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王昭君人物形象的发展流变

王昭君人物形象的发展流变

王昭君人物形象的发展流变
王昭君人物形象的发展流变

关于王昭君人物形象的发展流变探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王昭君(约前52年—约15年)对汉匈和亲,包括她的子孙辈对战争的平息或缓解,对发展农牧业生产,对构建民族和谐方面所作的历史贡献,名垂千古,两千年来,经过许许多多戏曲家、小说家、诗人的不断生发改造,昭君具有了多重面目,下面就举例分析有关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相关记载,通过其流变来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

一关于昭君出生的记载

王昭君到底出生在什么地方?史书上记载出处较多,民间传说更是莫衷一是,有兴山说、秭归说、巴东说、巫山说,等等。

(一)巴东说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上游两岸,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宜昌兴山、秭归、长阳,南接五峰、鹤峰,西交建始、重庆、巫山,北靠神农架林区。在唐代白居易(772-846)《过昭君村》中有说:“竟埋代北骨,不返巴东魂。”

(二)巫山说

巫山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处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北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巴东,南连湖北建始,西抵奉节,北依巫溪。唐刘禹锡(772-842)《竹枝词》云:“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中踏青来。”其中永安宫即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县城内,公元222年,蜀先主刘备自猇亭战败后,驻军白帝城,建此宫,次年卒于此。“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公元766年暮春,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游历夔州

时作乐府诗《负薪行》,此为末尾两句,句中所提巫山昭君村,坐落在巫山旧县城西北高唐村,具体位臵是王家老屋场。在古代,高唐村一带又名阳台山。据《元统志》记载:“阳台山在夔州府巫山县治北,上有云阳台遗址。”另据光绪《巫山县志》记述:“(阳台山)林木繁荫,春夏会,鸟语花香,诗人骚客,游览其间,朝而往,暮而归,诚胜地也。”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和王介甫明妃曲》中,有“自嗟不如住巫山,布袖蒿簪嫁乡县”。宋代另一位诗人王十朋(1112-1171)在《昭君村》中写道:“十二巫峰下,明妃尚有村,至今粗丑女,灼面亦成痕。”句中的“十二巫峰”,即巫山十二峰,在今重庆市连接湖北省,延绵一百六十里。杜甫《负薪行》云:“若道巫山女粗丑,安得有此昭君村?”司马光《和王介甫明妃曲》云:“自嗟不如住巫山,布袖蒿簪嫁乡县。”这些都说明王昭君出生于巫山附近。诗人用十二巫峰来写出王昭君家乡的方位,也许是使人们更加确切地知道王昭君出生于什么地方。

(三)秭归说。

在史志的记载中,有关王昭君出生地的记载很少,现在已知的仅在东汉班固等编著的著《汉书?元帝纪》的注释中记载:昭君“本南郡秭归人也。”我们应该相信这个记载是真实的,也得到了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在王昭君出生到出塞时,兴山还没有建立县级行政机构,她的出生地就属于南郡秭归,兴山是秭归的一部分。到了三国时期,秭归属于吴国的领地,在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将秭归一分为二,从北边划定了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建立兴山县。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兴山县,本汉秭归县地,至景帝永安三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为兴山县,属建平郡,隋废之,唐武德初(公元620年左右)又臵。香溪在邑界,即王昭君所游处。王昭君宅,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村连巫峡,是此地。”秭归县志也记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吴王孙休分宜都,立建平郡,辖秭归等四县。郡治设秭归东南85里

(今茅坪),并筑城臵戍。同年,分秭归北部臵兴山县。”历史上,兴山在三国时期立县之后和秭归分分合合有四五次之多,最后一次分开是在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距今还不到300年。兴山和秭归分治之后,王昭君的出生地就在兴山县境内。宋《舆地广记》载:“兴山县,吴臵,属建平郡,有古夔子城,有昭君村。汉宫女王嫱,此乡人也。”范成大《吴船录》也记载:“兴山县,王嫱生焉,今有昭君台,香溪存焉。”后来,通过许多专家学者考证,王昭君的出生地在湖北省兴山县,这个现在几乎没有疑问。

二昭君出塞的记载

距离昭君年代最近的记载,是成书于后汉和帝(公元79-105年)时期《汉书?元帝纪》的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其在《汉书?匈奴传》关于昭君记载如下:郅支既,呼韩邪单于且喜具惧,上书言曰:“常愿谒天子,诚以郅支在西方,恐其与乌孙俱未去臣,以故未得至汉。今郅支已伏,愿入朝见。”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胥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塞史卒,以修天子人民。通过两处《汉书》(公元25年—公元220年)记载,可得出昭君当时是处于东汉宫内良家子等级的宫女,被元帝赐予单于接亲,以交汉与匈奴之好,虽再无更多陈述,但将昭君之行的历史意义已交代的很明了,和亲之行也必将被载入史册,流芳千古。

比《汉书》晚了300多年范晔的《后汉书》中对昭君出塞和亲一事则稍有了不同的记载,《后汉书?南匈奴传》中道:汉元帝准备以五名宫女踢给前来朝见的匈奴族首领呼韩邪单于,“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帝

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文中较之前的《汉书》,不同处有三,第一处,昭君出塞的原因做了具体说明:不得见御,积悲,主动求行;第二处,增加了对昭君外貌的描写: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第三处,增加了元帝见昭君后的一处心理细节特写: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在此的出塞记载较之前有所丰满:尤其是昭君的美通过元帝的“大惊”和“欲留”已衬托的淋漓尽致。本人认为,经过三百年,范晔的这一段记载较最早《汉书》的记载,不排除有个人主观的加工。

可以肯定的是昭君出塞确有其事,但有关她出塞的原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最流行的说法是西汉葛洪《西京杂记》中的《画工弃市》之说。记载,她是齐国王襄的女儿, 17岁的王嫱被选入宫中,汉元帝是按画工的画像选宫女的,为了能被皇上召幸,深居后宫的宫女们,总想让画工把自己画得美点。所以,她们不惜花费重金贿赂画工。王昭君初入宫廷,第一不懂这些规矩,因而没有准备这笔贿金;二来觉得自己天生美貌,不怕皇上不召见。据说,画工毛延寿在画王昭君的眼睛时,便开口说:“画人的传神之笔在于点睛,是一点千金呀!”对毛的暗示昭君虽心领神会,但没有买他的账,反而讥讽了他几句,毛延寿见她如此傲慢,便把那点该点到昭君眼睛上的丹青点到了她的脸上。多了这么一点,王昭君因而苦守了不知多少时光。这时,恰好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要与汉人和亲。王昭君久居深宫,觉得面见圣上无望,积怨甚深,便主动要求离汉宫去匈奴。汉元帝原想她毫无姿色,因此同意了她的要求。到了呼韩邪单于与昭君离开的那一天,汉元帝见王昭君丰容盛饰,美冠汉宫,不禁大吃一惊。他本想留下她,可是怕与人失信,只好忍痛割爱,让王昭君出塞和亲,后来汉元帝对画工毛延寿大为恼火,想要杀掉毛延寿等画工。此种说法中,昭君的人物性格又较《后汉书》中更进一步,自恃清高、不为陈规陈矩所囿,故事情节中又多了一个人物

角色画师毛延寿,应是令人厌恶至极,尤其令元帝大为恼火,此中,也反映出元帝的好色之心。

根据元帝的恼火,也流传了另一个版本的昭君出塞说,说是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宫廷画工见王昭君美貌异常,怕汉元帝贪恋其美色而步纣王后尘,于是将昭君有意丑化。后汉元帝见昭君真面目虽想反悔但最终忍痛割爱。历史上一些文人大大赞扬了毛延寿此举,认为他这样做不但使元帝免于沉溺女色之祸,而且昭君出塞确实对边疆的安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倘若真如此,便真正是美化了毛延寿,对促成昭君出塞,汉匈交好可谓功不可没。

三古今文人墨客笔下的昭君

自晋以来,吟咏王昭君的诗词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有:唐朝杜甫的《咏怀古迹》,宋朝王安石的《明妃曲》,宋朝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明朝李攀龙的《和聂仪部明妃曲》等。杜甫的《明妃曲》“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清人吴赡泰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颔联高度精炼地概括了昭君悲剧的一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颈联揭出悲剧根源,写昭君生离死别,魂归故乡,令人心酸。王安石的《明妃曲》则自出机杼,塑造了一个怨而不怒、哀而不损其美的昭君艺术形象。而欧阳修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中的王昭君那无尽的乡思,那幽怨的琵琶曲,那出塞的苦楚,那令人肝肠寸断的哀怨,更是溢于言表。至于李攀龙的《和聂仪部明妃曲》,尽管选取的是昭君出塞的一个片段,但那茫茫草原,巍巍天山,弥天大雪,劲吹北风,刺骨寒冰,无边冷月,则把怀抱琵琶、眷恋汉宫的昭君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出来。

以上这些诗词把昭君的哀怨、凄惨描写的令人怜惜。

而自宋元以来,文人们则把史实与传说与想象相糅合,继续创造出一个个美丽而动人的悲剧故事。以昭君和亲为题材的最著名的戏剧有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元代佚名的传奇《和番记》(一名《青冢记》),明代陈与郊的《昭君出塞》等。

马致远的《汉宫秋》写的是一个帝王爱情悲剧,更是一个民族悲剧。全剧由四组内容,即毛延寿点破美人图;呼韩邪单于按图索美;王昭君葬身黑水间;元帝汉宫秋怨愁。作者把汉元帝写成一个被损害者,对其给予了无限同情。而昭君形象最动人之处不在蒙受“恩宠”,而在灞桥留汉衣和边界投黑江这些爱国的举动。这些都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作家思汉的意念。

佚名的《和番记》与马致远的《汉宫秋》故事基本相似,但同中有异。《汉宫秋》中汉元帝是主角;《和番记》中王昭君为主角。《汉宫秋》的王昭君是由于毛延寿向单于献出美人图后才被迫去“和番”的,结局是投江自尽。《和番记》的王昭君则是自愿舍身和番来安定汉室社稷,结局也是投江,也很悲壮,只不过她的性格更刚直不屈,而不再是一位哭哭啼啼万般哀怨的弱女子。

陈与郊的《昭君出塞》是仅有一折的短剧。前写元帝宣召昭君,后写护送昭君出塞。写元帝流露出的“千般痛尽在这去留一晌”,写昭君出关路上的“灞桥流水伤来往”“伤情并入琵琶唱”。全剧抒发出一种哀伤幽怨的纤细感情。

综而观之,昭君出塞的史实流传至今,令人敬佩和感叹,基于此而创作的各类文学诗作所呈现出的人物形象,更是现实中不同情怀、不同时代的文人的切肤之痛,不平之气的文字流传,留给后世的是更加生动、形象的历史形象,更加熠熠生辉的文学经典,这也正是本篇探讨昭君形象流变的意义所在。

小说素材之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词语

人物外貌描写 人物外貌描写的词语 〔头发〕 白发苍苍满头银发两鬓染霜头发乌润蓬松的短发头发稀疏满头青丝 披肩长发柔软的头发齐眉的刘海披头散发蓬头垢面 〔眼睛〕 丹凤眼三角眼斜白眼斗鸡眼细眯眼单眼皮双眼皮眉青目秀浓眉打眼 明眸皓齿眉梢细长火眼金睛炯炯有神大眼睛忽闪忽闪乌溜溜的眼珠 眼睛布满血丝会说话的眼睛慈祥的目光明亮的眼睛目光锐利目光迟钝凶狠的目光眼睛眯成一条缝眼泡浮肿眉清目秀炯炯有神 〔鼻子〕 高鼻梁蒜头鼻鹰钩鼻酒糟鼻朝天鼻塌鼻梁又遍又平的鼻子 又高又直的鼻子尖尖的鼻子宽鼻阔嘴鼻似弯钩挺鼻如峰鼻子端正 鼻子扁阔鼻尖扁平鼻头微钩鼻孔饱满鼻孔朝天鼻青脸肿细巧挺秀端正阔大挑梁大鼻 鼻梁挺直 〔嘴、牙〕 樱桃小嘴血盆大口尖嘴猴腮抿着小嘴厚嘴唇薄嘴唇嘴唇苍白唇如胭脂唇无血色齿白唇红尖嘴猴腮参差不齐的牙齿白而发亮的牙齿咬紧牙关 满口银牙 〔面容〕 苹果脸瓜子脸鹅蛋脸长方脸四方脸娃娃脸鸭蛋脸枣红脸 俊美的脸丑陋的脸清瘦的脸满脸憔悴一脸稚气古铜色的脸黑里透红的脸红扑扑的脸布满皱纹的脸脸色苍白愁眉苦脸嬉皮笑脸面黄肌瘦满脸雀斑 面如桃花面如土色天庭饱满脸颊绯红面目可憎油头粉面面不改色脸“刷”地一下白了脸“腾”地一下红了 脸旁 羞红端庄秀丽可爱慈祥玉面蜡黄古铜面脸色如蜡面若鹅卵 面如银盘面如土色面红耳赤面不改色面容俊俏面容憔悴面白如玉平头正脸脸庞清秀脸色红润面白唇红面如晚霞面似红火满面春风

满面红光两颊绯红额骨高耸黑里透红轮廓分明油头粉面方面大耳气色红润酒窝深陷白净粉面黄肌瘦愁云满面红扑扑胖乎乎粉嘟嘟黑黝黝 〔手、 十指尖尖纤纤素手粗壮的大手 身材〕 身材矮小身材苗条身材丰腴体态轻盈身材臃肿佝偻着身子身强力壮 虎背熊腰膀阔腰圆肌腱发达腰板挺直彪形大汉大腹便便脑满肠肥 身材高挑亭亭玉立袅袅婷婷弱不禁风瘦骨嶙峋瘦骨如柴短小精悍 〔衣着〕 朴素大方整洁时髦摩登讲究笔挺邋遢俗气穿戴整齐 衣冠楚楚穿红戴绿衣着入时珠光宝气花枝招展衣衫不整 不修边幅破破烂烂袒臂露肩衣不蔽体赤身裸体一丝不挂 (嘴巴) 红唇朱唇干裂红润苍白鲜嫩湿润血盆大口樱桃小嘴 棱角分明四方阔口嘴大唇厚唇如胭脂唇红如血朱唇皓齿 唇焦口燥唇方口正 (头发) < 银发鹤发刘海辫子发辫乌黑整齐> 凌乱蓬松羊角辫蝴蝶鬓刺猬头白发如银白发斑斑 鹤发童颜白发如霜乌黑油亮乌发如云留着背头剪着平头 自然卷滑腻柔软油亮光洁蓬蓬松松 (耳朵) 招风耳肥头大耳两耳垂肩 (眉毛) 浓黑剑眉秀眉眉宇修长金色眉柳叶眉卧蚕眉扫帚眉眉如新月 眉如卧蚕眉清目秀柳眉倒竖慈眉善目贼眉鼠眼剑眉倒竖 [神态〕 庄重端庄安闲安详恬静文雅镇静沉着诚挚憨厚恳切 潇洒妩媚羞涩腼腆严厉冷酷坚毅傲慢疲惫沮丧失神

浅谈《汉宫秋》中昭君与元帝的形象

论《汉宫秋》中昭君与元帝形象 一个是背着落日、黄沙、黑水纵身的倩影;一个是对着丹青、铜灯、冷宫落泪的背影。一个是能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大汉的农家女子;一个是只会在灞桥凄凄地唱着阳关的神州天子——《汉宫秋》中的昭君与元帝。这对在历史真实历史中并没有太多交集的男女,却在历代文人笔下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尤以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最为著名。 《汉宫秋》只是一个被历代文人翻炒了无数遍的“昭君和番”的故事,为什么会得到人们这么高的评价,一个已经失去了太多新意的母题何以在马致远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此中关键之一就在于《汉宫秋》中的形象不单具有前人所赋意蕴,马致远大胆地进行创新,写出了全新的文化精神和当时时代的强音。 一、王昭君形象的历史流变 历史上的美女往往被人认为与国家兴亡有一定的关系。1商亡于妲己,西周灭于褒姒,吴毁于西施,盛唐颓始玉真。虽然将一国的兴亡归罪于一女子未免偏颇,但女子在封建王朝的兴衰中的确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红颜祸水并不是全无道理。但在众多作家笔下有着这么一个女子,与上面诸女同样有着倾城之貌,在许多文人的心目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王昭君。 真实的昭君生活在那个中华傲视东方,燕然勒功的时代。2正史《汉书·元帝纪》中说:“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汉书·匈奴传》中说:“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樯(樯)字昭君赐于单于。”后面能证诸史实的内容便是王昭君遵成帝之命,守匈奴习俗嫁呼韩邪单于之子并生有儿女,卒后葬于青冢。《后汉书·南匈奴传》里增加了王昭君主动请行的情节和缘由,成为后世昭君悲剧的最早历史依据。西晋石崇《王明君歌词》给昭君形象配以琵琶,让她以琵琶诉怨,表述内心感受。3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和《王昭君变文》在王昭君文学形象演变过程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虚构了昭君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它解释了为什么昭君“貌为后宫第一”,却“数岁”“不得见御”、得不到汉元帝宠幸的原因:一元帝后宫过多;二为画师作怪。但这里并没有坐实陷害昭君的画师就是毛延寿,只是说他是最善“人形”者。而后世人们却由此认定了他就是昭君悲剧的直接制造者。4《王昭君变文》中出现了毛延寿这个人物的原型并且出现了有精神有思想的王昭君,但她同样不遵循史实的演绎,让王昭君在远嫁匈奴后不久去世,使呼韩邪单于和汉元帝都留下了无穷的悲慨。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悲剧性格

摘要: 《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作为书中的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城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方鸿渐是一个悲剧形象,现实世界的虚伪丑恶,荒唐无聊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但其自身性格的缺点却是造成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本文分别从方鸿渐造成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消极被动,逃避退却的处世态度;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本性;盲目懵懂,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变形的自尊,缺乏自省意识以及形成悲剧性格的社会根源等方面作一 个浅显而粗陋的剖析。 关键词: 方鸿渐悲剧性格社会根源 《围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以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透辟的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根源及现实主义魅力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人生感受,它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作为《围城》一书中的一号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墙内外的一番番 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性格决定命运” ,人物自身性格的缺点常常成为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而人生的态度和风格会直接影响生活的效果。所谓“命运”就是对生活效果的总结和概括。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因性格的缺点造成的,李尔王的轻信和暴躁,哈姆雷特的多疑和寡断,都成了他们致死的原因。方鸿渐也是如此,他同样无法逃避因性格缺陷而导致悲剧命运的定律。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方鸿渐的主要性格 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 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正如任何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人们也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就被包围着的,被感染着的传统文化。方鸿渐出生于传统士族文化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幼承家教,“国文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一。”可见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极深,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道释”文化,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而方鸿渐虽没有入世的精神,却持着道家的处世态度,随着历史的演变,道家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定势根植于中国人的国民意识中,道家的柔弱胜强﹑宁静﹑少私寡欲等观念,业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它成为人们的法宝,也是形成人民懦弱﹑无能﹑无力抗挣等性格的重要遗传因素,使每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不论你

大学语文 王昭君

当我们把时光的坐标轴拨回到公元前33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萧瑟的秋风凛冽的刮着,毫不留情,一行浩浩荡荡的人马向着天边的斜阳缓缓走去。骑在马上的女子留恋地转过头,向身后看去,可除了马蹄踏起的滚滚烟尘再也看不见别的东西了;回头向前,远处那轮残阳红得那般不真实,竟隐隐得升起雾气得朦胧。马儿不轻不重地颠簸了一下,回过神,原来是自己又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天边低飞的大雁发出了沉重的鸣叫,眼前前行的骏马也应和般地嘶叫起来,声声入耳,徒增感伤。罢了罢了,女子静静地取过琴,手指温柔着划过琴弦,断断续续的琴音向四周扩散,渐渐地,这柔和的琴声变得厚重起来,像一把有力的大锤砸在人的身上,砸出心中的离别的伤感。马儿安静下来,这琴声接着风声传得更远,那群南飞的大雁也被这忧伤琴声击中。低头看见马上那个默默弹琴的女子是那般的明艳静美,像无数个清晨将它们冲睡梦中唤醒的太阳一样,绚烂亲和。于是,它们都忘记了挥动翅膀,纷纷跌落地下。这个故事叫“落雁”,这个女子叫昭君。千百年来,王昭君除了貌美之外,更为后世所称颂的是她那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以及她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从而为中国的历史长卷中,增添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光辉的一页。 王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年少时,她被选入汉宫,数年却从未被召幸。当匈奴单于向汉元帝请求“愿婿汉氏以自亲”时,帝命传到掖庭之后,昭君自愿请嫁和亲,以公主的名份千里迢迢到了塞外,成为呼韩邪的阏氏。对于王昭君这样一位可敬、可赞、可歌、可颂的女性历史人物,因其和亲故事的奇特,所以历代的文人骚客竞相为之吟诗、泼墨。纵观包括野史、诗文、戏曲、和绘画中昭君的艺术形象,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昭君进行了不同的艺术创造,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便有了各有所别的昭君形象。总体来讲,除一部分以赞颂为主外,大多数作品中的王昭君,留给后人的不外乎是以“怜其远嫁”为主线的集“怨”、“恨”于一身的近乎悲剧式的人物,己与正史所载的真实的昭君有了很大程度的演绎和杜撰。 王昭君入宫五年,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然而午夜梦回,她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又是一个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信手拿过琵琶,她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 或许正是昭君自己有着如此愁伤的诗句,以致在后世世人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都把出塞的昭君塑造成了哀怨的形象。最早的代表作是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石崇在此诗中不仅揣度了昭君的悲、怨、哀、伤,还认为不同民族不可通婚;即使成为阏氏(皇妃)也不为贵;按胡俗单于死后,子娶父妃也是羞耻之至;又把出塞和亲视为苟且偷生,甚至比作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由于西晋距汉代的时间

王昭君变文

王昭君變文 敦煌學專題高恩雅 9244701 〈王昭君變文〉故事傳承研究 一、前言 關於「變文」一詞,肎開始研究中國敦煌學以亵,就旰許多相近或相似疛說法。如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匞》中: 所謂「變文」之「變」,當是指「變更」了佛經的本文而成為「俗講」之 意,變相是變佛經為圖相之意,。後來「變文」成了一個「專稱」,便不限 1定是敷演佛經之故事了,或簡稱為「變」,。 向達〈唐,俗講考〉亦旰說明: 唐代俗講話本,似以講經文為正宗,而變文之屬,則其支裔。換言之,俗 講始興,只有講經文一類之話本,浸假而採取民間流行之說唱體如變文之 類,以增強其化俗作用。故變文一類作品,蓋自有其淵源,與講經文不同, 2其體制亦各異也。 孫楷第云:「歌詠奇異事疛唱本,就匛做『變文』。」又如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匞》說道:「變文是一種韻散夾雜疛新體裁,是一種在唐,以前疛札統文學34中未曾見過疛新體裁。」而〈王昭君變文〉中確實匑見韻散夾雜疛格式,此篇變文最特別疛是:它採用了環境描寫結合弖理描寫疛寫法。 若以內容區兲,變文兲類匑兲為三類:一是講唱佛經和佛家故事疛「佛教故事變文」;二是「民間故事變文」;三是講唱中國歷匞故事疛「歷匞傳說變文」。而唐末疛〈王昭君變文〉則是屬於第三類。 1 鄭振鐸著:《中國俗文學匞》:台匇:台灣商務,1965年:,頁190。 2 向達:〈唐,俗講考〉,《唐,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匇:明文書,,1987年:。 3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匞》:台匇:華札書,,1999年:,頁403。 4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匇:文津出版,1994年:,頁911-923。 1 敦煌學專題高恩雅 9244701 匒今以亵歌詠王昭君疛詩篇甚多,著名詩人如沈佺,、李甯、杒,、甯居易、李 商隱等,對於王昭君旰多方陎疛描寫。杒,詩云:「一匐紫臺連朔漢,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事既然詠傳千匒,徍,文人又為詩者甚眾,匑見昭君故事孛深入民間而廣為人知。那麼,流傳孛久疛「昭君出塞」,故事內容本就相當豐富,抑或經過數度創作而加以增刪,若是經甫徍世不斷改寫,然而其原貌又究陽是如何, 劉大杰又說:「這些變文,直接影霻徍,疛彈詞寶卷一類疛民間文學,却時 5對於,、元疛孔說戲旮,也給予間接疛影霻。」既然如此,變文便旰其探討研究之價值。本論文便是要就昭君故事疛版本問題為其关入點,以〈王昭君變文〉原文與相關匞書著作互証對照,試論王昭君疛故事演變過程。 二、〈王昭君變文〉全文兲析 在〈王昭君變文〉中,前陎疛部兲孛經亡佚,且文中多旰脫落,句,然而細看推敲仍匑,知整個內容疛亵龍匐脈。開頭時便孛進入昭君出塞疛情形,匑能是前匊部變文遺缺之故。開頭以韻文登場,徍以此一散一韻疛相雜方式敘述,最末以散文結束全文。全文,旰韻文七段,除了第四段較為特別:旰五言、七言:之外,其餘都是七言。如下表: 原文說明 第一段…… ,遠得家人昭:招:取魂。七言韻文。 第二段…… ,都為殘雉度嶺西。七言韻文。 第三段…… ,匝應弩那甯雉邊。七言韻文。第四段:前段:奋嫁亵沙漠……,臨時前段以五言為主,末四行為七言。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分析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分析 摘要:本文以分析《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为题,从他的延宕、矛盾以及相对他人而言的正人君子形象三方面入手,从他的爱情、婚姻、事业等角度,对他的性格进行分析。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Hongjian Fang, the character of "Fortress Besieged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his personality, his love, marriage and care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 delay, contradiction and the image of gentleman. 关键字:围城方鸿渐性格 Keywords: Fortress Besieged City ,Hongjian Fang ,character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之所以取名围城,一是出于文中方鸿渐等人闲谈,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说,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第二层含义便是方鸿渐的一生就是个围城,而还有一层含义,便是杨绛给《围城》做了题词:“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杨绛先生的这句话深刻、概括的总出了方鸿渐的一生,婚姻、职业甚至人生都处于围城之中,而造成方鸿渐陷入围城的一大原因便是主人公的性格,所以,本文将浅析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 一、方鸿渐的“延宕” 延宕意为拖延。在戏剧中,它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对于延宕,学界一般都视之为哈姆雷特的独特行为。而在《围城》中,文中直接点出方鸿渐性格中的延宕,共有3处直接写出。第一处是在第三章方鸿渐想拒绝苏小姐:“鸿渐吓得哑口无言。苏小姐家里有事,跟他约晚上馆子里见面。他回到家整天闷闷不乐,觉得不能更延宕了,得赶快表明态度。”1第二处是第四章方鸿渐向父母请示离开周家的事情后“鸿渐吃完晚饭,不愿意就到周家,便一个人去看电影。电影散场,又延宕了一会,料想周经理夫妇都睡了,才慢慢回去。”2第三处是第四章结尾方鸿渐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方鸿渐虽然不至于怕教书像怕死,可是觉得这次教书是坏运气的一部分,连日无精打采,对于远行有说不出的畏缩,能延宕一天是一天。”3 这三处体现方鸿渐在爱情与职业上的延宕。爱情上,他明明知道自己不爱苏小姐,但是面对苏小姐的误会,他心里反复强调要跟苏小姐说清楚,但是一直在拖延,与其说面对这种误会方鸿渐一直在苦恼,不如说他在变相的享受这种说不清的关系。他不喜欢苏小姐,直接说明即可,但是他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花前月下,他不好拒绝,也不能自持,吻了苏小姐。这种优柔寡断不仅影响了他与苏文纨的情感,也影响到了他喜欢的女生唐晓芙,因为方鸿渐的延宕,两人本来互有好感,但是谁都没有勇气表达,最终这段感情以悲剧结束。 职业上,从他留学开始,他觉得自己“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他在留学上碌碌无为,甚至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84页 2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122页 3

关于王昭君的诗

关于王昭君的诗 一、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二、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拂净马鞍,流泪而去。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三、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著回来。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四、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谋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塚,春草年年似汉宫。」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五、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六、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著呢,何必枉杀毛延寿? 七、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城已拙,女色难自夸。」托长门之怨,立相知心之。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八、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塚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摘要]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诗词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了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从多角度的体现了昭君的两个主要形象悲剧形象和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同时还探讨了唐宋文人在塑造昭君形象中的差异。 [关键词] 王昭君悲剧爱国怀才不遇 发生于西汉元帝时代的昭君出塞故事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定型于晋代之后,更加广泛而强烈地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关注,西晋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中总会有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的出现,这也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诗词宝库的内容。唐宋文人的昭君诗词作,犹如一幅连缀而成的昭君出塞历史图画,以其各不同的人文视角展示出历史与现实碰撞对文人心灵的情感冲击,反映出特有的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心态。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唐宋诗词对昭君的吟咏,去走近昭君,感受昭君。 一、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梳理 在探索唐宋文人的昭君形象之前,先对于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作一梳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最早记载昭君史实的是《汗书。元帝纪》,原文如下: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汗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辛,呼汗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蹶氏。”(《元帝纪》) 自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王昭君自伤自悼,柔弱无助,完全是一个被当作牺牲品的弱女子形象,例如现存最早的咏昭君诗的石崇的《王昭君》诗中的昭君充满了对嫁与胡人的悲叹,自伤已不是昔日之“匣中玉”,沈约《昭君辞》“日见奇沙起,稍觉转蓬多。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多描写起瘦、残妆、啼泪、细腰表现其远嫁的悲切,哀惋。在他们的笔下奠定了王昭君泪别汉府的形象,出塞时王昭君“哭涕之”的胶弱女子形象。诗人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来传达昭君的内心感受,长途跋涉的艰辛,风霜沙尘的凄厉。 随着时代的变化,咏昭君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人们往往通过昭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抛开历史的本来面目,使昭君形象千姿百态,各抒己见,因人而殊。 二、唐宋时期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昭君形象逐步走向完美 唐宋时期是我过古代诗词最为发达成熟的时期,他们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

方鸿渐形象分析(10.12修改)

方鸿渐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方鸿渐是位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是一个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形象。他有留学的经历,却既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本文在分析总结方鸿渐悲剧人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读书人更准确的说是文人的劣根性,并反思知识分子进入现实社会后遭遇挫折的缘由。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懦弱无用被动 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这样评价《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它“主题的丰富复杂、人物塑造生动、人性揭示的深刻以及艺术表现的细腻成熟而言,它当居中国现代小说一流作品之列。”我们当然不是要探讨《围城》的价值,而是要着意于《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随着《围城》的走俏,方鸿渐亦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个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末的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不能如意。似乎命运总是和他开玩笑,总不能在坏处境中脱身。 《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个流浪汉的喜剧旅程。在书中钱钟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媛淑女、亦有商贾政客。钱先生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他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其中方鸿渐的形象是最丰满的一个。 一、方鸿渐的主要经历 《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在情感和事业上的失败既有时代背景和家庭的影响也有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方鸿渐学无所成,空有留学生的虚名。四年中先后在伦敦、巴黎、柏林读了三所大学。随便听了几门功课,兴趣甚广但心得全无,除了夸夸其谈外,一无所成。他目空一切却不敢面对留学一场而没有取得学位的现实。临回国时,在父亲和丈人的威逼之下,为了搪塞才挖空心思的买了“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做事不经深思熟虑,虚于应付,让人瞧不起。 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受个性解放新思想的影响,萌生对自主爱情的向往,于是大着胆子给父亲写信要求解除包办婚姻,最终被浇了一桶冷水,在与鲍小姐的调情,苏纹纨的应酬中,渐觉到“女朋友”和“情人”的不同,当遇到“摩登社会里那桩罕物——唐晓芙”时,他真正坠入了爱河但他俩处于萌芽状态的爱情却由于他的爱面子,被动的性格、优柔寡断和玩世不恭而夭折了。

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摘要:王安石认为杀毛延寿实属冤枉,因为像明妃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由美女的失宠联想到才士的不遇,以对昭君命运的强为宽解翻转出广阔的人生主题。 关键词:王安石,王昭君,悲王昭君之流落塞外的诗,责毛延寿之贪脏弄奸,王安石的独特见解。 正文:明妃曲 王安石(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我们可以知道: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居然有人作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赎了;真是腐儒。不过,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说“昔日画图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赎”,讽刺得痛快。此人大约是清代的蔡尚翔。 我们可知王安石的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王昭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命画师画美女的画像,后宫宫女纷纷贿赂,而昭君自信于自己的美貌,被画师丑化。被派遣。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的区别 一、神态即神情态度。神态描写,就是对神情态度的描写 神态是人们内心活动的直接反映,并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对表现在脸上或姿态上的思想感情的描写就是神态描写。 二、神态描写常用词语 1、眼神和脸色:忧郁深邃怅然若失喜上眉梢眉飞色舞眉开眼笑含情脉脉炯炯有神忸怩作态怒不可遏怒气冲天怒火中烧怒发冲冠怒形于色破涕为笑目瞪口呆呆若木鸡张口结舌忍俊不禁哑然失笑毕恭毕敬热泪盈眶唉声叹气哭天抹泪哭笑不得笑逐颜开笑容可掬疾言厉色谈笑风生谈笑自若冥思苦想愁眉不展愁眉苦脸嫣然一笑捧腹大笑悠然自得得意忘形得意洋洋惊恐万状惊慌失措慌手慌脚横眉冷对嘻皮笑脸噤若寒蝉瞠目结舌黯然神伤黯然销魂横眉冷对嘻皮笑脸噤若寒蝉瞠目结舌黯然神伤黯然销魂恼羞成怒愁眉苦脸大惊失色炯炯有神面面相觑神采奕奕眉飞色舞 2、精神状态:神气十足神色活现神色自若神采飞扬神采奕奕神思恍惚诚惶诚恐勃然大怒屏息凝神六神无主泰然自若心平气和平心静气处之泰然兴致勃勃兴高采烈没精打采沉吟不决张皇失措迟疑不决局促不安若无其事垂头丧气心不在焉全神贯

注若有所失若有所思聚精会神精神恍惚精神焕发垂头丧气没精打采昂首挺胸得意扬扬惊慌失措漫不经心 三、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的区别 神态是人们内心活动的直接反映,并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外貌,相对神态而言,是稳定的。当然,一个人随着生理的变化,相貌是有所改变的,但也不会前后“判若两人”。变幻莫测的脸色是他内心世界的一块晴雨表。精巧的神态描写是我们窥探人物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 四、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区别 心理描写是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只要它折射在脸上、眼神中、精神状态里被观察到就变成了神态。心理的紧张不安表现在神态上可能是大惊失色可能是目瞪口呆,也可能伪装得心平气和。神态在脸上在外表,心理是内在的是可以隐藏的。

关于王昭君的史实记载

史实记载: (1)《汉书》班固元帝纪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2)《汉书》班固匈奴转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3)《后汉书》范晔南匈奴列传 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4)《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 ●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单于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5)《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三十 呼韩邪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复株累若鞮单于以且麋胥为左贤王,且莫车为左谷蠡王,囊知牙斯为右贤王。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6)《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三十五 王莽欲悦太后以威德至盛,异于前,乃风单于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入侍太后,所以赏赐之甚厚。 民间记载: (1)《西京杂记》葛洪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2)《汉魏遗书钞本·琴操》 王昭君者,齐国王穰女也。端正闲丽,未尝窥门户。穰以其有异于人,求之者皆不与。年十七,献之元帝。元帝以地远,不之幸,以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娼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乃便修饰,善妆盛服,光辉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惟妇人丑陋,不如中国。”乃令后宫欲至单于者起,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帝大惊,悔之,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纵酒作乐,遣使报汉白璧一只,騵马十匹,胡地珍宝之物。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颜色皎洁,闻于国中,

浅析方鸿渐人生的三座“围城”

浅析方鸿渐人生的三座“围城” 周赛赛 (汉语言091 070911137) 摘要:在《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生旅途先后经过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这四大 阶段,在小说描写的四大阶段交叉历程中,方鸿渐的人生之柱在情感和经济地位上从逐渐破灭到彻底崩溃。他一次次满怀希望地渴望在内忧外患的国土之上有个立足之地,却一次次地失望,甚至到最后变得绝望。面对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却缺乏与之对抗的勇气、热情和力量,使得方鸿渐一次次被困于无奈现实中。从失恋到失业再到婚变,逐渐地丧失了个人的精神信仰,总是不得不从一个“围城”走向另一个“围城”。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爱情;婚姻;事业 绪论 钱钟书的《围城》是部意蕴丰厚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故事描写的背景是兵戈之象显见的战争年代,也就是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在那纷纷扰扰的乱世之秋,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交变时期,并随着买办文化和教育腐败的出现,每年留洋回国的学生,这么一群“新”知识分子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遇到了种种困扰。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是这样一个在理想中不断撞得头破血流又无可奈何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在当时对社会对人性有着强烈的感悟,因此在作品中对方鸿渐人物的刻画,可谓面面俱到,钱钟书高举着方鸿渐的恋爱、事业、婚姻三大旗帜,一路带领读者们进入到方鸿渐“理想建立-破灭-再建立-再破灭……”的悲剧循环中,同时深刻地揭示了方鸿渐人生中那三座不可抵挡的“围城”。 方鸿渐,这个留洋归国的新式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在现代文学人物集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他出生于江南一个封建乡绅家庭,父亲方豚翁是个迁腐守旧的封建遗老,“前清举人,在本乡一个小县里做大绅士。”虽有“一乡之望”,却掩盖不了其家境的衰落,方鸿渐在这样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却又在阴差阳错中,被周家送到国外“镀金”,接受“西方先进教育”。所以,方鸿渐的品性中,固然有不可一世,志大才疏又懦弱无能的缺陷,然而方鸿渐也有受其家庭文化影响的老好人气质,他善良、富有人道主义,并且他很有想法,能在思想感悟上有有较高的感性认识,却也同时较为理性,能在看透世事万物背后之余,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然而,面对回国后的复杂的男女情爱、惨淡的就业前景以及世俗的婚姻生活时,方鸿渐的种种美好理想一度化为泡影。 一、方鸿渐的爱情“围城” 方鸿渐在回国途中与回到国内之后,撇开在三闾大学教授王先生家与范小姐的失败相亲而言,他曾先后接触并了解了四位当时时代的新年轻女性,有感性潮流的别人的未婚妻,有来自知识界高层的女博士,有共患难结连理的女知识青年,也有单纯美好“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面对感情,方鸿渐似乎每次总能把人看透,却又总有意

品读诗人笔下的王昭君

红颜薄命一昭君人生失意无南北 ——品读诗人笔下的王昭君 寇永胜 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甘肃定西 743000 摘要:昭君出塞是汉朝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而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本文主要通过对古诗的品读从不同层面揭示诗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的意蕴。 关键词:诗歌;王昭君;人生;审美 王昭君又名王嫱,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西汉元帝时期,以“良家子”(班固语)身份被选入宫,充当宫女。据当地民间传说,王昭君出身农家,自幼就曾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擅长琴棋书画,精通农活,胸怀博爱,独具远见卓识,曾经为家乡老百姓做过很多有口皆碑的义举好事,传为千古美谈。入宫后,她因无钱贿赂画工毛延寿,受到冷遇,但却有得有失,在宫中耳闻目睹了有关边庭汉匈战争的许多传闻,联想到家乡父老乡亲因这场战争遭受的损失与悲痛,深明大义,决定自愿请婚,远嫁漠北,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结为夫妻,为汉匈和好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昭君出塞的故事因此而传唱了两千多年,王昭君美名也因此而家喻户晓,街谈巷议,成为世代传颂的民族团结佳话。 王昭君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美人,也是千百年来刺痛中国知识分子神经的女人。自后晋,跨唐宋,越明清,一直到当代,在文人骚客笔下,写王昭君的诗歌、戏剧、小说等层出不穷,历久不衰。小说、戏剧篇幅过长,一文不便囊括,笔者从诗歌入手品之。

一、借故讥讽——昭君辱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的才女、美女。她的形象不仅是古代妇女温文尔雅、楚楚动人的一面,更在于为今天中国56个名族的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她的形象在中国古代所有的美女群体中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永远熠熠生辉! 千百年来,批评当权者软弱无能,使王昭君为家国远嫁胡地是常见的主题。金朝诗人王元杰在《青冢》中这样写道: 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意思是说有权有势的将军们在国家危难之时不去战死沙场,而把一个小女子推到风口浪尖,九泉之下若遇到王昭君也会“羞死的”。同时,道出了昭君远离家国、背井离乡远嫁匈奴的凄楚的之情,描绘了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弱女子形象。非常有趣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大凡使用这一政策的时代和王朝,都是中国强大的时代和王朝,凡是拒绝和鄙视和亲政策的时代和王朝,都是中国衰弱和被动的时代和王朝。唐王朝和清王朝就是很好的例子。唐朝人王睿《解昭君怨》就从正面解读了和亲的意义: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虐,只是宫中一舞人。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如清朝诗人刘献廷《王昭君》: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意思是说不要再埋怨画师了,如果当时昭君嫁不出去,也只不过是宫中

杨贵妃与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

杨贵妃与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 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杨贵妃与王昭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她们都曾得到帝王的宠爱,但是她们的结局却让人们感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杨贵妃与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白朴的《梧桐雨》和马致远的的《汉宫秋》,都面面写了一位倾城倾国的女人,她们是被称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中的“杨贵妃和王昭君”。她们在人物性格和形象上有着众多的相似,但也有一部分的不同。她们两个有什么相同点呢? 首先,她们有着对爱情的憧憬。对于十六七岁来说,正是花季雨季的年龄。她们都有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闺阁里她们一定坐着一个有一个的春梦,不管是飞上枝头做凤凰还是过平民老百姓的生活,幸福就好。就这样她们进入了皇宫去寻求自己的幸福。都说“宫门一入深似海,不知萧郎是路人“,有没有“萧郎”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她们一脚踩进了皇宫,就是他们“憧憬”幸福的开始,不管好也罢坏也罢就只能认命了。只是她们都是幸运的得到了皇上的宠幸,历程也是艰辛的。就这样一夜之间麻雀变凤凰。 其次,是以色乞宠的真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白居易对杨贵妃的真实写照,体态丰腴肥美,于是有了“环肥燕瘦”一说,北辰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是美的化身。杨贵妃“集三千

宠爱于一身”不得不说她是美得。正是她的美得到唐明皇的宠幸,并一直宠爱着知道马嵬坡兵变。 王昭君也是一位美得惊人的女子。坐拥三千后宫佳丽的汉元帝命毛延寿到民间为其挑选美女画成画像以供筛选。毛延寿藉此机会敛财,见到王昭君“生得光彩照人,十分艳丽,真乃天下绝色。”便向她索要百两黄金,将她选为第一。昭君“一则说家道贫穷,二则倚着容貌出众,全然不肯”。王昭君说这些话是有底气的。或许她家里真的很穷掏不起百两黄金,但我觉得她更自信自己的容貌。只是她不懂得人情世故,就是容貌再美,也是要走点弯路的。最终毛延寿便点破美人图,令昭君退居永巷。三年之后,再一次昭君夜弹琵琶抒怀时遇到了汉元帝,元帝惊其美貌,将昭君宠幸,爱护有加。三年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是个多么久远的数字,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期盼。不过遇见就好。 她们两个最终受到君王的宠幸,不管从中走了多少弯路。美貌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接近君王的一种契机。所以美貌成了那个时代接近君王的通行证。 最后,她们的命运是相同的。“自古红颜多薄命”,她们最终香消玉殒,留给后人的是叹息和无奈。 在马嵬兵变,唐明皇不得不杀杨国忠和杨贵妃以平民愤,唐明皇自身难保,只好将她赐死,她虽然说“妾死不足惜,但主上之恩,不曾报得,数年恩爱,教妾息生割舍?”却希冀唐明皇能救她,但唐明皇狼狈不堪,根本救她不得,她最终在马嵬坡自缢,结束了年轻的生命。“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

方鸿渐

方鸿渐的“围城”亦是大众之写照 文学院06级17班王长月 200502631628 【摘要】: “《围城》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他写出了灰色知识分子在人生、爱情、家庭等方面的悲剧性命运”[1]尤以方鸿渐为首,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存在。方鸿渐总是走不出“围城”,本文力图解读这一人物,分析人物的多重性格的复杂性,试图从中得到某些启发。 【关键词】:矛盾围城出路 《围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者型作家钱钟书的小说代表作。钟书说:“我想写的是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2]小说就是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事业、婚姻、家庭人生四部曲贯穿始终,描写了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的畸形人生。取意为“婚姻好比一座城堡,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冲出去。”作品以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和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性格及透辟的现实主义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本文试图从主人公自身性格的角度来找寻形成其悲剧命运的根源,从而试图引发我们对自身性格心理劣根状态和我们的生存困境的哲理性思考。 人的心理活动和意识反映了人的深层次的思想性格。方鸿渐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意识就反映了他更为复杂、深刻的思想性格。小说中人物苏文纵曾向方鸿渐说道:“……你在大地方已经玩世不恭,倒向小节上认真,矛盾得太可笑了。”不错,我们略加分析研究方鸿渐这个艺术形象,就会发现:他是一个通体都表现着矛盾的人物。他的思想性格非常复杂,既有着肯定性因素,也有着否定性因素,而且这两种因素十分自然地交织、融合、统一在这一个人物身上,他是一个典型的正反两面性格紧密交融的艺术复合体。 他对生活始终是无目的地妥协盲从,在他身上似乎还能见着纨绔子弟的影子,但他的善良、美好又同时呈现在我们跟前。高中时方鸿渐听任家人的意见和周家小姐订婚,等到进入大学,看到男女同学自由恋爱,才后悔当初不应该听任家人意见早订终身。在欧洲游学几年,“兴趣颇广,心得全无”,归期将至时迫于父亲和岳丈的厚望,买了一张博士假文凭。回国下船后几小时方的内心感受是“上岸时的兴奋,都蒸发了,觉得懦弱、渺小,职业不容易找,恋爱不容易成就。”回国后他在准岳父的扶持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可作为一个堂堂男子汗,他竟没想着要为自己的以后做一番事业出来,反而这样安于现状,继续着懒散的生活。可是不能因为这样就将他定位为一个纨绔子弟,他在某些行为中也流露出他的人们常有的美好的品质,他无情地讽刺他以前的留学经历“那种人念念不忘是留学生,到处挂着牛津剑桥的晃子,就象甘心出天花变成麻子,还得意自己的脸像好文章加了密圈呢”。他向苏文坎和唐晓芙发表的关于政治的“宏论”,一针见血地针贬了时弊,他工作的上海华美新闻社,由于坚持抗日主张而遭到敌伪恐吓和租借当局警告,汉奸沈太太牵线故伪又要收买这个孔闻社,总编辑王先:生愤而辞职,他也出于爱国心和正义感不惜丢掉饭碗随王先生一齐辞职。当他和妻子吵架离家后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目不转睛地盯着橱窗里各式糕点的可怜老头时,他竟“叹口气,掏出柔嘉送的钱袋来,给老头子两张钞票”。 未婚妻的死成全了他在感情上的自由选择,正是这份自由让他在恋爱、婚姻中的矛盾更为明显。从归国之期开始他就迷失在情感自由的阵营里,最终都一一以失败告终。他可以“开放”地对待一段他不那么认真的恋情,在留洋回国的船上,方鸿渐被“没良心”的鲍小姐诱惑,他追求鲍小姐,鲍小姐也对他眉来眼去,由情欲所驱动与鲍小姐做下了荒唐事。被被鲍小姐甩了之后,他虽有种失落:“一向还自鸣得意,以为她有点看中自己,谁知道由她摆布玩弄了。”但很快他又反过来安慰自己,“反正自己没有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得什么可怨的”。可见,他对这份“感情”根本就是逢场作戏罢了。可是在面对自己后来感情时,他却表现出了严肃、认真、热烈、诚挚。面对苏小姐的百般殷勤他虽恨自己没有快刀斩乱麻的勇气,自认是个“道义上的儒夫”。但又因为苏小姐的恩威并施,不得不经常奔走于苏小姐家。最后又因为他的不爱而“爱”招致苏小姐的仇恨以致一系列的报复行为。而当他在面对自己从心眼里爱慕的大学生——“摩登文明社会的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时,他则表现出难得的热诚、真挚,在她面前,他找到了作为男人的全部尊严和快乐,因而对她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爱恋。当苏文纨从中作梗,两人又因为一系列的阴差阳错而分了手,他自己又劝慰自己道:“狗为着求水里的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见的影子了。”但他这样的安慰并没有让自己心服,后来他又觉得“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变了相,…宛如与活人幽灵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阴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人家的天地里,他进不去,而他的天地里,谁都可以进来”。对于孙柔嘉,他只是出于道义上地在从上海到三闾大学的路上帮助她。然而却被逼落入煞费苦心、工于心计的孙柔嘉设计的“围城”,糊里糊涂地结了婚,进入了“金漆的鸟笼”。婚后,孙不满于方鸿渐那封建大家庭的陈规陋习,忍受不了公婆及弟媳的冷遇,满腹牢骚。而方受到了孙的姑妈轻视,脸上无光,气愤万分,更不愿意当“资本家走狗的走狗”。后来报馆因言辞激烈,在敌伪政权的高压下逼走了正义的王先生,他也就跟着辞职了,而孙却怎么也不会谅解方鸿渐,因他的大义更加破坏了她现实小家庭生活,婚姻也就迅速地破裂了。终于,他一步一步地走进“围城”,一步一步地走进绝望。 方鸿渐在面对人情世故和事业前途时表现得笨拙与无能,志大才疏。正如赵辛楣说他“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他留学回国,原想有所作为,要为外患内乱频仍的祖国服务,可实际又得过且过,连找个饭碗也屡次碰壁,更不用说事业、理想和成就了。准岳父热心挽留,方鸿渐感激地做了周经理点金银行里的一个挂名的小职员,后因方无意中得罪了岳母周太太,因此银行小职员的下岗在所难免。“失恋继以失业”的方鸿渐又在朋友赵辛楣的帮助下到三闾大学任教,他本来是带着热情和希望的,可是在这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到处充斥着无聊、虚伪、自私,上下级、同事之间无不趋炎附势,勾心斗角。在这种遍布人生陷阱、乌烟瘴气的生活氛围中,软弱的知识分子方鸿渐无法立足,彻底失望。“人好象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 方鸿渐遇人遇事皆表现得懦弱、无知,进而向面前的“墙”屈服;到他参与教师间明争暗斗的时候,已变得无聊、虚荣、易怒,学会算计别人。若说爱情的“围城”使方鸿渐的心起了茧子,那么三闾大学的“围城”则完全使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那“战前读书人的标劲”已不复存在了。三闾大学呆不下去,又在赵辛楣的介绍下进了报馆。报馆辞职后,方鸿渐又准备让赵辛楣为自己在重庆找工作。可见方鸿渐的依赖性极强,一个留学归来的人,自己不出去找工作,一直依靠朋友赵辛楣,志大才疏。 方鸿渐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有为的精神,缺乏坚定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很容易被环境和他人左右。方鸿渐的围城却仿佛是一种天意作弄,而不仅仅是人为的逼迫。人们常常说命运,说命中注定,说人争不过命。这个命运,其实就是每个人寄身于其中的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只是人们常常说不清楚自己所依存的环境,说不清楚自己与这个环境的关系,所以,只好用命运来概括。方鸿渐不分是非善恶,不涉恩恩怨怨的孤独与脆弱的受难者境况,就是对此极生动的写照。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西学东渐的过渡时期,西方的现代文明已介入到了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社会中来了。两种迥异的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使接受两种教育的人在心理、行动上承受着巨大的反差。方鸿渐正是中西两种文化教育的代表。他出身于传统士族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可谓“家学”深厚,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而四年的留洋生活,再加上他生活在“五四”后思想文化大变革的三十年代,因而他的性格中被注入了一些“新”的现代精神。 旧的、传统的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将社会的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欲求,从而使人时时处处以公众的道德尺度制约自己的行动,异化自我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西方文化强调个人,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鼓励个人的发展。后者唤起了方鸿渐个人意识的觉醒,使他想超脱世俗,追求自由自主的生活。然而民族文化不仅存在于他身外,限制着他的追求,更沉淀于他的内心,成为他自身心灵的枷锁。这两种文化在方鸿渐身上调和的结果是:他既丧失了传统文化带给他消融个性、宁静超脱的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