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在初学时相比其他课程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掌握了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就会变得简单了,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1、历史观点的树立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发展的,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但同时它也不可能变化得很大,因为它一方面有发展,一方面还有它的稳固性。因为有继承,所以几千年前的汉语和现代汉语有许多共同处,这是继承的一方面,但它也有发展的一方面,这就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学习汉语首先须树立历史观点,知道它有相同,有不同,有继承,有发展,这对我们学习汉语是有很大好处的。

现在就词汇方面来谈,词汇方面也是有继承有发展的。那末我们对语言的发展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如果是很大的不同,容易发现,也容易知道它不同。古代没有的东西,现在有的,语言的表现就不同。如现代的飞机、拖拉机以及各种科学和工具,都是古代所没有的,当然它就不同;还有些东西是古代有现在没有的,因为古代有许多风俗习惯和工具,都是现在所没有的,所以不可能在现代汉语中找出从前古老的词汇来,这种大不相同的地方,大家都容易注意到。但是,有些并不是大不相同,而是大同小异,古代的和现代的看起来好象是一样的,可是真正仔细考察起来,却并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来的,两者不可能有很大不同。刚才说的很大的不同,只是小部分不同,大部分都是大同小异的。因为从古代来是有继承的一面,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它也有发展的一面,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特别要注意又同又不同、大同小异的地方。从词的意义的变化,可以看出历史观点的重要。我们要研究古今这些词的意义的异同,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应该搞得很清楚。因为看古书,太深的字不怕,我们可以查字典得到解答。如靔字,这个字太深,但我们从《康熙字典》上可以查出这个字就是道家的天,一点也不难。又如墬字,这个字也很深,但是我们一查《辞海》,知道它就是地字。所以说,难字难不倒我们,容易的字,倒易迷糊。刚才举的许多字,都是很容易的字,每人都认识它,由于太熟悉了,所以古今的不同就容易忽略,容易放过,这样使我们读古书读得半懂半不懂,实际就是不懂,那就有点象我们读日文,许多字我们认识,就是不懂它的意义。当然读古代汉语不能与读日文相比,但是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要以为字很熟就懂得它的意义了。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树立历史观点。

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找出一条经验,就是要把三样东西结合起来学习。一是古代汉语文选,二是常用词,三是古汉语通论。我们要把常常见面的词记熟了,学古代汉语和学外语一

样要记生字。古代汉语大概有一千到一千二百个常用词,把它象学外文记生字那样地记住,大有好处。不要记那些深奥难懂的字。从前教和学古代汉语的人都走错了路,专记那些生僻的字。如那时小孩子喜欢找一个难懂的字去考老师,这样做是没有好处的。我们应研究那些在古书中最常见的字。那些不常见的字,你研究它有什么好处呢?同时常用词中,我们还要记它常用的意义,那些生僻的意义,可以不记它。比如一个字有五个常用的意义和五个生僻的意义,那我们就要去记那五个最常用的意义。所以我们要搞常用的、普遍的,不搞那些特殊的、奇怪的。同学们认为记常用词很有用处,因为一个常用词一般在这里是这个意义,在别处一定也是这个意义。要不是这种情况的话,那就要另作处理了。譬如稍微的稍字,这个字现代和古代的意义不一样。稍字在古代当做渐渐讲。《汉书》里有一句话:吏稍侵凌之,是说一个人做官很老实,连衙门里的小官吏,都渐渐地欺他老实。这里稍字就含有渐渐地、得寸进尺地去欺负他的意思。如解作稍微的话,就不对了,因为不能说稍微地去欺负他。直到宋代,稍字还是这个意思。苏轼的诗中有娟娟云月稍侵轩之句,是描写他从一个地方回家时看见月亮慢慢升上去,渐渐侵入窗户中的景色,是非常富于诗意的,如果说月亮稍微侵入窗户时,就完全没有诗意了。这样我们如掌握了稍字这个常用字的词义后,到处就能用渐渐来解释它了。

再说再字在古代汉语中当两次讲。再来就是来两次,再会就是会两次。所有的再字,都当这讲。古代汉语中的五年再会,如现代汉语来讲,是说五年后再见。古代汉语则解作五年之内会面两次。两者差别多大!所以如果掌握了常用词的词义,就到处用得上了。

古汉语通论,就是讲理论、讲道理、讲规律。讲古代语法、语音、词汇以及文字学的一些道理,来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三部分中的文选是感性知识部分,古汉语通论是理性知识部分,常用词既是感性又是理性,说它是感性,就是说它当生字来记,说它理性,就是掌握词义后到处可用,也可说掌握它的规律。把古代汉语分为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把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好好结合起来。此外,我们还要强调自己动脑筋,想问题。这样的要求是比较高一些,可以提出,但不要对一般同学提出这要求。古代汉语怎样能懂呢?把很多的文章凑起来,加以分析、概括、领悟,就能懂了。如再当两次讲,就是从每一篇有再字的文章中去领悟它的意义是否一样,当你发现所有的再字当两次讲时,你就恍然大悟,知道这个再字当两次讲了。所以这是领悟处来的、归纳概括出来的。

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3、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语言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语音,就是这几个字怎样念;二是语法,就是句子的结构。三、词汇是一切事物、行为和性质的名称。第四是文字,是语言的代表。关于古代词汇,现在我们好象懂得,但又不一定真懂。要注意,有些词,不要以为讲得通就算对。讲通了有时也会出错。有时讲起来似乎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其实不然,恰恰还有问题。刚才提到苏东坡的诗句娟娟云月稍侵轩,其中的稍字作稍微讲,也能讲得通,但这样的讲法不对。另外,时不再来这句话,出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那里说:时乎,时不再来。时不再来这四个字,大家都认识,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时间不再来,这样讲好象不难懂。其实这样结束是不对的。时不作时间讲,而是时机的意思。再是两次,再来是来两次。整句话的意思是时机不会来两次。可见讲通了的未必就是对的。再举个例子,《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对案不食的话,

这好象容易懂,案是桌子,对案不食就是对着桌子吃不下饭。因为当时万石君的儿子作错了事,万石君很伤心,吃不下饭,他儿子因此就悔过。所以这个故事中错用了对案不食的话。但要知道,汉朝时候没有桌子,古人是席地而坐的。案这里不能当桌子讲,是一种有四条腿的托盘,可以用来放饭菜。古人吃饭时,就把饭菜盛在托盘里,因为它有四只脚,可以平放在地上。对案不食,是说对着盛放着饭菜的托盘,吃不下饭去。这样讲就对了。如果这里把案讲成桌子,虽然也能讲得通,可是在别的地方就讲不通。语言是有社会性的,一个词在这里这样讲,能讲得通,在别的句子里讲不通。举案齐眉这个成语里,把案讲成桌子,那就讲不通。举案齐眉的故事是说从前的夫妻二人,丈夫叫梁鸿,妻子叫孟光,他们相敬相爱。孟光给她丈夫送饭,把盛饭菜的盘子举得和眉一般齐。案只能解释为盘,如果要讲成桌子,那孟光一定举不起来了。总而言之,对古人用词,要有敏感,要仔细分析,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概括,进行比较,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它弄清楚。单纯地靠查字典,那是不够的。

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4、语法的学习

关于古代汉语语法,我想可以找些书看看。比较通俗的有杨伯峻的《文言语法》

常由人提到,在否定句中有个词序问题。所谓否定句,是指含有不莫这一类字眼的句子。比如不知道我,古人说的时候,要把词序颠倒过来,说成不我知。这就是说,在否定句中要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去。还有你字,古代说成汝。他字说成之,自己说成己。这一类都是代词,在否定句中,如作宾语用,一律提到动词前面,说成不我知不汝知不之知不己知。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用得很普遍,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疑问句中的宾语,也要提前。不过这里有的限制,宾词必须是代词。比如何字,是个代词,它在尔何知这句话中作宾语用,需要提到动词前面。如果不提前,说成尔知何,那不合语法。有个成语何去何从,意思是离开什么,追随什么。这个何字也在动词的前面。《孟子》中有句话:先生将何之。之者,往也,是去的意思。这个何是动词之的宾语,需要提前。上古时候,往字不带直接宾语,因此这句话不能改成先生将何往。何以见得?这可用《孟子》中另外一句话作比较说明。《孟子》中有句话说: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这个焉字作于何处讲,而于是介词,所以焉能当往的间接宾语用。

学习古代汉语语法,要仔细进行分析。宾语要提前,得有条件,那就是必定在否定句、疑问句的情况下。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如果普通名词,那就不能提前。比如说不骑马,就不能说成不马骑。知我,不能说成我知,因为这不是否定句。如果学习时,忘了这些条件,那就容易出错。《论语》中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知道人家。这句话中,不己知中的己字,提到了动词前面,不知人的人却没有提前。这些地方都值得注意。语法方面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有的可研究得很细。不妨再举个例子。之和往有分别,之本来是往的意思,但从语法上看,之不等于往,其中有差别。之的后面可以带直接宾语,而往则不能。比如说到宋国去,可说之宋,到齐国去,可说之齐,但不能说往宋、往齐。总之是我们也要注意学习语法。

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5、学习的具体措施

提到具体措施,首先是要拿出时间,慢慢地学。应当循序渐进,不能急躁,不能企图一下子就学好。这就是所谓欲速则不达。学外国语,有所谓俄语一月通,一个月内学通俄语,那种学法是不会学得牢固的。学习古汉语也一样,不能企图一两个月学好。我们说,学古汉语,学一二年不算多。北大学生,每周学四小时,学二年,还只能学到一般的东西,谈不到学得深透。学习不能速成。我知道大家想学得快学得好,希望能讲些规律,以为掌握了规律就算学好。规律是需要讲的,但不能把规律看得很简单。学习语文是个反复的过程,快了不行。比如给古书断句,很不简单,常常有点错的情况。点错的或点不断句的,那他一定不懂书的意思,就算是点对了,也还不能说他就一定懂。同学们常点不断句,他们提出问题,问怎样点才能点得对。这就涉及到掌握规律的问题。不会断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词汇方面的原因,有语法方面的原因,还有不了解古时风俗习惯的原因,等等。可见规律是很复杂的。如果只是讲规律,不从感性知识方面入手,那是不行的。两者应结合起来。刚才有人提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总的回答一句,就是学得多了,才能逐渐积累起来,积累多了,问题就解决了。要不然,一个一个问题解决,零星琐碎,而且还达不到自己的愿望。那么,究竟怎么办呢?我看要多读些好文章。可以读读《古文观止》,这书市面上有卖的,其中一共有两百多篇文章,不要求都读,可以少读些,读三五十篇就可以。要读,就要读些思想性较好的或自己爱读的文章,最好能够背诵,至少要读熟此外还可念些诗,读读《唐读三百首》。三百首太多,不妨打个折扣,也挑选些思想性好、爱读的诗读读,读一二百篇也就可以了。要读得熟,熟能生巧。所以学古汉语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念三五十篇古文,一二百首唐诗。宁可少些,但要学得精些。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