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戏剧作品中的王昭君形象

浅谈戏剧作品中的王昭君形象

浅谈戏剧作品中的王昭君形象
浅谈戏剧作品中的王昭君形象

浅谈戏剧作品中的王昭君形象

孙磊 06中本三班 0605001130

摘要:在不同时代作家,甚至在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笔下,对同一人物的形象塑造是不尽相同的。本文通过比较马致远的元曲《破幽梦孤雁汉宫秋》、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之《王昭君》以及曹禺的五幕历史剧《王昭君》这三部戏剧作品,对其中王昭君的形象进行梳理,借以找出这一文学形象在戏剧体裁中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戏剧作品;王昭君;马致远;郭沫若;曹禺

前言

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中,中原朝廷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与西域各国进行和亲,以便加强相互的联系。伴随这种和亲现象的产生与发展,以和亲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层出不穷。西汉时期的王昭君作为民女出塞远嫁匈奴,完成汉匈和亲使命的故事更是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描述、吟咏、赞叹。他们用音乐、绘画、诗歌、词曲、变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创作。从汉末到明清,歌咏王昭君的作品数以千计,可谓是万种丹青画昭君:诗词方面有石崇的《王昭君辞并序》李白的《王昭君二首》、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白居易的《王昭君》、王安石的《明妃曲》、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等。作为文学体裁的耀眼明珠——戏剧,关于王昭君的作品更是多不胜数:较为著名的有元代关汉卿的《汉元帝哭昭君》、马致远的《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张时起的《昭君出塞》;明清无名氏的《和戎记》、《青冢记》,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周文泉的《琵琶女》、尤侗的《吊琵琶》、薛旦的《昭君梦》、陈尚鼎的《宁胡记》;现代尚小云的京剧《昭君出塞》、郭沫若的话剧《三个叛逆的女性》之《王昭君》、顾海青的话剧《王昭君》、曹禺的五幕历史剧《王昭君》等。

作为历史人物,王昭君有她的历史形象。同样,作为文学作品塑造的对象,王昭君也有她的文学形象。在不同时代的作家,甚至在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笔下,王昭君的形象也是不尽相同的。

本文通过比较马致远的元曲《破幽梦孤雁汉宫秋》、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之《王昭君》以及曹禺的五幕历史剧《王昭君》这三部戏剧作品,对其中所塑造的王昭君形象进行一番分析、梳理,希望找出这一文学形象在戏剧体裁中发展嬗变的历史轨迹。

王昭君简介

王昭君(公元前52—公元前20),名嫱,字昭君,南郡秭归(今属湖北兴山县)人。西汉元帝宫人,晋时避司马昭讳又改称明君或明妃。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关于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匈奴传》:“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而在南朝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中对王昭君出塞故事记叙更为详细:“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

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马致远的《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被世人称之为“绝调”的《汉官秋》是昭君戏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的压轴之作。马致远因这篇力作而“姓名香贯满梨园”。通过《汉宫秋》,我们可以看到马致远塑造了一个独放异彩的女性形象——王昭君。她既不同于历代文学作品中含悲抱怨的昭君形象, 又有别于我国早期古典悲剧中薄命红颜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植根于时代土壤之中,寄寓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女性形象。

历代以昭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虽然每个人的写法有所不同, 但他们着力渲染表现的是昭君被打入冷宫、嫁于单于、远去胡地的凄惨悲情,都逃不出“怨”和“愁”的特点。例如汉代所作的《昭君怨》(《乐府诗集》卷第五十九):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沈,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就是通过一只鸟儿被囚禁被放逐,表现昭君失去自由、幸福的优郁和哀伤,辞调悲哀凄凉。

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元代,王昭君形象渐渐摆脱于“怨”、“愁”,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汉宫秋》中王昭君所表现出的不仅是个貌美,更是一个颇具个性的女性:正直、大义、节烈。王昭君生得光彩照人,十分艳丽,皇宫选美给她创造了接近皇上的机遇。可是她明知画师毛延寿是贪鄙之人,却拒不行贿,表现了一个绝代佳丽的纯真本性。在庸众小人的包围中,她洁身自处,表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与、傲然不屈的个性。毛延寿怀恨在心,将她暗算,昭君虽然进宫,但被打进了冷宫,不得召见,这里表现出她的凄凉处境。偶然间得到皇上恩宠,但心怀叵测的毛延寿投降匈奴,图献美人于单于,在匈奴“百万雄兵,刻日南侵”相威胁以索要美女王昭君的国难之时,这位色可倾国的女子,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自愿请求出塞和番,为国家不顾己身避:“妾既蒙陛下厚恩,当效一死, 以报陛下。妾情愿和蕃, 得息刀兵, 亦可留名青史。”这又表现了她的胸怀与胆识。后来身入异邦,她眷恋汉朝,义不受辱,纵身投江。昭君自尽是其反抗性格的升华。她刚烈悲壮的义举,表现了她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对异族侵略的强烈抗议与控诉。这便是马致远笔下的王昭君形象:她燃烧着激情,喷发着烈焰,表现着节烈, 洋溢着刚强。

高尔基曾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一种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他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每一时代的戏剧文学作品都打着自己时代的烙印。

元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激化的时代,是中国历史黑暗时期中最黑暗的一幕。这一时期,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民受歧视、受奴役,生产力遭破坏,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生活在异族统治之下的汉族知识分子常常借助文学作品曲折反射现实社会,表现了一代人的亡国之恨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同受压迫蹂确的元曲家的马致远也不例外。马致远对有关王昭君的历史记载和故事情节作了多方面的改造,创作出全新的王昭君形象,赋予时代的使命。在《汉宫秋》中,马致远建立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匈奴的侵略威胁和汉室的无力抵抗。作品极力描写汉朝的软弱可欺和匈奴的恃强凌弱,有意将番汉对立起来,

旨在影射当时的政治形势。

在历史上,呼韩邪是主动人朝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而在马致远的笔下,呼韩邪单于差一使臣南来索要昭君为阔氏,以息两国刀兵。“若不从,俺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以决胜负。”“不然,他大势南侵,江山不可保矣。”显然是在刻意张扬匈奴力量的强大和气势的威猛。而此时的汉室, 却是“空有满朝文武”, 皆无退兵之策。马致远将王昭君放在这样一个汉室面临黑云压城之势、江山难保之时的大背景中来表现, 使得处在国家危急关头和民族矛盾漩涡中的昭君形象极具张力, 昭君出塞成为保全汉土的一种富于政治意义的出行。

在事关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 本是“安社樱”“定戈矛”的文臣武将, 一个个却是“畏刀避箭”、“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而出身“庄农人家”、身为宠妃的昭君,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 她“怕江山有失” , 终于,“为国家大计”,作出了“妾情愿和番, 得息刀兵”的决定。最终她留下汉家衣裳, 投江自尽, 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殉国家和民族之平安。王昭君深明大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结由此而彰显。

马致远对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进行加工改造,揉合进动人的阳刚之美、悲壮之气,注人了自己强烈的时代感情,也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他的《汉宫秋》肯定了王昭君为国家立功,为民族团结做出的重大贡献,赞扬了昭君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可贵精神,并突出了昭君的反抗性格,完成了昭君由悲女到烈女巾帼形象的转变。

郭沫若笔下的昭君形象

20世纪文学中最早塑造王昭君形象的是郭沫若,他创作了两幕历史剧《王昭君》。

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是妇女叛逆精神的集中代表:在耿直、正直方面和马致远笔下的王昭君相似,但却没有马致远笔下的王昭君为国赴胡并投江的节烈。在郭沫若笔下,这位绝代佳丽耿直、正直如故,但在耿直、正直的性格下更显示着的“五四”时期一代人的觉醒,表现了一种维护尊严的个性主义与反抗王命夫权的现代女性思想意识。

剧中第一幕写画师毛延寿派人索贿但遭王昭君拒绝,所以作画歪曲王昭君的美丽形象,此外还从侧面介绍了王昭君的家世: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领养异族兄弟遭族人非难,族人为谋财趁皇帝选美之际私下为其报名,兄弟气愤跳江自尽,母亲扮侍卑随女进宫。第二幕写王昭君再次拒绝毛延寿的恐吓与诱惑,母亲接到和亲的圣旨后发疯,汉元帝欲杀毛延寿以挽留王昭君,但王昭君对此不屑一顾,她对于受选入宫,并不认为是一件荣耀光彩的事情,也不屑于贿赂画师毛延寿,以求得君王的宠爱,她更鄙视宫廷的荣华富贵,憎恨汉帝的骄奢淫逸,把反抗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皇上,王昭君严厉斥责汉元帝荒淫无耻:“你可以强索天下的良家女子来姿你的奸淫!你为保全你的宗室,你可以逼迫天下的良家子弟去填豺狼的欲壑!如今男子不够填,要用到我们女子了,要用到我们不足供你淫弄的女子了。你也知道穷荒极北是受苦的地域么?你的权力可以生人,可以杀人,你今天不喜欢我,你可以把我拿去投荒,你明天喜欢了我,你又可以把我来供你的淫乐,把不足你淫乐的女子又拿去投荒。投荒是苦事,你算知道,但是你可知道,受你淫弄的女子又不自以为苦吗?你究竟有何异于人,你独能姿肆威虐于万众之上呢?”毅然离开汉宫廷嫁到塞外,最后与毛淑姬的私奔沙漠。

郭沫若创作时期正处于五四运动的洪流,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一时成为激

动人心的口号。作为“叛逆”的郭沫若,他大胆蔑视一切旧礼教、旧道德,赞颂一切叛逆者,特别是叛逆的女性。所以郭氏王昭君有别于其他时期作品中的形象。他曾说过:“我做这篇剧的主要动机,也可以说我主要的假想,是王昭君反抗元帝的意旨自愿下嫁匈奴……王昭君这个女性我十分表示同情的,就是她倔强的性格……这点是我对她表示绝对同情的地方。我从她这种倔强的性格,幻想出她倔强地反抗元帝的一幕来……但这样一来我就把王昭君写成了一个女叛徒,她是彻底反抗王权,正是这样一个出嫁不必从夫的标本了。”所以郭沫若为王昭君输入了“五四”的血液,使她具有了张扬个性、反抗王命夫权的现代女性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

在这个剧本中,王昭君既没有为和睦邻邦而献身的精神,也没有和汉元帝之间也没有任何的缠绵幽怨之意,有的只是王昭君的愤怒仇恨与汉元帝的沮丧颓废。通过郭沫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斗士形象,一个反封建和叛逆旧道德礼教的斗士——王昭君。

曹禺塑造的王昭君

五幕历史剧《王昭君》,是曹禺晚年戏剧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他以雄伟的笔力、炽烈的热情,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古代民族和睦、团结的画卷。真实地反映了西汉末叶胡、汉之间的关系和两族人民期望和平的迫切心情, 热情地歌颂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我们看到了公元前一世纪下半期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

曹禺的《王昭君》不同于马、郭两家,对历史描述与细节上都进行了不同的调整:一、改变多个角色形象。汉元帝变成一位豁达宽厚具有儒者风范的君主,匈奴单于更是一位勇敢智慧、励精图治、革故立新的明君。二、改变戏剧重点。他将昭君嫁入匈奴后的人生岁月推向历史前台并成为文学叙述的重心,五幕话剧有三幕是在描写匈奴生活时期的王昭君。三、改变王昭君身世。把王昭君变成一个出生在贫苦农民家里, 父亲结婚刚满三个月,就出塞疆场、骨埋胡地,母亲因丈夫身亡而身缢。十多年寄人篙下的生活,深知过去边塞连绵不断的胡、汉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把父辈们盼望胡、汉两族和好遗愿铭记心头的女子。四、弱化民族矛盾。五、王昭君形象的进一步发展:曹禺所塑造的昭君形象,既区别于晋唐以来诗人笔下的“怨”、“愁”王昭君,也迥异于宋元以来戏曲舞台上的烈女王昭君,更不同于郭沫若笔下那位反抗封建制度的斗士形象。曹禺笔下的王昭君不仅是一个为了民族和睦,自愿出塞和亲,为当时的胡、汉百姓的安乐贡献一生女子;更是一个为赢得匈奴人民的信任,使汉匈两族亲如一家,用自己纯洁、美丽、善良的心灵来感化匈奴人民的和平使节。

为什么曹禺笔下的王昭君没有马致远的悲、郭沫若的反抗,而是一个纯洁、美丽、善良的形象呢?同样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离不开。

曹禺的《王昭君》构思于60年代,60年代正是讲政治的年代。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人物,特别要讲理性,要压抑个性,特别是要压抑个人主义的需求,以服从集体的、国家的利益,要有完美的外部形体,要有金子般的内心灵魂,要有孔明一样的智慧,要有勇敢的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周总理指示我们不要大汉族主义,不要妄自尊大,这是从汉蒙人联姻的问题谈起的。周总理说要提倡汉族妇女嫁给少数民族。我领会周总理的意思,是用这个题材歌颂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而王昭君正是为这一事业身体力行,作出了了不起贡献的一位汉家女子。我要擦掉她脸上的泪水,让她焕发出她的真正光彩。”所以,曹禺创

作的《王昭君》不是从个性解放的角度着手,而是从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大汉族主义角度切入。把王昭君塑造成一朵开放在胡地土壤上的奇葩, 为了国家安宁, 为了天下苍生和各族百姓安乐的和平使节。

总述

在我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昭君出塞,通过马、郭、曹三位戏剧大师手中的笔,为我们创造了三种不同的昭君形象:马致远笔下的王昭君放射着民族节烈的光辉,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流淌着“五四”的血液,曹禺笔下的王昭君担负着民族和解、民族团结的政治使命。三种不同倾向的王昭君却无一不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无一不是反映当时社会的背景:古代失意文人的心理与民族矛盾的锐化孕育了马致远的王昭君;五四时期的到来,封建王朝的崩溃,使得郭沫若的王昭君被赋予了倔强和叛逆的性格以及反封建的无畏精神;新中国的成立,各民族的团结让曹禺笔下的王昭君负有神圣的职责。历史人物是人们借以建构意识形的最有价值的材料,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王昭君的形象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浅谈《汉宫秋》中昭君与元帝的形象

论《汉宫秋》中昭君与元帝形象 一个是背着落日、黄沙、黑水纵身的倩影;一个是对着丹青、铜灯、冷宫落泪的背影。一个是能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大汉的农家女子;一个是只会在灞桥凄凄地唱着阳关的神州天子——《汉宫秋》中的昭君与元帝。这对在历史真实历史中并没有太多交集的男女,却在历代文人笔下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尤以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最为著名。 《汉宫秋》只是一个被历代文人翻炒了无数遍的“昭君和番”的故事,为什么会得到人们这么高的评价,一个已经失去了太多新意的母题何以在马致远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此中关键之一就在于《汉宫秋》中的形象不单具有前人所赋意蕴,马致远大胆地进行创新,写出了全新的文化精神和当时时代的强音。 一、王昭君形象的历史流变 历史上的美女往往被人认为与国家兴亡有一定的关系。1商亡于妲己,西周灭于褒姒,吴毁于西施,盛唐颓始玉真。虽然将一国的兴亡归罪于一女子未免偏颇,但女子在封建王朝的兴衰中的确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红颜祸水并不是全无道理。但在众多作家笔下有着这么一个女子,与上面诸女同样有着倾城之貌,在许多文人的心目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王昭君。 真实的昭君生活在那个中华傲视东方,燕然勒功的时代。2正史《汉书·元帝纪》中说:“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汉书·匈奴传》中说:“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樯(樯)字昭君赐于单于。”后面能证诸史实的内容便是王昭君遵成帝之命,守匈奴习俗嫁呼韩邪单于之子并生有儿女,卒后葬于青冢。《后汉书·南匈奴传》里增加了王昭君主动请行的情节和缘由,成为后世昭君悲剧的最早历史依据。西晋石崇《王明君歌词》给昭君形象配以琵琶,让她以琵琶诉怨,表述内心感受。3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和《王昭君变文》在王昭君文学形象演变过程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虚构了昭君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它解释了为什么昭君“貌为后宫第一”,却“数岁”“不得见御”、得不到汉元帝宠幸的原因:一元帝后宫过多;二为画师作怪。但这里并没有坐实陷害昭君的画师就是毛延寿,只是说他是最善“人形”者。而后世人们却由此认定了他就是昭君悲剧的直接制造者。4《王昭君变文》中出现了毛延寿这个人物的原型并且出现了有精神有思想的王昭君,但她同样不遵循史实的演绎,让王昭君在远嫁匈奴后不久去世,使呼韩邪单于和汉元帝都留下了无穷的悲慨。

大学语文 王昭君

当我们把时光的坐标轴拨回到公元前33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萧瑟的秋风凛冽的刮着,毫不留情,一行浩浩荡荡的人马向着天边的斜阳缓缓走去。骑在马上的女子留恋地转过头,向身后看去,可除了马蹄踏起的滚滚烟尘再也看不见别的东西了;回头向前,远处那轮残阳红得那般不真实,竟隐隐得升起雾气得朦胧。马儿不轻不重地颠簸了一下,回过神,原来是自己又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天边低飞的大雁发出了沉重的鸣叫,眼前前行的骏马也应和般地嘶叫起来,声声入耳,徒增感伤。罢了罢了,女子静静地取过琴,手指温柔着划过琴弦,断断续续的琴音向四周扩散,渐渐地,这柔和的琴声变得厚重起来,像一把有力的大锤砸在人的身上,砸出心中的离别的伤感。马儿安静下来,这琴声接着风声传得更远,那群南飞的大雁也被这忧伤琴声击中。低头看见马上那个默默弹琴的女子是那般的明艳静美,像无数个清晨将它们冲睡梦中唤醒的太阳一样,绚烂亲和。于是,它们都忘记了挥动翅膀,纷纷跌落地下。这个故事叫“落雁”,这个女子叫昭君。千百年来,王昭君除了貌美之外,更为后世所称颂的是她那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以及她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从而为中国的历史长卷中,增添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光辉的一页。 王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年少时,她被选入汉宫,数年却从未被召幸。当匈奴单于向汉元帝请求“愿婿汉氏以自亲”时,帝命传到掖庭之后,昭君自愿请嫁和亲,以公主的名份千里迢迢到了塞外,成为呼韩邪的阏氏。对于王昭君这样一位可敬、可赞、可歌、可颂的女性历史人物,因其和亲故事的奇特,所以历代的文人骚客竞相为之吟诗、泼墨。纵观包括野史、诗文、戏曲、和绘画中昭君的艺术形象,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昭君进行了不同的艺术创造,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便有了各有所别的昭君形象。总体来讲,除一部分以赞颂为主外,大多数作品中的王昭君,留给后人的不外乎是以“怜其远嫁”为主线的集“怨”、“恨”于一身的近乎悲剧式的人物,己与正史所载的真实的昭君有了很大程度的演绎和杜撰。 王昭君入宫五年,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然而午夜梦回,她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又是一个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信手拿过琵琶,她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 或许正是昭君自己有着如此愁伤的诗句,以致在后世世人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都把出塞的昭君塑造成了哀怨的形象。最早的代表作是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石崇在此诗中不仅揣度了昭君的悲、怨、哀、伤,还认为不同民族不可通婚;即使成为阏氏(皇妃)也不为贵;按胡俗单于死后,子娶父妃也是羞耻之至;又把出塞和亲视为苟且偷生,甚至比作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由于西晋距汉代的时间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是关于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鉴赏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走:首先,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要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想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分类简析一下其设题方式及答题策略。 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设题方式】 示例: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010年高考山东卷) 【答题策略】 “简要概括”“性格特征”是审题要点。据此,只要找到答题语域,提取或整合出体现“性格特征”的词语即可,无需分析。先找出答题区域在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祥子的性格特点在作者描写和叙述中有体现。比如,“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是善良本分的体现;“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是写祥子的勤劳;“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

则体现了他的真诚自然。 【答案示例】 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二、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 【设题方式】 示例: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2010年高考浙江卷)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答题语域】 在弟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答题策略】 “加点的动词”“简析”“心理”是审题要点。据此,要联系前后文和文章的主旨,对每个动词加以分析,从而把握其心理特点。比如,父亲在弟弟困难的时候“喝令”他收下自己的退休工资卡,语言是强硬的,但其中的疼爱也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示例】 ①拍拍:表现了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

王昭君变文

王昭君變文 敦煌學專題高恩雅 9244701 〈王昭君變文〉故事傳承研究 一、前言 關於「變文」一詞,肎開始研究中國敦煌學以亵,就旰許多相近或相似疛說法。如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匞》中: 所謂「變文」之「變」,當是指「變更」了佛經的本文而成為「俗講」之 意,變相是變佛經為圖相之意,。後來「變文」成了一個「專稱」,便不限 1定是敷演佛經之故事了,或簡稱為「變」,。 向達〈唐,俗講考〉亦旰說明: 唐代俗講話本,似以講經文為正宗,而變文之屬,則其支裔。換言之,俗 講始興,只有講經文一類之話本,浸假而採取民間流行之說唱體如變文之 類,以增強其化俗作用。故變文一類作品,蓋自有其淵源,與講經文不同, 2其體制亦各異也。 孫楷第云:「歌詠奇異事疛唱本,就匛做『變文』。」又如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匞》說道:「變文是一種韻散夾雜疛新體裁,是一種在唐,以前疛札統文學34中未曾見過疛新體裁。」而〈王昭君變文〉中確實匑見韻散夾雜疛格式,此篇變文最特別疛是:它採用了環境描寫結合弖理描寫疛寫法。 若以內容區兲,變文兲類匑兲為三類:一是講唱佛經和佛家故事疛「佛教故事變文」;二是「民間故事變文」;三是講唱中國歷匞故事疛「歷匞傳說變文」。而唐末疛〈王昭君變文〉則是屬於第三類。 1 鄭振鐸著:《中國俗文學匞》:台匇:台灣商務,1965年:,頁190。 2 向達:〈唐,俗講考〉,《唐,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匇:明文書,,1987年:。 3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匞》:台匇:華札書,,1999年:,頁403。 4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匇:文津出版,1994年:,頁911-923。 1 敦煌學專題高恩雅 9244701 匒今以亵歌詠王昭君疛詩篇甚多,著名詩人如沈佺,、李甯、杒,、甯居易、李 商隱等,對於王昭君旰多方陎疛描寫。杒,詩云:「一匐紫臺連朔漢,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事既然詠傳千匒,徍,文人又為詩者甚眾,匑見昭君故事孛深入民間而廣為人知。那麼,流傳孛久疛「昭君出塞」,故事內容本就相當豐富,抑或經過數度創作而加以增刪,若是經甫徍世不斷改寫,然而其原貌又究陽是如何, 劉大杰又說:「這些變文,直接影霻徍,疛彈詞寶卷一類疛民間文學,却時 5對於,、元疛孔說戲旮,也給予間接疛影霻。」既然如此,變文便旰其探討研究之價值。本論文便是要就昭君故事疛版本問題為其关入點,以〈王昭君變文〉原文與相關匞書著作互証對照,試論王昭君疛故事演變過程。 二、〈王昭君變文〉全文兲析 在〈王昭君變文〉中,前陎疛部兲孛經亡佚,且文中多旰脫落,句,然而細看推敲仍匑,知整個內容疛亵龍匐脈。開頭時便孛進入昭君出塞疛情形,匑能是前匊部變文遺缺之故。開頭以韻文登場,徍以此一散一韻疛相雜方式敘述,最末以散文結束全文。全文,旰韻文七段,除了第四段較為特別:旰五言、七言:之外,其餘都是七言。如下表: 原文說明 第一段…… ,遠得家人昭:招:取魂。七言韻文。 第二段…… ,都為殘雉度嶺西。七言韻文。 第三段…… ,匝應弩那甯雉邊。七言韻文。第四段:前段:奋嫁亵沙漠……,臨時前段以五言為主,末四行為七言。

关于王昭君的诗

关于王昭君的诗 一、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二、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拂净马鞍,流泪而去。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三、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著回来。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四、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谋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塚,春草年年似汉宫。」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五、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六、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著呢,何必枉杀毛延寿? 七、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城已拙,女色难自夸。」托长门之怨,立相知心之。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八、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塚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浅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法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论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 [摘要]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唐宋诗词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了唐宋诗词中的王昭君形象,从多角度的体现了昭君的两个主要形象悲剧形象和勇敢坚强敢于追求的妇女形象,同时还探讨了唐宋文人在塑造昭君形象中的差异。 [关键词] 王昭君悲剧爱国怀才不遇 发生于西汉元帝时代的昭君出塞故事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定型于晋代之后,更加广泛而强烈地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关注,西晋之后的每一个时代中总会有以昭君为题材的诗词的出现,这也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诗词宝库的内容。唐宋文人的昭君诗词作,犹如一幅连缀而成的昭君出塞历史图画,以其各不同的人文视角展示出历史与现实碰撞对文人心灵的情感冲击,反映出特有的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心态。这里我们主要通过唐宋诗词对昭君的吟咏,去走近昭君,感受昭君。 一、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梳理 在探索唐宋文人的昭君形象之前,先对于昭君出塞故事的发展过程以及唐宋以前咏昭君的主题情感作一梳理。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最早记载昭君史实的是《汗书。元帝纪》,原文如下: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汗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辛,呼汗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蹶氏。”(《元帝纪》) 自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下的王昭君自伤自悼,柔弱无助,完全是一个被当作牺牲品的弱女子形象,例如现存最早的咏昭君诗的石崇的《王昭君》诗中的昭君充满了对嫁与胡人的悲叹,自伤已不是昔日之“匣中玉”,沈约《昭君辞》“日见奇沙起,稍觉转蓬多。胡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多描写起瘦、残妆、啼泪、细腰表现其远嫁的悲切,哀惋。在他们的笔下奠定了王昭君泪别汉府的形象,出塞时王昭君“哭涕之”的胶弱女子形象。诗人往往通过对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来传达昭君的内心感受,长途跋涉的艰辛,风霜沙尘的凄厉。 随着时代的变化,咏昭君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人们往往通过昭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抛开历史的本来面目,使昭君形象千姿百态,各抒己见,因人而殊。 二、唐宋时期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昭君形象逐步走向完美 唐宋时期是我过古代诗词最为发达成熟的时期,他们对昭君题材的创作,使

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王安石对王昭君出塞的独特见解 摘要:王安石认为杀毛延寿实属冤枉,因为像明妃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由美女的失宠联想到才士的不遇,以对昭君命运的强为宽解翻转出广阔的人生主题。 关键词:王安石,王昭君,悲王昭君之流落塞外的诗,责毛延寿之贪脏弄奸,王安石的独特见解。 正文:明妃曲 王安石(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我们可以知道: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就是说,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宫廷呢?“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 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问题,虽然他没有解答。这层意思,比“和亲事却非”的论点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黄金何日赎娥眉”则简直不象话。居然有人作考证,说蔡文姬是被俘,可赎;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赎了;真是腐儒。不过,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说“昔日画图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赎”,讽刺得痛快。此人大约是清代的蔡尚翔。 我们可知王安石的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王昭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命画师画美女的画像,后宫宫女纷纷贿赂,而昭君自信于自己的美貌,被画师丑化。被派遣。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图文稿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 析方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

浅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中分析人物形象 一)、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描写。 1、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言为心声”,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例: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不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

是惊叹,叹中有惊。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 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祖母——贾母,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又讨得了贾母的欢心,因而不至于扬此失彼。可见其用尽心机,刻意恭维,八面玲珑,从而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3)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了:“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喜为悲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

关于王昭君的史实记载

史实记载: (1)《汉书》班固元帝纪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2)《汉书》班固匈奴转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3)《后汉书》范晔南匈奴列传 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师以次当为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知牙师。知牙师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4)《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 ●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单于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5)《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三十 呼韩邪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复株累若鞮单于以且麋胥为左贤王,且莫车为左谷蠡王,囊知牙斯为右贤王。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 (6)《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三十五 王莽欲悦太后以威德至盛,异于前,乃风单于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入侍太后,所以赏赐之甚厚。 民间记载: (1)《西京杂记》葛洪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2)《汉魏遗书钞本·琴操》 王昭君者,齐国王穰女也。端正闲丽,未尝窥门户。穰以其有异于人,求之者皆不与。年十七,献之元帝。元帝以地远,不之幸,以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娼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乃便修饰,善妆盛服,光辉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惟妇人丑陋,不如中国。”乃令后宫欲至单于者起,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之心,诚愿得行。”帝大惊,悔之,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纵酒作乐,遣使报汉白璧一只,騵马十匹,胡地珍宝之物。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颜色皎洁,闻于国中,

中外戏剧鉴赏

中外戏剧鉴赏 课程导读 课程介绍: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人类最具趣味性的精神创造之一,也是人类极具普遍性的娱乐方式。戏剧经历千百年的发展,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文化财富。 本学期主要立足于东西方戏剧的鉴赏,宏观地介绍东西方两国不同时间段的戏剧状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剧目加以深入剖析,深入感受经典剧作的华彩与魅力,从而打开戏剧的大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在讲述过程中将运用到大量的案例、图片和影像视频,由于影像资料非常丰富,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掌握所学课程,从而提高对中外戏剧的鉴赏能力。 主要分为两个篇章:西方和东方,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戏剧、为什么呢要进行鉴赏?因为看戏仅仅局限于喜欢,事物的表层,缺乏对戏剧更深层次的解读,鉴赏戏剧,却是能够理解戏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丰富内涵,突破对戏剧视听的限制,通过对视听之间的联系方式,戏剧的种种形式规范,乃至现象和隐喻的解读,去破译对戏剧艺术的审美认知。 课程目标 开设中外戏剧鉴赏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在中西方戏剧的对比之中欣赏戏剧艺术的魅力,领略各国丰富的文化景观,健全人格修养和丰富精神生活。通过学习,力图使学生能够掌握戏剧的基本知识、戏剧鉴赏的要素及中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经典力作,并能够熟练识记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并能够熟练的对作品进行赏析,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戏剧的定义 戏剧的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它融合了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舞蹈等艺术门类。戏剧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某种能够引起戏剧美感的艺术。因此,戏剧艺术体现了一种演+观的交流关系。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话剧主要运用对话和动作来表演;在中国,戏剧是戏曲(戏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剧的缘起 古希腊戏剧是西方戏剧的源头,也是戏剧发展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学界认为古希腊戏剧起源于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祀。狄俄尼索斯是葡萄之神,当时古希腊酿酒的主要原材料是葡萄,所以称为酒神。 酒神节有两个:①每年3月祭祀的节日称为大酒神节②每年12月份在乡村举办的为小酒神节。那么,戏剧演出都是祭祀的一部分,表示对酒神的崇拜,祭祀的时候还要唱酒神歌,称为酒神颂。 严格意义上的戏剧,普遍认为是从埃斯库罗斯开始的,因为他把演员人数增加到了两个,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增加了戏剧的因素,有了两个演员就有了真正的舞台交流,戏剧因此成型。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1.阿喀琉斯形象: 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但看到普里阿摩斯对失去爱子情感的流露,以及对他本人诚恳切切的请求,使他想起自己年迈的父亲而起了恻隐之心,答应了普里阿摩斯的要求,并设法保护其安全离去,且承诺休战十二天,让老王从容地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阿喀琉斯的这种温厚善良的本性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天性的善良和尊敬长者充分得到呈现。 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为个人荣誉而战。阿喀琉斯为了个人的荣誉的追求,不畏死亡而起上战场,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的荣誉,认为怯懦者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还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的荣耀,这就是希腊人的观念,同时也是阿喀琉斯的观念。只有战斗才体现他的价值所在,才能保证的永久的荣誉,才能获得民众的爱戴和尊崇,视为神明。战斗,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英雄主义形象,当他出现了希腊联军面前的时候,欢呼声是那样热烈和高仰,就算是同敌军作战,士兵跟着他勇气和信心也倍增,连敌手也胆怯地逃避和阿喀琉斯的正面交战。他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但当个人的荣誉和尊严受到损害的时候,维护这种荣誉和尊严就会上升到第一位。在阿伽门农从阿喀琉斯的帐篷抢走他心爱的女奴的时候,与高贵的阿伽门农发生冲突,那里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受到伤害,从此,他不再出战,也不参加什么会议,任凭自己同胞的血流于特洛伊城下,并祈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而他自己却在帐篷里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地死去,没有一点的恻隐之心,正是对阿伽门农的愤怒,拒绝出战,使希腊联军遭受到了重大的伤亡,要让希腊人知道,战斗没有他不行,从而器重他。在这里可以看出,为了维护个人的荣誉而使希腊军队重创,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这些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不单反映在阿喀琉斯个人身上,也反映到整个希腊文化。

品读诗人笔下的王昭君

红颜薄命一昭君人生失意无南北 ——品读诗人笔下的王昭君 寇永胜 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甘肃定西 743000 摘要:昭君出塞是汉朝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而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本文主要通过对古诗的品读从不同层面揭示诗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的意蕴。 关键词:诗歌;王昭君;人生;审美 王昭君又名王嫱,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西汉元帝时期,以“良家子”(班固语)身份被选入宫,充当宫女。据当地民间传说,王昭君出身农家,自幼就曾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擅长琴棋书画,精通农活,胸怀博爱,独具远见卓识,曾经为家乡老百姓做过很多有口皆碑的义举好事,传为千古美谈。入宫后,她因无钱贿赂画工毛延寿,受到冷遇,但却有得有失,在宫中耳闻目睹了有关边庭汉匈战争的许多传闻,联想到家乡父老乡亲因这场战争遭受的损失与悲痛,深明大义,决定自愿请婚,远嫁漠北,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结为夫妻,为汉匈和好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昭君出塞的故事因此而传唱了两千多年,王昭君美名也因此而家喻户晓,街谈巷议,成为世代传颂的民族团结佳话。 王昭君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美人,也是千百年来刺痛中国知识分子神经的女人。自后晋,跨唐宋,越明清,一直到当代,在文人骚客笔下,写王昭君的诗歌、戏剧、小说等层出不穷,历久不衰。小说、戏剧篇幅过长,一文不便囊括,笔者从诗歌入手品之。

一、借故讥讽——昭君辱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的才女、美女。她的形象不仅是古代妇女温文尔雅、楚楚动人的一面,更在于为今天中国56个名族的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她的形象在中国古代所有的美女群体中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永远熠熠生辉! 千百年来,批评当权者软弱无能,使王昭君为家国远嫁胡地是常见的主题。金朝诗人王元杰在《青冢》中这样写道: 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意思是说有权有势的将军们在国家危难之时不去战死沙场,而把一个小女子推到风口浪尖,九泉之下若遇到王昭君也会“羞死的”。同时,道出了昭君远离家国、背井离乡远嫁匈奴的凄楚的之情,描绘了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弱女子形象。非常有趣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大凡使用这一政策的时代和王朝,都是中国强大的时代和王朝,凡是拒绝和鄙视和亲政策的时代和王朝,都是中国衰弱和被动的时代和王朝。唐王朝和清王朝就是很好的例子。唐朝人王睿《解昭君怨》就从正面解读了和亲的意义: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虐,只是宫中一舞人。 何时得见汉朝使,为妾传书斩画师。 如清朝诗人刘献廷《王昭君》: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意思是说不要再埋怨画师了,如果当时昭君嫁不出去,也只不过是宫中

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期末辅导资料

0617《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2014年6月期末考试 指导 一、考试说明 《幼儿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与教学》通过对幼儿文学作品基本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幼儿诗歌、散文、童话、生活故事、图画书等内容的学习及赏析以及对幼儿文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以期更好地在实践中使用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教育及引导。 本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题型及分值如下: 1、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2、填空及简答: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3、简答题:共3题,共50分。 二、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概述 1、17世纪以前的儿童读物 17世纪以前属世界儿童文学的史前时期,没有儿童文学,只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儿童读物。一种是非文学的训诫书、知识书;一种是受儿童喜爱的、浅显的民间口头创作和成人文学。如: 2~6世纪在印度成书的《五卷书》,是一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结构的作品。 6~7世纪在希腊问世的《伊索寓言》,是以动物故事为题材,用形象的小故事比喻、说明生活道理,形式短小精悍。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被高尔基誉为人民口头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式的名著。 12~13世纪法国出版的《列那狐传奇》,是儿童最喜爱的、最早的一部长篇动物故事诗。 2、17世纪儿童文学的诞生 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了对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世界的认识后,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读物和文学作品,才逐渐出现。 法国古典主义作家让·德·拉封丹的《寓言诗》,由239首寓言诗组成。 3、18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18世纪中叶,法国的卢梭出版了儿童教育自传体小说《爱弥儿》,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把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描写的小说。 4、19世纪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 安徒生是闻名世界的童话作家,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举世闻名,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代表作。 5、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于五四时期,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进步思潮猛烈冲击古老中国的趋势。1921年前后,影响最大的是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散文。。 冰心的《寄小读者》是她留学美国时寄往国内的文艺通讯,计29篇,1926年结集出版。 第二章赏析幼儿文学经典作品的相关理论 1、文学作品的内容 (1)题材;(2)主题;(3)情节;(4)人物和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