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浅谈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浅谈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心脏工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有效教学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其实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它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它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我认为应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教学设计: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二合理的学情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三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对于每一节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数学科总的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它指出了教学的主攻方向,规定了整节课教学活动的归宿,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我校的同题课教研活动中,同样的“确定位置”

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面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同学,请这个同学用‘数

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它同学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就用手势判断正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真确的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二、合理学情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合理分析学生情况

什么是学情?我个人的理解是:学情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和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的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它包括学习

者起始能力的分析;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习者的思维分析;学习者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

1、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分析

准确地分析,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

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就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我在一次小学数学五项技能教学比赛中,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在镇上的比赛活动中,我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数,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至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至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设计二:在县上的比赛活动中,我根据县一小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至48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至48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为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三:在市上比赛活动中,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辩论下,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

3、学习者思维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失去了根本。”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中,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接受真正的挑战,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打开洞察事物的视野,激发创造的欲望。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是怎样思维,儿童是怎样学习的。然而,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

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如何思考。

4、学习者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个体内在结构,是调节外部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态度可以是肯定的或否定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一个人所持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往往与其立场、需要直接相关。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开始阶段,学习态度的认真与否直接关系到将来的教育与发展。因此,认真分析学习者的学

习态度是非常重要。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兴趣点不同,需要教师用心去发现,用智慧去开发,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所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的趣味性。如:

在教“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借助童话故事作为开场白。猴妈妈带小猴去春游,刚出门小猴就向猴妈妈要甘蔗吃,猴妈妈说:“先给你0.5米!”小猴撅着嘴不吭声。猴妈妈知道小猴嫌少就改口说:“那给你0.50米行吗?”小猴仍然拉长着脸,请求猴妈妈:“再多给点儿!”猴妈妈爽快地说:“那就给你0.500米吧!”这一下小猴高兴得眉开眼笑。故事讲到这儿老师还没发问,大家都兴奋得抢着说:

“小猴中计了!其实,0.5米、0.50米与0.500米的长短是一样的。” 一则有趣的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的情境,顺利地过度到“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

当然,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的

持续保持,使自己的课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在”

的境地。这样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会随之不断升高,学生会不

自觉地爱你的课,期盼着下一课的到来,日积月累,学生会对数学

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

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

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 的问题。所以,设计者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真正吃透教材,用活教材;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这个教学体

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

的内容有效地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曾学习了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比一比—求平

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上课开始,把全班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

生每组6人,女生每组5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记

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再从男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的赢家。由于男女生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由此引出问题—求平

均数。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

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两个

实际问题:求7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同学们平均每天的饮水量。

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的整体实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让学生现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激起学生参与热情。根据最后夹得总数评出总冠军,从而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自然而然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了两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最大限度地凸显。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

评价。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教

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

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教学效果的

评价在加深对学生了解,分析评价的同时也让教师自身总结了教学

经验,使

今后在教学实践中少走弯路,又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论

文范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