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令人驻足难离。近年来,阳泉市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以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繁荣发展为实施理念,以“创建一校一品、确保一生一技、鼓励一生多技”为实施主题,致力于打造有品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各校已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举措。 阳泉市的教育之所以能做大做强,关键在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阳泉市在短短两年时间里,着力推进“八大文化”建设,努力打造书香校园、洁净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取得了明显成效,彰显了文化强校、文化强教的特色。 一所现代化的学校有“三大支柱”,即一个好校长、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常青藤”“不老树”,是新时期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软实力。荫营中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确立了“走文化自觉之路,办文化立根之学”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创建“五最学校”(学生最文明、校园最干净、校园文化最具特色、学校管理最为严谨、办学目标最具魅力)的奋斗目标,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荫营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所优秀的学校,应该是精神的特区、文化的家园。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比拟的。正如荫营中学弓月庭校长所言:“教育需要思想,教育需要有思想的学者。”

对联文化

一,对联文化 二,我们今天针对初级班的朋友,讲述楹联的有关知识;首先欢迎大家来到鹿鸣诗词学院,让我们一起学习、探讨楹联基础知识以及临屏应对和对联创作。 今天是第一讲:楹联发展及相关概念 1.对联的风俗现象 写对子、贴对子,是中华民族影响久远、分布广泛、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习俗和文化现象。 贴春联的习俗,而且平时也常用对联,如相互间的题赠、祝贺、哀挽,举凡居室、饭店、 餐馆、庙宇、刹寺、公墓、牌坊等等地方,无不随时可见对联。 每逢传统的新春佳节,地无论南北,人不分男女,家不论贫富,门不讲大小,几乎家家户户 都要买红纸、写春联。从大门(院门)、正房门、厢房门、厨房门(包括门框、门心、门头), 到粮食囤、牲口棚、纺织机、大小车辆,直至桌子、椅子、蜡台、灶台……到处是红彤彤的一片。 从前,有人家因不识字又一时找不到识字的人,只好裁了红纸,用碗底儿蘸上墨汁在红纸上按 几个圈圈儿,权作春联——想方设法也要贴春联,好过年。可见春联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 有多么重要。 我们比较熟悉的对联,还有婚联、寿联、挽联、贺联、行业联、格言联、名胜联、巧趣联等等。 2.对联的别称: 对联”是我们平常的叫法。它的名称还有:对、对子(俗称)、楹联(由悬挂于楹柱的对联而来, 现作为雅称)、对句、对语、联语、联对、联句、联帖、楹帖、楹语、楹句、俪语、偶语、偶句, 春联又称春帖子、桃符、门帖、门对等等 3.对联的文化习俗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样式,对联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对联与中国老百姓的关系之密切,超出 其他任何一种文艺形式,老百姓可以不阅读小说,不朗诵诗歌,不听戏剧,不看电影……惟独不能没有对联。 我们从上面春联的例子就可见一斑。当代作家秦牧说:“在中国,对联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家喻 户晓的一种语言艺术。即使是识字不多的人,也知道对联是怎么一回事,并且多少能领略这项艺术的美妙情趣。” 不仅如此,上至宫廷,下到民间,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对联风俗。如春联,一般都是用大红色的纸, 以烘托、渲染喜庆、热烈的气氛。但在清朝的宫廷和宗室皇族,过春节时却贴白纸春联,并把这作 为一种特权,不准他人随便使用。

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中华传统文化对联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对联》的内容,具体内容:对联,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热门的上联:红日出林海;下联:春光追... 对联,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的 上联:红日出林海;下联:春光追鸟音。 上联:红日千秋照;下联:神州万载春。 上联:红雨桃千树;下联:绿风柳十围。 上联:花开春富贵;下联:竹报岁平安。 上联:花开春富贵;下联:竹报岁平安。 上联:花沐春雨艳;下联:福依党恩生。 上联:花随春意发;下联:富自政通来。 上联:花香春正好;下联:燕语日初长。 上联:华文春日丽;下联:瑞色紫云高。 上联:华屋辉生壁;下联:春山绿到门。 上联:华屋辉生壁;下联:春山绿到门。 上联:化雨千山果;下联:和风万树花。 上联:欢歌遍华夏;下联:春色满神州。

上联:欢歌飘四海;下联:妙舞颂三春。上联:黄金新岁月;下联:锦绣好前程。上联:黄莺鸣翠柳;下联:紫燕剪春风。经典的 上联:鸡鸣万户晓;下联:鹤舞一年春。上联:江山千古秀;下联:日月一时新。上联:江山千古秀;下联:社稷万年春。上联:江山千古秀;下联:天地一家春。上联:江山添秀色;下联:大地发春华。上联:江山无限好;下联:祖国万年春。上联:好景年年好;下联:新春岁岁新。上联:和风吹绿柳;下联:时雨润春苗。上联:和风吹绿柳;下联:时雨润春苗。上联:和光生柳叶;下联:春色泛桃花。上联:河清庆有目;下联:海晏乐无垠。上联:江山增润色;下联:祖国普春光。上联:阶前生百福;下联:檐下纳千样。上联:阶前生紫气;下联:帘外度春风。上联:金缕春溢彩;下联:玉雕雪迎祥。上联:锦绣山河美;下联:光辉大地春。上联:锦绣山河壮;下联:缤纷春色娇。上联:九陌连灯影;下联:千门庆月华。

汉字文化与楹联的关系

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而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以方块字、单爵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足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对联雅称楹联或楹贴俗称对子。《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一、从对联的名称起源探究汉字与对联的关系对称及平衡是先民荚学观念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从已发现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观察这些符号成左右对称的几乎占了此时已出现的刻画符号的半数。在文字创造方面同样显示着这一审美观念。汉字每一个字不管足独体字如一、十等还是 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的如江、弼等字不管左右、上下、内外结构笔画相 差多大摹本上都保持着对称、平衡。这是。。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突出特点。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这种审美观念便表现为对偶句。对偶旬是以对偶的修辞手法所造的句子。对偶这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轻畸重。翻开先秦著作几乎随手都可以找到不少例子。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便是二言的各成对偶也都各自分量相当而保持对称和平衡。传说这足黄帝时公元前世纪之前的作品。又如《论语》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闻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埋协《诗经》中“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汝无家何以速我狱∞协这些语句都是前后成对偶的。由此叮见先秦时期的口头或书面文学不管韵文、散文都很自觉地运用着对偶句。当然那时的对偶常常是顺其自然的在形式上不是有意雕琢的。自从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的主张之后诗歌有了格律要求而且越来越严密越来越精细。到了唐 代格律诗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在格律诗中的对偶句用上了“对仗”一词。对仗足移用朝廷仪制的专有名词。它不仅要求对偶旬整齐、严谨、相称而且必须拱一个中心。它们两两相对彼此依存。因此这种称为对仗的对偶句便被称为“联”。诗中的对偶句虽然称“联”但小能称为“对联”。而从诗中独立出来的。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对子,倒得到了对联这一名称。对联这个专有名词出现得较晚。开始时常用“对子”后又出现了联语这个名称或在联前加上一个定语如春联、楹联等。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沈德符写了一本《野获编》其中一则说张江陵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这才算为对联这一文学形式真正定了名。至于对联的应用这与我国民间习俗有关。我国古代过年时在门两边要悬挂桃符。所谓桃符是画着降鬼大

沙岗中学诗词楹联书法进校园活动方案

沙岗中学诗词、楹联、书法进校园 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书法城”的工作部署和江办【2017】24号、江教办【2017】26号文件精神,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学生视野,多层次、多侧面满足学生文化需求,通过诗词、楹联、书法的学习及赏析,陶冶情操,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现制定我校诗词、楹联和书法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 一.领导小组 组长:杨涛 副组长:夏昌智彭刚涛李玉林章启虎 组员:王光圣马敬华陈芬芬侯贤成谢涛刘克美班主任语文老师 二.工作专班任务负责人 诗词:陈芬芬张方胜 楹联:王光圣邹运忠 书法:马敬华刘国祥章军 三.活动重点 1.创建文化墙,建设“诗联小苑”。 2.依次创建宣传栏、展示牌、作品展。 3.早听广播有诗词,午听古文,课间听名联。 4.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师生在校园里能随时感受到诗词、楹联、书法文化的熏陶,做到看得见、听得见、学得到、诵得出、写得好。 四.实施方案 1.每周一早读为经典诵读时间。由语文教研组选取诵读篇目,语文教师作指导,期中考试后举行经典诵读比赛。 2.每周开设1-2节书法课,指导学生硬笔、软笔书法。由学校书法漂亮的老师轮流到各班指导。由教导处牵头组织黑板报比赛(9月)、手抄报比赛(10月)、硬笔软笔书法比赛(11月),使书法练习形成常态。 3.合理利用校园广播,做到早听诗词、午听古文,课间听名联。由团委和学生会负责。 4.加强诗词、楹联、书法理论学习和研讨,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申请与诗词、楹联、书法教学研究有关的课题,以课题为中心,开展课程实施研究活动。 5.开展教师备课笔记、钢笔、粉笔板书比赛(9-10月)。组织优胜者参加省、市、县诗词、楹联、书法竞赛活动。 6.先对少数教师进行楹联知识的培训(8月),再扩大到全体语文教师(9-10 月),再铺开到全校师生(11-12月)。 7.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创作活动(10月),力争小起步、快爬坡,让全体师生有创作、有提高、有亮点、有佳作。

2020智慧树知到《楹联文化》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楹联文化》章节测试【完 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楹联文化》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绪论 1.【单选题】上联:撑天拄地两行字下联:( ) A. 春满乾坤福满门 B. 纳古涵今一副联 正确答案:纳古涵今一副联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对联的别称很多,下面是对联别称的是:( ) A. 下支 B. 横额 C. 楹联 D. 上支 正确答案:楹联 2.【单选题】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有在大门两侧张贴桃符的习俗,上面书画神荼和( )二神来避邪。 A. 郁垒 B. 秦叔宝 C. 尉迟敬德 D. 孟昶

正确答案:郁垒 3.【单选题】对联最根本的特征是( ) A. 民族性 B. 对称性 C. 实用性 D. 开放性 正确答案:对称性 4.【单选题】楹联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 )时期。 A. 五代 B. 唐宋 C. 元朝 D. 隋朝 正确答案:五代 5.【单选题】 ( )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共计180个字 A. 袁枚 B. 邓石如 C. 徐渭 D. 孙髯翁 正确答案:孙髯翁 6.【判断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作者是孟昶。( )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对 7.【判断题】“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清代的事。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8.【判断题】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是清代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对 9.【判断题】朱元璋为一个阉猪的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对 10.【判断题】 2002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A. 对 B. 错 正确答案:错

对联文化研究

对联文化研究 高一三班组 石钰,杨勋辉,鲁伟红,马文博赵鑫 我们组的研究课题是对联文化研究,对此作如下: 对联,可谓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而从未衰老,其魅力不言而喻。既是文化就有其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类文化相互交融,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现代的文化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独特而生动的体现。对联文体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而且具有比其它文体更加突出的装饰功能、实用价值和趣巧特征,故特别为广大华人读者所喜闻乐见。对联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的研究和调查,有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并了解对联。通过此次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对联存在的价值以及保护对联传承对联文化的重要性。并能让我们认识到前辈们的智慧与语言魅力,从对联中去了解古人骚客们所寄发的情感。从而激发我们对对联文化的兴趣,引发对文字魅力的研讨。最早的一副对联公元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种类有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或者与它密切相关。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 6.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成效》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进校园,近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戏曲进校园,武术进校园,书法进校园,楹联进校园等等,总体而言,大多属于艺术类范畴。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 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 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戏曲、武术等进校园,很有 必要,但不必进入所有学校,需要进入所有学校的是“道”,重心是 德性教育,其支撑点则是礼仪教育、人格教育、担当教育和经典教育。在这问题上着力,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素质。 传统文化浩瀚博大,涵盖万千,但各部分的重要性并不等同。在 学风浮躁的当下,某些表演性强、热闹、花哨、容易显示成就的活动,可能成为首选,但它注定是光开花、不结果的造势运动。而德性教育,不仅社会能见度低,而且需要做艰苦细致的努力,短期内不容易见成果,却是我们民族的百年大计,任何一位希冀成为教育家的教师、校 长都应该在这一关键点上有所作为。 (摘编自彭林《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与支点》) 材料二: 某杂志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三: 本报讯(记者施剑松)传统文化教育赢得小学生的欢迎并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来自北京多所小学的反馈表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普遍存在的师资缺口,是阻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原因。 日前,在阅读推广中心举办的“优秀传统,阅读领航”校长沙龙上,北京东城区一位校长指出,现在的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要帮助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学校迫切需要更多的专业支撑。北京海淀区一位校长呼吁,应加大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 阅读推广中心主任认为,阅读是让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极佳切 入口。他向参会嘉宾系统介绍了阅读推广中心近年来推进的少儿阅读 分级分类设计和国学主题体验式阅读项目后指出,成体系的阅读设计和良好的阅读体验将有效提升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须突破师资瓶颈》)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行动起来。有形的笔 墨书香可以承载传统文化,无形的互联网大数据亦可容纳它。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应当提供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即适合各类学生阅读的

传统文化之关于对联的知识

传统文化之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 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 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 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 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因为春联 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 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 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水准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 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 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 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能够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提升教育质量 落实立德树人(在X县学校德育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会上的发言)

提升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 ——在X县学校德育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陈常委,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刚才,我们观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成果展示,参观了XX县二中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和法治、禁毒教育基地,观摩了二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德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展示,四所学校和团县委还将作经验交流,这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县学校德育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深化两项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借鉴、提高,开创我县学校德育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新局面。 待会儿,陈佳常委将对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做重要讲话,请大家深刻领会、狠抓落实。借此机会,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回望过去,学校德育工作成绩显著 (一)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全县学校持续开展了“身边的榜样”、“我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中国梦·我的梦”、“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四礼新风进万家”等主题故事演讲、手抄报、征文、诗词书法比赛;常态推进“开学第一课”、“开笔礼”、“成人礼”、“向国旗敬礼”、“开学第一月·传承最美家风”、“经典诵读”、“防艾禁毒”、“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实施“立德树人”三

年行动计划,开展“感恩·奉献”、“诚实守信”、“文明友善”、“爱岗敬业”系列教育活动。XX县二中四名学生在诗词书法比赛中获得四川省一等奖;XX县兆雅镇初级中学卿叶玲荣获“四川省美德少年”称号;云龙学校张格培入选“四川美德少年寻访活动”,并受邀参加2016年暑期美德少年夏令营活动。XX县城北小学“开学第一课·不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在中央一台《新闻联播》栏目报道。XX 县二中自编节目《花开千年歌XX县》获得XX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XX县实验校“向蔡松松英雄致敬”的课本剧在XX州市经典诵读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二)持续推进特色学校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校园 2016年,教育局划拨经费100万元,着力推进特色学校打造。各学校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通过编印经典读本、书法教材、非遗文化传承、校园文化解读等校本教材,常态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XX县实验校、XX县城北小学、XX县梁才学校、XX县二中开展国学戏剧、文明礼仪、书法武术、诗歌楹联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百和镇的莲枪舞、方洞镇的雨坛彩龙、太伏镇的腰鼓、海潮镇的剪纸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学生社团和大课间活动,百和莲枪舞登上央视大舞台,太伏腰鼓参加2017年XX州市网络春晚。XX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导航教育”、XX县梁才学校的“和乐文化”、玄滩小学的“里仁文化”、方洞小学的“实文化”、XX县城北小学的“礼仪文化”等均受到各界好评,全县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 二、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三、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下联:风扇扇风,风 出扇,扇动风生。 四、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下联:尺鱼跃水,量量 量九寸十分。 五、上联: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下联:咬开银杏,白衣 里一个大人。 六、上联:门对千根竹;下联:家藏万卷书。 七、上联:门对千根竹短;下联:家藏万卷书长。 八、上联:门对千根竹短无;下联:家藏万卷书长有。 九、上联:因荷(何)而得藕(偶),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 十、上联:未老思阁老;下联:无才做秀才。 十一、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 白头。 十二、上联:一担重泥遇子路;下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十三、上联: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是谁?下联:他年步蟾宫攀桂,必定有我。 十四、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 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十五、上联:莲子心中苦;下联:梨儿腹内酸。

十六、上联: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下联: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十七、上联:孔子生于舟(周)末;下联:光舞(武)起自汉中。 上联:月月月圆逢月半; 下联:年年年尾接年头。 上联:玉燕迎春春常到; 下联:金雀报喜喜迎门。 上联:一片秋香世界; 下联:几层凉雨阑干。 上联:叶落疏桐秋正半; 下联:花开从桂月常圆。 上联:新年纳余庆; 下联:佳节号长春。 上联:万里阳和春有脚; 下联:一年光景月当头。 上联:万里河山铺锦绣; 下联:满城笙管乐太平。 上联:万家灯火同秋月; 下联:大地光明不夜天。 上联:万户管弦歌盛世; 下联:满天焰火耀春光。 上联:万户春灯报元夜;

汉字与对联文化

汉字与对联文化 汉字和对联文化 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 没有 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块字、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同时,汉字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是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对联,雅称“楹联”,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

徽州楹联的文化内涵

徽州楹联的文化内涵 徽州文化见证了徽商形成、发展到逐步衰落的全过程。明清徽商凭借“锐意进取、勤勉刻苦、诚信不欺、义以天下、回报社会”的经营理念和“货真”“价实”“量足”“守信”的经营方略,活跃于四方,创下“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佳话。而徽州的楹联文化,凭借楹联的文化凭证作用,则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徽州历史的发展和徽商的传承与风貌,以特殊的形式承载着徽州的文化和历史。 依附建筑而生的徽州楹联匾额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婚丧嫁娶,开张营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写景咏物,言志抒怀。老幼皆喜,妇孺能对,有联则雅,无联则俗。 徽州楹联匾额的普及,使它成为徽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黟县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楹联匾额,便是其中的精华。 中国封建社会主体哲学思想以及崇尚自然的理念在徽州楹联中得到集中反映,明清时期程朱理学进一步丰富了徽州楹联匾额的内容,使之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楹联匾额所具备的特性,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徽州楹联匾额不仅在读书人中间流传,而且在平民中间吟诵,且在徽州特色方言的映衬下,更显得富有文化韵味。 徽州楹联匾额所反映的明清几百年间人们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极其丰富且弥足珍贵的。 徽州楹联文化兴盛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徽州文化的土壤厚重,为徽州楹联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基础与文化基础,使得徽州楹联文化极为丰富多彩;第二,徽州耕读传家的传统,使得读书习字成为徽州家庭培养子女的必修课,不论进境如何,总有书香熏陶,因而为徽州的楹联文化提供了创作与欣赏基础。第三,徽州的特色建筑为徽州楹联文化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除了前文述及的中堂之外,“三厅两过厢”的建筑风格使得民居建筑中廊柱极多,即使是最简单的“一进式”三厅两过厢也有将近二十根廊柱,这廊柱即为楹联文化的优良载体。[ 对仗工整,简明易懂,內涵丰富,寓意深刻。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些古楹联,以朴素而精辟的哲理,鼓励世人和子孙后代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与人为善,与这里淳朴民风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把这些文化理念浓缩成格言,题于楹柱上,让子孙后辈朝夕与其相见,是一种家教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不少古楹联出自名家之手,是楹柱生辉、厅堂增色的文化瑰宝。 古黔为程主理学之乡,各处古村都散落有众多的名人名联,书法精美绝伦,寓意深刻,内容丰富,寄存着屋主的精神追求,人生的体味以及对后世的期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徽州楹联和其他地方的楹联有同样的作用,同样的文化传承,但是作为徽州的特色文化,徽州楹联也有他自己异于其他地方的特色,比如说“错字”,对于道德传统文化及为人处世方面的训诫像族规一样被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承接着并谨遵着。根据上面对于楹联的分类以西递宏村为例统计发现名联有120条左右,其这其中中又以训诫后人为人处世等道德修养,重传统教育的种类最多,比如说“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誉群言”,“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楹联有的成为家训,有的成为名言流传开外比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成为一个信条,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从一个侧面

澄江县凤山小学诗联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澄江县凤山小学诗联文化进校园 活动方案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澄江县创建全国楹联文化县实施方案》和《澄江县教育局开展诗联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澄教发 【2013】51号)文件的要求,经研学校行政会究决定在全校开展诗联文化进校园活动,为使该项活动顺利开展,抓出实效和特色,特制定《澄江县凤山小学诗联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通过开展诗联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学诗联、用诗联、赏诗联的良好氛围,形成诗联育德、诗联启智、诗联塑美的良好局面,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县创建全国楹联文化县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任务 (一)建设诗联标志工程。2013年8月底以前,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要求和规范,在学校办公室、会议室、教室、教学楼和住宿楼走廊、食堂及其他公共性场地的醒目位置悬挂诗词楹联作品,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园内建设诗词楹联文化长廊或诗词楹联文化墙。努力把凤山小学建设成为诗词教育基地学校,高标准、严要求做好标志性工程,建有永久性木 - 1 - 刻对联和诗词条屏。积极创建“诗教先进单位”、“联教先进单位”。 (二)开展诗词楹联教育。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在我校各年级开设诗词楹联选修课,把诗词楹联教学纳入课堂教学之中,纳入学校课题研究,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和校本教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诗词教学活动,做到诗联教学有计划、有教师、有课表、有教案、有成果。

(三)举办诗联文化活动。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学校要创造性地开展师生诗联经典诵读比赛、诗词培训讲座、对联故事大赛、诗联书画比赛、诗联专栏(板报)等活动。学校要组织创作、搜集整理一定数量的民间诗词楹联,编印成册,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提升学校文化品味。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向《澄江诗联》期刊投稿,积极争取在校内免费发放一部分《澄江诗联》期刊,让师分享我县诗联作品创作成果,为师生提供学习和交流本县诗联作品以及欣赏借鉴名家经典诗联的机会。学校利用各种节日在师生中开展诗词楹联创作暨书画大赛,把开展诗联作品创作列为每年“五一节”教职工教学基本功竞赛参赛项目,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四)加强诗联队伍建设。学校要成立校级文学社团,组织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学习、培训和创作,激发学生、教师对诗联文化的兴趣和爱好;要适当安排活动经费,加大对诗联骨干教师的培养,对优秀诗联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壮大 - 2 - 诗词楹联队伍,营造良好的校园诗联文化氛围。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诗联文化进校园活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教科室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该项活动的日常事务,切实加强对诗联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要安排专人,抓好队伍建设;要安排专项经费,提供经费保障;要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要完善诗联阵地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诗联活动;为实现我县创建全国楹联文化县的宏伟目标,严格按照《澄江县凤山小学诗联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积极工作,稳步推进,做出成效。 (二)营造活动氛围。学校将大力宣传创建全国楹联文化县的重要性、必要性,运用学校网站、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宣传诗词楹联知识,使诗词楹联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最大限度、最广范围地调动全校师生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建舆论范围,促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楹联文化:龙江大地一面旗(定稿)(1)资料

龙江文化一面旗 ——全力打造中国楹联文化县 摘要:舟曲,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的结合部,是甘肃大地南部群山峻岭中的一座小城,汉藏人民在这里共同繁衍生息两千多年,孕育了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其中,以松棚楹联灯会为重要载体的楹联文化是舟曲传承历史最久、地域最广、群众性最强的文化事象。 一、传统及呼唤 (一)、传说 一切源于一个久远的传说,相传在明代嘉靖年间,约公元1522—1567年,一位江南籍的人氏王忠实在当时称西固的舟曲任千户(注:记载作于清嘉庆《武阶备志》),相当于县令一级的地方官员。千户对父母极孝,接双亲于任职的西固县。时逢元宵,二老不悦,思念故乡元宵辉煌。千户心起愧疚,遂仿效扬州灯节,自出银钱,派官兵百姓采摘松枝,于街巷搭木橼棚架,别出心裁挂出三面成对的灯对联,廊间悬挂各式简易彩灯,并亲自书写“不二扬州”横额和“半间松棚半间架,一重明月一盏灯”等楹联。千户造出这等似江南一带元宵时的夜间灯景,既慰藉双亲,又娱乐百姓。这既是松棚、楹联、灯会三者汇集于一体的关键节点,更是楹联文化在舟曲本土的华丽登场。 从此,这里有了一个久远的传说,开启了一个红彤彤的历史。 (二)、传统 楹联文化,通过松棚楹联灯会的传播,在舟曲得以流传。同灯会

一起历经沧桑岁月,饱经风雨,生生不息。数百年来,舟曲人爱联、作联、赏联、兴联,与这两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楹联文化已经融入到了舟曲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过春节时贴春联,或在红白喜事时作婚嫁联,丧挽联,贺乔迁、升学、开张、寿诞、落成联等等。 由于历史变迁,清代中期以前的联家已无可考察,但至迟在清代后期,舟曲已有记载清楚,师承有序的联家及联作。其中,代表人物有清同治年间的贡生张尚仁,稍后有西固州同黄为楷、峰迭贡生洪文蔚,清末民初有张万杰、沈澍霖、杨培俊、杨秀章、张问仁,民国时期有刘可仁、李品芳,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有房存义、张鸣凤、杨述椒、赵兴、杨淑、杨慕椒、王正德等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张鸣凤、杨述椒、赵兴等人承前启后,恢复了中断近三十年的松棚楹联灯会,并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楹联文化传人,使舟曲传统的楹联文化灯火不灭,联花再开。舟曲传统的楹联文化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本土楹联艺术家的坚守,才能传承至今。 关于历史上很早时候的松棚楹联灯会情况,没有留下一丝半爪的图片资料。 据说,1954年元宵,曾办过一次灯会。 当代人最早观赏到元宵松棚楹联灯会,是在1980年代初的时候。1982年的元宵,舟曲城关的四条大街上,在村干部的组织下,村上的老文化人按照1949年以前的记忆,指导村民们各自筹集长杆,一家负责搭建一间廊架,村上将在林业部门募集到的松枝覆盖在廊架顶上,将文化人在红纸上写好的对联贴到灯对上,再把灯对挂到长廊两面的

品味对联的文化魅力

一、课题题目 本组课题为:品味对联的文化魅力 组长:许晓雄指导老师:李林娟 成员:吴缙、林仪、陈胜倩、李余慧、许婷婷 二、背景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常青之树,从古至今,对联是最为人们 所熟知的,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总把新桃换旧符”,以此 来增添喜庆的氛围。而当今社会,对联已不仅仅是增添气氛的 工具,更是人们表达情意的媒介,它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为了弘扬对联文化,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楹联爱好 者越来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纷纷举办。作为中学生, 欢上它,并以此活 动来让它发扬光大。 三、课题研究目的 加强对对联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的了解。了 解对联的形式以及文字表达中的更深刻的内 涵。传播相关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重活5000 年的优秀文化,传承这一古老的常青之树。 四、研究过程 在此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分四个阶段进 行,并分两学期完成。 在高二上学期,我们有两个阶段的任务。第一阶段在6——10周实施,即各成员收集 春联并进行整理,通过查资料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过程及文字变大形势和如何创作对联。 第二阶段时间为15——18周,在此期间,我们通过对学校学生及乡村居民的问卷调查,大 致上了解了人们对对联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下学期弘扬对联文化做铺垫。 为完成上述活动,我们进行了七次活动。 但人们对对联还是存在很大兴趣,并且大多数人表示愿意接受对联列入语文教程以及

以创新的姓氏来增强自己对对联的了解。这也为我们下阶段进行宣传以及普及对联文化知识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在高二下学期,我们的任务氛围第三、第四阶段,在第3——6周实施,其主要内容为:将我们在上学期遇到的难题与老师及专家探讨,从而获得对对联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帮我们提高了活动的效率;第四阶段实施时间为7——9周,我们各自书写对此次轰动的感想文章,并进行宣传,然后总结这次活动。 在下学期中,我们进行了六次活动。 五、研究成果 1、精美春联以及图片 2、对联起源发展及文字表达形式等资料 3、六篇感想文章(属于各成员真实体会) 4、多份问卷调查表及其分析表,专家访谈记录表等 六、心得体会 此次研究性学习使我们收益匪浅,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对联不仅有营造氛围的作用,还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及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内涵,了解了对联的基本形式,发展历程及其深刻内涵,使我们的文学功底大大提升;另一方面,这次活动也教会了我们很多道理,如“精确的分工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关键”、“团结力量大”、“尺有所成寸有所短,要取长补短”、“有志者,事竟成”、“礼貌使询问变得简单”等等,加深了与老师同学间的友谊,更深入的了解社会,有利于我们以后在社会中独立。 七、建议或倡议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有三点建议:①可以考虑将对联纳入语文教学中;②各地应多举办一些有关对联文化的活动,如征文、对联竞赛;③多向乡村居民宣传对联的文化内涵。

关于传统文化的对联

关于传统文化的对联 1.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 2.宁静而致远;澹泊以清心。事理通达,心平气和。 3.束身圭璧,凛节冰霜。 4.俸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 5.海景山船荡,宽怀任马驰。 6.性天期活泼,心地尚光明。 7.天有日方明,人无信不立。 8.宽以济猛,俭能养廉。 9.长笑对新柳,贞心比古松。 10.长笑对新柳;贞心比古松。 11.静里思三益;闲居守四箴。 12.心宽忘地窄,野旷觉大低。 13.竹因虚受益,松以静延年。 14.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16.欢欣常在悠闲外;幸福永存奋斗中。 17.静里思三益,闲居守四箴。 18.言比信行必果,色思温貌思恭。 1.不惜寸阴于今日,必留遗憾到明朝。 2.利人时出平静语,修己常存改过心。

3.虚心效竹节,人品如兰馨。 4.贫贱难移,威武不屈。 5.贫贱难移;威武不屈。 6.奋进千程少;闲聊半句多。 7.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8.一襟和气,万斛宽胸。 9.气淸更觉山川近,意远方知宇宙宽。 10.节比真金铄石;心如秋月春云。 11.助人是美德;克己为髙风。 12.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13.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14.威不屈豪忐;富难淫正心。 15.大器量大空海阔;真聪明岳峙渊深。 16.职业无髙下,品流有尊卑。 17.心无俗虑精神爽;室有清淡智慧开。 18.助人是美德,克己为髙风。 1.威不屈豪忐,富难淫正心。 2.养心莫如寡欲;温故乃能知新。 3.无过方自慰;有理始心安。 4.有容德乃大,无私心自安。 5.言比信行必果;色思温貌思恭。 6.以身作则;与德为临。 7.宁静而致远,澹泊以清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