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思考题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思考题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思考题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思考题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思考题

第1章 概述

1.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思想

答:A/D 、D/A 尽量靠近天线

a) 用软件来完成尽可能多的功能

2. 软件无线电与软件控制的数字无线电的区别

答:软件无线电摆脱了硬件的束缚,在结构通用和稳定的情况下具有多功能,便于改进升级、互联和兼容。而软件控制的数字无线电对硬件是一种依赖关系。

3.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

答:书上第5页

第2章 软件无线电理论基础

1. 采样频率(fs)、信号中心频率(fo)、处理带宽(B)及信号的最低频率(f L )、最高频率(f H )之间的关系,最低采样频

率满足的条件

答:带通采样解决信号为(f L ~f H )上带限信号时,当f H 远远大于信号带宽B 时,若按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其采样频率会很高,而采用带通信号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其采样频率12n 4f 12n )f f (2f 0H L s +=++=

,n 取能满足2B f S ≥的最大正整数,B 2

12n f 0+=

2. 频谱反折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盲采样频率的表达式

答:带通采样的结果是把位于(nB ,(n+1)B )不同频带上的信号都用位于(0,B )上相同的基带信号频谱来表示,在n 为奇数时,其频率对应关系是相对中心频率反折的,即奇数带上的高频分量对应基带上的低频分量,且低频高频对应高频分量。

盲区采样频率的表达式为: S Sm f 12n 22m f ++=

m 取0,1,2,3……的盲区,当取n=m+1时,S Sm f )3

2m 11(f +-= 3. 画出抽取与内插的完整框图,所用滤波器带宽的选取,说明信号处理中为什么要采用抽取与内插,抽取与内

插有什么好处

答:抽取内插的框图见24页。其中抽取滤波器带宽D /π,内插滤波器带宽I /π。

图像

从软件无线电的要求来看,采样频率越高越好,但采样频率越高后续信号处理的压力就越大,为解决这一矛盾,采取了抽取、内插。

抽取:降低了数据流速率,提高了频域分辨率。

内插:提高了时域分辨率,且提高了输出信号的频率。

4. 多相滤波结构的优点,有代表的多相转换关系式的证明

答:多相滤波器的优点:滤波是在降速率之后进行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对处理速度的要求,提高了实时处理能力。另外,每一分支路滤波器的系数)n (e K 由原先的N 个减少为N/D 个,可以减少滤波运算的累积误差,提高计算精度。

其证明过程:见28页

5. 滤波器多级实现的好处,每级低通滤波器设计注意的问题

答:多级实现解决了当抽取倍数或内插倍数很大时,所需的低通滤波器阶数很大的问题。每一级滤波器在设计时应注意:

a) 每级滤波器的带宽不能小于信号带宽;

b) 过渡带是可变的,取决于每一级的抽取倍数,即过渡带的截止频率不能大于该级输出取样率的一半。

6. 画出带通信号的正交抽取结构,通过正交信息计算信号参数的方法

答:结构图见33页。

参数计算:34页。

7. FIR 滤波器的最简设计步骤,设计中根据什么参数设计,参数与阶数的关系

答: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一个已知的窗函数)k (ω去截取一个理想滤波器的冲激函数,得到一个实际可用的FIR 滤波器冲激函数。

参数:P δ、S δ、C F 、A F ,C A F F F -=?

如对凯撒窗 1f )

f f (36.1495.720l

g N S C A +?---=

δ (P δ=S δ=δ)

8. 半带滤波器为什么可节省计算量,满足什么条件可抗频谱混叠

答:半带滤波器的冲激响应除了零点不为零外,在其余偶数点全为零,所以采用半带滤波器来实现采样率变换时只需一半的计算量。

只要半带滤波器满足下图特性,抽取后在其通带0~2C ω仍无混叠。见42页图b

9. CIC 滤波器为什么能节省计算量,是否存在频谱混叠现象

答:CIC 抽取滤波器实现起来比较简单,只需加法器和延迟器,不需乘法运算,对提高实时性有重要意义。

有47页图b 可知虚线部分显然对实线部分形成了混叠。但如果抽取的信号带宽很窄且H(ωj e )在12-D /2ωπωω==处的衰减值足够大时,在其信号带宽内,虚线对实线的混叠就可以忽略不计。

10. 带宽比例因子b 的含义,在CIC 滤波器设计中发挥的作用 答:带宽比例因子D

/f B b S = 从带内平坦度考虑,b 不能选得太大,或者说信号带宽不易选得太宽,否则会引起高频失真。b 值尽可能小,以便获得足够的阻带衰减,降低混频影响。

11. 画出正交变换的结构,说明作用,当本地信号不正交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结构图见50页,正交变换的作用是从解析信号中获得信号的三个特征参数:瞬时幅度、瞬时相位、瞬时频率。

当本振信号不正交时,会产生虚假信号。

12. 分析正交变换多相结构的意义,画出结构图

答:这种结构不仅不需要正交本振,而且后续的数字低通滤波器阶数也很低(只需要8阶),实现起来非常简单。

其结构图见54页

13. 多相滤波正交变换的目的,适用的条件

答:多相滤波正交变换的目的是在不需要正交本振且后续数字低通滤波器阶数也很低的好处下,轻松的实现正交变换。

适用条件:

第3章 软件无线电数学模型

1. 软件无线电的三种结构形式,第1种结构为什么不现实,第2种结构为什么难实现,第3种结构主要解决什

么问题,与传统超外差接收机的区别

答:软件无线电三种结构:

射频全宽开低通采样软件无线电结构

射频直接带通采样软件无线电结构

宽带中频带通采样软件无线电结构

第一种结构要求A/D 的采样速率非常高,尤其是当需要采用大动态、多位数就更困难。一般只适用于工作带宽不是非常宽的场合。

第二种结构要求A/D 有足够高的工作带宽或A/D 中采样保持器及放大器的性能要高,对前置窄带电调滤波器也有较高的要求,另外需要多个采样频率,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

第三种结构解决了前两种结构采样频率高,工作带宽不够宽的问题,设计简化,信号失真小,具有更好的波形适应性、信号带宽适应性及可扩展性。与传统超外差接收机的区别是中频带宽不一样。

2. 数字化正交分量的提取有哪两种方法,那种计算量小,为什么

答:数字化正交分量的方法:数字混频法;基于多相滤波的正交变换法

后一种计算量少,)n (I ' )n (Q '采样率只有A/D 采样率的一半,且省去了两个正交本振,滤波器器的阶数也比第一种少(只有8阶)。

3. 多级滤波器设计的关键是什么,抽取因子分配的原则是什么

答:多相滤波器设计的关键是如何分配每一级m D 。分配原则是使总的运算量最小:}f N {m i n R m i n M

1m 1)-S(m m Dm M *

T Dm M ∑==

4. 半带、CIC 和FIR 滤波器在信号处理中的位置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顺序:CIC —HBF —FIR

CIC 滤波器无需乘法运算,可以实现高速滤波,所以放在输入采样率最高的第一级,HBF 只有普通FIR 运算量的一半,所以一般用在中等输入采样率的第二级,经过CIC 和HBF 后,采样率已明显降低,所以用普通FIR 滤波即可。

5. 多相滤波器正交化处理器的特点、优点和不足,该结构采样频率的精度要求与什么参数有关

答:特点:o f 的选取是通过S f 的选取实现的通过多相滤波得到两路I ,Q

优点:采样速率减少到一半,省掉两个混频器,滤波器阶数也很低(只有8阶)。

缺点:精度与采样频率有关,对采样振荡器要求较高。

6. 数字滤波器组与信道化的基本概念

答:数字滤波器组是指具有一个共同输入,若干个输出端的一组滤波器。

如果这一组滤波器的功能是把宽带信号s(n)均匀分成若干个子频带信号输出,那么就把这种滤波器叫做信道化滤波器。

7. 信道化接收机低通实现中复、实信号处理存在的区别 答:复信号滤波器组的本振角频率D 2)21D k (K πω?--

=,滤波后信号带宽为D /2π,进行D 倍抽取。实信号滤波器组的本振角频率D

2)412D k (K πω?--

=,滤波后的信号为实信号,带宽为D /π,故进行2D 倍抽取。

8. 多相滤波器组信道化接收机在处理结构上的特点,从那两方面进行了运算量的减少

答:

9. 数字调制有哪两种调制结构,为什么数字实现强调正交法

答:数字调制有数字混频和正交分解两种调制结构。正交信号容易产生,且由正交信号容易得到调制信号的相位、幅度以及频率信息,所以调制的数字实现主要采用正交法。

10. 频谱搬移前后的内插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减少D/A 压力的办法是什么 答:基于内插的软件无线电发射机中I1是为了使I(n),Q(n)与后面)n (cos 0ω,)n (sin 0ω的采样速率相匹配。I2是为了实现数字上变频。

为了减少D/A 的压力,可将零内插移至D/A 之后,通过模拟接零开关来实现。

11. 信道化发射机多相结构的优点

答:内插移到滤波器后面,运算量减少了。

a) 滤波器采用多相结构,各个分支运算量减少了。

b) DFT 可采用FFT 来实现快速运算

12. 信道化发射机实信号模型与复信号模型在形式上的不同点

答:有三方面的不同:

a) 内插因子实信号为2I ,复信号为I

b) 移频因子,实信号为)41i (I 2i +=πω,复信号为)2

1-I i (I 2i -=πω c) 对实信号,I 路合成信号y(n)要经取实部后再输出

第4章 软件无线电硬件实现

1. 软件无线电平台的组成

答:模拟前端,宽带A/D/A ,数字上下变频器,高速信号处理器

2. 软无前端的任务、电路组成及与窄带接收机的比较

答:前端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接收到的信号变换至适合D/A 转换器处理的信号频率和电平范围之内,同时把宽带D/A 转换器的输出信号变换至能被其它电台接收的频率和电平范围。

软件无线电的前端由带通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本振、AGC 控制电路组成。

与窄带接收机相比,瞬时处理带宽更宽,动态范围更大,可扩展性更好。

3. 软无前端中滤波器的两个主要参数,放大器的特点、分类和增益带宽积与放大器级数的关系

答:两个主要参数:插损I L 和相对带宽B(%) 10L B I =?

放大器的特点:宽带、线性

放大器的分类:前馈式、反馈式 增益带宽积与级数的关系:B )G ()(G N 1N BN =

4. 软无接收机性能的主要指标,这些指标主要由谁决定

答:主要指标:灵敏度、动态范围、噪声系数、三阶互调

这些指标主要取决于前端放大器和A/D 转换器

5. A/D 转换器的工作过程,编码输出格式中哪一种最常用,对应关系是什么

答:工作过程:采样—保持--量化—编码—输出

编码中最常用的是2的补码,公式为:]a 2a [V V n

2i 11n i FS ∑=--= )211(V V 1n FS max --

=

6. A/D 转换器的SNR 与其位数、信号带宽和采样频率的关系

答:76dB .102n .6SNR +=

SNR=6.02n+1.76dB+10lg[fs/2B]

7.无杂散动态范围(SFDR)与SNR的关系

答:SFDR是指在第一Nyquist区内测得信号幅度的有效值与最大杂散分量有效值之比的分贝数,反映的是在A/D 输入端存在大信号时,能检测出有用小信号的能力。SFDR只考虑了由于A/D非线性引起的噪声,仅仅是信号功率和最大杂散功率之比。SNR是信号功率和各种误差功率之比,误差包括量化噪声、随机噪声及整个Nyquist 频段内的非线性失真。故SNR比SFDR小

8.非线性误差的分类,对这两种误差的理解

答:非线性误差分为差分非线性误差和积分非线性误差。

差分非线性误差(DNL)是指,对于一个固定的编码,理论上的量化电平与实际中最大电平之差。主要由于A/D本身的电路结构和制造工艺等原因引起在量程中某些点的量化电压和标准量化电压不一致造成的。

积分非线性误差(INL)是指,ADC实际转换特性与理想转换特性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是由于A/D模拟前端、采样保持器及ADC的传递函数的非线性所造成的。

9.A/D转换器的分类,各适应什么等级的工作速率

答:逐次比较式。适用于中等转换速率和中等分辨率

a)并行式。适用于采样速率高,分辨率不太高

b)子区式。采样率小于并行式,但大于逐次比较式。分辨率相同时,电路复杂性和功耗远小于并行式

10.数字下变频器的重要性和优点,影响数字下变频器性能的两个主要因素

答:DDC的作用时将接收到的信号下变频到适合处理的频率上。

优点:

模拟下变频中的频率稳定度、边带、相位噪声、温度漂移、转换速率等问题不存在于DDC。另外,频率步进、频率间隔也具有理想的性能,其控制和修改较容易。

影响性能的两个因素:

a) 表示本振、输入信号以及混频乘法运算的样本数值得有限字长所引起的误差。

b) 数字本振相位的分辨率不够而引起数字本振样本数值的近似取值。

11.数控振荡器(NCO)的组成,影响正交性的因素

答:NCO组成:相位累加器、相位加法器及正弦表只读存储器

影响NCO正交性的就是表示相位正弦值的数据精度。

12.频率控制字、频率分辨率和相位分辨率的计算

答:频率控制字:n 2f f F b n S

Lo ??= 频率分辨率:b n 22π=

?Φ 相位分辨率:b n S Lo 2f f =

?

13.

重采样多相滤波器组的目的和组成 答:

第5章 软件无线电中的信号处理算法

1. 软件无线电中的常用信号处理算法,举出几种常用的调制模式,说明调制的实质和解调中非相干解调与相干

解调的优缺点

答:模拟调制:AM 、FM 、SSB 、CW

数字调制:ASK 、FSK 、MSK 、CPMSK 、GMSK 、PSK 、DPSK 、QPSK 、8PSK 、QAM

调制的实质就是实现频谱搬移。

相干解调性能比非相干解调好,而非相干解调却比相干解调电路简单容易实现。

2. 为什么进行同步提取,解调中包括哪几项同步提取

答:载波同步:在电台相互通信中,要正确地接收对方的信息,接收方必须从接收信号中恢复出载波信号,使双方频率和相位一直。

位同步:消息是一串连续的码元序列,解调时必须知道码元的起止时刻。

帧同步:数字通信时,往往是一定数量的码元表示某种信息,这些码元就构成了一帧,接收时也需要知道帧的开始和结束。

3. 接收信号载波提取中常用的提取方法

答:载波提取的常用方法:一是在发送有用信号的同时,在适当的频率上还发送导频信号,导频信号的功率很小,故很少采用。另一类是直接从接收到的信号中提取,可以用平方变换法、同相正交锁相环法或用DSP 通过软件算法来实现。

4. 位同步中自同步法的几种常见方法

答:常用的自同步法:滤波法、迟延相干法、锁相法

第6章软件无线电在电子系统中的应用

1.在已知信号带宽B0,矩形系数r和A/D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下变频后信号的中心频率f0和采样频率f s 答:

2.画出中频软件化接收机和软件化发射机的实现框图,知道软件无线电在电子系统中的几种应用

答:232页图7.7 ,图7.9

应用:电子战、雷达、信息化家电产品、个人移动通信、军事通信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8-12-18T11:43:54.6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张斌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信息化的脚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无线通信技术也被广泛的使用,它让人们的生活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内容更充实。 陕西烽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宝鸡 721006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信息化的脚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无线通信技术也被广泛的使用,它让人们的生活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内容更充实。无线电通信技术和有线电通信相比,具有不用架设传输线路线、脱离传输距离限制、传输距离远、通信灵活等优点,备受市场的青睐。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无线通信技术。无线电通信在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拥有更大的发展机会。本文主要从无线电波的来源开始,对无线电通信技术目前的情况及其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无线电通信技术;应用;现状;趋势 随着当前无线电通信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其在发展中的各种应用使得其成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和应用过程。随着当前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不断增加,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普及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普及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通信方法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无线电通信技术愈来愈成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通信手段,拥有者广阔的市场。因此,在无线电通信技术通信方法应用开发的发展潜力无穷,这就使得我们在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对其展开全方位的施工方式,为无线电通信技术创新出谋划策,为全球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的通信事业贡献力量。 1.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包括无线基站、无线终端、应用管理服务器三部分组成,按照传输距离可以分为基于IEEE802.15 的无线个域网(WPAN)、基于IEEE802.11 的无线局域网(WLAN)、基于IEEE802.16 的无线城域网(WMAN)、基于IEEE802.20 的无线广域网(WWAN)等四类。无线通信技术按照不同的要求,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照移动性可以划分为移动接入式和固定接入式;按照带宽可以分为宽带无线接入和窄带无线接入;按照传输距离可以分为长距离无线接入和短距离无线接入等。 2.无线通信技术的历史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线通讯技术的创新不断涌现,并在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沟通方式、管理方式等发生重大改变,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信技术从固定方式发展到移动方式,在移动通信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移动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军用装备,这个阶段的移动通信设备是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在50年代初,才出现了150MHZ VHF 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这个时期的移动通信设备器件已开始向半导体过渡,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并形成了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移动通信网络与公用电话网的融合问题。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这个阶段提出了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并在70年代末开始进行AMPS试验。频段扩展至800MHZ。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是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大发展时期,移动通信技术开始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转变;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至今,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兴起并应用,全球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化工作加速推进,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蓬勃发展,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不断增加。 3.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今,无线通信产业两个重要特点是:1.大众移动通信发展十分强劲,新技术应用更新不断加快。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2.无线宽带通信技术的研究、应用不断发展。 全球移动市场呈总体增长,不均衡增长的趋势。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新增用户日益减少;而在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用户数增长迅猛。从数据新业务市场的增长来看,韩国、日本呈现爆发态势,已成为全球移动通信发展的新热点。移动通信仍是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移动通信用户超过30亿人,四大3G标准(WCDMA、CDMA2000、TD - SCDMA、WiMAX)演进技术不断出现,商用进程加速,全球有10亿人被3G网络覆盖。光通信已成为电信业务传输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得到了高速发展。在超长距离传输方面,也已达到了4000km无中继的技术水平。源于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巨大冲击,固网主导运营商开始寻求各种形式的FMC(Fixed Mobility Convergence,固定移动融合)整合服务。IMS(IP多媒体子系统)为网络融合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结构,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融合的进程,三网融合进程加速。 4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不同通信技术相互补充与融合 无线通信技术的种类使得他们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覆盖范围、使用领域、传输速率、技术水平等方面,但是也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因此,把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构成一体化的无线通信网络,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从而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服务水平与服务领域,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便捷。 3.2 无线通信技术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有效结合 将这两个相结合,能够扩大无线通信技术的覆盖范围,并极大提高无线通信技术的数据传输速率。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基本应用于固定环境中的高速接入。要实现两种技术的融合,开发商应充分结合二者的技术特性以及应用范围,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目的。 3.3 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NGN的有机融合 就NGN技术的发展趋势而言,固定网络会朝着信息化、高宽带化的信息通信方向发展。因此,基于这一发展背景,无线通信技术的相关传输方式便会得到广泛地应用,从而促进NGN技术的发展。实现系统化的技术整合,促进固定无线通信技术一体化的形成,充分发挥出不同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势作用。不过,这个发展趋势要经历极为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技术、资金、人力方面的投入。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摘要:认知无线电是一种通过与其运行环境交互而改变其发射参数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新的智能技术,其核心思想是CR具有学习能力,能与周围环境交互 信息,以感知和利用在该空间的可用频谱,并限制和降低冲突的发生,认知无线电就是通过频谱感知(Spectrum Sensing )和系统的智能学习能力,实现动态频谱分配(DSA dynamic spectrum allocation )和频谱共享(Spectrum Shari ng )。本文主要分析认知无线电的起源,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概要,认知无线电的相关标准化进程以及认知无线电的应用场景等多个方面,对认知无线电进行一个概述,从而加深对无线电的认知与了解。关键字:认知无线电、起源、关键技术、标准化、应用 随着无线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无线通信技术支持的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香农信息理论,这些通信系统对无线频谱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长,从而导致适用于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变得日益紧张,成为制约无线通信发展的新瓶颈。另一方面,已经分配给现有很多无线系统的频谱资源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为解决无线频谱资源紧张的问题,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如链路自适应技术、多天线技术等。这些技术虽然能提高频谱效率,但仍受限于Sha nnon理论。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大量研究表明:ISM频段以及适用于陆地移动通信的2GHz 左右授权频段过于拥挤,而有些授权频段却经常空闲。因而提出了认知无线电。认知无线电是一种智能频谱共享技术。它通过感知频谱环境、智能学习并实时调整其传输参数,实现频谱的再利用,进而显著地提高频谱的利用率,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利用那些空闲的频谱资源,从而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1.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前言: 无线通信(Wireless communication)就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近些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就是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中实现的无线通信又通称为移动通信,人们把二者合称为无线移动通信。 无线通信主要包括微波通信与卫星通信。微波就是一种无线电波,它传送的距离一般只有几十千米。但微波的频带很宽,通信容量很大。微波通信每隔几十千米要建一个微波中继站。卫星通信就是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面上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或移动体之间建立微波通信联系。 一、无线通信系统的类型 按照无线通信系统中关键部分的不同特性, 有以下一些类型: 1、按照工作频段或传输手段分类, 有中波通信、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微波通信与卫星通信等。所谓工作频率, 主要指发射与接收的射频(RF)频率。射频实际上就就是“高频”的广义语, 它就是指适合无线电发射与传播的频率。无线通信的一个发展方向就就是开辟更高的频段。 2、按照通信方式来分类, 主要有(全)双工、半双工与单工方式。 3、按照调制方式的不同来划分, 有调幅、调频、调相以及混合调制等。 4、按照传送的消息的类型分类, 有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也可

以分为话音通信、图像通信、数据通信与多媒体通信等。 各种不同类型的通信系统, 其系统组成与设备的复杂程度都有很大不同。但就是组成设备的基本电路及其原理都就是相同的, 遵从同样的规律。本书将以模拟通信为重点来研究这些基本电路, 认识其规律。这些电路与规律完全可以推广应用到其它类型的通信系统。 二、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无线通信系统组成框图 各部分作用: 1信息源:提供需要传送的信息 2变换器:待传送的信息(图像、声音等)与电信号之间的互相转换 3发射机:把电信号转换成高频振荡信号并由天线发射出去 4传输媒质:信息的传送通道(自由空间) 5接收机:把高频振荡信号转换成原始电信号 6受信人:信息的最终接受者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思考题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思考题 第1章 概述 1.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思想 答:A/D 、D/A 尽量靠近天线 a) 用软件来完成尽可能多的功能 2. 软件无线电与软件控制的数字无线电的区别 答:软件无线电摆脱了硬件的束缚,在结构通用和稳定的情况下具有多功能,便于改进升级、互联和兼容。而软件控制的数字无线电对硬件是一种依赖关系。 3.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 答:书上第5页 第2章 软件无线电理论基础 1. 采样频率(fs)、信号中心频率(fo)、处理带宽(B)及信号的最低频率(f L )、最高频率(f H )之间的关系,最 低采样频率满足的条件 答:带通采样解决信号为(f L ~f H )上带限信号时,当f H 远远大于信号带宽B 时,若按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其采样频率会很高,而采用带通信号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其采样频率12n 4f 12n )f f (2f 0H L s +=++= ,n 取能满足2B f S ≥的最大正整数,B 2 12n f 0+=。 2. 频谱反折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盲采样频率的表达式 答:带通采样的结果是把位于(nB ,(n+1)B )不同频带上的信号都用位于(0,B )上相同的基带信号频谱来表示,在n 为奇数时,其频率对应关系是相对中心频率反折的,即奇数带上的高频分量对应基带上的低频分量,且低频高频对应高频分量。 盲区采样频率的表达式为: S Sm f 12n 22m f ++= m 取0,1,2,3……的盲区,当取n=m+1时,S Sm f )3 2m 11(f +-= 3. 画出抽取与内插的完整框图,所用滤波器带宽的选取,说明信号处理中为什么要采用抽取与内插, 抽取与内插有什么好处 答:抽取内插的框图见24页。其中抽取滤波器带宽D /π,内插滤波器带宽I /π。 图像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是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和双工(Multiplexing)。从1G到4G的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史基本上就是在这两项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 多址接入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同时接入无线通信网提供了可能性。给出了三种最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的比较。 双工技术为用户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最典型的双工技术:FDD模式和T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科技发展史和未来走向范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

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组建的模拟蜂窝网也被称为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下称1G)无线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中,话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模拟调制,这些

无线控制授时技术(RCT)及其应用

无线控制授时技术(RCT) CT发射机及接收机技术原理、RCT编码技术以及RCT技术目前在各国的应用情况。给 关键词:无线控制授时 BPC WWCB MSF DFC JJY RCT 1C 情况正确的时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随着微处理器在家用电器、工业产品中的日益普及,许多产品中嵌入了时间处理、显示模块。目前多数产品中的时钟源由晶体振荡产生比较精确的时间。但是在许多场合,由于晶体振荡需要电源供给,在掉电或更换电池时,原有时间会丢失,系统时间被复位,此时必须依照广播、电视或电话公司提供的标准时间手工重新校对;另外在跨时区旅行时,也需要重新校对时间。这给人们带来许多不便。目前随着RCT技术的应用,使得需要标准时间的系统通过内嵌微型RCT接收装置自动设置标准时间,时间精度一般为秒级且与国家标准时间同步、无需手工调整。从而实现了计时装置计量时间和显示时间的精确性(与授时中心的标准时间同步)、统一性(所有接收该时间信号的计时装置都显示同一时间)。在RCT技术广泛应用之前,也有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标准时间的装置,但由于其电路复杂、成本高昂而没有得到普及。在北美及欧洲,由于RCT技术的普及,使得市场对具有自动接收时间功能的钟表及其它计时装置产生了很高的需求。不同的国家使用了不同的时间编码格式和发射频率。表1给出了目前已发射长波授时信号的几个主要国家的时间编码标准及其使用频率。表1 各国RCT技术使用的时间编码及发射频率国家名时间编码标准发射基站地点使用的频率发射功率接收半径中国BPC陕西西安68.6kHz100kW2000km美国WWVBFort Collins60kHz50kW2000km英国MSFRugby60kHz251200km 德国DFCFrankfurt77.5kHz50kW1500km日本JJY40JJY60本州福岛九州富网40kHz60kHz50kW50kW1000km1000km①中国的长波授时编码标准为BPC。目前该长波授时的时间编码还未正式公开,其专利由西安高华实业有限公司持有。同时该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台长波授时电波钟的开发者。②美国的长波授时编码标准为WWVB,发射基站位于Colorado州的FortCollins。由于美国只建有一个长波授时的发射站,因而在距离发射站较远的地区信号较弱,对接收芯片的灵敏度要求比较高。③英国的长波授时编码标准为MSF,发射基站位于Teddington的Rugby。由于英国本土面积较小,一个长波授时发射站就可以覆盖英伦三岛,时间编码信号较强,对接收芯片的灵敏度要求不高。④德国的长波授时编码标准为DCF,与MSF类似。20世纪50年代末,德国就在Frankfurt建立了长波授时中心。德国国土面积较小,且DFC的长波授时信号发射站功率很强,是RCT技术中对接收芯片的灵敏度要求最低的,因而比较容易开发。⑤日本的长波授时编码标准为JJY。由于日本地形狭长,在本洲福岛的40kHz(JJY40)发射机不能覆盖日本全国。日本通信综合研究所于2001年10月在九州富冈新建了60kHz的授时发射站(JJY60)。[!--empirenews.page--]图2 MSF授时信号编码格式2RCT的技术原理无线控制授时系统由时间编码信号的长波授时发射台及其接收装置共同组成。最初的无线授时系统(包括短波授时和长波授时)只应用于军事目的,现已转为民用。2.1无线控制授时系统的授时信号发送原理RCT系统授时信号发送装置的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在标准授时中心内的铯(或铷)原子钟产生标准时间。例如,铯原 进行分频产生实时的标准时间信息,如年、月、日、时、分、秒、毫秒、微秒等。然后将标准时间信号传送给时间编码发生器编码,编码后的时间信号通过调制器调制到长波载波信号(40kHz~80kHz)上,经过功率放大器将信号沿传输线传送到天线塔发射出去。由于授时信号属于长波信号,以地波形式沿地球表面传播。2.2RCT技术系统授时信号的接收原理RCT接收机通过内置微型无线接收系统接收长波时间编码信号,由专用芯片

《软件无线电》作业总结资料讲解

《软件无线电》作业 总结

第一章 1、影响天线效率的因素有哪些(答出至少三条)? 答:工作频率,天线长度,天线形状,天线架设的高度等 2、语音频率范围是300~3400Hz,当取f=3000Hz时,天线长度为多少时, 天线效率最高? 3、如何解决最简结构中天线效率低和无法多路传输的问题? 答: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条件下,输入激励电流的频率越高,基本振子天线的电磁波越强,即天线的效率越高。 实际的天线电系统都采用了调制/解调技术,即在发射端用一个可选择的高频率的正弦波信号去调制需要传输的频率较低的调制信号,这个高频正弦波信号成为载波;在接收端采用解调技术再将调制的信号从载波上解出来,从而完成了信号的无线传输过程。这也是解决不能多路传输的方法。 4、请画出无线电系统的实用结构。

5、常见的收/发双工技术 答:时分双工、频分双工和环形器双工 6、画出无线数字通信系统框图 发射端: 接收端: 7、画出无线电系统的实用结构图,并指出基带信号、中频信号和射频信号 的位置 答:同第4题 8、简述外差技术和超外差技术的概念,并画出超外差技术的框图: 答:外差技术:中频频率fIF固定不变,通过混频器本振频率fL和选频滤波器中心频率f0 = fRF同步改变来实现;超外差技术:当取中频频率fIF低于射频频率fRF且高于信号带宽B时

9、软件无线电的特点 答:功能的灵活性,结构的开放性,成本的集中性。多功能、多频带、多模式。具有可重编程、可重配置能力。 10、画出理想的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并简述结构核心和构造思想 结构核心:使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部分尽可能接近天线 构造思想:不可能采用数字器件实现的部分放在模拟子系统中其他部分放在数字子系统中,例如载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软件可编程性。 11、软件无线电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答:宽带/多频段天线、智能天线;灵活的射频前端设计;高速数模和模数变换器;高速信号处理器;软件无线电的信号处理算法;软件下载和软件重配置技术。

认知无线电技术

现代通信系统 论文 题目:认知无线电技术 姓名:朱雪峰 学院:潇湘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 001 学号: 1254040121 指导教师:钟斌 2015年11月1日

目录 一、引言 (2) 二、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 (2) 三、认知无线电的功能与实现 (4) 1.认知无线电的主要功能 (4) 2.认知无线电的实现关键 (5) 四、认知无线电的标准化 (7) 五、认知无线电的管制与应用情况 (8) 六、未来发展与展望 (9)

认知无线电技术的研究及发展 【摘要】认知无线电技术作为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一个特殊扩展,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由于该技术能够自动检测无线电环境,调整传输参数,从空间、时间、频率、调制方式等多维度共享无线频谱,可以大幅度提高频谱利用效率。本文首先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定义入手,分别讨论了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功能与实现、标准化的进程。然后介绍了当前应用状况,最后分析了未来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一、引言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获得的带宽不断地增加,移动通信的数据速率从10 kbit/s增长到2 Mbit/s,在不久的将来还可能提高到上百兆比特每秒。但即使如此,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无线接入需求。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一方面,人们不断开发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利用新的频段来提供各种业务;另一方面,不断改进各种编码调制方式,提高频谱效率。但由于移动终端天线尺寸和功率的限制,可以用于无线接入的频段很有限。在提高频谱效率方面,目前较为先进的CDMA空中接口技术,如HSDPA可以达到1 bit/(s·Hz)的频谱效率,将来OFDM和MIMO技术的应用也只能达到3-4 bit/(s·Hz)的频谱效率。3-4倍的频谱效率的提高对于人们成百上千倍的带宽需求增长是微不足道的。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出现,为解决频谱资源不足、实现频谱动态管理及提高频谱利用率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二、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 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的概念是由Joseph Mitola博士提出的,他在1999年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1]中描述了认知无线电如何通过一种“无线电知识表示语言(RKRL)”的新语言提高个人无线业务的灵活性。随后在200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举行的博士论文答辩中详细探讨了这一理论[2]。 认知无线电也被称为智能无线电。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无线终端具备足够的智能或者认知能力,通过对周围无线环境的历史和当前状况进行检测、分析、学习、推理和规划,利用相应结果调整自己的传输参数,使用最适合的无线资源(包括频率、调制方式、发射功率等)完成无线传输。认知无线电能够帮助用户自动选择最好的、最廉价的服务进行无线传输。甚至能够根据现有的或者即将获得的无线资源延迟或主动发起传送。 由定义可以看出。认知无线电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无线用户可以通过该技术实现“频谱共享”。目前大多数频谱已经被划分给不同的许可持有者(又称为首要用户),包括移动通信、应急通信、广播电视等。但是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简单地通过开发新的无线接入技术和使用新的频点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监测分析当前无线频谱使用状况发现,虽然大部分频谱已经被分配给不同的用户,但是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频谱的使用却非常有限。常常是大部分频点未被使用,而某些热点频率又处于超负荷运行。美国联邦通信管理委员会(FCC)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于2002年11月出版了频谱政策任务组撰写的一份报告[3],该报告指出,当前分配的绝大多数频谱的利用率为15%-85%。因此FCC认为当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并不是没有频谱可用,而是现有的频谱分配方式导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只有彻底改变当前固定频谱分配政策,部分甚至全部采用动态频谱分配政策,使多种技术可以实现“频谱共享”,才能

无线电资料

***********通信原理书籍目录************* 《The ARRL Antenna Book(19th)》30页 《电磁场基本教程》319页 《电磁场与波》391页 《电信工程设计手册_短波通信.12》702页 《电子书籍》?121兆大小 《短波通信电路设计》328页 《高速通讯线路与系》14.8兆大小 《国外军用飞机通信设备手册》462页 《晶体管接收机电路的原理与设计》637页 《宽带匹配网络的理论与设计(增订本)》13.8兆《无线电波传播》1059页 《无线通信常用数据手册(修订本)[1].part1》680页《现代电信交换》396页 《dds9851频率合成器》 《大功率宽带射频脉冲功率放大器设计》 《电子设备中的隔离技术》 《分体中波超远程接受装置》 《全固态中波发射机的维护》 《衰减器原理》 《有源窄带晶体滤波器》 《1915的QST杂志》28页 《OFDM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与应用》283页 《trk90电台外接单片机调节频率》 《WS430型无线收信机的维修》195页 《半导体无线电广播接收机理论与计算基础》395页《变容二极管的应用》333页 《参量放大器》65页 《超短波的传播》56页 《超短波调频广播》115页 《超短波无线通信》481页 《超高频电视调谐器设计与原理》318页 《超高频技术》355页 《超高频接收机》589页 《初级无线电技术》251页 《地球站微波收发信机》361页 《电报史话》84页 《电波的世界》225页? 《电话电报移动通信实用手册》291页 《电视和调频发射机》466页 《电信工程设计手册--短波通信》717页 《电子爱好者的金桥-业余无线电通信》187页 《电子调谐器原理与设计》723页 《电子工程师便携手册》451页

认知无线电技术

认知无线电技术 相信童鞋们都对大名鼎鼎的认知无线电技术有所耳闻,那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呢?下面射频君就来给大家普及一下认知无线电的基本知识。随着无线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无线通信技术支持的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伟大的香农同志所提出的信息理论,这些通信系统对无线频谱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长,从而导致适用于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变得日益紧张,成为制约无线通信发展的新瓶颈。另一方面,已经分配给现有很多无线系统的频谱资源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问题出现了,解决发法捏?因此,伟大的科学家筒子们提出了采用认知无线电(CR,全称Cognitive Radio)技术,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利用那些空闲的频谱资源,从而有效解决上述难题。认知无线电是一种智能频谱共享技术,通过智能学习以及对频谱环境的感知对传输参数进行实时的调整,能够对频谱的利用率进行显著的提升。 “无线电之父”Mitola的概念模型包括硬件和软件。其软件部分由基础软件和智能软件构成。硬件部分重点使用软件无线电的基本体系结构,由安全模块、调制解调器、天线、射频、基带信号处理和用户接口部分构成。调制解调器可以解决收发信号的调制解调以及均衡信号的问题;天线是为了接收并发射无线电信号;射频前端由无线电信号的放大以及其必要变换构成;基带处理模块能够解决网络中的各种协议与控制问题,兼容不同的网络;用户接口部分可以根据RKRL语言满足不同的接口服务,同时使用关于用户需要的支持自动推理的方

法,实现个人通信服务。 1. 频率侦听 认知无线电技术在应用中,能够对频谱进行连续的侦听,以此对没有占用的频谱进行及时的发现,在不对主用户造成干扰的情况下对用户的再次出现进行快速的检测,以此便于为用户腾出相应的带宽。要想对该功能进行实现,就需要对一种新的功能-频谱侦听技术进行运用,能够获得非常高的检测率。而受到检测能力的限制以及阴影衰落以及多径情况的影响,为了能够更为准确的对用户不同的接收功率进行检测,该技术在带宽频率捷变以及前端灵敏度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在早期,其对周期平稳过程以及导频信号技术进行应用,并不能够对频谱检测的可靠性进行满足。而就目前来说,则可以通过DF、AF以及CF协议的应用对其频谱侦听能力进行提升。 2. 动态频谱分析 在现今的频谱研究中,欧洲地区的很多项目已经对不同网络的动态频谱分配算法进行了研究,而对于认知无线电网络来说,用户在可用信道、位置以及数量方面的需求具有着变化的特征,并因此使这部分技术存在着不完全适用的情况。考虑到目前动态频谱分配在标准、政策以及接入协议等方面的限制,基于频谱统筹策略是现今应用较多的频谱共享技术,在该技术中,其思想即首先将不同业务的频谱合并成一个公共的频谱池,之后再将其划分为不同的信道。没有得到授权的用户,则可以对这部分空闲的信道进行临时的占用。对于该策略来说,对信道应用的公平性以及利用率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可以说是一个受

从软件无线电到认知无线电_走向终极无线电_无线通信发展展望_杨小牛

第1期2008年2月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C A E I T V o l .3N o .1 F e b .2008   收稿日期:2007-10-14 修订日期:2007-11-15 综 述 从软件无线电到认知无线电,走向终极无线电 ———无线通信发展展望 杨小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6研究所,浙江嘉兴 314033) 摘 要:介绍软件无线电三种基本结构及认知无线电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电子侦察原理的一种新的认知无线电实现架构及其对应的认知循环过程。同时,针对认知无线电存在的问题,提 出了基于盲源分离的认知无线电———终极无线电(u l t i m a t e r a d i o )的新概念,并对其实现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讨论。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认知无线电;终极无线电中图分类号:T N 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692(2008)01-001-07 S o f t w a r e R a d i o ,C o g n i t i v e R a d i o a n d U l t i m a t e R a d i o —AP r o s p e c t o f Wi r e l e s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Y A N GX i a o -n i u (T h e 36t h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o f C E T C ,Z h e j i a n g J i a x i n g 314033,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 a r e v i e wa n d o u t l o o k o f t h r e e b a s i c s t r u c t u r e s o f s o f t w a r e r a d i o (S R )p r o p o s e d b y t h e a u t h o r a n d 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 c o n c e p t o f C o g n i t i v e R a d i o (C R ),t h e p a p e r p r e s e n t s a n e wf r a m e w o r k o f C R a n d i t s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c o g n i t i v e c y c l e b a s e do n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f e l e c t r o n i c r e c o n n a i s s a n c e .F u r t h e r m o r e ,f a c e d w i t h t h e e x i s t i n g p r o b l e m s o f C R ,t h e a u t h o r p u t s f o r w a r dan e w c o n c e p t o f S R -U l t i m a t e R a d i o (U R )b a s e d o n t h e t h e o r y o f b l i n d s o u r c e s e p a r a t i o n (B S S ).T h e f e a s i b i l i t y o f r e a l i z i n g U Ri s a l s o d i s -c u s s e d .K e y w o r d s :s o f t w a r e r a d i o ;c o g n i t i v e r a d i o ;u l t i m a t e r a d i o 0 引 言 信息化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已离不开通信,尤其是无线移动通信(如G S M 、C D M A 手机)的普及程度在几年前是不可想像的,各种新的通信手段、通信体制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各种新标准、新协议的不断发布,无线系统制造商和通信服务提供商不得不做出响应,通过系统升级,以保持其技术的先进性,不断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通信服务(1G ※2G ※3G ※4G )。但是,如此反复的重新设计和硬件的不断更新换代,不仅成本高,浪费资源,而且给最终用户也带来诸多不便。所以,无论是服务提供商还是最终用户都越来 越关注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无线通信系统,而不是 像现在的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地面临被淘汰、废弃的尴尬境地。软件无线电就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诞生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无线通信系统。简单而言,软件无线电是指采用固定不变的硬件平台,通过软件重构(升级)来实现灵活多变的通信体制和通信功能的无线电系统。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的特点是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以及对信号波形的广泛适应性;软件无线电的核心是其驻留在D S P 和/或F P G A 和/或A S I C 内部的功能软件,这些软件是可升级、可重构的,以适应不同的技术标准、接口协议和信号波形。近几年,软件无线电在微电子技术的带动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无线通信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频谱资源的有

认知无线电中频谱感知技术研究 Matlab仿真 免费分解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认知无线电中频谱感知技术研究专业: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 指导单位: 20分太坑爹了。老子放个免费的 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摘要 无线业务的持续增长带来频谱需求的不断增加,无线通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线电频谱资源一般是由政府统一授权分配使用,这种固定分配频谱的管理方式常常会出现频谱资源分配不均,甚至浪费的情形,这与日益严重的频谱短缺问题相互矛盾。认知无线电技术作为一种智能频谱共享技术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它通过感知时域、频域和空域等频谱环境,自动搜寻已授权频段的空闲频谱并合理利用,达到提高现有频谱利用率的目的。频谱感知技术是决定认知无线电能否实现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对认知无线电在 WRAN 系统、UWB 系统及 WLAN 系统等领域的应用分别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针对实现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从理论上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影响认知网络正常工作的相关因素及认知网络对授权用户正常工作所形成的干扰。从理论上推导了在实现认知无线电系统所必须面对的弱信号低噪声比恶劣环境下,信号检测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并进行了数字滤波器的算法分析,指出了窗函数的选择原则。接着详细讨论了频谱检测技术中基于发射机检测的三种方法:匹配滤波器检测法、能量检测法和循环平稳特性检测法。为了检验其正确性,借助 Matlab 工具,在Matlab 平台下对能量检测和循环特性检测法进行了建模仿真,比较分析了这两种方法的检测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能量检测法检测正确率较低,检测性能远不如循环特征检测。 其次还详细的分析认知无线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详细阐述了频谱感知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概念,并指出了目前频谱感知研究工作中受到关注的一些主要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感知无线电;频谱感知;匹配滤波器感知;能量感知;合作式感知;

无线电通信基本原理(最重要~!~!~!~!~!~!~!~~!~!~!~!)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无线电通信基本原理 资料来源于《HAM’s CQ 业余无线电家》 2005年第2期(总44期)、2005年第3期(总45期)、 2005年第4期(总46期)、2006年第1期(总47期)、 2006年第2期(总48期)

【编者按】本教材是北京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现北京市无线电管理局)在1988年编印的。全部内容共分八章,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无线电通信的概念、电磁波基本知识、收发信机的组成,电波传播以及干扰等无线电基础知识,曾被北京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作为培训北京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通信管理人员的专用教材。《业余无线电家》将从本期起分三次刊登该教材的部分内容,供广大无线电爱好者自学、参考。该教材由原武汉通信学院郑兴国编写,北京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审定,国家体委无线电运动学校(现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校对。 【文档制作说明】本文档根据《HAM’s CQ 业余无线电家》2005年第2期(总44期)、2005年第3期(总45期)、2005年第4期(总46期)、2006年第1期(总47期)、2006年第2期(总48期)所刊登的资料扫描整理制作而成。为了方便阅读,在原文件的基础上重新编排了页码,添加了目录。每一页下方椭圆背景中的页码为原刊物页码,后边的两位为新添加的页码。 本文档仅供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个人学习之用,请勿用作其他用途。本资料版权归原版权人所有。 2011年3月16日

目录 第一章绪论 (01) §1-1通信的基本概念 (01) §1-2通信的基本模型 (03) §1-3通信的工作方式 (04) 一、单向通信 (04) 二、单工通信 (05) 三、半双工通信 (05) 四、双工通信 (05) §1-4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06) §1-5通信的发展概况 (08) 第二章交流电与电磁波 (09) §2-1交流电的有关参量 (09) 一、交流电的瞬时值、最大值与有效值 (10) 二、交流电的频率、周期和角频率 (11) 三、交流电的相位 (11) §2-2电磁波 (11) 一、电磁场与电磁波 (11) 二、电波的极化 (13) 三、频率和波长的关系 (13) 四、电磁波谱 (14) §2-3无线电波的波段划分 (14) 第三章发射机 (16) §3-1发送设备与发射机的组成 (16) 一、无线电发送设备的组成 (16) 发射机 (16) 天线及馈线设备 (16) 电源设备 (16) 二、话音电流及其频谱 (16) 三、发送设备的任务 (17) 四、发射机的基本组成 (17) (一)振荡器 (17) (二)调制器 (17) (三)高频功率放大器 (18) (四)滤波器 (18) §3-2振幅调制 (18) 一、调幅及调幅发射机 (18) 振荡器 (18) 缓冲放大器 (18) 激励放大器 (18)

一个变态的无线电爱好者要看这么多书 精品

一个变态的无线电爱好者要看这么多书! ***********通信原理书籍目录************* 《The ARRL Antenna Book(19th)》30页 《电磁场基本教程》319页 《电磁场与波》391页 《电信工程设计手册_短波通信.12》702页 《电子书籍》?121兆大小 《短波通信电路设计》328页 《高速通讯线路与系》14.8兆大小 《国外军用飞机通信设备手册》462页 《晶体管接收机电路的原理与设计》637页 《宽带匹配网络的理论与设计(增订本)》13.8兆《无线电波传播》1059页 《无线通信常用数据手册(修订本)[1].part1》680页《现代电信交换》396页 《dds9851频率合成器》 《大功率宽带射频脉冲功率放大器设计》 《电子设备中的隔离技术》 《分体中波超远程接受装置》 《全固态中波发射机的维护》 《衰减器原理》 《有源窄带晶体滤波器》 《1915的QST杂志》28页 《OFDM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与应用》283页 《trk90电台外接单片机调节频率》 《WS430型无线收信机的维修》195页 《半导体无线电广播接收机理论与计算基础》395页《变容二极管的应用》333页 《参量放大器》65页 《超短波的传播》56页 《超短波调频广播》115页 《超短波无线通信》481页 《超高频电视调谐器设计与原理》318页 《超高频技术》355页 《超高频接收机》589页

《初级无线电技术》251页 《地球站微波收发信机》361页 《电报史话》84页 《电波的世界》225页? 《电话电报移动通信实用手册》291页 《电视和调频发射机》466页 《电信工程设计手册--短波通信》717页 《电子爱好者的金桥-业余无线电通信》187页 《电子调谐器原理与设计》723页 《电子工程师便携手册》451页 《电子学与无线电原理上册》559页 《电子学与无线电原理下册》567页 《调频广播用发射机与接收机》182页 《调频及其应用》311页 《调频立体声广播发射机》319页 《调频袖珍电台的设计与制造》431页 《短波单边带小型台维护手册(XDD-D2B及IC-M700TY电台)》269页《短波电台电力设备维护手册》157页 《短波数字通信自适应选频技术》327页 《短波通信电路设计》335页 《短波中小型收发信机维护手册》302页 《发射测量-英文》 《范氏基本图解无线电学》301页 《峰窝式移动电话原理-使用-检修》178页 《高频电路基础》364页 《高频电路设计技术》195页 《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259页 《高频电路原理》270页 《高频调谐器原理与维修》500页 《各种发射类别的无线电接收机的测量方法》85页 《广播发射新技术》239页 《广播发送技术》338页 《简单无线电装置》91页 《简明无线电爱好者实用资料手册》530页 《简明无线电原理》218页 《简易无线电测试》82页?

认知无线电技术介绍

认知网络课程学习报告题目:认知无线电技术简介

目录 1、认知无线电简介 ………………………………………………………………………………………………………….- 1 - 1.1 技术产生背景.................................................................................................................. - 1 - 1.2 基本理念和平台结构..................................................................................................... - 1 - 1.3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 3 - 2、认知网络关键技术................................................................................................................... - 4 - 2.1 频谱检测技术.................................................................................................................. - 4 - 2.2 自适应频谱资源分配技术............................................................................................. - 5 - 2.3 认知无线电下的频谱管理............................................................................................. - 5 - 3、认知无线电的标准化............................................................................................................... - 6 - 4、认知无线电的应用场景........................................................................................................... - 7 - 5、结语............................................................................................................................................ - 9 - 参考文献........................................................................................................................................ - 10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