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石钟山记注音版

石钟山记注音版

石钟山记注音版
石钟山记注音版

石shí钟zhōng 山shān 记jì 北běi 宋sòng 苏sū轼shì

《水经》shu ǐj īng 云y ún :“彭蠡之p éngl ízh ī口k ǒu 有y ǒu 石sh í钟

zh ōng 山sh ān 焉y ān 。”郦l ì元yu án 以为y ǐw éi 下xi à临l ín 深潭sh ēnt án ,微风w ēif ēng 鼓浪g ǔl àng ,水shu ǐ石sh í相xi āng 搏b ó,声如洪钟sh ēngr úh óngzh ōng 。是sh ì说shu ō也y ě,人r én 常ch áng 疑y í之zh ī。今j īn 以y ǐ钟zh ōng 磬q ìng 置zh ì水shu ǐ中zh ōng ,虽su ī大d à风浪f ēngl àng 不能b ùn éng 鸣m íng 也y ě,而况érku àng 石sh í乎h ū!至zh ì唐李渤t ángl ǐb ó始sh ǐ访f ǎng 其q í遗踪y íz ōng ,得d é双shu āng 石sh í于y ú潭t án 上sh àng ,扣k òu 而ér 聆l íng 之zh ī,南n án 声sh ēng 函h án 胡h ú,北b ěi 音y īn 清越q īngyu è,桴f ú止zh ǐ响xi ǎng 腾t éng ,余韵y úy ùn 徐x ú歇xi ē。自z ì以为y ǐw éi 得d é之zh ī矣y ǐ。然r án 是sh ì说shu ō也y ě,余y ú尤y óu 疑y í之zh ī。石sh í之zh ī铿然k ēngr án 有声y ǒush ēng 者zh ě,所在su ǒz ài 皆ji ē是sh ì也y ě,而ér 此c ǐ独d ú以y ǐ钟名zh ōngm íng ,何h é哉z āi

元yu án 丰f ēng 七年六月q īni ánli ùyu è丁丑d īngch ǒu ,余y ú自z ì齐q í安ān 舟zh ōu 行h áng 适sh ì临l ín 汝r ǔ,而ér 长子zh ǎngz ǐ迈m ài 将ji āng 赴f ù饶r áo 之zh ī德d é兴x ìng 尉w èi ,送s òng 之至zh īzh ì湖h ú口k ǒu ,因y īn 得d é观gu ān 所谓su ǒw èi 石sh í钟zh ōng 者zh ě。寺s ì僧s ēng 使sh ǐ小童xi ǎot óng 持ch í斧f ǔ,于y ú乱lu àn 石sh í间ji ān 择z é其一q íy ī二èr 扣k òu 之zh ī,硿k ōng 硿k ōng 焉y ān 。余y ú固g ù笑xi ào 而ér 不b ù信x ìn 也y ě。至zh ì莫m ò夜y è月yu è明m íng ,独d ú与y ǔ迈m ài 乘ch éng 小舟xi ǎozh ōu ,至zh ì绝壁ju éb ì下xi à。大d à石sh í侧c è立l ì千qi ān 尺ch ǐ,如r ú猛兽m ěngsh òu 奇q í鬼gu ǐ,森然s ēnr án 欲y ù搏b ó人r én ;而ér 山上sh ānsh àng 栖q ī鹘h ú,闻人w énr én 声sh ēng 亦y ì惊j īng 起q ǐ,磔zh é磔zh é云霄y únxi āo 间ji ān ;又y òu

有若y ǒuru ò老人l ǎor én 咳h āi 且qi ě笑xi ào 于y ú山谷sh āng ǔ中zh ōng 者zh ě,或曰hu òyu ē此c ǐ鹳gu àn 鹤h è也y ě。余y ú方f āng 心动x īnd òng 欲y ù还h ái ,而ér 大声d àsh ēng 发f ā于y ú水shu ǐ上sh àng ,噌c ēng 吰h óng 如r ú钟鼓zh ōngg ǔ不绝b ùju é。舟zh ōu 人大r énd à恐k ǒng 。徐x ú而ér 察ch á之zh ī,则z é山下sh ānxi à皆ji ē石sh í穴xu é罅xi à,不知b ùzh ī其q í浅qi ǎn 深sh ēn ,微波w ēib ō入r ù焉y ān ,涵h án 淡d àn 澎湃p éngp ài 而ér 为此w èic ǐ也y ě。舟zh ōu 回hu í至zh ì两li ǎng 山sh ān 间ji ān ,将ji āng 入r ù港口g ǎngk ǒu ,有y ǒu 大d à石sh í当d āng 中流zh ōngli ú,可k ě坐zu ò百b ǎi 人r én ,空中k ōngzh ōng 而ér 多du ō窍qi ào ,与y ǔ风水f ēngshu ǐ相xi āng 吞吐t ūnt ǔ,有y ǒu 窾ku ǎn 坎k ǎn 镗t āng 鞳t à之zh ī声sh ēng ,与y ǔ向之xi àngzh ī噌c ēng 吰h óng 者zh ě相应xi āngy ìng ,如r ú乐l è作zu ò焉y ān 。因y īn 笑xi ào 谓w èi 迈m ài 曰yu ē:“汝r ǔ识sh í之zh ī乎h ū?噌c ēng 吰h óng 者zh ě,周景王zh ōuj ǐngw áng 之zh ī无w ú射sh è也y ě;窾ku ǎn 坎k ǎn 镗t āng 鞳t à者zh ě,魏w èi 庄子zhu āngz ǐ之zh ī歌g ē钟zh ōng 也y ě。古g ǔ之zh ī人r én 不b ù余y ú欺q ī也y ě

!”

事sh ì不b ù目见m ùji àn 耳闻ěrw én ,而ér 臆断y ìdu àn 其q í有y ǒu 无w ú,可k ě乎h ū?郦l ì元yu án 之zh ī所su ǒ见闻ji ànw én ,殆d ài 与y ǔ余同y út óng ,而言éry án 之zh ī不详b ùxi áng ;士大夫sh ìd àf ū终zh ōng 不肯b ùk ěn 以y ǐ小舟xi ǎozh ōu 夜y è泊b ó绝壁ju éb ì之下zh īxi à,故g ù莫m ò能n éng 知zh ī;而ér 渔工y úg ōng 水师shu ǐsh ī虽su ī知zh ī而ér 不能b ùn éng 言y án 。此c ǐ世sh ì所以su ǒy ǐ不b ù传chu án 也y ě。而ér 陋l òu 者zh ě乃n ǎi 以y ǐ斧f ǔ斤j īn 考k ǎo 击j ī而ér 求qi ú之zh ī,自z ì以y ǐ为w éi 得d é其q í实sh í。余y ú是sh ì以y ǐ记j ì之zh ī,盖g ài 叹t àn 郦l ì元yu án 之zh ī简ji ǎn ,而ér 笑xi ào 李l ǐ渤b ó之zh ī陋l òu 也y ě

石钟山记-知识点整理

《石钟山记》 【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记:古代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状物、写景、写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3、纪年法:(一)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二)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三)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孝公三十年等。 【写作特点】 这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除描写所见景物外,还采取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是一篇具有某些论说文特点,特别是驳论文特点的游记。说它具有论说文,特别是驳论文的某些特点,是因为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问题,摆出靶子,并从逻辑上对李说作了初步的反驳;接着用亲访石钟山耳闻目见的事实,证实并补充了郦说,推翻了李说,使形象描写为证明和反驳服务。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重视“耳闻目见”而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一中心论点。交代写作意图。全文思路清楚,结构严谨,说理透辟,文笔流畅。 【通假字】 1、扣而聆之(“扣”同“叩”) 2、南声函胡 (“函胡”同“含糊”) 3、至莫夜月明 (“莫”同“暮”) 【词类活用】 A.使动: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B.名词做动词: 1、微风鼓浪鼓:振动2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噌吰如钟鼓不觉 钟鼓:敲钟击鼓 磔磔云霄间 磔磔:磔磔地叫 C.形容词作动词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D,形容词作名词 不知其浅深浅深:深度E.名词做状语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 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事不目见耳闻 目:用眼睛;;耳:用耳朵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 【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 下临深潭(面临) 所在皆是也(这样) 适临汝(往) 因笑谓迈曰(于是) 余固笑而不信也(当 然,固然) 绝与向噌洪者相应(先 前)(应和) 笑李渤之陋(浅陋)乃 桴止响腾(传播)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大概) 【一词多义】 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 名词) ②微风鼓浪(振动,掀 起,动词) 2.莫 ①至莫夜月明(“莫” 通“暮”,夜晚,名词) ②故莫能知(没有人, 否定性无定代词) 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 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 (兼词,相当于“于此”, 在那里) ②硿硿焉(相当于 “然”,“……的样子”, 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 “于是”,即“到那里”, 兼词) ④如乐作焉(无义,表 陈述语气词,助词) 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 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 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 (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 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搏击, 动词) 8.之 ①汝识之乎代词, 代钟声 ②笑李渤之陋也 的,结构助词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后标志,无义 9、而 ①而况石乎表递进 ②扣而聆之表顺接 ③而此独以钟名表 转折,但是 ④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 兴尉表并列 ⑤徐而察之表修饰 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表因果,因而 10、虽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即使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 能言虽然 11、言 ①言之不详说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 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 12、然 ①然是说但是 ②石之铿然有声 者······的样子 13、自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案 石钟山记(1) 《水经》云:“彭蠡(2)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3)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4)浪,水石相搏(5),声如洪钟(6)。是说(7)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8)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9)始访其遗踪(10),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11),北音清越(12),桴止响腾(13),余韵徐歇(14)。自以为得之(15)矣。然是说也,余尤(16)疑之。石之铿然(17)有声音,所在皆是(18)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19)七年六月丁丑(20),余自齐安(21)舟行适临汝(22),而长子迈将赴(23)饶之德兴尉(24),送之至湖口(25),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26)。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27)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28),闻人声亦惊起,磔磔(29)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30)也。”余方心动(31)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32)如钟鼓不绝。舟人(33)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34),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35)而为此(36)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37),可坐百人,空中(38)而多窍(39),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40)之声,与向之(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4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43)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44)也。古之人不余欺也(45)!”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46)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47)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48)虽知而不能言(49)。此世所以不传也(50)。而陋者(51)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52),自以为得其实(5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注释】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14、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徐,慢。 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铿(kēng )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19、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20、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21、齐安:在现在湖北黄州。 22、适临汝:到临汝去。适,往。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23、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24、饶之德兴尉:饶州德兴县(现在江西德兴)的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 25、湖口:现在江西湖口。 26、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 27、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28、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29、磔磔(zhé):鸟鸣声。 30、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1、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32、噌(chēng )吰( hóng ):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33、舟人:船夫。 34、罅(xià ):裂缝。 35、涵淡澎湃:波浪激荡。 36、为此: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

石钟山记知识点

石钟山记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石钟山记》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二、古今异义 1.空中而多窍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 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 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 2.莫 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 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 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

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 (二)名词作动词 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三)使动用法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 (四)定语后置

《石钟山记》的原文及译文

《石钟山记》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徽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间择其一二扣之,□□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坎镗□之声,与向之噌□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

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

《石钟山记》译文,内容主旨,文学常识

石钟山记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起来一样。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明白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口说出用笔写出来。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原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内容主旨】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属议论部分。 【写作手法】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石钟山记》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陈云兰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把握本文的写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知识;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习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写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答疑,引导学生落实文言知识点。(重点环节) (1)指出下列两组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微风鼓.浪枹.止响腾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此独以钟名.,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至莫夜月明 汝识之乎 南声函胡 (3)辨析下列句中“焉”的用法和含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硿硿焉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与向之噌竑者相应,如乐作焉 (4)下列句式有什么特点? 石之铿然有声者, 古之人不余欺也 得双石于潭上 今以钟磬置水中 三、抓住一“旨”二“疑”三“笑”,梳理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题。 1、第一段中有两个“疑”字,围绕什么问题质疑?质疑了几个人的观点?为 何质疑? 2、为了解答这个“疑”,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最后找到答案了吗? 3、作者通过释疑,悟出了什么道理(主旨)? 4、文中作者有三次“笑”,你能揣测出每次“笑”的含义及作者的神态吗? 5、小结:文章的思路和主题。 四、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1、比较本文和一般游记的不同,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2、诵读“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理解文中的环境和景物描写 的作用,再次落实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拓展探究: 苏轼不迷信前人旧说,实地考察,得出了石钟山是因为“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的结论,但结果被明清的学者推翻了,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一行为? 六、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想与练”的四、五题 2、将本文与《石钟山感怀》一文结合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写法上有何不同? 七、教学反思: 我们的学生是中专生,尤其这个班级全是男生,他们的语文基础差,学习兴趣低,对文言文更是有一种恐惧心理。怎样让他们敢学、想学、乐学,这是我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这节课我想颠覆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代之以学生自学、老师答疑、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思路,运用问题法、探究法、讨

10《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石钟山记》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3.自 ①自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 4.焉 ①彭蠢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 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 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 5.余 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 ②余尤疑之(我,代词) 6.得 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 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 7.搏 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 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 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 ③事不目见耳闻(目,亲眼;耳,亲耳) ④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 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 (三)使动用法 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此鹳鹤也 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二)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②磔磔(于)云霄间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

(三)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 (四)定语后置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 (五)介词结构后置 ①得双石于潭上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③而大声发于水上 六、一词多义: 1、而:扣而聆之(表顺接) 徐而察之(表修饰) 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 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微波入焉(兼词,于此) 4、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 因笑谓迈曰(于是) 七、重点词义: 1、水石相搏(击、拍) 2、桴止响腾(传播) 3、余尤疑之(更加) 4、所在皆是也(这样) 5、适临汝(往) 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 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 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 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 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 【寓意/主旨】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写作特点】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备课研修 2013-04-06 14:24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 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时安排二教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子名与车有

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 (zhézhé)噌吰(chēng hóng)罅(xià)窾坎(kuǎn kǎn)莫(mù)镗鞳(tāng tà)识(zhì)无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补充注释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2.微风鼓浪鼓振动 3.水石相搏搏拍击 4.南声函胡函胡重浊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扬 6.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歇消失 (二)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 1.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2.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基础知识点

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基础知识点 一.语法知识 1..实词 (1).名词 ①人或事物②时间③表方位 (2)代词 ①人称代词(你,我,他)②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为什 么)③指示代词(这,哪,这样) (3)动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唱,支持,保持)②发展变化(长大,升高,增加)③表心理变化(喜欢,厌恶) ④存在消失(有出现,消失)⑤使令(派,叫,让,请,允许,奖励)⑥可能意愿(能,会,应) ⑦表示趋向(来,进来,过去)⑧判断(正是,是,就是) ⑷形容词 ①事物状态(明媚,娴静,激动)②事物性质(快,多少,伟大, 诚实)③事物形状(圆,方,长) ⑸数词 ①确词(二,亿,二分之一)②概数(几许多三四十)③序数(第一,初二,老大) ⑹量词 ①物量(斤,两,辆,朵,枝,个)②动量(阵,顿,次,遭,回,圈,趟)

2.虚词 ⑴.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 定语气 ①表时间,频率(已经,曾经,刚才,正在,将要,快要,马上,立刻,顿时,渐渐,终于,忽然,偶尔,常常,往往,永远,一直,永久,一向,一再,再三,再次) ②表程度(很,非常,更加,十分,最,太,稍微)③表范围(全,都,总共,仅仅,只) ③表重复(连续,又,再。也,还)⑤表语气(可,却,倒,偏, 难道)⑥表肯否(可能,不,没有,没,必定,也许,或许) ⑵.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面,把他们合起来修饰或补 充说明动词的,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介宾短语(状语、补) ①表处所、方向(从、自、往、朝、向、到、在、于、有)②表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③表状态、方式(按照、以) ④表原因(由于)⑤表目的(为、为了、为着、给)⑥表对象、关联(对、对于、关于、至于、连、同、跟、和、于) ⑦表排除(除了、除)注:介词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加时间助词,可表趋向动词。 ⑶.连词:用来连接句子(和、同、跟、当、以及、及、并且、而且、而、或、不但) ⑷助词 ①时态动词(着、了、过)②结构助词(的、地、得、所)③语气助词(呢、么、吗、吧、罢了) 注:独立运用能力太差除了“所”字之外都念轻音 ⑸.叹词 ⑹拟声词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 苏轼 1《水经》云:“彭蠡I 丫之口有石钟山焉(助词,不译)。①郦元以为下临(动词,面对)深潭,微风鼓(名作动,振动)浪,水石相搏(击、拍),声如洪钟。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ing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动词使动,使…鸣叫)也,而(递进,更)况石乎!②至唐李渤始(才)访(探寻)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敲击)而(承接)聆I ing之,南(名作状,在南边的)声函胡(通“含糊”),北(名作状)音清越(高扬),桴f U止响腾(传播),余韵(声音)徐(慢慢地)歇。自以为得(找到)之(代指“命名原因”)矣。然是说也,余尤(更加)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所在皆是(这样)也,而(转折,却)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何哉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①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拿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②到了唐朝,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敲它们,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有铿锵悦耳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 来命名,为什么呢 一、叙述对石钟山命名的两种说法,然后提出质疑,为下文亲自探究提供依据。 2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名作状,乘船)行适(到、往)临汝,而(并列)长子迈将赴(赴任)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敲击)之, 硿硿k e g焉(形副词尾,相当于“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通“暮”)夜月明,(省略主语“吾”)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①大石侧(名作状,在旁边)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q I鹘 h u,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 e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gum鹤.he也。余方心动(心惊)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eig吰h dig (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舟人(船夫)大恐。 ②徐而(修饰,地)察之,则(原来是)山下皆石穴罅(xi d裂缝),不知其浅深(古:偏义复词“深”, 今:浅和深),微波入焉(兼词,那里),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击)而(表原因)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挡)^流(水流的中心),可坐百人, 空中(中间是空的)而多窍(窟窿),与风水相吞叶,有窾ku?坎k峦(击物声)镗tmg鞳t d (钟鼓声)之声,与向(原先、刚才)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动词,演奏)焉(助词)。因笑谓迈曰:“汝识(zh i 通“志”)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 i也(判断句),竅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到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寺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与苏迈坐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1考察性的游记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三、整体感知 ⒈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 ⒊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⒋质疑解难 ⒌特殊文言现象归纳 ⒍思考:本文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结构有何特色? 明确:议论(1)――记叙(2)――议论(3) ↓↓↓ 质疑――――解疑――――感想 (一)、分析第一段(质疑) ⒈齐读,思考 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 明确: ⒉探讨 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 明确:①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 ②对李说: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 二、析第二段(解疑) ⒈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 明确:实地考察 ⒉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 明确: 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讽) 两个阶段 暮夜:夜泊绝壁――“笑”(自得) ⒊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有

什么作用? 明确: ① 大石――比喻绘形 栖鹘――直接绘声 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 鹳鹤――比喻拟声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⒋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明确: ⒌这一段有两处写到作者的“笑”,这两次“笑”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明确: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 ⒍小结 这一段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清?刘大櫆评:“(苏轼)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 三、析第三段(感想) ⒈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② 郦道元→不详 (“叹”之“简”) 士大夫―→不肯 渔工水师→不能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得其实 (“笑”之“陋”) 探讨: 李渤真的可笑吗? 明确:不应该,因为他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且考证他,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苏轼嘲笑他不对。如果这样,后人同样也可嘲笑苏轼,因为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⒉小结 苏轼通过记述游踪,实地考察,用事实反驳了两种关于石钟山取名的说法,并在第三自然段得出主旨--不要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清?方苞评:“坡公第一首记文”。 四、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五、探讨 ⒈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 苏轼 1《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助词,不译)。”①郦元以为下临(动词,面对)深潭,微风鼓(名作动,振动)浪,水石相搏(击、拍),声如洪钟。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动词使动,使…鸣叫)也,而(递进,更)况石乎!②至唐李渤始(才)访(探寻)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敲击)而(承接)聆líng之,南(名作状,在南边的)声函胡(通“含糊”),北(名作状)音清越(高扬),桴fú止响腾(传播),余韵(声音)徐(慢慢地)歇。自以为得(找到)之(代指“命名原因”)矣。然是说也,余尤(更加)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所在皆是(这样)也,而(转折,却)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何哉? 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①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拿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②到了唐朝,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敲它们,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有铿锵悦耳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一、叙述对石钟山命名的两种说法,然后提出质疑,为下文亲自探究提供依据。 2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名作状,乘船)行适(到、往)临汝,而(并列)长子迈将赴(赴任)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敲击)之,硿硿kōng焉(形副词尾,相当于“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通“暮”)夜月明,(省略主语“吾”)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①大石侧(名作状,在旁边)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q ī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guàn鹤hè也。余方心动(心惊)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吰hóng(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舟人(船夫)大恐。②徐而(修饰,地)察之,则(原来是)山下皆石穴罅(xià裂缝),不知其浅深(古:偏义复词“深”,今:浅和深),微波入焉(兼词,那里),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击)而(表原因)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挡)中流(水流的中心),可坐百人,空中(中间是空的)而多窍(窟窿),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kǎn(击物声)镗tāng鞳tà(钟鼓声)之声,与向(原先、刚才)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动词,演奏)焉(助词)。因笑谓迈曰:“汝识(zhì通“志”)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判断句),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

(完整版)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重点字词及句式。 2.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3.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教学重点:重点字的词类活用、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第一课时(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 教学目标: 1.熟读第一自然段,掌握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实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2.明确作者的质疑和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焉、鼓、是、鸣”等词语的意义。 2.掌握省略句等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质疑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提到苏轼相信同学们对他并不陌生,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一说你眼中的苏轼是什么样子的?(……)是的,苏轼,一个如此响亮耀眼的名字,作为苏门之子,他与父亲苏洵一起扬名,甚至可以说是父因子显,光耀列宗;作为一个重情的丈夫,一首不朽的《江城子》令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作为兄长,那首我们非常熟悉的为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将手足情推向极致,那么作为父亲的苏轼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看来大家对这个不是很了解,没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石钟山记》中去看一看苏轼是怎样身体力行教育孩子的。 二.文本解读:第一自然段 (一)郦元的观点 1.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的时候要注意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水经》云,一二读”…….. 明确: (1)纠正读音:彭蠡(lǐ)郦(lì)元钟磬(qìng )铿(kēng)然 (2)提醒学生下列句子的停顿必须注意: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然/是说也 2.好的,在这一自然段中,出现了哪几个人,他们分别是谁? 明确:郦元、李渤、余(苏轼) 3.这三个人,郦道元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渤生活在唐朝,而苏轼是北宋文坛最具盛 名的大文豪,究竟是什么事情有那么大的号召力让这三个大人物穿越时空,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先留一个悬念,现在先来做一件事——翻译。请同学们从左往右依次翻译课文第一句到“而况石乎”这一部分的内容。 (1)《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明确: ①《水经》:魏晋时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著名的《水经注》就是郦道元对其作的

石钟山记复习知识点

(七)石钟山记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___________,又字和仲,号___________,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_________时期的文豪,“___________”家族(另有其父 ___________和其弟___________)成员之一,“___________”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___________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门六学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法“宋四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一、通假字 1.扣.而聆之“扣”通“__________” 2.南生函胡 ..“函胡”通“__________” 3.至莫.夜月明“莫”通“__________” 4.汝识.之乎“识”通“__________” 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通“__________” 二、古今异同词 1.郦元以为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2.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3.空中 ..为多窍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4.此时所以 ..不传也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三.词类活用 1、余自齐安舟.形适临汝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2、事不目.见耳闻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3、大石侧.立千尺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4、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上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5、虽大风大浪不能鸣.也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6、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活用类型:______;义:_____________。 四、句式特点 1、此世所以不传也() 2、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 3、得双石于潭上()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而大声发于水上() 6、余是以记之() 五、指出下列偏义复合词所偏之词1、郦元之所见闻 ..(偏在"______") 2、不知其浅深 ..(偏在“______”) 六、应知应会的重点词语 1、郦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是()说也,人常疑之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5、扣()而聆()之 6、余尤()疑之 7、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8、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9、空中而多窍() 10、汝识()之乎 11、事不目见事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1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七、重要虚词 焉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2、硿硿~() 3、微波入~() 4、如乐作~() 而 1、今以钟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况石乎() 2、得双石于潭上,扣~聆之() 3、~此独以钟名,何哉() 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蔚() 5、徐~察之() 6、涵淡澎湃~为此也() 7、而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 8、盖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也() 9、空中~多窍() 10、事不目见耳闻,~臆断其有无,可乎() 然 1、~是说也,余尤疑之() 2、石之铿~有声音() 3、森~欲搏人() 自 1、自以为得之矣() 2、余~齐安舟行适临汝() 莫 1、故~能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