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古代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古代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古代文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50105 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传统的重点学科,许多著名的学者曾在本学科点工作。1978年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专业队伍结构合理,科研和教学成果丰硕。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古代文学学科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包括近代)四个研究方向,并由此形成相对独立的学术阵营。本学科在这几个研究方向均有较强的学术实力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形成了自己比较鲜明的学术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就,并赢得了全国同行的好评。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高等学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和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古籍整理及其它文化工作的专门人才。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一门外国语。在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方面,要求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

序号研究方向名称简介

1 先秦两汉文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秦汉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及楚辞、秦汉诗赋等。

2 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文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魏晋玄学与文学、六朝骈文、格律诗的形成、唐诗的发展与繁荣、唐代古文运动、词的产生、唐传奇。

3 宋元文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宋词、宋诗、宋文及元代杂剧、散曲和元代诗文等。

4 元明清文学

该方向主要研究元曲、明清戏曲、明清小说、明清诗文流派和中国近代文学。

四、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总学分为37学分。其中:

1、一级学位课程5门,15学分(公共课程3门,9学分;专业学位课程2门,6学分)。

2、二级学位课程(通选课)中任选2门,4学分。

3、指定选修课课程6门,12学分。

4、任意选修课课程任选2门,4学分。

5、教学实践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已有三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可以免修教学实践。

6、凡以同等学力、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培养计划中增加补修本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三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要求通过考核,取得及格成绩,但不计学分。

六、实践环节

本专业硕士生进行教学实践必须面向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的工作,教学实践的形式以讲授本、专科生课程若干章节或某个专题为主,同时包括协助主讲教师辅导与答疑、主持课堂讨论、指导论文写作等。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时间为4周左右,应至少完成8个课时的工作。教学实践完成后,学生填写《研究生教学实践考核表》,送导师签字后,交院研究生秘书老师存档,方可获得教学实践的1学分。

七、科学研究

调查研究的形式主要为:搜集资料和参加学术会议。一般安排在第四、五学期进行,累计时间为四周左右。调研工作之前,导师应指导研究生拟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研究生应写出调查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

八、学位论文

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3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在读期间应有1-2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5学期初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1)选题必须在本学科中前人没有或很少涉及而又有一定研究意义与价值的学术范围内。

(2)选题如果在前人已有许多重大成果的学术范围内,则必须具有重大的突破意义。

(3)论文立论必须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全部成果的基础上。

(4)论文必须达到相应的理论高度。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1、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

2、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3、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十、其它

1、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

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士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

2、本专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3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3、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4、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四周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5、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本专业硕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

基本阅读书目

1、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

4、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

5、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85年

6、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 1983年

7、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8、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9、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10、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1、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2、谢灵运撰、黄节注:《谢康乐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1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

14、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15、钟嵘撰、曹旭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6、李白撰、王琦注:《李太白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

17、杜甫撰、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

18、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9、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

20、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

21、苏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

22、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23、黄庭坚撰、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

24、周邦彦:《清真集》,中华书局1981年

25、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6、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79年

27、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

28、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

29、关汉卿:《关汉卿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30、王实甫:《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1、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2、金圣叹评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3、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34、洪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35、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36、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37、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38、章学诚撰、叶瑛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

39、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107105010501课程名称:先秦文学研究

英文译名:Studies on Pre-Qin Dynasty Literature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安敏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包括两大部分,一为韵文,一为散文。韵文部分包括《诗经》与《楚辞》的基本知识和研究专题;散文部分包括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的宏观研究,重点是其文化特征和总体特色。另外,先秦的其他文献也应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周易》、《三礼》、《三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先秦的文献资料。

教材及参考书目:

郑玄、王弼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褚斌杰、谭家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赵明,《先秦大文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

北大中文系,《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2课程名称:《汉魏六朝文学研究》

英文译名:Studies on Hanwei and the six dynasties literature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 1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韩维志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课程,主要针对先秦两汉方向的研究生而开设。本课程与此前开设的先秦文学研究承续,向学生介绍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热点、研究的方法等,在介绍的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思考当前研究的得与失。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是本课程重点。

教材及参考书目:

历年人大复印资料之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卷

张燕瑾主编,《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汉魏六朝文献典籍及研究著作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3 课程名称:唐代诗歌研究

英文译名:Studies of Tang Poetry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 1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戴建业余祖坤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共分若干专题讲授,从多个侧面论述唐代诗歌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阐明唐诗发展、兴盛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内涵。同时结合一些诗人(群体)的创作活动,论析其审美特征和艺术个性。

教材及参考书目: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4课程名称:唐宋词研究

英文译名:Ci of Tang-Song Dynasty Study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汤江浩、林岩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课程,旨在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认识唐宋词的发展规律,总结其得失,进而掌握研究唐宋词及词史的方法。本课程内容由两大板块组成:一是唐宋词概论,分别概括讲述词学基本知识、唐宋词研究历史与现状、唐宋词研究方法及文献检索方法。二是唐宋词专题研究,讲授重要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教材及参考书目: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刘尊明,《唐五代词史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谢桃坊,《中国词学史》,巴蜀书社,2002年

王兆鹏,《词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4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5课程名称:元明清戏曲研究

英文译名:The researc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王炜、谭邦和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课程,主要是对元明清戏曲进行研究。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戏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史、中西戏剧的平行比较研究,并对代表性戏曲作家、作品,如关汉卿及其《窦娥冤》、王实甫及《西厢记》、南洪北孔等进行评介,并指导学生思考戏曲在当今的衰落等等文化现象。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领会阅读中国古代戏曲的相关方法,全面把握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变进程,系统了解戏曲研究史的发展过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关汉卿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王实甫,《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1978年

洪昇,《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孔尚任,《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东方出版社,2006年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赵景深,《中国戏曲初考》,中州书画社,1983年

康保成,《苏州剧派研究》,花城出版社,1993年

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1993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6课程名称:明清小说研究

英文译名:The research of novel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王齐洲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专业课程,对明清小说,主要是明清文言小说进行研究,采用阅读文本与分析文本相结合的方式。讲授文言小说发展史、明清文言小说的特点、明清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互动与影响等。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流程,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研究习惯。

教材及参考书目:

瞿佑等,《剪灯新话(外二种)》,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鲁迅,《唐宋传奇集》,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

袁行霈、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7 课程名称:《诗经》研究

英文译名:Studies of The Book 0f Songs

总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韩维志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专门针对先秦两汉方向的研究生而开设。《诗经》是先秦文化与文学的重要文献。本课程将联系当前《诗经》研究的热点与存在的问题,以教师讲解与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学术研究的路径上去,要求学生谙熟文本、了解研究动态、有自己独到的领会。

教材及参考书目:

《诗经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59年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

人大复印资料之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卷

其他相关先秦资料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8 课程名称:《左传》研究

英文译名:Studies on ZuoZhuan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安敏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本课程在对“左传学”的发展线索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宏观总结《左传》的叙事、《左传》的人物塑造、《左传》的语言特色、《左传》所反映的传说史事、制度文化、民族思想等方面的研究特点。随后选读《左传》的具体作品,如《晋楚城濮之战》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左传学研究的动态、方法、思路,从微观上感知《左传》作为史传散文代表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表达。

教材及参考书目: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刘文淇,《春秋左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1959年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

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续修四库全书本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0年

赵伯雄,《春秋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何新文,《左传人物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09 课程名称:《庄子》研究

英文译名:Studies on ZhuangZi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安敏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本课程首先从思想特点与艺术特点两个方面概括《庄子》的总体特色;在此基础上,宏观梳理庄子其人其书的研究情况;随后着重对《庄子》内篇进行专题解读,如《齐物论》、《养生主》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庄子研究的动态、方法、思路,从微观上感知《庄子》作为诸子散文代表的哲思和文采。

教材及参考书目: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

王夫之,《庄子解》,中华书局,1983年

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

王叔岷,《庄子校诠》,中华书局,2007年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96年

高亨,《庄子新笺》(《高亨著作集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蒋锡昌,《庄子哲学》,上海书店,1992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15 课程名称:陶渊明研究

英文译名:Studies on Tao yuan ming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戴建业

内容概要: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主要讲述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及其文化底蕴、陶渊明诗文风格、语言特征与其生命境界、生命意识的内在联系,阐述陶渊明创作的艺术成就,并勾勒陶渊明接受史的历程,揭示其接受史上从冷落到推尊、由伦理到存在的历史特征。

教材及参考书目:

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逯钦立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

王瑶注,《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梁启超,《陶渊明》,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

吴云,《陶渊明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钟优民,《陶渊明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18 课程名称:《文心雕龙》研究

英文译名:Studies on Wen xin diao long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戴建业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本课程讲述:一、《文心雕龙》的结构;二、理论体系;三、主要范畴;四、阐述《文心雕龙》中涉及的文体;五、《文心雕龙》的批评学和风格学;六、阐述《文心雕龙》的历史地位。

教材及参考书目:

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刘勰撰、黄叔琳注、杨明照校注拾遗,《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

刘勰撰、詹瑛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杨明,《刘勰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21课程名称:唐宋散文研究

英文译名:Studies o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prose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余祖坤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在介绍唐宋时期散文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系统讲授古文运动的发展演进过程,以及唐宋八大家的创作特色和成就。同时系统介绍这一时期的骈文创作历史,并重点讲解初唐四杰、张说、陆贽、李商隐、真德秀、洪迈等人的骈文创作特点及其成就,使学生对唐代骈文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从而对唐宋时期的散文发展的真实格局,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另外,本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还将有意识地介绍古代散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引导学生阅读代表性研究论文,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再重点讲授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目: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2006年

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

刘国盈,《唐代古文运动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于景祥,《唐宋骈文学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曾枣庄,《宋文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陈飞,《中国散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宁俊红,《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散文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21课程名称:宋代诗歌研究

英文译名:: Studies of Song Dynasty Poetry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汤江浩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与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晰地把握宋代诗歌发展演变、承上启下的情况,对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主要的流派、风格、作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他们阅读、赏鉴、评论古典诗歌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诗集或选集,如《苏轼诗集》、《宋诗选注》等;同时,阅读有关的唐宋史籍和主要的诗歌评论著作,拓宽学术视野,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

教材及参考书目: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陈衍编选、蔡义江、李梦生译注,《宋诗精华录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

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23课程名称:宋代作家专题研究

英文译名:Studies on Literary Masters of Song Dynasty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林岩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对于任何一时期的文学研究,都离不开对文学大家的关注。通过对于文学大家的深入了解,可以从一定的高度来衡量时代的文学成就、揭示显著的文学现象,而且对于文学大家具有一定的认识,也是开展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本课程选取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宋代著名作家,通过对于其生平与文学成就的分析,增进研究生对于宋代文学的了解,同时提示若干值得注意的方面,引领学生进入更为深入的研究。

教材及参考书目: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朱东润,《陆游研究》,中华书局,1961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010课程名称:海外汉学研究

英文译名:Introduction to Overseas Studies on Chinese Literature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林岩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研究生通选课程。自十九世纪以来,中国研究就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众多海外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且跨语际及跨文化的研究背景也产生了不同的学术视野与解释框架,这无疑对于中国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时值今日,如果对于国外学者相关方面的研究缺乏了解与关注,则难免有孤陋寡闻之讥,而且有闭门造车之弊。有鉴于此,特开设此课程以介绍海外有关中国文学研究的成果、动态、机构、学人,开阔研究生的眼界,同时借鉴、学习新颖的研究思路、问题意识,为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乐黛云、陈珏、龚刚编选,《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宇文所安,《初唐诗》,三联书店,2004年

宇文所安,《盛唐诗》,三联书店,2004年

宇文所安,《追忆》,三联书店,2004年

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三联书店,2006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26课程名称:元曲研究

英文译名:Studies of yuanqu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2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谭邦和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了解元散曲和元杂剧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重点讨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作家的杂剧和散曲创作。

教材及参考书目:

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79年

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

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

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年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1-10),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元曲通融》,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吴梅、王季思、羊春秋等著名学者及今人有关论著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28 课程名称:《三国演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英文译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and Chinese Culture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1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谭邦和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研讨《三国演义》丰富的文化蕴涵,尝试《三国演义》的现代解读,评价《三国演义》的历史地位及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发生的影响,探索小说文化学的研究方向。

教材及参考书目:

《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三国演义》,毛评本,中国书店,1985年影印本

谭邦和校点,《三国演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谭邦和,《在文学与文化之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27课程名称:明清诗歌研究

英文译名:The research of poetr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学时/学分:34/2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王炜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主要对近年来明清诗歌研究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清理。内容包括明清诗歌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目前学术界关注的主要问题、采用的重要研究方法,明清诗歌研究的未来趋势及方向。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明清诗歌的思想内容、社会影响以及明清诗文流派的演变进程,了解明清诗学及诗歌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握中国古代诗歌史的建构过程,诗歌经典作家、经典作品的生成过程。本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评论中国古典诗歌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

教材及参考书目:

叶燮等,《原诗一飘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陈文新,《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王炜,《<清诗别裁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30课程名称:《水浒传》研究

英文译名:The research of shuihuzhuan

学时/学分:34/2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王齐洲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主要是对近百年《水浒传》研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清理和反思。包括介绍《水浒传》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已经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当前学术界关注的主要问题,《水浒传》研究代表性著作评介,学术争鸣实例分析,等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水浒传》的成书、版本、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以加强他们的学术理论修养和养成正确的学术研究方法,提高理解和评论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何心,《水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马幼垣,《水浒论衡》,三联书店,2007年

马幼垣,《水浒二论》,三联书店,2007年

黄霖,《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齐洲,《古典小说新探》,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王齐洲,《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修订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22课程名称:古代散文理论研究英文译名:Studies on the Theories of Ancient Prose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余祖坤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主要内容为:一、介绍古代散文理论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脉络。二、在引导学生阅读《历代文话》的基础之上,选择其中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代表性著作,如《文则》、《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论文偶记》、《四六丛话》、《古文辞通义》等,进行重点讲授,介绍其理论的内涵及其价值。三、以专题的形式,讲授古代散文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审美原则、创作规范和写作技法。本课题的教学宗旨是,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民族特征、审美意识及艺术追求,掌握古代散文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和命题,为学生进行古代散文研究,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目:

王水照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周振甫,《中国文章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周振甫,《文章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

朱世英、方遒、刘国华,《中国散文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吴小林,《中国散文美学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课程编号:107105010533 课程名称:《西游记》研究

英文译名:The research of xiyouji

学时/学分:34/2 开课学期:3

开课院(系):文学院任课教师:王齐洲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为古代文学研究生任意选修课程,主要是对近百年《西游记》研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清理和反思。包括介绍《西游记》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已经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当前学术界关注的主要问题,《西游记》研究代表性著作评介,学术争鸣实例分析,等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西游记》的成书、版本、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以加强他们的学术理论修养和养成正确的学术研究方法,提高理解和评论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中野美代子,《〈西游记〉的秘密》(外二种),中华书局,2002年

李时人,《〈西游记〉考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梅新林、崔小敬,《20世纪〈西游记〉研究》(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黄霖,《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齐洲,《四大奇书纵横谈》,济南出版社,1994年

王齐洲,《稗官与才人:中国古代小说考论》,岳麓书社,2010年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

关于制订、修订博士点、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

关于制订、修订博士点、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 各学院、各学科组: 目前我校部分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执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是2004年制订或修订的培养方案,已执行近十年。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方案能够适应新形势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反映学科特色,更好地发挥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作用,有必要对部分使用时间较长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请各相关学院认真组织有关学科专业,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现就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要求和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1.培养方案制订、修订范围 本次需要修订的培养方案是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包括2004年制订或修订的培养方案(即2004版),2007年或2008年后续制订的新增学科培养方案,以及2012年至今已获批或待审批的已有一级学科目录内的二级学科或自主设置二级学科(见附件一:表1)。 对2012年度新制订或修订的培养方案,如果学院及学科认为有必要,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见附件一:表2)。 凡是博士点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均要修订;非博士点学科,只修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凡是属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的博士点,均要制订或修订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凡经过学科专业调整,不再招生的专业无需重新修订培养方案。 2.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原则 具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原则上应按照一级学科制订、修订培养方案;若所属二级学科之间课程体系差异较大,按照一级学科统一设置课程存在较大难度时,也可按照二级学科分别制订、修订培养方案。 3.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工作的组织实施

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工作由一级学科所在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如果一级学科涉及多个学院,则制订、修订工作应由一级学科牵头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其他相关学院应积极配合做好制、修订工作(见附件一)。各学院应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各学科应成立专门的制订、修订工作小组,并确定专人负责,11月10日之前,将负责人名单和联系方式上报研究生院。各学科要组织动员广大研究生指导教师、课程教学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并按照本通知的要求,经充分研讨后确定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4.培养方案编写要求:培养方案的内容和格式按照附件二《指导意见》进行编写。 5. 培养方案制订时间安排: (1)第一阶段:通知下发后,各学院、各学科组织制订、修订培养方案,于2013年11月30日前,将培养方案初稿打印一份,经分管院长审批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同时将培养方案电子稿发送至指定邮箱。 (2)第二阶段:研究生院将组织专家对各学科培养方案进行评审,并及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学院、各学科。 (3)第三阶段:各学院、各学科根据反馈意见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于2013年12月20日前,将修改后的培养方案打印一份,经分管院长审批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同时将培养方案定稿电子版发至指定邮箱。 联系人:曾丽萍(培养科)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zenglp@ 附件一:表1 需要制定、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学科和学院一览表表2 2012年已制订、修订培养方案的学科和学院一览表 附件二: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附件三:研究生培养方案编写格式(请在研究生院网站下载)

XX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大学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大学研究生部 2008年6月

目录 **大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 (1) **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5)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 (7)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8) 高等教育学学科................................... ............. . . (10)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 (11) 计算数学学科 (12) 应用数学学科 (14) 光学学科 (16) 力学学科 (18) 物理电子学学科 (20) 应用化学学科 (21) 机械工程学科 (22) 光学工程学科 (24)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 (2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 (2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 (30)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 (32) 电路与系统学科 (3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 (35)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 (36)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 . . (3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 (40)

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 ....................... ................. .(41)土木工程学科 (43) 水利工程学科 (45) 农业水土工程学科 (48)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 (49)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 (50) 区域经济学学科 (51) 金融学学科..................................................... . .(53)国际贸易学学科............................................... . (54)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55) 会计学学科 (57) 企业管理学科 (58)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 (59) 设计艺术学学科 (61) 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印刷工程) (62) 食品科学学科(包装工程) (64) 印刷包装技术与设备学科 (66)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 (68)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专业代码:081505) (201109版)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200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本学科主要从事海岸与近海工程环境、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近海结构物设计及其运动机理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有:海岸与近海工程流体力学;河口海岸动力学;河口海岸演变、港口航道整治规划及海岸河口环境保护;海岸防护工程;海岸与近海岩土工程;港工与海工结构;港口与近海结构设计与动力分析;海岸带规划与管理。本学科目前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本学科的实验基地有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口深水航道试验中心(教学与科研基地)、风浪流水槽、 计算机辅助设计算中 一、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研究、理论分析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工程技术工作,并取得有创新的研究成果。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海岸与近海工程流体力学 2.泥沙运动力学与河口海岸动力学 3.海岸与近海岩土工程 4. 港口与近海结构设计与动力分析 5. 近海环境与防灾 三、学制和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二年半;总学分≥30,其中学位课学分≥19。半脱产硕士研究生经申请 批准其学习年限可延长半年至一年。 四、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开课时间组号备注 学位课G071503 计算方法 3.0 秋 学位课G071507 数学物理方程 3.0 秋

学位课G071532 应用泛函分析 3.0 春 学位课G071536 高等计算方法 2.0 春 学位课G071552 应用近世代数 3.0 春 学位课G071555 矩阵理论 3.0 秋 学位课G071556 近代矩阵分析 2.0 春 学位课G071557 图与网络 2.0 春 学位课G071558 拓扑学基础 2.0 春 学位课G071559 最优化理论基础 3.0 秋 学位课G071560 小波与分形 2.0 春 学位课G071561 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 2.0 春 学位课G071562 基础数理统计 2.0 秋 学位课G071563 时间序列与多元分析 2.0 春 学位课G071564 应用随机过程 3.0 秋 学位课G071565 最优估计与系统建模 2.0 春 学位课G071566 变分法与最优控制 2.0 春 学位课G071567 工程微分几何 2.0 春 学位课G071568 非线性动力系统 3.0 春 学位课G090510 中国文化概论 2.0 春,秋留学生必修 学位课G090511 汉语 2.0 春,秋留学生必修 学位课G09051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0 春,秋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客观实际,特制定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达到上述目标的具体要求是: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科学理论,解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新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遵纪守法,热爱祖国。 2.学术型研究生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攻读的研究方向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熟悉本研究方向的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对相关学科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有较宽的知识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必须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 4.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二级学科下设定。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努力把握本学科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注意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应考虑本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密切关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并力求体现前瞻性、先进性和前沿性。 三、学习年限 我校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 学术型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5年,弹性学习年限为2.5至4年。在基本学习年限内,前1.5年用于课程学习,后1年用于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社会调查、撰写毕业论文及答辩。 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弹性学习年限为2至3年。在基本学习年限内,前1年用于课程学习,后1年用于实习、实践、社会调查、撰写毕业论文及答辩。 研究生逾期不能毕业者,按《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处理。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精而新”的要求,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要重视专业基础学位课程的教学,加大其学时比重,适当压缩专业课程,按宽口径原则设置课程。 政治理论课程和外语课程的设置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灵活性原则。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考虑财经院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中,应根据分类培养的需要,灵活设置学术类和应用类模块课程。学术类课程注重理论研究,应用类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3.个性化原则。根据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生本人的实际制订研究生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4.创新性原则。课程设置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研究生培养计划表教学提纲

研究生培养计划表

遵医五院骨科研究生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1、思想政治与品德: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邓小平理论;树立无产阶级人生观和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服从国家需要,具有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和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神;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质;吃苦耐劳,勤奋学习、工作,具有为科研工作献身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不为名利,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和群体精神。 2、专业知识与能力:熟练掌握骨外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骨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能单独完成骨科基本的手术操作,包括创伤骨科、简单常见骨病的手术治疗方法,熟悉各种手术适应证的掌握,较好地胜任临床骨科住院医师的工作。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要求的临床技能水平。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动向及前沿;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及一定的写作、会话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科学研究、从事教学工作和综合解决临床及科研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教学工作能力。 3、身体与军事素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强健的体魄,具备良好过硬的军事素质,能很好地适应部队需要。 二、研究方向 1.骨肿瘤转移机制、恶性骨肿瘤免疫治疗等研究。 2.骨转移癌机制及治疗的研究。 3.骨肿瘤外科治疗相关研究。 4.骨再生、骨修复、组织工程学材料、相关骨生物力学研究。

学科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机械工程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适用二级学科: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04 车辆工程) 一、学科简介 学科始建于1954年,现有4个本科专业,2006年与长春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3 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机械工程学科为吉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十二五”优 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学科设有8 个用于研究生教学、科研使用的创新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其中省级科研基地 1 个。 学科现有成员32人,其中教授10 人,副教授8人,博士14 人,占43.75%,学科队伍中有教育部机械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 人,省拔尖创新人才 2 人,省部级优秀教师 2 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硕士生导师16 人,其中长春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 机械工程学科跟踪学科的国内外发展趋势,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逐步形成了机械零件传动性能分析与检测技术、机械加工及其自动化研究、机电液控制技术研究、机械数字化设计和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研究等多个具有较强特色和优势的稳定研究方向,本学科在带传动技术、汽车零部件检测技术、自由曲面研抛设计与加工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激光加工微小孔技术、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毕业后可 从事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以及相关的科技管理工作。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勇于追求真理,服从国家需要,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掌握机械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能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3.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能用外文撰写学术论文,具有较好的外语口语交流能力。 三、二级学科与研究方向 (一)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1. 精密加工与控制技术 2. 智能磨削测控技术 3. 激光加工技术 4. 机械加工自动化 5. 先进制造工艺及装备 6.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二)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丰富的内涵,民族的苦难与辉煌熔铸其里,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渗透其中。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旗帜之一。加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可以沿着先人的足迹,追寻中国文学的过去,展望中国文学的未来,缅怀昔日的荣光,创造未来的辉煌。这是历史的重托,这是民族的期盼,这是中华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坚实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要求是: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品德良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具有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所主攻的领域内,达到较高的理论水平,争取有新的突破。努力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史及其它艺术门类,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及相关实际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材料,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 .唐宋文学 以文献为基础,研究唐五代及宋代多体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其创作成就,重点研究唐五代及宋代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过程及其规律。 .元明清文学 研究元明清文学思潮的演变及其内在规律,重点研究明清小说与诗文,尤其是重要作家与作品。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研究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与演变,重点研究诗歌与辞赋。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三年。一至二年为硕士必修课程和指定专业课程的学习,三年级进行教育实习、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理学院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代码:077103 ) (一级学科:心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研究型和职业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其中,研究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技能的培养,能够开展相关专业的高层次学术研究,解决应用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职业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应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解决生产管理、产品研发、临床咨询等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心理学问题。 二、学制: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在校学习年限为两年半。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包括如下4个研究方向: 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四、课程学习要求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26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4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在24个课程学分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0学分,选修课不低于9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研究生读书报告:要求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系的学术论坛或省级以上专业学会会议做报告1次,其余的读书报告是在导师的组织下进行。所有读书报告应上交书面文本,以便考核。累计完成4次读书报告计2学分。 研究生应该在第二学年的春学期末之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理学院学院教育与发展心理学专业(代码:077102 ) (一级学科:心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具有教育和发展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和职业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其中,研究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技能的培养,能够开展相关专业的高层次学术研究,解决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职业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解决我国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 二、学制: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在校学习年限为两年半。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包括如下2个研究方向: 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四、课程学习要求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26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4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在24个课程学分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0学分,选修课不低于9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研究生读书报告:要求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系的学术论坛或省级以上专业学会会议做报告1次,其余的读书报告是在导师的组织下进行。所有读书报告应上交书面文本,以便考核。累计完成4次读书报告计2学分。 研究生应该在第二学年的春学期末之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50105) 一、学科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又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嬗变发展、作家作品、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文学理论批评等。研究方向按时代划分为三段: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该硕士点学科特色与优势:本校地处兰州,西北地域既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发祥传承之地,又是多民族文化交融最为频繁之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学术研究空间极大。本学科将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与西北民族地域文学研究相结合,拓展传统古代文学的视野,并且紧紧依托地域优势和民族优势,着重研究多民族集聚的古代西北地域文学及其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学现象,以深入发掘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学发展规律。 师资队伍:本学科目前有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其中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6人。年龄45-55岁3人,35-45岁3人,35岁以下3人。是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团队。 教学科研:古代文学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古代文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近5年来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目前在研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规划课题2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还有完成和正在完成的横向项目多项。拥有项目经费65万(不含配套经费)。出版著作《北朝民族文学叙论》、《山水诗词论稿》、《清代浙江进士群体研究》、《唐诗题材类论》、《秦汉政治与文学》等12部,大型文献集成2种,发表于核心以上刊物文章30余篇,获省厅级以上奖励5项。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机构、政府机关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积极为国家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经济管理学院2007年修订方案 研究生处 编 经济管理学院 二00七年一月

产业经济学 (专业代码:020205;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属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也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研究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能适应各类工商企业、经济管理、政府决策部门需要的高层次、务实型综合管理人才和教学科研部门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方向及主要内容: 1. 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 “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是产业经济学中最直观地反映学科领域面貌特征、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应用性综合特色的研究方向。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分析产业组织及其相关问题,包括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产业组织的变化,产业政策的制定等。通过此方向的学习和研究,为制定和完善有关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 运输经济理论与运输政策分析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运输经济”作为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运输有关的问题。主要包括:运输经济基本理论、运输发展理论、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运输管制、运输补贴、运输与能源和土地利用、运输成本与运输价格,运输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运输业投资及项目评估方法、运输经济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及宏观经济政策研究。 3. 产业经济的综合统计分析 “产业经济综合统计分析”属产业经济学中的计量问题研究,使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更严密、更科学。主要研究适合产业经济分析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从宏观上对各产业进行计量研究对产业的结构、规模、效益及竞争力进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量化指标。同时,通过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学习,研究各产业和部门核算的理论及方法。 4. 企业理论与战略管理 企业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交易费用、产权和信息理论等视角研究企业存在和企业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等。企业战略管理以微观经济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以提高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修订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

附件10: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修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 一、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各类别(领域)应结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含全日制和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思想品德、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提出要求,特别是体现本学科的特定要求。 二、研究方向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明确学科研究方向,使导师与研究生有一定的主攻目标。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相对稳定,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 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密切关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努力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使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社会发展的前沿,并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学习年限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如下: 1.全日制建筑学硕士、工程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为 2.5年; 2.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金融硕士、翻译硕士为2年; 3.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艺术硕士为3年; 4.在职软件工程硕士为2.5年; 5.在职工程硕士(除“软件工程”)、风景园林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为3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延长学习的期限不得超过2年(含休学)。 四、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全日制专业硕士应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培养计划,一般应于第三学期结束前按照《华南理工大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教务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国际传播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通过系统地汉语言、文学、文化知识学习,使学生在全面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与人文素养。既强调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又依托外语院校的外语教学优势,从而形成较高的中国语言、文学素养与突出的英语能力相结合的特色,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体现出一定的优势。在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进程中,承担起重要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作用。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通过设立语言、文学、文化等模块的课程体系,传授和研究与之相关的基本知识、理论问题,以及哲学社会科学中其它门类的相关知识与问题,并通过相关辅助、深化课程,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与较高的英语实践能力,具有比较突出的语言运用、文学鉴赏、理论思维、文化传播的能力;也使学生对中国文学与文化传统及其现代进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对西方文学与文化传统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初步具备文化继承与创新意识;同时,培养起学生独立的精神品格,以及对传承和宏扬中华优秀文化、建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责任感。造就国际化、有特色,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中文人才。 三、培养要求 1.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积极履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敬业爱岗,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遵纪守法,熟悉国家的有关法规; 3.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

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办法

附件1: 河海大学关于201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 修订的原则意见 一、修订原则 1、根据“强化理论基础、突出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修订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学科理论发展相适应,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要利于促进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利于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原则上按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有博士点的二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内的各二级学科跨度过大,或只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按二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 3、科学设置课程,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来确定,应将博、硕士生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两阶段的课程内容既要合理衔接,又要有其本身的深度和广度。要精简课程设置,应在一级学科或至少在二级学科的层面上设置学科公共平台课程,可采用“一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 + 二级学科专业模块”和“二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 + 方向模块” 的模式,坚决杜绝博士生与硕士生课程或各学科间课程相似或相近甚至重复的现象。上一轮培养方案中未开设或开课次数及选课人数较少的课程原则上不列入本轮培养方案。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的研究生课程原则上均应纳入本次培养方案中。 4、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步探索和建立适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学术问题的能力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培养。 5、英语课程要求分类教学,为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考核模式。为基础一般的学生开设英语精读课,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英语应用课。 6、改革硕士政治课内容,将以往培养方案中的“自然辨证法”(或马列著作选读)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合并为一门为学位必修课,共2学分,另增设1学分的“学术道德”非学位必修课。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英文名称Chinese classic litrature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戏剧影 开课单位文学院 视文学 总学时270 (理论:270 实验实习: ) 学分15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六门主干课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的、传统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整个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基本状况,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从文学层面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2、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 3、使学生掌握一般研究方法,具有借助文献独立地分析、评论作家及其作品,认识与把握文学史现象,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观点的、符合基本学术规范的、文字流畅的学术论文。 4、使学生能将古代文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 三、课程基本要求 理论和知识方面:讲授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学发展史的基本过程,包括各主要阶段的主流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主要文体演变史、各时期重要代表作家与作品,以及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要求讲授清晰、准确、生动,达到宏观概括与微观深入相结合,以及历史同情与当下理解相结合。 能力和技能方:能够将以上内容与具体作家、作品的认识与阅读相结合,进行独立的分析与鉴赏,具有一定的判断与研究能力;具备本学科普遍认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标准,能够出色完成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较好适应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在三年六个学期内完成,每学年90学时,上学期安排54学时,下学期安排36学时本大纲依据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编制,简要列出规定的教学范围及相关建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关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法等问题的处理,由主讲教师自定。

关于修订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制定硕-博连读研 …

关于修订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制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 案的通知 (部门: 研究生院日期: 2005-4-26 14:38:44) 校内有关单位: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研究生个性和特长发展创造更大空间,我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进行了调整,绝大部分学科、专业的学制由三年调整为二年。结合硕士研究生两年学制的推行,我校将对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另外,具有博士学位授权、并将要开展硕-博连读培养的学科、专业同时要制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使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安排。 一、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 调整培养过程,适当压缩学分。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根据两年制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优化课程设置、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试行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交叉进行的培养模式;要公开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监督,组织好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的修订、编写与汇编工作。 二、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具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1、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以《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及《吉林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暂行规定》中的有关要求为基本依据;以改革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为重点;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目的。 2、培养方案原则上应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所确定的二级学科修订,有一级学科授权的专业提倡按一级学科修订。培养方案的修订要针对两年制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坚持

科学、规范的原则,既要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本单位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3、认真总结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 4、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展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要制定《吉林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制定此培养方案时,必须处理好博士、硕士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它环节上的相互关系,既要考虑使其具有硕士、博士两个层次所必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要注意硕士、博士两个阶段的贯通,要充分体现出“连读”的特点。 5、各专业应在保持总学分及学位课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精简课程内容,压缩课内学时,尤其是选修课的课内学时。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课内学时一般应在40学时左右。 6、各学科在制定课程设置时应对跨学科及同等学历研究生列出补修的课程。 7、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的修订、编写与汇编工作。此项工作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规范课程教学、公开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监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便于研究生有目的的进行课程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各培养单位要给与高度的重视,学位课程教学大纲直接涉及到研究生的学位水平、知识结构和培养质量,须通过培养单位的学位分委员会的审定后方可定稿。 8、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内容。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一般应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文献阅读、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及学位论文工作等内容。 9、继续实行三年制的硕士学科、专业也应重新修订一次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完成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的修订、编写工作;各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同时完成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英文名称 (050105)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本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厚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献学底子,并在专业知识上注意相关学科、邻近学科、兄弟学科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同时具有较深的知识装备和较广的学术视野。 (二)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小说Chinese Ancient Fiction(孙逊、李时人、詹丹、顾鸣塘) 2、中国古典诗学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曹旭、黄刚) 3、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ulture(翁敏华、王从仁、赵 维国) 4、断代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Periods(李时人、严明、翁其斌) (三)学制 三年 (四)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学分) 哲学Philosophy(2学分) 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2学分)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2学分) (2)学位基础课(中英文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文献学Chinese Classic Bibliography(3学分) 中国古代思想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Thoughts(3学分) 中国文学批评史(3学分) (3)学位专业课

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方案

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学科。它属于部门法学的范畴,是法学中最重要的二级学科之一。广义的刑法学不仅研究刑法本身和实体的刑法规范(刑法解释学),也研究刑法规范的哲学基础(刑法哲学)、刑法历史(刑法史学)、犯罪的原因与对策(犯罪学)以及刑罚的执行(监狱学)等内容。刑法学的研究能够为国家治理犯罪问题献计献策,因此刑法学的命运是和国家的法治进程紧密相关的,刑法学在国家的法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个人培养目标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品质良好,积极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实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刑法学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刑法学研究、教学工作或司法实际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该门外语阅读刑法学外文专业文献。 3、具有健康的体魄。 三、个人研究方向简介 中国刑法学:中国刑法学立足中国实际,研究我国刑法的基本理论、原则、制度、体系以及重点、难点等问题。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不延长学习年限;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本人将提出申请,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博(硕)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申请表》,经导师和所在院系主管研究生负责人同意,报研究生处审批。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要总学分36~38学分,本人将努力完成。 六、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或司法实践。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授本专业课程若干章节、专题或主持课堂讨论,也可以是协助主讲老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或指导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和毕业论文。教学实践在第2学年进行,时间为四周左右,至少完成4个学时的讲授工作或相当于此量的其它工作,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考核表》。司法实践在导师指导下采取集中或者分散的方式进行,在假期或第五学期进行,到城乡进行法律咨询或法律服务或是到政法机关或者律师事务所协助办案。 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8次以上,其中1次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1000字以上的学习报告(由导师和导师组规定具体要求),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

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doc

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0204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研究主要分为二个方面: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与信息处理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 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开展空间电磁波传播、空间目标散射,电离层短波传播、闪烁,各种大气水凝物的电波衰减、雷达回波特性,地空路径电波传播及对电子系统信道的影响,散射通信等方面研究。涉及短波到毫米波各波段以及射电频段。针对空间等离子体层严重影响星载SAR的分辨力,导致其成像质量和测量精度下降等问题,开展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与信息处理研究,研究简单体和复杂目标等离子体隐身RCS理论和实验研究;研究利用时间矩方法和双频、双点互相干函数,研究电磁脉冲穿过等离子体层随机介质传播的时间特性;利用双频、双点互相干函数研究卫星信号穿过随机介质后的二阶统计特性和随机信道特性,讨论接收信号的相干距离、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等,以及它们随不规则性参数和电波频率的变化情况。对现有含等离子体电离层对星载SAR成像质量影响的模型中部分问题进行了的改进。结合天波超视距雷达系统,研究短波电离层斜向返回传播,地海面散射影响,电离层扰动与异常的影响,以及研究返回散射电离图自动判读技术。在空间等离子体对星载无线电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及信息处理,包括对星-地链路传播和导航系统的影响及对星载SAR的影响问题,如图像偏移、几何畸变和分辨率(距离向、方位向和高程)的降低及空间目标的等离子体隐身机理和实验研究。由于空间等离子体对星载无线电系统的影响是空间天气对信息系统影响与对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方面研究对包括电离层在内的空间环境监测和技术保障,对现代高科技信息化战争,尤其是以空间技术为基础的各种信息化作战平台和武器装备的信息获取、传输和使用有重要意义。对各种新体制的无线电系统中有关等离子体介质特性与电波传播、随机介质波传播及其效应评估和补偿技术方面的问题研究有一定指导作用。对复杂环境中电波传播、星载遥感、SAR图像目标特征控制均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技术指导作用。 在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与信息处理,特别是等离子体中电波传播与闪烁及天波超视距雷达和SAR中应用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委项目及其他项目18项,科研经费350万元。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如Phys. Review, J. Opt. Soc. Am.、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分形结构的波传播和散射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多篇论文已被SCI和EI收录。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等离子体物理与微电子学、材料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等离子体技术这一新兴学科。等离子体工艺是实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关健技术和基础工艺,本学科的特色是将等离子体的产生、控制与应用紧密结合,使之直接形成微电子学学科领域急需的工艺装备和工艺技术。在系统研究等离子体中的微波能量吸收与的粒子输运的基础上,研究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 )多层复合膜、稀土永磁型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源、电子回旋共振化学气相淀积(ECRCVD)、电子回旋共振反应离子刻蚀(ECRRIE)等工艺和设备,并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和国防重点工程。 本学科方向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计划,国防科技预研等国家及部委重点项目20余项。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大面积分布式ECR等离子体源,等离子体密度达到1010cm-3,直径达到300mm。研制了国内第一台ECRVCD和ECRRIE工艺设备,加工精度达到0.1微米,在等离子体的形成、先进等离子体源、等离子体与固体材料的相互作用、硅基器件材料的等离子体刻蚀、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淀积、新材料制备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