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李春哲(1982—),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面源污染。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科研课题“饮马河流域面源污染负荷及污染物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课题编号:16ky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春哲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环境技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S153.62文献标识码:A

化肥施用、耕作方式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等均对土壤有机质碳矿化产生影响,由

于土壤有机碳的容量很大,即使其微小变动就可导致整个空气容量中CO 2浓度

边幅很大,所以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在整个碳循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

前CO 2作为温室效应气体,成为全球环境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在整个生态系

统内固碳增汇是每个国家在未来环境问题上应该努力的方向,本文综述了土壤

有机质碳矿化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未来在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应该侧重的研究

方向。

土壤有机质;

矿化;研究进展1引言

土壤有机质碳矿化是指是土壤有机质通过

分解变为简单无机化合物并放出二氧化碳的过

程,是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的。土壤中的机质,是

土壤固相部分的一种重要的组成,主要是指土壤

中来源的生命物质,一般含量在0~5%之间,泥

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漠境土和砂质土

壤不足0.5%。土壤有机质矿化影响因素很多,土

壤有机质矿化对土壤肥力保持、壤土构成、农林

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极其重大的

意义。2影响因素2.1化肥的施用目前农业生产资料的最基本投入就是化肥的施用,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化肥的施用都成为了增产、增收的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措施[1]。化肥的施用,也成为了影响有机碳库的最重要的原因。近些年一些研究表明[2-4],由

于肥料的类型不同,对土壤中的有机碳的影响比重也不尽相同,有研究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使用,既补充了有机碳源又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可提高土壤碳含量。比较研究了施用水葫芦有机肥和畜禽粪有机肥对土壤CO 2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处理土壤的CO 2排放量与累积排放量能力而言,水葫芦有机肥均显著低于畜禽粪有机肥。有机肥处理土壤的CO 2累积排放量与潜在可矿化有机碳含量以及有机质碳矿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有研究者在室内模拟试验,证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中,高量有机肥及高量

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

高,有机肥的施用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总

量;土壤碳总矿化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

碳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者对我国东北地

区的典型黑土进行了连续施肥28年的相关研

究,证明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都能增加土壤有

机碳含量,此外,实验表明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第32卷第3期圆园员8年第3期Vol.32No.3NO.3.2018

技术与教育

TECHNIQUE &EDUCATION

的情况较单品种施肥的土壤效果好,所以我们未来可以通过调控施肥种类来达到有效保护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效果。此外实验证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影响很大。有机肥料的施用,能明显提高红壤微生物生物活性,加速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碳矿化[5]。

2.2耕作措施

频繁翻耕能使保护的土壤有机质的团聚体暴露在外,从而破坏了土壤的自然结构,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碳矿化,所以不同耕作制度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在众多耕种方式当中以垄作免耕(NT)最佳[6]。稻草还田、免耕等耕种方式有利于促进土壤0~5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和腐殖化,这对土壤肥力的提高和控制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实行何种保护性耕作更有利于增加SOC(土壤有机碳)、降低土壤CO2排放,有研究者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下SOC的存储和分布,结果表明:与MP(带耕)和NT(免耕)土壤相比,土壤团聚体SOC含量较高,且较为活跃。各耕作处理中,土壤有机碳的最大矿化速率相关性明显,土壤pH和土壤有机质碳矿化率呈正比关系。研究者在黄土高原进行了相关实验,采用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并进行了相关的保护性耕作。结果表明:土壤碳固定明显增强,秸秆覆盖的耕种措施固碳效果优于免耕措施,还可实行水旱轮作的耕种模式,未来推广并应用科学的耕作方式,要提供科学指导,十分有必要建立合理的耕种方案,为合理轮耕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3土壤质地

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碳矿化的首要因素是土壤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其中最为明显的因素是土壤质地。在14C示踪技术模拟实验(25℃)下,研究不同土壤质地如壤黏土、粉黏土和砂壤土3种土壤中,其土壤中水分变化对其土壤中有机质碳矿化的相关响应。结果表明:以14C标记的矿化率在砂壤土和壤黏土中持水量(WHC)达到最大值,在第160天时的结果分别约为53%和58%,粉黏土矿化率处于缓慢升高趋势;3种土壤原有机质碳矿化率都在75%WHC(土壤含水率)时达到最高,粉黏土为4.8%,砂壤土为5.8%,壤黏土为8.0%,但超过此含水量后,其矿化率显著下降。3种质地土壤的有机质碳矿化率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关系更进一步证明了不同土壤质地不同,含水量不同,土壤的有机质碳矿化存在差异[7]。

2.4土壤中金属离子

大量文献表明,土壤对矿物的吸附作用可以土壤中的有机质免受微生物的分解,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是通过一定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的,作用力主要是钙复合键,铁、铝键复合体等。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维持主要依靠土壤中某些金属氧化物及水合物对,Hughes和Johnson、Adams、Evans、Skjemstad J、Kaiser K[8-9]等研究者经过实验得出大多数土壤中有机土壤中铁、铝含量呈正比关系;证明土壤有机质有很大的表面积及吸附能力,而有机质中铁、铝的氧化物及铁、铝的水合物能铁铝抑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赵兰坡[10]等研究铝离子改良盐碱土,人工施加硫酸铝在改良盐碱土的同时,是否在控制有机质碳矿化上有一定影响,还有待研究。

2.5土壤生物

研究表明,土壤中微生物的量与土壤有机碳的量,两者之间存在正比关系。磷肥是一种微生物必须的营养元素,所以施用磷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碳的含量,长期施用磷肥能改变、影响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进而使有机碳的矿化得到促进。蚯蚓肠道作用对土壤微生物作用影响也比较明显,这种作用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作用初期的对有机质矿化的促进作用,二是后期对土壤有机质残留物的稳定化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中将揭示蚯蚓对SOM(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的控制机理、蚯蚓对土壤中有机质的降解和转化的作用等焦点问题,此研究对揭示全球碳循环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6土壤pH

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和分解还受到微生物的活性以及微生物的酶活性来影响。土壤的pH值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pH过高、pH过低都会使微生物的活性受到抑制,进而减缓土壤中有机碳转化。Bottner[11]等研究发现,自然土壤盐基

18技术与教育

李春哲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19

饱和度与土壤pH有相关性,真菌异质性和土壤酶活性及细菌随着土壤pH升高而升高。

3展望

土壤中有机碳动态平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的理化特性、人类活动、气候类型、植被覆盖等诸多因素影响。全球变暖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库未来的走向,在未来将决定着未来气候变化预测。必须对土壤有机碳蓄积有过程正确地理解、认识,才能更加准确的对未来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方向进行评估和预测,对整个人类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未来有关土壤有机质碳矿化的研究应着重从以下几点出发:

(1)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温度对土壤有机质碳矿化的敏感性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问题,重点应该建立温度、时间、碳矿化率之间的横向关系。

(2)目前,国内外关于对于土壤中金属离子等对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影响的研究不全面,金属离子作为土壤中的固有成分,与土壤有机质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其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意义深远,对固碳增汇及土壤改良等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未来应侧重这方面的研究。

(3)由于目前现有的有机质碳矿化模型大都只是反映了某些影响因子对土壤有机碳产生的影响,在影响土壤有机质碳矿化的诸多因素中,只是考虑单独因素的影响结果,在今后的研究中,要逐渐建立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影响的动态模型,应该多考察温度、耕种措施、土壤质地等多因素对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影响的交互作用研究,以便更深入认识各因素对土壤有机质碳矿化综合影响,特别是应该针对人类活动影响进行定量描述,同时也要将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对全球碳变化的反馈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周莉,李保国,周广胜.土壤有机碳的主导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01):99-105.

[2]李梦雅,王伯仁,徐明岗等.长期施肥对红壤有机碳矿化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9(06):1043-1049.

[3]刘丽,周连仁,苗淑杰.长期施肥对黑土水溶性碳含量和碳矿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9(01):59-62.

[4]马天娥,魏艳春,杨宪龙等.长期施肥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01):8-16.

[5]施林林,沈明星,常志州等.施用水葫芦有机肥对土壤CO2排放特征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1(09):101-103.

[6]CF Li,DN Zhou,ZK Kou,et al.Respons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in typical Karst soils following the addition of14C-labeled rice straw and CaCO3[J].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Agriculture,2012(05):1112-1118.

[7]C Gudasz,D Bastviken,K Steger,et al.Temperature-controlled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in lake sediments[J].Nature,2010(7305):478-485.

[8]C Gudasz,S Sobek,D Bastviken,et al.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in contrasting lake sediment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2015(07):1215-1225.

[9]MB Fernandes,JO Skjemstad,BB Johnson,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aceous combustion residues.I. Morphological,elemental and spectroscopic features[J].Chemosphere,2003(08):785-795.

(下转第36页)

36技术与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瑾,徐晓军,刘宇奇等.微量砷的测定方法概述[J].贵州化工,2009(06):24-26.

[2]邓勃,何华焜.原子吸收光谱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薛平,付英文.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芦笋罐头中砷[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0(03):112-114.

[4]李安模,魏继中.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SH/T0629-1996.石脑油中砷含量测定法(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S].1996.

Determination of Arsenic in Gasoline by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DING Yuying LIANG Kerui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Jilin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Jilin132013,China)

Abstract:A method for direct determination of trace arsenic in gasoline by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with palladium nitrate-magnesium nitrate as chemical modifier was discussed and presented in this paper.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the samples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of arsenic content was good in the range of0~200 g/L.The detection limit was6.2g/L an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less than3.4%.

Key words: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gasoline;chemical modifier;arsenic

(上接第19页)

[10]赵兰坡,王宇,马晶等.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改良研究[J].土壤通报,2001(S1):91-96.

[11]P Bottner.Response of microbial biomass to alternate moist and dry conditions in a soil incubated with14 C-and15N-labelled plant material[J].Soil Biology&Biochemistry,1985(03):329-337.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Carbon Mineraliz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LI Chunzhe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Jilin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Jilin132013,China)

Abstract: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farming methods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all affect the mineraliz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arbon.Because of the large soil organic carbon capacity,even the small chan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on can lead to a large range of CO2concentration in the whole air capacity.Therefore,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hole carbon cycle.At present,as Greenhouse Effect gas,CO2has become the focu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oncern. Therefore,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whole ecosystem is the direction for every country to make efforts on future environmental issues.This paper review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ization and give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hat should be focused on soil organic carboniz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oil organic matter;mineralization;the research progress

土壤有机碳分类及其研究进展1

土壤有机碳( SOC)是土壤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平衡直接影响着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高,进而影响土壤质量的优劣和作物产量的高低,因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土壤乃至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土壤有机碳包括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受环境条件影响强烈的、易氧化分解的、对植物和微生物活性影响比较高的那一部分土壤碳素。根据测定方法和有机碳组分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又表述为溶解性有机碳(DO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Microbial biomass carbon)、轻组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土壤有机碳的有效性和土壤质量。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开始较早, 在20世纪60年代, 就有学者开始进行全球土壤有机碳总库存量研究。但早期对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算大都是根据少数土壤剖面资料进行的。如1951年Rubey根据不同研究者发表的关于美国9个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 推算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710 Pg。1976年Bohn利用土壤分布图及相关土组( soil association)的有机碳含量, 估计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2946Pg。这两个估计值成为当前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上下限值。20世纪80年代,由于研究全球碳循环与气候、植被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需要,统计方法开始被应用于土壤有机碳库存量

的估算。如Post等在Holdridge生命带模型基础上,估算了全球土壤碳密度的地理分布与植被及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全球1m 厚度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1 395 Pg。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GPS) 技术的发展, 为土壤有机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3S技术被应用于区域或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大小、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发达国家已在区域尺度上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如俄罗斯在1B250万土壤分布图上建立了土壤碳空间数据库,计算出俄罗斯0~ 20 cm、0~ 50 cm和0~100 cm等不同土层有机碳库存量,估计出俄罗斯土壤有机碳库存总量为34211 Pg,无机碳库存总量为11113 Pg,土壤总碳库存量为45314 Pg,并绘制了俄罗斯0~ 100 cm土层无机碳库存量分布图。加拿大建立了1B100万的数字化土壤分布图及土壤碳数据库,并计算出加拿大0 ~ 30 cm 土层和0 ~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库存量分别为7011 Pg和249 Pg。 世界各国不同研究者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算方法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所用资料来源与土壤分类方式不同,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估计值有较大差异。全球土壤1 m内土壤有机碳库大约是植被碳库的115~ 3倍,如此巨大的土壤有机碳库,即使其发生很轻微变动,都会引起大气中CO2浓度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研究成为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之一。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学者非常关注土壤碳循环研究,并在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研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土壤肥力精选习题

20** 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 --- 土壤肥力精选习 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46小题,共 92.0 分) 读某地区的经纬网和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小题。 1. 图中甲地区土地盐碱化较轻、耕地质量较好的自然原因是( ) A. 人类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B. 多为紫色土,冲积土壤比较肥沃 C. 土壤中水、肥、气、热条件协调较好,肥力高 D. 土壤中含钙质较多,黑土分布广 2. 图中乙地区的经济作物和林木主要为( ) A. 甘蔗、柑橘 B. 甜菜、柑橘 C. 花生、苹果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某地土壤剖面图,图 2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图 1 图2 3. 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 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 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4. 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 免耕直播 B. 深耕改土 C. 大棚温室 如图为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D. 棉花、茶树 5%。图 1 为我国东部 D. 砾石压土

5. 按照字母顺序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填 入,顺序正确的是 6. 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对本地区的土壤和河流的影响主要有 ( ) 7. 下图为江南丘陵某研究区红壤在不同措施下(均不施肥)实验结果。据此回答。 与处理措施①比较,该实验结果表明( ) A. ②处理措施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利于保持水土 B. ③处理措施使土壤酸性增强,利于积累有机质 C. ②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增强,土壤酸性减弱 D. ③处理措施导致水土流失减弱,土壤酸性增强 8. 影响我国苹果带苹果产量浮动的主要因素是 A. 土壤肥力变化大 B. 天气条件变化大 C. 种植习惯 D. 市场需求 埃尔埃希多地区(下图小方框所示)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小于 300mm ,土壤贫瘠。当 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①土壤腐殖质增多 ②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③河流含沙量减小 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Hans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土壤科学, 2018, 6(4), 125-132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c17718147.html,/journal/hjss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c17718147.html,/10.12677/hjss.2018.64016 Determination of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Xingkai Wang1, Xiaoli Wang1*, Jianjun Duan2, Shihua An1 1Agricultural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2College of Tobacco,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Sep. 29th, 2018; accepted: Oct. 16th, 2018; published: Oct. 23rd, 2018 Abstract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and an active chemical component in soil.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study of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an reflect the existenc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quality change sensitively, accurately and realistically. In recent years,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has become the focus and hot spot of research on soi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science.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MBC), mineralizable carbon (PMC), light organic carbon (LFC) and 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 (LOC).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termination method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se five active organic carbon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research focu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land and the effective use of soil nutrients. Key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Determination Methods, Influencing Factors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王兴凯1,王小利1*,段建军2,安世花1 1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 2贵州大学烟草学院,贵州贵阳 收稿日期:2018年9月29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16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23日 *通讯作者。

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进展_1(精)

第29卷第1期2010年 2月 四川环境 S I CHUAN ENV I RONM ENT Vol 129,No 11February 2010 #综述# 收稿日期:2009-08-2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重大项目(2006BAC 01A14;上海 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072312032。 作者简介:席雪飞(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同济大学环境工程 专业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学和环境污染防治研究。 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进展 席雪飞,王磊,贾建伟,唐玉姝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摘要: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大气C O 2浓度升高、温度上升、 氮沉降等环境因素变化对土壤有机碳输入与土壤呼吸可能的影响,介绍了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手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研究土壤有机碳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全球环境变化;土壤有机碳库;CO 2浓度升高;全球变暖;氮沉降中图分类号:X 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644(201001-0115-06

Research Progress on Effect of G lobal Environ m entalChange on SoilO rganic Carbon Pool X I Xue -fe,i WANG Le,i JI A Ji a n-w e,i TANG Yu-shu (S t ate K ey Laboratory of P ollution Control&Resource Reuse ,School of Environ m ental Science &Eng ineering,T ongj i Universit 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T he eff ect o f g l oba l environ mental change on so il organic carbon poo l has became a research hot poi n. t In this paper ,the possi ble effects of env i ron m ental f actors such as e leva ted CO 2concentrati on i n at m osphere ,e l evated a ir temperature and nitrogen deposition on so il org an i c carbon i nput and soil resp i ration are rev i ewed .And t he m eans used f o r study i ng the effect o f g l oba l env i ron m enta l change on so il carbon poo,l as we ll as the i r ex i sti ng prob le m s are also i ntroduced .Sequenti a lly suggesti ons on furt her research on response of so il org an i c carbon to g loba l environmenta l change are propo sed . K eyw ords :G loba l env iron m enta l change ;so il org an i c carbon poo ; l e leva ted CO 2concentration ;g loba l w ar m i ng;nitrogen depos i tion 土壤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中重要的碳库。据统计土壤有机碳库是大气碳库的3倍,大约是植被的 215~3倍左右[1] ,成为地球表层最大的有机碳库,是全球生物化学循环中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因而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日益成为全球有机碳研究的热点[2]

土壤肥力因素

浅谈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土壤肥力 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经过我几年来在绿化施工中的观察,苗木的成活率很大方面取决于土壤因素,就此我想就我了解的关于土壤的一点小认识在此作一肤浅的探讨。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 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前者指在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影响下形成的肥力,主要存在于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后者指长期在人为的耕作、施肥、灌溉和其他各种农事活动影响下表现出的肥力,主要存在于耕作(农田)土壤。 中国的一些土壤工作者根据中国农业生产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将土壤肥力归结为土壤中养分、水分、通气状况和温度状况(简称水、肥、气、热)等4个因素的综合。 土壤中的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肥力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这些因素可以归纳如下。 养分因素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数矿质土壤中的氮、磷、钾三要素的大致含量分别是0.02~0.5%、0.01~ 0.2%和0.2~3.3%。中国一般农田的养分含量是: 氮0.03~0.35%;磷0.01~0.15%钾 0.25~2.7%。但土壤向植物提供养分的能力并不直接决定于土壤中养分的贮量,而是决定于养分有效性的高低;而某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位又是决定该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化学位是一个强度因素,从一定意义说,它可以用该营养元素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或活度表示。由于土壤溶液中各营养元素的浓度均较低,它们被植物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推荐下载

土壤中的四个因素决定着土壤肥力的高低 1 土壤水分 1.1 土壤水分类型 土壤水分常以三种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束缚水。紧紧吸附在土粒表面,不能流动,也很难为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叫束缚水。土粒越细,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束缚水越多;毛管水。土粒之间小于0.1mm的小孔隙叫毛细管,毛细管中的水可以在土壤中上下、左右移动,是供作物吸收利用的主要有效水。因此,毛管水对作物生长发育最为重要;重力水。是土粒之间大于0.1mm大孔隙中的水分。由于受重力作用只能向下流动,所以叫重力水。在水稻田中,重力水是有效的水分。在旱田中,重力水只能短期被植物利用,如较长期地充满着重力水(即地里积水),则土壤空气缺乏,对作物生长非常不利。 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并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束缚水和重力水都是不能被作物利用的无效水,只有毛管水是能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水。当土壤中只存在着束缚水时,因作物不能利用,而表现出萎蔫,这时的土壤含水量叫萎蔫系数。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毛细管中开始充水,当土壤中毛细管全部充满水时的含水量,叫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效水的数量是田间持水量减去萎蔫系数的数值。 土壤有效水含量的多少,主要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砂土和黏土有效水都低于壤土。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毛细孔隙增加,有效水含量高。 2 土壤养分 2.1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根据作物吸收土壤养分的难易,可把土壤养分分为两类。一类是速效态养分叫有效养分,另一类是迟效态养分又叫潜在养分。速效态养分以离子、分子状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和土壤胶凿表面上,能够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持效养分存在于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中,难溶于水而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经化学作用和微生物作用,分解成可溶性的速效养分才能被吸收。理想的土壤,不但要求养分种类齐全,含量高,而且要求速效和迟效各占一定比例,使养分能均衡持久地供给作物利用。

土壤侵蚀原理_张洪江_试卷4

土壤侵蚀原理_张洪江_试卷4 水保04级B卷 北京林业大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卷 试卷名称:土壤侵蚀原理B卷课程所在院系: 水土保持学院 考试班级学号姓名成绩试卷说明: 1. 本次考试为闭卷考试。本试卷共计2页,共六大部分,请勿漏答; 2.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请掌握好答题时间; 3. 答题之前,请将试卷和答题纸上的考试班级、学号、姓名填写清楚; 4. 第一大题可直接在试题纸上答题;从第二大题开始可直接在试卷上写题号后答题 5. 答题完毕,请将试卷和答题纸正面向外对叠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6. 考试中心提示:请你遵守考场纪律,参与公平竞争~ 一、简释下列名词(2分/个×10个=20分)。 1.土壤侵蚀: 在水力、风力、温度作用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2.冻融侵蚀: 3.侵蚀沟: 坡面径流冲刷土壤或土体,并切割陆地表面形成沟道的过程,也称为线状侵蚀或沟状侵蚀。 4.侵蚀模数: 2单位面积上一定时间内被侵蚀带走的泥沙量,以t/km?a 表示。 5.土壤侵蚀程度:

任何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一定环境条件影响下,自其发生开始,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发展状况。 6.风力侵蚀: 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7.沟壑密度: 2沟壑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侵蚀沟道的总长度,常以 km/km表示。 8.开析度: 2开析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水文网的总长度,常以 km/km表示。 9.允许土壤流失量 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也就是说允许土壤流失量是不至于导致土地生产力降低而允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10. 重力侵蚀: 坡面表层土石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身所受的重力作用(很多情况还受下渗水分、地下潜水或地下径流的影响),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二、试述重力侵蚀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因素(20分)。 重力侵蚀的发生机理主要为,由于在下渗水分影响下,土体、岩体等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运动产生位移(10分)。 当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其抗滑阻力小于下滑力时,则发生重力侵蚀(8分)。 其影响因素主要为降雨、下渗水分、地形、地质、地震动等(2分)。 三、试述一级土壤侵蚀类型区的划分依据及其大致范围(15分)。 土壤侵蚀类型一级区的划分依据是外营力种类,将全国划分为水力侵蚀类型区,其大致范围为内蒙的阴山以南、青藏高原的东缘线以东地区;风力侵蚀类型

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李春哲(1982—),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面源污染。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科研课题“饮马河流域面源污染负荷及污染物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课题编号:16ky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春哲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环境技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S153.62文献标识码:A 化肥施用、耕作方式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等均对土壤有机质碳矿化产生影响,由 于土壤有机碳的容量很大,即使其微小变动就可导致整个空气容量中CO 2浓度 边幅很大,所以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在整个碳循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 前CO 2作为温室效应气体,成为全球环境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在整个生态系 统内固碳增汇是每个国家在未来环境问题上应该努力的方向,本文综述了土壤 有机质碳矿化的影响因素,并给出了未来在土壤有机质碳矿化应该侧重的研究 方向。 土壤有机质; 矿化;研究进展1引言 土壤有机质碳矿化是指是土壤有机质通过 分解变为简单无机化合物并放出二氧化碳的过 程,是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的。土壤中的机质,是 土壤固相部分的一种重要的组成,主要是指土壤 中来源的生命物质,一般含量在0~5%之间,泥 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漠境土和砂质土 壤不足0.5%。土壤有机质矿化影响因素很多,土 壤有机质矿化对土壤肥力保持、壤土构成、农林 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极其重大的 意义。2影响因素2.1化肥的施用目前农业生产资料的最基本投入就是化肥的施用,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化肥的施用都成为了增产、增收的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措施[1]。化肥的施用,也成为了影响有机碳库的最重要的原因。近些年一些研究表明[2-4],由 于肥料的类型不同,对土壤中的有机碳的影响比重也不尽相同,有研究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使用,既补充了有机碳源又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可提高土壤碳含量。比较研究了施用水葫芦有机肥和畜禽粪有机肥对土壤CO 2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处理土壤的CO 2排放量与累积排放量能力而言,水葫芦有机肥均显著低于畜禽粪有机肥。有机肥处理土壤的CO 2累积排放量与潜在可矿化有机碳含量以及有机质碳矿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有研究者在室内模拟试验,证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中,高量有机肥及高量 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 高,有机肥的施用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总 量;土壤碳总矿化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 碳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者对我国东北地 区的典型黑土进行了连续施肥28年的相关研 究,证明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都能增加土壤有 机碳含量,此外,实验表明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第32卷第3期圆园员8年第3期Vol.32No.3NO.3.2018 技术与教育 TECHNIQUE &EDUCATION

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_1

第24卷第6期2010年12月水土保持学报 Jour nal of Soil and W ater Conserv ation Vo l.24No.6Dec.,2010 收稿日期:2010-07-1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8BAB38B02-3,2006BAD05B01-02);西南大学生态学重点学科 211工程 ;西南大学研究生科技 创新基金项目(ky2008007) 作者简介:罗友进(1984-),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生态变化。E -mail:luoyoujin1984@https://www.sodocs.net/doc/c17718147.html, 通讯作者:魏朝富(1962-),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物理学方面研究。E -mail:w eicf@s https://www.sodocs.net/doc/c17718147.html, 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 罗友进,赵光,高明,魏朝富,赵丽荣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植被覆盖通过其输入有机物料的差异影响着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进而对其土壤的团聚过程和有 机碳的矿化产生影响。该文通过对重庆缙云山四种植被类型覆盖(灌草丛、楠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 林)下土壤团聚体碳分布以及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分析,探讨了植被覆盖对这两者的影响以及两者的相互联 系。植被覆盖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和团聚体碳分布。就土壤有机碳矿化累积量(42天)而言,表现 为灌草丛>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不同植被覆盖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速率在培养前期(前8 天)差异较大,之后则趋于一致。除灌草丛土壤外,楠竹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覆盖土壤团聚体均以 0.25~2mm 和<0.25mm 团聚体为主,其总量达到65%以上。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表明灌草丛土壤 结构稳定性要优于其它植被覆盖土壤,而楠竹林土壤结构稳定性最差。除灌草丛土壤外,<0.25mm 团聚 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其次是0.25~2mm 团聚体。简单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矿 化系数与<0.25mm 团聚体含量成负相关,与>5mm 团聚体有机碳库成正比。因此,土壤团聚体对有机 碳保护作用是土壤有机碳分配和矿化分解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植被覆盖;团聚体;有机碳;矿化 中图分类号:S152.4;S15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10)06-0117-06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in Aggregate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ing LU O You -jin,ZH AO Guang,GA O Ming,WEI Chao -fu,ZH AO L-i rong (K ey L abor ato ry of Eco -envir onments in T hr ee Gor ges Reser voir Region,M inistr 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Resour ces and Envir onment,Southw est Univ er sity ,Chong qing 400715) Abstract:Soil nutrient distribution and microbial activities w er e influenced by vegetation cov ering,throug h chang e org anic carbon input,and then altered soil ag gr eg ation and o rganic carbo n mineralization.Soils w er e sampled fro m four different veg etatio n covering (included shrub forest,bamboo forest,br oadleaf forest,and mixed forest)in Jinyun m ountain,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Soil aggr eg ates w ere separated into four ag -g regates (<0.25,0.25~2,2~5,>5m m)by w et sieve.Soil org 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w as measured by incubation exper im ents.The cum ulative am ount of soil o rganic carbon m ineralizatio n amo ng different veg -etation covering w as in the order of shr ub forest>bro adleaf forest>mixed forest>bamboo for est.T he r ela -ti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mineralization rate w ere observ ed among vegetation co vering in the ear ly period of incubation.T he 0.25~2m m and <0.25m m agg regates w er e the main composition of so il in bambo o for -est,br oadleaf forest,and mix ed for est.The r esults of soil agg reg ate w eig ht mean diam eter indicated that soil structure stability w as best in shrub forest and w orst in bambo o forest.Ex cept in shrub for est,soil org anic carbon w as mostly distributed in <0.25mm ag gregate and follow ed by 0.25~2mm aggr eg ate.T he org 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coefficient had neg a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w ith amount o f <0.25m m agg regate and positiv e linear relationship w ith or ganic car bon stock of >5m m ag gregate by simple correlate and linear re -g ressio n analysis.In conclusion,the effect of ag gregates protecting o rganic carbo n in the soil is the integra -tion o f distrib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o rganic carbo n. Key words:vegetation cov ering;agg reg ate;org anic carbon;m ineralizatio n

内蒙古赤峰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_李龙

内蒙古赤峰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李 龙 姚云峰 ** 秦富仓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呼和浩特010018) 摘要选择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内水平梯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水平梯田进行采样,分析了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地形因子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结果表 明:研究区梯田1m 深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在0.87 10.25g ·kg -1 ,平均含量为5.91g ·kg -1。不同土层间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 层土壤有机碳平均碳含量为7.54g ·kg -1 , 分别是中层和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1.32倍和1.67倍。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坡位的变化均表现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不同坡向上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且坡位和坡向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人为因素对梯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耕作制度和管护措施上,秸秆还田、免耕等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关键词 梯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153.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890(2014)11-2930-06Distribution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f terraced fields in Chifeng ,In-ner Mongolia.LI Long ,YAO Yun-feng **,QIN Fu-cang (College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18,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4,33(11):2930-2935. Abstract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of terraced fields and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ic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Aohan ,Chifeng ,Inner Mon-goli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the range of 0.87-10.25g ·kg -1within 1m depth of terraced area and averaged at 5.91g ·kg -1.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mong different layers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he soil depth.The averag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was 7.54g ·kg -1in surface layer (0-20cm ),being 1.32times and 1.67times of that in the middle (20-60cm )and bottom (60-100cm )layers ,respectively.The effects of slope posi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were in order of upper slope <middle slope <lower slope ,and the effects of slope direction were in order of shady slope >semi-shady slope >semi-sunny slope >sunny slop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erraced fields we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different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straw returning and no-till methods helped improv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Key words :terraced fields ;soil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ffecting factors. *内蒙古应用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20110732)资助。 **通讯作者E-mail :yaoyunfeng@yahoo.com.cn 收稿日期:2014-03-22接受日期:2014- 05-04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对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均具有积极作用(Jenkinson et al ., 1991;Lal ,2004)。农田生态系统在陆地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 位,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定不仅可以有效减缓 大气CO 2浓度的增加, 同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覃章才和黄耀, 2010)。与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受人类 活动的影响尤为剧烈(Carter ,1994),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更是衡量土壤质量、土壤健 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影响土壤肥力及作物产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4, 33(11):2930-2935DOI:10.13292/j.1000-4890.20141022.013

影响土壤健康的六大因素

影响土壤健康的六大因素 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你是否知道健康土壤到底是什么样子?现给大家作以分析。 一、土壤有机质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与土壤肥力、作物健康度、作物产量等有着很大的联系。资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往往表现为透水透气性好、供肥能力强、不容易出现板结以及盐渍化的情况。因此说,提高土壤有机质是耕作管理的第一要务。 二、土壤微生物 作为土壤的活跃组成部分,土壤微生物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通过代谢活动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以及分泌的有机酸等有助于大团粒结构的形成,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土壤。 在我们的农田中,微生物的作用尤为重要,杂草、作物的枯叶、杂草的烂根以及施入土壤中的粪便都需要微生物才可以腐烂分解,释放出养分,形成腐殖质,进而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结构。在农药、化肥被大量滥用的今天,微生物还可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降低农残危害,帮助土壤恢复健康。 三、土壤中微量元素 在土壤和植物中,通常认为中量元素包括钙、镁、硫,微量元素包括铁、铜、锌、锰、钼、硼、镍和氯等。我们在农业生产时会发现,当作物不健康时,往往是由于其中的某一个中量元素或微量元素缺失而导致的,当作物的各种元素都有充足的补给时,才会有健康的作物,才会生产出优质的果实。因此说,给土壤不仅要补充作物生长所必须的N、P、K等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的补充也是相当重要的。 四、土壤酸碱度 不同的植株都有自己喜欢的土壤,将南方的作物直接栽种在北方,即使将它放在温室中提供同等的热量,如果土壤还是北方的土壤,那么它就不会生长得很好,那是因为每个作物都有自己喜欢的酸碱度。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第30卷第3期2011年03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0,No.3Mar.,2011 收稿日期:2010-10;修订日期:2011-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19,50725930)。作者简介:王红兵(1982-),男,甘肃静宁人,博士生,从事土壤侵蚀研究。E-mail:hbwang82@https://www.sodocs.net/doc/c17718147.html, 通讯作者:许炯心(1948-),男,四川绵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河流地貌研究。E-mail:xujx@https://www.sodocs.net/doc/c17718147.html, 268-274页 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进展 王红兵,许炯心,颜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摘要:本文在总结了人为加速侵蚀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人口增长、政策导向、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4个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概述了国内外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方法。在以上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后研究需要深入的3个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社会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区域差异化研究。关键词:土壤侵蚀;社会经济因素;进展 土壤侵蚀是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环境 问题之一,因此,土壤侵蚀研究在世界各国受到普遍重视。根据郑粉莉等对土壤侵蚀研究进展的阶段划分,20世纪80年代后,土壤侵蚀的研究在侵蚀产沙过程及其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土壤侵蚀主要受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如降雨、植被以及地形等直接影响侵蚀过程,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间接作用于侵蚀过程。由于社会经济因素作用的复杂性,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一直是侵蚀产沙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出发,总结关于人为加速侵蚀量方面的研究,概括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已有的研究方法,以深化对土壤侵蚀发生机理的认识。 1人为加速侵蚀的界定 自然侵蚀过程受到了人为活动影响而加速发展,进而对土地利用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时,就演变成“人为加速侵蚀”,是人为因素作用的范畴[2]。国内对人为加速侵蚀研究比较多,集中在加速侵蚀量与自然侵蚀量的对比方面。景可等[3]认为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进入侵蚀的发展期,唐朝以前基本属于自然侵蚀,自然侵蚀加速速率为7.9%,唐朝以后,因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加速侵蚀的速率逐渐递增,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25%。陆中臣等[4]采用历史反演法对黄土高原自然侵蚀和人为加 速侵蚀的定量研究表明,黄土高原自然侵蚀量占总侵蚀量70%,而人为加速侵蚀约占30%。贾绍凤[5]根据水土保持规律和有无人类对植被影响进行对比,认为安塞县自然侵蚀占总侵蚀的9.55%,最不乐观占到16.67%,有利时仅占2.03%,说明加速侵蚀的作用明显占主导地位。郑粉莉等[6]通过有林与无林小流域的观测发现林地开垦后,流域的加速侵蚀量是自然侵蚀量的几百倍至几千倍,因此判断黄土高原地区,当人为破坏植被后,人为加速侵蚀在现代土壤侵蚀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对加速侵蚀的研究多选取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这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从历史上来说植被覆盖的变化较大,现代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影响较为严重。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地区人为加速侵蚀速率在逐年递增,并在现代土壤侵蚀中占据主导地位。 国外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侵蚀量也有类似的界定。Hooke [7]研究表明,在美国每年因建筑房屋移动土石方为8亿t 、开矿为38亿t 、修路为30亿t ,此外在农业活动中使7亿t 的土壤流失到河流中去,以上共计76亿t 。与此同时,如果不计人类活动的影响,则河流每年输入的物质(泥沙与溶解质)为10亿t 。由此可见,人类活动移动的物质量是河流的7.6倍。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人为加速侵蚀已经成为现代土壤侵蚀的主力,对人为加速侵蚀量的界定,为探究人类活动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奠定了基础,下面分别从4个方面来综述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研究的进展。

土壤有机碳损失及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土壤有机碳损失及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土壤有机碳组成及分组、 土壤有机碳的迁移和流失产生的机理及其后果、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素、外源物质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及其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迁移;流失;矿化;激发效应

1.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概况 土壤有机质(SOM)是由一系列存在于土壤中组成和结构不均一、主要成分为C和N的有机化合物组成。土壤有机质中所含碳为土壤有机碳。现有土壤有 机碳的含量是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作物残余物数量、组成植物根系及其他返还至土壤中有机物的函数。 1977年, Bolin根据不同研究者发表的美国9个土壤剖面的碳含量,推算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为710Gt( 1Gt=109t=10 15g=1Pg);1976年,Bohn 利用土壤分布图及相关土组的有机碳含量,估计出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储量2 946Gt,1982 年, Bohn和Schleisinger分别重新估计全球SOC库储量为2200Gt和1500Gt(土层深度为1m);1996年,Batjes将世界土壤图按经度、纬度划分为基本网格单元,计算出全球1m土层的有机碳贮量为1462~1 548Gt。目前,普遍认可和引用的全球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400~1500Gt。其他学者研究还表明,在2~3m深度范围的土层中还贮存着约842Gt的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储量在不同类型、不同植被覆盖土壤中差异较大。Houghton研究表明,全球热带森林土壤中有机碳储量为187Gt,温带森林为117Gt,极地森林为241Gt,热带疏林及稀树草原为88Gt,温带疏林草原为251Gt,沙漠为108Gt 冻土苔原为163Gt,耕地为131Gt,湿地为145Gt。Trumbor研究表明,热带土壤0~23cm土层的碳储量与温带土壤相似,但热带土壤在深层存有更多的碳。森林植被下,表土层( 2~7cm)的有机碳含量可达到368mg/kg,其下深厚的腐殖质层(约40~70 cm)的有机碳含量已较上层急剧减少;草本植被下,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变化较平缓;灰钙土、漠钙土因植物生物量很少,分解又很强烈,因而全剖面 各土层的碳含量均极低[1]。 2.土壤有机碳组成 土壤有机质包括土壤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活的有机体(包括土壤动物、作物根系和微生物体)。土壤腐殖质按化学分组可分为2类:①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如石蜡、脂肪族有机酸、酯类、醇类、醛类、树脂类和含氮化合物等非腐殖质类物质;②土壤特有的腐殖质类物质,根据颜色和溶解性一般被分为富非酸、胡敏酸、胡敏素。土壤中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和活的有机体被称作有机残体或土壤有机物,其中一部分是土壤动物和作物根系,另一部分是土壤微生物体[1]。3.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 土壤中的碳包括有机碳(Organic Carbon)和无机碳(Inorganic Carbon),其中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