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课《春天》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杜鹃圆舞曲》。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
教材分析:
《杜鹃圆舞曲》是根据挪威作曲家约纳森创作的一首同名钢琴曲移植的手风琴曲。
约纳森(1886~1956),挪威作曲家。曾在德国学习音乐,他写过一些音乐作品,但以这首《杜鹃圆舞曲》流传最广,也使得约纳森名传于世。
《杜鹃圆舞曲》在曲调和节奏上,具有挪威民间舞曲的风格。全曲采用三拍子圆舞曲体裁,C大调,中板。由三个小圆舞曲组成。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聆听《杜鹃圆舞曲》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杜鹃圆舞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全曲。
提示:乐曲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给同学们听一听。
2.复听乐曲,随着乐曲用手指画图形谱。或用彩色笔画在白纸上,听后,展示给大家看。
3.想一想用木鱼和碰钟参与乐曲的演奏,应怎样敲击比较合适,分小组讨论,分别与乐曲合作。
4.简介作者——约纳森。
5.用声音模仿杜鹃的叫声。
6.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春晓》。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歌(乐)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春天在哪里》。
2、古诗文化
二、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春晓》,感受歌曲情绪。
2、教师示范演唱。
3、教师逐句教唱。
4、教师唱旋律,学生唱歌词。
5、解决难点。
6、分组演唱。
7、歌曲处理,教师分别用慢速、中速、快速作示范。
8、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布谷》。
教学目标
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布谷》,并和《杜鹃圆舞曲》相比较,说出旋律相似的地方。教学重难点
把握好四分休止符。
教材分析:
《布谷》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3/4拍,大调式,歌曲以模仿布谷鸟叫声的音调开始,其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交替的节奏,显得格外从容,带出了以级进为主的流畅旋律,有着三拍子舞曲的特点,给人以愉快、优美的感受。歌词以孩子般的童心,歌唱了勇敢报春的布谷鸟,抒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到来充满欢乐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表演《布谷》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感受歌曲的旋律,可提示学生跟着音乐拍手、拍腿感受歌曲的节拍。然后听歌曲录音,用手指点歌词,想一想哪些音长?
2.听歌曲的录音,分小组拉起手,听第一段歌曲向左方向走,听第二段歌曲向右方向走,第三段反之。让学生在充分感受中记住歌曲的旋律。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注意:歌曲《布谷》借用布谷鸟歌唱的方式出示歌词。课本上仍以□为四分音符的时值,表示旋律的高低、长短,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教师可按照小黑板提供的乐谱进行教学。
二、编创与活动
教师启发学生对风、雨的感受,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积累自己的生活常识。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编创其他声音,表现给大家听,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还可以分小组设计更多的像声词,使这组多层次节奏练习更加生动、形象,千万不要生硬地读,要有感情地朗读,可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风雨声更形象、生动、有趣。
三、课堂评价活动:
四、教师小结,下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小雨沙沙》。
教学目标
通过演唱《小雨沙沙》,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事物,启迪学生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
教材分析
《小雨沙沙》是一首由五声音阶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宫调式。旋律采用了级进、同音反复及变化重复等手法,在有规律的节奏紧密配合下,生动地描绘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拟人化的歌词天真而又稚气,充满了儿童情趣。歌曲既向孩子们介绍了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道理,又提示孩子们学会细心观察事物。启迪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歌曲符合语言的规律,朗朗上口,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好歌。可启发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
教学准备
录音机、钢琴。
教学过程
一、表演《小雨沙沙》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范唱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提示:注意听,是谁在说话,使学生集中精力听歌曲。
2.再听范唱。提示:雨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可指导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歌曲中怎样说的?视学生能力可将学生的创作组合成两个部。
3.尽快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再试着将“沙沙沙”轻轻配入歌曲演唱,使歌曲更有意境。
4.分小组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二、复习歌曲《布谷》: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三、课堂评价活动:教师小结。
四、教学后记
第二课《放牧》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牧童谣》。
教学目标
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歌词。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模仿老师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二、聆听《牧童哪里去了》教学基本要求
1.听歌曲前,同学们猜一猜《牧童到哪里去了》。
2.教师完整地播放歌曲录音,学生初听。
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渗透珍惜学习时光的教育。3.学生可根据歌曲内容,分小组、分角色编创动作表现歌曲。
三、表演《牧童谣》教学基本要求
1.听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2.听着范唱录音,用手指着图形谱(羊)轻轻地跟唱。
提示学生第三段歌词分别在哪里?结束句在哪里?
3.能跟着老师的手势、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编创与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小组在音乐实践中探索敲击三角铁的方法。
提示:怎样敲击出长音?怎样敲击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种,教师应对积极探索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有问题,提出建议,如:这样是否更好?
三角铁及演奏方法简介
三角铁是打击乐器的一种,由一根弯成三角形的钢条制成,用小金属棒敲击发音,音色尖锐、清脆、透明、响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复杂的节奏,可单敲或滚奏,其音响可穿过整个乐队而赋于乐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演奏时,将三角
铁悬于皮条或绳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属棒敲击。
四、复习歌曲《小雨沙沙》: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五、课堂评价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牧童短笛》。
教学目标
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聆听《小燕子》,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
二、聆听《牧童短笛》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短笛》的录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3.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编创与活动
1.认识双响筒。
提示:为什么叫双响筒,你能找出它的名字的由来吗?
2.探索。分小组敲击,听一听,双响筒两边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能敲出什么样的声音?
3.分小组用双响筒敲击出节奏,教师记录下来,大家把每一小组编创的节奏连起来敲击,还可以变换连接方式敲击,为每一次敲击,取一个有趣的名字,如:火车开了、
小马跑了等等。
双响筒及演奏方法简介:
双响筒是打击乐器(也是儿童节奏乐器)的一种,竹木体乐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组成。演奏时,左手持乐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击竹筒两侧,会发出高低两种声音。使学生懂得双响筒一侧发音低,一侧发音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牧童》。
教学目标
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
教材分析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2/4拍,C大调。四乐句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增添了生气。第二乐句作第一乐句节奏的完全重复,只是采用了严格的模进手法,旋律移高了五度。第三乐句是歌曲的高潮,出现了全曲最高音“mi”,抒发了牧童内心涌动的快乐情感。第四乐句节奏做适当变化,旋律线逐渐下降,歌曲的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
教学准备
录音机、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聆听《牧童》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听歌曲《牧童》的录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复听歌曲。
3.随着歌曲录音轻轻敲击双响筒。
4.随歌曲用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5.简介斯洛伐克。
6.再次聆听歌曲。
7.抽同学用三角铁、双响筒为歌曲伴奏。
8.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演唱《放牛歌》。
教学目标
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间奏处加入锣、鼓、镲的伴奏。
教材分析
《放牛歌》是一首民歌风的创作歌曲。2/4拍,五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欢快活泼,很有朝气。有趣的是聪明的作曲家采用模仿笛声的小过门作为乐句的加花补充,使得歌曲演唱难度小,听起来还很丰满。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
教学准备
录音机、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表演《放牛歌》教学基本要求
1.提示学生注意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即:看着课本中图形谱对于歌曲高低长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轻松、愉快。
2.跟着歌曲录音,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提示学生,没有歌词的旋律是间奏部分,用锣、鼓、镲伴奏。
4.编创动作表演《放牛歌》。
编创与活动:
1.本课的编创与活动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自己学过的乐器,为歌曲《放牛歌》编创锣、鼓、镲的伴奏。
2.提示学生分组进行锣、鼓、镲的节奏编创。
教师尽量使用学生编创的节奏,加以调整、使用,以调动学生编创的积极性。
二、复习歌曲《牧童》:
1、听录音感受歌曲情绪。
2、听琴唱歌熟悉旋律和歌词。
3、唱会歌曲后再自编动作边唱边表演。
三、课堂评价活动:
四、教学后记
第三课《手拉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教材分析
《让我们手拉手》是一首朝气蓬勃的创作歌曲。歌曲以昂扬的音调,欢快的旋律,富有特点的节奏构成。
教学准备:
录音机、钢琴。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音乐课堂小常识:坐姿、歌唱的常规等。
3.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二、新课学习:
1.听歌曲录音《让我们手拉手》;(规范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心情怎样?
3.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4.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5.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6.自编动作。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演唱《雁群飞》。
教学目标:
感受歌曲的情绪,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录音机、钢琴。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让我们手拉手》。
二、新授
1.初听音乐,感受情绪。
2.发声练习。
3.节奏练习。
4.教学生识谱。
5.教唱旋律。
6.教师逐句教唱歌词。
7. 找出歌曲中相同的部分。
8.边唱边做动作。
9.歌曲处理。
10.小组比赛。
11.教师评价。
12.小结。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鸭子伴嘴》。
教学目标:
能结合聆听歌(乐)曲,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表现小鸭的生活。通过欣赏乐曲《鸭子伴嘴》,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强弱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感受音乐作品中鸭子的生动形象。
教材分析
《鸭子拌嘴》是由作曲家安志顺编创的打击乐曲。乐曲一开始,用小钹的独奏来模拟鸭子冲破黎明时的宁静引颈鸣叫,顿时听众带入可爱的鸭群之中。人们仿佛看见一只调皮的小鸭,拍着翅膀飞出鸭棚,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
教学准备:
录音机、钢琴。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感受小鸭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唱游为主)
3.二声部节奏编创活动:先分别学习吹口哨“du”和鸭子叫“ga”;后全起来。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鸭子伴嘴》
2.初听,(完整听全曲)。并提示小鸭与老鸭叫的地方。
3.谈谈所听内容;故事描述(集体)并谈谈每个情景所用的打击乐器是怎能样配合的。
4.复听:自由活动:随《鸭子伴嘴》,引导学生自由地进行编创活动,以走路、鸭叫等。
5.节奏练习。
6.用响板为歌曲伴奏。
7.小结
教学内容:
演唱《数鸭子》。
教学目标
听唱法学习歌曲《数鸭子》,引导学生能以歌声、动作来表现自己热爱生活,喜爱小动物的情趣。感受不同音乐要素的表现的不同动物的形象及场景。
教材分析
《数鸭子》是一首具有说唱风格的创作歌曲。歌曲说唱结合,旋律的音调主要以级进为主,接近语言的韵律,极富童趣。歌词描写了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兴奋地数鸭子的情景,反映了富裕了的农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
录音机、钢琴。
教学重难点
节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鸭子拌嘴》
二、歌曲学习《数鸭子》)
1.教师范唱歌曲。
2.听录音,感受歌曲。
3.节奏练习。
4.发声练习。
5.教师教唱旋律。
6.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高低、长短的动作表示;)
7.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8.歌曲处理。
9.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数鸭子》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四、教学后记
第四课《长鼻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小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小象》,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能准确地选择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教材分析:
《小象》是美国亨利·曼仙尼乐队演奏的爵士风格的乐曲。乐曲轻松活泼,形象地表现了小象们玩耍嬉戏的情景。
教学准备:
录音机、钢琴。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进行简单的二声部练习。
二、新课学习:
1.听歌曲录音《小象》(规范要求同学们聆听时能创造性地运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谈谈“象”的有关知识;
3.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并能从“欢快”与“优美抒情”中选择出乐曲的情绪。回答小象叫了几次?
4.复听时可自编动作表演。
5.教师评价。
6.教师总结。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大象》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乐曲《大象》,感受音乐的表现与事物的形象动态有直接的关系。
教材分析
《大象》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五首。这是一部形象生动、充满幽默谐趣的管弦乐组曲。
教学准备:
录音机、钢琴。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进行简单的二声部练习。
二、新课学习:
1.欣赏乐曲《大象》(提示学生大象的音乐应该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快活泼的?并能回答为什么是缓慢沉重的?)
2.初听,(完整听全曲)。
3.谈谈所听内容;并讨论大象有些什么习性、怎样走路、与小象有什么区别等)
4.复听:自由活动:《大象》乐曲,引导学生自由地进行编创活动,以走路、甩鼻等动作为主;
5.比较《大象》和《小象》这两首乐曲,各适合用哪种方式敲击。
6.教师小结。
教学内容:
演唱《可爱的小象》。
教学目标
听唱法学唱歌曲《可爱的小象》,要求学生用柔和、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编创动作,以表达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教材分析
《可爱的小象》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采用由一个问答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抒情而优美,节奏配合歌词的语气重音,词曲结合紧密,唱起来流畅上口。歌曲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两个小动物之间的友好交谈,一问一答之间表露了小象以长得酷似自己的妈妈而引为自豪,歌唱了小象爱妈妈的真挚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机、钢琴。
教学重难点
节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唱歌曲。
1.听歌曲录音《可爱的小象》。
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边拍边按图示划旋律线,体会旋律的起伏。
3.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教师教唱旋律。
5.教师逐句教唱歌词。
6.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7.分组演唱。
8.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小象》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同学作伴奏),从学生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教学内容:
演唱《两只小象》。
教学目标
能够用有感情的声音表现歌曲。
教材分析
《两只小象》是一首三拍子的创作歌曲。亲切的旋律可以使人感受到幼象玩耍的姿态,生动而形象。歌词用儿童的语言描述了一对好朋友用长鼻子互相问好,一同在河边嬉戏的友好情景。好像在告诉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准备:
录音机、钢琴。
教学重难点
选择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二、歌曲学习
1.初听音乐,感受歌曲情绪。
2.教师范唱歌曲。
3.发声练习。
4.节奏练习。
5.教师教唱旋律。
6.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指谱,要有明显的强弱与优美感)
7.通过分句唱熟练歌曲的演唱。
8.通过自编游戏表演歌曲《小象》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教学后记
第五课《游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火车开啦》
2.表演《火车开啦》
3.学习三个声部一起合成。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唱法学习歌曲,要求学生能用活泼、轻巧的声音进行演唱。并能根据歌词的内容来编创动作进行表演。
2. 通过三种不同节奏的火车声音的模仿和合成,来体验多声部合成的感觉和趣味性。
3. 通过对歌曲的表演和游戏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吸引学生更积极的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
模仿火车的声音。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嗓音练习。
1. 单个音跟唱练习,训练学生的音准。
2. 多个音阶跟唱练习,提高学生的音高。
3. 发声练习(见教材31页)。
4. 复习歌曲《放牛歌》。
二、歌曲学习。
1.谈话提问,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听完后,请同学们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这是在哪里?
听《火车开啦》的录音,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速度,请生回答。
2听《火车开啦》的录音,请学生默读歌词,熟悉歌曲的节奏。 3聆听老师范唱,学生小声跟唱,学习歌曲的曲调。
4请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学唱歌曲,并鼓励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创编合适的动作来进行表演。
5. 学会歌曲后,请有兴趣的同学来为大家进行表演,老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三、节奏练习
1.请学生分别练习教材给出的三种声音,并说说是什么发出的。
2.尝试把三种节奏结合起来,体现声音和谐丰满的效果。
四、师生小结,结束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跳绳》
3. 复习歌曲《火车开啦》
4. 按照图示和儿歌,做开火车的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跳绳》等音乐活动,表达自己童年生活幸福欢乐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歌曲《小雨沙沙》,《春晓》,《放牛歌》。
二、聆听《跳绳》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会跳绳吗?
2.聆听乐曲《跳绳》。
请生说说,你听到的这首乐曲觉得心情怎么样,想做点什么?
3.再次聆听乐曲,并随乐曲模仿跳绳的动作。
4.播放由钢琴和另一种乐器演奏的两段音乐,听一听哪一段是用钢琴演奏的?
5.随音乐小声唱。
6.教师小结
教学内容:
1.演唱歌曲《拍皮球》。
2.表演歌曲《拍皮球》。
3.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表演《拍皮球》,表达孩子们童年时的快乐心情。
2.编创与活动中,鼓励学生多进行声音的模仿,并能根据给出的节奏型,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什么体育活动?看看图片里的小朋友们在玩什么?(出示图片,导入课题--拍皮球)
二、表演歌曲《拍皮球》。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绪,请生回答。
2.跟音乐一起拍节奏,熟悉歌词。
3.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4.请学生跟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5.鼓励欧兴趣的同学为歌曲编创动作,并进行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
1.看教材34也,模仿给出的几种声音,再同桌讨论,还能模仿哪些声音。请生上来进行模仿。
2.出示节奏图谱,用相应的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
1)请生一起徒手练习两种节奏。
2)练习熟练后,请学生用双响筒和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四、结束活动
请生分组合作表演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