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311考研教育学各科笔记

311考研教育学各科笔记

311考研教育学各科笔记
311考研教育学各科笔记

教育学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学的任务与教育的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我国的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1.教育的萌芽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比外国最早的、古罗马的《论演说家的培养》早300来年。但萌芽时期所有的教育学方面的著作,无论是我国还是欧洲,都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因而只可以说是教育学的萌芽和雏形。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家),教育学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教育原则。

德国,康德,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阶段,教育学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现象的描述过渡的理论的说明,开始运用心理学知识。但是,论证方法,不是依靠与自然现象相类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绎和推理,未能运用实证和试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因而,还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地步。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认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最有价值,其次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其他的知识价值次第下降。在教学方法方面,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斯宾塞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教育的要求,但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德国,梅伊曼,首先提出的“实验教育学”另一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教育学的系统论述。主张学生的学习,首先通过观察,获得印象,构成知觉感受;其次是把所获得的印象和知觉进行加工整理,最后付诸于行动表现。实验教育学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进步,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教育》,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经验主义特点。被标榜为“新教育”“现代教育”从此,西方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主要缺点是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看书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看书

苏联,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1.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1)历史法

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文字史料、非文字史料,二手资料要考察出处、转述者的立场和治学态度,尽量做到全面。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类。注意以下几点:

a.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b.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

c.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调查法

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在运用调查法研究教育问题是,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拟出调查提纲,计划好调查

的步骤和方法。

具体方法:观察、谈话、问卷。

(3)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拟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分为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试验法。

(4)统计法

揭示所获得的数据、信息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

2.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1)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控制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称为被控系统,“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反馈。

(2)信息论的基本方法

信息论是把系统(整体)的运动过程当做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过程来研究。特点是撇开了研究对象的物质和能量的具体形态,而把研究对象抽象为信息及其变换的过程。

(3)系统论的基本方法

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基本理论包括:

a.整体的功能不等于个部分功能之总和

b.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c.动态观点

d.最佳观点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界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映系统列。

法国,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瑞士,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德国,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称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些转化活动的规律。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使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三者相互联系。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的内容是根据教育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看书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剩余产品和文化科学的发展,为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在奴隶社会中,教育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欧洲奴隶社会的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2.封建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规模上逐渐增大,类型上逐渐增多,内容上日益丰富。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在欧洲社会里,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科学成了宗教的奴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脱离的;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与古代和原始的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镇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不断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的被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由于资本主义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质量高的学校学费十分昂贵,劳动人民的子女与资产阶级子女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存在着不平等。从教育内容上看,他们的学校教育中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宗教精神,所以,资本主义深灰的教育绝不是超阶级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工作不受任何宗教的影响。

总结以上各节得出结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在教育学中又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等。

教育学中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狭义的教育,概念是: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四种: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使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有人认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代替教师,从而提出“学校消亡”和“教师取消”的论点,这是肤浅的错误的方法。——看书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能动性的产生: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当这些客观要求为人们所接受,就引起了人的需求,包括生物方面和精神方面。需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总是代表着新的一面,他与人的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运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动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与人的发展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不同发展阶段)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应该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的人才。如果教育的发展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必定要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否则,经济发展将因人才欠缺而受到影响。如果教育的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社会将对教育进行调整,这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制约作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使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在新的技术革命引起的信息自动化生产的社会里,知识成了生产发展的强大的发动机,知识生产的扩大与提高,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今天的教育决定着明天的科学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为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所公认,这就更加说明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第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手段。这在高等学校尤为明显。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

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育具有生产性。

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限于经济的发展,所以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是因为教育的周期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是说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教育的一切问题。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实现、巩固与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人才做支柱,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校教育。当前世界上出现了“专家政治”的趋向,表明学校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作用更为重大。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公民的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满载政治生活和社会的生活中履行民主的权利,瑞动政治改革与进步。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文章、学校中的教材和刊物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造成一的舆论,为一定的象政治、经济服务。

总之,一定性质的教育被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伟大的影响作用,这是不以人们的一直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任何社会的教育都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看书)都要手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制约。(看书)直接被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看书)也脱离不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看书)

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等也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直接地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一定的教育的内容。教育不仅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其他社会意识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人口、地理环境发生着联系。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1.教育是一宗转化活动的过程

他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一转化过程和应采取的步骤,是不同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其自身的许多规律,不会因为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他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的。

2.教育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同时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正因为如此,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度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的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3.教育具有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我们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来考察,还应注意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第二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从根本上讲,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建市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智力开发。

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无论从健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上看,还是从其内容上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应置于突出的战略位置。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

根据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关系,我国的教育必须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了使教育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

1.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

教育改革的方向,邓小平1983年9月给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知道思想.

"三个方面"是一个同意的整体,面向现代化是"三个方面"的核心,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教育要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批的合格人才.即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社会生产的新飞跃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生产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

2.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首先应改革教育思想,使教育思想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教育思想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他存在于社会各界人士的头脑中,孱头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复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思想,反映着一定社会的需要,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的特点.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教育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沉浮的教育思想对教育改革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我们所说的改革教育思想,就是要改变那些陈腐的教育思想,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思想.要以”三个思想”为指导,对各种不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改革.

3.作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教育的发展源源落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继续发展教育事业.而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不能盲目的乱发展,因而,我们必须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科学的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专门规划.(看书)

(1)要根据人口的调查和预测

(2)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规划出教育事业需要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做。

(4)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

4.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所谓教育投资,从广义上讲,它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全部物质条件。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和地方在财政指出中拨给教育事业的经费。我国以对人才开发的轻视,在教育投资的比率上存在着偏低的问题。我国的教育投资,不仅在财政总指出中所站的碧绿片地,而且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预测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1)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

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2)要根据我国历史经验和参照外国的经验,我国的教育经费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是较小的,需要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同时,还应参照外国的经验。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不同地确定了大体相近的教育经费在起财政支出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经济平衡发展的规律。对于我们规划教育的经费,是有参考价值的。(3)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需要提前进行投资与培养,特别是在现代化生产的社会里,欲发展经济,提高国民收入,必先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so,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应膏腴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必须切实做到这“两个增长”。(4)考虑到物价的浮动。不能但从教育投资的绝对值上看问题,应该从教育经费的实际效力来考虑。

5.调整教育结构

所谓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应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要求,应有步骤地实行9年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即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实现9年义务教育,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一环,是关系着提高民族素质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一个标志,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积极地、有步骤地予以实施。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应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获得秤钩的“诀窍”。高等教育内部层次和各类专业的结构比例失调,与四化建设的需要很不适应。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包等教育体系。在调整教育结构时,必须重视师范教育,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6.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首先,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这样,即能保证整个教育事业的统一性,又能是教育事业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调动教育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进取性。

其次,学校的管理一实行校长负责制。是校长有职有权,便于组织力量,统一指挥。

第三,在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是,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为了迅速有效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动员整个社会力量办学。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法官年法发展教育事业。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加速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增加教育的投资,调整教育的结构,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实行多种形式办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更加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人们对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目的,是研究社会上的总体上的目的。

学校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的机构,所以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但是不应当由此得出的结论说教育目的只是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生活目的的一部分。

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一是身心素质,二是社会价值。(看书)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结构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中关于受教育者未来社会价值的规定,对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但不能说它是教育结构的核心部分。因为,教育的专门职能在于培养人。形成受教育者的合理的素质结构,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上,受教育者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能动的创造社会价值,为某种社会目的或社会理想的实现做出贡献。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只有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协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属于意识范畴,形式是主观的。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内容是可观的。

教育受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他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既促进教育者的社会化,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促进教育者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地的客观进程所制约。教育目的,实际上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定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使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方式是教育目的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是最终决定因素。

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孔子:德治、仁政。孟子:明人伦。英国洛克:绅士。

在考虑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时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首先,教育目的所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其次,要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反战的规律和过程。

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

第四,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还是主体。

但以上这些不能说明受教育者的特点可以决定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内容。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从他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需要出发,有所权衡有所选择,在观念上构建出一个自认为理想的形象,作为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本身就体现着人的一种价值追求。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与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

在教育史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冲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社会本位论正好相反。

也有人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两者兼顾。例如,美国,杜威。主张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虽有积极因素,但不能说是成功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三层含义:

一.从社会历史进程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

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承担者,他对自身个性的发展的追求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它的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二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二、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或受教育机会是不均等的,个人之间的发展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是分层次的,个人的个性也是片面的、畸形的,受到扭曲的。在这种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从而保证人类整体力量的发展,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趋向才能完全一致。无论从目的上说,还是从手段上说,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与此相应,教育也被认定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人饿潜能,增进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第一、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第二、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第三、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要求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人的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首先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包括多种因素。第三个层次是每一个因素又有多种因素组成。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使培养目标的设计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

3、具有独立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全面发展与具有独立个性并不矛盾。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个性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等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全面发展不能不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使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要求全面发展和具有独立性的统一。但统一性不等于一律化、模式化,不能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这也是我们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

独立个性的发展,是受教育者的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他们的使命感、事业心、创造性的源泉。

综上所诉,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我国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

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点。

我国基础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任务也十分艰巨。不仅是因为受教育对象数以亿计,更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进行劳动转移,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需要人们的经济意识、政治意识、文化意识和社会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我们面临的这种形势和任务,都与基础教育有关。家畜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基石的地位,起着基石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基础教育的重要并非是我国独有的现象。

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1)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要求:(看书)

(2)智育.至于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利的教育。要求:(看书)

(3)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要求:(看书)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要求:(看书)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要求:(看书)

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随时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但也不主张无差别的平均,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3.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之所以产生,有多方面原因。有社会根源,也有教育内部的问题。首先,(看书)其次,(看书)最后,(看书)

第二.流生增长倾向。

从社会的原因看,流生问题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教育作价值判断和选择时采取狭隘的功利主义态度。应该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行理性疏导,政策调节,法律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是政策调节。从教育内部的问题看,主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目的,坚持基础教育的性质,遵循教育规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普通中小学教育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但这种服务必须坚持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而不是放弃和改变基础教育性质。衡量普通教育的质量,评价普通教育是否为经济建设服务,只能看他是否为学生的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了基础,看他是否为民族素质的提高打好了基础。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为了把他们的子弟培养成为剥削阶级的继承者。是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的。资产阶级社会,也是为了巩固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是真正为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健康水平,为发展生产力,为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人口状况。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事业的投资、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教育结构的调整等,同人口问题都十分不开的。

3.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且和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4.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那种把学制在形式上是不是双轨,作为区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制的标准,作为衡量学制是否优越的标志的观点,是一种脱离经济条件来观察和评价教育制度的得不正确的观点。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世界各国重视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既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又重视即将入学的儿童适应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起点,从生理、心理方面做好准备的做法,对我国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在致力于教育制度“现代化”改革的同时,提早了入学年龄,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延长了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职业教育直接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一些发达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无不得

益于职业教育。从发展上看将会使欧同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接近乃至和为一体。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1)层次增多(2)短期大学迅速发展(3)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4)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由于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完全依靠“一次教育”,科技人员的知识就会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倡终身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是从清末开始的。由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制度腐败,经济上贫困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决定了旧中国的学制带有鲜明的斑痣民对半封建的特点。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

(看书),信血脂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劳动人民在文化教育上无权利、无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标志着我国学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看书)

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地位

1.铺一九年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2.我国城乡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不仅对九年义务教育提出了要求,而且也提供了基本条件。

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从小学做起,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中教育,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和特点办事,不能操之过急。

4.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

二.教学的意义

作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保证人才质量;只有以教学为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坚持教学为主,并不意味可以轻视其他的教育活动。

三.教学的任务

教学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都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

其具体指标是:(1)(2)(3)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是青少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教学的性质与方向。

第二节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一、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

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席勒(Ziller)把明了分为两个阶段。上述教学过程均为五段,俗称

注意运用

重视系统知识与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使教学得到改进,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做法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弊病。它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把课堂教学变成千篇一律的五个阶段的僵化格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改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反对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张儿童活动中心。

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叫做五步教学法。

这就是历史上的“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在教学过程理论上的对立。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教学理论。

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教学过程,揭示学生认识的特点,概括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提出并阐明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暴露出类似“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病。

三.当代国外教学过程理论主要的几个流派

1.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他主张教学推动发展前进。“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最近发展区”理论2.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教育过程》,他关心的是教育质量与智育目标。发现法

布鲁纳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注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发现、探索活动掌握知识。但他和杜威不同,重视科学知识,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

他依据皮亚杰的学说,把儿童智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上,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

与杜威的相比,有较大的改进

但他的学科结构理论很难掌握,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要求过高。他的理论很难被教育工作者付诸实践。3.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

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达到最优或优化。

巴班斯基以系统研究教学过程,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教学的实际进程。这有助于教师最优地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效果。但是,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繁琐,要为广大教师掌握与推广,尚需作很大的改进。

四.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

只有既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又充分注意学生认识的特点,才能组织和进行得科学而有成效。

2.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一定的认识(即学习)任务和内容,依据认识论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特点而组织、进行的逐步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知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第三节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引起求知欲

2.感知教材

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

为了使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表象,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1)(2)(3)

3.理解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上,而要引导他们把所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在理解教材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的认识,由个别发展到认识一般,由一般发展到认识个别。用归纳、用演绎

4.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既应作为理解教材之后的一个必要的阶段,又是教学过程始终应注意的一个因素。(1)(2)(3)(4)(5)

5.运用知识

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基础。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故教学要重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大多采取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

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质量怎样,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确定。

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对组织进行教学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

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学生认识有两个方面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仅仅依靠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愈来愈不可能。要适应生来就遇上的高度发展的社会,便必须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基本科学文化知识,必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学为青少年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学生要把这种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个人只有依靠已知的东西、已有经验,才能认识尚未知晓的知识。

可见,教学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是学生个人认识赶上人类认识、获得自身发展的捷径,要使学生便捷而高效地掌握书本知识,则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之间的必然联系。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两种偏向。一种是在传统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搞书本至上。其结果必将导致注入式教学,造成学生掌握知识上的一知半解、形式主义。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使学生往往难以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二者都违反教学的规律性,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1)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系统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

(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不是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因为学生的智力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量的性质、难度、份量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创造态度紧密相关。

要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正确理解知识,掌握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就能有效地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更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

(2)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思想。这里有一个态度问题、情感问题,由知识到思想的转化问题。(3)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教学是有教育性的。但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观点,促进他们思想的提高;学生思想提高了又必将积极推动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这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之间的必然联系。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性,使两者互相促进,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两种偏向。一种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另一种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1)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智力活动主要指

非智力活动主要是

两种活动都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学生在教学中的心理活动首先是智力活动

在教学中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

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又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学,引发、干扰

按教学调节非智力活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本身,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配合一致是成功的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主要是由教师教得好坏决定的。

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又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主要标志。

(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

主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而要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主要靠调动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师生两个积极能相互配合就能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这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必然联系。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传统教育派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

现代教育派

主张进行重心转换的革命,把儿童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第八章教学(中)

第四节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尽管现代的教育学著作中对教学原则的阐述存在着一些分歧。不过,确实有被公认的基本原则,教育学应当讲授这些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

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又是科学性的灵魂

基本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由于教学的主要任务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经验,故教学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解决好教学中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使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1)联系,已有;(2)联系,运用实际;(3)联系最新科学成就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使教学不脱离地区实际,能为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直观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更好地深化认识和运用知识

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

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直观而直观,而要根据教学需要来直观。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语言直观的特点是不受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是,它必须借助于有关经验和知识

四.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活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

教学要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把学习搞好。

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没有内在的动力,则很难持久

使他们逐步提高学习的责任感,具有持久的学习热情。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深发展,这是启发的关键。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茅塞顿开。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取新知。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

4.发扬教学民主

这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五.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的必要,首先是被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其次还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按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但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科。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

抓好重点,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做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不可违反。

六.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坚实的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必须要求学生牢固而熟练的掌握知识。

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强调理解记忆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它可以使知识在记忆中强化、熟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复习是巩固的主要手段。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复习是通过反复学习领悟已学知识来防止遗忘和进行巩固的。它是巩固的主要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巩固

七.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人们从经验中懂得,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只有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被他们理解,顺利地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对这个原则的解释有新的重大进展,不是单纯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一面,而是重视教学要适当走在学生发展前面,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面。

基本要求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在确定学生发展水平时,通常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不能估计过低,另一方面也不能估计过高。这个标准是,教学应当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是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故对学生发展水平的估计,不能永远停止在过去几代人曾确定的水平上,要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要适当增加教学给学生的信息量,充实现代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方面的新知识;

八.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

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基本要求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现代教学要重视探索和采用一些特殊措施或制度,以保证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第五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述

教学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方法,并为完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它本身不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教育学主要研究教学方法,只是在研究如何运用方法时才具体考虑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为好。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教学手段是指为提高教学方法效果而采用的一切器具和设施。

2.教学方法的选择

要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日益提高,提倡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3)本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及其教学法特点;(4)(5)(6)(7)(8)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

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谈话法亦叫回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复习谈话

基本要求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3.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加强辅导(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基本要求

(1)提高练习的自觉性(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

5.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1)作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3)讲究演示的方法

6.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的优点在于它能按教学需要创造和控制一定的条件,引起事物的发生和变化,使学生看到事物的因果关系。

可分感知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基本要求

(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2)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3)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4)做好实验小结

7.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基本要求

(1)作好实习作业的准备(2)作好实习作业的动员(3)作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4)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

8.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

9.研究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优点,能使学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1)正确选定研究课题(2)提供必要的条件(3)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第一种,按双边活动中以谁的活动为主划分,一类是以教师的教授活动为主,另一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第二种是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来划分,有三类,语言、直观、实际操作

三.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组合

1.传授——接受教学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它有下述特点

任务、活动、方法、过程

传授——接受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组合形式

今天,仍具有许多优点;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效;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

也存在一些缺点: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而易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往往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注意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理解与掌握;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

2.问题——发现教学

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

如下特点

任务上、活动上、方法上、过程上

优点: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缺点:主要是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若无高水平的教师的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

3.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有以下几种;机器教学;课本式程序教学;称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1)直线式程序(2)分支式程序

一般来说,分支式程序教学更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力强的学生进度快,能力差的学习进度慢。优点:目的要求明确,学生通过小步子的循序学习能掌握预定的系统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个人学习,能适应个别差异,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能迅速呈现反馈信息,使学生明了自己的学习效果,强化学习的动机。缺点:严格规定了学生前进的步子,不利于增大的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因为创造性学习是不能运用固定的程序来教学的;在程序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都不密切,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只能起辅助作用。

第九章教学(下)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2.班级上课制

在西方中世纪末起,工商业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进步,一方面使学校教学内容显著增多,课程逐步增加;另方面要求学校能培养更多的人才。班级上课制则应运而生。

萌芽于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兴起于17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经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初步形成了班级上课制。

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3.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按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当然就不同,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最显著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曾得到杜威的赞赏,但是,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学习与作业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系统讲解,白白浪费了时间而无多大收获,学不到系统的知识。

4.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分组教学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慢班积极性普遍降低。

5.特朗普制

伊德?特朗普提出的。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别教学占40%。在实验学校中实验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班级上课为基本组织形式

特点与功能

首先,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使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是保证教学活动周而复始地正常运转并获得一定质量。

其次,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每节课45分钟左右,教学工作便能连续地、有节奏地进行下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识规律。

其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周课表方式

其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使各科教师协调一致对学生而形成起来,并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的。不仅能够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通过加强因材施教。

分类有两种:

一种是

另一种是

掌握课的结构有助于掌握每一种课的性能与操作过程,以便发挥各种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创造性地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公式化、简单化。

2.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特点:不需要通过课堂形式而往往在课外进行

时间可长可短,对学生的要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一定要面向全班,可以采取小组活动或个人作业形式进行。

(1)作业是对课堂知识技能的复习、巩固和运用。形式上看,它是教学的辅助形式。

意义:首先,通过学生独立作业、经过他们独立思考与操作才能被他们消化、掌握和巩固。其次,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其三,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

要有目的、要有重点

其次,形式与内容要多样化。难度要依次增加。其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其四,对作业必须认真批改。(2)参观

意义。首先、其次、其三

配合情况可分为三种:一是准备性参观,二是并行性参观,也称为现场教学;三是总结性参观

要做好下述工作

首先,作好参观前的准备。其次,注意参观中的指导。其三,及时做好参观总结。

(3)讲座

意义:首先、其次、其三

要求:首先、其二、其三、其四

(4)辅导

意义:首先、其次、其三

要求:首先、其次、其三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1.备课:(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

备好课:(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考试做法

2.上课

(1)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制订的。知识教学目的,思想教育目的,有启智与审美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3.课后的教导工作

两个方面: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独自计划学习和自我监督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①②③④⑤。二是帮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第七节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述

1.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2.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简介

美国教育史称的“八年研究”。这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开始

现代教育评价有显著的特点: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的评价;不仅重视测量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测量学生的智能与品德;不仅重视总结性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由评价者作出评价,而且注意自我评价的作用;不仅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且用于评价课程、教师教学和教育的各个方面。

3.教学评价的意义

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对领导、对家长。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

4.教学评价的种类

(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其目的是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二.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以致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才能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

客观性,除了与评价的目标和方法是否科学有关外,还与评价者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2)发展性原则。学生的学习初步,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3)指导性原则(4)计划性原则

2.教学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2)测验法①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3)调查法(4)自我评价法

三.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

所谓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质上就是判断学生的学业是否达成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有效的评价有赖于制定科学而明确的教学目标。

2.中小学的考试制度(1)考查(2)考试

3.编制试题的要求

4.评分标准和记分法

四.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1.评教的意义

2.评教的要求

(1)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

(2)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3)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3.教学的几种水平(1)记忆水平(2)理解水平(3)探索水平

4.评教的方法(1)分析法(2)记分法

十一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品质。道德教育的概念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是基础。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德育不能停止在一般的道德认识上,它应当着重去解决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即引导学生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品德。教育的性质,是被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具有历史性学校的德育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要反对和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时候发展服务。

二,德育的功能

1,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引导他们的道德实践,培养他们的品德。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尤其重要。学校德育不仅按说话要求有目的地给学生以系统的强有力的影响,而且能通过有效措施改变和抵制外界不良思想习气对他们的消极影响。

2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德育的性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性质。(看书)

3影响社会的稳定于发展

影响公众舆论,影响民族设置和社会心理,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作用。我们的德育性质与作用,与资产阶级的德育比较,有根本的不同。我们的德育是社会化作用的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组成部分。

三,新时期青少年许是细想的特点

对学生的一般思想特点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作为我们了解和教育学生的指导。这是很有必要的。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特点,一是时代特点。

1。青少年学生思想到年龄特征

(1)迅速过渡。由童年向成人急剧发展的时期,品德具有过渡性。一方面,他们还带有儿童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有渴望向成人看齐。

(2)逐步涉世。身心的急剧发展,趋向成熟,交往的迅速扩大,社会化的加速,逐步涉猎人世。

(3)易于冲动。青少年精力旺盛,认识敏锐,对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

2,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

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然会形成新的道德价值观,新的思想特点。

(1)要求振兴中华,但急于求成

(2)愿为现代化建设贡献,但不善于作符合手机的选择。要帮助他们全面了解社会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伏击自己的条件与特点,正确处理个人要求与特点,正确处理个人要求与国家需要的关系。

(3)注重求知,但不注意全面发展。(4)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

(5)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

第二节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德育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自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德育的具体任务如下.

一。德育的任务

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德育的内容

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二是我们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

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市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内聚力,是全国人民和青少年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德。

要点如下:(1)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2)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意识(3)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4)发扬国际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革命思想与革命传统教育

要点如下:(1)激励学生有个人的思想和追求。(2)进行正确诱导,提高学生分辨正确思想与错误打算的能力。

(3)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3。集体主义教育

要点如下:(1)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2)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言行(3)养成尊重群众的观点

4.劳动教育

要点如下:(1)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2)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新风尚(3)勤奋学习,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

(4)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

5.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

要点如下:(1)培养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2)提高对纪律的认识,加强纪律性(3)掌握法律常识,严格遵纪守法

6,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要点如下:(1)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2)培养文明行为(3)养成良好的品质

7。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要点如下:(1)提高理论修养,为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2)随时端正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3)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看问题学校德育内容的编排,一种是阶段编排,另一种是系统的编排。

十二德育(下)

第三节德育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德育的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社会活动,尤其是德育活动是儿童,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儿童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其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

学生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这就是说,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

2.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两个方面:一是实际活动。二是心理活动

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表现为外部行为的实际的教育活动,以促进他们思想认识到提高和品德的发展。其次内部思想情感上的心理活动可以指导和促进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可见,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修养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品德能动地得到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

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等因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因此,进行德育必须注意发挥品德结构内部诸因素的整体功能。

首先,德育要注意全面性。其次,德育要有针对性。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转化与发展,便推动了德育过程的进展,推动了青少年学生品德的成长。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即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必须深入具体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产生与积极转化,并为此而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需解决三种矛盾:一是认识性质的矛盾,是由于学生缺乏道德认识,经验而呈现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有错不知错;二是能力性质的矛盾,是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犯错不自觉;三是思想的矛盾,是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遵循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知错也犯错。

2。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两种,一种是家庭教育或有关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队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另一种是学校教育与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各种自发影响的矛盾。解决上述矛盾,要注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看书)还有一种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这就是学校员工之间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不一致或不连贯,不衔接二产生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必须从根本上着手,形成教师集体,为了共同的目的,大家协调一致,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始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四,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一方面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2。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特点与构成因素。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调控能力构成。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

教育的认识基础。自我调控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

3。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第四节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理论和实践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基本要求如下:1。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不宜压制。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1、"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之间、进行自我修养。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基本要求如下: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严格要求学生。

五、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求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六。在集体重教育原则

在集体重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七,教育影响一致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影响一致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证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基本要求如下:

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

3、做好衔接工作,是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第五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二,德育的方法

1、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1)讲解(2)谈话(3)报告(4)讨论(5)参观

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2、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何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1)典范(2)示范(3)评优

注意以下几点:(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锻炼包括:(1)练习(2)制度(3)委托任务(4)组织活动

几点要求 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

4、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修养包括:(1)学习(2)座右铭(3)立志(4)自我批评(5)慎独~要求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能自觉的、坚贞不渝地按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

几点要求:

2017年311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

2017年311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凯程解析】B 批判教育学喜欢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阶级分析的离场研究教育,关注意识形态。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凯程解析】D 请注意,A和B是价值取向,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A.价值澄清模式 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凯程解析】A 价值澄清模式重在让学生“选择”价值观。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A.分析 B.理解 C.评价 D.综合 【凯程解析】D 学生去写一首七律诗,是调用了对所有七律诗的知识去完成的,所以是综合。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 【凯程解析】A 形成性评价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甄别学生。 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凯程解析】A 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7.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科目,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 A.融合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凯程解析】A 两个科目合并为新的科目就叫做融合课程。 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育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凯程解析】C ABD均属于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9.2003年教育学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 A.课程管理的改革 B.课程结构的改革 C.课程内容的改革 D.课程组织的改革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教育学考研统考311参考用书及报考院校

教育学考研统考311参考用书 学硕统考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导论。 《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 《当代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儒德、陈琦 《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孙培青 《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式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裴娣娜 附赠:311参照统考的院校 湖北地区 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 河南地区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 广东地区 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甘肃地区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山东地区 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青岛大学鲁东大学辽宁地区 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内蒙古地区 内蒙古师范大学 上海地区 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新疆地区 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师范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 山西地区 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 重庆地区 重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 四川地区 西南科技大学 安徽地区 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江西地区 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广西地区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 云南地区 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 江苏地区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 浙江省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 陕西省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宁夏省 宁夏大学 贵州省 贵州师范大学 天津市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体育学院

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311参考书目

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311参考书目 (本文根据19年考研院校专业目录整理,仅供参考) 凯程教育学考研教研组整理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专业课参加全国统考的311教育学综合考试,考试内容随同311 大纲,其参考书是: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凯程推荐必读) 311必考的参考书,内容新颖,介绍了当代的教育学的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知识,大多数的考试题均来自这本书,但这本书不是所有章节都考,只考大纲中介绍到的知识点。 2.《教育学》王道俊,人民教育出版社 311必看的参考书,内容稍有陈旧,但是知识体系最接近311大纲。 3.《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为补充读物,重在理解教育学原理,是前两本书的重要补充。 教育史 4.《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凯程推荐必读) 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最权威最详实,也是体系最完善的教材,并且,这本书与311大纲完全吻合,除此之外,如有时间,还可以将王炳照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作为补充读物,如果没有时间,孙培青的一本书就足够了。 5.《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凯程推荐必读) 吴式颖的这本书是中国最权威最详实,体系最完整的外国教育史教材,与311大纲的体系完全吻合。这本书内容已经很多了,涉及各地区,各国家,史料详实,建议读这一本即可。 教育心理学

6.《当代教育心理学》刘儒德,陈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凯程推荐必读) 这本书是中国最权威的教心教材,也是教育学、心理学考研的必读教材,专业词汇很多,理论介绍也多,但是由于专业词汇多,所以初次读书有点难理解,往往很多考生读书到第2-3轮才能理解,但是这本书的介绍深层次,全方位,虽然有点小难,但是却是教育学考研最应该读的书,这本书理解好了,教心考试一定可以过关。 7.《教育心理学》冯忠良、姚梅林、伍新春、王健敏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也是很有名的教心教材,体系与311大纲很有不同,但是和陈琦的教心教材相比较,知识介绍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可以作为陈琦著作的补充读物。 教育研究方法 8.《教育研究方法》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凯程推荐必读) 裴娣娜老师的教研教材写的很好,与311大纲略有不同,但是是目前我们能使用的最好的教研参考书。缺点,理论介绍深刻,案例有点少,理解不易。优点,知识介绍全面,深刻,几乎覆盖我们考试的所有考点。

2020年教育学311真题及解析

2020年教育学311真题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以教育理论自身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 A.教育学B.比较教育学C.元教育学D.教育哲学 2.世界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实施了 A、补偿教育B.义务教育C.终身教育D.回归教育 3.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针对这一发展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 A.运算能力的培养B.操作能力的培养 C.具体思维能力的培养D.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把教育方针规定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文献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5.某校将全体学生分成两批,一批上午在教室里上课,另一批上午在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工厂、商店等场所进行有组织的活动,下午对调。这种做法属于 A.二部制B.工读制C.复式教学D.合作教学 6.学制规定了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教育年限以及学 校之间的 A.主导与辅助关系B.领导与从属关系 C.合作与竞争关系D.衔接与分工关系 7.布鲁纳说:“任何学科的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智力上诚实的方式,教给任何阶段的任何儿童.”这种观点属于 A.结构主义课程论 B.经验课程论 C.要素主义课程论 D.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8.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内容整合在一门课程中,加强学科联系,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种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B.核心课程C.相关课程D.融合课程 9.将一个班的学生按能力分组,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完成相同的课业。这种能力分组属于 A.作业分组制 B.活动分组制 C.异质分组制 D.混合能力分组制-- 10.通过对道德两难问题的深入讨论,儿童倾向于拒斥低于自己道德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并且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但难以理解和接受高于自己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这种现象被科尔伯格等人称为 A.皮格马利翁效应 B.俄狄浦斯效应 C.布莱特效应 D.布朗效应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第一章道德的发展 一,品德的界定 1,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道德 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两者关系 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过程 a) 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 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 社会化过程 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 2,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习俗水平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 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 四,情操 三种分类方式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 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 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 1,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 雷斯特

2007年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研真题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A.教师中心B.学校中心C.学生中心D.活动中心 2.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A.经验主义课程论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3.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依据这种思想建构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B.发现教学模式 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4.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是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5.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准习俗水平 6.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阶段性差异性D不均衡性 7.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人、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式 8.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 A.描述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 C.解释性定义 D.规定性定义 9.“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 C.相似性和差异性 D.现实性和潜在性 10.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叉要有—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11.“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 A,孔子 B.孟子C.荀子 D.庄子 12.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 A.分斋教学 B.自由讲学 C.注重考试 D.藏书读书 13.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 A.识字为主 B.读书为主 C.学事为主 D.穷理为主 14.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 A.京师同文馆 B.湖南时务学堂 C.福建船政学堂 D.海广方言馆 15.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A.政治家 B.学术人才 C.新国民 D.实业人才

2018年教育学考研统考311真题解析重点题目

2018年教育学考研统考311真题解析(重点题目) 来源:文都比邻教育学教研室 二、辨析题 46.核心课程即主要课程。 【参考答案】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核心课程和主要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①核心课程,又称问题中心课程,它将社会问题就包裹在教学内容中,是综合课程中综合程度的最高的一种课程。它能克服分科课程过细的缺点,消除学科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发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但较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课程内容的编排能力。 ②主要课程是指国家课程中主要实施的课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科课程,例如中小学常见的语文、数学、外语、历史等。它的目的是为了普及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全民的素质。 (3)综上,该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区分这两种课程的区别,切忌混淆。 【文都比邻独家解析】 (2008-50)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者的异同。 (2009-9) 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缺陷的课程是(综合课程)。 (2011-8) 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内容整合到一门课程中,加强学科联系,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种课程属于(相关课程)。 (2013-7) 某类课程的组织方式如右图所示,这类课程是(核心课程)。 (2016-7) 典型的综合课程按照综合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其顺序为(核心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 以上为大家罗列了往年涉及到核心课程相关知识点的考题。相信同学们跟着老师参加了真题解析课程,系统地梳理过知识点的边边角角和内在逻辑之后,这道题绝对是高分项。47.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是要求学校加强对国防教育。 【参考答案】 (1)此观点是错误的。 (2)从诞生的背景上看,《国防教育法》是继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而颁布的法案。它是诞生于国防安全之上,改革教育内容,加快人才培养而紧急推出的举措。 (3)从改革的主要内容上看,《国防教育法》包括以下几点。 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为提高这些学科的

2014年教育学考研真题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答案(对照1

2014教育学考研真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派是( ) A. 实用主义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A。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基本主张: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②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③学校即社会。④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2. 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陈述的分类,“教育是对人心灵的陶冶”属于( ) A 教育的描述性定义 B 教育的纲领性定义 C 教育口号 D教育隐喻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B 根据谢弗勒的观点,教育的纲领性定义是对教育应该是什么的表达,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判断和追求。 3.以下判断不能说明教育相对独立的是( ) A 教育是个体向社会上层流动的助推器 B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C教育发展具有持续性和继承性 D教育具有自我复制和自我更新的功能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A。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但它有其相对独立性,选项中BCD 正是其相对独立的表现。 4.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这一命题的教育家是( ) A 凯洛夫 B赞科夫 C 苏霍姆林斯基 D阿莫纳什维利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B。 5.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属于( ) A 个体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文化本位论 D 生活本位论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A。个人本位论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①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②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③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6.我国现行学制是( ) A单轨制 B双轨制 C三轨制 D 分支型学制 【学君考研教育解析】D。分支型学制,是介于单轨和双轨之间的学制结构,最早出现于苏联,,它的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为分支。我国的现行学制即属于分支型学制。 7.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课程改革代表人物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面世。下列对该书基本主张的概括中,不正确的是( ) A强制学术标准,注重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2018教育学考研311真题答案解析

2016教育学考研311真题答案解析【终极版】 2016年考研刚刚结束,勤思教育在第一时间对考卷进行了解析!走出考场的同学,也不要放松备考的节奏,接下来来我们需要投入复试的备考中。勤思老师和你们一起加油!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关注的教育学流派是() A ?实验教育学 B ?文化教育学 C ?实用主义教育学 D ?批判教育学 【勤思真题解析】D “谁的知识最”是由阿普尔提出,是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2?下列说法中有悖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是() A .家庭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 B.学校教育不再享有教育垄断 C.终身教育从正规学校结束时开始 D .当地社会在终身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勤思真题解析】C 就终身教育的特定含义来看,它既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内容,也包括了教育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因此,终身教育并不是传统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包括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因此,终身教育并不是从正规学校结束时开始,正规教育也是属于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3.赞可夫主张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所依据的是() A.最近发展区 B.隐性知识 C.先行组织者策略D .支架式教学 【勤思真题解析】A 赞科夫赞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教学与发展关系的观点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赞科夫高度评价了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思想,并以此作

为自己实验的理论基础,提出教学、教育和发展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主张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4?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造”,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的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论 C.外铄论D .内外因相互作用论 【勤思真题解析】D 这句话是前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说的。由于教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影响年轻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因此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即重视内在的也重视外在的。 5.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 .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C.教育为人民服务D .教育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勤思真题解析】A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确认了这一教育目的,并提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一教育方针 6.双轨制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性的,另一轨是职业性的。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两轨均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的 B.两轨均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下而上的 C.学术性一轨是自上而下,职业性一轨是自下而上 D .学术性一轨是自下而上,职业性一轨是自上而下 【勤思真题解析】C 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一一中学系统;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一一初等职业学校系统。这两轨差异很大,而且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具有强

2019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19 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11) 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分支学科;元教育学。 (四)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 (五)教育学的价值 教育学的理论价值;教育学的实践价值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 2.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五)教育的发展 1.古代教育的特征 2.近代教育的特征 3.现代教育的特征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再生产理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l.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科技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变了!2019年教育学311大纲变动详情与解析!

变了!2019年教育学311大纲变动详情与解析!2019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311)发布,凯程拿到大纲,第一时间与往年大纲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 2019年教育学311大纲新增(变动)129个知识点。其中,教育学原理新增35个知识点;中国教育史新增24个知识点;外国教育史新增46个知识点;教育心理学增加6个知识点,删减一个知识点;教育研究方法新增18个知识点。 各科详细说明如下: 教育学原理 新大纲变化说明: 教育学原理的变化归纳为:新增知识,细化知识点,接近当前教育改革,每一处修改的地方都值得仔细去看,是我们今年考试的重要考点。 1.新增知识点: (1)教育学概述:

a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 b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理论价值;教育学的实践价值。 (2)教育与社会发展:a再生产理论;b民主化与教育变革;本土化、民族化与教育变革。 (3)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凯程之前授课完整的讲过】 (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我国幼儿园培养目标 (5)教育制度:a我国教育基本制度;b非正规教育的复兴及其对正规教育的影响;c高中的多样性、特色发展及其与大学的衔接; (6)课程:a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b施瓦布的实践模式;c1949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7)教学: a社会互动教学理论; b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这里新增的全部是教育学最新热点】

个体辅导与个别化教学;分组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与走班制;泛在学习;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 (8)德育:a心理健康教育;b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9)教师与学生: a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与结构;教师专业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取向与途径。【相当于细化知识点,其中相当一部分之前授课全部讲过。】 b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专业自主与教师的专业权利;教师职业道德与法律义务。c学生群体与学生组织的概念; d少年儿童组织;学生群体与组织的作用。 2.细化知识点: (1)教育学概述: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流派;教育学分支学科;元教育学。(之前旧大纲仅仅写的是“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具体知识不明确,如今明确了学习的三个小知识点,这些知识之前的凯程强化班、真题班均有讲授。难度不大。)

2015年考研教育学统考311真题及详解

2015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类比B.哲学思辨C.经验描述D.科学实验 【真题解析】B 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是同认识论糅合在一起的,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重思辨轻实践经验。自然类比和经验描述属于直觉观察时期,科学实验属于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9.麦克菲尔的体谅模式中所使用的人际或社会问题情境教材是() A.《学会关心》B.《生命线》 C.《中学道德教育》D.《社会与道德教育》 【真题解析】B 麦克菲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第一部分:《设身处地》;第二部分:《证明规则》;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 10.教师在长期压力的体验下,会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消极应对工作。这种问题属于() A.职业倦怠B.职业迷茫 C.职业逃避D.职业道德失范 【真题解析】A 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普通高中深入推出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B.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 C.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D.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真题解析】D 12.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结构良好的教育有助于社会流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因此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这种观点强调的是()A.正向显性功能B.正向隐性功能 C.负向显性功能D.负向隐性功能 【真题解析】A 13.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和利用这种发展特点的教育措施有() A.个别辅导,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B.个别辅导,分层教学,班级授课 C.分层教学,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 D.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 【真题解析】A

2016年考研教育学311教育基础综合真题(完整版)

2016年考研教育学311教育基础综合真题(完整版) 2016年研究生考试已经落下帷幕,16年的同学们可以稍作休整,养精蓄锐后备战复试。对于备考2017年教育学考研的同学们来说,真题是最具参考性的指导资料,精确的真题解析能够帮助大家找准复习方向,不走弯路,直击考试重点,轻松考研。博仁考研老师为备考2017年教育学研究生同学们整理出2016年教育学统考真题,更多自主命题院校真题及答案可以咨询博仁教育老师。 一、单项选择题:l-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最为关注的教育学派是()。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批判教育学 2.下列说法有悖终身教育理念的是()。 A.学习贯穿人的一生 B.学校教育不再享有教育的垄断权 C.终身教育从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开始 D.当地社会在终身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3.赞科夫主张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所依据的是()。 A.最近发展区域理论 B.隐性知识理论 C.先行组织者理论 D.支架式教学理论 4.有人把教育隐喻为“塑徒”,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种观点在人的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 B.成熟论 C.外铄论

D.内因与外因相交互用论 5.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 D.教育必须为现代化服务 6.双规学制形成于18、19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性”,另一轨是“职业性”,以下关于这种学制形成方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两条轨道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B.均发端于初等教育,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C.学术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 D.学术型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职业型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7.教育界尝试以综合课程加强学科之间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典型的综合课程按照综合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其顺序为()。 A.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B.广域课程、相关课程、核心课程 C.核心课程、相关课程、广域课程 D.核心课程、广域课程、相关课程、 8.布鲁纳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教学原则有()。 A.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B.高速度原则、高难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C.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彻底性原则 D.及时反馈原则、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映原则 9.学生出现下列哪种情形,教师可以考虑采用惩罚来教育 A.认知错误 B.明知故犯 C.作业错误 D.情绪失控 10.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过程作文教学法“,根据舒尔曼“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该教师运用的是()。

311教育学考研心得体会(转载)

311教育学考研心得体会(转载) 关于考研,真的是很艰辛,不过回想那个时候也真的很充实。那个时候的占位大战经常 出现在当地报纸上面,哈哈哈。 首先我说一下自己的情况吧!我是在职考研,考了两年,最终考取目标院校华东师大高 等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考研没考上目标学校,又不想调剂到其他学校,所以边工作边考研。 教育学综合基础考教育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教育研究方法五科,我认为教育 学考研主要就是背书,而且背书一定要有自己整理的笔记,笔记要短小精悍,并要全面。所 以在总结笔记时花费要很多时间,重点关注重难点,但是现在考题很灵活,所以在备考阶段 不管知识点是否重点,都要认真背,只有这样才能放心上考场。同时一定要提前背书,我当 时是从国庆节开始每天都按照笔记内容背书,就这样背了至少4遍笔记,可以说当时背书都 要背吐的感觉,好在笔记整理比较规范,而且还编了一些顺口溜之类的,像是“日本好毒谋求特色教育”来记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主要课程改革;“三尊四自一交流”来记良好师生关系;同时是用表格整理的笔记,特别有逻辑性,自我感觉还挺好背的。 311教育学作为一种文科性质的学科,复习重点当然在于理解和背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期间重要的是要大量背诵,同时掌握教育学的专业术语,考试时,尽量用专业术语回答 问题,从而凸显自己的专业性。 教育学复习初期可能感觉知识太多,太杂,但是当你理清了其中的脉络时,你会发现,教育 学是一门脉络非常清晰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更有助于你理解后面学到的知识;而且具有很强 的实用性,从而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很多人也是在教育学的复习中,找到最 适合自己、最高效的复习方法,从而将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学习成绩也会取得突飞猛进提高。针对背诵,我认为刚开始可以用一些口诀记忆术的精细加工策略,同时还可以用列提纲的组 织策略进行复习,刚开始可以先背诵大标题和小标题,将其中的关系搞清楚,以后慢慢往里 面添加内容,不断丰富知识,当你全都记熟后,你又会发现知识越来越少,这就是将书先读 厚后读薄的过程。 记得当时上考场时,就一直感觉教育学肯定没问题,是我最有把握的,最后结果的确是这样,教育学考试的分数很高。只要你内容都记住了,考试答题时感觉写的特别顺畅,行云流水的 感觉,有话说。 上传几张笔记,我的笔记是用电脑打的,因为感觉打字要比写字快,为我节省了很多时间; 简单说下答题思路,311作为一门选拔性考研科目,为后期进行科学研究任务选拔科研人员,所以题目注定不会简单,简单也不会突显出你的水平,对吧。通过对历年教育学考研真题答 案进行分析,然后看课本或者大纲解析,你会发现,能够在课本或大纲解析上找到一模一样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 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辨析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Ⅲ.考查范围教育学原理【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见《教育学》“第一章教育的概念”部分1.“教育”定义的类型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见《教育概论》“第一章第三节”1.教育的结构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系统的结构。2.教育的功能见《教育学基础》“第二章教育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见《教育学》“第一章第一节”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见《教育学基础》“第一章第二节”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五)教育的发展见《教育学》“第一章第三节”1.古代教育的特征2.近代教育的特征3.现代教育的特征三、教育与社会发展见《教育学》“第三章”;又见《教育概论》“第二、三章”(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政治经济制

2017考研资料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真题.doc

2017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真题 来源:文都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关注知识与权力意识形态关系的教育学流派是 A.实用主义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文化教育学 2.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以下道德教育模式中,将“学会选择”作为核心理论的是 A.价值澄清模式 B.认识发展模式 C.体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4.某语文老师在古诗单元教学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了写七律诗的作业,根据布鲁姆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该作业在认识目标的分类中属于 A.分析 B.理解 C.评价 D.综合 5.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主要差异在于 A.评价目的不同 B.评价方法不同 C.评价内容不同 D.评价主体不同 6.我国1958年确立的教育方针强调 A.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坚持立德树人 D.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我国中学曾经分别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两个科目,后来合并为《生物学》一个科目,从课程组织的类型来看,合并后的《生物学》属于 A.融合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的拥护者,在教学模式上更倾向于选择 A.程序教学模式

B.掌握教学模式 C.探究教育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9.2003年教育学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这属于 A.课程管理的改革 B.课程结构的改革 C.课程内容的改革 D.课程组织的改革 10.在师生关系上倾向于“学习中心说”的教育学家是 A.帕克 B.布拉梅尔德 C.赫钦斯 D.梅伊曼 1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育应发展人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指 A.实战能力 B.创新能力 C.理性思维能力 D.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2.科尔伯格主张用“道德两难法”来促进学生的 A.道德认知发展 B.道德情感发展 C.道德意志发展 D.道德品格发展 13.系统阐述了学习化社会的研究报告是 A.《科尔曼报告》 B.《一个乘坐学校的地方》 C.《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D.《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4.“物理不外于心”,“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的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 A.孟轲 B.荀况 C.朱熹 D.王守仁 15.“虚心涵泳”是朱熹的读书法。此处的“涵泳”是指读书时应 A.细心玩味 B.融会贯通 C.敬守此意 D.收敛此心 16.《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的一篇文章,它提出大学的终极目标是 A.“明明德” B.“止于至善” C.“化民成俗” D.“明人伦” 17.颜元特别强调学校应该培养 A.“实才实德之士”

311教育学基础综合

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书目2007-05-18 12:52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书目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当代教育学》(修订版)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2.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4.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外教育史: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教育分支学科丛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 2.《认知教学心理学》吴庆麟,上海科技出版社; 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研究方法: 1.裴娣娜:《教育科研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华师大); 3.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些我想要说的话:作为一个考研(311综合)过来的人,我以我的经验告诉你,

这么多的书我们是更本看不了的,即使你把书都看了又有什么作用呢?能记得下来嘛,下面我就给点我复习时的做法(不一定适合你): 1、在假期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准备了,在这上边的书里每一门你挑一本来看就可以了,在看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的是作者是怎么样论述的,要学习别人的文科思维、论述手法、行文结构。能够做到这些我想就可以了。 2、对于书上的观点你更本没有见过的可以考虑记录下来,但是我不是强调去看那些新奇的观点,有一些新的观点的积累有助于你的发散思维,就有助于你在考场上的答题。 3、不是能背的出来成绩的。你想想要是考研是纯粹考我们的记忆能力那干嘛不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你就考呢!考察的是我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的逻辑阐述。请别小看文科性质的东西,行文中逻辑思维并不比数学等传统理科少。 4、在答题的时候遇到自己平时很熟悉的问题,但是就是一下想不起来,这个在考场上很正常。一旦遇到这样的考题,那就要放过去,先答后面的。一张综合试题的试卷有很多题,也许时间并不够你作答,在你把后面的都答完了,还有时间的话才来考虑在这道题上“捞”点分回来。 5、不要把自己定位在280-290以上来准备(除非你是非北大、厦大不上),这样的话你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在教育史这一块。每一年是有那一道大题有点偏,着很正常想想我们以前那一张试卷没有一道难题哟,这样的题就是看人品的题了别期望太高,在没有准备的相当相当充分的情况下,你就在这里好好的写字吧,那拿点辛苦分就够了(要求低了点,呵呵。俺没有想过去北大、厦大等)。 6、尽量多花点时间看专业综合,熟悉了就好办了。什么叫你考研的专业课?!那就是你必须要拿分的课,还有一点你还得明白专业课也是你不会害怕的课(要不然那你还有必要考研嘛,专业课都不行!!),那么在准备的时候到底要准备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在你看书的时候能在你的脑子里有一种感觉:书上的东西可以往一个个的表格里填的时候,就是你很熟悉了! 7、好了,谢谢阅读!观点有些个人主义,不适合你请自寻他路........ 87975430 课程与教学论录取人数率分数线 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是小学数学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