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上课口号:历史使人智慧。下课口号: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主备:娄朋爵审核:杨新幸时间:

识记:郑和下西洋时间、意义;意大利传教士立利玛窦;《大清时宪历》。能力:郑和下西洋路线和意义。

情感:郑和下西洋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重点(考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易错点):传教士来华与《大清时宪历》。

【预习导学】

1、郑和下西洋(预习课文,填写下表)

2、外国贡使制度:明朝的贸易主要来自,制度是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以后衰落。(衰落原因:对外国贡品的超值回赐和对贡使所载商货的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难以为继)。

3、传教士来华:

①目的:在中国传教

②概况: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有耶稣会传教士来华,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③著名传教士:

(1)利马窦:意大利人,是最早来华传教士之一,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2)汤若望:德国人,清朝初年,掌管钦天监,制定《大清时宪历》【课堂测试】1、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

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 D香料药材

2、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时船队没到过的()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3、下列关于明朝对外贸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外贸易主要来自海上 B只有朝贡国家来中国贸易

C允许贡使附载商货贸易 D禁止中国一切商品输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二: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航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

(1)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1)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2)宣扬国威,显示中国的富强。(2)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什么?

答:最根本条件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答: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时间早,和平交往。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郑和的远航,促进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5)郑和出使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多长时间?请你对郑和作一概括评价。

答: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和国际资本、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等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支撑。 2、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本专业涉及现代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保证学生掌握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的基础知识,还有利于本专业的学生继续深造;同时,本专业还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服务与技术贸易、国际税收学、国际商法、国际保险、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等专业核心课。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保证学生具有非常深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科功底,还有利于学生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 3、长安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力量怎么样?科研实

力如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导1人,硕导10人,博士后2人,12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拥有产业经济学、资产评估学硕士点。大部分教师有在国外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先后与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该系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从2011年至今,获“国家社科基金”4项,省部级基金项目20余项,2012年被评为长安大学科研先进集体。 4、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乐观、进取、诚信、乐于团队协作并有良好外语基础的学生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更高的契合度。多门双语课程的开设及与来自于数十名外籍学生的同堂上课,给国内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外语训练的机会,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对多文化的包容性。课程授课方式的多元化如课堂讨论、组队合作完成作业等方式的采用训练了学生在团队协作、自我表达、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凡是对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结算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选择本专业,并能在读研继续深造时找到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研究方向。 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会使用经济管理类软件,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的外语水平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当然,兴趣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

论述交通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之间的逻辑关系

论述交通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之间的逻辑关系交通作为一种社会先行资本是实现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区经济和文化可持续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是包括铁路、内河航道、港口、机场、管道等各种满足货物和旅客运输的需求而建设的基础设施。 区域是一定的地理、经济特征而划定的某一地理区域。区域经济进步是国家好区域之间的长期追求目标,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好基础。尤其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超级大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持续增长意义更加重大。 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带动交通基础设施的长期进步,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时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因素一般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自然情况,平原的交通密度大于山区和丘陵地区;二是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与交通基础设施密度成正比,人口密度越高,交通基础设施密度越高;三是区域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交通基础设施越高。我国一直以来西部和东部的经济发展差异大就是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例如,我国区域增长经历的不同阶段:1949-1987年间各地都相对封闭,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相对落后;1978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西部地

区发展相对落后;1999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2006年该战略进入国家规划,标志我国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到今天已经进行了10余年了,西部的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进步。2009年修建青藏铁路为西部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交通物质方面的保障,方便与沿海各省的交流与沟通。可见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重大! 文化交流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在不同的文化圈层中,也能产生很好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人们互通有无,增进文化发展与丰富。 中国的造纸、蚕丝、瓷器、茶叶、音乐传入印度,极大地丰富了印度文化,而中国《二十四史》和高僧大德的游记更成为印度构建古代历史的基础。同时,印度佛教、音乐、舞蹈、天文历算、文学语言、建筑和制糖等传入中国,其影响正如鲁迅所言,“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还有最经典的例子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可见交通对文化交流的重要,如果没有了丝绸之路中西方的文明如何得以快速传播,人类的文明如何得以迅速发展和延续? 交通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影响,他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我国应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中部和西部的交

十五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安城讲课)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概况。(重点) 2、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来往的大致路线情况。 3、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共同解决): 1、郑和是什么人?“西洋”是什么地方? 2、郑和为什么不远万里进行远洋航行?郑和船队带出国哪些东西,又带回国哪些东西? 3、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地、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4、根据下列表中的内容,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情况进行比较,说明郑和下西洋创造了怎样的航海奇迹?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 1、郑和下西洋远航成功的原因? 2、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 3、外国传教士来华的时间、目的、带来的影响、著名的传教士。 项目 人物 航 线 时 间 人 数 次 数 规 模 郑和 27000人 52艘 哥伦布 西班牙——巴拿马群岛 1492—1504年 12000人 3次 17艘

【达标测试】 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 A、福州印度半岛 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 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4、郑和下西洋、外国传教士来华等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封建君主专制,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起了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作用。其中有一传教士帮徐光启等按“地球”和地理经纬度概念,重新制定历法,是我国的天文学体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是 A 马可波罗 B 汤若望 C 汤显祖 D 阿倍仲麻吕 6、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李约瑟的论证:明初,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他这样评价的历史依据是 A 郑和率船队下西洋 B 戚继光率戚家军扫平倭寇 C 郑成功率船队收复台湾 D 明朝的海军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7、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③限制了明朝对外交流和发展④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8、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 A 郑和 B 郑成功 C 戚继光 D 鉴真 9、中国人民对外交往源远流长,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地区的经济交流。 A 亚非 B 美洲 C 东亚 D 欧洲 10、明朝中叶后,外国贡使制度逐渐衰落下去的原因有 ①国势衰败②传教士来华的影响③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④清军入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朝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白龙马》。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同学们小时候应该都听过这首歌、看过这部动画片吧,它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在历史上唐僧的人物原型是谁呢?他要去的西天是哪里?他经历千难万险取回来的经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遣唐使 1.图片展示。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2.教师讲述:日本派遣使节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3.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 答案提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鉴真东渡 1.图片展示。

唐招提寺 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3.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目标导学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教师讲述: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的目的。 (学习中国文化。) 2.提出问题:学生讲述唐与新罗交往的概况。 答案提示: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目标导学四:玄奘西行 1.史料解读。 材料: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王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行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2.提出问题: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 答案提示:印度。 3.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玄奘的历史功绩。 答案提示:(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课堂总结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3板书设计

世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介绍

世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 热点提示: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而一些主要国际经济组织的不断出现,推动了这两大经济发展趋势的加强,建议复习时注意如下几个知识点: 1、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3、主要的经济区域集团,中国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关系 4、主要的经济全球化组织,中国与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 考纲要求: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 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史论共享: 1、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为了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除了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外,美国还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尽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3、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一些决策,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的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赢得竞争机遇;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国内的某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知识结构: 一.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①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使人们认识到战后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的必要性。②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德、意、日战败,国内废墟一片;英法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出口额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额的32.5%,外汇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总储备的74.6%,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③美国企图凭借经济实力确立其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2.召开:1944年7月,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3.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4.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02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郑和下xx 2难点:xxxx使制度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 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xx: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xx共同解决: 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 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6、根据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况,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附: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 (三)、xxxx使: 1、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烦琐等。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2、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与评价:衰落原因: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评价: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的经济

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张骞两次两次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2.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理解设置西域都护的重要意义。 3.识读《丝绸之路线路图》,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培养识读历史地 4.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历史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带来的实物。 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东西都产自哪儿吗?(生:西域) 师:很好,那它们是通过什么路来到中原的呢(生:丝绸之路) 师总结:很好,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讲授新课 看看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提示) 一、我们首先来完成自主学部分,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么样拉! 提醒:1、张骞的骞子的写法 2、大肉氏——读音 过渡:虽然昔日繁华的丝绸治理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穿越到汉朝去重游丝绸之路吧。 一、重游丝路 1.陆上丝绸之路。 问:这条沟通欧亚大陆的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课本62页小字)学生打答 过度:原来如此,现在我也想运一批丝绸到欧洲去,谁来告诉我应该怎么走?(说路线)课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见课本第二目),并演示 教师:为来让同学们记住这条路快速记忆30秒,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展示记忆成果)2.海上丝绸之路 课件出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 教师讲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阳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当代国际文化交流期末作业

期末作业 1.如何理解“文化”?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什么作用? 1)文化的含义可以从“汉语中的文化含义”、“哲学的“文化”定义”、“社会学的“文化”定义”和“考古学、文化学对“文化”概念的诠释”四个方面去考察。 概括如下: 1、汉语中的文化含义—— 在古汉语的表达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功”、“武力”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这里面既有政治主张,又有伦理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文化”指一般知识,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如“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2、哲学的“文化”定义—— 即指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3、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 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群体整个的人造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产品,这些产品,往往被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的行为、修养。 文化还指人们的群体,大至一个国家。在社会学看来,人类通过学习和发明种种办法以适应多种多样的环境,经过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并不断经过修改学习来的生活方式,就是文化。 4、考古学、文化学对“文化”概念的诠释——在考古学中,“文化”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等。 对于文化比较权威的定义—— 在文化学中,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里的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这个定义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2)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既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作用上,还表现在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上。 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会“应如何”的价值判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一种旧的制度、旧的体制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的时候,文化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建立的先导作用十分明显。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旧体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给人们以理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文化的接受与排斥

文化的接受与排斥 一种文化在对待外界社会带来新的文化要素时,不外乎采取受容、不关心、拒绝等态度。如果把不关心视作对新事物的消极拒绝的话,那么,对待外来文化就可分为受容和拒绝两种态度,即接受和排斥两种态度。 接受或排斥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是接受者,即主体文化的因素。从接受者来说,一个社会体系或文化体系,一般都会同时存在推动改革和维持现状的力量。如果改革力量强于保守力量,就表现为受容,相反,就表现为拒绝。但是,改革力量和保守力量被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条件所制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与主体文化自身所处的状况有关。人类对于新事物,往往抱有不安和恐惧的心理。主体文化发达,社会开明多思,改革进取,对外来文化就比较宽容,易于接受。如唐代西域文明的传入、明末清初传教士的来华等,都与当时中国文化自身的受容态度有关。主体文化落后,社会危机频频,多保守封闭,对外来文化就排斥,拒绝多于接受。晚清之排斥西方文化,“文革”时期的封闭锁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当然,这些现象也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 第二是外来异文化,即客体文化的因素。一般来说,异文化的效用、异文化与接受者文化体系之间差异性的大小,即是否适应,是主要的影响原因,即所谓的效用与适应性问题。 有效用的外来文化往往被接受,效用有直接可观和不明确两种。如铁器代替石器,它的实际利益是明显的,因此容易被未开化的民族接受;但西洋医药代替中医中药,甚至代替迷信巫术,就没有那么容易,人们不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中,孕妇耻于让男性妇产科医生接生或治疗。铁枪进入印第安人的生活中时,他们知道铁枪比弓箭威力大几倍的事实,但却没有料到在部落战争中,它也是恐怖的杀人武器。在印度部落,人们习惯于用一种冒着浓烟的煤炉子,呛人的浓烟使得眼病和呼吸道病变得十分普遍。当英国人教他们采用简单的烟筒,将烟导出屋外后,病痛固然是减少了,但不久人们发现,由于浓烟而不敢进屋的蚊子现在则因浓烟消除而繁殖起来,使人不堪叮咬。所以,后来又采用了原来的炉子。因此,效用也有两方面的意义,有效的新文化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不利。如何正确地根据利弊程度来决定是否采用新文化要素,这几乎是一个无法正确抉择、也不可能做到的抉择,哪怕是文化再发达的民族。因为新文化采用后的负面影响有时是无法预测的。 关于适应性,不管效用有多大,如果它与既存文化有较大的对立,特别是价值体系发生矛盾时,它就会遭到拒绝。因此,外来文化与固有文化没有较大的对立和能够适应,是文化受容的必要条件。如斯马特附近的孟塔洼诸岛居民拒绝从近邻马来人那里借鉴种稻技术。虽然他们知道引进水稻技术后,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但是种稻需要持续不断的劳动,这不符合孟塔洼诸岛人数月停止一切劳作的宗教要求。由于这个缘故,他们一直拒绝水稻技术的引进。东南亚信仰佛教的各国强烈抵抗杀虫剂的输入,因为杀虫剂的输入会打破他们不杀生的戒律。这些例子不只限于后进民族,在文明民族中也常见。如1953年,英国农业部希望推广美国的“窄屋养鸡法”,因为这种方法可以使鸡蛋产量增加20%。但这仍然遭到以防止虐待动物协会会员为主的许多英国人的反对,因为它违反了英国人的爱鸟精神。

中外文化经济交流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内容标准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1)知道郑和下西洋。(2)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2、能力培养:(1)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2)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次数、人数、船队规模、贸易交换、作用)。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的认识。 重点:明代是我国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郑和7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我国远洋航海的能力,显示了我国造船航海技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些内容不仅 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能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 艰难的精神。 难点: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板书设计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二、概况 时间:1405-1433年 次数:7次 航线:刘家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规模:规模巨大 三、意义: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每一节课前5分钟,学生进行讲故事。 第二环节:课前提问,小组挑战时间,主要是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 第三环节:教授新课 明代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郑和下西

洋就发生于这一历史时期。 学生介绍郑和的资料,如:郑和,原名马文和,小名叫三保,回族,世代信仰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亲自到过麦加朝圣。父亲回到云南后,经常像讲故事一样地谈论起旅途中的见闻,如何辛苦,如何遇险,又如何高兴等等,当然也宣扬自己如何本着坚韧不拔、追求真主的精神而到达麦加。年轻的郑和,听后无比兴奋。在见多识广的父亲熏陶下,对异域殊方的情调,好怪猎奇的思想早已有准备。他曾暗暗思量,如果有一天自己有机会跳出这狭窄的家庭,到广阔的天地间去遨游,该是多么幸福!所以,从少年时代开始,郑和就很注意锻炼身体,培养毅力,潜心阅读史籍以及航海知识等。 正当他小心翼翼地编织着美好前程之梦的时候,命运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头上。1385年,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郑和的父亲不幸蒙难,11岁的马三保成为无数被俘、并被立刻阉割的儿童之一。11岁的马三保随着明军征战南北,战争,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但也让他迅速成长。在他16岁时,被选为燕王朱棣的贴身侍卫。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马三保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屡立战功。1402年7月,朱棣登基当上了皇帝,马三保也被封官,任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1404年,又被赐姓“郑”,中国历来有“马不入宫殿”的说法,马三保在郑村立下他最大的战功,所以赐姓“郑”,从此他改名为郑和,原来的名字慢慢被遗忘。在中国古代,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宦官被赐姓则是绝无仅有,可见永乐皇帝是多么倚重与信任郑和。 讲清西洋的地理概念。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是明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年共28年里,郑和7次下西洋。郑和的基本航线,是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和镇)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的远航,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远航时,百艘船舰竞相出发,场面壮观。郑和的船只,包括了宝船、坐船、战船、马船、水船、粮船等,按照一定的队形出发。

七年级历史下册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新人教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课标内容 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7年级的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小说等文学作品,对唐三藏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但是小说中的人物毕竟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与史实的区别。另外、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贡献及优秀品质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让学生参与讲、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和玄奘西行。三部分内容中,既有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事例,也有中国学习外国文化的事例。遣唐使、鉴真东渡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情况,唐与新罗的关系介绍了新罗与唐朝政治、科技、文化的交流,玄奘西行则介绍了中印文化交流。学习这三部分内容,目的是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

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搜集资料、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 目标2: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相同点,并分析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精神。 (重点) 目标3:通过了解这些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重难点)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这首片尾曲同学们都听过吗,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历史中真实存在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唐朝的中外文

《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 7、《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普陀区朝春中心小学王进华 教材分析 《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是五年级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学科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中》的第三课。本课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了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体会国际间经济、文化相互依存,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课文由8个部分组成:“历史坊”、“E链接”和“新视窗”着重讲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问题,重点了解WTO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和作用,激发民族自豪感。“故事园”和“七色光”着重介绍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问题,重点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互相学习,有利于共同进步。“探究角”、“送你一句话”和“我能行”着重讲越有民族性的文化艺术,才越有世界意义,以及我为世博献计献策。 本课在学生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引向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前有四年级第二单元《屈辱与抗争》,五年级第一学期《10鉴真东渡》、《11玄奘西行》、《13通西域下西洋》、《16开放的中国》、后有五年级第二学期《9我们只有一个地球》、《10 “蓝盔”在行动》。 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和平时的谈话了解到学生具有以下情况: 1、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如2008年底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耳染目睹对于中国股市、商业的影响,但对国际间的经济、文化的影响,学生并不是很清楚。 2、大多数学生了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不过新大陆的发现对于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说不清。 3、多数学生知道一些国际文化交流的事例,但对于国际文化交流的好处知道不多。 4、少数学生听到过WTO的名称,这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对于世界的经济交流有何作用,不甚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间经济、文化相互依存,体会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 2、知道WTO是全球性的贸易组织,能收集资料,了解我国加入WTO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激发民族自豪感。 3、自主合作交流辨析,懂得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要善于取人之长,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导学案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 学习目标 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 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和意义;外国贡使制度的主要内容;西方传教士对中外文化的贡献,《大清时宪历》的制定。 难点: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外国贡使制度的实质和利弊。 二、知识概览图 概况: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 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和红海沿岸 基本航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 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 史上的伟大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特点:国朝贡,中国回赐 衰落:明中叶以后 评价: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 来华的时间: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来华的目的:在中国境内传教 代表人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 《大清时宪历》 三、新课导引 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比如,印度 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附近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马来 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座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印度 有三宝石刻雕像。在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上述都是郑和 或他的船队到过的地方。像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郑和远航时曾在此登陆暂住。 那儿原本一片荒凉,后来的华侨却因郑和来过就定居在这里,逐渐形成兴旺的海 港。每年在郑和登陆的日子,华侨都在这儿举行盛大游行,锣鼓喧天,龙狮狂舞, 洋溢着节日气氛,以示对郑和的纪念。 〔思考讨论〕 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在明朝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 大事件? 四、教材精华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外国贡使 传教土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3.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唐朝中外友好交往。 2.难点: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曾经有一个著名节目《唐人街》,该节目的宗旨是追逐海外华人的足迹,展示华人的风采。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地区也都有“唐人街”,(展示各地唐人街图片)如北美的纽约、洛杉矶,澳洲的悉尼、墨尔本,欧洲的伦敦、巴黎,亚洲的东京、汉城等地。“唐人”指哪国人?为什么外国人会将外国人称为“唐人”?唐朝时期与中国长期友好往来的又有哪些国家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内容。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出示《职贡图》,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上的人物与我们学过的唐朝时期人物的着装、样子一样吗?(生答:不一样。)请同学们下面的文字。 此图反映了外国使节和周边少数民族携贡品来唐的生动情景。 为什么有这么多外国人来中国呢?(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北语19春《国际经济学》作业4

(单选题)1: 下述哪一种属于国际收支的事后项目( )。 A: 进出口 B: 利息收支 C: 直接投资 D: 特别提款权变动 标准答题: (单选题)2: 如果Dx,Dm分别代表出口的需求弹性和进口的需求弹性,则马歇尔—勒纳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A: Dx+Dm﹤1 B: Dx+Dm≦1 C: Dx+Dm﹥1 D: Dx+Dm≧1 标准答题: (单选题)3: 国际经济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作为划分界限的基本经济单位是()。 A: 企业 B: 个人 C: 政府 D: 国家或独立的行政区域 标准答题: (单选题)4: 从()以后,欧元区内各国的原货币完全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内国家唯一的货币。 A: 1991年1月1日 B: 2000年7月1日 C: 2002年1月1日 D: 2002年7月1日 标准答题: (单选题)5: 用里昂惕夫反论的经验研究的结果是()。 A: 美国虽然资本丰富,但美国出口产品比进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度更高 B: 美国的长期出口增长速度远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 C: 贸易减少了而不是增加了美国居民的福利 D: 美国主要与其他工业化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贸易 标准答题: (单选题)6: 根据重叠需求理论,()的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较少。 A: 收入水平差距大 B: 收入水平相同 C: 收入水平接近 D: 要素禀赋不同 标准答题:

(单选题)7: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 A: 1947年1月1日 B: 1949年1月1日 C: 1995年1月1日 D: 1998年1月1日 标准答题: (单选题)8: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意味着()。 A: 国际收支与商品市场同时均衡 B: 国际收支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C: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D: 国际收支、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标准答题: (单选题)9: 下列哪种理论适用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A: 规模经济理论 B: 要素禀赋理论 C: 重叠需求理论 D: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标准答题: (单选题)10: 用来表明一国国际收支长期发展状况的收支差额是()。 A: 贸易差额 B: 基本差额 C: 经常项目差额 D: 官方结算差额 标准答题: (多选题)11: 影响一国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 经济增长 B: 国际收支 C: 资本流动 D: 通货膨胀率 标准答题: (多选题)12: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包括()。 A: 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B: 汇率制度的确定 C: 国际收支调节的方式 D: 国际金融机构管理 标准答题: (多选题)13: 国际收支的各种差额中,基本差额包括( )。

「精品」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