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让语文课堂散发出诗意芬芳

让语文课堂散发出诗意芬芳

让语文课堂散发出诗意芬芳
让语文课堂散发出诗意芬芳

让语文课堂散发出诗意的芬芳

【摘要】语文之美在于文字所渲染出的生活美、自然美、诗意美、人文美。一直以来,语文始终追求着一种诗意的教学效果,希望在这诗意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领略自然,感悟人生,剖解生命。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让学生诵读、品味、探究、鉴赏语言,才能感受到语文的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表达之美一位语文老师曾在网上呼吁:总是期望着语文的课堂能够散出诗意的芬芳,师生能够领略中华文字所带来的美感和愉悦。营造美好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老师提升自身对文字的热爱及文学素养,需要我们在语言文字和众多瑰丽多姿的文学作品的殿堂里求索不止。因此,对美的追求成为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读读诵诵,体验语文音韵之芬芳。

特级教师杨丽娜说:“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孩子们从中得到的东西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因此,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第二是仿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第三是品读,用边品味边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媒介是语言,对语言表达技巧和规律的获得,最有效的途径是靠学习主体的自然“习得”——用心

语文的诗意

【文科】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常宁市三角塘瑶塘学校 罗丹丹中国是诗的国度,汉语是诗意化的语言,中国文学的思维是诗意的思维。教材中的文本充满形象性和情感性,总是以最美的语言描写最美的状态和情景,这就是诗境;以丰富的形象来表达最感人和最令人遐想的情思,这就是诗情;选择最精美的文字负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诗句。语文课程是最具诗情画意和人文情怀的,它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精神绽放的家园,情思飞翔的摇篮,让学生“诗意地栖居”。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搭建诗意的人生舞台,让师生在诗化的境界里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享受母语教育的幸福。走进诗意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焕发生命活力。 一、诗意的课堂兴趣盎然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调节课堂大餐的“佐料”。诗意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兴趣盎然、其乐融融的心灵之旅;是宽松和谐、温馨愉悦的精神家园。课堂上,教师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切磋,学生敞开心扉和文本多元对话。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没有压抑,没有强制,有的只是自由自在的呼吸,无拘无束的展示,无时不在的快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感受到语文生活的美好,产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之感,使语文课堂成为快乐的伊甸园。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学中有一个最精彩的教学片断,就是把课堂变成了《实话实说》节目制作现场,支老师成了崔永元,学生推荐的代表成了节目的特邀嘉宾,有生物学博士、天文学博士、地质学家、环保部长、宇航员,前两排同学成了现场观众,而其他同学就成了场外的热心观众。节目围绕着“只有一个地球”的话题,有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有观众的提问,还不断有“热线电话”打进来。课堂气氛那样轻松和谐,学生的思维那样的敏捷。在妙趣横生的节目中,在激情洋溢的对话里,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是心灵成长的愉悦。真是“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二、诗意的课堂情感流淌

我心中的语文诗意课堂

我心中的语文诗意课堂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 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尝试着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我认为,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作家那样,能够写出富有诗意的文章,内容缤纷精彩,语言行云流水。也许不一定华丽,但一定传神;不一定深奥,但一定隽永;不一定井然,但一定震撼,一定打动学生。作文课上,我们师生同堂同题作文课上,都聚精会神地写:教室里静悄悄的,连钟表上秒针“滴答”“滴答”的声音都听得很清楚。我也不敢怠慢,开始动手敲击键盘,看着一个个文字在屏幕上跳跃,看着它们一行行不断增加,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讲评时,学生读优秀范文,我打开自己的博客,让学生欣赏我的文章。我们互相学习,能不断写出更多,更美,如诗如画的文章。 我认为,诗意的语文教师,课堂应该是博大的,宽容的,充满人性关怀的。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闪溢着灵动和惬意,既有小桥流水的平淡温馨,也不缺乏长江黄河的豪迈气势。而这一切的创造者是语

文教师,演绎者是语文教师,充满深情的坚持者依然是语文教师。 教师的诗意,也应表现为诗意的生活:来到孩子们中间,一起跑步、做操、跳绳、踢毽子、摇呼啦圈……童心未泯的我,总能把自己看作长大的孩子,尽情地与孩子们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走在大街上,我会悠然自得,欣赏着一街风景的诗意;踏进家门,我会怡然自乐,享受家庭的和谐和美好的诗意生活;双休日,跟朋友爬爬山,走过田野,趟过小河,听潺潺流水,赏红叶,摘食野果,饱览险处的无限风光,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意情怀,感受着生活的惬意,憧憬着美好明天! 让我们握着时代的脉搏,自信而优雅地行进在人类诗意的林荫道上,淡泊名利,让温馨诗意永驻心底!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打造诗意语文课堂的艺术 ——听王崧舟老师课有感 官塘桥中心小学范优宝 曾经听人说过诗意语文课堂“就如一部电影,一首曲子,一本小说,有序幕,有高潮,有结尾,看过听过之后,能引起剧烈的共鸣,又会留给你无限的深思。”以前总觉得这话太深奥,自己做的话更是遥不可及,但自从有幸聆听了王崧舟的《去年的树》一课,在经历了一一次美的享受,诗性的洗礼后,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如果能像王老师一样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定也能打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诗意语文课堂。 一、以诗意的想象引导使文本解读化平平为深远 为了引导学生从“平平”的文本中,读出“深远”的情谊,体验“平平”中的“深远”。王老师从浅薄文本出发,从感性出发,经历学生的读,教师的引,实践性强的写,让学生一步一步爬上登云的天梯。 其间,王老师循着学生自己的感性话语,或板书,或擦拭板书,充分让学生在语言周遭中,发挥想象,以想象来填补文本空白,以想象来做实从“平平”到“深远”的空间虚位,可谓匠心可寻而又无痕。尤其是结课时的设计更有画龙点睛之效—— 师:孩子们,听这歌声,这歌声曾在去年响起过。这是一首怎样的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将会是一个怎样的词? (生解放发言) 师:这首歌会随着大树的离去而离去吗?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老去吗?这是一首——永恒的歌。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一一擦去)他为什么不写?(师在“平平”和“深远”之间画了一个方框,板书“想象”) 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易的语言表达最深远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当最后的板书只剩下“平平”“想象”“深远”的简图式平面,我相信学生收获的语文素养是立体的。 二、以诗意的情境创设使读写训练水乳交融 王崧舟说,语文教学必须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贯彻”这一主线的主要方法是读、说、写、议,我想特别说说本课中的读和写。 读,是最基本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法。王崧舟老师长于对读的情境的创设,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中,学生的读常常会生出画面感,如: 师:多优美的日子啊!(配乐) 师:当太阳升起——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雪都融化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迎着风,迎着雨——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走过冬,走过夏——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柔美的歌——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诗意语文让学生心花怒放

诗意语文让学生心花怒放 摘要:就小学的整体教育教学体系而言,语文学科处于不可忽略的重要位置, 在初步培育学生的语言语法素养等一系列层面上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我国小学 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学科教学在促进和完善个体学生人格层 面上的功能被逐渐突出,“诗意语文”的概念应运而生。“诗意语文”作为当下小学 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股清流,主张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诗意人生”而服务,强调学生良好的生命体验和个体精神的持续完善过程。本文紧密围绕诗意语 文语境下的学科教学改革这一主题,重点阐述和探讨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提 升策略。 关键词:诗意语文小学教学改革策略 改革是持续促进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途径,实际上我国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 来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都是在不断改革与优化中逐步实现发展的,在此基础上同时可以明确 的是改革在未来依然是促进我国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小学语文 学科教育教学的不断探索和持续完善,学科教学的基本功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语境下发生 有益的调整,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价值维度不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写说技能,更重 要的是学科教学要为个体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服务,学科教学要为培育学生良好的个体情绪情 感体验而服务,这是一个比较高层次上的价值追求,而近年来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出现的“诗意语文”就是这个过程中的典型代表。 “诗意语文”作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范式之一在小学一线 具有广泛影响,以王崧舟老师为代表的主张“诗意语文”的专家学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在阐述和 宣传其教学主张。简而言之,“诗意语文”这一概念突出和强化的是学科教学中对于学生个体 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育,注重学生对于语文美与生活美的发掘和感知,正如王崧舟老师 所说的那样:“我有一个语文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事业的存在。”语文教育要为学生个体 的身心发展和良好生命体验而服务,这样的学科教学定位符合当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教 学目标的新课程改革,有利于个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持续发展。本文以下主要围绕诗意语文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优化这一主题,重点阐述和探讨诗意语文在小学语文学科 教学中的优化与提升策略。 7、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诗意语文”要突出和强化对于经典文本的反复朗诵和背诵,同时在 朗诵和背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和感受文本中的独特意涵。 小学语文学科实际上其基本的学科教育教学功能是即定的,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使 学生具备初步的语言读写说能力,这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最为基本的命题。尽管如此,我 们认为其中不同教学模式和手段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简单而言过去较为传统的小学语文学 科教学模式虽然也以学生基本的读写说能力为最终目的,但在实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方式是 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是低下的,前者更加注重对于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后者则强化了基 于学生情绪情感基础上的生命体验挖掘与表达。基于此,我们认为首先需要强化对于语文经 典文本资料的朗诵甚至背诵这一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因为课本中的文本资料是相对 短小精悍的,如《威尼斯的小艇》、《晏子使楚》等,无论是从遣词造句还是文章结构布局、文章思想性等层面都具有代表性,反复朗诵甚至背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持续强化的基本 环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朗诵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化对于作者具体时空条件下情绪情感的理 解与感知,这是诗意语文的基础。 8、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诗意语文”教学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真切地体悟和 表达生活中的“诗意”与美,这是值得持续探索和完善的途径。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文本资料一定意义上都蕴含着不同层面上的丰富意涵,这应该是 教材选编时的基本原则,而在“诗意语文”背景下的学科教学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形式让 学生感受到文本资料中的“诗意”与美,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诸多的学科实践活动。比如最为简 单的主题演讲或朗诵比赛,通过这样的比赛学生能够通过主题散文、诗歌等较为真切地感受 到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背后的微妙情绪情感,甚至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可以组织相关的语文

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从未停止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早读时,我们通过“班班通”,看着视频一起背诵古诗词,背诵毛泽东诗词,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拿到这本书之前,只读了题目本以为,诗意语文应该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抽象境界,与之相关的也应该是“意识、精神、灵动”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难以感悟的抽象感觉,但是读下来整本书,顿时有了新的感受,就像作者所言那样,如果你现在问他,诗意语文是什么,他会推翻他所有有关诗意语文的抽象的概念,语文就是语文,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语文就是诗意的,没有特别之处,没有高深之处。我的工作就是语文教学,这是多么实际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或者诗意语文是什么,语文真的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吗?并不尽然,教学的本身才是实体,这个实体里面有文本,有教师,有学生。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的问过自己。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是啊!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有意无意地对语文是什么做着属于他自己的诠释和演绎。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语言再抽象不过是符号而已,说白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过是两件事情而已,第一件事情但是: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它是倾诉的过程,表现的过程,内在体验种种转化为表现与存在的过程。 所以有一种恍然顿悟的感觉,凡此种种有关语文教育的抽象无比的概念,静下心来思考一番,又都是实际的不能再实际的东西,语文讲究熏陶感染,无论是所谓的语文素养还是语文能力,其实都是渐进感染积累吸收的过程,比如说国家所提倡的普通话,东北方言口音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出门在外只要我略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说普通话的话,基本没有人能听出来我是东北人,这也得益于从小受到的语文教育,我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你一定要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是走到全国各地能够讲得通的语言,但是老师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很认真的教给我们普通话,朗读课文学习课文有读的不准流露出方言的地方老师也必会纠正,就连她自己说话的时候也是字正腔圆,所以我作为她的学生,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电化教学让我的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电化教学让我的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必须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沉闷气氛,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促进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然而,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实施,实现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因此,必须通过运用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非常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努力达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的最佳效果。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大,电教设备也在逐步添置,为运用电教进行课堂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我就如何运用多种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这一课题进行近三年的研究和探索,并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以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荷花》为例,简要地谈谈自己是怎样通过投影、录相、录音、插图和自制的投影片等多媒体的有机组合进行课堂教学的。 一、钻研教材,确定运用多媒体的组合进行教学的总体思路 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课文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荷花》这篇看图学文,是文坛巨匠叶圣陶先生的杰作。从个体看,荷花色香具全,姿态各不相同;从整体看,满池荷花挨挨挤挤,无风静态极美,有风动态更美。上飞蜻蜓,下游小鱼,意境如诗,犹如一大幅活的画,令人赏心悦目。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为了达到激发兴趣,深化认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语文课堂须有诗情画意

语文课堂须有诗情画意 夏县埝掌镇中学张典明语文应该是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语文课,如细雨微风,滋润学生。一个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幽默风趣,点燃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诗情画意的活力。”诗情画意的课堂是追求唯美的课堂,也是追求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 一、诗意地导入,让学生受熏陶 新课标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文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如《苏州园林》这类说明文,我们可以从文学角度和说明对象的特点两方面来导课,让苏州固有的人文景观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紧紧

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课文变得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就仿佛走进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学氛围的园林,一边欣赏着园林的美景,一边陶醉在唐诗宋词的意境中。苏州园林,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或庭院深深深几许,或柳暗花明又一村,或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在诗情画意中,了解到了说明文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如何合理安排好说明顺序,并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物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二、诗意地体验,让学生有感受 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是筛选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教材中有描写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不论是生机勃勃的春色,花木繁茂的盛夏,还是果实累累的金秋,白雪皑皑的严冬,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们或表现真挚的友谊,或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感,或表现高涨的工作热情,或表现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些耐人寻味的文章,无不以它独特的美震憾我们的心灵;还有文本本身所体现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等,这些丰富、隽永的艺术美更给人以诗的意味,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蕴藏于文本中的“诗意”,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意“因子”拾起来,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呈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如《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勇敢精神,《和时间赛跑中》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

新课标 新教材 新课堂

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三种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新教材同时进入全国各个实验区。这三套教材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大的突破。下面我结合洪宗礼主编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教版”,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材的优势特点 (一)教材选文的优化 选文和编排重视中华优秀文化、人类进步文化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注意题材、文体、风格的多样化。文质兼美,保护了经典,开发了精品。内容上摒弃了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模式,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二)教材单元合成的巧妙 “合成单元”的设计思路旨在围绕主题词把读写口语交际及综合实践活动加以优化整合,使之彼此渗透,互相联系。从结构整合入手,巧妙地把35个主题单元多维多角度地整合成一个语文综合实践系统,力求达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三)亮点鲜明的“专题”设计 全套教材共安排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

“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令人耳目一新。这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尝试。这样的设计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从多角度看都是非常精彩的。 (四)学生受用终生的“名著推荐与阅读” 这一设计的意义在于把读整本书引入课堂,打破了历来课堂上只能读单篇文章的惯例,让学生课内外结合,独立阅读整本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而且可以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逐步掌握读整本书的钥匙,可以说是终生受用的。 (五)令人耳目一新的“练习设计” “探究?练习”设计四种题型(或选编两三题):整体感知题,揣摩品味、语言运用题,多解创意题,记忆积累题。四题设计多维、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言语实践,引导自主解读文本。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仅有85条“探究?练习”,其中属于感知的23条,揣摩品味、语言运用的21条,多解创意的20条,比较阅读的4条,记忆积累的(主要是片段和全文背诵、熟读)17条。而85条中联系生活、沟通学科的占72%。 (六)生动活泼的“综合实践活动” 这一设计在相关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某一主题活动把读写听说综合在一起,生动活泼,饶有趣味,集实

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课堂

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课堂 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作为教学母语的语文老师。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想,语文老师在母语教学中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自从和孩子们在课内课外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海边拾贝,畅游诗海时,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做一位追求“诗意课堂”的“诗意老师”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拥有一颗爱的诗心 作为一个“诗意教师”的追寻者,需要你拥有一份“爱”的诗情、诗意、诗境,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爱的“诗心”。这颗诗心靠的不仅仅是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 诗意的课堂就是用高尚的精神来感动学生。感动,来自于教师长年累月的努力,来自于学生灵光乍现的瞬间,关键是老师应当以善感的心来面对每一个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学生。 本人爱诗,平日里也喜欢信手涂鸦,所写文字虽不成为诗,但她确确实实培养了我的诗情画意,提高了我的文学修养,更使我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正因为有了这份诗心,所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也影响了我的学生们。孩子们也很乐于和我一道漫步于诗情画意之中,享受文字所带来的乐趣与魅力,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每天我们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通过这样“诗意课堂”的追求,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和创造力,又关注了学生对生命成长意义的理解。 以诗意的心态来工作,在忙忙碌碌中收获诗意的快乐。 做一个充满诗情的语文老师 诗意的课堂,是一个激情的课堂,诗情的课堂,是一个教师来自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是教师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升华语言和精神共筑美好的境界,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座右铭。 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一个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的教师,如果在合适时来一句格言,吟一首古诗,说一个典故,抖一个成语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怎能不成为学生课上喜欢,课下效仿的好老师呢! 这就是艺术,一个充满激情和诗意的,高超的艺术课堂。 给学生安上思维和想象的翅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它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感知觉、表象有密切联系的。想象作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与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想象不仅是人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也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语文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因为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

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建构及实践研究

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建构及实践研究 “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建构及实践研究”是董一菲老师经过多年一线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并整理出的成果。它从理论上探讨中学诗意语文课堂的内涵、价值,探讨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诗意教学规律,研究中学诗意语文课堂特征。以“坚守汉语的诗性、激扬文化的自信、唤醒生命的诗意、点燃职业的激情、丰盈审美的灵魂”为价值理念,旨在“丰富诗意语文内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感受语言感受美的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1.内容与概念 中学诗意语文课堂理念的提出是顺应时代、顺应语文的本质、顺应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的。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过于功利化、过于试题化,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对语文知识的获取,语文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语文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以外,人们对人文素养提升的渴望、对语文精神的追寻、对诗意的表达与成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加之互联网使民众的视域不断扩展、延伸,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求学者对中学语文课堂的效能要求越来越高。 2.功能与效果 该成果旨在丰富诗意语文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

量,提高学生感受语言感受美的能力,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董一菲老师自2002年提出“诗意语文”这一理念,至今已有十六年。十六年来,“诗意语文”不断成长、发展,提出了“一个核心,四个重视,五种策略、八个范式”的工作室准则,在全国中语界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并取得了喜人成果。 该成果创新和丰富了有关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理论,董一菲老师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编写了30余本语文教育教学论著。该成果契合新课程标准,突出核心素养;开发了有特色的诗意语文课程,积累了大量的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构建出八种中学诗意语文课堂范式;带动贫困,边远、落后地区语文教学发展,让诗意语文浸润更多人的心灵,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价值与创新 该成果从理论上揭示语文的本体,描述研究论证了诗意语文的内涵、诗意语文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引领语文教学通过学习经典,追溯传统文化、品味文化内涵、构筑悲悯情怀、感悟现实生活、传递爱的信念;追求诗意语文的诗意与唯美,注重情感与语言的交织、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意在发掘文学气息,感受浪漫情怀,用缤纷的语言、对文化的膜拜、集智慧与幽默构建诗意课堂。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这一成果已日渐成熟并迅速传播和发展。 “中学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建构及实践研

故事化导入教学,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d3412091.html, 故事化导入教学,让语文课堂丰富多彩 作者:李敏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年第03期 高中语文教学提倡氛围活跃,为此每一个教师都试图通过多种方式来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上课环境。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一直坚守人本教学原则,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实践证明,故事化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新时代课堂教育改革落到实处,提高教学质量。 一、故事化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语文课本里面的文章是作者的呕心之作,文章内容包含着美好爱情、人文思想以及社会价值观等,这些是很多学生难以体会到的,但如果教师加以指导,文章里面的很多内涵就会显露出来,不会再是学生表面看起来的样子,而是有着不一样的丰富多彩。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初看像是一篇怀念剑桥大学的诗歌,通过对康河的景色描写,凸显出诗人无限的眷恋,文章写道:“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同时也道出了对康河的依依不舍,“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在通过熟读这篇课文之后,笔者为了提起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便用故事化导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这首诗歌的真正含义:《再别康桥》也是一首爱情诗,是年轻时候的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慕之作,无奈徐志摩先生已有婚姻,妻子张幼仪对徐志摩来说是封建社会观念的枷锁,不是他追求的爱情,诗人豪迈追求自由的性格让他毫无顾忌的破除婚姻的禁锢去追寻真正的爱情,在当代中国可谓第一人。徐志摩先生给导师梁启超的信中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那么,林徽因是怎样的回应呢?毫无疑问,林徽因是当代奇才女子,集智慧灵性于一体,但是她无法接受这种破坏别人婚姻的爱情,所以她公然拒绝了徐志摩的执着追求,她是理性的,也是善良的,只不过是在错的时间碰到了对的人,这便是爱情的苦涩。通过故事化的导入,笔者能发现学生对于这篇《再别康桥》有了更高的学习兴趣,进而推荐热播电视剧《你是人间四月天》,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那段爱情背后的故事。 二、故事化导入,深入了解文章中的人物性格 我们学习课文,不单单是学习文章的表面,更多地是需要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涵,明白课文的主旨。例如学习《边城》一文时,考虑到这是一篇长篇小说,对学生而言学习起来难度系数较大,但此文又是沈从文先生的经典之作,务必要学好此文,所以故事化导入势在必行。在通读这篇文章以后,笔者要求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的形式,给出合理的答案。文章刻画的祖父是个纯朴、善良、耿直的爷爷形象,对孙女的关心无微不至;主人翁翠翠乖巧、灵动、朴实、美丽善良;傩送兄弟仗义、有责任心、勤劳、质朴。这些都是作者所体会到的凤凰古城人们的纯朴,中国近代农民青年的正面形象。质朴、温暖的语言里面有血浓于水的亲情,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也有那个年代保守的、质朴的爱情让人感动,兄弟之间在面对爱

书籍点亮了我心中的明灯

书籍点亮了我心中的明灯 读《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有感 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第二中心小学陈贵宏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间,到了天命之年的我,已经在小学教育这块沃土上耕耘了整整三十三个年头。从激情满怀的青年时代,到日趋沉稳的中老年时期,读书学习已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记得1981年秋,我踏上了教育征程,在工作岗位上常常充满困惑:怎样教好书?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做一个好老师?许多问题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接踵而来。后来教育局教研室一位领导曾对我说过:“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捷径,你应该把学生放在心上,多去读教育理论书籍,它能让你做个有智慧的教师。”这番话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也觉得时代在发展,知识也无涯,特别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异彩纷呈,高潮迭起。教师不坚持更新知识,丰富见识,能不成为“时代的弃儿”吗?能不误人子弟吗?我觉得无学不成师了,自己也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长流水。教师应博览群书,博学众长。从此,我与书为伴,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9年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邮差送来了一份来自《福建教育》的礼物,那是我参加《福建教育》2005年第1、2期的“真情无限”有奖征答活动,成为幸运读者的奖品,我轻轻地撕开信封,一本《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映入我的眼帘。一本新书,对我来说,如久旱逢甘霖般,爱不释手。无数个美丽的黄昏和宁静的夜晚,我捧读着

这本书,犹如捧着一盏飘香的清茶,书中孙老师对教育观的阐述,宛如阵阵的清香沁人心脾,原来,教育也如此诗意与烂漫。 书中讲述了孙老师的教育观,“课堂探索篇”、“办学特色篇”、“情智校园篇’。阐释了“我心中的情智教育”、“我心中的语文教育”、“孙双金的教学风格”等内容,阐述了包括教育的价值,课程与教学、师生关系、校长管理、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话题。捧读此书,不由自主地有一种感觉:一位名师坐在对面与我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我的心灵,提升着我的智慧。 整本书洋溢着理趣、情趣与文趣,弥漫着一种浓浓的诗哲情怀。但“情感管理的实践”这部分内容最打动我的心,这部分谈到“情智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自己的情感与智慧作用于被管理者,营造出富有浓郁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集体氛围,充分激发被管理者的情智潜能。它强调了“三重’:一是重发现。管理者要发现师生身上蕴藏的潜能。校长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善于发现师生身上的亮点,闪光点和弱点,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优化组合,让每一位被管理者的潜能得到最优化发展并和谐统一于集体的大目标内。二是重关怀。关怀人是管理者必须的人文情怀,人与人之间需要关怀,需要亲情,需要同事情和朋友情,一个集体内更需要上下关怀,互相关怀的氛围。关怀出效率,关怀出智慧,关怀出质量,这是情智管理的重要理念之一。三是重激励。人需要激励,下属更需要领导的激励,有时一个灿烂的笑容,一句赞美的话语,一次亲热的握手能给下属无穷的精神力量。学会赞美下属是领导者必备的素养之一。虽然管理需要制约,有时甚

浅谈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丰富多彩

浅谈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丰富多彩 发表时间:2014-12-10T09:20:09.67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月总第193期供稿作者:罗晓蓓[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让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罗晓蓓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二中学341400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精神风貌、形成良好品质的重要课程。高中语文课堂应具有厚重的人文味、丰富的人情味、浓厚的文学味、朴实的生活味、特色的新闻味,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丰富多彩、语文魅力光芒绽放。 关键词:语文素养人文气息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让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的期待,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优秀的语文老师从关注自身到关注学生,倾注心血,一切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而服务。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结合。笔者认为,要使语文课堂丰富多彩、吸引学生,教师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 首先,教师应使语文课堂融入“人文味”。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伟人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在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追求都备受质疑和挑战的当今社会,许多学生缺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再也没有过去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和豪迈理想。 然而,语文是灵魂的教育,是灌溉精神的良田。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方法的授予,更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和陶冶。在语文课堂上,应该展现出教材中流露的真、善、美,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心灵的熏陶,在不断的审美中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美好的心灵以及健全的人格。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地注入“活水”,使人文精神这一新鲜的源泉不断滋润学生们的心灵,树立学生对未来的信心以及面对困难挫折的坦然与淡定,用远大的志向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其次,教师应使语文课堂注入“人情味”。 人情味丰富着我们的情感,体验人生不同境遇的情感态度。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人必定是一个热情、善良、达观的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这种具有丰富情感的品质。“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知识的花朵才能绽放出美丽的最鲜艳的颜色。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借助文本进行情感互动,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想象、联想,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理解文中的情感路线,通过不同类型的文章,进行多方位的情感旅行,丰富情感体验,上升情感价值观,培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他人、珍惜生命、团结互助的高贵的思想品质,既实现了知识的传授又加强了道德品质的熏陶,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 再次,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植入“文学味”。 高中语文在高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数学、英语等题海战术的魔鬼式训练下,各种专项训练、查漏补缺都显得繁琐、无味、枯燥至极,而充满诗意与文学风味的语文无疑成为学生放松、调节压力的最好的学科。 在语文教材中,文学类所占的比例在百分之六十左右。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带来富有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必然会让备考倦怠的学生眼前一亮,教学效果也会与众不同,既放松了学生,又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实现了教学目标,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富有文学味的语文课堂既要让学生认识、体验文学作品的豪迈绮丽,又要让学生感悟讽刺或沉重等不同的审美体验,塑造学生立体圆润的情感审美,感受文学世界的丰富多彩,培养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最后,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还要引入“生活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生活中学习,把学习带入生活,时刻学习,感悟生活。教育在生活上体现出来,并指导生活,才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通过生活感悟、启发教育,教育与生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发现感动、触动心灵,在课堂上督促学生记下感动的瞬间、抒发内心的情感。这样,语文课堂就会妙趣横生,绽放语文的魅力。教师还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育经历出发,结合教育的各种资源,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还应拆除学校与社会、自然间的高墙,使学校教育走向社会、亲近自然,在更广阔的领域接受教育、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把教育带入生活。 此外,教师还应在语文课堂上导入“新闻味”。 新闻具有时效性这一显著特点,报道当时最有价值的信息。语文教学也应该体现时效性,跟上时代的脚步,体现时代的特征。在语文课堂上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新闻类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要不断创造时机、抓住机会,培养学生引进新思想、新意识,吸收优秀成果的意识,拒绝因循守旧、顽固老化。教师可以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实现陶冶情操、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应成为当代高中生所具备的社会意识。语文教学应发展高中生辩证看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具有批判的精神。 语文课堂是知识的课堂,也是智慧的课堂,更是人生的课堂。一堂几十分钟的语文课程就可以带领学生领略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外名人的精神风貌,穿越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的精神世界,跨越悲喜人生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应该是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既有知识的闪光,又有摩擦的火焰,让语文在课堂上绽放独特的光彩。

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相看两不厌诗意在心间 —如何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摘要 语文的学科特点使语文课堂教学要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本文围绕题目从教师、学生、文本三个方面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一,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出发,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要有守望精神,乐于奉献,将文化修养、专业学习作为构建诗意课堂的出发点;第二,构建诗意课堂要从学习方式的改革入手,通过创造性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充满诗意地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三,从文本的解读入手,从文本的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色皇后思想情感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诗意;课堂;教师;学生;文本

前言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人们把世界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心中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诗意的课堂中教师激情洋溢春风化雨,学生个性飞扬如沐春风。这个“诗意”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是诗人,而是要求师生能把丰厚的生活与精妙的阅读结合为基础,创造诗意。构建诗意的课堂是由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的,是由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也是实施新大纲的要求。构建诗意的课堂不是寻找避世桃源,而是在构建中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课堂由三要素组成:教师、学生、文本。要想课堂充满诗意,必须教师、学生、文本充满诗意。 一、诗意地栖居——教师的诗意 语文教师必须充满诗意。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构建诗意的课堂中起关键作用。但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收入的微薄,生存的艰辛,使我们一些教师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到“名次”“待遇”上,丢掉了对自己对他人对学生的真正的关爱。老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要有一种守望精神,要乐于奉献,精神重心要守在使教育成为教育的东西上,甘守寂寞,不受外界的影响,尽自己的天职,要有职业的尊严。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介绍给学生,并使之欣然容纳!做老师就要做到“知困自强敬业忠诚勤奉献,善诱无倦通古博今”。这才是师之大者,师之可爱者。 教师如何使自己具有诗意?首先,要做一个喜欢诗的老师。多读唐诗宋词,多涉猎现当代中外经典诗篇,熟读能诵,在课堂上能挥洒地旁征博引,甚至自己能写一些诗。诗意地生活着,当然爱诗、爱文学、爱书。诗文读得多了,自己也变得有些深情蕴藉,温文尔雅。其次,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老师。“有思想”,应该突出地表现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思考、会思考,有自己独到的创见。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文本,是用心去钻研,建设性地提出

我心中的语文(3000字作文)

我心中的语文_3000字 生活如一张白纸,而作为手上拿着七彩画笔的我们,就要用自己的双手去装点这张白纸。而这七彩的画,就是语文。我们可以用如太阳般鲜艳热情的红色绘出快乐的喜悦,用温暖亲切的橙色点下心中的感动,用温馨灿烂的黄色装点青春的快乐,用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绿色勾勒旷达的胸怀,用深沉的青色擦拭忧郁的困惑,用清澈透明的蓝色描绘淡定的心境,用梦幻般绚烂的紫色渲染浪漫的气息这就是语文。她可以使白茫茫的一片挥洒得五彩斑斓。 语文,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艺术,懂得语文的人,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家。我喜欢语文,喜欢它的丰富多彩,喜欢它的变幻莫测,喜欢它的神秘诱人。对语文,我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向往。 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星期六,星期日,泡上一杯淡茶,坐在椅子上,捧着书,那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让我体验人生哲理,畅游语文词海,走向华丽殿堂。伴着清茶,慢慢咀嚼,果然唇齿留芳。 语文是绚丽多彩的画卷,让人心驰神往。翻开语文书,我总会被那动人的情节那美丽的词藻所吸引,一口气读完文章后,慢慢品味,发现它是那样的多姿多彩,变幻无穷,令人神往。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我们沟通的桥梁,还为生活增添了许许多多的乐趣。 有诵读的清晨,有诗意的午后,有故事的夜晚从最原始的绳结记事,再从甲骨文到秦国统一隶书。直到我们如今的小孩子牙牙学语,有一种稚嫩可爱、爹声爹气的鹅鹅鹅,再到学校教室里每天都按时传出的朗朗书声,还有领导滔滔不绝地会议,教育家们绘声绘色地演讲,话剧演员娓娓道来的讲述,这些,都离不开奇妙的语文。 我心中的语文美在于它的语言。晏子使楚时委婉的回绝、针锋相对的对话、有力而又不冒犯的还击,使得楚灵王偷鸡不成啄把米,改变了对晏子的歧视;《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诸葛亮的三寸不烂之舌,更是智压江东群儒;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经过一番考问,平原君勉强同意他一起去。貌不惊人、语不出众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到楚国后,他与同行的19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阿庆嫂以一敌二,紧张地与胡传魁、刁德一智斗,说话犹如她的茶壶一样滴水不漏,话里有话,面对敌人的咄咄逼人,她细心沉着,冷静地用语言回击语言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我心中的语文美在于它的标点。你可别小看这一个个小小的符号,它们在文与字之间来回穿梭,就有可能使一句话的意思大不相同。唐朝时,一个穷人到他朋友家去玩,这个穷人非常的聪明。又一天,下起了雨,这个朋友想让他快点回去,不好意思说,于是,写了一封信,但没加标点。这个朋友的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没想到,这位聪明的穷人在信中夹了标点,意思全变了: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一个小小的标点,居然能发生如此大的转折和改变,真是比魔法还要神奇1 还有一次,我与同学一起写作业的时候,我问:还要几分钟?朋友回答:还要几分钟。一个是问号,一个是句号,文字还是原来的,但是意思就有了微妙的变化。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语文。标点就是一种灵活的体现。 我心中的语文美在于它的理解。所谓的理解,就是对语言意思的分析,不同的人能有不同的看法。更有意思的是,语文有趣就在这一点:一字(词)多义。 中国的文字很奇妙,一个字的意思有很多种,所以经常闹出笑话来。《穿井得人》的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