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生态建设与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标准答案

生态建设与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标准答案

生态建设与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标准答案
生态建设与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标准答案

生态建设与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发展

1、【单选题】2018年1月,甘肃省委召开了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提出要培育发展(),坚定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崛起之路。

A 十大生态产业

B 绿色生态产业

C 循环经济

D 十大绿色产业

正确答案为: A

2、【单选题】2018年7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了以“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为主题的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新闻发布会。

A 绿色发展

B 绿色崛起

C 绿色发展崛起

D 经济发展

正确答案为: C

3、【单选题】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包括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

A 旅游产业

B 生态旅游

C 特色旅游

D 文化旅游

正确答案为: D

4、【单选题】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分为()类。

A 三

B 四

C 五

D 两

正确答案为: A

5、【单选题】2018年2月,省政府制定出台的《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共确定了()个、总投资8200多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重点项目。

A 165

B 245

C 265

D 266

正确答案为: C

6、【单选题】为支持十大生态产业发展,甘肃省政府印发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设立方案,将设立总规模为2000亿元的甘肃省()产业发展基金,全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

A 节能环保

B 循环农业

C 清洁生产

D 绿色生态

正确答案为: D

7、【单选题】2018年甘肃省十大类生态产业增加值1511.3亿元,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1511.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增长6.7%,比甘肃省当年生产总值的增速高0.4个百分点。

A 18.3%

B 18%

C 13%

D 13.8%

正确答案为: A

8、【单选题】在2019年1月甘肃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绿色崛起与()相结合,全面推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按照“今年大发力、明年大见效”的总体部署,推进生态产业大踏步发展。

A 循环经济

B 生态旅游

C 工业强省

D 经济发展

正确答案为: C

9、【单选题】2018年,甘肃省共确定十大生态产业重大带动性项目34项,子项目139个,总投资()亿元。

A 160

B 2600

C 260

D 1600

正确答案为: D

10、【单选题】2018年7月,甘肃省委、省政府谋划推进绿色发展,构建()政策框架体系,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十大生态产业。

A “1+10+X”

B “1+1+10+X”

C “1+1+10”

D “1+1+X”

正确答案为: B

11、【单选题】2019年,甘肃省成立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基金目标总规模()亿元。

A 200

B 1200

C 1500

D 2000

正确答案为: D

12、【单选题】2019年,甘肃省成立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主要投资十大生态产业项目,以及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的项目等,为我省引资引智,通过产融结合、产业并购等举措,推动绿色发展崛起。

A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 推进供给侧改革

C 促进脱贫攻坚

D 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正确答案为: A

13、【单选题】十大生态产业可划分为三个板块,即:生态产业,()和先进制造。

A 旅游产业

B 文化产业

C 绿色产业

D 信息产业

正确答案为: D

14、【单选题】到2020年,甘肃省将借助十大类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最终使()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A 循环经济

B 绿色产业

C 文化产业

D 生态产业

正确答案为: B

15、【单选题】规划建设中部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河西走廊和陇东南()产业经济带,走一条特色鲜明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A 绿色生态

B 生态产业

C 绿色生态产业

D 文化旅游产业

正确答案为: A

16、【多选题】2018年1月,甘肃省委召开了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提出要培育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坚定走好()的绿色发展崛起之路。

A 生产发展

B 生活富裕

C 生态良好

D 健康有序

正确答案为: ABC

17、【多选题】2018年7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了以“()”为主题的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新闻发布会。

A 构建绿色发展崛起

B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C 推动绿色发展崛起

D 推动生态产业体系

正确答案为: BC

18、【多选题】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包括()、文化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

A 清洁生产

B 节能环保

C 清洁能源

D 先进制造

正确答案为: ABCD

19、【多选题】甘肃十大生态产业第二类是突出我省特色,重点培育的绿色生态产业,包括()、通道物流产业、军民融合产业。

A 循环农业

B 中医中药产业

C 文化旅游产业

D 特色农业

正确答案为: ABC

20、【多选题】到2020年,甘肃省将借助上述十大类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最终使绿色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A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B 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C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D 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正确答案为: CD

21、【多选题】为支持十大生态产业发展,甘肃省政府印发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设立方案,将设立总规模为2000亿元的甘肃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

A 构建绿色发展体系

B 全力推动生态体系建设

C 全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D 推动绿色发展崛起

正确答案为: CD

22、【多选题】2019年,甘肃省成立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主要投资十大生态产业项目,以及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项目等,为我省引资引智,通过()等举措,推动绿色发展崛起。

A 产融结合

B 产业并购

C 生产合作

D 绿色发展

正确答案为: AB

23、【多选题】十大生态产业可划分为三个板块,即:()。

A 生态产业

B 信息产业

C 先进制造

D 物流产业

正确答案为: ABC

24、【多选题】2018年7月,甘肃省委、省政府谋划(),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十大生态产业。

A 构建“1+10+X”政策框架体系

B 推进绿色发展

C 构建“1+1+10+X”政策框架体系

D 推进生态发展

正确答案为: BC

25、【判断题】2018年1月,甘肃省委召开了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提出要培育发展十大生态产业,坚定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崛起之路。

26、【判断题】2018年7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了以“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为主题的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新闻发布会。

27、【判断题】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包括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先进制造、特色旅游、通道物流、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数据信息、军民融合。

28、【判断题】甘肃十大生态产业分为四类。

29、【判断题】2018年2月,省政府制定出台的《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共确定了265个、总投资8200多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重点项目。

30、【判断题】为支持十大生态产业发展,甘肃省政府印发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设立方案,将设立总规模为2000亿元的甘肃省清洁生产产业发展基金,全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

31、【判断题】2018年甘肃省十大类生态产业增加值1511.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3%,增长6.7%,比甘肃省当年生产总值的增速高0.4个百分点。

32、【判断题】在2019年1月甘肃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绿色崛起与工业强省相结合,全面推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按照“今年大发力、明年大见效”的总体部署,推进生态产业大踏步发展。

33、【判断题】2018年,甘肃省共确定十大生态产业重大带动性项目34项,子项目139个,总投资1500亿元。错、

34、【判断题】2018年7月,甘肃省委、省政府谋划推进绿色发展,构建“1+1+10+X”政策框架体系,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十大生态产业。

35、【判断题】2019年,甘肃省成立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基金目标总规模1000亿元。

对错

36、【判断题】2019年,甘肃省成立了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主要投资十大生态产业项目,以及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项目等,为我省引资引智,通过产融结合、产业并购等举措,推动绿色发展崛起。对

37、【判断题】十大生态产业可划分为三个板块,即:生态产业,信息产业和先进制造。

38、【判断题】到2020年,甘肃省将借助十大类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最终使文化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39、【判断题】规划建设中部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河西走廊和陇东南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带,走一条特色鲜明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突发事件典型案例剖析

1、【单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

A 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B 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C 预防为主、处置为辅、处置与预防并重

D 处置为主,处置与预防相结合

正确答案为: B

2、【单选题】()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A 省级

B 地市级

C 县级

D 乡镇级

正确答案为: C

3、【单选题】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A 民事责任

B 刑事责任

C 经济责任

D 行政责任

正确答案为: A

4、【单选题】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对其处予最高额度()万元的罚款。

A 5

B 10

C 15

D 20

正确答案为: D

5、【单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表示。

A 红橙黄蓝

B 红橙黄绿

C 红黄绿蓝

D 黄红橙蓝

正确答案为: A

6、【单选题】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使事故()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A 发生区域

B 影响生产

C 引发地区

D 影响区域

正确答案为: D

7、【单选题】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A 分类管理

B 分布实施

C 分别组织

D 集中管理

正确答案为: A

8、【单选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

A 省级

B 地市级

C 县级

D 乡镇级

正确答案为: C

9、【单选题】国务院和()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 省级

B 地市级

C 县级

D 乡镇级

正确答案为: C

10、【单选题】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施行日期,下列那一说法是正确的()。

A 2007年8月30日

B 2007年11月1日

C 2007年1月1日

D 2007年11月10日

正确答案为: B

11、【单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应急指挥中心属于区人民政府的()。

A 办事机构

B B,办事机关

C 派出机构

D 派出机关

正确答案为: A

12、【单选题】()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 省级

B 地市级

C 县级

D 乡镇级

正确答案为: C

13、【单选题】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A 街道办事处

B 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

C 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

D 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正确答案为: A

14、【单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当向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专项工作报告。

A 应急准备阶段

B 应急处置期间

C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D 恢复与重建工作结束

正确答案为: C

15、【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A 自愿

B 有义务

C 无义务

D 视具体情况而定

正确答案为: B

16、【单选题】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制度。

A 经济管理员

B 信息报告员

C 信息咨询员

D 社会监督员

正确答案为: B

17、【多选题】某企业因劳动合同而发生群体性纠纷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可以采取下列哪些应急处置措施()。

A 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

B 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C 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

D 直接拘留参与事件的当事人

正确答案为: ABC

18、【多选题】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规定,公民享有()权利。

A 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

B 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C 直接加薪升职

D 可以对其他公民发布命令

正确答案为: AB

19、【多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

A 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B 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

C 定期了解其家庭情况

D 定期发放福利

正确答案为: AB

20、【多选题】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

A 物资支撑

B 资金支撑

C 技术支撑

D 捐赠

正确答案为: ABCD

21、【多选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

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A 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

B 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

C 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负责人

D 驻当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

正确答案为: ABCD

22、【多选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认为可能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通报。

A 新闻媒体

B 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C 当地驻军

D 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

正确答案为: BCD

23、【多选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规定,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

A 启动应急预案

B 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C 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

D 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正确答案为: AB

24、【多选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A 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B 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C 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D 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只要愿意提供服务的公民都可以参与

正确答案为: ABC

25、【多选题】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

A 自然灾害

B 事故灾难

C 公共卫生事件

D 社会安全事件

正确答案为: ABCD

26、【判断题】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27、【判断题】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停止执行依照本法规定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施必要措施,防止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

28、【判断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付法》有关规定,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无论轻重,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

29、【判断题】国务院在总理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30、【判断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

生态环保行业发展研究报告资料

中国生态环保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行业研究报告的定义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判断行业投资价值 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中国生态环保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类型】多用户、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交付时间】3-8个工作日,特殊要求另行约定 【报告格式】PDF版+WORD版+纸介版(限一份) 【售后服务】一年,目录范围之内,免费提供内容补充,数据更新等服务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对行业内相关的专家、厂商、渠道商、业务(销售)人员及客户进行访谈,获取最新的一手市场资料; ·对生态环保产品长期监测采集的数据资料; ·生态环保产品相关的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和官方机构的数据与资料; ·生态环保行业公开信息; ·生态环保业内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的季报、年报和其它公开信息; ·各类中英文期刊数据库、图书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文献资料;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对行业的重要数据指标进行连续性对比,反映行业的运行和发展趋势; ·通过专家咨询、小组讨论、桌面研究等方法对核心数据和观点进行反复论证。 报告简介 主要内容:生态环保行业的国内外发展概况、行业的发展环境、市场分析(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特点等)、生产分析(生产总量、供需平衡等)、竞争分析(行业集中度、竞争格局、竞争组群、竞争因素等)、产品价格分析、用户分析、替代品和互补品分析、行业主导驱动因素、行业渠道分析、行业赢利能力、行业成长性、行业偿债能力、行业营运能力、生态环保行业重点企业分析、子行业分析、区域市场分析、行业风险分析、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相关的经营、投资建议等。 本报告分专业版(十六章)和资深版(二十一章),研究框架全面、严谨,分析内容客观、公正、系统,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我国生态环保行业的市场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是企业进行市场研究工作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作为金融机构进行信贷分析、

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 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 2013-05-13 09:13:31 来源:中国环境报2013年05月09日编者按 为学习领会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组成课题组,就“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文献研究,形成了《从“五位一体”的高度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课题成果。今日特刊发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章。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 一、把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需要克服模糊认识 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些战略部署落实到具体的环保工作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成效,为经济较快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撑和保障。 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例如,在资源的可持续性上,中国向世界贡献了7%左右的GDP总量,却消耗了15%左右的世界能源。在大气污染上面,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267.8万吨、2273.6万吨,均居世界第一,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277.8万吨,已远超环境承载能力。其中,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辽宁中部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等已经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突出的12个重点区域。我们对形势的严峻性必须有充分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继续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做出不懈努力。 制约环保工作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既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问题,既有思想因素也有机制因素。表现在部分党政领导干部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不当思维模式,缺乏对发展与环保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科学把握,以致产生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一是将发展与环保视为对立关系。这表现为一种典型的代价论思维,认为在一个时期内,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必然要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是一种必要的代价,没有这些代价,就没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在

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 数据库浏览中国商业报告库中国资讯行提供 正文显示: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环境保护 【地区分类】中国 【时间分类】19991207 【文献出处】经济研究参考 【标题】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前景与对策('99文献)(7766字) 【副标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岳颂东 【正文】 环境保护产业是以防治城乡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环保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至今发展仅仅20年,分析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展望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克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完善环保产业振兴的政策体系,将使我国环保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一、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1998年1月--6月为期半年的调查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除西藏、宁夏、海南以及台、港、澳地区,以下同)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9090个(企业单位7617个,事业单位1473个),其中专业单位5995个,占单位总数的66%,兼业单位3095个,占单位总数的34%。职工总数169.9万人,其中企业单位148.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7.4%,事业单位21.4万人,占12.6%。环保产业拥有固定资产720.1亿元,其中企业单位620.9亿元,占86.2%,事业单位99.2亿元,占13.8%。环保产业年产值521.7亿元,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59.2亿元,占总产值的88%,当年实现利润58.1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2.6%。调查显示,从1989年到1997年8年间,我国环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新兴产业,具备了初步的产业规模,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保产业纵向与自身相比,发展是不慢的;但是横向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发展则呈现如下几个特征: 1.产业的总量规模依然不大,发展潜力十分看好。 1997年环保产业年总产值为521.7亿元,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这对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十分严重的我国来说,确实不是很大。另外,在全国7617家企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90%左右,大中型企业占10%左右,即便在总量规模不大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对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对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摘要:从甘肃自然现状着眼,分析了造成目前生态环境现状的原因,通过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深入探讨了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原则、重点和措施。 关键词:林业;环境;生态;治理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地处西部的甘肃省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号召,这是进军西部,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战斗号角,也是西部大开发紧迫的任务,更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甘肃生态环境脆弱,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治理很及时,也很必要,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甘肃省的自然现状 甘肃省地处祖国西北部,总面积45万km2,地处亚热带与温带,全省地形复杂,约70%为山地丘陵,海拔高度一般多在1 500~3 000m,全省境内,六盘山、陇山纵贯于东,叠山、潘家山、岷山横亘于南,祁连山、合黎山、龙首山分踞河西走廊南北,由于四周高山大岭屏障,加之远离大海,以及北部存在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影响大气环境,因此气候干旱。气温受纬度与海拔之影响,冬寒夏凉,局部差异悬殊,冬季各地月平均温度除陇南地区及天水外,均低于0 ℃,大致乌鞘岭以东各地月平均温度低于零度长达2~3个月有余,以西则为3~4月余。夏季月平均气温除敦煌外,各地均低于25 ℃,无霜期一般150~200d,农作物大都一年一熟。雨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陇南地区康县及文县东南860mm,局部达到1 000mm以上,天水降雨量在600mm左右,兰州即减至300mm 左右,酒泉递减为80mm上下,而敦煌则有40mm。地形地貌不仅以形态特征直接影响生产,而且通过水肥和气候条件的再分配,对地球表面林木分布的临界有着极为密切的影响。 我省的地貌条件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沙漠、戈壁相互交织,组成了各种生态环境,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林业生产的发展,本省深居内陆,受大气环境和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且处于季风的边缘区,暖湿气流不易到达,于是形成多样性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温热,春季长于秋季,陇南南部河谷为亚热带湿润区,北部为暖温带湿润区,中部黄土高原为温带半干旱区;祁连山地,甘南高原为高寒湿润区。省内森林植被的水平带分别为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带。本区小陇山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垂直分布比较明显。森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双赢”,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常山县_镇实际,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_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位于“中国胡柚之乡”的常山县城北郊的_镇,是衢州市四大强镇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现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为10亿吨,石煤储量3亿吨,无论在储量上还是品位上均居全省首位。依托资源优势,建材、轻钙等资源消耗型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全镇有工业企业96余家,其中水泥企业3家,轻钙企业10家,石灰立窑12家,石灰生产加工企业20家等,到20xx年,全镇工业生产总产值已经达到14.5亿元,工业利税达到3800万元。但是,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原有土法烧制的土窑,石灰加工棚、一批石灰石石煤破碎点磨粉点,吃进矿石,也“吐”出了大量的烟尘,加上水泥、轻钙企业、石煤开采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管理不到位,使_镇成为全省有名的污染重灾区,老百姓深受环境污染之害,环境污染纠纷频繁发生,极大的阻碍了_镇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区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一方面,当地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_镇几十年的污染现状使得当地老百姓对环境污染都习以为常,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时才会去寻求赔偿和保护;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当地企业主缺少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愿意在环境保护设备方面增加投入和加强管理,甚至经常性闲置环保设备并偷偷排污,往往牺牲和破坏环境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还有当地基层不少镇村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生态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太大且产生二次污染;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环境质量低劣。但区域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 未来发展展望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班级:14级汉语国际教育班学号:xxxxxxx姓名:xxxxx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展望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物质文明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随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锐减,沙漠化加剧,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多样性减少,人口压力等方面。 在这样一个发展艰难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发展后劲不足越来越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5倍。目前我国不足4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主要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生态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问题,党和政府也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就创造性的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上,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出战略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十八大上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未来展望

甘肃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甘肃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甘肃省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十一五”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较快增长,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低于“十一五”水平,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跨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经过五年的奋斗,把我省打造成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人才科技高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十二五”主要奋斗目标,如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以上,个人认为,当前亟需重视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发展观念,淡化GDP考核政绩 甘肃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克服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困难,我省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就我省目前的现状来看,仍然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困扰着我们。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地的干部在发展的过程中过重的倾向于GDP的增长。我们知道,发展GDP最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出让土地,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虽然这是个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就我省来说,如此过渡的开发容易出现很多后续的连锁问题。首先是导致耕地减少、粮食减产。大量的川地、水浇地等优质土地被用于房地产开发,表面上看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短期内GDP增长了,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文章阐述了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优化甘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融合共建;增强节约意识,形成绿色消费新风尚;构建低碳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 标签: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现实路径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不合理的人为开发,目前甘肃土地沙化、荒漠化、草场退化等问题十分严重,由建国初期全国工业分布规划导致的重工业集中的现状,也使得工业污染日益侵袭着脆弱的自然环境。甘肃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的比重都比较高,而森林覆盖率则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工业污染非常严重,但治理效果较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甘肃是我国自然生态极端脆弱的地区,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亟待加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如下: 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社会系统是生态环境系统的子系统。这种观点有其深厚的自然科学背景,尤其是得到了热力学和生态学相关理论的支撑。在早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生产函数里,引人注目的是不含有土地和任何自然资源要素。在有关经济增长的争论中,以土地的不变投入为基础的增长论的传统阵地,在早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没有任何地位。肯尼斯·布尔丁(1966)认为:我们需要观念上的变化,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来自开采、生产和消费行为的残留物总是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与我们一起存在。价格机制只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中的一小部分。在经济发展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增长必须是资源环境严格约束下的最优增长。 二、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和考评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新机制,调动居民、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按国家总体部署,适时调整建设生态文明投资项目目录,改进和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为甘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列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此次会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十八大把“美丽中国”彰显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力度。,,以何为标准列为单独论述对象做了详细阐述发展高度的设定也体现了我国对后代的顾忌和贯彻社会公平、“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有关于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决心。伴随着经济生活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只有经济发展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也吸引了国内相关领域学者日益密集的关注。“五位一体”思想的深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两型社会的建立以及入实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包含社会机制和制度、经济和产业、科学和技术、观念和意的总和。一般来讲,形成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运行条件。生态文 明建设是一识等各个领域,不仅涉及到技术和产业结项跨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 一个多维系统结构,另外还需要依靠制度体系来作为而且还涉足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 值观,构调整,经济才会实现永人类社会才会长远发展,,只有这么方方面面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法 律依据以选择内涵式发展,续增长。生态文明中的经济形态,首先要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开始经济的绿色外延式发展为辅。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成的经济发展方式转文研究方式为主、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两者相,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将此理念从实践上得以 升华和加深的体现、同时兼,,是理论指导与实践践行的完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调解人与自然关系得益彰是对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上的重要,,以科学的发展来替代非科学发展顾生态变革和社会变革才是前者的发展能够有,,也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观给予生态文明建设以正确的理论指导体现,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序稳健进行。保持 生物资源多样兼顾环境保护和自身发展的协调性,人们要掌握好对自然资源的开釆度,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求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与生态代价最小化。性小康社会的建,,战略要求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小康社会建设理念想吻合、另一方面更强调人们精神生活的享受、人文素质,立不仅包含生活水平的提升、经济整体飞速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改善现今存在的恶劣环境问题,,的提高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制约环保工作发展以及生态1 / 3 视发,因素也有机制因素。其一文明建设,既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问题,既有思想,城镇化发 展进程中没有必要过多重视资源在工业化、展与环保为对立关系因此,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其二,视发展与环保节约和环境保护,过于重视反而会损害经 先发展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发展、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走,甚至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种承受底线”就会不断挑战社会的的老路,现实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其三,视发展与环保思路显然不是真正的科学的、 和重、急和缓,必然造成手硬一有程度上的轻重关系,在每个具体问题上都强调轻各具差异。这三种观点各自不同、的结果,往往是两手都没抓好。从表面上看,手软其实,它们内含一种共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环保产业发展趋势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 数据库浏览中国经济新闻库中国资讯行提供 正文显示: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环境保护 【地区分类】中国 【时间分类】 【文献出处】国际商报 【标题】中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1077字) 【副标题】一丁 【正文】 “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基本保持了7%的增长速度,预计“十五”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今后5年,我国环保产业将在现有基础上以不低于15%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将突破14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1.4%。其中环保产品500亿元,环境服务50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400亿元。 “十五”后,我国环保产业将以不低于12%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其总产值将超过250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2%。其中环保产品的总产值达到800亿元,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达到700亿元。 根据我国“九五”环境保护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要求,从解决21世纪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出发,今后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城市污水治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设备及各类监测设备,及其相应的高新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积极发展环保服务市场和环保资本市场。 水污染治理方面,急需草浆造纸黑液全套治理技术,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治理技术、湖泊富营养化防治技术等。 空气污染治理方面,需要大型燃煤电站脱硫技术和中小型工业锅炉简易实用的脱硫技术和设备、袋式除尘和静电除尘高新技术、汽车机内净化及尾气净化的有效处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处置方面,城市垃圾需要卫生填埋、堆肥、焚烧等处理技术和管理经验;工业固体废弃物需要资源综合利用和有害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设施。 在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方面,需要生态技术、水土流失治理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 环保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点就是环境监测仪器。将开发各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及数据传输系统,大的烟尘、烟气排放口,污水处理出水口和重要水质监测断面实现在线监测,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通讯网络等。

独特地理环境下地甘肃经济发展状况

独特地理环境下地甘肃经济发展状况 谈一个省的经济状况,就不得不提该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是决定一个省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甘肃省作为我国西北省份之一,其复杂的地理状况,也决定了他与其他省份,在经济道路上所走的截然不同的路线。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但其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1.98%,所以可以用地广人稀来形容,而正是因为东西跨度过大,所以以省会兰州为界,位于甘肃东西两侧的城市的地理状况也相差较大,相应的,结合其区位优势,所能发展的经济状况也就不同,下面我们就以东西不同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结合地理环境对其经济现状做以分析,并对其未来经济发展走势做出一些预测和建议。 兰州以东的城市主要有定西,陇南,天水,平凉以及庆阳,这几所城市带给我们的印象与长期在人们心目中大漠孤烟直的甘肃形象不太相符,他们大都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矿藏充沛,其中定西市地理环境较为不好,伴随着经济状况排在这几所城市的末端;而陇南市,毗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陕西省汉中市其自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也与仅其一墙之隔;天水市为甘肃第二大城市,与陇南地理环境相似,接壤陕西省宝鸡市,距离陕西省会西安只有三百多公里路程;平凉市庆阳两市地理环境较为相似,周边被陕西省以及宁夏省所包围。 定西市气候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这一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定西独一无二的农业发展状况,其被冠名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等。同时定西市旅游业也有一定基础,定西历史久远,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贵清山、遮阳山、莲峰山等享誉国内外。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文化遗址,西起临洮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海内外李氏寻根敬祖的“李氏堂”和通渭温泉等极具开发价值。境内还有汉代新莽权衡、唐明皇御笔“哥舒翰记功碑”、

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 转载日期:2012-3-23 22:54:00 来源: 甘肃省是我国唯一占有三大自然区的省份,省域内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属东部季风区,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属西北干旱区,甘南和祁连山地属青藏高原区,这种自然地理特性使甘肃在全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肃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流入黄河,陇南地区泥石流多发,加大了长江泥沙含量,河西地区的风沙危害十分严重,沙尘暴频发,毁坏农田和建筑,由河西和阿拉善高原刮起的沙尘已影响到整个华北甚至江淮地区。甘肃在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全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留下了一系列生态经济隐患。为大规模地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整治国土,协调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结合甘肃实际,特编制《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 一、甘肃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况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造林种草,治山治水,为改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97年底,全省发展农田灌溉面积115.8万公顷,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38.05%,森林总面积达到382.6万公顷,其中用材林达到80万公顷,经济林达到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7.5%提高到9.04%。草地保留面积约85万公顷。累计改良草地23.3万公顷。 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治理建设使得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一些局部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因人口的增多对食物、燃料需求的迅速增长引起了滥垦滥牧和林草植被的破坏,资源环境的负担日益加重,生态大环境趋于恶化。 --全省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9.66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7.43%。由于侵蚀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6.44亿吨,其中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有水土流失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年输沙5.18亿吨,占黄河输沙总量的三分之一。甘肃境内的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19万平方公里,年输沙约0.5亿吨,占长江上游输沙总量的10%。近些年在艰苦治理的同时,一些地区仍在陡坡地开荒,掠取燃料,抵消了部分治理成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止住。目前黄河流域水土治理率仅为39%。还有1600多万亩坡耕地尚待治理。 --沙漠戈壁和受风沙危害的土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由于人为地过度开荒垦种,铲柴挖药,超载过牧,超采地下水,使荒漠植被遭受破坏,沙漠延伸,加剧了土地的荒漠化发展。 --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超载过牧引起了草场的退化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每年退化的草场有6万公顷左右。 --城镇附近的生活垃圾、工矿附近的工业“三废”引起的污染,农药、地膜引起的农业化学污染都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珍贵动物的栖息环境不断恶化,有些国家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引起的不良后果,加剧了社会的贫困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群众生活困难。据统计,全省285万贫困人口,90%以上都生活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目前,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形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幻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正是解决农村生态环纪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生态农业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中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很大不同,这里人口较为稀疏,就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劣者和分解者三大生物部分来说,生产者是足够充分的,多余的生产量也有足够的分解者进行分解,除了太阳能外,它不需要得到外界系统的能量、物质的输人与输出,即可维护自身的平衡与运作,因此,在农村生态系统中不会产生象城市生态系统中那样的交通紊乱、废物堆积、污染严重,需要从外界大量引入能量、物质流等问题。 但农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也不同,当自然环境开垦为农田后,生态系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多种动植物并存的稳定生态群落变成了单一物种的人工生态群带;原来生态系统中正常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原先的生产物质通过微生物的分得把营养物质还给了土壤,而现在的农业生态系统则是大部分向作物随着收

获被带到土壤之外,被城市、农村的居民所消费,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被带走,而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补充,于是使土壤质量趋于恶化;原先的土壤常年有稳定的生物群落所保护,因而水土流失强度很小,土壤温度大,而现在的农田生态系统则因物种单一,覆盖串小,加上疏松土灌等人工过程,使得水土流失强度难大,并易于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因此,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满足人类对各种农作物带求的同时,也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急需得到人类的重视和关注。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阶段,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文明摄供了有力的支持,但由于认识的局限、人口增长的压力,也做了很多违背自保生态规律的事,受到的自认界的报复。特别是进人现代化农业,即“石油农业“之后,农业生产活动所带来的负效应,已构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农业的发展陷入了新的困境。为了法脱困境,人类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三、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很高环境保护法识。贷款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认生态规律,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各项资源管理法律法抗,加大贪图保护力度。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吕风霞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但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顾及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严重失衡。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的时间内集中出现。就我省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快速增长,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已接近饱和。如果到2010年,GDP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即使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35%,全省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将是2005年的1.3倍。这将远远超过我省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为新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空间。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需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上狠下功夫。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是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体系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下决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新上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才能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增产减污。 经济发展必须顾及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但是,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国外的经验教训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计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损害。这种所谓的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子孙后代,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是不可持续的。 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概念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之后的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明着眼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而广义的生态文明还要求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 (二)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增长只是一种物质的吸收和累积所表现出来的数量性增加,而发展是一种质量性的改进和潜力的实现。通过从有限的环境中吸取和积累物质而达到的经济规模的数量性增加是不可持续的,而质量性改进和潜力的实现则可永远持续。 (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和生命线。党的十七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基本国情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论断。 结论:科学发展是以绿色、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时政 目前,全球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备受关注。大会进展并不那么顺利。欧盟从谈判一开始就提出所谓“路线图”计划,提出有条件签署《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要求在2015年前制定涵盖主要经济体的新法律框架,并于2020 年实施。美国则称只有主要经济体都加入量化减排协议之后,美国才会加入。日本、加拿大、俄罗斯会谈前就明确提出不加入《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坚持双轨制,坚持《京都议定书》,坚持《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非政府组织也强烈要求环境公平,呼吁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在气候变化方面展现领导力。发达国家在自身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的政治意愿不足,是影响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最主要因素。这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的。可见,现如今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全球环境的恶劣形势,但要真正做到在生态文明基础上发展经济,是难上加难的。全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二、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是须臾不可脱离的。离开生态文明单纯地去抓经济发展,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使经济发展远离既定的目标。同样,离开经济发展来谈生态文明,也不会有真正地发展。 (一)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节能管理环保综合规定国家产业政策 【发文字号】国发[2012]19号 【失效依据】国务院关于宣布失效一批国务院文件的决定(2016)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2.06.16 【实施日期】2012.06.16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六月十六日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有关要求,为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节能领域,干法熄焦、纯低温余热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炉顶压差发电、等离子点火、变频调速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取得较大突破,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830亿元。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生铝蓄热式熔炼技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和包装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等取得一定突破,无机改性利废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得到应用。在环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