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姓名XX班号院系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同组姓名无指导教导☆☆

一、课题名称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探讨

二、课题内容

任何建筑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环境的好坏对于建筑的影响甚大。要想使建筑与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必须从各个方面来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同时在建造建筑的时候必须明白建造它的目标和价值,更要关注人们从思想和文化上对它的认识,并应尽快地将认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条件来美化环境。

本文针对周围环境对建筑和人的心理等方面的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建筑与环境融合的实例,就如何使建筑与环境完美的融合创造环境优美的文教建筑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三、课题任务要求

1.观点正确,论证充分。

2.结构合理,逻辑严密。

3.满足一定的阅读量。

四、同组设计者

五、主要参考文献

王湘鹃.建筑与环境.《建设科技与管理》2009年地2期;

郭明卓. 建筑环境——广州体育馆设计的启示. 《建筑学报》2009年3月;

《设计作品》专栏. 《建筑学报》第52期;

邓其生. 番禹余荫山房布局特色.《中国园林9卷》2010年1月;

朱清贵. 浅谈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山西建筑》2010年3月第31卷第6期; 杨洪勋.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北京出版社/文津出版社.2009年4月

(日)日本建筑学会. 《资源、能源与建筑》.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1 月

指导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5)

引言 (6)

一、建筑与环境的构成 (7)

1.建筑与环境概述 (7)

2.建筑与环境的构成要素 (7)

2.1 色彩及外形设计 (7)

2.2 地面高差的处理 (7)

2.3 建筑小品 (7)

2.4 水体 (8)

2.5 绿化 (8)

2.6 雕塑 (8)

二、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8)

1.建筑与环境的联系 (8)

1.1 建筑地段的选择 (9)

1.2 建筑的平面布局 (9)

2.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9)

2.1 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两种观点 (9)

2.2 两种观点的对立统一 (10)

三、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的实例 (11)

1.基本概况 (11)

2.图书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11)

2.1 图书馆建筑与公园山水的融合 (11)

2.2 图书馆建筑与公园内涵的融合 (11)

2.3 图书馆建筑色彩与公园景色的融合 (12)

2.4 图书馆建布局与公园地形的融合 (12)

2.5 图书馆建筑的出入口与公园连接的融合 (12)

四、使文教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对策与建议 (13)

1.基地选择 (13)

2.设计思路 (13)

3.设计形式 (14)

4.总体布局 (14)

5.建筑造型 (15)

6.空间组织 (15)

7.表现手法 (15)

结束语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摘要

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任何建筑物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环境的好坏对于建筑的影响甚大。

建筑构成环境,注意环境分析是革新建筑设计观念并使之走向本世纪的重要环节。建筑与自然环境均是共生、共荣、共乐、共雅,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为化,是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因此在建筑创造的时候,必须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针对目前国内建筑中存在忽视建筑地域特色等问题 ,从土地、人性等方面加以分析,使建筑与所处环境在互相融合基础上对环境起到提升作用 ,以刺激促进共同发展。特别是现代文教建筑更应该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兼顾建筑与环境的共融共生,以达到肃然雅静,溢满浓厚的书香气息和淡淡墨香的效果。

关键词:建筑;环境;融合;

引言

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概括地说,这种思想是以人为主体的思想,从关心人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出发,从关注人类适应、调节、改造环境的建筑经验出发,以建筑的环境以及建筑所处的特定位置和氛围作为建筑形式的外在作用要素,创造建筑的形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哲学。而有山有水:山清水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正是文教建筑内涵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书院、学府是大儒或名流学者们修身养性、讲经论道之所,是广大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今人的印象中,其建筑风格形象是层层递进,对称整齐,山清水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肃然雅静,溢满浓厚的书香气息和淡淡的墨香。而现代意义上的高校建筑,既是学子们重要的学习场所,也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场所。

那么我们如何将文教建筑与环境完美的融合呢,本文针对周围环境对文教建筑和人的心理等方面的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影响,结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环境的融合进行了分析,就如何使文教建筑与环境完美的融合创造环境优美的文教建筑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建筑与环境的构成

1.建筑与环境概述

一栋建筑物的存在,自然把空间划分为两部分:建筑内部使用空间与外部环境空间,两种空间存在这互补关系。特别是文教建筑要求体现出肃然雅静,溢满浓厚的书香气息和淡淡的墨香的环境特色,对人的情操陶冶、修身养性以及城市形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文教建筑环境设计的尺度、色彩与质感等都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建筑的感觉,环境对建筑物骑着装饰、点缀及烘托的作用。优秀的建筑环境设计可以使一栋毫无个性的建筑物重现生机,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物需要不同气氛的的环境空间与之相依托。建筑物与环境对人产生直接的视觉影响和感受,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对人们的行为起引导作用。因此建筑与环境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的有机整体。

2.建筑与环境的构成要素

2.1色彩及外形设计

地面以色彩为主,确定了整个环境的基调,它可以与建筑物的色彩构成对比或统一。同时色彩应充分考虑所处的环境,整个地面在小环境中仅起到背景作用。在同一环境氛围下,亦可通过局部不同色彩的处理,去区分不同功能的局部空间,对人们的行为起限制或引导作用。

2.2 地面高差的处理

利用对地面高度变化的处理,对人的行为空间的划分更加准确,界面更加清晰。当高差不大时,内外空间比较宽敞:高差较大则低处可形成封闭的空间,高处可以俯视,保证良好的视野。

2.3 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处于从属地位,有些在环境中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使用要求,而且

成为视觉景观,并与周围的环境设施保持协调,这些小品虽然对环境的构成不起作用,但由于具有照明、指示、显示时间、供人休息闲坐等使用功能。同时这些小品的形态及色彩,基本不受其功能的限制,设计者完全可以根据环境氛围的需要来确定其形式与色彩,对环境起很好的装点作用。

2.4 水体

人与水、环境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水体在建筑环境设计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没有水的环境是一个缺乏生气的环境。水在设计应用中,又分为静水与动水。西方古典园林是讲动的,园林中多采用喷泉、流水、瀑布等;中国古典园林是讲静的,园林中多采用大面积假山、湖泊等,以静制动,同时水面也扩展了空间的深远感,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感受,达到了恬静与自然环境合一的境界,因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便成为了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哲学。

2.5 绿化

绿化在环境设计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城市绿化(包括文教建筑环境)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树木、草地、花坛。树木除了对生态环境具有物理和化学作用外,在城市环境中还负担着满足人们视觉要求和心理需求的任务。树木使各种类型的建筑物结合在一起,相互映衬,使环境协调统一,也软化了建筑物僵硬的直线条,并且在形态上、色彩和纹理上都和建筑物成强烈的对比变化。2.6 雕塑

雕塑是丰富、美化空间环境的手法之一。人的视觉中,从建筑环境这一较大的空间中,它的视线必然要寻找一个停留点,环境雕塑往往起此作用。

二、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建筑与环境的联系

任何建筑必然要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联系,在受到环境包容和制约的同时,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形成新的环境景观。环境的好坏对于建筑的影响甚大,特别是影响着建筑的平面布局、外观造形、立面装饰等。

1.1 建筑地段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建筑地段,应根据建筑本身的性质、要求、使用功能、实际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选择。古今中外的建筑师都十分注意,特别重视建筑对于地形、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并最大限度地使建筑能够与环境取得有机的联系,使建筑与环境做到“形”、“色”与“境”完全融合。物色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于文教建筑尤为重要,因为文教建筑文化氛围很浓厚,要求环境安静优雅。

1.2 建筑的平面布局

建筑整体环境布局借鉴中国庭园式、风景园林式及规整式处理手法,将文教建筑的空间划分成各具特色的景区或景点处理,使建筑与环境相互因借,巧妙联系,有节奏和韵律,获得统一基调下各具特色的景观。

在人流量大的内庭院空间,室内环境需要调剂,如图书馆,是以近赏景来构成庭中景象。庭园布置内以水为题,用小水面来改善室内小气候,颇具清幽深邃之趣;小池精巧别致,水边的碧竹疏秀清丽,太湖景石玲珑多姿,显出其透、漏、瘦的特性;丹桂、腊梅用花香雪气的美景衬出庭中早春园色的意境。景之优不在于多寡贵在特色,只有顺应自然富于意境,才能获得良好的组景效果。形态各异的庭园布景与建筑串连成一个整体,使校园空间有主有次,有抑有扬,有动有静.通过活泼多变的空间处理和精心经营的绿化配置,使自然美与艺术美融合一体,取得良好的空间艺术效果。

2.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不同建筑师的看法也各不尽相同。

2.1 建筑与环境关系的两种观点

美国建筑大师莱特认为“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莱特是以他的浪漫主义的“草原式”建筑成名的,“草原式”建筑这一名称正是他用来形容其作品与美国西部一望无际大草原相结合之意。从“草原式”建筑开始而逐渐形成的“有机建筑”论,则更是进一步地为他疯狂地追求自然美,奠定了理论基础。简言之,建筑就是应当模仿自然界有机体的形式,从而和自然环境保持着和谐一致的关系,这种观点应当说是处理建筑和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有代

表性的主张。

但是,建筑师马瑟·布劳亚的观点与建筑师莱特的观点针锋相对。她在谈到“风景中的建筑”时说:“建筑是人造的东西,晶体般的构造物,它没有必要模仿自然,它应当是和自然形成对比。一幢建筑物具有直线的、几何形式的线条,即使其中也有自然、曲线,它也应当明确地表示出它是人工建造的,而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我找不出任何一点理由说明建筑应当模拟自然。模拟有机或者自发长出来的形式”。认为建筑是人工产品,不应当模仿有机体,而应当与自然构成一种对比的关系。

2.2 两种观点的对立统一

在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上,观点虽然截然不同且对立,但是它们是不是可以并存的呢?莱特主张建筑与自然协调一致,其最终的目的无非是使建筑与环境相统一。布劳亚虽然强调建筑是人工产品,但并不是说它可以脱离自然而孤立的存在,她在一本书中写到:“建筑就是建筑,它有权利按其本身存在,并与自然共存。我并不是把它看成孤立的组合,而是和自然相互联系的,他们构成一种对比的组合”。从这里可以看出,以上两位建筑大师的观点尽管所强调的侧重不同,但都不否定建筑有着与自然环境共存,并互相联系,这实质上就是建筑与环境的相统一、相融合。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主要是指两者联系的有机性,它不仅体现在建筑物的形体组合和立面的处理上,同时还体现在内部空间的组织安排上。例如莱特“流水别墅”和“西塔里森”都是建筑与环境互相协调的范例。这两种建筑,从里到外都和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用莱特自己的话讲:“就是体现出周围环境的统一感,把房子作为所在地段的一部分。”

由此看来,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利用,不仅限于临近建筑物四周的地形、地貌,而且还可以扩大到相当远的范围。如美国某住宅设计:地段座落于挟长的湖岸的北端,四面环山,岗峦起伏,并有数个山峰兀立于湖岸两侧,风景十分优美。为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景观,使建筑呈“T”形,背山面水,并使建筑物的一端悬挑到水面中去,不仅建筑物的外部形体与近处的地形、地貌结合得巧妙,而且在内部空间的安排上又考虑到从各主要房间都能透过窗户看到远处的山峰。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内在有机联系,既体现在外部又体现在内部,

既涉及近处又涉及远处。

三、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的实例

由此看来,周围环境对建筑和人的心理方面的影响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要想使建筑与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必须从各个方面来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条件来美化环境。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是实际意义的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1.基本概况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位于学院正大门的东面,坐落于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徐特立公园里面,建筑面积17000㎡。藏有纸质图书70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阅览室可同时容纳1500人阅读和办公。徐特立公园内矗立着徐特立铜像和具有深刻寓意的“师圣阁”。

2.图书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2.1 图书馆建筑与公园山水的融合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哲学。而有山有水:山清水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正是图书馆建筑内涵的最高境界。图书馆这种山水情结的背景,构成了图书馆环境的固有特性,体现了图书馆环境的优雅,是师生们博览群书,提高学识水平的理想场所。

在图书馆建筑景观环境设计中,重视了地形的利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体和水系,结合自然地貌,综合运用了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合理组织了院落、亭廊、树木、水体等各种元素,层层叠进,错落有致,加以庭院绿化,树木遮掩。将图书馆建筑融于徐特立公园山脚下,水塘水面之上,使得建筑与自然景观取得有机共生,达到了“借山光以悦人生,假湖水以悦心情”的景观效应。

2.2 图书馆建筑与公园内涵的融合

徐特立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和革命家,为了怀念徐特立先生,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修建了“徐特立公园”并竖立了徐特立先生铜像,在公园最高处修建了具有深刻内涵的“师圣阁”,是一座特色鲜明的文化公园。而学院图书馆修建在“徐特立公园”里面,是对徐特立先生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升华。因此,图书馆建筑与徐特立公园相互衬托,其内涵有机融合。

2.3 图书馆建筑色彩与公园景色的融合

“徐特立公园”基本保持了原始地貌和植被,山形起伏,树木葱绿。因此,图书馆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以坡屋顶作为公共元素,屋面瓦的颜色为淡蓝色,外墙颜色为象牙白,与公园内枝繁叶茂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湖水、蓝天自云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非常美妙的图画。

2.4 图书馆建筑布局与公园地形的融合

图书馆建筑北面为五层,南面为四层,中部为主入口,三层。书库和阅览室围绕中庭布置,通过东西向主轴线取得平衡,该建筑空间成为园林空间的延伸。该建筑与公园山体相呼应和依托展示出人性化、生态化的特点。此外,将书库设在北面临山侧,地面依山势提高,减少了对主山体的遮挡,达到了该建筑与公园山体交融的效果。同时,该建筑的屋顶造型与公园中的“师圣阁”遥相呼应,互相映衬,体现出建筑、环境与文化的和谐。图书馆建筑依山傍水,高低错落,建筑与公园融为一体。成为公园内一座美丽的园林建筑,园林中一个美丽的景点。

2.5 图书馆建筑出入口与公园连接的融合

图书馆建筑的出入口应满足消防和人员疏散的要求并使进出图书馆的人员便捷、安全、畅通。其出人口设置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其中西面为主入口,通过天桥横跨天华路,直接进入学院主教学区。其余三个出人口均与公园道路连接。各个出入口的设计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图书馆书库人口设在南侧,沿湖边设社会借阅人员通道,通过徐特立公园主人口与特立路相连,体现了建设开放型校园的要求,极大地方便了社会借阅人员和学院住东南面公寓(学生公寓二区)学生的学习。设在北面的人口,直接与幽静的公园道路相连,解决了图书馆办公人员的出人问题,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与社会人员交往带来的噪音影响到师生的阅览和学习。东面入口,从图书馆阅览室二层,利用天桥与公园道路相连,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环境、空间的延伸。师生在阅览室学习易引起大脑和视觉的疲劳,就可以通过此天桥直接进入公园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消除大脑、视觉疲劳。园中散步胜似闭庭,清新空气,优美环境,激发大脑灵感,有助于思考问题。西面入口,采用人车分离式,可同时满足车行便捷、人行安全两方面的要求。作为图书馆的主入口,进出图书馆的人流大且集中,利用天桥横跨城市主干

道(天华路),不仅使图书馆和学院主校区紧密连接,解决了师生进出图书馆的人身安全,而且天桥的架设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美化了城市。

建筑构成环境,注意环境分析是革新建筑设计观念并使之走向本世纪的重要环节。建筑与自然环境均是共生、共荣、共乐、共雅,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为化,是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建筑构成了城市环境艺术的一部分,与环境相得益彰,该图书馆建筑除了在满足安全、功能、经济、技术等方面有自己创意之外,更重要的是较好地把握了环境因素,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四、使文教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环境影响要素是建筑空间和形态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基于环境特色的思考,才能赋予建筑既独特又与环境相融合的风格。

文教建筑地处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应当既是舒适的教育场所,又是丰富的生活环境。它的设计应到表达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内涵,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启迪和开发,这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客观条件之一。

那么如何使文教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营造环境优美的文教建筑环境呢?对此,本文从建筑基地的选择、设计思路、设计形式、总体布局、建筑造型、建筑与环境的空间组织以及表现手法等七个方面做出了对策与建议。

1.基地选择

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哲学。而有山有水:山清水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正是文教建筑内涵的最高境界。

因此,文教建筑的选址应选择人文条件较好、周围河塘密布、利于景观布置的基地。在环境设计上,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因地制宜,顺应地形,营造一个功能分区清晰合理、环境优美的文教建筑环境。

2.设计思路

文教建筑环境艺术是一门空间艺术,是将建筑与环境协调组合在空间中,互相延伸、渗透,构成统一的整体,从而使空间层次丰富和谐。设计上以土地、水体、植物、建筑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模仿大自然中的美妙景色,使自然风景在文教建

筑空间里得以再现。

3.设计形式

运用规整式、风景式及庭园式,构成统一基调下各具特色,使文教建筑环境在功能和美学上协调统一。采用风景式布局借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将文教建筑装扮的典雅秀丽,在此观景,自然的风光顿使人胸襟明净。独特的构思、巧妙的立意,构成了灵活的空间层次和景象序列,达到了艺术设计所要展现的意境。

在人流量大的内庭院空间,室内环境需要调剂,如图书馆,是以近赏景来构成庭中景象.庭园布置内以水为题,用小水面来改善室内小气候,颇具清幽深邃之趣.小池精巧别致,水边的碧竹疏秀清丽,太湖景石玲珑多姿,显出其透、漏、瘦的特性。丹桂、腊梅用花香雪气的美景衬出庭中早春园色的意境。景之优不在于多寡贵在特色,只有顺应自然富于意境,才能获得良好的组景效果。形态各异的庭园布景与建筑串连成一个整体,使校园空间有主有次,有抑有扬,有动有静.通过活泼多变的空间处理和精心经营的绿化配置,使自然美与艺术美融合一体,取得良好的空间艺术效果。

4.总体布局

推敲空间环境的组织程序,使之在功能和艺术上达到良好的效果,做到统一中有变化,格调高雅而富有创造性。为了避免环境空间单调,采用对比、渗透与层次的方式,突破有限空间的局限,取得小中见大的变化效果,从而增加艺术的感染力。对比中,运用体量、形状、明暗、虚实等方法互相衬托,突出各自的特点;渗透上利用空廊等形式丰富画面;层次间采用纵横、高低、收放、交错的手法,来增添空间层次,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节奏和韵律。

庭园式布局是一种有明确构图意识的立体艺术,根据其空间的大小、层次、尺度、景物品类、建筑造型等进行布置,既能独自成景,更可以作为风景的局部,成为景中之景。根据总体布局,为使各区能够获得较好的空间环境,将庭园穿插在建筑群中,有利于分区管理和保证建筑功能分区的合理性。组景上庭园借助花草树木的配合,通过一定的景物造型将意境表现出来.根据庭园设置的不同区域,组景方式也有不同的变化。

因此文教建筑整体环境布局宜借鉴中国庭园式、风景园林式及规整式处理手法,将建筑环境的空间划分成各具特色的景区或景点处理,使建筑与环境相互因

借、巧妙联系,有节奏和韵律,获得统一基调下各具特色的景观。

5.建筑造型

体现文教建筑庄重典雅的特性,通过空间上的巧妙安排,将建筑与环境协调组织,创造出优雅有序的文教建筑空间环境。

以追求简洁、明快、新颖的现代风格为基调,结合风景园林式、风景式设计追求一种恬静淡泊、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合一起,形成浪漫飘逸、朴质无华的独特风格,搭配植物、组成近赏景、俯视景和眺望景,从而xing 成既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又具有写意山水画式的建筑环境。

6.空间组织

文教建筑环境是一个充实的空间,学生生活在校园内,不仅是为了方便,还要在感觉上达到舒适愉快,所以如何让建筑与环境在共同的主题思想下得到和谐,是文教建筑空间布局的主题。

空间上通过文教建筑纵横轴线的组织,使建筑、环境之间相互顾盼、有条不紊,形成层次丰富多样空间形式。布置上没有单纯追求整齐统一的比例关系、盲目地对原有的自然景观进行彻底改造,而是运用各种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手法在原来的基础上顺应自然,巧妙借景,通过概括与提炼,再现美的内在秩序。

建筑布置上根据功能分区,对于组团布置形成庭园空间的,要求建筑在体形、体量,风格等方面都要从总体出发,主次分明,彼此呼应;以单元组合的建筑群,则在整体形态上高低错落富有层次,结合四周的自然环境,使文教建筑空间生动而富有诗情画意。

7.表现手法

将环境艺术的内在精神和艺术中的再现相比较,运用延伸空间和虚复空间的特殊手法,组织、扩大空间,强化校园景色,丰富美的感受。

通过借景来延伸空间,增加空间层次及深度,扩大视觉效果,形成空间虚实、明暗的变化对比,丰富空间内容和意境,增加空间气氛和情趣。文教建筑空间是有限的,意欲获得无限的意境,最好是巧借园外景物。把大自然的景色引入到文教建筑环境中,使文教建筑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突破有限通向无限,从而面对人生、未来,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追求文教建筑环境设计的最高境界。

运用诗文、比喻联想等手法来点景立意表现文教建筑环境的艺术境界,让人在文教建筑环境中欣赏景色品味题咏时,所产生的共鸣引发想象和联想,获得意境美的享受。

植物的形色随季节而变化,春发嫩绿,夏被浓荫,秋红如醉,冬梅馨香。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形成不同的景色,通过不断变幻的渲染,使意境深化,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为使文教建筑空间更趋自然,四季景象优美,宜在建筑道路两边种植香樟、银杏,间种常绿灌木、花草,使景象按季节而此起彼落,全年欣赏不绝。

在设计中将流动的水与静止的建筑、山石形成对比,增加了景物的层次和变幻效果,使环境赋予生机。在春和景明、微风拂面的河畔读书学习或休闲散步,看到的是春花流水绿树蓝天;在皓月千里、蝉鸣蛙叫的秋夜,漫步在庭前树下,明月、花影,怎不使你为之沉醉.步入这清淡优雅的境地或放眼花红柳绿,用你的心你的眼追寻美的足迹,探求美的真谛,领略美的风致和韵律,使人亲身感受各种美的意境,这正是文教建筑环境设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为有了好的环境,才使人心旷神怡,才会使文教建筑环境赋予更深远的意蕴。

结束语

分析和研究建筑的环境影响要素是建筑空间和形态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基于环境特色的思考,才能赋予建筑既独特又与环境融合的风格。文教建筑应当既是舒适的教育场所,又是丰富的生活环境。文教建筑处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它的设计应表达的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内涵,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启迪和开发,这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之一。

人需要在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定位,然后产生对这片土地的认同感,在他的生活过程中完成对环境、对自然的认同。这使他在环境的融合中实现了自身独立的显现。尊重自然,尊重天地,尊重自然的山、自然的地形地貌、自然的水--这最基本的设计原则,因为这有助于人们完成对自身的认识。接下来自然而然的,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简而言之就是尊重人性。在设计时,顺应周边环境,并使建筑尽可能融入环境,达到建筑与环境性统一是当今设计中越来越忠实的一个课题。人本来就来自于自然,当然要回归于自然,或是长期生活在城市当中,人与自然的联系就只剩那几寸可见的绿地上。因此,在处理过城市与大面积自然环境之间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建筑与环境融合之后,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在喧闹的城市中如何与自然接轨的问题。中国园林之所以经久不衰,给予人们良好的心理感觉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各种造园手法以及建筑细部的处理,使人们能充分感受自然的存在,令自己觉得身处自然的包围之中而由此得以放松。这种思想是现代建筑中所缺少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因此现代城市建筑,应与环境协调相统一,建筑要经得起环境的考验,更要将人类带回自然之中。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结构到资料的整理等工作都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导。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循循善诱的指导方式,令学生终生受益,谨此表示学生最衷心的感谢。

在攻读专科的这几年时间内,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工作、家庭、学习的矛盾,但得到了单位领导、同事、家人、同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此向他们致谢。

最后向本论文的评阅人和参加答辩工作的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王湘鹃.建筑与环境.《建设科技与管理》2009年地2期;

[2] 郭明卓. 建筑环境——广州体育馆设计的启示. 《建筑学报》2009年3月;

[3] 《设计作品》专栏. 《建筑学报》第52期;

[4] 邓其生. 番禹余荫山房布局特色.《中国园林9卷》2010年1月;

[5] 朱清贵. 浅谈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山西建筑》2010年3月第31卷第6期;

[6] 杨洪勋.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北京出版社/文津出版社.2009年4月

[7] (日)日本建筑学会. 《资源、能源与建筑》.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1 月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关键字:建筑环境和谐 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的负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建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一、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和谐 在历史建筑环境中建造新建筑,需要着重研究如何使其与历史建筑相处融洽的问题。用协调来处理两者的形态关系是最基本的手法。在一些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新建筑的外观形态模仿老建筑是与其和谐共处的常用方法。而更有效的是采用把老建筑形态上的一些特征有机的组织到新建筑的形态中,创造与周围建筑有共同点的新建筑。在北京曾多次发生过这种情况:将古代的“五柱式”当作“假肢”,随意地“移植”、安装到现代建筑的躯体上,将大屋顶像戴帽子似地

到处搬用,任意扣到中国新建筑的“头”上!这种方法无疑是不可行的,毕竟新老建筑之间时代差异性很大,机械的拼装只能产生不伦不类的怪物,毫无美感可言。建筑是随着我们自身的情况以及这个时代的节拍的变化而变化,但总是万变又是不离其宗,只要寻找到共同点将它们联系到一个场景之中,便能使“新”与“旧”、“现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 二、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建筑与环境存在“互塑共生”的关系。人类最原始的建筑是天然洞穴,之后是稍加改造的人工洞穴和在树林里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因此建筑的原始含义就是“庇护所”,即遮风避雨、抵御自然侵害的场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岁月,建筑从单一的“庇护”功能拓展到包括生产、运行等在内的多种基本功能,建筑的形式也日益多样。今天,建筑不仅仅构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道道“屏障”,也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座座“桥梁”。拥有上述功能的建筑显然具有消耗资源和排泄废物等行为,从而与其所环境息息相关。任何建筑都是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系统科学揭示,系统对其环境存在两种相反的作用,即引起环境中某些事物的有益变化、维护环境品质和动态平衡的积极作用与不断向环境排泄自身废物、导致环境品质变坏和失衡的消极作用。 建筑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工创造的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亲近的,当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与环境应当有机结合,建筑应当利用环境,与环境融合,成为环

建筑与景观的有机融合——以常州新区公园规划设计为例

图1新区公园总平面图图2鸟瞰夜景图 图3宴会厅效果图屋顶。在细部处理上,建筑外部立柱与玻璃的分格均与地 坪倾斜并垂直于屋面,该手法强调了建筑从“地面”蜕变 运动的演变过程。随着建筑成为园路的组成部分,公园的 步行空间便随着建筑形态的起伏而展开,下沉建筑的屋 顶是主园路的起点,随着建筑的变化而不断升高并突出 地面,延展到二层空间,游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步移景异, 不知不觉之中体会到空间的变化与交错(图4~7)。另外, 从建筑屋顶可通过室外楼梯下到滨湖的长廊,置身长廊 凭栏远眺中心湖景,又是另一番感受。这样,人们围绕主 体建筑所营造出来的空间交互关系,形成多种游园的路 径:从下沉空间一地面一屋面一长廊或从下沉广场一首 层一长廊,感受到丰富而多变的空间体验(图8、9)。 3景观空间的多重体验 景观能达到记忆深处往往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心灵感 受,即“意”的融入。本案中,“意”的融入以人在其中的行 为感受为原点,通过精心的场地设计,营造出人性化的特 质空间,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行为及心态需求,使不同年 龄、性别、阶层、文化背景的人群都能在公园中寻找到属 于自己的空问,实现景观空间的多维体验{图10、11)。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屋顶花园,它在景观营造上讲究个性 化、人性化的空间组织,综合了多重身份的屋顶花园也综 合了景观空间的多维体验,满足了人们“坐”“躺”“观” “谈”的行为及心理需求: 坐(憩):宽阔的林荫下,感受怡人的休憩空间; 躺(歇)更舒适的休息方式,能够倾听大自然的呼吸; 观{看):创造“人看人”的空间体验,使人的行为也成 了一道风景: 谈(聊):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尺度空间,增加随意性交 流(图12)。 另外,“戏水石矶”和“跌瀑留音”通过体量厚重的方 形石块堆砌成景,体现石与水的刚柔对比,“戏水石矶”结 合层层叠叠的滨水大台阶,综合了观景、戏水、休息等空 间体验,“跌瀑留音”则营造动态多变的水景,体现动与静 的对比协调,潺潺的水声掩盖了城市的噪声,形成一个安 静愉悦的休息空间。“意向山水庭”作为动态意象山水脉 络的起点,在空间关系强调和深化公园竖向变化,旱喷广 场上置石景雕塑,喷泉随音乐舞动,增加酒吧街的商业氛 围,多重感官体验综合于此。滨水处以折线木平台环绕, 形成开敞的亲水场所,惬意无比i深入水中的亲水木栈道 长短错落,形成或急促、或舒缓的穿梭与停留空间。绿化 设计方面,以色叶灌木和宿根花卉营造四时花境,高大的 合欢保留其问,移步换景,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缤纷花境 丰富了游人的感官体验。 4新材料、新技术的成功运用 公园建筑设计注重与环境的整体空间融合,而并非 仅仅突显建筑本身,在这一前提下体现“时尚、生态、节 能、环保”的特点。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在其中起到了关 键的作用。 4.1Low—E玻璃的运用 公园中的主要建筑可以说是从园路“裂变”的产物, 我们选择玻璃作为建筑的外维护介质。一方面可以强调

景观与现代生态建筑之间的关系

景观与现代生态建筑之间的关系 摘要:景观的生态性并不是新鲜的概念。无沦在怎样的环境中建造,景观都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就必然涉及到景观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能源的日益匮乏,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了各国人们的重视。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应用仿生学原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通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关键词:景观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is not a new concept. No matter constructed in what kind of environment, landscape have had close contact with nature, which necessarily involves the relationshop of landdscape betweed mankind and nature. With the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reasing scarcity of energy, ecological build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increasingly attracted by national attention all around the world. Rational useing of renewable energy, the application of bionics, combined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so that the material, energy, building ecological systems in an orderly manner within the cycle of conversion, resulting in an efficient, low consumption, no waste, no pollution, ecological balance of built environment. Key Words: landscape, ecological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面临人口膨胀、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战略中,生态建筑成了热门,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1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亦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它的核心思想是把建筑看成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通过对建筑内外空间中各种要素的准确分析和有效的布置,使得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中循环使用,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 姓名:陈裕豪 学号: 011230130 院系:航空宇航学院 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班级: 0112301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自然环境与建筑的融合,讲到了自然环境和建筑融合的定义以及目的。并讨论了中国从古代时来建筑的研究。进一步加上流水别墅,西塔里埃森,贝芬格建筑三个例子为我们展示了成功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建筑并基于这些例子提出了如何将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的方法论。 关键词:自然环境,建筑设计,绿化,环境观念。 一、什么是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 自然环境和建筑的融合指的是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合理利用再生能源,根据仿生学,工程力学等学科。通过组织和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损,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同时,建筑独有的特色和当地的景观相融合,突出了当地景色,为人类的精神需求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二、为什么要将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融合? (一)、建筑要体现文脉特色。 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1949- )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秩序一样,也是庞大秩序中的一个”。建筑设计,归根结底是设计环境,既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因此,建筑环境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还要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 (二)、大自然的建筑是最伟大的。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建筑师。人类在建筑技术上所遇到的许多难题,其实在自然界中早已有了类似的解答。因为生物在千万年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规律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性能和组织,它需要获得高效低耗、自觉应变、新陈代谢、肌体完整的保障系统,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才能保持生物链的平衡与延续。当然,人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需要建筑,而建筑也同样需要适应自然界的规律,否则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而且也会毁灭人类自身。(三)、人类在长期的工作对精神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工作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将自然环境和建筑结合,能够让人在疲惫的工作之余,精神上得到良好的放松。建筑和自然的相互融合,能够最大化程度将人类融入到自然之中,当人类在自然之中就能够更好地放松心灵,有助于人们缓解压力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关系 传统的建筑业一直极大地消耗着自然环境,同时附带着种种对自然环境的负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关注逐渐从建筑本身投向了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上,这是当代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则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建筑与周边环境应当保持和谐的关系。荷兰建筑大师基·考恩尼说过:“建筑绝不只是单一存在的个体。它与构成自然的许多次序一样,也是庞大次序中的一个”。建筑设计归根到底是设计环境,即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并能激发心智的新环境。因此,建筑创造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还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体现一定的文脉特色,这对保持城市空间环境的整体与和谐尤为重要。而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又包括多个方面。 一、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和谐 在历史建筑环境中建造新建筑,需要着重研究如何使其与历史建筑相处融洽的问题。用协调来处理两者的形态关系是最基本的手法。在一些历史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新建筑的外观形态模仿老建筑是与其和谐共处的常用方法。而更有效的是采用把老建筑形态上的一些特征有机的组织到新建筑的形态中,创造与周围建筑有共同点的新建筑。在北京曾多次发生过这种情况:将古代的“五柱式”当作“假肢”,随意地“移植”、安装到现代建筑的躯体上,将大屋顶像戴帽子似地到处搬用,任意扣到中国新建筑的“头”上!这种方法无疑是不可行的,毕竟新老建筑之间时代差异性很大,机械的拼装只能产生不伦不类的怪物,毫无美感可言。建筑是随着我们自身的情况以及这个时代的节拍的变化而变化,但总是万变又是不离其宗,只要寻找到共同点将它们联系到一个场景之中,便能使“新”与“旧”、“现代”与“历史”有机地结合。 二、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关于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融合的研究

关于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融合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9-08-02T16:46:09.923Z 来源:《房地产世界》2019年3期作者:李海平 [导读] 建筑设计作品不仅仅具有较高实用性,更应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得到最大的享受。 中恒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的设计,没有景观的融合,就是没有灵魂的死气沉沉的钢筋水泥;而只有景观没有建筑的设计,其实用性也只能满足于观赏,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建筑设计作品不仅仅具有较高实用性,更应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得到最大的享受。在设计中,只有将这两种设计意识相结合,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才能更具特色。中国华夏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园林景观设计更是鬼斧神工,近5000年的沉淀,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提供了优质的参考案例。景观一直作为建筑的附属品而存在,但同时建筑也作为园林中的景观而存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分别对功能性和观赏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关系到建筑的功能是否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以及建筑景观对建筑的观赏性产生多少影响,故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相融合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融合;研究 引言 如今建筑和景观已不再是两个孤立存在的个体,它们均存在于我们这个环境社会之中,相互依存,相互照应,为寻求两者更好的共生,应在理念和实际上找到最佳的契机,应将景观设计的审美需求和视觉享受贯彻实施到建筑设计当中,同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把景观设计作为其必须存在的一部分纳入设计中,求同存异,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大程度的促进两者的融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生。正文 一、背景 1.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在过去,作为建筑设计附属品的景观设计,并没有真正得到充分的认识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整体规划布局中得到了重新定位。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应考虑到实用性、文化、自然与美学等多方面的因素,但这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职能所独立完成的,这需要建筑师、景观师、规划师共同协调,相互合作。 提高景观设计的地位,是实现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相融合的重要途径。在修建计划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景观在规划中的价值和必不可少的作用,为了建造更高水平的建筑,建筑和景观的融合势在必行。建筑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景观和建筑的融合不只是在使用功能上的兼容,更在视觉上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各个时代多种因素的融合。社会、历史、经济、空间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建筑。 在当前建筑设计中,景观设计已经成为设计师们不可忽视的因素,重视景观设计也是提升建筑设计的重要的环节,可以充分表现建筑的时代性和功能性,体现人们在审美和精神上的需求被赋予了更高的层次。另一方面,在原有古建物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时代性,对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将本民族特有的建筑技艺和设计观念与时俱进,使原本只具有单一的使用功能变得更加丰富,从而为功能和形式的发展开拓新的道路。 2.社会开始关注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矛盾 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直提倡建筑与景观的融合,但由于它的私密性和封闭性,不能适应现代人生活的需求。近年来,我们没有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一味地追求西方,造成景观设计平面化,设计思想追求形式美,没有考虑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使景观成为建筑的附属品,同时景观行业的出现也较晚,不能及时与建筑设计保持同步。我们应当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与现代景观结合,营造更好的人居环境,用景观来提升建筑品质。 随着设计的“西化”,我们抛弃了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布置大量的混凝土路面,大面积的铺装,景观也变得形式化和轴线化,将其作为建筑的配景;后来我们认识到中国园林的精髓,设计开始回归,开始提倡中国园林的意境美,开始建筑与园林的相互融合。纵观西方的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从误解和对立到相互理解,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持建筑为主导设计观点的人们认为,建筑设计是正道,而景观设计充其量只是建筑的点缀而已,人的使用需求才是人的本性;持景观为主导设计观点的人们认为,景观设计是从全局出发,自然、文化、美学都是景观设计所必须考虑的,是设计的根本,而人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也是不能忽略的。实践和历史证明,每一件优秀的建筑、景观设计作品都不能独立存在,只有良好的融合和积极的参与才是唯一出路。景观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本职不同,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景观设计师考虑的和接触的更多的是人文与自然,理性加之感性的思维方式的碰撞,可以解决很多建筑设计师所不能涉及到的问题,反之亦然,建筑与景观可以协调解决一些问题。 二、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辩证关系 1.建筑与景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的对立统一。如果仅仅把目光投放于建筑设计,而忽略了景观设计,这样会使建筑功能只具有实用性,而缺乏了建筑的观赏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只着重于景观设计,而缺乏了对建筑设计的关注,那样的设计带来的只是样式美观的壳子。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要把景观意识牢记于心,同时,建筑意识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也不能被忽略。在设计中,兼顾以上两点便可将建筑的功能性和观赏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2.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分析 景观带给人们最直接的便是视觉上的冲击,它体现在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城市、乡间无一不在诉说着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我们应与时俱进,吸收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景观设计灌输新的灵感和血液,推动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现代建筑具有舒适、便利、安全等使用功能,同时也兼具视觉审美和寄托情感的精神需求,功能不再单一,建筑被赋予更多职能。主体建筑设计的初期,我们必须首先对其周围的环境和景观进行适当的调查,通过了解周边情况,才能确保将建筑和景观设计进行良好的融合。(1)整体设计思想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具有整体的设计理念,要考虑到建筑主体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将目光只关注于建筑本身的设计。

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谈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建筑的几个重要因素:建筑造型、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和建筑的地域性特点。这些因素与建筑周边环境的关系,从正反两方面入手,阐述建筑与环境和谐的重要性。从而提出,建筑的发展需要与环境的发展同步进行,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建筑;环境;和谐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的过度集中和无序化发展,至使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日渐矛盾,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因此,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否和谐则应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师倍受关注的主题。建筑离不开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建筑已不在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被看待,与它相对应的环境,也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被重视。二者是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一、建筑造型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造型要具有温和的风度,避免过分个人的表现。建筑并不是不能表现,而是比较适合温文幽雅的风度,让大众面对它的时候,眼睛一亮,有如沐浴春风的感觉。美感在于合情合理,耐得住长久的体验,而非一时激动的反响。因此建筑在造型方面需要与环境相互协调。 创立“有机建筑”论的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他认为建筑师应该从自然中得到启示,建筑应是从地面生长出来而非自然环境的粗暴撞入者。因此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是其作品的最大特点。“流水别墅”(图1),实现了赖特“方山之宅”的梦想,这一设计最终成为无与伦比的世界最著名的现代建筑。它座落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整个建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一般。别墅建在小瀑布的上方,通过钢筋混凝土的特性,向四方悬挑出层层叠叠的平台。它的形体舒展开放,与地形、林木、山石、流水关系密切,形成建筑物与大自然互相渗透的格局,充分体现了有机建筑论的整体构思,是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在造型上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贝聿铭从一个古老的中国谚语“芝麻开花节节高”中得到启发。“它的形象是四个组合在一起的高度递增的三棱柱,类似一个多面的水晶体。虽然它的体型看上去似乎很复杂,但它的平面却是一个简单的正方形。”在与环境的协调方面,大厦的正面朝向港湾,因此具有广阔的视野,加上它大部分用的是玻璃材料,从远处眺望就像插在海面上的一块宝石,晶莹剔透与蓝天相互映。 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图3)入口位于严谨的建筑群中心,其造型与周围建筑毫无相似之处,形成强烈对比,但透明的方椎体形既与协和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相呼应,又与卢浮宫石构建筑形成虚、实对比,而体量不大、位置适中,所以“主从”关系和谐。 二、建筑色彩与环境的关系 人们对色彩的审美意识,使色彩在人工建筑与周围自然复合系统的和谐中占据重要位置。所以在建筑的设计阶段,需要建筑师考虑到色彩对环境的影响。 1。建筑的色彩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同色彩可以组合成各种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比与调和。色彩差异与变化程度大,对比就强烈;反之,对比就减弱。调和是指不同色彩之间的巧妙配合与完美统一。“巧妙”与“完美”在于色彩调配上的比例恰当、结构有序、质感契合。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有成功的建筑设计,再好的景观设计也是一个没有实用性空壳,而没有与之融合的景观设计,再好的建筑设计也不能给人带来美的 享受,所以寻找各种途径,达到两者的完美融合则是当今乃至以后 的一个目标。下面是关于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的文章,一起 来看看! 一、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 当代建筑设计不仅要完成自身主体设计,对环境、景观的理解和把握更应先于建筑设计。而目前的设计程序中景观设计往往滞后, 环境和景观被作为城市设计或者建筑设计的附属产品,导致城市中 景观形态的支离破碎。如果把场地的景观环境作为建筑设计的限制 性前提性条件,使建筑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因素,那设计就可以成 为有机的整体。就此而言,建筑设计是否应该树立景观规划为先的 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的始终,是否贯穿对景观的参照、理解、协 调与统一,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整体设计思想。广义上说,整体设计是把城市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一个局部和另一个局部是相互依存而发挥作用的。狭义上,建筑整体设计思想是一个新概念,其特点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 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关系。城市中的建 筑不只是其本身构筑的主体,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上说 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 体效果,考虑对所处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不可因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景观相冲突,保持 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整合。 2.建筑完善景观环境的积极策略。建筑存在于环境之中,相对成为环境中的主角,它决定了环境的表情、控制着景观中的重音。建

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建筑物是否与环境和谐共存,主要视乎能否充分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本文通过讨论建筑与环境和谐及建筑与环境的冲突来深入剖析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字:建筑;环境;关系;和谐;冲突 abstract: harmony between bulidings and the environment mainly depends on the ability of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surroun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by discussing the conflict and harmony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thoroughly analysises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lso put forward some positiv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 build environmentrelationharmonious conflict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1.1古代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很久以前,天然洞穴作为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建筑,随后,人们把人工洞穴以及就地取材搭建的巢穴稍加修改而进行居住。在中国这一片辽阔的土地上,从北到南、东到西、平地到高原等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孕育了蒙古草原的蒙古包、陕西及河南的黄土高原

论述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相互融合

论述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相互融合 摘要:文章从建筑设计在选择、利用和营造环境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设计和环境利用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突出了环境利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利用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in the selection, use and create the environment thre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environment using the connection and mutual relationship,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nvironment; use 建筑是人类文化发展在自然环境上留下的标志,同时,它又在自然环境中形成自己的人文景观。因此,任何建筑都处在一个相应的环境之中,离不开它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筑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在自然景观中,建筑往往是自然风光的点缀,而在人文景观中,自然环境又成为建筑物的衬托,因而,建筑就必然也必须与环境结合在一起。我国传统建筑十分注重选择环境、利用环境和营造环境,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华建筑的一大特色。中国园林是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的最佳典范,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建筑设计在选择环境重要性 我国传统建筑对选址十分重视.把它作为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无论是殿宇、陵墓,还是宗祠、宅第,都要由堪舆家选择基址,观察山脉走向,寻找水流源头,探求来龙去脉,以“背山面水,左右围护”为风水宝地。由于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水在夏季又有凉风吹来,并可取得用水方便;左右山林围护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调节小气候。建筑多取南向或偏南向,可以获得更好的日照条件。这些都是古代先民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也符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生活的需要。风水选址虽然有不少合理之处,但由于在观侧自然界的征兆中,把吉凶祸福与选址联系起来,使风水选址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带有一些巫术迷信的成分,这是应当给予批判和摒弃的。 “背山面水,左右围护”是风水选址的标准模式,但是这种理想的风水格局只是一种宏观的选择,而在具体的选址条件中,风水学称:“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说明水比山更重要,人类生活不可须臾无水。水具有饮用、渔捞、灌溉、舟揖、净化环境、调节气候等功能,所以我们的先人都择址聚居在水边,古代城池也都建在江河之滨。这与当时以水道交通为主也有关系,而且在军事上又是易守难攻之地。对建筑物的选址,也注意按照建筑功能选择不同的环境。如宫殿、衙署都建在城池的中轴线上,寺观多建在名山大川,远离尘地,书院多在环境清幽之处,楼阁都选在景色宜人的地方,民宅往往与街坊相连。

浅谈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

浅谈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 【摘要】在现代社会发展与艺术追求并行的今天,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现今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高品质的生活与理想生活状态应该给人以精神安慰和精神享受的外在环境,但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人是环境的主体,于是人和环境又成为了建筑创作的中心课题。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关系 1建筑设计与环境空间艺术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建筑是人用建筑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一种人造空间,最早的建筑雏形是原始部落的窝棚,安全成了第一需求,只要能躲避风雨虫兽的袭击,能“庇天下寒士”就足够了。可是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建筑本身的要求越来越多。现代人似乎更注重建筑的精神性,更迫切地需求一种“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的精神性物质载体。当前,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当下建筑界讨论的焦点。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环境之间上了。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 2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虽然现代资讯共享

论居住区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题目:论居住区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摘要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人们越来越关注景观环境,特别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居住区环境,因为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探讨居住区的景观环境,研究居住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规划居住区的必要。我国从古代就开始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了,古典园林不仅仅是古人留下的艺术品,也是现代居住规划中值得借鉴的典范。 关键词:居住区;建筑;生态环境;人性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deteriorating, growing concern over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in particular,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ir residential area environment, the landscape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of the environment directly affect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Thus explor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areas of the landsca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of residential areas as necessary to the planning of residential areas.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starting to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ilding and the environment, not just the ancients left behind works of art of the classical gardens, worth learning model in the planning of modern living. Keywords:Residential areas; build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umane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仅有优美的环境或者仅有别致的建筑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优美的自然景观、良好的生活氛围融于一体,才能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建筑元素对细节的把握还应与景观因素相融合,建筑的造型、色彩、立面、风格都应恰如其分地与景观相互呼应。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将是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位建筑师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建筑是“意”和“境”的完美结合,随着人们对景观的要求逐步增加,对景观的理解逐步深化,已经改变了人们过去只注重建筑的局面,一个以“人居环境”为关键词的景观新纪元正逐渐显露雏形,让景观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 立的个体。 关键词:景观建筑学;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和谐交融 一、建筑与景观的和谐交融 在过去的50年中,人们一直在讨论人类活动对大气变暖趋势的影响程度。复杂的大气过程和不确定的数据促使人们对人类的活动的影响产生怀疑。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这需要我们努力探寻世界并且学会与世界的发展相协调,并且服从它的限制。在全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的职责和角色十分重要。他们要劝说决策者和开发商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正确的抉择,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发展的程序。在面对未来和改善环境方面,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能够做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在城市地域发展规划方面,做出城市规划如何融入大自然之中的决策。人类的进步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与大自然交融中的复杂问题。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时间不可能倒流,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存的美好的历史性记忆,因此必须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 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环境协调”是近年来建筑界的一种新主张,它实质上就是讲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强调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使景观系统中诸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能持续而不断地生长与完善,整体的生态观体现于建筑环境协调中,就是从宏观创造和谐而适宜的人居环境,达到美学系统,生态系统,人文系统高度融合,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都得以保护而形成独特的建筑空间。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本是地景规划、建筑一体化的过程与结果,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19世纪中叶西方城市产生了诸多“美化城市”的运动与理论流派,如巴黎的改建、英国的公园运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在美国以奥姆斯托德(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规划设计中,倡导自然田园风光,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其理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从城市及地景的整体概念出发,使景观设计领域涵盖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个层次,并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逐渐发展成为包含风景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从大地的生态规划、区域风景规划国家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国家公园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生态空间规划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景观步行街、校园及居住区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小品等,几乎包括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设计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 二、景观建筑学的发展 景观建筑学是近年来国内刚刚兴起,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和技术。景观设计的范畴不仅包括

基于建筑策划的建筑与景观融合

基于建筑策划的建筑与景观融合 发表时间:2019-11-07T15:25:39.1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作者:郭攀攀苏琪杨波 [导读] 摘要: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建筑策划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 710003 摘要: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建筑策划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有鉴于此,本文基于建筑策划与规划设计层面对建筑与景观融合展开了分析和探讨,希望通过二者的交融和渗透能够进一步提升现代建筑整体水平,给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场所。 关键词:人造建筑;景观;趋势;共生;互融 引言: 建筑与景观融合设计,形成科学合理的有机统一体,不但体现在建筑策划操作性的可实现性,还能加强使用者与建筑、景观的互动性,进一步满足人们不断提升对建筑内在和外在的要求。这一切都需要以建筑策划作为理论依据,以建筑策划来指导建筑与景观进行荣恶化。 1 建筑策划概述 所谓建筑策划在建设项目的目标设定阶段,或项目的总规划阶段。以实现阶段定下的目标位目标,对其方法、手段、过程和关键点进行探索,从而总结出定性、定量的结果,并且在这过程中不断评价反馈研究,这一研究过程就是“建筑策划”。 在我国,“建筑策划”概念是被研究建筑策划实际理论和应用的庄惟敏教授引入国内,他认为:“建筑策划就是将建筑学的理论研究与近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在总体规划之后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而逻辑的设计依据”。事实上,建筑策划在20 世纪30 年代的日本就初现端倪,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如今的建筑策划得到更名学的发展,理论构架突飞猛进,方法研究和传统建筑学紧密相连,与多学科交叉互动融合,建筑策划理论框架基本形成。如今建筑策划的核心概念已经与当代建筑达成成学术共识,建筑策划和城市规划、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指导性的联系。 2 现代建筑与景观融合的必要性 建筑规划设计中最基本原则笔者认为是以人为本原则。关于居住区的一切设计和规划都是出自于人——它的居民来评判和决定的。这个主体的个性、偏好等决定了对建筑空间对景观环境的选择和要求。因为这个主体的不同和差异性,我们的规划设计也充满了丰富性。随着人性化的高度发展,人们对居住的要求早已不仅仅满足于生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亲近自然产生了极度的渴望,那么作为人们密切相关的居住区就应该满足人们对这一欲望的需求。创造出满足人们要求的人情化的城市居住空间便成为对我们每一个设计师的要求。自然空间和人工空间的结合也必将是未来居住空间的发展趋势。 3 建筑与景观融合的意义 3.1 景观对于居住建筑的意义 尊重自然、体现自然这是景观的最大的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就体现在人造建筑和景观环境的充分融合。景观设计中要考虑人文内涵,建筑设计中要体现自然要素。居住区景观设计就要把握多个特征,不仅仅体现自然环境还应该更多的体现建筑风格、社会时尚,甚至是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人文的内容。地形、种植、水系、建筑都是打造设计空间的利器,创造一个环境让人们感受到舒适自然,是规划设计师设计景观的首要任务。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时除了通常需要包含的景观,还应该考虑和人造建筑相关的人文景观适当的引进,同时做到在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来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让优美的景观与浓郁的地域文化、地方美学有机统一,和谐共生。从以上浅析看出景观对于居住区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3.2 建筑与景观融合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在追求着这样一个理念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很广泛,其实在我们的居住规划设计中也是有体现的,即我们所说的人造建筑与景观融合。人造建筑对应“人”,景观对应“天”。理所应当建筑与景观融合就是成为了我们设计中追求的目标。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使我们的周围充斥着钢筋水泥,人们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居住园区的景观和自然环境是居民接触自然,拉近自己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和有效快捷的途径。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绝妙手法。所以我们设计师们都在努力寻找自然空间和人工空间的结合的途径和设计方法。 4 建筑策划下建筑与景观融合的策略 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景观作为建筑策划的第二领域应得到重视,把建筑的部分营造为景观设计中的一个元素,建筑与景观融合及环环相扣形成有机统一体。 4.1 全面的设计理念 从广义上角度分析将,建筑策划景观划分到建筑设计的第二领域,也就是建筑和景观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建筑策划与景观设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建筑是不能只关心空间、功能、形式、色彩、也要关注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及外部景观环境与内部空间。 4.2 建筑融入于景观设计之中的策略 建筑融入于景观设计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把景观视为与建筑互动的要素,作为建筑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重要组成部分,它掌握着建筑整体环境的因素,调节着建筑的协调性。建筑设计丛独立思考的角度跳出来,以建筑策划方法把建筑融入到景观中去,促使建筑与景观的完美的结合。 (1)实体的融合策划。 现阶段的建筑师要有意识的把握建筑本身设计的同时,进一步对建筑的周围环境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深入分析建筑地址环境以及周围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而且要总结建筑与景观融合的信息要素与策划构想,具体要涵盖建外部条件、内部条件、策划构想及评价反馈体系。在建筑的有效周期带动景观的设计,并进一步加强建筑与景观的统一融合。 (2)外部融合策划 在对景观进行整体的设计时,考虑到建筑的建造的项目,并且针对具体情况提出改善的建议。将传统建筑设计将眼光着眼于建筑单

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

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小时候常常看到哥哥下河游泳,十分羡慕,长大后想下河学游泳,河水却再也不能游了。河水已经被污染了,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进步给环境带来了压力,环境遭到了破坏。显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点。于是人们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概念,呼吁大家共同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环境的保护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是离不开的,又和各行各业密不可分。我着重要介绍的是我所学的专业---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保护?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狭义的环境,指如环境问题中的“环境”一词,往往指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自然环境要素的总和。这里我们只讲狭义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必须了解一下,什么是建筑工程?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

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等需要的工程。 就我所能想到的而言,建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从选址、施工过程,建筑材料和特定的建筑实施四个方面来讲。首先是选址,建筑选址是一门单独的科学,大致遵循整体系统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依山傍水原则、观形察势原则、地质检验原则、水质分析原则等。只要不破坏周围环境,不建在自然保护区遵循以上原则都可以。但有些工厂的选址就要认真考虑了。例如;造纸厂会污染水,考虑到污染水这个因素,应将厂房建在远离水源处或者河流的下游。要做到无污染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在选址的时候应考虑不破坏生态、减低污染。 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粉尘。会对大气,水等造成污染。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施工过程中如何防污染,主要从防止大气污染,防止水污染两方面考虑。1防止大气污染措施(1)清理施工垃圾时使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临空抛撤造成扬尘。施工垃圾及时清运,清运时,适量洒水减少扬尘。(2)施工道路采用硬化,并随时清扫洒水,减少道路扬尘。(3)工地上使用的各类柴油、汽油机械执行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使用气体排放超标的机械。(4)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尽量库内存放,如露天存放时采用严密苫盖。运输和卸运时防止遗洒飞扬。(5)搅拌站设置封闭的搅拌棚,在搅拌机上设置喷淋装置。(6)在施工区禁火焚烧有毒、有恶臭物体。2防止水污染措施;(1)办公区、施工区、生活区合理设置排水明沟、排水管,道路及场地适当放坡,做到污水不外流,场内无积水。(2)在搅拌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