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行为金融学课后习题答案(1-6章)38467

行为金融学课后习题答案(1-6章)38467

行为金融学课后习题答案(1-6章)38467
行为金融学课后习题答案(1-6章)38467

第1章概论

一名词解释

行为金融: 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感情、

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复杂的、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投资、储蓄、价格变化

等经济现象的学科,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有机组合。

经济心理学: 是关于经济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学科,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

支,它的研究对象为个体及群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强调经济个体的非理性方面及其重要影响。

信息加工心理学: 或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它是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研究、解释人

类认知过程和复杂行为的科学。

实验经济学: 是在可控的条件下,针对某一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决策者的行为并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目的是通过设计和模拟实验环境,探求经济行为的因果机制,验证经济理论或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

理性人:在决策时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并能够对已知信息做出正确的加工处理,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的人。

有限理性: 人们在认知与判断上存在很多局限性,其活动受到自身的心理活动、个人情绪的影响.

二问答题

1行为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回报原则。那些经常给行为主体带来回报的行为比那些不带来回报的行为更可能被主体重复;

(2)激励原则。那些曾诱发了回报行为的外界激励比那些不曾诱发回报行为的外界激励更容易诱发主体的同类行为;

(3)强化原则。行为主体在没有获得对其行为的预期回报,甚至为此遭到惩罚的时候,会被激怒,进而强烈地要求实施能够补偿损失的行为。相反,如果某类行为给行为主体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回报,或没有带来预期的惩罚,行为主体将更主动地实施同类行为。

2行为经济学具有哪些特点?

行为经济学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1)其出发点是研究一个国家中某个时期的消费者和企业经理人员的行为,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其研究集中在人们的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的决策过程,而不是这些行为所完成的实绩;(3)它更重视人的因素。研究分析经济活动的心理过程,例如人们在作经济决策时的动机、态度和期望等,因此也可以认为它是管理方面的经济学。

3 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的具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具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针对“处理信息”这个问题时,标准金融学假定投资者能够正确、恰当地使用统计工具,而不依赖于经验法则。行为金融学却认为交易者依赖启发式处理数据,但由于经验法则是不完善的,所以基于它们所形成的预期带有各种偏差。

(2)在决策问题的形式是否会影响最终决策这个问题上,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不会因形式的不同而干扰其决策,投资者作为理性人将洞察各种不同形式,认识事物本质所在,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但行为金融学认为交易者对风险和收益的理解会受到决策问题构造形式的影响,其决策是依赖于问题的形式的。相对于标准金融学假定投资者的“框定独立”,现实投资者实际上是“框定依赖”的。

(3)行为金融学认为启发式偏差和框定依赖将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市场不再有效。相对的,标准金融学则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即使是市场中存在少数非理性人,每种证券的价格与基本价值保持一致。

4 实验经济学对于经济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实验经济学可以把可论证的知识引入经济学领域,使人们了解真实的市场运行模式。同时,实验中的可控过程作为生成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其数据采集的严格标准也受到理论经济学家日益重视。正因为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过程是可控的,也就可能为这种研究提出数据采集过程的严格标准,它作为方法论为行为金融学研究提供了研究路径,包括:1)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假设模型,2)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3)采用合适的模型对异常现象做出解释。目前,人们越来越多的对金融决策,特别是涉及到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的决策内容,如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进行实验设计和模拟。

5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是什么?行为金融学如何对其进行了修正?

“理性人”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投资者在决策时都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二是投资者能够对已知信息做出正确的加工处理,从而对市场做出无偏估计。行为金融学认为:(1)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投资者会犯错误;(2)在绝大多数时候,市场中理性和有限理性的投资者都是起作用的,而非传统金融理论中的非理性投资者最终将被赶出市场,理性投资者最终决定价格。

6请举例说明人类心理和行为会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投资者都喜欢购买自己本地区公司的股票,认为自己了解的信息比其他投资者多。实际上,关于上市公司的信息会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本地投资者并不能通过此信息获得超额收益。

7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是否与人类的某些心理或行为特征

有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这些泡沫及危机的发生都与人类的心理或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如南海泡沫的发生,并非所有投资者相信自己认股公司的发行法案切实可行。他们对此心知肚明,不至于如此轻信。它们缺信奉“博傻”理论——价格总会上升、买家总会找到、自己总会赚钱。正是投资者抱着这样一种心理,使得泡沫越积越大,并最终破灭。

三案例分析

要点:(1)我国股票市场呈现大幅波动的原因主要是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的非理性造成的,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都具有投机性,不注重股票的价值。另外,中国的股票市场缺乏做空机制,以及机构投资者数量及质量不高等

原因造成的。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因素有外部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状况、投资者的投资理念等等。

(2)我国的股票投资者更喜欢股票指数呈现上涨状态下参与交易。因为我国的投资者的非理性程度较高,已受到情绪和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缺少对整个股市行情和股票的分析和判断。

(3)从图1-3可以发行,上证综指的换手率越高,上证综指相应的点位也越高。投资者的交易活动越活跃,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同时也代表了投资者的情绪,易造成股票的大涨大跌,加剧了股票的波动。

第2章有效市场假说及其缺陷

一名词解释

有效市场假说:有关价格对影响价格的各种信息的反应能力﹑程度及速度的解释,是关于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

弱式有效市场: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任何投资者无论借助何种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额收益。

半强式有效市场: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的市场。

强式有效市场: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不管是已公开的还是未公开的信息,都已经充分及时地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套利:对同一种证券或本质上相似的证券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以不同的价格同时买卖的行为。

噪音:不包含任何证券内在价值信息的伪信息。

噪音交易:依据伪信息、灵活性差的交易策略与大众模型进行的交易。

噪音交易者:是指根据与基础价值无关的噪音信息进行交易,误以为自己掌握了有关风险资产未来价值的信息,并对此有过分主观的看法的投资者。

完全信息:指与证券基础价值相关的所有信息。

完全知识:投资者能够根据所获得的完全信息对证券做出合理评价所需的全部知识。

套利均衡:套利交易最终使资产收益率符合套利定价公式,套利被消除,均衡价格形成。

二问答题

1 简述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

市场的有效性可以分为三类:

(1)弱式有效性:它是最低层次的市场有效性。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例如历史价格水平、价格波动性、交易量、短期利率等。因此,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无论他们借助何种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常收益。

(2)半强式有效性:如果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那么这类市场就归属于半强式有效市场。对处于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来讲,任何已公开的信息都不具备获利价值。

(3)强式有效性:强式有效性是市场有效性的最高层次。它表明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不管是已公开的还是未公开的信息,都已经充分及时地包含在资产价格中。即价格反映了历史的、当前的、内幕的所有信息。在上述三种市场水平中投资者都无法利用相应信息集获得超常利润。

2 你认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高吗?为什么?

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程度不高。(1)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许多投资者利用内幕消息进行获利的情况;(2)有些上市公司在进行年度财务报告和一些重大消息公布时,常常会出现价格漂移现象。因此,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不高,最多处于弱式有效的阶段。

3 有效市场假说有哪些缺陷?

有效市场假说的成立主要依赖于几个基本假定。假定一:资本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人;假定二:当有些投资者不完全理性时,这些投资者的交易策略是互不相干的;假定三:即使这些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以相同的方式偏离于理性标准,竞争市场中理性套利者的存在也会消除其对价格的影响,使资产价格回归基本价值;假定四:即使非理性交易者在非基本价值的价格交易时,他的财富也将逐渐减少,以致不能在市场上生存。由以上几个假定可以看出,资本市场上并非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并且非理性投资者之间的交易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存在许多集聚的现象。同时他们有时也能获利,并没有在资本市场上消失,因此有效市场的缺陷主要在于其假设远远偏离现实。

4完全竞争市场的完全信息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现在发达的资本市场能满足这

几个条件吗?

完全竞争市场的完全信息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交易客体是同质。(2)交易双方均可自由进出市场。(3)交易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不存在操纵市场的行为。(4)所有交易双方都具备完全知识和完全信息。

在现代发达的证券市场中,证券基本是同质的,且对合法投资者进出市场也没有限制,所以条件(1)和条件(2)是满足的。但是,投资者一般可分为两类:个体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对于(3),由于机构投资者的存在,他们,掌握着巨额资金,当他们对某个证券(特别是市值较小时)投资时,对证券的价格绝对是有影响的。当几个机构投资者暗中勾结时(尽管法律上不允许,但现实中可能存在),甚至可以操纵某类证券或某个市场的价格水平,所以该条件在现实中难以不成立。

对于(4),完全竞争市场模型还要求交易双方具有完全信息和完全知识。完全信息是指与证券基础价值相关的所有信息。完全知识是指投资者能够根据所获得的完全信息对证券做出合理评价所需的全部知识。但下列因素造成投资者信息不完全:首先,证券市场存在太多的相关信息,人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获得所有相关信息;其次,开发已存在但未公布的信息是有成本的,对个体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存在着因为预期不经济而放弃开发的可能;再有,信息的提供者可能为了某些原因故意扩大或缩小甚至隐瞒或伪造信息。另一方面,

投资是需要非常丰富的知识,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都没有接受过高等的教育和专业的训练,一般都不具备完全知识。所以大多数投资者是在信息、知识都不完全的情况下对证券作出预期的,当某个不合理的预期占主导地位时,投资者的平均预期就偏离了证券的基础价值。

5 市场中的套利存在哪些成本约束?

(1)套利存在直接成本。这些直接成本包括佣金、报价-要价价格差以及保证金等。

(2)寻找证券的借方需要成本。在很多金融市场中,卖空市场并没有一个中心化的市场,寻找证券的成本高昂。

(3)寻找与发现资产定价失当的资产,以及利用定价失当进行套利所需的资源成本。

6 市场中的套利存在哪些风险约束?

(1)基本面风险。主要包括股票价格的不可预测性风险和不存在完美替代资产

的风险。

(2)市场风险。股票价格从与价值偏离到与价值一致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甚

至很长一段时间。

(3)模型风险。人们越来越依靠金融模型来进行资产定价,但是模型可能本身

存在风险,且驱动复杂的金融市场的是人,而不是数学。

7 从套利者的激励结构出发,哪些因素影响套利的有效性?

(1)套利者的目的。套利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寻求获利,有时候他们可能不会像

传统的套利理论假设那样对价格高于其价值的股票进行卖空,而是加入噪音交

易者的行列,对股票泡沫推波助澜。

(2)套利的代理成本。由于代理关系的存在,以他人资金进行套利的职业套利者可能采取保守的套利策略,结果是价格背离价值的现象难以完全消除。

三案例分析

要点:

(1)A股与H股的价差能说明内地和香港市场中有一个市场不是有效的。市场的有效性反映的是市场对信息的效率,对于同一只股票其基本面的信息一样的,如果市场都是有效

的,其在各市场上的价格应该都是一样的。

(2)导致A、H股价差的原因有:投资者学历、理性程度不同,中国和香港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导致价值判断基准不同,市场环境、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不同等等。

第3章证券市场中的异象

一名词解释

股票溢价之谜:股票投资的历史平均收益率相对于债券投资高出很多,并且无法用标准金融理论中的“风险溢价”做出解释。

动量效应:也称惯性效应,是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而表现不好的股票也将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反转效应: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有强烈的趋势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经历相当大的好转,而表现好的股票则倾向于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股票的规模效应:股票的总收益率和风险调节后的收益率都与公司大小呈负相关关系,即股票收益率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

日历效应:股票收益率与时间有关,投资收益率在不同的时间存在系统性的差异。

一月效应:股市在每年一月份中的回报明显高于它在其他月份中的回报。

过度反应: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近期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平均值的不一致。

反应不足:证券价格对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面消息没有做出充分地、及时地反应。

异象: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和现有的定价模型来解释的股票市场收益异常的现象。

二问答题

1 我国股票市场有哪些典型的异象?

(1)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噪声交易明显存在, 且在持续时间、涉及范围及表现程度上要比西方发达国家严重得多,噪音交易比重显然已经超过“适度”标准;

(2)羊群行为,中国证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一种从众行为,表现在机构投资者对证券价格的操纵、中小投资者的盲目跟庄等方面;

(3)处置效应,投资者在风险投资时,急于卖出赢利的资产,而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资产。许多投资者得到蝇头小利就卖出手中的证券,却长期持有套牢的证券;

(4)日历效应,中国深沪两市在一定程度上郜存在周末效应,中国的年关效应受益最小的月份,一般都集中在下半年,多数收益最高的月份集中在每年三月。

2 简述封闭式基金的价格波动的特征?

(1)封闭式基金溢价发行:当发起人募集封闭式基金时,基金往往溢价发行,其溢价幅度大约为10%;

(2)封闭式基金交易价格从交易开始之后的约120天之内就会下降,其交易时折价超过10%,并且通常就一直保持折价交易;

(3)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大幅波动,交易的程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波动;(4)当宣布封闭式基金清算或者转为开放式基金时,基金价格会显着上升,折价变小,但直到最终清算或转为开放式基金之前,仍会有小部分的折价留存下来。

3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当投资者对信息没有充分反应时,信息逐步在股价中得到体现,股价因此会在短期内沿着初始方向变动,即表现出动量效应;而当投资者受到一系列利好消息或利空消息的刺激,他们可能对股票未来的投资收益表现出过度乐观或者悲观的判断,从而导致股票定价过高或过低,而随后当投资者普遍意识到他们高估或低估股票收益时,股价则会表现出相反方向的变动,即为反转效应。

4比较标准金融和行为金融理论对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解释。

标准金融对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解释主要有:(1)“代理成本理论”(Agency costs)认为基金的日常运作需要成本,如基金管理人的报酬、管理费用等。由于这些成本的存在,基金的市场价格应当低于其资产净值;(2)“限制性股票假说”认为一些基金把大量的资金投资于在限制性条件下流动性不足的股票,真实的市场价值应该低于对应的未受限制股票的市场价值;(3)“大宗股票折现假说”(block discount hypothesis)认为基金可能过多地持有某一公司的股票,由于流动性风险,这种股票的变现价值必然低于其公告的净资产现值,从这一角度来看,基金应当有一定程度的折价;(4)“资本利得税理论”提出,当投资者购买了含大量未实现资本升值的封闭式基金时,投资者需承担潜在的资本利得税赋;(5)“业绩预期理论”认为基金的折价反映了公众对基金业绩的预期。而行为金融认为基金折价率的变化反映的是个人投资者情绪的变化,由此认为具有相同投资者结构的投资品种,将会受到类似的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持有封闭式基金的个人投资者中有一些是噪音交易者,噪音交易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很容易受到不可预测的因素变动的影响,当噪音交易者对收益持乐观态度时,基金的交易价格就会上涨,出现相对于基金资产净值的溢价或较小的折价;当噪音交易者对收益持悲观态度时,基金的交易价格就会下跌,出现相对于基金资产净值的较大的折价。因此,持有封闭式基金就有两部分风险,即基金资产价值的波动风险和噪音交易者情绪的波动风险。

5描述一个你知道的证券市场异象,为什么会出现?谈谈自己的观点。

现实的中国证券市场中,处置效应很常见,表现为投资者在风险投资时,急于卖出赢利的资产,而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资产。许多投资者得到蝇头小利就卖出手中的证券,却长期持有套牢的证券。

在证券市场上,多数投资者只关注利好和能增强自信心的消息,采用短线的交易办法频繁交易,自¨投资卖自己并不了解的证券,一有价差就抛售持有股票。但事实证明,他们卖出的股票往往比他们买进的股票表现要好;另一面,投资者为了避免资产损失带来的后悔和挫败感,防止自己判断失误的痛苦,在证券被套牢时,又不肯轻易卖出亏损证券。

三案例分析

要点:

(1)基金的日常运作需要成本,如基金管理人的报酬、管理费用等。由于这些成本的存在,基金的市场价格应当低于其资产净值。如果管理费用太高或将来的投资组合管理达不到预期标准,则代理成本就可能导致基金折价。行为金融学学者认为,基金折价率的变化反映的是个人投资者情绪的变化,由此认为具有相同投资者结构的投资品种,将会受到类似的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一方面,封闭式基金发行上市时,由于新基金没有可供比较的历史经营记录;另一方面,为保证新基金的发行成功,基金发起人通常也要做大量的宣传,将基金未来的收入前景描述得极近完美,给投资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由于认知偏差

的存在,噪音交易者对封闭式基金会非常乐观,这种乐观的程度远远超出了对基金未来业绩的理性预期,从而导致基金的过度交易,使基金的交易价格高于其资产净值,产生溢价。

(2)

1)我国的“春节效应”与西方国家实证发现的“一月效应”相同点都是发生在各国的“年初”,收益率都是超过其它月份,但是我国与平均收益率之间的差异要大。

2)人们把年末视为结算时间而把春节过后视为新年的开始,他们倾向于在年度交替之际有不同的行为,从而造成了“春节效应”。

3)略

第4章心理实验对预期效用理论的挑战

一名词解释

完备性:在不同消费品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可比较的关系。

自反性:消费可行集至少可如本身一样好。

传递性:个人在对于一系列的两维选择比较中不会出现矛盾的循环它保持了偏好的一致性。

确定性效应: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比,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更多的权重。同比率效应:如果对收益概率进行相同比率的变换,也会产生不一致的选择。孤立效应:为简化在不同选项中的选择,人们通常忽略各选项共有的部分而集中于它们之间相互有区别的部分,这一选择问题的方式可能引起不一致的偏好,使人们通常忽略选择中所共有的部分。

隔离效应:即使某一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或即使他们不考虑所披露信息也能做出同样的决策,但人们依然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做出决策的倾向。

偏好反转: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偏好有所差异,甚至出现逆转的现象。

优势性:如果期望A至少在一个方面优于期望B并且在其它方面都不亚于B,那么A优于B。

恒定性(独立性):各个期望的优先顺序不依赖于它们的描述方式,或者说同一个决策问题即使在不同的表述方式下也将产生同样的选择。

风险寻求:偏好不确定性财富不喜欢确定性所得的风险态度

风险中立:只关注选择方案的预期效用而不关心是确定性所得还是不确定性所得。

二问答题

1简述预期效用理论(EU)。

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所建立的EU理论是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经典理论,它描述了风险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行为,即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效用函数的某些

特殊单调变换具有一个非常方便的性质——预期效用性质。该性质表明,

在风险条件下,一项抽彩的效用是获奖效用的期望值。通过取得各种结果产

生的效用,把效用和结果发生的概率相乘并将所得加总,可以计算出任何抽

彩的效用。所以,就结果而言效用是加性可分的,就概率而言效用是线性

的。EU 理论要求消费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即其偏好满足完备性、连续性、传

递性和独立性公理,在这些公理假设下,可找到一个效用函数满足预期效用

性质,而消费者的决策原则是预期效用最大化;尽管这样的效用函数可能不

是惟一的,但并不影响依据预期效用最大化准则所做的决策

2什么是偏好反转,它系统性的违背了预期效用理论的那些假设前提?

偏好反转”(preference reversals)是指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选择偏好出现差异、甚至逆转的现象。偏好反转的现象说明,人们并不拥有事先定义好的、连续稳定的偏好,偏好是在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并受判断和选择的背景、程序的影响,因此它违背了预期效用理论的优势性和恒定性假设。

3 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中,理性经济人依照什么原则作出选择?

(1)预期效用:总预期效用是它的各个可能性结果的预期效用的综合,而

各个结果的预期效用被加权处理,其权重为各个结果发生的概率。

(2)资产整合:作出决策后的预期效用要大于原赋资产给他带来的收益。

(3)厌恶风险:当在确定性的期望和不确定的但预期效用是一样的期望之

间进行选择时,人们偏好前者。

4 从“阿莱悖论”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

在预期效用理论中总的效用是直接用概率作为权重,对各个可能性收益的效

用进行加权。然而实验中,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比,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

益更多的权重。即与两个都是风险收益的情况相比,当其中一个是确定性的

收益时,预期价值和风险之间的权衡关系会不同。

5 请举出违背预期效用理论的一个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购买35选7的彩票,购买价格是2元,假如全对了

就能中500万,但是通过计算可知,35选7的概率1/6724520,则

500*1/6724520< 2。因此是不符合预期效用理论的。

三案例分析

(1)老张对股票的股值有客观标准,但是由于参考点的变化使得他也能欣然

接受。

(2)这是由于这次买入的股票还有少许的亏损,产生的损失厌恶造成的。这

是由于老张认为该股票的成本就是最近买入该股票的成本,参考点发生了变

化造成的。

(3)这种对股票买价和卖价自相矛盾的估值是由于参考点变化导致的。

第5章认知过程的偏差

一名词解释

拇指法则: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是一种思考上的捷径,是解决问题的简单、通常是笼统的规律或策略。

代表性启发法:人们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并寻求熟悉的模式来做判断,并且不考虑这种模式产生的原因或重复的概率。

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锚定与调整启发法:人们通常以一个初始值为开端进行估计和调整,以获得问题的解决答案。

启发式偏差:错误的推理结果以心理偏差的形式表现出来。

赌徒谬误:对于那些具有确定概率的机会,人们会错误地受到当前经历的影响而给予错误的判断。

控制力幻觉:由于过度相信自己对事件发展过程的影响力而导致的对自己的成功概率的过度高估、对偶然性作用的估计不足的倾向。

有效性幻觉:这种在预测结果与输入信息之间良好吻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根据的自信。

关联幻觉:人们常常认为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事物发生的概率会高一些。

货币幻觉: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对通货膨胀率没有做出足够的调整,并混淆了货币的名义数量和真实数量。

算法:解决问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框定依赖: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诱导效应:运用框定效应来诱导人们决策的现象。

贝叶斯规则:人们根据新的信息从先验概率(prior probability)得到后验概率(posterior probability)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感觉、知觉、

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框定偏差: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晕轮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二问答题

1 代表性偏差可能导致哪些错误?

(1)对结果的先验概率;

(2)对样本规模的不敏感;

(3)对偶然性的误解;

(4)对可预测性的不敏感;

(5)有效性幻觉;

(6)对均值回归的误解。

2 依靠可得性进行预测可能会导致哪些偏差?

(1)由于例子的可获取性而导致的偏差。当某一集合的规模由他的例子来判断时,容易得到的例子的集合比拥有同一频率但例子不容易得到的集合更多。(2)由于搜索效率而导致的偏差。当人们对某一问题的出现用可得性启发法进行判断时,在搜索与问题性质相近的事件时,有的事件搜索到的效率要高于其他类似事件,而人们就依照高效率搜索事件对此进行推断,而忽视了时间本身的客观性,最终导致的偏差就是搜索效率而导致的偏差。

(3)意象偏差。人们的根据经验对某一现象进行情景推断,但是实际情况可能与之有误,意象偏差就形成了。

(4)虚幻的相互作用虚幻是抽象感念的,并不真实的存在。人们在日常判断和决策中,总是运用与事件有联系的虚幻现象来对事件进行判断。从而可能产生偏差。

3 人类通常通过哪些方式将复杂问题简化?

(1)通过忽略一部分信息以减少我们的认知负担;

(2)过度使用某些信息以避免寻找更多的信息;

(3)接受一个不尽完美的选择,并认为为这已经足够好了。

4 锚定可导致哪些偏差?

(1)不充分调整

(2)对联合和分离事件评估时的偏差。对联合事件评估的偏差普遍存在于按计划进行的工作中。一项工作的成功完成,如一个新产品的推出,由很

多环节和部件所组成的,每一个环节和部件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

即使每个环节成功的概率很高,但如果事件数量很大的话,成功的总概

率会很小。

(3)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对通货膨胀率没有做出足够的调整,并混淆了货币的名义数量和真实数量。

5 在什么情况下,最有可能导致人们使用启发法?

(1)当我们没有时间认真思考某个问题时;

(2)当我们负载的信息过多,以至于无法充分地对其进行加工时;

(3)当手中的问题并不十分重要,以至于我们不必太过思虑时;

(4)当我们缺乏做出决策所需的可靠的知识或信息时。

6 框定依赖偏差对理性决策有哪些挑战?

(1)框定依赖对恒定性的违背,决策权重函数呈现了非线性状态,导致了对“恒定性”的违背。

(2)框定依赖对优势性的违背,在问题表现形式发生改变时,人们可能系统性的违背优势性原则。

7 背景(呈现和描述事物的方式)包括哪些?

(1)不同方案的比较;

(2)事情发生前人们的想法;

(3)问题的表述方式;

(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方式。

8 为什么理性是有限的?

(1)决策者的特征:生理、心理能力的有限性。主要包括搜索行为的有限性、计算的有限性、认知幻觉与框架效应、自我控制、不对称属性等。

(2)环境的复杂性: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决策环境的复杂性、社会传统与习惯等。

(3)自利与利他,人并非总是完全自利的有机组织,利他行为普遍存在。

(4)思考成本,人们就经济决策问题进行的思考是一种成本很高的活动。

(5)信息不完整与信息超载。

三案例分析

(1)主要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时,四家公司的对价就在“10送3”左右,从而使得后来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将其作为一个参考点,产生锚定效应,从而使得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支付大部分集中在“10 送3”水平。

(2)决定股改对价的内在客观影响因素有非流通股的数量、市盈率、行业和成长性等。股改对价与公司规模、风险、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等因素应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支付股改对价的心理和行为因素是参考点依赖、框定依赖和锚定调整。

(4)主要从公平偏好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6章心理偏差与偏好

一名词解释

损失厌恶: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

后悔厌恶: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人们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

心理账户: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的现象。

认知失调:当人们面对他们的观点或假设是错误的证据时内心的矛盾。

证实偏差:人们在寻找支持某一特定观点或信念的证据时的一种选择性偏差。保守主义偏差:人们一旦形成某种观点或者预测,就会坚持下去,不轻易改变,不轻易接受新的信息。

事后聪明:在事件发生后,人们相信事件的发生是已经注定了的,不可能朝别的方向发展,自己本来就知道或者应该知道事情的结果。

享乐编辑:人们通过对事件结果的重新编辑来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效益。

心理偏差:市场中的有限理性投资者对外部信息进行识别、编辑、评价等认知活动中系统产生的、有偏于标准金融理论的心理现象。

过度自信: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在其中的作用。

二问答题

1 后悔厌恶理论的三个核心定理是什么?

(1)胁迫情形下采取行动所引起的后悔比非胁迫情形下的后悔要轻微。

(2)没有做引起的后悔比做了错误的行动引起的后悔要轻微。

(3)个体需对行动的最终结果承担责任情形下引起的后悔比无需承担责任情形下的后悔要强烈。

2 描述人们对他们所面对的选择的得失进行评价的三类账户。

在决策过程中,人们通过三种心理账户对他们所面对的选择的得失进行评价

(1)最小账户。仅仅与可选方案间的差异有关,而与各个方案的共同特性无关。

(2)局部账户。描述的是可选方案的结果与参考水平之间的关系,这个参考水平由决策的背景所决定。

(3)综合账户。从更广的类别对可选方案的得失进行评价。

3 哪些因素导致了证实偏差?

(1)证据的模糊性。定式思维使我们根据先前的定型模式来解释模糊的信息。一个教师常常能把学生的问题或答案解释成有创造性的或是愚蠢的,他的解释往往根据他先前对该学生态度的假设。

(2)人们通过估计不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求证问题,人们经常假想出事件的相互关系,而它通常可能并不存在。幻想的相互关系在证实偏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3)对资料的选择性收集或审查。证实偏差的一种形式是“基于审查”和“基于假说”的过滤。根据当前假设能合理解释模糊数据时,人们倾向于“过滤处理”的后续资料,不恰当的用它们作进一步证明的证据。

4 列举生活中过度自信的一个例子。

病人在医院看病,一些医生对病人稍微问几句,所描述的症状与某种病相符就下个诊断,不进行细致地检查。其实有些病具有类似的症状,而出现误诊。这就是医生过度自信的一个例子。

5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更可能接受有效市场假说,还是拒绝有效市场假说?为什么?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更可能拒绝有效市场假说。因为过度自信的投资者通常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总是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自己的投资判断非常正确,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实际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计划,盲目行动,一概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建议。那么,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得到关于某只股票的信息时,通常会认为自己先得到这条信息,大部分人还不知道,还没有反映到股票的价格上。因此,根据有效市场的定义,他们更可能拒绝市场并不是非常有效的。

6 公司雇主常常以度假等方式奖励员工,而不是直接用现金。这种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更能激励员工。为什么?

因为人们通常将心理账户进行分类,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的钱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尽管奖励公司员工的现金和度假的花费相差不多,但是它们存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下,且度假的奖励通常对员工来说比较意外,效用更大些。因此以度假方式奖励员工更能激励他们。

7 从心理账户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冒着暴风雪去观看球赛(票已经事先买好)?

对于大部分日常采购,在心理账户关闭时,人们一般并不进行事后评估,但是当交易量很大或者情况变得非同寻常的时候,账户关闭后的评估就变得极有可能。事先买了票,却因为暴风雪无法观看球赛导致这一教易变得与众不同而且非常明显,因此对购买球票这一交易进行账户关闭后的评估变得必要。通过冒着暴风雪前往观看比赛,人们就可以将这一交易归入正常交易类,而无须对之进行事后评估,也避免了将成本转化为损失。其次,即使进行事后评估,冒着暴风雪前往观看比赛的额外成本也常常会被摒除之外,而不被视为货币成本,因此即使它被包括在评估中,也会被归入另一类账户。

8 试从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的角度分析股市泡沫的产生。

过度乐观和自信可能导致“大傻瓜效应”,进而导致股市泡沫。按“谁是大傻瓜”理论,投资者购买股票时完全不用考虑股票的价格是否被高估,甚至是否被过度高估。投资者以过高的价格买进股票,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一个更傻的“大傻瓜”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从他手中买走这些股票。如果他能够准确预测到这种“大傻瓜”的存在,那么不管他买入时的价格多高,他都可以赢利。而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的投资者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是最后的那个大傻瓜,因此常常以高价购入股票。另外,过度自信的资者相信他个人所拥有的信息比别的投资者拥有的信息更加准确,从而市场上的投资者对市场的看法不一致,只要对市场的看法不一致的程度达到足以促成交易,那么股市价格中就

会形成显着的投机性泡沫成分。因为股票交易发生时,股票的买家对股票内在价值的估计比其他投资者的估计都高,他们相信将来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别的投资者。这一买家支付的买入价格同市场对该股票内在价值的最高估计之间的差就是泡沫,而且这一泡沫的程度会非常显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