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学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中学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中学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中学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中学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初中物理《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1 《简单机械》主题单元教学设计适用年 八年级 级 所需时 5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研究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简单机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经历了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所以在本章一些探究实验可完全放手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本章教学内容容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元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用其来解决简单计算、探究滑轮组的省力规律、机械效率的概念及机械效率的测量和相关计算。 单元学习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探究、利用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利用本章公式进行计算。 本单元划分为三个专题:认识杠杠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和探究滑轮组的省力规律;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报告单、一份“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报告单;学习收集数据,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杠及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的一些应用。 4(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及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 轮组 5(能运用滑轮组用力规律公式进行计算。 6(了解其他简单机械。 7(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 8(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高一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

[做一做]用图钉和细绳画椭圆 可以用一条细绳和两图钉来画椭圆.如图所示,把白纸钉在木板上,然后按上图钉.把细绳的两端系在图钉上,用一枝铅笔紧贴着细绳滑动,使绳始终保持张紧状态.铅笔在纸上画出的轨迹就是椭圆,图钉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叫做椭圆的焦点. [想一想]椭圆上某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与椭圆上另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有什么关系? 2.开普勒第二定律 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板书)。 展示问题: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如果一颗行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它在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近日点)和最远的位置(远日点),哪点的速度比较大? 教师:如图所示,行星沿着椭圆轨道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如果时间间隔相等,即t 1t 2=t 3t 4,那么面积A=面积B .由此可见,行星在远日点a 的速率最小,在近日点b 的速率最大. 3.开普勒第三定律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板书)。 若用a 代表轨道的半长轴,T 代表公转周期,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比值k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恒量.只与太阳有关。 参考资料:给出太阳系九大行星平均轨道半长轴和周期的数值,供课后验证。 [课堂探究]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播放九大行星沿各自轨道运动的课件,使学生对多数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有一个感性认识. 教师:实际上,多数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所以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能够按圆处理.开普勒三定律适用于圆轨道时,应该怎样表述呢? 1、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2、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大小)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3、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行星 27.3220.3844月球 10.0424同步卫星 601884495海王星 306862869天王星 107591426土星 4333778木星 3.36×1018 687228火星 3.31×1018365149地球 3.35×1018225108金星 3.36×101887.9757水星 K 值 公转周期(天)半长轴(x106km)k T a 23

初中物理《压强》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可编辑修改版)

《压强》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适用年 八年级 级 所需时 4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主题单元内容是在前面力的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时需用到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重力、密度,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等重要知识。所以,本章知识也是初中力学知识的延续和综合,学习这些知识对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知识较抽象,学生感性经验少,所以应加强实验,如探究液体的压强,了解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更

多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划分三个专题:认识压强的概念;探究液体压强及大气压强的特点;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单位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掌握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特点,及决定液体压强的因素,知道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难点:对压强定义式的理解和应用;对液体压强特点的探究和理解;大气压强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报告单、一份“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利用身边常见废旧物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挖掘身边资源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GDXIANG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板书:第一节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尝试题 投影出示尝试题(一): 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最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

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板书:一、功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3分钟后,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 师:题1展示的三个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都使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都对物体做了功。 师:你们中谁能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题2、题3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不做功? 生:当力作用在物体上,不能使物体移动,不做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七单元力(单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 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速度的计算 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8课时。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 第四节测平均速度1课时 复习和总结 4课时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对的吗,果真如此吗,看课本上两幅图,先自己感觉一下长短大小,再测量一下,比较前后是否一致。 (二)讲授新课 1.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2.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上海初中物理教案(纯知识点)

第一单元声与光 要点提纲 一、声音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而产生的,所以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2.声音的特征 a.响度:声音强弱的程度,响度与声波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距 离有关; b.音调: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即发声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与 声音的频率f有关; c.音色:随着发声体的不同而不同。 3.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声波 称为次声波,超过20000赫兹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4.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 5.噪音的控制:(1)控制噪声源;(2)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3)保护受噪声影响者。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0×108米/秒,这是目前宇宙中的极限速度。 2.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电灯,蜡烛等。 3.光线:一条带箭头的直线形象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太阳光发出的光线照射到地球上时近似认为是平行光,而蜡烛,电灯之类的点光源发出的光为放射状光线。 三、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N:法线 入射线 反射线 θθ 应注意的问题:关于反射定律的中考题型,考作图题的概率比较大。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入射角和反射角是入射光线和 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不能写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 有入射光线才有反射光线的),反射定律适用于任何反射面,包 括曲面,但是初中阶段只讨论平镜面反射。 四、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平面镜成像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3.成像规律: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为正立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注意:作图的时候物用实线表示,虚像用虚线表示,实像用实线表示。 五、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的时候,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特别的,当光垂直入射到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总是位于法线的两侧;折射线、入射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r)。 音色

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 《光现象》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声现象》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蚕岗中学苏锦兰 一、基本信息 1)学科:物理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级(册):八年级上册 4)课题名称:《声现象》 5)课时数:1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征,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3.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4.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知识结构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①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物体的振动、介质)②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 2、声音的特征①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②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③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噪声①噪声和乐音的区别②噪声的来源和分类③噪声的级别和危害④噪声的控制控制噪声声源、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4、人耳听声①听觉及骨传导②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超声波及其应用次声波及其应用 ③声音传递信息、具有能量 四、学法指导1.重视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法.2.固体、液体、气体可以发声,也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3.如何改变乐音的特征4.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并非人耳都能听到 五、教学时长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知识点的复习 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实验: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方法:比较法转换和放大 声音的传播:介质结合课本图1.1—4、1.1—5、比较两次实验中听到的声音不同,分别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可以在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理想化思维的方法,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推理) ①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什么?(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③声音在介质中以何种形式传播?(波)观察课本图1.1—6 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是否相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的快)(举例) 2、声音的特征①自然界的声音千差万别,我们怎么区分它们?②声音有哪些特征?声音的特征又分别于什么有关?③大声说话和轻言细语是什么不同? 1)、音调:声音的高低

推荐-初中物理《生活用电》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精品

《生活用电》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单 《生活用电》 元标题 适用年 新人教九年级物理 级 所需时 2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生活用电》这一主题单元,是九年级物理的第十九单元。 本单元是在学习过电路、电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既是旧知识的应用又是新知识的探索。通过学习本单元教材的知识,学生能知道家庭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理解家庭电路布线示意图,学会电能表读数及简单计算。了解火线、零线,试电笔、三线插头的构造及使用。知道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和后果,知道保险丝的作用。知道日常安全用电常识,规范日常用电行为,了解触电类型。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家庭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了解其作用,理解家庭电路布线示意图。 2、学会电能表读数及简单计算。 3、了解火线、零线,试电笔的构造及使用。 4、认识三线插头的构造,会画灯泡、插座的连接电路图。 5、知道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和后果。 6、知道熔丝的作用,会正确选用熔丝。

7、了解触电类型,知道怎样做到安全用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大胆质疑,体验成功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 2、初步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对应课标 1、了解家庭电路。 2、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主题层面问题: 1、你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吗?各组成部分有什么作用呢? 2、你知道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吗? 3、你知道哪些安全用电的知识? 专题划分专题一:家庭电路( 1 课时)专题二:安全用电( 1 课时)

(完整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热机教学设计 教师胡静年级九年 级 学生人数44 授课时间9.12 课题热机课时安排 1 第 1 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主要通过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 主要结构;大致了解内燃机工作时,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情况;了解 内燃机在现代生活,特别是交通方面的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热机只有一些浅显的认识,由于条件限制,又 不可能到热机生产厂去参观。因此,在本节课中,利用多媒体进行 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让学生很直观的去了解热机内部的构 造及工作过程,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很容易让他们掌握本节课的内 容。 二、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机中能量的转化,知道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要区别;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认识效率。 3、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 2、利用模型和课件动画演示并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 作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了解这些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技术进步在工 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和联 系。 ·教学难点掌握四冲程内燃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了解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主 要区别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物体本身和升高的温度有关,人们烧水都需要热量,这些热量是怎么得到的?(由生活中的常识引入新课,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 受。) 二、新课教学 1、讨论:用燃料燃烧来烧水,常常看到壶盖被顶起来, 这是为什么呢? 2、多媒体动画播放:在试管中装些水,用橡皮塞塞住, 加热使水沸腾,会看到什么现象?讨论这一过程中能量 的转化情况、安全性和改进的方向。(注意:软木塞不 要塞得过紧,免得试管炸裂伤人)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参赛范例

《比热容》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 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 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 教学时间 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三篇】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三篇】 【导语】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无忧考网为大家准备了高中物理教案范文【三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涡流》 知识目标 1、知道涡流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涡流对我们的不利和有利的两个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利用;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本节是选学的内容,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等.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或者知道学生阅读.什么是涡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涡流和自感一样,也有利和弊两个方面.教学中应该充分应用这些实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方案 一、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可用事物或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铁芯都不是整块金属,而是由许多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 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从而引出涡流的概念:什么是涡流? 把块状金属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或者让它在磁场中运动时,金属块内将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金属块内自成闭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涡,因此叫做涡流. 整块金属的电阻很小,所以涡流常常很大. (使学生明确: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同样遵守电磁感应定律.) 二、涡流在实际中的意义是什么?

⑴为什么电机和变压器通常用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就可以减少涡流在造成的损失? ⑵利用涡流原理制成的冶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炉有什么优点? 电学测量仪表如何利用涡流原理,方便观察? 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学生看书、讨论回答 三、作业:让学生业余时间到物理实验室观察电度表如何利用涡流,写出小文章进行阐述. 篇二:《电势差电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社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4、5节的内容,本节处在电场强度之后,位于静电现象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电场对电荷做功的角度出发,推知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利用定义法给出电势的定义,并通过电势描述等势面,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对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给予了思维上的指导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电荷及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知识,对本节的学习已具备基础知识,但不够深入,仍需要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概念的引入和对其物理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高中新课程总目标(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体性、发展性、和谐性)、本节教材的特点(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和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理解电势差与零点电势面位置的选取无关,熟练应用其概念及定义式UAB?WAB进行相关计q 算。明确电势差、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2、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的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说明

物理教学设计(前后呼应、具体能落实) 一:指导思想:(以课程理念、课程纲要为依据。结合实际,体现指导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经历获取的过程,不同学生在过程中体会研究方法,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通过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过程,揭示等物理现象(或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过程,得出现象(或规律) ”。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学习的内容、方法、能力;本课的性质;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和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和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理解(认识、了解) 知识,了解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已有知识、经验、习惯对本课学习的有利、不利因素;本课学习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 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另外生产生活中的、等现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基础;再有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习已具有了、等知识,初步学会了等方法。具备了(观察、实验、思维、归纳、分析、推理)等能力。 但是生活中等现象得到的片面结论,也影响着学生正确认识的形成;另外多数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四:教学目标:(针对内容,简练) 1.知识与技能:(行为动词+本节课的知识点) 《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 2.过程与方法:(要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不能太笼统) 通过经历(尝试、观察、探究)的过程,了解(认识、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升能力(动手能力、读图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归纳结论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初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分析本单元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3、内容结构(知识结构) 4、三维教学目标 5、教学重点与难点 (1)突出“教学重点”。(2)突破“教学难点”。 6、教学策略 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7、课时安排 本单元所需课时数。 二)课时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 ?重点:怎么强化? ?难点:怎么突破? 3、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情境教学、实验探究等。 4、导学流程 (1)情境导入,展示目标(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3)展示反馈 (4)精讲点拨(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疑难问题和规律性问题) (5)课堂小结(收获、不足、改进) (6)达标测评(基础性的)(7)拓展提高(开放性的)课时备课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导入:体现新旧知识的衔接,与本课知识要联系紧密; (2)学习目标:力求简明扼要,目标不宜过多;(3)自主学习:自学内容应具体到那一页那些段落。学案的设计要适当留有空白,让学生记录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合作交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引导学生探讨与课本知识密切关联的问题,与教材无关的假问题应予剔除。 (5)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的疑点,困惑点,适当点拨,注重引导。 (6)达标训练:题目不宜过多,类型要全,要有代表性和层次性。 (7)拓展提升:适度拓展,要考虑到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 (8)课后作业:作业注重 梯度,分层次布置,提倡有 选作作业。 教学流程与模式:三四五教 学模式 三阶段是指: 课前预习——课上探究 ——课后训练 四环节 : 课堂教学的十六字方针: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交流), 精讲点拨, 有效训练”。 五课型: ?新知探索课 ?知识梳理课 ?习题训练课 ?检测讲评课 ?实验探究课 一、新知探索课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1)明确预习目标。 (2)完成预习问题。 (3)巩固预习效果。 (4)发现预习疑惑。 2、课内探究 (1)情境导入,确认目标。 (2)预习总结,自主研修。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4)精讲点拨、跟踪训练。 (5)归纳总结,应用达标 3、课后练习 (1)延伸训练。针对本课 时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后作 业。作业要具有巩固性、适 量性、针对性、落实性。或 布置有关研究性学习活动。 (2)反馈评价。教师对学 生的课后作业应及时批阅, 对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对存 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反馈 矫正。 二、知识梳理课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1)明确复习目标。 (2)梳理知识,构建网络。 (3)自我检测。 (4)预习总结。 2、课内探究 1)预习总结,展示问题。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精讲点拨、总结升华。 (4)深化训练,提升能力。 (5)反思总结,随堂检测。 3、课后练习 (1)达标训练。对学生的 薄弱环节以及重点知识与 方法,再精选相应习题进行 课后训练检测,使学生对所 学知识进行内化整理,把知 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 中。 (2)反馈评价。通过教师 收缴批阅或学生互批等方 式,了解达标训练情况。针 对达标训练中再次出现的 问题,教师进一步在知识理 解、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技 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同时还应设计一定量的补 充练习题,进而达到知识的 巩固与迁移。 三、习题训练课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1)明确目标。 (2)知识梳理。 (3)自我检测。 (4)自我反思。 2、课内探究 (1)预习总结,搜集问题。 (2)典型引导、自主练习。 (3)合作交流,反思内化。 (4)重点点拨,方法指导。 (5)反思总结、变式训练。 3、课后练习 (1)二次过关。针对出错 多的练习题目,再设计类似 的变式训练题,进行二次过 关,以检查学生改错程度和 掌握程度。 (2)反馈评价。教师应及 时批阅二次过关训练题,并 做出相应的反馈和矫正。 四、检测讲评课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1)分析体验。 (2)纠错寻因。 (3)查漏解惑。 (4)总结反思。 2、课内探究 (1)考情分析,确立目标。 (2)自主合作,互补完善。 (3)展示思路,暴露问题。 (4)释难答疑,方法指导。 (5)变式训练,升华提高。 (6)反思总结,自我整理。 3、课后训练 (1)二次达标。针对学生 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普遍 性问题,再设计一些相应的 逆思路题或变式题进行二 次过关考试。题目要针对学 生在考试中暴露出的主要 问题,题量不要太大,要求 学生限时完成。 (2)反馈评价。教师要及 时批阅二次过关试卷,并做 出相应的反馈和矫正。 六、实验探究课环节解读 1、课前预习 (1)明确实验目的。 (2)了解实验原理。 (3)知识链接。 (4)提出猜想,设计实验 方案。 2、课内探究 (1)明确任务,强化要求 (2)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3)小组互助、合作探究。 (4)交流体会,升华提高。 3、课后延伸 1)完成实验报告。根据实 验过程、结果、结论完成实 验报告(实验方法和经验总 结可以小组为单位,以书面 形式写好)。 (2)拓展思考训练。教师 设计少量与本实验相关的 拓展思考题和实验练习题, 引导学生将教材中部分实 验进行变式重现,要求学生 限时完成,及时批阅。 三级学案(预习、讲授、训 练学案): (一)预习导学案 1、预习目标 2、预习重点难点 3、预习提纲 4、预习流程 (1)自主预习 (2)自我检测 (3)梳理疑难

【物理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物理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摘要: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所选教材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 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 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103kg/m3 练习ρ的写法练习单位的化法交流与讨论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计算石碑质 量小结密度的意义,用密度计算的注意事项教学反思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 物理教学设计教学题目第二章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所选教材物理(人 民教育出版社编著)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 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 之一—密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 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敢于大胆提问,乐于主动探究日常现象中的 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 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本节内容理论性和概念性比较强,如果按以前的传 统教学讲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利用新课程标准,可以采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由老师在实验 过程中讲解密度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2、实验探究教学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 换算 3.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内容的问题) 1、用纸包着一块肥皂 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 的质量大得多。 2、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 又是相同的。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doc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模板 篇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篇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物理教学设计(前后呼应、具体能落实) 一:指导思想:(以课程理念、课程纲要为依据。结合实际,体现指导和实效性。)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经历获取的过程, 不同学生在过程中体会研究方法,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通过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过程,揭示等物理现象(或规律)。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创设情竟”、“提出

E :=1= 会了等方法。具备了 (观察、实验、思维、 归纳、分析、 问题”、“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过程,得 出现象(或规律)”。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学习的内容、 方法、能力;本课的性质;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和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 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 生学习和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 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理解(认识、了解)知识,了解 的研究 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 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已有知识、经验、习惯对本课学习 的 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另外 生产生活中的、等现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基础;再有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习已具有了、等知识,初步学 推理)等能力。但是生活中 等现象得到的片面结论,也 影响着学生正确认识的形成;另外多数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 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 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 知识。

初中物理压强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压强》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适用年八年级 级 所需时4课时 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主题单元内容是在前面力的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时需用到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重力、密度,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等重要知识。所以,本章知识也是初中力学知识的延续和综合,学习这些知识对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章知识较抽象,学生感性经验少,所以应加强实验,如探究液体的压强,了解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专题划分三个专题:认识压强的概念;探究液体压强及大气压强的特点;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单位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掌握液体压强和知道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及决定液体压强的因素,大气压强的特点,

系。 难点:对压强定义式的理解和应用;对液体压强特点的探究和理解;大气压强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本单元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预期学习成果:小组完成一份“探究液体压强”的实验报告单、一份“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报告单;利用身边常见废旧物品,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挖掘身边资源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单位、,知道生活中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掌握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沪科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及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

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及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及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教学点滴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