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

一、译介

中国大陆对村上春树作品的译介起步较晚,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9—2000年。这一阶段翻译村上的作品比较少,类型也比较单一,主要包括《挪威的森林》(1989年)和《青春的舞步》(即《寻羊冒险记》、《象的失踪》、《世界镜头与冷酷仙境》和《舞舞舞》的合集)。

第二阶段为2001年至今。200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开始大量翻译村上的作品,包括小说、随笔、游记、童话和纪实文学等。2006年村上凭《海边的卡夫卡》获得捷克的卡夫卡文学奖,该奖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敲门砖。这个奖令村上作品的商业价值得到不小的提升,版权费也水涨船高。所以,村上2007年以后的作品,包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1Q84》、《无比杂芜的心绪》等,都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译者也从林少华换成了施小炜。在这个阶段,村上的作品在中国一路畅销,并且已经显露出长销之态。

二、研究概况

国内对村上春树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9至2000年。这一阶段研究村上的作品较少,且视角相对单一,主要集中于对“村上春树现象”的分析和以村上春树为代表的日本后现代文学的研究。第二阶段为2001年至2008年。随着村上作品被大量地翻译到中国,并在中国一路畅销,学术界开始重视起村上春树来。研究作品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研究角度亦是丰富多样,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另一方面,国内开始出现关于村上的专著。第三阶段为2009年至今。2009年村上的集大成之作《1Q84》出版,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从这一年开始,国内每年发表的关于村上的论文总数超过100篇,其中硕博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多。研究的角度较上一阶段更加丰富,研究也更加深入细

化。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到国内村上研究与国外的差距,开始引进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专著。这个阶段可称为村上研究的繁荣期。

(一)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对村上的研究较少,主要是分析“村上春树现象”和研究以村上春树为代表的日本都市文学的后现代性。

在对“村上春树现象”的研究上,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孙树林的《论“村上春树现象”》(《外国文学》1998.08)。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村上春树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村上春树之所以走红日本文坛,原因有三:一是读者被村上作品的“情绪”所牵引;二是独特的故事性;三是小说中男女平等的意识。此外,作者认为村上独树一帜的文体,小说强烈的寓意性、作品中的流行文化元素、作者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甚至书本的装帧等等,都是“村上春树现象”形成的原因。

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的艺术魅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03)从村上春树作品本身的特点分析村上春树热的现象。他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之所以畅销,原因有四:一是作品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交叉;二是独特的文体和语言风格;三是准确而含蓄地传达了时代的氛围;四是点化出人们心中的田园与青春之梦。

在后现代性的研究上,这一时期的文章主要把村上春树放在日本战后文学当中,讨论日本战后文学的后现代性。何少贤的《试论日本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国外文学》2000年第1期),将村上春树视为后现代主义作家。他在文章中从语言、结构、故事、人物、思想等方面总结了日本后现代小说的特点。

总的看来,这一时期国内只是将村上春树看做一名异域的流行小说作家,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只对其流行的现象加以讨论。研究的角度少,且不够深刻。

(二)第二阶段

随着《挪威的森林》在亚洲的畅销,村上春树作品的影响力迅速上升。2001年以后,中国内地开始大量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村上春树现象”也在中国内地迅速扩散开来。这一时期,国内村上作品研究迅速丰富了起来,研究角度非常多样,除了继续对“村上春树现象”和村上小说的后现代性的研究外,从比较文学、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文化身份等方面入手的文章比比皆是,分析村上春树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是研究热点。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对村上《挪威的森林》和《海边的卡夫卡》这两部作品格外感兴趣,研究这两部小说的文章数量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开始出现一批村上的研究专著,主要有雷世文的《相约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的世界》、林少华《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和岑朗天的《村上春树与后虚无时代》。除了国内专著之外,外文专著也开始被译介到国内,主要有美国杰·鲁宾的《洗耳倾听——村上春树的世界》和日本学者小森阳一的《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

这一时期对“村上热”现象的研究偏重于村上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视角丰富,成果丰硕。邢灵君的《村上春树在中国——当代中国文学思潮下的村上热初探》(《西北大学学报》2005.03)认为村上春树的小说之所以在中国走红,是因为他的现实主义作品(即《挪威的森林》)凸显了生活的真实面,迎合了当代中国“新写实”的文学思潮。林少华在《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外国文学评论》2006.03)中谈到了村上春树的作品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他认为,中国读者对村上春树作品的喜爱表现在四个方面:倾心文字、情系孤独、追问隐喻和领悟深刻。王志松的《消费社会转型中的“村上现象”》(《读书》2006.11)从书籍的装帧、编辑、排版宣传等方面的变迁分析村上春树小说在中国从俗文学到雅文学的消费转型。作者认为村上的小说消费在中国的转型对打破雅文学和俗文学的界限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影响了中国一批青年作家的文学创作。马军和胡雪的《中国的“村上春树热”》将村上归入纯文学作家行列。他们认为,村上的小说呈现出强烈的西化特征。他的作品之所以在中国走红,是因为其西化思想引起了中国青年一代的共鸣。村上在中国

的流行说明中国当代文学已经开始接近西方现代艺术的潮流。

关于村上春树作品的后现代性研究也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赵薇在《<挪威的森林>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主题的探讨》(《学术交流》2007.10)中通过分析《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主题。他认为《挪威的森林》深刻揭示了信息承载崩溃的时代,人的孤独与病态。李玉娜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中的村上春树》(《枣庄学院学报》2005.06)以村上的小说《斯普特尼克恋人》为对象,从后现代文化的角度分析小说的孤独与自我丧失的主题。任凤云《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村上春树》(《安徽文学》2008.08)认为,村上小说的创作技巧、叙事方式都带有后现代主义的倾向。作者反对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割裂开来看待,认为应该将村上定义为一名向后现代主义过渡的作家。李步浩的《村上春树小说创作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南京师范大学)论述在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背景下村上小说的创作及其特点,如小说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生存方式、情节和内容要点、雅俗共赏的美学特征等等。

村上春树一开始就以与日本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面貌登上文坛,他的小说呈现出浓重的西化色彩,因此很多研究着关注村上小说的文化身份。高文慧在《西方现代视域中的村上春树》(《德州学院学报》2005.05)中指出了村上小说诸多的西方特色。吴雨平的《村上春树:文化混杂现象的表现者》(《外国文学研究》2003 .05)认为村上是具有“双重写作身份”的作家,他的作品体现了“多元文化的混融与共生”,村上作品的流行反映了西方文化对当代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尚一鸥的《美国情结与村上春树的小说创作》(《外国社会科学》2008.07)看到美国文化与村上小说千丝万缕的关系,将村上小说誉为“‘后战后’时期的精神史”。作者认为,由于村上没有将美国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关系当做问题来看待,村上的小说未能实现“时代人格化的品位”。

许多研究者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村上春树的作品。吴玉芬、周延松《诗意、悲悯与救赎——存在主义视界中的村上春树<青春三部曲>》(《咸宁师专学报》2002.05)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村上的“青春三部曲”(《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和《寻羊冒险记》的合称)对人的生存困境的终极关怀。杨书平《<海边的卡夫卡>之存在主义阐释》(《赤峰学院学报》2008.01)认为村上将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命题植入小说,通过人物故事对这些命题进行表现和思考。作者认为

《海边的卡夫卡》超越了虚无,“显示了存在主义崇尚‘行动’、‘自由选择’、‘自主存在’观的全部深度和积极意义。”朋骋的《哲学性自杀的悲歌——存在主义视阈中的村上春树小说》(《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4)从村上小说中的自杀情节出发,认为村上小说中人物的自杀属于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性自杀。作者将村上定位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存在主义作家,认为作品中人物的自杀皆是源自现实的荒谬与人追求意义的冲突。

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等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也开始被引入对村上的研究。吴永恒的《当代日本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失落与复苏》(《长江大学学报》2008.12)从村上的几部以女性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为对象,分析日本女性在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中逐渐失落自我,在某一个人生阶段又开始重新寻找自我的现象。余娇娜、朱建军的《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研究》以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和村上春树三位作家为例,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日本文化中的死亡。

比较研究也是这一时期村上研究的一个热点。谢志宇的《从安部公房到村上春树》(《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08),徐克芃的《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挪威的森林>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07),曹志明的《村上春树与日本“内向代”文学的异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7),吴永恒的《村上春树对F·S·菲茨杰拉德的接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4),金蕾的《张扬与隐晦——试析<挪威的森林>与<红楼梦>》(《安徽文学》2009.08),李苏晋的《<挪威的森林>与<红玫瑰与白玫瑰>两性模式比较》等,将村上春树的作品与西方文学、与日本本土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比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研究者们相当重视《挪威的森林》和《海边的卡夫卡》这两部作品。一部在亚洲创造了销售神话,也是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一部村上的小说;另一部获得了弗兰茨·卡夫卡文学奖。叶岗的《<挪威的森林>的象征色彩》(《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1),李力的《试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主题意蕴及艺术独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04.03),郭勇的《穿越生与死的界线——论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外国文学》2006.11)等,分别从艺术手法、主题意蕴、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挪威的森林》进行分析和阐释。刘青梅的《一部充满隐喻的成长小说——解读<海边的卡夫卡>》(《绥化学院学报》

2007.02),秦刚的《<海边的卡夫卡>现象及其背后》(《读书》2007.08),张青的《试析<海边的卡夫卡>的命运意识》(《西北大学学报》2006.07)和《村上春树的叙事艺术——试析<海边的卡夫卡>》(《外语教学》2006.11)分别从象征及隐喻、作品的疗愈效果、命运观和叙事艺术等方面阐释小说文本。

(三)第三阶段

由于村上热在中国持续升温,这两年国内出现不少的研究村上的专著,如杨照的《永远的少年:村上春树与<海边的卡夫卡>》(新星出版社.2013)、林少华的《为了灵魂的自由》(中国友谊出版社.2010)、尚一鸥的《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杨炳菁的《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王光波《不时髦的村上春树》(西苑出版社.2012)、言恍的《午夜文库·1Q84年的空气蛹》(新星出版社.2014)、杨永良的《并非偶然的寻羊冒险:村上春树<寻羊冒险记>的哲学解读》(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和《并非可逆的世界尽头<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哲学解读》(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这段时间出现的专著建立在前一阶段村上研究的基础上的集大成之作,研究成果是对前一阶段研究的高度概括与总结。

随着国内对村上作品研究程度的加深,研究者们注意到国内村上研究与国外存在的差距,开始大量引入外文专著。如铃村和成的《村上春树·猫》,日本洋泉社编纂的《村上春树的文学迷宫》,河出书房编纂的《村上春树,<1Q84>纵横谈》,黑古一夫《村上春树:转换中的迷失》和内田树的《当心村上春树》等。

2009年村上的集大成之作《1Q84》出版,迅速在亚洲走红。他自己也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在国内对村上的研究持续升温和《1Q84》在亚洲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环境下,国内对村上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村上在国内成了当仁不让的学术热点,从2009年到2013年五年的时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之前两个阶段文章的总数。这一阶段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者不再执着于村上的几部富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而是将目光转向村上早期的“青春三部曲”、《舞舞舞》、《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和一些短篇小说。在研究角度上,引入了身体化

写作、原型批评等西方理论。在村上作品意蕴的发掘上,研究者开始注重村上小说中的历史叙事、暴力和体制等问题。

王大亮的《对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青春三部曲”的心理意象研究》(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将心理分析和对话技术理论结合起来,从象征的角度分析阐述村上“青春三部曲”中的心理意象,并揭示这些意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孙大伟的《现实与魔幻中构筑的四度空间——论村上春树魔幻小说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将村上小说的空间分为过去、未来、现实和虚幻四个维度,认为村上在魔幻的世界帮助现代人派遣内心的孤独、恐惧等情感,体现出高度的人文关怀。王玥的《单一神话视角下的村上春树作品解读》(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2)引入坎贝尔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单一神话”视角剖析村上小说中的神话原型,从而揭示村上“再造神话”的创作意图,并以此说明村上小说的魅力所在。纪瞳瞳的《从<1Q84>看村上春树的“身体”化写作》认为村上的小说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身体”化特征,从对“身体”化写作的研究中揭示作家的自我意识与社会历史诉求。王丽在《关于村上春树文学中的暴力与恶——以<1Q84>为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1)一文中论述村上小说中暴力与恶的普遍性,认为村上将一切的暴力与恶都归结于“体制”。卜瑞晓在《村上春树战争观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1)中分析村上小说中的重大战争事件,并总结村上的战争观。他认为村上的战争观是自省式的,村上意图通过对战争等社会历史书写“思考现实以及当今日本人的出路问题”。同时,作者批判村上仅仅赋予战争基本的人道主义认识对亚洲其他民族来讲是远远不够的。龙芳的《村上春树长篇小说创作历程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将村上的长篇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分析了其小说主题从“孤独”到“异化”再到“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

从整体上说,这一时期对村上作品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研究视野更加开阔,二是研究更加深入细化。研究成果较前一阶段有很大的进步。

三、总结

总体来看,国内对村上春树的研究正出于一个上升期。我们对村上作品研究的视野在不断拓宽,研究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目前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为我国的读者更好地理解村上的作品提供了可能。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对村上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第一,村上的小说中经常穿插一些文学、电影文本,这些文本与小说文本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而且复杂的文学网络。因此,从文本的互文性的角度解读村上成为一种可能。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第二,对村上作品跨领域的研究较少。村上本人是个爵士和古典音乐的爱好者,他的作品中常出现一些音乐文本,他自己还写过两本关于音乐的随笔(《爵士群英谱》和《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从音乐文本入手,阐释音乐在小说中起到的效果,甚至通过对音乐的分析揭示小说的主题也成为一种可能。第三,村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非常富有魅力,但她们几乎都带有一些非现实的色彩,在小说中扮演一些重要角色。所以,分析村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很重要。第四,村上小说在国内流行的版本很多,港台版本的翻译在内地也有一批粉丝,各个版本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因此,对村上小说翻译和版本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五,村上的小说中常出现一些动物形象,如猫、狗、鸟、羊等,这些动物中许多都带有一定的人格化色彩,如《海边的卡夫卡》里会讲话的猫,《奇鸟形状录》里拧动世界的发条的拧发条鸟。因此,分析动物形象也是一条可行之路。第六,国内对村上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他的长篇小说,对短篇小说虽有所涉及,但研究还很少很浅。村上的短篇小说中不乏精美制作,且内容比长篇小说更为丰富。我们应当对村上的短篇小说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最后,村上是一名出色的小说家,也是一名优秀的翻译家,在写小说的间隙常翻译一些欧美文学作品。对村上翻译文本的研究也应当重视起来。国内的对村上作品的研究与国外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一点。在将来的研究当中,应当增强问题意识,不断寻找新的研究点。

参考文献:

[1]王玥. “单一神”话视角下的村上春树作品解读.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2]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 且听风吟.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3]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 1973年的弹子球.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4]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 寻羊冒险记.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5]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 奇鸟形状录.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6]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 世界镜头与冷酷仙境.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7]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 挪威的森林.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8]村上春树. 林少华译. 海边的卡夫卡.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9]村上春树. 施小炜译. 1Q84 BOOK1.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0

[10]村上春树. 施小炜译. 1Q84 BOOK2.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0

[11]村上春树. 施小炜译. 1Q84 BOOK3.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1

[12]村上春树. 施小炜译.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3

[13]林少华. 为了灵魂的自由.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

[14]杰·鲁宾. 冯涛译. 洗耳倾听——村上春树的世界.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5]小森阳一. 秦刚译. 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7

[16]约瑟夫·坎贝尔. 朱侃如译. 千面英雄. 北京:金城出版社. 2012

[17]荣格. 冯川译. 荣格文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7

[18]荣格. 卢晓晨. 《人、艺术与文学的精神》. 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19]《1Q84》之后——村上春树两天一夜长访谈. 北京:大方. 2011.3

文献综述

从《劝学》与《论读书》两篇文章中对比分析形合与意合的差异 一、王力的对比分析 王力先生是较早进行意合形合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家。在1936年撰写的《中国文法学初探》中,王力指出:“句子与句子的关系,在中国语里,往往让对话人意会,而不用连词。英文的and字,译为中文时,大多数可以省略……总之,我们研究中国文法,该从‘语像的结构’上着眼。说得更浅些,就是体会中国人的心理。”(王力,2加0:332)在1944一1945年撰写的《中国语法理论》中,他明确指出,“中国的复合句往往是一种意合法,在西文称为parataxis”,并且用了《红楼梦》中的“你死了,我做和尚。”作为例子进一步说明“在西洋语里是一种变态,在中国语里却是一种常态。咱们不能说‘你死了’是‘如果你死了’的省略,因为在平常的语言里不用连词的时候比用连词的时候更多。”后来又从关联词语的角度来研究:汉语复合句之间有时候“有一二个虚词表示它们的连带关系,有时候,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是以意会的,叫做‘意合法”,。(王力,1957:144)在《汉语语法史》中,王力先生对意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合形合问题继续讨论,指出,“我们可以看出,在《尚书》里,复句中的分句语分句之间的关系是用意合法表现的;而在《周易》、《论语》里,这种关系是用‘故’、‘况’、‘则’等语法成分(连词)表示出来的。”(王力,1989:340) 王力指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这里所说的“法治”是指西方语言一整套的显性连接手段,是英语等西方语言的根本,“人治”追求的是辞约义丰,削尽冗繁,以意义的表达为根本,尽可能舍去不必要的形式,因而“古人主张不以辞害意,西人的行文却是希望不给读者以辞害意的机会”。(1951:197;283),而汉语的“人治”则指汉语要靠人的了悟。他说汉语的意合性还表现在显隐自如:汉语逻辑关系的表现常常既可借助于关联词,也可隐去关联词。如“他不去我去”可以因上下文定为多种关系:(一)假设关系:“(因 为)他不去,我就去”;(二)让步关系:“(即使)他不去,我(也)去”;(三)转折关系:“他不去,(但是)我去”:(四)因果关系:“(如果)他不去,(所以)我去”。 王力先生的“人治”与“法治”看法是对这两种语言意合形合的通俗总结。

文献综述范本

文献综述 姓名 .. 学号 .. 班级 .. 论文题目: 前言 菜名既不同菜肴能反应其特色并且为大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名称。菜名翻译从奥运会举办以来才备受关注。菜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菜名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也是我国翻译界的一项紧急而迫切的任务。本文旨在目的论的基础上探讨并系统地归纳出川菜菜名翻译中所使用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希望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菜名的翻译最大限度的保留中国的特色,并让人们具体认识目的论在文体翻译中的作用,进而为菜名翻译或类似的应用型文本翻译提供启示。 正文 菜名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领域,近年来,关于菜名翻译的文章屡见不鲜,其研究总的来说是从文化内涵和翻译理论的角度这两个方面展开。 从文化内涵角度的讨论主要是围绕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讨论中式菜名的英译接受度。阐述中式菜名音译的文章有:冯炜成的《浅析语义和交际翻译在川菜菜名翻译中的作用》依据川菜的特点,讲川菜菜名可分为两类,分别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非文化菜名,由于其直截了当地传递菜肴本身的信息,因此适用语义翻译;容易引发误解的菜名,由于菜名中含有很多西方人的禁忌,因此可运用交际翻译法,适当地选词和意译,使西方人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有文化内涵的菜名 ,因本身表达较为含蓄,故适宜先用交际翻译将菜肴本身的特色翻译出,后用语义翻译,解释名称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秦艳容的《中国菜谱的文化内涵与翻译》从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入手,分析中餐菜单英译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餐菜单英译的方法。从中式菜名特点角度进行分析菜名英译的文章及观点的有刘琪的《论中式菜名英译》,分别从中国特色文化翻译的三项基本原则、翻译的技巧将中式菜名进行分类分析。 从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菜名研究的主要是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主导。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

文献综述范本 (1)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实际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直接融资到银行作为第三方介入的融资;从国内的贸易融资发展为国际间贸易融资;从传统的贸易融资到结构性贸易融资。从理论意义上来看,结构性贸易融资逐渐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起源于西方国家的自偿性贸易融资理论,是在巴塞尔协议中作为一个理论而提出来的。主要是以贸易融资的还款来源稳定作为基础,其风险主要在于贸易背景是否真实以及双方的资信状况是否正常。而近几十年来兴起的结构性贸易融资,是利用组合的理论,通过结合传统的和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来降低整体业务的风险,来满足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双方逐渐壮大的需求。 Schwartz(1974)在报告中主要以贸易双方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贸易融资相对于其他的融资方式优点在于:首先,在还款来源稳定的情况下,贸易融资方式相比于其他的方式更经济,成本更低。其次,贸易是建立在双方背景真实的情况下,因此双方的资信状况都较好;最后,若在贸易融资中存在风险,那么其中一方可通过控制另一方的还款来源来降低风险。若是将资金提供方改为银行,那么他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贸易融资。 巴塞尔协议是1988年首次订立的,推出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主要是为了降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使银行在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公平竞争。在1998年提出了新的资本协议,内容涉及面更广,专门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来处理信用风险。标准法也即是外部评级法,是由外部的较权威的评级公司来评级,内部评级是指由银行内部来对客户的违约概率进行计量。由于我国较为权威的评级公司较少,且成本高,因此标准法较少使用,各银行都有其对客户的评级法。 Altman(1968)运用财务比率的方法,提出了可以差别是否为破产公司的模型,即多元z计分模型。该模型的数据是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取舍,并运用多元判别法来分析已筛选出的变量,由此得出Z判别函数。再根据各个公司的变量值代入,得出Z值的大小,以此来判断是否为破产公司。Altman等人在1977年建立了ZETA信用风险模型,该模型可在公司即将破产前5年判别出是否将破产,准确度在70%以上。 Richard A.Daveni (1994)认为企业的竞争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中,企业不可能永远保持着优势。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去改变企业竞争的环境,从而建立短时间的竞争优势。针对如何建立竞争优势,他认为有七个点必须要做到:首先定位市场,提出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对目标进行预测,然后呈现完整的战略方案,再以出其不意的速度和竞争手段施行,以期达到股东满意度。他认为在取得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导读:本文是关于论文文献综述范文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刑法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一、有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现行仲裁法中的“其它财产权益纠纷”的规定应当更加明确化。谭兵在《中国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书中认为:调整中国现行仲裁范围的主要思路是明确、统一、扩大和规范。对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的“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应有更加明确的解释。其认为“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解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首先,“财产权益争议”一词,是指交付仲裁的事项应是与财产有关的事项,与财产无关的争议则不可以仲裁。其次,对“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中的“财产权益”的范围,存在着界定不清的情况。为有利于仲裁实践,建议在修改仲裁法前,司法机关及时对“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作出统一的司法解释。 二、现行的仲裁实践中所通用的有关“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界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仲裁制度本身的发展。许多的学者建议将更多的民事纠纷纳入到仲裁中来。 乔欣、李莉在《争议可仲裁性研究》一文中提到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纠纷具有可仲裁性。认为争议的可仲裁性不因破产而改变,仲裁协议仍可执行,裁决所确定的权益可作为破产财产或破产债权向法院申报。同时还认为应将因侵权行为产生的争

议纳入到仲裁。其认为:民事权利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侵权行为也是一个开放型的概念。由侵权行为而产生的争议,当事人双方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争议不涉及财产权益,但涉及的权利内容是当事人可以自由处分或可以和解的,这样的争议应具有可仲裁性。 同时,很多学者建议将知识产权中的更多纠纷纳入到仲裁中来。郑书前、宋新宇在《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之可仲裁性》一文中谈到:目前我国有关法律只规定了“著作权合同纠纷”可以申请仲裁。但对于其他的知识产权纠纷如专利权、商标权有关的纠纷并未规定其可以提请仲裁。仲裁方式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方面和其他方式相比有其独到的优势。如果不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会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增加、资源浪费。其认为:长远的考虑是在对《仲裁法》进行修改时扩充仲裁的受案范围,明确规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一部分事项可以仲裁;鉴于《仲裁法》的修改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以及立法者对修改时机会合理把握,目前可先由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任命法院在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审查时,不得将裁决事项时知识产权纠纷作为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情形而裁定撤销或不予执行该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仲裁裁决,应当执行该裁决结果,这是可采取的权宜之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家对于民商事案件可仲裁性的态度将变的更为开放,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被仲裁机制所扩充容纳,承认其具有可仲裁性将在我们的意料之中。马明虎在《论我国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一文中谈到,承认更多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可仲裁性符合世界仲裁立法的发展趋势。其认为:按照我

文献综述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 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现状 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又称β-D-葡萄糖苷水解酶,别名纤维二糖酶、龙胆二糖酶和苦杏仁苷酶。是一种能催化水解芳基或烃基与糖基原子团之间的糖苷键生成葡萄糖的酶[6]。β-葡萄糖苷酶按其底物特异性可以分为3 类:第一类是能水解烃基-β-葡萄糖苷或芳香基-β-葡萄糖苷的酶,此类β-葡萄糖苷酶能水解的底物有纤维二糖、对硝基苯-β-D-葡萄糖苷等;第二类是只能水解烃基-β-葡萄糖苷的酶,这类β-葡萄糖苷酶能水解纤维二糖等;第三类是只能水解芳香基-β-葡萄糖苷的酶,这类酶能水解对硝基苯-β-D-葡萄糖苷等类似物。又根据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序列的不同有β-葡萄糖苷酶A 和β-葡萄糖苷酶B 之分[7]。β-葡萄糖苷酶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几乎在所有的生物体中都有存在。但来源不同,其性质各异。 1.1.1 β-葡萄糖苷酶的来源 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37年,LiebigandWohler首次在苦杏仁汁中发现了该酶,该酶分布较为广泛,特别是植物的种子和微生物中尤为普遍,杏仁是β-D-葡萄糖苷酶的经典来源。众多学者先后分离纯化了该酶且进行研究,并从黑樱桃、水稻、大豆、木薯等作物中纯化出β-葡萄糖苷酶。对微生物中的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主要在酵母、细菌、真菌、链霉等。 1.1.2 β-葡萄糖苷酶在细胞中的分布 按照酶存在的部位来分,β-葡萄糖苷酶可分为胞内β-葡萄糖苷酶酶和胞外β-葡萄糖苷酶[8]。有些生物体内只含胞内β-葡萄糖苷酶,有些生物体内只含胞外β-葡萄糖苷酶,但也有一些微生物体内同时含有胞内和胞外β-葡萄糖苷酶,如Paavilainen 等从alkalophilus 中就分离出一种细胞外β-葡萄糖苷酶;而Gonzalez Candelas[9]等在研究Bacillus polymyxa 的β-葡萄糖苷酶时发现,它同时具有这两种β-葡萄糖苷酶,这两种β-葡萄糖苷酶被演绎出的氨基酸序列有44.7%相同,但是它们的生物化学特性完全不同,前者在焦磷酸盐介质中裂解纤维素二糖,而后者无需携同因子即能裂解纤维素二糖。根据Grabnitz[10]及Bauer[11]等对它们的氨基酸序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微生物的胞内β-葡萄糖苷酶是β-葡萄糖苷酶A,并与人体内的乳糖酶、根皮苷水解酶有高度的同源性,而胞外β-葡萄糖苷酶与β-葡萄糖苷酶B同源。 1.1.3 β-葡萄糖苷酶的理化性质 β-葡萄糖苷酶的相对分子量一般在40-250KD[12-17]之间。不同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的相对分子量由于其结构和组成不同而差异很大。例如,Kengen 等[27]研究的古细菌Pyrococcus furiosus 分泌的β-葡萄糖苷酶的分子量是由四个亚基构成的四聚体,每个亚基质量为58KD左右,其分子量在230KD 左右;而中国科学研究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体育文献综述-(1)

体育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 题目体育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米光明 专业班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13级1班学号541314020113 院(系)体育学院 指导教师李展(讲师) 完成时间2016年5月

体育文献综述 摘要: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

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影响手段心理疾病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

文献综述报告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 研究课题:雷公藤药物研究进展 班级:2016级中药1班 顾颖2016140836 姓名(学号): 邓颖2016140796 指导教师:田柳 完成时间:2017年11 月30日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选题申报表

目录 1.课题分析 (1) 2检索策略 (1) 2.1 选择检索工具 (1) 2.2 选择检索词 (1) 3. 检索步骤、检索结果及其评价 (1) 3.1 万方医学网 (2) 3.2 实体图书馆 (4) 3.3网络免费学术信息资源 (5) 3.4中国知网 (6) 4.文献综述 (13) 5.参考文献 (17) 6.自我总结评价 (17)

1.课题分析 上次,我们的选题是“新型中药制剂技术”,这次,我们将上次的课题细化,选题为“雷公藤药物研究进展”。雷公藤自《神农本草经》记载,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近年来,由于我国对中药的重视,雷公藤的药效成分不断被发现,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在下面一些文献中,主要讲述雷公藤多苷类化学物质被发现并用于临床应用以及在免疫方面的作用;雷公藤产生毒副作用的机理以及相关减毒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毒副性越来越小。 2检索策 2.1 选择检索工具 2.2 选择检索词 3. 检索步骤、检索结果及其评价 3.1万方医学网 学位论文

从序号3选出 主题词:雷公藤AND药物AND研究AND(发展OR进展) 【篇名】雷公藤应用研究的在研讨和再评价 【作者】郑家润 【摘要】雷公藤热门研究和应用近半个世纪,项目涉及新药研究所有的医、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但研究发展很不平衡,留下很多需要再研讨和再评价的问题。单一结构药物、质量控制、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滞后,阻碍了研究样品的标准化及量化;药效和毒理研究受累的同时,进一步制约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科学评价;能提供临床研究直接参考的、有指导性的实用基础资料不多,因而靠经验、靠观察作判断,从而产生带偶然性和盲目性的报告很难避免。在雷公藤自身药用研究还不充份和不均衡背景下,雷公藤新的药用衍生物的问世,带来了雷公藤研究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关键词】雷公藤药代动力学药用衍生物药用价值甾体激素毒副作用 【出处】第五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论文集 【原文】该数据库提供了全文。 【篇名】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炎症状态及雷公藤多甙片的干预作用 【作者】刘玲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DN 已成为西方国家人群中终末期肾衰的主要病因,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DN发病率呈明显地逐年增加趋势.DN一旦出现明显持续蛋白尿以后则病情基本不可逆转,常进一步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本研究观察DN患者血浆白介素

文献综述报告模板

武汉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报告油田联合站设计与研究 学生: 学号: 专业: 指导老师: 学院: 时间:

1.概述 联合站设计是油气集输工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油田开发和油气开采的要求,设计时应该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安全可靠,保证为国家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油田产品。本设计充分考虑联合站设计工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大量的计算以及校验,最终制定了联合站的设计方案。 联合站将来自井口的采出物集中起来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然后将合格的原油外输。一般情况下,联合站的功能包括油气水分离、原油脱水、原油稳定、天然气脱水、轻油回收、原油储存及向矿场原油库输送、污水处理,净化水回注地层,计量,加热等。本设计主要设计内容如下: (1)油气水混合物的收集 一个区域中若干油井的井口产物经过计量后,输送到联合站进行集中处理。在收集的过程中对于高粘度、高凝点原油要采取一定措施,使它能够在 允许的压力下安全的输送到联合站而不至于凝固在管线内。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加热保温法;化学降粘、降凝法;物理降粘、降凝法。 (2)油气水的初步分离 在实际生产工程中,从油井出来的不单是原油,常常含有气、水、砂、盐、泥浆等。为了便于输送、储存、计量和使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初步分离。油井产物中常含有水特别在油井生产的中后期,含水量逐渐增多,利用离心重力等机械方法分离成气液两相。有些井出砂量很高,同时还应该除去固体 混合物。油气水的初步分离主要在三相分离器中进行,在开式流程中,也在沉降罐中进行。油和机械杂质、盐的分离一般与油水分离同时进行。当含盐、含砂量高时,有的要用热水冲洗和降粘后再沉降分离,连同水、机械杂质和盐一起脱除。 (3)原油脱水 对轻质、中质含水原油,宜采用热沉降、化学沉降法脱水;对中质、重 质的高含水原油,先采用热化学沉降法脱水,再用电脱水,对乳化度高的高粘度、高含水原油,应先破乳再沉降脱水。 (4)原油稳定

文献综述学习心得

课程名称:科技文献写作 学院:地质与勘察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资源07-1班 学号: 20071209205 姓名:徐果 教师:杨向荣 学年学期: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一.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二.作用与意义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文献综述是表明作者在做该课题前对该课题的了解和学习程度,已经该课题相对之前的研究所存在的研究价值。 就好比你得出一个结论,你必然要提及你要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这个原因就可以大致的看为文献综述。 学术讲究严谨,所以有果则必有因。 三.相关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 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例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论“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指导教师尹力 学院法学院专业法学班级法学072班 学生姓名徐元媛学号074050428 开题日期2010年12月10日要求:一、说明材料来源情况;二、对课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等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并作出简要评述;三、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阐述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四、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可另附纸。 文献综述正文: 见附页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附页: 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的文献综述论文题目:论“法律关系本座说”对国际私法的影响 法学072班 074050428 徐元媛 作为国际私法经典学说之一的“法律关系本座说”,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而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它们或以学术专著为载体,或以学术论文的面目示人,主要围绕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一、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成因 萨维尼从根本上颠覆了冲突法主题的关注方式,而被公认为是冲突法世界的“哥白尼”。在实体法与超越实体法之间,萨维尼的独特身份、优雅节制的精神操守、先人的历史储备以及法律关系的格致工夫,这一切的风云际合为萨维尼奠定了重估一切价值所必不可少的历史机缘。因了这份缘分,冲突法革命在萨维尼的身上灿烂生发。①萨维尼对法律冲突问题进行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因而最终产生了“法律关系本座说”这一据说是他“其他著作都比不上的最高影响”的理论成果。②关于“法律关系本座说”的成因,现有文献主要是从社会背景和哲学渊源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社会背景 在18世纪末期,德意志仍然处于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初级阶段,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非常微弱和缓慢。整个德意志处于封建农奴制和封建分裂割据局面。在德意志各邦国中,对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是普鲁士王国,也就是萨维尼的祖国。在普鲁士王国的发展过程中,“容克”始终是中坚力量,是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市民阶级在普鲁士的力量非常微弱。因此,从王权集中这个意义上讲,普鲁士君主专制要比西欧强得多。这里始终也没有出现像“三级议会”、“国会”这种王权与资产阶级联盟的机构。因此,普鲁士资本主义因素相当薄弱。在政治上,普鲁士王国是几次反法联盟的中坚力量。由此,招致拿破仑沉重的军事打击和异族的政治统治。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是德意志民族觉醒的警钟,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民族团结的范例,宣告了各民族的自由、平等,拿破仑在德意志以“革命者”的身份出现,同时又充当了贪得无厌的掠夺者。这就从正反两方面启动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运动。从1800年起,德意志掀起了猛烈的民族运动。尽管这个时期民族主义是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结合,但目标是一致的:要求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恢复德意志的独立性。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位法学宗师萨维尼,也产生了这位法学家伟大的法学思想。③(二)哲学渊源 ①张春良:《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萨维尼冲突法革命发生学之究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6期。 ②杜涛:《德国国际私法:理论、方法和立法的变迁》,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文献综述样文及模板

XXXX 大学XXXX 学院 文献综述 从教师角度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 性的提高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批阅教师 成绩 2011年11月 ● 中文标题“黑体、加粗、二号”字,不超过 两行,最长为35个全角汉字 ● 居中,段后1行 ● 填写时用“宋体、加粗、三号”字, 居中, 单倍行距 ● 填写后下划横线保持左右端对齐

从教师角度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1. 研究背景 [包括研究意义、课题的来源等等]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其中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师教得很费力,但学生学习效果却不好。往往教师在课堂上费劲心思,设计了很多活动或游戏,想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把知识变得生动易掌握,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似乎都很投入,学生也积极参与,但下课后却一问三不知(龙艳春, 2005 )。最终,有的学生跟不上英语教学的进度,学习英语非常吃力,一部分学生甚至丧失了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愿望;而小学英语教师也感到很困惑: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针对上述种种现状,探求小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迫切。 …… 2.研究现状 2.1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一种较为系统的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完善。其主要研究内容为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师的特点有什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有哪一些?其中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研究有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当前世界教育改革普遍关注的趋势之一是强调教育效果,效果本位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新的方法论,效果本位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正向联系,有效的学习时间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教师的态度和期望,激发学生的动机等。除此之外,国外试图考察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并找寻改善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案,他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 页面设置:上/下、左/右页边距均为3厘米,页眉和页脚边距为 ● 一级标题为“黑体、加粗、四号”字 ● 段前、段后均13磅,行距为“多倍行距=1.73” ● 正文一律采用“宋体、小四号”字,西文文字或字符 采用“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字,1.5倍行距 ● 段首缩进2字符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有范例)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 ——文献综述写作技巧 何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怎么写呢?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①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②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③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④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格式及写法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格式及写法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of opening rep ort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格式及写法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文献综述怎么写】 1论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 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 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 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

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 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 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 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 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3文献综述的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 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阅读、分析、提炼、整理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绝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

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 相关格式 文献综述 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结果、动态和进展。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限200字以内。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摘要后需要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

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综述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对一系列无联系内容的概括,而且是对以前的相关研究的思路的综合.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为: 1. 文献综述的第一步:概括归纳 收集文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检索,也可利用光盘或网络进行检索;二是从综述性文章,专著,教科书等的参考文献中,摘录出有关的文献目录. 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因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参考资料,并且可以使人更快地了解知识和认识的现状.首先要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以确定它与要做的研究有没有关系,决定是否需要将它包括在文献综述中.其次要根据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研究的需要,对已经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做进一步的筛选,详细,系统地记下所评论的各个文献中研究的问题,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及其存在的问题,观点的不足与尚未提出的问题.将相关的,类似的内容,分别归类;对结论不一致的文献,要对比分析,按一定的评价原则,做出是非的判断.同时,对每一项资料的来源要注明完整的出处,不要忽略记录参考文献的次要信息,如出版时间,页码和出版单位所在城市等. 对要评论的文献先进行概括(不是重复),然后进行分析,比较和对照,目的不是为了对以前的研究进行详细解释,而是确保读者能够领会与本研究相关的以前研究的主要方面.个别地和集中地对以前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进行分析和评论,这在文献综述中是非常重要的. 2. 文献综述的第二步:摘要 不同的学科对引用摘要的要求与期望不同[1].虽然文献综述并不仅仅是摘要,但研究结果的概念化与有组织的整合是必要的.其做法包括:将资料组织起来,并连到论文或研究的问题上;整合回顾的结果,摘出已知与未知的部分;理清文献中的正反争论;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 3.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批判 文献综述是否有价值,不仅要看其中的新信息与知识的多少,还要看自己对文献作者及编辑者的观点与看法如何. 阅读文献时,要避免外界的影响甚至干扰,客观地叙述和比较国内外各相关学术流派的观点,方法,特点和取得的成效,评价其优点与不足.要根据研究的需求来做批判,注意不要给人以吹毛求疵之感. 一个具有批判性的评论,必须要有精确性,自我解释性和告知性.批判的程度,主要在测试研究生评鉴技巧:是否能分析出文章的中心概念与所提出的论据,做出摘要,并提出简要评估. 文献综述的第三步是在形式上批判其是否符合一些基本写作的标准,即判定其是否为一篇好文章还要看文献中引用的文章与评论的标准.有的台湾学者将其归纳为:代表性,显著性,相关性,适时性和简捷性. 表1 香港大学建议的论文撰写模式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样本

对林黛玉薛宝钗之异同研究的文献综述 北京陈经纶中学高一(1)班张晨蕊 黄臣 【摘要】 本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两人各自的一个简短介绍;然后便是分别对她们的容貌,身世,性格,才情,人缘,两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她们与宝玉的关系的对比和分析;最后是关于两人的判词以及曲词的释义。以上便是本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关键词】 黛玉宝钗宝玉红楼梦曹雪芹 【引言】 我看了很长时间的《红楼梦》,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虽然算不上精通,但也还谈得上了解,总觉得很少有把她们放在一起比较异同的文章,所以就试着自己写了些。 【正文】 林黛玉,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一号,金陵十二钗之首,巡盐御史林如海与国公之女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林黛玉祖籍姑苏,住于扬州,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二日。先祖曾世袭列侯,林黛玉父亲乃姑苏才子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薛宝钗,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二号,金陵十二钗之一,贾府国公之子贾政夫人的妹妹“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项间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并附有“今后有玉方可成婚”的论调。她热衷于“仕途经济” ,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以上是我从百度百科上整理得来的,从这里不难看出,曹雪芹笔下的这二人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再加上二人与宝玉的纠缠,更使她们两个“出落”得与别人不同,让人另眼相看,可偏偏这二人又都不是贾府的人,自是得了不一样的命运,可悲,可叹。 起先为她二人招惹上这可悲命运的正是她们那旁人无法比拟的容貌。那么这二人到底谁更美一些呢? 曹雪芹在书中对黛玉的描写道:“细看形容,与众个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而曹雪芹在书中对宝钗的描写是:“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又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从表面上看,“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这一句似乎是点出了宝钗比黛玉好些,但黛玉又是当仁不让的女主,再加上曹雪芹对她的外貌加重的笔墨,总觉得还是黛玉更美一些。再加上曹雪芹还将钗黛二人分别比做了杨贵妃和西施,而西施又是古代的四大美女之首,自然又漏了些端倪出来。所以,于情于理,我总觉得还是黛玉更美。 再来便是她们的身世了。 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而薛宝钗就简单多了,不过是“官宦富商”的贵气和财气,以及自身的才气。 这二人的身世其实也差不太多,皆是官家小姐,只不过黛玉多了些才气,而宝钗多了些“商气”罢了。不过这细微的差别也很严重,着实影响了钗黛一生。 那么,在性格方面又如何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