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三)标准住院日。

1-4日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根据病情使用.

(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红肿,无渗出。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4-5天

备注:

1.院内感染(是/否)院感名称:

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原因:抗生素名称:使用时间:天

3.延长住院时间原因:

4.退径(是/否)退径原因:

5.其他特殊事项及原因:

小儿疝气怎么治疗及紧急处理办法

小儿疝气怎么治疗及紧急处理办法 手术治疗 4、大龄儿童可根据个人体质进行一些适度的锻炼,这样会使痊愈速度加快。 1、捣小天心5分钟 位置:在掌根,大小鱼际交接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小天心;用食指或中指微曲,以指尖或指间关节捣之。 2、平肝2分钟 手法:自指根推向指尖。次数5-10分钟 功效:清肺平肝。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沿着小指从指根一直推到指尖,推100~300次。 4、推补脾2分钟 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操作:将小儿拇指屈曲,沿着拇指的侧面从指间一直推到指根,推100~300次。 5、揉外劳宫2分钟 位置: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

手法:揉法,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用拇指揉,称揉外劳宫。揉100~200次。 6、清小肠2分钟 位置:在小指尺侧(外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手法:推法,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操作:从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小肠;反之则为补,称 补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为推小肠,此处为清小肠,推 100~300次。 1、疝气患者必须平躺,卧于头底脚高位,用手心轻轻缓慢地将疝 块推向腹腔,或用毛巾蘸水热敷于包块处。 2、如疝气仍无法回纳,需到正规疝气医院请专业医生来处理! 3、如果疝气卡住时间过长,必须立即到医院进行治疗,不得超过 24小时,否则会出现脱水、酸中毒、明显腹胀、患处肿物发暗、发红、触痛明显等严重症状。小肠容易缺血坏死、危及生命。 疝气最好吃哪些食物:要替患儿进补,必须选择清润又不太寒凉且破气的食物,像菠菜、土豆、胡萝卜、西红柿、木耳、藕、青鱼、鲢 鱼等,水果如苹果葡萄桃子等。多吃高纤维饮食,包括五谷、谷物、 麸皮、和未加工的水果和蔬菜。 疝气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暂时不宜吃的如绿豆、白菜、黄豆芽、白萝卜、青萝卜等;水果有橙子、雪梨等;油腻煎炸之物如薯片、虾条、朱古力等也不宜吃。少吃易引起便秘及腹内胀气的食物(尤其煮 食的鸡蛋、红薯、花生、豆类、啤酒、碳酸气泡饮料等)。 猜你喜欢:

26个学科临床路径目录(1010个)

26个学科分册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1 《临床路径释义》主编工作会议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1病种的学科分类按国家卫计委1010个病种目录中的出现顺序整理。 ▲标注的病种都是2016年发布的对已有病种的修订版。

目录 1.心血管病分册(共计25个,其中2016年发布10个) (4) 2.呼吸病分册(共计26个,其中2016年发布9个) (5) 3.消化病分册(共计51个,其中2016年发布27个) (6) 4.血液病分册(共计42个,其中2016年发布34个) (7) 5.肾脏病分册(共计31个,其中2016年发布21个) (8) 6.内分泌病与代谢病分册(共计23个,其中2016年发布12个) (9) 7.风湿病与自体免疫病分册(共计19个,其中2016年发布19个) (10) 8.感染性疾病分册(共计23个,其中2016年发布17个) (11) 9.神经内科分册(共计40个,其中2016年发布20个) (12) 10.普通外科分册(共计86个,其中2016年发布39个) (13) 11.神经外科分册(共计35个,其中2016年发布12个) (15) 12.胸外科分册(共计35个,其中2016年发布15个) (16) 13.心血管外科分册(共计20个,其中2016年发布5个) (17) 14.泌尿外科分册(共计54个,其中2016年发布37个) (18) 15.骨外科分册(共计109个,其中2016年发布72个) (19) 16.妇产科分册(共计63个,其中2016年发布48个) (21) 17.小儿内科分册(共计48个,其中2016年发布18个) (22) 18.小儿外科分册(共计54个,其中2016年发布33个) (23) 19.眼科分册(共计51个,其中2016年发布34个) (24)

小儿腹股沟疝气产生的原因及治疗

小儿疝气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腹股沟疝气是发生在宝宝生殖器周围的一种疝气,而疝气则是指宝宝身体的一个器官或部分组织移位后形成的凸出部分。疝气可以发生在腹股沟、腹部和横膈膜。除了腹股沟疝气,另一种最常见的小儿疝气是脐疝。 小儿疝气(腹股沟疝气)的原因 在胎儿发育时期,男孩的睾丸在腹部发育,然后在出生之前,一对睾丸通过腹股沟和腹部之间组织内的一个管道(称为“腹股沟管”)下降入阴囊。 对女孩子来说,卵巢也是这样通过腹股沟管下降入盆腔(骨盆)。然后宝宝体内这个穿过腹壁的通道就应该闭合了。 有大约5%的宝宝(大部分是男孩子,尤其是早产儿)出生后,这个通道的开口仍然大到足够肠管下滑进入腹股沟管,因此,可能形成腹股沟疝气。腹股沟疝气是不能自愈的。 小儿疝气(腹股沟疝气)症状 如果你的宝宝是男孩,得了腹股沟疝气后,你会发现宝宝的腹股沟区或阴囊内有一个较硬的椭圆形包块,大小跟你的大拇指差不多。但你可能要在宝宝出生几周甚至几个月后,才会注意到这个包块。 包块可能会在宝宝很活跃或哭闹(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时鼓出来,当宝宝安静下来后,包块又会复原到腹腔里不见了。 患腹股沟疝气的女孩比男孩少得多,但偶尔也会发生。女孩得腹股沟疝气是因为肠管挤过腹壁,进入了宝宝的腹股沟区,有时候也可进入阴唇(阴道开口处柔软的皮肤)。宝宝身上由于腹股沟疝气而突出的地方摸上去像个有点硬的椭圆形肿块。 小儿疝气(腹股沟疝气)的治疗 对于男孩的腹股沟疝气,医生可能会建议你的宝宝做微创手术来治疗,一般选择在一岁左右进行。因为虽然腹股沟疝气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碍,但凸出的肠管可能会在某个部位被卡住,影响局部区域的血液供应,并且造成组织的永久性坏死,就会对宝宝造成很大的影响。

睾丸鞘膜积液临床路径标准(2010年版)

睾丸鞘膜积液临床路径标准 (2010版) 一、睾丸鞘膜积液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睾丸鞘膜积液(ICD-10:N43.301)。 行睾丸鞘膜翻转术(ICD-9-CM-3:61.4901)或睾丸鞘膜切除术(ICD-9-CM-3:61.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泌尿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超声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泌尿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符合手术适应症。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43.301睾丸鞘膜积液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电解质、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甲胎蛋白(AFP)测定、性激素测定等。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间。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八)手术日为入院≤3天。 1.麻醉方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 2.手术方式:睾丸鞘膜翻转术或睾丸鞘膜切除术。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物等。 4.输血: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2天。 1.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2.术后用药: (1)术后抗菌药物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2)止痛药物。 (十)出院标准。

小儿外科临床路径教材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床路径 一、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ICD-10:Q66.801)。 行足后内侧松解术(包括跟腱经皮切断延长)(ICD-9-CM-3:83.84/83.85)、石膏固定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小儿外科学》2006年第三版(卫生部规划教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小儿骨科学Practice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2006年版(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1.临床表现:出生后一足或双足呈现马蹄内翻改变。 2.体格检查:前足内收、跟骨内翻、踝关节马蹄畸形等。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小儿外科学》(施诚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第4版)、《小儿外科学》2006年第三版(卫生部规划教材-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小儿骨科学Practice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2006年版(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行足后内侧松解术(包括跟腱经皮切断延长)(ICD-9-CM-3:83.84/83.85)、石膏固定术。 1.非手术治疗失败或未能完全矫正畸形。 2.无其他畸形。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66.801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疾病编码且需行足后内侧松解术(包括跟腱经皮切断延长)(ICD-9-CM-3:83.84/83.85)、石膏固定术。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需要进行肌力平衡手术以及僵硬型马蹄足、神经源性和肌源性马蹄足不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C反应蛋白、尿常规、大便常规;

脑瘫临床路径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G80.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2016年最新小儿腹股沟斜疝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小儿腹股沟斜疝(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0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三)标准住院日。 1-4日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 (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出血。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4天

3小儿外科评分标准

小儿外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分标准(试行) 一、本标准分5个部分,实行量化900分制,其中“基础条件”占70分,“医疗技术队伍”占120分,“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占340分,“医疗质量状况”占270分,“科研与教学”占100分。 二、申报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所在医院为三级医院,医院认真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各项任务;2.所在医院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开展患者预约诊疗服务,并推行单病种管理;3.专科整体实力强,医疗技术水平高,医疗安全保障好;4.专科积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5.专科病房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 三、标准中的相关技术指标,除人员队伍为申报时的情况外,无特别注明,其他均指评估时上一年度的数据。 四、标准中部分指标内容可累积计分,但最后得分不超过标准分。 五、学科带头人是指具有正高级职称、临床水平高、教学和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强、能带动学科持续发展和梯队建设的专科负责人。 六、学科骨干是指在专科内某一专业发展方向具有较高学术和技术水平、作为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的高级职称人员。 七、本标准中涉及的人员是指人事关系或执业地点在所在医院的人员。其中聘用人员是指在本单位执业注册并履行职责1年以上、年工作时间8个月以上。 八、本标准中所指论文(包括SCI论文、中文期刊论文等)、科研项目或课题、科研成果等,均指临床应用方面的论文、项目、课题或成果。 第 1 页共12 页

序号检查内容标准分评分标准修改内容一基础条件70 1 发展 环境 (10) 医院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5 评估前3年,专科建设管理的组织完善得5分;规划欠合理得3 分;无规划不得分。 医院有扶持专科建设的政策或 措施 5 评估前3年,政策、措施齐全,得5分;政策措施不完善或不 得力得2分;无明确的政策、措施或不落实,不得分。 2 专科 规模 (20) 床位数15 至少有2个护理单元,病床总数100张,得12分;每增加10 张床加1分,总分不超过标准分;低于60张,不得分。 每张病床净使用面积≥6平方 米 5 ≥6平方米得5分;每减少1平方米,扣2分;少于4平方米不 得分。 3 支撑 条件 (40) 相关科室能够满足专科发展需 要 20 各科医疗技术队伍整体实力强得10分,设备设施满足需要得10 分。 医疗设备能满足专科开展全部 技术项目需要,具有先进性和 适宜性 10 满足需要得5分;医疗设备具有先进性得3分;具有适宜性得2 分。 医院对专科经费投入情况10 评估前3年投入≥300万元得10分,每少30万元减1分;未专 款专用的,不得分。 第 2 页共12 页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审批稿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小儿腹股沟斜疝诊疗指南

小儿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一、小儿腹股沟斜疝 【病因】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受激素作用及引带的牵引由腹膜后间隙下降至阴囊的同时,腹膜在内环处向外突出形成腹膜鞘状突并穿过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内。在女性,相当于男性胎儿睾丸下降的时期,也有一腹膜鞘状突穿过腹股沟管降人大阴唇内,称为Nuck管,在正常情况下出生时约90%的腹膜鞘状突尚未闭合,至生后第二年约半数仍然呈开放状态。鞘状突的开放和腹腔压力的增高,如便秘、咳嗽、腹水、腹部肿瘤和长期哭闹等腹腔内脏器进入鞘状突便形成腹股沟疝。男孩右侧睾丸较左侧下降晚。右侧鞘状突闭合相对较晚是右侧腹股沟疝发病率高的原因。鞘状突部分未闭合时使鞘状突形成一狭窄的管腔,腹腔内脏器难以进入,但腹腔中的液体可以进入其中,从而形成多种类型的鞘膜积液。 【病理】 根据鞘状突闭塞的不同形态小儿腹股沟斜疝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腹膜鞘状突完全未闭,疝囊的主要部分为睾丸固有鞘膜囊和精索鞘膜,睾丸在疝囊内,称为睾丸疝,此种类型多见于睾丸下降不全的病例;另一种类型是鞘状突位于精索部分未闭合,疝囊止于精索固有鞘膜之间,疝囊内看不到睾,称精索疝。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疝,约占95%以上。疝内容物随不同年龄有所不同,婴幼儿时疝内容物多为小肠、盲肠,有时阑尾也可进入疝囊;年长儿大网膜可进入疝囊内。女性疝内容物除上述以外,有时还有卵巢输卵管。极少数患儿疝囊较大,盲肠、膀胱或卵巢构成疝囊的一部分,称为滑动性疝。疝入的脏器有时容易发生嵌顿,但因小儿腹壁发育较差疝囊颈组

织薄弱,腹横筋膜多有弹性,腹股沟管比较短,因此较少发生坏死,且多数可通过手法复位获得成功。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是一侧腹股沟出现一个圆形有弹性的可复性肿块,大多数出现在婴儿期,小儿哭闹、大便、站立、腹部用力时肿物出现或增大,腹压减低时包块变软或还纳。还纳过程中常可听到气过水声,俗称“疝气”源于此体征。将肿块还纳后可扪及该侧皮下环扩大、精索增粗,患儿咳嗽或腹部用力时用手指触摸皮下环内有冲击感,手指离开皮下环时肿物又复出现。还纳肿物后用手指压迫内环口,肿物则不再出现。一般疝内容物降下时并无症状,年长儿可能有下坠感,在男性60%腹股沟斜疝在右侧,左侧占30%,双侧腹股沟疝在国内报告约20%,国外有人报告超过30%。 检查腹股沟疝患儿同时应注意有无隐睾、鞘膜积液的存在。 【诊断及鉴别诊断】 典型的病例阴囊或腹股沟部可复性肿物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鞘膜积液阴囊或腹股沟部有一囊性肿物,边界清楚,透光试验阳性,甚难还纳,有时疝与鞘膜积液合并存在。 2. 睾丸下降不全睾丸下降不全时,腹膜鞘状突未闭可在腹股沟管内扪及睾丸,质软为实质性与腹腔内肠管不难鉴别,有时二者可以合并存在。 3.睾丸肿瘤阴囊内肿块为实性、质硬,不能还纳腹腔。 【治疗方案及原则】 小儿腹股沟斜疝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疗法。手术的时机最好在6个月后进行,如发生疝内容物的嵌顿,手术应当提早进行以防反复

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一、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ICD10:K35)K35.902 行阑尾切除术(ICD9CM-3:47.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 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 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常规、生化组合等常规术 前检查,B超探查阑尾区;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 4.辅助检查:泌尿系超声检查除外输尿管结石等;腹部立位X光片除 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 5.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请泌尿外科会诊; 疑似妇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等), 要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 险,予加强抗炎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予抗炎保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急性阑尾炎;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如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亦可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入院第1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凝血功能、生化组合;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B超(阑尾区探查); 5.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电图、血尿淀粉酶、胸透或胸部 X光片、腹部立位X光片、腹部超声检查、妇科检查等。(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 2.使用二代头孢菌素及抗厌氧菌药物:头孢呋辛或头孢西丁或头

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路径

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Ⅰ-Ⅱ期)临床路径 一、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Ⅰ-Ⅱ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Ⅰ-Ⅱ期)(ICD-10:D36.153)。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ICD-9:54.40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小儿外科学》(第5版,蔡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1.临床表现:腹部肿块,可有腹痛,可有儿茶酚胺代谢(VMA/HVA)异常及相应并发症状或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导致的相应并发症。 2.体格检查:上腹部肿块;表面光滑,质硬,无压痛。 3.辅助检查:腹部超声、胸部、腹部、盆腔增强CT,建议三维成像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并符合Ⅰ-Ⅱ期肿瘤,MRI 可用于检查周围组织浸润及转移。选择性行PET/CT检查。 4.手术情况:术中探查和完整切除情况符合Ⅰ-Ⅱ期肿瘤。 5.术后病理证实切缘阴性或仅有镜下残留。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小儿外科学》(第5版,蔡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ICD-9:54.4003)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神经母细胞瘤疾病编码(ICD-10:D36.153)术前评估属Ⅰ-Ⅱ期病例,可行手术切除。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术前评估属Ⅲ、Ⅳ、ⅣS期者不进入路径:如肿瘤巨大、区域淋巴结受累、术前发现骨髓转移、骨转移或其他位置有远处转移、发现基于影像学定义的危险因子,估计肿瘤无法切除等;或术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乳糜漏等情况需要进一步治疗。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术前准备1–5天。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肝功能、肾功能、VMA/HVA、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 径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三)标准住院日。 1-4日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 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根据病情使用. (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红肿,无渗出。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完整版)小儿脑瘫中医临床路径

小儿脑瘫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诸福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一版(王雪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 2、证候诊断: 脾肾两亏证、肝肾亏虚证、肝强脾弱证、痰瘀阻络证、心脾两虚证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硬)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五迟、五软、五 硬) 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路径时限 病房标准住院日≦90天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五迟、五软、五硬和脑性瘫痪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儿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脑电图检查,髋关节X线检查,听力筛查等 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 2、针刺疗法 3、灸疗 4、中药熏洗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注射、经络导平等疗法 6、辨证口服中药制剂(1)脾肾两亏证:健脾补肾、生肌壮骨(2)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强筋壮骨(3)肝强脾弱证:柔肝健脾、益气养血(4)痰瘀阻络证:涤痰开窍,活血通络(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7、康复训练:根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 径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三)标准住院日。 1-4日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 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根据病情使用. (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红肿,无渗出。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发表时间:2010-09-02T13:12:25.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8期供稿作者:刘伍才[导读] 由于本术式损伤小、切口美观、成功率高、费用低,因此对于婴幼儿斜疝此术式就更显得有优越性。 刘伍才(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万福卫生院江西吉安 343132)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8-0143-02 【摘要】目的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常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应及早手术。我们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64例,效果较好,现予以报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64例,男360例,女4例,年龄4个月~9岁,平均 2.6岁。腹股沟型88例,阴囊型276例,难复性疝13例,嵌顿性疝57例,先行手法复位,24~48h后再手术治疗。手术后复发疝不用此法治疗。 1.2 手术方法仰卧位,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选取患侧耻骨结节偏外侧小切口,相当于外环口下方位置,长约1cm,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至耻骨筋膜前方外环口下方,用钳分开切口,在直视下可以看到肉红色的提睾肌,将其提出切口,此时睾丸应有牵拉上提感。分开提睾肌,在精索血管的前内侧找到疝囊,分离后切开证实,横断疝囊,将近端疝囊分离至腹膜外脂肪处的疝囊颈,用4号丝线结扎和缝扎。然后创面止血,阴囊内牵拉睾丸归位,1号丝线缝合皮下,皮肤切口可以用0号丝线缝合1针或用ZT胶粘合。 2 结果 本组手术364例,随访3个月~8年,复发5例,复发率1.4%。复发均为男性,1~2岁2例,4岁1例,6岁1例,7岁1例。1例因术后发热、腹泻1个月伴消瘦,1例因合并尿道下裂行手术治疗后排尿费力,1例因合并营养不良瘦小,还有2例复发原因不明。平均住院时间4天。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在治疗上首选手术,手术方法众多。由于小儿疝的发生是因为先天性的鞘状突未闭引起的,手术仅行鞘状突高位结扎就可达到治疗目的,不同于成人还要行腹股沟管的加强,这也是现代腹腔镜治疗小儿疝的理论基础[1]。本术式的优点是在外环口处行切口,切开的层次少,不需要打开腹外斜肌腱膜,不打开腹股沟管,因此损伤小,切口可以选择很小。钝性分离皮下,很少出血,可以达到无血手术,精索位置表浅,切口用钳稍作分开就可以看到提睾肌和精索,可以提出切口外操作。术后修复层次少,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操作熟练者手术时间不到10min,对小儿打击更小。术后当天小儿大多可以下床活动。由于小儿腹股沟管短,约1cm左右,经外环口稍用力牵拉即可剥离到腹膜外脂肪处,可以达到高位结扎[2]。手术后效果可靠,复发率低,本手术不经腹股沟管,为以后腹股沟管的手术留有余地。对于比较大的小儿疝,往往有外环口扩大,我们也应用此术式,没有发现复发率增高的情况,只要术中做到高位结扎,术后由于小儿腹股沟管处薄弱,小儿哭闹时外环口处有冲击感,但随着小儿身体肌肉发育的加强,外环口很快恢复正常。对于斜疝病儿来说,年龄越小嵌顿的机会就越大[3]。由于本术式损伤小、切口美观、成功率高、费用低,因此对于婴幼儿斜疝此术式就更显得有优越性。此术式由于切口小,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嵌顿疝、滑动性疝和复发疝,不是手术适应证。 参考文献 [1]缪健航,师天雄,何荣佳.安全快捷的微型腹腔镜小儿斜疝高位结扎术.广州医药,2003,02:9-10. [2]袁继炎,周学锋,杨晓进.经外环途径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临床外科杂志,1995,06:309-310. [3]梁春华,刘志刚.婴幼儿腹股沟疝经外环入路手术397例体会.中国医师杂志,2003,12:1661.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护理篇)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护理篇)

急症手术患者护理记录 送患者到手术室前准备进行项目打√执行时间签名 测量生命体征:T:°C P:次/分R:次/ 分BP:mmHg 核对腕带、更换病员服、去除发夹、饰物等,嘱患者大小 便或遵医嘱给予清洁灌肠 术前用药:□ 携带用物:□病历□X片□术中用药□其它 送病人去手术室时间:月日时分 术后护理处置后护理处置白班小夜大夜转入病房时间:日时分□是□否□是□否□是□否吸氧2L/分□是□否□是□否□是□否给予心电监测、血氧监测□是□否□是□否□是□否 监测生命体征:6小时□是□否□是□否□是□否检查敷料部位(穿孔处)是否有渗液 有渗液及时更换 □有□无 □是□否 □有□无 □是□否 □有□无 □是□否患者问题预期目标白班小夜大夜麻醉后烦躁较安静,配合治疗□是□否□是□否□是□否麻醉后恶心、呕吐、腹胀症状缓解□是□否□是□否□是□否刀口疼痛疼痛指数<5分□是□否□是□否□是□否疼痛评分参照下图:分分分 不痛微痛有些痛很痛疼痛剧烈疼痛难忍疼痛处置□无处置 □服止痛药缓解 □打止痛针缓解 □肌注镇静药物 □无处置 □服止痛药缓解 □打止痛针缓解 □肌注镇静药物 □无处置 □服止痛药缓解 □打止痛针缓解 □肌注镇静药物疼痛处置后疼痛评分分分分 护理指导结果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评价禁饮食6小时的目的:预防呕吐、腹胀□是□否□是□否□是□否术后6小时进流质饮食□是□否□是□否□是□否预防复发、阴囊肿胀:术后阴囊冷敷6小时,抬高阴囊 至肿胀消失,平卧或侧卧2周 □是□否□是□否□是□否 术后6小时适当床上活动:翻身、抬腿、深呼吸等□无法完成 □协助完成 □自行完成 □无法完成 □协助完成 □自行完成 □无法完成 □协助完成 □自行完成保持敷料清洁□是□否□是□否□是□否防止坠床:加护床挡,陪人看护□是□否□是□否□是□否指导患者如有不适症状能及早告知医护人员□有□无□有□无□有□无 其他护理记录: 护士签名:

普外科小儿腹股沟疝的健康宣教

小儿腹股沟疝的健康宣教小儿疝气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是小儿普通外科手术中 最常见的疾病,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即成为疝气,若仅有腹腔液进入阴囊内,即为阴囊水肿。疝气一般发生率为1-4%,男生是女生的10倍,早产儿则更高,且可能发生于两侧。

小儿腹股沟疝气首先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从而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又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可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还由于疝囊内的肠管或大网膜易受到挤压或碰撞引起炎性肿胀,致使疝气回纳困难,导致疝气嵌顿,引起腹部剧痛以及肠梗阻、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不及时处理还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小儿疝气应该及早进行彻底治疗。现在疝气医院划分到普外科,去了医院就建议手术,所以很多患者没有更好的认识疝气病情,走入治疗误区 症状: 1·小儿疝气有可能会在出生后数天、数月或数年后发生。 2·通常在小孩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时,在腹股沟处会有一突起块状肿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在平躺或用手按压时会自行消失。 3·一旦疝块发生嵌顿(疝气包块无法回纳)则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发烧,厌食或哭闹、烦躁不安。 4·小儿疝气发病初期,当幼儿平卧安静时肿物可消失;随着腹内压力的继续增高,肿物可下降到阴囊里。这时如果能解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并让患儿平卧,或轻轻地将肿物往腹腔方向推送,肿物则可通过睾丸下降时的那条通道返回到腹腔,肿物消失,这种情况称为可复性疝气。 5·如果肿物不能返纳腹腔,就会出现腹痛加剧,哭闹不止,继而出现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肠梗阻症状,在腹股沟或阴囊内可见椭圆形肿物,质地硬,触痛明显;嵌顿时间久者皮肤可见红肿,若长时间肠管不能回纳则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2017年新发布临床路径清单(1-202)

202个临床路径清单序号专科病种备注1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鼓膜炎2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慢性鼻炎3通用版耳鼻咽喉科外耳带状疱疹4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急性坏死性中耳炎5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隐蔽性乳突炎6通用版耳鼻咽喉科粘连性中耳炎7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鼓室硬化8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慢性鼻窦炎9通用版耳鼻咽喉科鼻咽部血管瘤10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急性扁桃体炎11通用版耳鼻咽喉科扁桃体周围脓肿12通用版耳鼻咽喉科咽旁脓肿13通用版风湿免疫科系统性硬化症14通用版风湿免疫科风湿热15通用版败血症(成人非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科16通用版布鲁菌病感染科17通用版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科18通用版伤寒感染科19通用版神经梅毒感染科20通用版戊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科21通用版细菌性痢疾感染科22感染科梅毒县医院适用版23感染科疱疹性咽峡炎县医院适用版24通用版骨科骨样骨瘤25通用版骨科血管肉瘤26通用版骨科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27通用版骨科尤因肉瘤28通用版骨科骨巨细胞瘤29通用版骨科脊柱滑脱症30骨科类风湿性关节炎县医院适用版31骨科膝关节骨关节炎县医院适用版32骨科腰椎骨折县医院适用版33骨科桡骨骨折县医院适用版34通用版呼吸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5通用版呼吸内科医院获得性肺炎36呼吸内科肺癌县医院适用版37呼吸内科肺脓肿县医院适用版38呼吸内科急性扁桃体炎县医院适用版39呼吸内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县医院适用版40呼吸内科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县医院

适用版41呼吸内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县医院适用版42呼吸内科流行性感冒县医院适用版43呼吸内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县医院适用版44呼吸内科慢性支气管炎县医院适用版45呼吸内科睡眠呼吸障碍县医院适用版46呼吸内科支气管哮喘(非危重)县医院适用版47呼吸内科胸膜炎县医院适用版48呼吸内科医院获得性肺炎县医院适用版49呼吸内科支气管肺炎县医院适用版50呼吸内科自发性气胸县医院适用版51通用版康复科腰椎滑脱症康复 序号专科病种备注52通用版康复科腰椎关节突综合征康复53通用版康复科截肢后康复54通用版康复科肩关节不稳康复55通用版康复科肱二头肌肌腱损伤和断裂康复56通用版康复科肘关节损伤康复57通用版康复科跟腱断裂术后康复58通用版康复科踝部韧带损伤康复59通用版康复科原发性脊柱侧弯康复60通用版口腔科深龋(后牙面)61通用版口腔科牙周脓肿行急症处理62通用版口腔科菌斑性龈炎行牙周基础治疗63口腔科慢性牙髓炎(恒磨牙)县医院适用版64口腔科菌斑性龈炎行牙周基础治疗县医院适用版65口腔科牙周脓肿行急症处理县医院适用版66通用版泌尿外科急性睾丸炎67通用版泌尿外科肾素瘤68通用版泌尿外科阴茎癌69通用版内分泌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70通用版内分泌科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71通用版内分泌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72通用版内分泌科抗利尿激素不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第一步沟通 首先与患者家属沟通,询问患者的病史,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 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 (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为: (1)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 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 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3)共济失调型 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 (4)其他类型: a.强直型:主要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腱反射 不亢进。 b.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进。 C.震颤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与锥体外系受累有关。 3.辅助检查: (1)头部影像学检查: MRI、CT (2)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