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印刷油墨的简介

印刷油墨的简介

第七课油墨(胶印油墨)(一)

1、 油墨的概念:

它是由颜料、填充料、连结料、辅料,经充分搅拌,反复研磨而成的均匀的有色胶粘状流体。

2、 油墨的成分:

颜料(或色料);填充料;连结料;辅助料

3、 油墨的性质:(稀、稠、软、硬、黏、

松、紧、立、身骨、丝头、触变性等)

3.1墨的颜色。

油墨的颜色与其他物理一样,是在光的照射下,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一定光波波长的结果。

(1)油墨的色彩完全是一种光学效应。

(2)油墨中的无机或有机的颜料的分子结构中,都含有一种特别基因,通称为发色团,这些发色团在可见白光照射下,就具有选择性的吸收一定可见波长光线的能力,而反射出其余波长的光,从而使颜料的颗料呈现颜色。

(3)油墨吸收和反射可见光呈现颜色。(光线全部通过物体为无色透明体。光线全部被物体所反射为白色。光线全部被物体所吸收为黑色。光线按比例被物体所吸附和反射为灰色。光线选择性地吸收

和反射为彩色。)

(4)油墨颜色的三属性(三要素)——色相、亮度、饱和度。3.2油墨的粘度

油墨的粘度是指油墨转移过程中,油墨墨层被拉伸断开而转移,油墨为了对抗拉力,出现一种抗拉伸断开的力,称为粘度。

3.2.1油墨自身的粘度是由这些方面因素决定的

1) 连结料的粘度;

2) 颜料与连结料的重量比或体积比;

3) 颜料和填充料的用量比;

4) 颜料颗粒的形状;

5) 颜料颗粒的分散度及分散的稳定性;

6) 室内温度。

3.2.2油墨粘度在印刷工艺中的作用

1) 决定油墨的转移性能,保持墨层中间断裂,实现网点的彩色还原;

2) 决定印迹在纸面上具有良好的坚牢度;

3) 控制油墨流平铺展有较好的附着力和快固着性,使网点清晰圆实;

4) 使墨辊表面线速度相等,保证油墨均匀传布和保持一定厚度的墨

层;

5) 减少油墨乳化值,保持墨色鲜艳,色彩饱和,墨层厚实;

6) 具有良好的收墨性,在粘性的作用下使空白部分清洁去污。消除网

点带刺而圆实;

7) 加速油墨干燥作用,保持良好的聚合及其氧化;

8) 减少油墨渗透性;

9) 提高油墨的抗水性。

3.2.3油墨粘度过大或过小对印刷工艺有什么影响

1) 粘度过大,则会造成传墨不匀,使纸张拔毛脱粉,纸张从橡皮滚筒

上剥离困难。破坏墨层中间断裂,使版面图文剩余保护墨层不足,在润版溶液和压力摩擦的作用下,易花版、掉版等;

2) 粘度过小,易使油墨乳化,起浮脏,糊版,网点扩大增值,墨层分

裂不佳,影响印刷产品的质量。

3.2.4改良油墨粘度的条件

1) 纸张表面强度与油墨粘度的平衡条件;

2) 机器速度与传墨的平衡条件;

3) 油墨粘度与滚筒直径大小的条件;

4) 油墨粘度与版面图文结构的平衡之条件;

5) 油墨粘度与温度的平衡条件。

3.2.5用什么方法提高油墨的粘度

在油墨中加入放0号调墨油,用量为3-5%左右)。

3.2.6什么方法降低油墨的粘度

1) 加放纸粘度6号调墨油减粘(凡立水);

2) 加去粘剂减粘;

3) 加高沸点煤油减粘;

4) 加玉米淀粉减粘;

5) 加凡士林减粘。

3.3油墨的流动性

油墨流动性是反映油墨在有粘度,屈服值,触变性存在的情况下,具有流动变形的特性。

3.3.1油墨的流动性的作用

1) 能良好的传递,转移,使印版得到均匀墨膜,使图文印迹不发生深

浅不匀墨层。

2) 在各个印刷转移面间墨层拉丝断裂后,在短时间内能流平恢复墨膜

的平整度。

3.3.2油墨的流动性受到哪些条件的限制

1) 机器速度(机器速度快,墨层断裂流平快,油墨流动性调配则要

大,机器速度慢,墨层断裂流平慢,油墨流动性调配则要小。)2) 版面图文类别:(实地图文,油墨流动性调配要求大些,网点图

文,油墨流动性调配要求小些。)

3) 印刷面接触时间。(印刷面接触时间长,油墨流动性调配则小,印

刷面接触时间短,油墨流动性调配则大。)

4) 车间温度。(温度升高,油墨流动性调配则要小,温度降低,油墨

流动性调配则要大。)

5) 纸张性质。(纸张表面强度差,表面粗糙吸墨性大,油墨流动调配

要大,纸张表面强度高,平消吸墨性差,油墨流动性调配要小。)3.4油墨的干燥性

油墨的干燥性——油墨在催干剂的作用下,由流体膏状物经氧化——聚合结成皮膜,最后变成固体,坚牢地固着在纸面上的过程,称为油墨干燥。

3.4.1油墨干燥的目的与作用

1) 可使图文网点保持原状固着纸面,供重叠套印,实现色彩还原;

2) 图文墨迹干燥的目的在于使印刷复制具有耐久的使用和保存的价

值,若墨迹未干,将失去作品复制的意义;

3) 墨迹干燥为套印工艺创造条件,不因墨层不干,在屡次的重复压印

中,被橡皮布沾去油墨而减低色彩的饱和度;

4) 墨迹干燥可使产品或半成品任意堆放和转运。若墨迹不干,产品稍

受压力作用和摩擦,轻则沾背面而上脏,重则网点层次遭受破坏,甚至产品报废。

3.4.2油墨干燥的形式

1) 氧化——聚合结膜干燥形式;

2) 渗透性干燥形式;

3) 挥发性干燥形式。

3.4.3影响油墨干燥的因素

1) 温度;

2) 湿度;

3) 油墨性质;

4) 冲淡剂和撤粘剂;

5) 纸张性质

6) 润版溶液;

7) 图文分布和墨层厚度;

8) 印张堆放。

3.4.4催干剂在油墨中的作用

1) 缩短诱导期;

2) 加速与氧的结合;

3) 促进聚合作用;

4) 加强分子的缩作用。

4、 油墨中的成分的性质及功能、作用:

4.1油墨中的色料

印刷油墨中使用的有色材料都是颜料,有机颜料与无机的有色物质一起构成全部有色的化合物。在生产油墨时,将颜料分散于有机成墨物质(连结料)中,再印刷在承印物表面,使得印品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图像。

4.1.1油墨中的颜料要求

1) 颜料的颜色对印数油墨的色调有直接影响;

2) 颜料的耐晒性是指颜料在光的照射下保持原来颜色的能力;

3) 颜料的相对密度;

4) 颜料的遮盖力指颜料遮盖承印物表面的能力,即承印物表面颜色不

透过颜料的能力;

5) 颜料的吸油性是指一定量的颜料所能吸收的油量;

6) 颜料的分散度指的颜料颗粒的大小;

7) 颜料的着色力指一种颜料和其他颜料混合后所起的影响能力。

4.1.2油墨中的颜料分类

1) 黄色颜料;

2) 橙色颜料;

3) 红色颜料;

4) 棕色颜料;

5) 蓝色颜料;

6) 绿色颜料;

7) 金属颜料;

8) 炭黑颜料;

9) 白色颜料。

4.1.3油墨中的颜料的作用

赋予印品丰富多彩的色调。

4.2油墨中的连结料

4.2.1连结料的作用

1) 作为色料的载体;

2) 作为黏合剂使色料固着在承印物表面上;

3) 起到转移,传递的作用;

4) 起到保护墨膜的作用;

5) 呈现出必要的光泽,甚至能够具有保护底材的作用。

4.2.2连结料的组成

1) 油——植物油,矿物油;

2) 树脂——天然树脂,(松香,橡胶树脂,沥青,石油树脂);合成

树脂(酚醛树脂,醇酸树脂,聚酸胺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乙烯类树脂,聚胺酯树脂,聚氰胺树脂等);

3) 有机溶剂;

4) 辅助材料(蜡、铝皂);

4.3辅助剂

⑴増塑剂——是一类高沸点,低挥发性的溶剂或低熔点的固体,可以用来增加高分子物质的塑性。它能使原先发脆的墨膜具有比较好的柔软性,并使墨膜与承印物之间有比较好的黏合力。

⑵稀释剂——a.能使油墨变稀,增加油墨的流动性能;b.降低油墨的黏度。

⑶撤黏剂——(又称减黏剂)是为了减小油墨的黏性,同时不影响油墨的身骨。

⑷催干剂——(又称干燥剂)是干性植物油氧化聚合结膜的催化剂,不但以氧化结膜为主要形式干燥的油型油墨少不了它,就是以渗透胶凝和氧化结膜相结合的干燥形式的树脂型油墨,其彻底干燥仍是依赖它。

⑸冲淡剂——(又叫撤淡剂)冲淡油墨的颜色。

⑹反胶化剂——5%为宜,防止油墨胶化现象发生。

⑺防干剂——(又称抗氧化剂)延缓和干性油的氧化过程。

⑻防脏剂——如喷粉,喷液体。

⑼表面活性剂——可润湿颜料的表面,缩短油墨制造时的研磨时间,有利于颜料的分散,有时降低颜料的吸油量。

⑽防腐剂——用来延长水基油墨的储存时间。

⑾香料及脱臭剂——用来改善油墨的气味。

⑿消泡剂——消除油墨中的泡沫。

⒀紫外线吸收剂——用来提高印刷品耐晒性能。

⒁润湿分散剂——将颜料很好的分散到连结料中。

5、 胶印油墨的分类:

⒈按颜色分类:(有彩色类和非彩色类胶印油墨两大类。在彩色类中,又有各种系列的标准,(如网际通用型,美国柯达型,日本及西欧通用型)三原色墨)。

⒉按颜料性质分:有普通颜料,(无机或有机颜料)油墨和金属颜料(铜、铝)油墨两种。

⒊按连结料性质:有油脂型和树脂型胶印油墨两大类,其中树脂型又分为普通型、亮光型、快固着型和快固亮光型等类。

⒋按印刷机械类型分:有平板纸和卷筒纸胶印油墨两大类型。

⒌按印刷工艺用途分:有打样和印刷用墨两大类。

⒍按承印材料性质分:有纸张和马口铁(含涂料)用墨两大类型。

⒎按固着干燥形式分:有热固型和非热固型(又称快干型)两大类。其中非热固型又分为氧化聚合,渗透凝固等类型。

6、 胶印常用油墨:

1、油脂型胶印油墨

2、树脂型普通胶印油墨

3、树脂型快干(快固着)胶印油墨

4、树脂型快固亮光型胶印油墨

5、树脂型亮光型胶印油墨

6、金属(金银色)胶印油墨

7、树脂型非热固轮转胶印油墨

8、树脂型热固轮转胶印油墨

下载文档原格式(PDF原格式,共8页)
相关文档
  • 印刷油墨成分

  • 印刷油墨的管理

  • 印刷油墨的分类

  • 印刷油墨介绍

  • 印刷油墨生产工艺介绍

  • 印刷油墨调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