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上海世博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构思剖析

上海世博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构思剖析

上海世博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构思剖析

李静张浪朱祥明

摘要:上海世博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以塑造城市会展植物景观环境、恢复和营建公园绿地生态系统为设计理念,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下,注重植物生态群落构建,应用合理的设计手法和先进的科技措施,解决了世博会间、会后绿地功能相冲突的矛盾,建立集生态、展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植物景观体系,为公园植物种植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上海世博公园;规划设计;植物生态群落

1背景分析与理念确立

1.1背景分析

依据上海世博园区总体规划,世博公园是具有生态风景、科教文化、户外观演等功能的上海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是具有安全疏散、游憩等候、会间会后展示与纪念等功能的世博绿地;是具有生态保健、亲水游憩、水上休闲等功能的滨水型绿地[1]。

上海世博公园总体规划将“滩”的自然形成有机论和“扇骨”的骨架肌理体系作为设计理念,用“滩的形成”对地形进行演绎,创造变化丰富的自然式地貌。堆土造坡既满足了防洪及立体交通要求,又使公园地形有丘陵起伏之势,并在模拟的自然山体间引入曲折的水系,形成“水随山转,山因水活”的山水相融相依的地理环境。

1.2理念形成

上海世博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在遵循总体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将协调城市与世博园区、公园与场馆关系,解决世博会期间高容量人流集散停留和会后城市公园绿地功能相冲突的矛盾,恢复和塑造自然生态景观,形成可持续发展公园生态系统定为设计目标。

植物景观设计理念为:用“扇骨”的形式种植乔木体系,与城市和园区规划肌理一致,将世博园区与黄浦江紧密衔接,创造特色滨江景观及序列性的植物景观;用滩的趋势将绿化、场地、水体及设施等内容有机融合;用灌木、地被群落景观塑造“滩的形成”肌理,依托地形设计创造各种类型植物的生境环境,营造丰富多姿的植物生态群落。

2植物景观系统规划布局剖析

2.1主体结构形式衔接城市外部环境

城市道路网络形成城市肌理骨架,将上海世博公园周围的城市地域分成条状地块指向黄浦江,乔木是构成大尺度绿地植物景观以及同样面积中获得绿化叶面积指数最大的植物材料,因此,在植物景观整体结构骨架设计中,通过对风向、遮荫及视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以“扇骨形状”布置乔木林,形成与江面基本垂直、乔木群落边界完整、树阵形式为主的南北条状林带的骨架肌理体系。扇骨结构尺度呼应大尺度的城市空间,整齐的扇骨乔木种植体系与城市和园区规划肌理协调,将世博园区与黄浦江紧密衔接,有机地达到江与城的交融。行列种植方式和科学植物配置,有利于江面视线穿透和空气的对流及净化,并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滨江景观及序列性的植物景观。

2.2布局模式渐变协调公园分区景观

上海世博会公园植物景观系统规划围绕着人流活动及场所特征的变化而设置出与公园绿地分区功能结构相吻合的植物景观区域,分别为:空中立体花园景观区、屋顶花园景观区、人工林地景观区、林带地被景观展示区、湿地景观展示区、生态湿地植物景观区。整个植物景观系统规划根据其所在地域地形的起伏、水体的穿越、人流的聚集等不同因素,进行该群落的主题设计,由东向西通过人工配置模式逐渐向自然配置模式渐变,形成了对比统一的乔木林带种植形式,组成形态规整、变化多样、完美统一的系统,将公园绿地分区与植物景观区域协调一致,延续了植物景观系统规划体系“从人工到自然”的过渡。配置布局模式以乔木林带边缘完整性配置模式来“延续整体骨架”,以乔木林带内部空间植物群落自然配置模式来体现自然景观。

2.3色彩布局冷暖序列体现会展氛围

上海世博公园植物景观系统规划以“滩的形成”来创造变化丰富的自然植物群落,用滩的蔓延形成种植色彩的褪晕渐变,来展示世博会展馆与观赏演出的喜庆氛围,以及体会自然生态景观与回味工业历史的静思氛围。利用公园绿地下层地被植物色彩的差异,在世博中心轴为中心区的区域选用较为强烈的暖色植物进行种植,两边的基地区域种植冷色植物,由中心区向基地两端过渡的绿地区域,种植的植物色彩强度与色相逐渐减弱,形成由中部暖色分别逐渐过渡到西区、东区冷色的序列景观,创造出热烈、和谐、温和的气氛,形成协调渐变的植物褪晕景观体系。选择运用不同叶色和花色的地被植物,以及不同明度、彩度的差别构成自然式种植群落结构,达到丰富多彩的调和图案,其组成形态看似无序但又被无形的体系完美地统一在植物景观系统中。

2.4世博会间、会后绿化指标的转换

为了满足世博会期间高容量、高强度的绿地使用功能、达到会后城市公园绿地指标规定及人们使用功能需求,世博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对各类绿地指标制定出会间、会后两种设计标准,来解决世博会间、会后绿化指标的转换问题(表1);同时为了满足世博公园植物展示造景功能,创造生态的植物群落景观,对乔木、灌木、地被的比例控制也进行了相应的转换,将世博会期间的5:1.5:3.5转变为世博会后的5:2.5:4.5。

表1:世博会间、会后各类绿化指标数量变化

3植物景观的群落配置

3.1植物景观的主体空间构成

用“重地被,弱中层,强上木”的立体空间构成模式,构建出植物景观设计的主体空间体系,解决了世博会期间高容量、高密度人群对大量集散场地和大量的遮荫需求,满足了人们对开阔空间、通畅视野、喜悦氛围环境的要求。植物景观通过注重下层花灌木及地被植物的合理配置,削减中层灌木体量,强化上层混交乔木林态势的配置模式,也形成了独特的上海世博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景观的空间艺术形式。它利用简洁明快的乔木列阵和树种多变的乔木种类,与曲折变化的地被色带相衔接,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和绿地植物所在设计区域的功能,形成一条条丰富而有韵律的林冠、林缘线,划分出变换多样的空间模式,起到美化和协调周边环境的作用,产生虚实结合的意境效果。在绿色草坪基调上渲染出丰富多彩的色块,不仅视觉上自然

活泼,创造出高低起伏、含蓄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也扩大了公园的园林空间。

3.2植物景观的生态群落结构

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是绿地稳定、高效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建立尽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环境,发展生态园林的必由之路[2]。上海世博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结合上海地区的实际情况,遵循植物景观总体种植风格———“由‘规则’向‘自然’渐变”,通过选择丰富的植物物种和建立多样的生态群落结构,形成具有不同单元的植物群落特色,并且每个单元都有完整的组合,形成不同的自然植物空间,使整个园区建成每个单元里树多而不乱,整体性强,单元之间又具有特征明显的植物种植风格,植物景观丰富,群落功能合理的公园种植体系,为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世博公园绿地的植物群落配置根据其所在公园位置、区位功能、保护作用、景观特色的不同,进行不同群落类型的选择与植物景观生态群落结构配置,主要分为地区示范型群落、各种环保型群落、观赏型群落[3]。(表2)

3.3植物景观的科技集成运用

上海世博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本着“体现科技世博”的宗旨,充分增加绿化科技含量,创造出各种充满自然活力的植物景观和体现上海地域特色的生态群落。采用大规格乔木移植技术经验,在重点区域选用大乔木全冠种植,加快绿地成景和尽快发挥植物生态效应;草坪建立中应用橡胶粒子加强草坪耐践踏性,使用草坪植物营养抗剂来增加草坪耐践踏性,使草坪景观效果持续时间长,降低草坪维护管理费用;加大新植物品种引用和培育措施,使乔木、灌木、地被色彩变化均匀,保证植物景观设计色彩的渐变,实现上海地域特色中“春花”“、夏荫”“、秋色”的季相变化;探索具有功能、生态、景观等植物群落的配置方式,在营造世博植物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做到公园单位绿地最大绿量化,建立良好的生态群落,使世博公园充满自然活力。

4结语

上海世博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紧扣世博主题,以呼应公园总体方案框架为设计目标,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下,对植物景观进行总体优化、详细设计,建立合理的植物群落、恢复公园生态系统,用植物材料、造景手法巧妙地构成公园总体方案“扇骨”与“滩”的形式,为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提供新的设计思路,用植物景观营造出世博会所需的生态景观,凸现了上海中心城区的地域特色,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园“绿色城市”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升上海大都市的生态形象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浪,等.创造展示和谐城市[J].城市规划,2007(1):79-82.

[2]董丽,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物规划设计的生态思想[J].中国园林,2006(8):34-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