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河北师大教育学重点笔记薛彦华

河北师大教育学重点笔记薛彦华

河北师大教育学重点笔记薛彦华
河北师大教育学重点笔记薛彦华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333

《教育学》

考研重点(内部资料)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认识教育 (3)

第二章教育功能 (6)

第三章教育目的 (8)

第四章教师 (10)

第五章学生 (13)

第六章师生关系 (15)

第七章课程 (16)

第八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

第九章教学设计 (21)

第十章教学实施 (23)

第十二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队伍建设 (25)

第十三章“三教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27)

绪论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3、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4. 教育学发展阶段:㈠教育学的萌芽阶段㈡独立形态教育的产生㈢教育学发展的多元化时期

⑴实验教育学:19世纪—20世纪初;德梅伊曼和拉伊。

主要观点:①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③划分教育实验阶段为提出假设,根据假设提实验并进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并验证假设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⑵文化教育学:19世纪末,伏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

②教育过程是一种文化的过程Ⅲ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③教育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

⑶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克伯屈。

主要观点:①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生长

③学校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④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⑤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⑥教学过程应重试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包括:①马克思、恩格斯及其思想继承者、发展者对教育问题的论述

②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问题的研究结果。

主要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

②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活动,劳动改变必引起教育形/内的改变

③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④现在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是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⑤教育与社会的政、经、文的关系,既受到约束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它们,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基础,既要看到教育复杂性,又要坚信教育是有规律可循,否则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

⑸批评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

主要观点:①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力量,而是维护社会不公平工具,造成社会差别、对应的根源

②教育与社会相对应,有什么样的社、政、经、文,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

③大众对事实上的不平等失去意识,看成自然的事实

④批评教育学的目的要揭示,所谓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

⑤教育现象不是客观,而是充满利益竞争,教育应采取实践判断态度和方法

5.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教育事业

②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师素养

③有助于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指导思想:①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②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③注意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第一章认识教育

1. 教育的科学概念:

㈠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承社会经验的活动

㈢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

2. 教育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指教育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是教育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涉及教育的研究领域,对象等要素。

3. 教育的构成要素:

㈠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提供教育影响的人。

教师:是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受一定社会委托,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专门的教育者。

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的条件:

①教育者的要求,影响是否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要求就是一个关键环节

②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决定了教育影响的性质和方向

③教育者对教育规律的理解、把握和利用的自觉性、主动性影响主导作用发挥④教育者主导作用发挥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正确认识:

①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教育者发展水平相对较重和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责任确定的,不以人意志转移

②不能把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视为教育者的纯粹自我规定

③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发挥主导作用需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主观努力

㈡受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学生:是受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取得学籍或获得入学资格,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专门的受教育者。

㈢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并运用的对象,是2个活动主体之间交流的信息。

㈣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3个要素相互作用的介质。

4. 教育的形态:

㈠教育的制度化形态:

⑴前制度化教育:指至迟发生并主要存在于人类的石器时代、并提供个人学习可靠方法的人类活动,包括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

非形式化教育:指融合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教育,最初的教育形式。

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活动从其他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

⑵制度化教育。定义:指具有正式化、规范化、等计划、集权化及至科层化倾向的教育,核心是学校教育系统。

特点:①整齐划一性②封闭性③等级性④学校教育主体性的弱化

⑶非制度化教育:

1.库姆斯等人提出的“非正规教育”:

①针对制度化教育的问题,提出非制度化教育。

②定义:任何在已建立的正规制度之外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无法它是单独进行还是作为某种更广泛的活动的重要特征,其意在于为确定的学习对象和学习目标服务。

2.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在他看来,学校教育不再成为替人类服务的真正的教育工具,反之学校正是各种失去人性、受压抑的社会服务。

3.罗伯特﹒赫钦斯的“学习化社会”:在他看来,为了获职业而接受教育是必要但不该是全社会的教育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个体自我能力最大限度发展,人格和人性的完善,以经济为目的培养人才是教育失误。

㈡教育的类型形态:

⑴自然教育:是融合在各种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的教育活动。

特点:①非专门性②情境性③广泛性

⑵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社会团体、组织、机构开展的教育活动。

特点:①开放性和群众性②多样性和补偿性③实用性和融合性

⑶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开展的教育活动。

特点:①血缘性②非正规性③终身性

⑷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

特点:①专门性②系统性③计划性

㈢教育的历史形态:

⑴原始教育:指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点: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②教育内容和方法十分简单③教育无阶级性

⑵古代教育: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特点:①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③教育具有阶级性

④教育事业发展缓慢

⑶现代教育:指建立在机器大生产基础之上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的教育。

特点:①普及义务教育并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越来越趋向于结合

③教育内容、方法的现代化

④建立完备的教育制度

⑤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㈣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教育的全民性和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教育。

全民教育: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向所有人开放。

⑵教育的民主性: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充分的民主教育

⑶教育的个性化:指的是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内在本质特征为主体性和独特性

⑷教育的信息化

⑸教育的国际化:关心国际问题,异国文化、合作。

第二章教育功能

1. 教育功能:指教育活动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 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手段构成。

3. 教育功能的类型:

㈠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㈡从教育作用的性质和方向上看,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㈢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上看,分为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显性功能:指主观预期结果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

隐性功能: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觉察到的情况。

4. 教育的个体功能

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

⑴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①促进个体观念的个性化②促进个体势力和能力的社会化③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个体观念:个体对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思想。

⑵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①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②促进个体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发展③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①教育活动中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造成伤害

②过于强调科学世界的教育,忽视生活世界的教育,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

③应试教育、标准化的教育教学和刚性的管理无视甚至抹杀学生的个性。

生活世界:是我们在生活中所能直接感知的世界,是个体和群体生活于其中、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

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是一个由逻辑与概念构成的灰色的理论世界。

5. 教育的社会功能:

㈠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⑴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①促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②促进社会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③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④教育是生产科学技术的主要手段。

⑵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①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作用

⑶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①保存与传递文化的功能②传播与交流文化的功能③筛选与净化④更新与创造。

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⑴现行的教育不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

⑵过度地投资教育会抑制经济发展,还会产生就业不足、人才外流等社会问题。(过度教育:受教育者的经济地位下降;受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之期望;雇员拥有比其工作要求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⑶教育过度发展会影响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⑷教育也可能影响社会政治局势的稳定。

第三章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是它们的共同质量标准。

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①科学人性观是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观依据

②社会发展及其要求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①教育目的可以引导教育及其对象的发展方向

②教育目的能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的过程

③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工作成就和基本标准

2.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基本政策的总的概括。具有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法令性的特点。

3.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㈠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主张:⑴教育从个人出发,以个人发展为目的

⑵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⑶使人的本能得到发展。

㈡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主张:⑴一切发展为了社会

⑵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

㈢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调和”论:主张通过发展个人来影响社会发展,教育在满足个体需要的同时实现对社会的满足。

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马克思主义的人性发展观

②分工和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③机器化大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

④共产主义制度的实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保障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5. 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①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③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6. 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全面发展教育:指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旨在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智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体育:是促进学生具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掌握强身健体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生产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教育。

7.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第四章教师

1.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着,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 教师的权利(A)/义务(B):

A:①教师享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②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团体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力

③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

④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劳动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带薪休假”的权利

⑤教师享有“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

⑥教师享有“参加进修和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

B:①教师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

②教师履行“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

③教师履行“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的义务

④教师履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

⑤教师履行“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的义务

⑥教师履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3. 教师的职业道德:指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包括:㈠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①献身教育事业、义利统一②关心教育事业,明确教育职责。

㈡对待学生的道德①平等对待,尊重信任学生②理解关怀、严格要求学生。

㈢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①团结协作、共同发展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㈣对待学生家长的道德①尊重家长,真诚相待②主动沟通、平等相待。

4.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⑴教学能力:包括①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的能力。②良好的表达能力。③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④有效组织教学的能力。⑤教学评价能力。

⑵教育与心理辅导能力:包括①教育能力。②心理辅导能力。

⑶交往与调控能力:包括①交往能力。②调控能力。

⑷信息能力

⑸反思与研究:包括①反思能力。②研究能力

教师的教育理念: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③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④依法执教的教育理念⑤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5.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阶级理论。司德菲(美)将教师的发展分以下五个阶段:

㈠预备生涯阶段㈡专家生涯阶段㈢退缩生涯阶段㈣更新生涯阶段㈤退出生涯阶段

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存在的问题:

㈠预备生涯阶段:①新角色的转换存在困难。

②教育教学能力的应用存在困难。

③知识体系的转换存在困难。

㈡专家生涯阶段:①基本完成角色转换,仍需进一步确定发展方向。

②教育教学技能再提升方面存在困惑。

㈢退缩生涯阶段:①教学的熟练使他们对日常工作产生厌倦感。

②原有知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㈣更新生涯阶段:①需要进一步强化专业发展意识。

②在提升科研能力方面存在困惑。

③在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方面存在问题。

㈤退出生涯阶段:保守心理。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㈠校长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⑴校长要关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⑵校长要关注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

㈡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强化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

⑴校本培训:“校本”意指三个方面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即校本培训所要解决的是学校和教育教学实践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在任职的中小学和课堂中深求自身的专业发展;“基于学校”指教师培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可以说,校本培训是将教师的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由专家协助并指导教师,教师主动参与,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培训活动。

⑵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的思考。

方式①教育日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所反思的内容。

②教后感:在课后即时记载、总结教学得失、感想等

③教学案例: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的,是以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讨论为线索

④微格教学:把执教者的教学活动进行录像,然后重放录像,执教者和有关专业人员边看边评议,分析问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教学研究:解决具体教育问题。

研究类型:①行动研究:新的教育研究理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方式

②合作研究:中小学教师与理论工作者合作共同开展研究。

㈢创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⑴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愿景文化⑵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

㈣教师自身应当树立专业发展的意识:⑴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⑵教师要积极规划自己的发展

第五章学生

1. 学生观:指教师在长期广泛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普遍而又稳定的、对学生的基本认识。

2. 学生观的具体含义:

㈠从人的一般发展的角度看学生

内容包括:①学生是发展的主体

②充分认识学生发展的巨大空洞

③充分估计学生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④正确看待学生的不成熟。

㈡从社会的角度看学生:

①学生是社会的产物,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②教育要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③学校教育在学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㈢从学校教育角度看学生:

①学生是受教育者,应得到教师帮助

②学生是教师合作者

3. 学生的基本权力:

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和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申诉

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4. 学生的基本义务:

①遵守法律、法规

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④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 当代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⑴厌学:指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的不良情绪

⑵逆反:指对来自自身之外的无论正确与错误的看法、要求等都感到厌烦并导致对应情绪的不良状态;

过敏:指对外界刺激进行不符合事实的夸大,从而导致不良心态或行为;

嫉妒:指当人们看到自认为与自己水平大致相当的人,在某方面优于自己时产生的不愉快的心理状态。

⑶挫折导致的焦虑或忧郁

挫折:指行为的过程受阻或行为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遭遇。

⑷自卑导致苦闷、孤独、自闭等不良心理

自卑::指由于多次遭受失败挫折或与他人进行不恰当的比较而导致的自不如人的消极心理

⑸自恋:建立在胜任基础上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感觉

⑹网络成瘾。成因:①家庭缺乏温暖②学习压力③缺乏必要的及时的限制和引导,自制力差,不易摆脱诱惑。

应该: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加强师生间的亲密接触;同学间的支持鼓励;特别严重求助于专门机构;自己备心理教师。

6.当代学生状况分析:

㈠当代学生发展中的优势:①得天独厚的成长条件。②民主法制观念逐步深入人心。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④多元价值观并存,崇尚创新精神。

㈡当代学生成长中的压力:①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和压力。②来自家庭的负面影响和压力。③学校教育的问题给当代学生带来的压力。

㈢当代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问题:

①重点中小学校中的学生问题:高度紧张的学习和激烈的竞争使学生压力大,经不起挫折;过于单一的学习影响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性格孤僻。

②普通中小学校中的学生问题:学习兴趣不足,动力不强,能力不高,习惯欠缺;对学习失去信心,漠视学校规章制度。

③偏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中的学生问题:学习困难;失学辍学现象严重。

第六章师生关系

1. 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人际联系,包括双方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 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的特点:

①教师权威削弱的师生关系

②身心双重压力下的师生关系

③经济利益关系日益突出的师生关系

④师生间具有强制性稳定联系的师生关系

⑤矛盾冲突加剧的师生关系。

当代师生矛盾冲突:1.教学中矛盾冲突。2.学生管理冲突。当代师生矛盾冲突的原因:1.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措施缺乏整体配合。2.现行教育管理,评价手段单一。

3. 和谐: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在一定时期内,不同事物把矛盾对立控制在合适程度,彼此能够协调配合的状态。

4. 和谐的师生关系: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把矛盾对立控制在合适程度,彼此能够协调配合的状态。

5. 正确认识和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

①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依然存在矛盾

②和谐不等于平等

③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兼顾多方需要

④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师生双赢的合作关系

6. 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①提高从教能力,挽救教师权威

②改善教师发挥权威作用的方式

③洞悉人情,关爱学生;讲究技巧,减少伤害

④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⑤依法执教,量力而行。

第七章课程

1. 狭义的课程: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是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2.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①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②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③从强调教材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④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并重

⑤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⑥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课外课程的整合

3. 课程的本质体现在:

①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②课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③课程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④课程是社会国民素质进步的反映

⑤课程是学生自主发展能动的选择(选修课)

4. 课程的作用:

①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体现

②课程是教师从事教学的活动的基本依据

③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⑤课程是评估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

5. 课程的类型:

㈠根据课程材料的基本来源(间接/直接经验)

包括:①学科课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最适合该年龄段学习的内容,按照知识所固有的逻辑和系统,分门别类平型排列的课程。

②活动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课程。

㈡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的涵盖范围)

包括:①分科课程: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编辑的学校课程。

②综合课程: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㈢根据课程表现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

包括:①显性课程: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并作用于学生,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学生参与这类课程是有意识的。

②隐形课程:是课程计划以外的课程,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学生参与这类课程是无意识的。

㈣根据课程设置

包括:①必修课程:指由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②选修课程: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之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自由选择的过程。

㈤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层次不同。

①国家课程:是国家根据公民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课程。

②地方课程: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区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制定、颁布和组织实施的课程。③校本课程:又称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的个别教师或教师集体,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和组织实施的课程。

6. 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构成。

7. 课程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

①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和课程观

②变革传统的教学体制

③改革不合理的考试制度

④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制度

8. 课程结构优化:即课程结构的合目的性改造,就是人们为了既定课程目标全面而充分实现对课程的所有内部要素外部支持系统的整合。

9. 课程计划:是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条件。

课程标准:是课程编制的第二个层次,是对各个学科的总体设计,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是课程编制的第三个层次,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

10.课程计划遵循原则:①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②适当分段,相对完整,前后衔接,基本一贯。

③打好基础,关注未来。

④突出主要学科,保证学科之间的联系。

⑤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⑥分析研究国内外已有经验,吸取教训。

《学前教育学》各章节重点内容

学前教育学课后习题整理 第一章、导论: 1、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入小学前(六岁前)儿童的教育。 2、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我国的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对初生至六岁前儿童进行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3、学前教育主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我们该如何研究这些问题?学前教育的研究内容——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幼儿游戏的价值与指导;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原则;幼儿教师的素养与培养。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5、福禄培尔对学前教育的贡献:1.建立了学前教育机构;2.设计了一套游戏与作业材料,并研究了已有的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3.系统地阐明了幼儿园的基本原理和教学方法;4.培训了第一批幼儿园教师;他对学前教育的贡献,推动了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主要的学前教育思想有以下各点:(1.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发展,他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实现儿童的天然禀赋。(2.教育是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3.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福禄贝尔某些教育思想,如强调儿童的自我发展,实现自然禀赋,忽视教育的作用,是不够正确的,但他对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6、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述评: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环

境。合适的环境要具备以下要素:(1)自由的气氛(2)结构和秩序(3)丰富的感觉刺激(4)拥有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体现对儿童的教育要求,包含有丰富教育内容的教具材料。2.注重感官训练,并设计发展感官的教学材料(重视感觉教育)。3.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4.教师的作用。评价: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也受到不少批评,主要是指责她的教育偏重智能而较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忽视幼儿的社会化活动;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然而,尽管如此,蒙台梭利教育的伟大功绩、对世界幼儿教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她的理论的基本精神,特别是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她对教师作用的观点等等,无论在蒙泰梭利时代还是今天,都具有不衰的生命力。7、陈鹤琴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他的主张:(1)他主张幼稚园要注意儿童的健康,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2)主张幼稚园应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并与家庭合作教育儿童;(3)主张幼稚园的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采用游戏方法,游戏符合幼儿年龄特征;(4)主张多在户外活动。 第二章、学前儿童观 1、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总和,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2、儿童观主要有哪几种?(7种)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学前教育评价》读后感

《学前教育评价》读后感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构建主题式园本科技课程评价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但对于课题的解读自己理解的还是不够深刻,带着自己的疑惑,我阅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学前教育评价》一书,并在书中学习有关学前教育评价方面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收获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这本书系统的研究了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对于学前教育评价的概念、历史沿革、主要种类、基本理论等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如:活动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评价某种活动自身的价值,其二是评价在该活动中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的价值。学前教育的评价是对学前教育的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它是以学前教育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与价值上的判断。学前教育评价有它独特的特点,学前教育评价是一个变化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和丰富的概念。它也是一个系统的收集资料的过程,进行学前教育的评价不仅仅依靠一次观察、测试等得来的资料作出判断。还要对收集的资料做出充分解释和分析,才是评价。学前教育的评价是一种反馈——矫正系统,它通过不断地判断、分析、比较,用于在学前教育工作的每一个步骤上进行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必须采用什么手段才能确保过程的有效性,从而为学前教育决策和采用更佳的学前教育政策提供科学、及时的服务。对于我刚刚接触教育评价的初学者,就要首先掌握这些最基本的概念,然后再深入的了解。 其次,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制定每个领域的评价指明

了方向。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则等多个原则。如:可行性原则中讲到:“评价指标体系要简单易测,要有一致性和普遍性,不能过分要求精确的评价结果。评价方法必须力求简易。如:目的性原则中讲到:”学前教育评价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任何一次评价都要有具体的目的,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杜绝随心所欲言的评价,即愿意评什么就评什么,愿意怎么评就怎么评的烂评的现象。文章中提到的这些评价的原则对于我们以后制定学科领域的评价表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原则我虽然现在有所了解,但还需要细细的消化,讲这些原则与实际的情况相结合,从而制定出科学的评价表。 这本书讲的是学前教育评价的大的方面,而我研究的科技教育的评价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将大的学前教育的评价细化到小的科技教育评价。书中还有一些教育评价的方案也很好,我还会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去阅读。

《学前教育概论》复习笔记---第二次考试

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一、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创办了一所幼儿学校,这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二、1837年,德国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创办幼儿教育机构,1840年命名为“儿童花园”,成为幼儿园专用词汇。 三、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有:夸美纽斯、卢梭、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等。 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理想学制------“母育学校”------(著有《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学制:从出生的0岁到儿童的24岁青年,共分4级,每级6年。第一级为母育学校,0---5岁;第二级为小学,6---12岁;第三极为拉丁学校,12---18岁;第四级为大学18---24岁。 《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亲就是母育学校教师。母育学校是为儿童以后所要学习的一切奠定基础的,此时期所要接受应当是简易的实物课程。 母育学校指的是学前家庭教育,没有主张公共的、社会化的学前教育。 夸美纽斯的主要著作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等。 五、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主张都体现在《爱弥儿》中。 卢梭对教育的第一个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1、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独特的生活;2、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第二个贡献是强调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拔苗助长。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发展一致起来。 卢梭将教育分为4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0---5岁,以身体养护为主,应当父亲为教师,母亲为保姆。教育的第一要事,就是注意儿童的健康,凡妨害身体发育、限制儿童心灵自由、违反儿童天性的,不管什么事物,都要避免。反对在这一阶段进行识字和道德教育。 第二阶段:5---12岁,注意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这阶段不能进行理智教育,尤其不要强迫儿童阅读书籍。 第三阶段:12---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 第四阶段,从15---20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卢梭的“否定教育”: 卢梭认为对年幼儿童进行教育,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在直接授予知识前让知识工具的器官美化,以恰当的感性练习为理性知识开路的教育,称之为否定教育。 否定教育不是无所事事,并非是不要教育。 六、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著有《人的教育》。 1、幼儿园的任务:发展儿童的体格,锻炼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使儿童认识人与自然,并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为升入小学做好准备。 2、幼儿教育的途径: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 3、“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是指幼儿园里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4、伟大贡献: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明确提出幼儿园的任务;建立了游戏的理论体系;制作了一系列的玩具;提出了一套作业体系和教育方法;培养了不少幼儿园教师。 七、杜威,美国教育家,在芝加哥大学创立了杜威学校,著有《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学校与社会》。 1、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教育的中心应该由学科上转移到儿童那里,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围绕儿童而组织。 2、“教育即都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本能、能力为起点,让儿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儿童的本能、能力的生长是通过经验的不断改组、改造而实现;儿童本能的成长、发展及经验的改造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就是生活。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3、“做中学”------杜威提倡的“作业”就是从做事情中获得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教师指导教学时,应努力使教材“心理化”,使其成为儿童经验的一部分,通过对现有经验的不断改造,最终使儿童掌握有组织体系的真理。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1907年开办了“儿童之家”。 1、“精神胚胎期”她认为,人类有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里完成的“生理胚胎期”,另一个是在母体里尚未完成的“精神胚胎期”,它具有一种生长的本能,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与鉴别能力。也就是她所说的“有吸收力的精神”。儿童不自觉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各种经验与文化印象,也就是说,儿童有一种自动成长的冲动。 2、“成长敏感期”她认为儿童的成长有各种敏感期,在发展过程中也经过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某种心理的倾向性和可能性显示出来,过了特定的时期其敏感性则会消失。 0---5岁是感觉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2月---8岁是语言敏感期;0---6岁是动作的敏感期; 3、蒙台梭利设计了“蒙台梭利”教具。 九、简述近代、现代、当代学前教育的推进情况。 1、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幼儿教育学复习习题文档

《幼儿教育学》第一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教育理论以独立的学科出现在欧洲的时间是() 19世纪初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20世纪末 2、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教育家是() 行知福禄贝尔卢梭蒙台梭利 3、被誉为20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的是() 马卡连柯卢梭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4、20世纪3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北”之称,即指有鹤琴,有() 汉良之洞雪门宗林 5、我国幼儿园是对()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6 2 3 4 6、1903年中国第一个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在()成立 武昌 7、在蒙台梭利学校里任教的教师有三个教学任务,分别为() 观察指导、示、准备 观察指导、准备教具、创设环境 制定教育目标、准备教具、示 制定教育目标、创设环境、示 8“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是()提出的。 皮亚杰鹤琴行知杜威 9、皮亚杰把儿童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它们依次是() 前运算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10、()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的经验,而不存在什么天赋 夸美纽斯卢梭洛克福禄贝尔

二、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 2、白板说 3、教育 三、简答题 1、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2、简述幼儿教育的意义 3、行知认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主的“六大解放“包含哪些容? 4、如何看待幼儿教师的体罚行为? 5、比较福禄贝尔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异同 《幼儿教育学》第二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 重点发展全面发展局部发展智力发展 2、()是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 学前教育目标学前教育手段学前教育启蒙学前教育容 3、学前教育的实质就是() 综合教育启蒙教育独立性教育适宜性教育 4、我国幼儿园通常不要求在学前阶段教孩子写字这符合() 独立自主性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保教结合原则综合性原则 5、活动性原则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并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这里的活动主 要指() 教师设计和指导的活动儿童主动积极的活动儿童的自选活动儿童的游戏活 动 6、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茶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 知识,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的原则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 尊重儿童原则实践性原则 7、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学前教育学》读书笔记

《学前教育学》读书笔记 近一段时间学了柳海民主编得《学前教育学》这本书。经过阅读与学习,我对学前教育得基本概念,学前教育得特点、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学前教育与儿童、幼儿园生活活动、幼儿园游戏、幼小衔接等有初步得了解与认识,为继续深入学习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奠定初步得理论基础。 一、学前教育概述 学前教育学就是教育学科得分支之一。 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得专著”就是夸美纽斯得《母育学校》;学前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得研究领域得最终确立就是由福禄培尔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完成得。 学前教育就是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得保育与教育活动得总称。学前教育得对象就是学龄前儿童或学前儿童,基本内容就是保育与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三要素:学前儿童、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措施 学前教育得类型 学前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或其她家庭成员在家中对学前儿童实施得保育与教育活动。 社会学前教育:就是在家庭意外得社会场所、有专人对学前儿童所实施得保育与教育活动得总称。可分为两种形式:专门化得社会学前教育机构所实施得教育。二就是其她社会组织、机构所实施得学前教育。我国专门化得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就是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

学前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得一门科学。 学前教育学研究得主要内容:1、儿童观得演变与发展;2、教育观得形成与变革;3、学前教育得目标与任务;4、学前教育课程得种类与评价;5、幼儿园社会得价值与实施;6、幼儿园游戏得价值与指导;7、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得内容与原则;8幼儿教师得素养与培训。 学习学前教育学得方法: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博览与精读相结合;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预习与复习相结合研究学前教育得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当代学前教育得发展趋势: 1.指导思想: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教育民主 2.政府加大干预学前教育得力度 3.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得特点:基础性、启蒙性、公益性 学前教育得基本原则:普惠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保教综合原则、以游戏为主要途径得原则。 学前教育得任务:对学前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得教育,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二、学前教育与儿童 儿童发展:就是指在儿童生长过程中生理与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得量变与质变得过程。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等特征。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1、识记: (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儿童花园” (2)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其学前教育思想;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其次是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还提倡“否定教育”,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至,首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本性。 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认为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恩物”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杜威:美国教育家——儿童中心论者。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做中学”,即从做事情而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即“作业”。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创办了“儿童之家”。主要著作有《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和《有吸引力的心智》。 (3)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制订并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它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但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⑷学前教育学是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及基本理论框架的一门学科。 2、领会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2、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 3、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 (2)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认为中国今后应当重视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儿童的地位,《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实际影响的当属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3)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南陈”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1928年在南京起草《幼稚园课程标准》,观点“课程中心制”—单元教学法;“北张”张雪门在北京等地开展幼教研究和幼教师资培训工作。1926年陶行知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以及《幼稚园之新大陆》,发动了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 (4)新中国的学前教育历程。 第二章儿童观 1、识记: (1)儿童是历史之子,指儿童或童年是历史的产物,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1925年,国际儿童促进会发表了《日内瓦儿童保护宣言》;195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缔结《儿童权利公约》。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学前教育学笔记

第二节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原则是做人做事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幼儿园教育原则是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必须 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一)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 ●(二)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案例一: ●案例二: 小结要点: ●好的老师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尊重儿童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愿望、 自尊心等。 ●爱、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 保障儿童的合法权利 ●生存权、受教育权、受抚养权、发展权、游戏权 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一)问题研讨: ●问题一:你是怎样理解幼儿的全面发展的? ●问题二:怎样理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全面发展== 平均发展? 理解全面发展时应注意: ●首先,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其次,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最后,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 三、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纳归 ●①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②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③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儿童发展(集体、小组、个别活动) 四、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小结要点 ●儿童的生活中、大自然中、社会中、家庭中的教育资源 五保教结合的原则 ●1、案例陈述 ●2、分析讨论:从以上案例中你发现教师对幼儿不仅有教育的责任,还有什么责任? ●为什么在幼儿园既要进行保育又要进行教育?怎样体现保教结合的原则? 小结要点: ●(1)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 ●(2)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3)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 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1、案例陈述

学前教育原理重点章节复习题

学前教育原理重点章节复习题 姓名学号 成绩 1.现代优质师幼关系应体现( ) A.互主动性 B.互主体性 C.互依附性 D.互隶属性 2.创办燕子矶幼稚园,著有《幼稚园之新大陆》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3.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的基本来源是( ) A.自然、社会、生活 B.自然、社会、教育 C.自然、社会、家庭 D.自然、社会、自我 4.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是( ) A.直接教学 B.间接教学 C.支架式教学 D.合作教学 5.因人施教的理论基础是( ) A.“个别差异” B.“智力差异” C.“兴趣差异” D.“气质差异” 6.混龄编班具有同龄班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是( )。 A.节约教师资源 B.真正实现因人施教 C.节约活动场地 D.节约经费开支 7.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是( )。 A.榜样 B.表扬 C.惩罚 D.训诫 8.表现为爱生气、不宁静、敢作敢为、易兴奋、易变动、爱冲动、乐观主义、有活力等特征的是( ) A.稳定的内倾型 B.稳定的外倾型 C.不稳定的内倾型 D.不稳定的外倾型 9.下面关于园舍内部建筑设计应 用色彩的原则的叙述中,不合理 的是( ) A.使用的色彩应是幼儿喜欢 的 B.色彩的使用应考虑采光 C.色彩要纷繁多样 D.充分运用色彩所具有的空 间导向、空间识别和安全标志等 作用 10.获得师幼交往、教育活动、物 质环境的使用情况等资料的最 基本方法是( ) A.与幼教人员交谈 B.向幼教人员发放问卷 C.在活动室进行观察 D.查阅托幼机构保存的材料 11.某些幼儿不能很好地与人相 处,教师要求幼儿设身处地地为 别人考虑一下:“如果他们这样 对待你,你有什么感受?”教师 用的是( )。 A.自然后果法 B.移情训练法 C.生活锻炼法 D.同 伴交往法 12.在家庭教育中,有时会出现 “妈妈打,爸爸骂,爷爷奶奶来 护驾”的情况,说明家庭教育缺 乏( )。 A.一致性 B.权威性 C.情感性 D.说服性 13.我国古代的课程有( )。 A.礼、乐、射、御、书、数 B.礼、乐、射、琴、书、数 C.琴、棋、书、画、数、射 D.礼、棋、射、画、书、数 14.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是 ( )。 A.主体性 B.民主性 C.权威性 D.主导性 15.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个人本 位最典型的是( )。 A.柏拉图 B.卢梭 C.亚里士多德 D.洛 克 16.B-E方案课程体现的是 ( )。 A.社会学习理论 B.认知发展理论 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D.多元智慧 理论 17.“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 )。 A.“最近发展区”理论 B.多元智慧理论 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18.B-E方案课程体现的是 ( )。 A.社会学习理论 B.认知发展理论 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D.多元智慧理论 19.“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 )。 A.“最近发展区”理论 B.多元智慧理论 C.行为主义学习理 D.社会学习理论 20.认为幼儿教师应当是幼儿学 习环境的创设者,幼儿学习的支 持者、观察者和研究者。这是哪 种理论关于幼儿教师角色的观 点?( ) A.成熟主义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行为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21.社会本位的课程思想改革,最 早比较系统化地反映在( ) A.《爱弥儿》 B.《教育论》 C.《教育漫话》 D.《理想国 22.有关调查表明,对幼儿认知发 展的影响居第一位的是( )。 A.幼儿园教育 B.社会教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幼儿教育读书笔记摘抄

幼儿教育读书笔记摘抄 月初,幼儿教育杂志出版了,每个班一本,一发到学一班是,我爱不释手,两位老师黑没看,我就冒昧地要求先借给我看,由于是借的书,所以我“加工”到了晚上12点半才满足地合上书。里面有太多太多我们值得借鉴,探讨的东西了,不能在上面用笔做记号,就摘抄了两篇文章的读书笔记。 “十分畅谈”的魅力 大多数教研活动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要,也不能解决教师当下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教师在能力、经验和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些教师在大教研活动中经常扮演旁听者的角色。针对这些问题,我经常思考:如何为教师创设一个他们感兴趣货继续解决问题的平台;如何利用教师的差异资源,让每一位教师扬长避短自信地成长。 十分畅谈: 在每次教研活动后,流出部分时间(有时只有十分钟)让教师相互交流,畅所欲言。“畅谈”不仅让教师交换了信息,也营造了平等对话的氛围。 实施: 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的想法: 你想主持“十分畅谈”活动吗? 你准备畅谈的话题是什么?

你希望在畅谈中解决什么问题? 2、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话题申请主持畅谈活动(提前预告,使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思考、收集) 3、“畅谈”钱,与主持畅谈的教师进行“预先畅谈”,发现问题,知道点拨。不仅可以使教师的畅谈抓住重点和核心问题,还能使教师的专业得到快速发展。 4、自主畅谈:开展“十分畅谈”创意设计活动,让教师自主设计畅谈话题和方案,鼓励教师寻找合作同伴进行畅谈“邀约同伴式”“情景再现式”“操作演示式”等。 昨天上午因为天气的原因,我们的课间操活动改在教室进行。音乐一起,孩子们以最快的速度排好了队,然后和着准备的音乐进入角色。第一套操是邀请舞,怎么看总有那么几个小朋友束手束脚、没精打采的样子,再想想他们几个一直以来对做操不是很感兴趣,平时也尝试使用过很多的奖励措施,好像效果也平平。我一边带孩子们做操,一边试图思考着更有效的方法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 转念,上个学期针对晨间幼儿来园比较晚的现象采取的“累积换星”的方法激起了我的再次思考。是否可以给每位幼儿一张白纸,每天做操认真的幼儿奖励一颗星星,直接贴在白纸上,累积到十颗星星后可以到老师处换取一颗大星星,累积星星的这张纸直接存放在幼儿的抽屉里,由幼儿自己保管。两套操交换的时间,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小朋友,

学前教育读书笔记2篇

学前教育读书笔记2篇 在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怎样做好实施过程中的分析评价?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月阅读了《学前教育评价》的第三章“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学前教育评价方案实施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即评价 的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搜集评价资料的工具技术问题、评 价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结果处理等问题。 在实施学前教育评价的过程中,无论是评价工作的准备, 还是具体评价工作的展开和评价结果的反馈等都需要我们 认真的对待。评价实施是否具有科学性将会极大的影响评价 结果的可能性和有效性,从而影响到评级质量的优劣。学前 教育评价的实施过程,包括:评价准备阶段、评价实施阶段 和评价的结果反馈阶段。准备阶段要有人员的组织准备和文 件的准备(自我评价表、审报表、多类数据统计表和汇总表)以及一些需要的测量工具。在实施的阶段要宣传发动、收集 资料、分项评分并汇总整理(评价人员应该给每一具体的项 目评分,即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状况与指标的符合程度,人 定相应的分权或等级),汇总后,应该有专人写出评价工作 的总结报告案料。在实际的课题方案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向 书中说的收集一些资料撰写课题总结和论文。在书中还介绍 了一些评价工具有论文体检测(即:通过出一个问题或几个 试题让评价对象自由回答的测验)客观测验(即:通过回答一

些判断题或选择题来进行测验)、客观评定(打分法、等级法),这几种方法在实际的课题评价过程中是比较实用的,而且操 作起来比较简单。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准备工作、 要注意的问题有了了解,学到了一些评价工具的运用,丰富 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学前教育《让“听不见”都听得见》读书笔记学前教育读书 笔记(2)最近我读了学前教育每月话题栏目红的聊城 大学幼教中心阮淑贞写的让“听不见”的听得见这篇文章, 我很有同感。 在我从教29年里遇到过不少“听不见”的孩子,无论 是上课还是活动,总是有一些“听不见’的孩子,特别幼儿 园孩子更为明显,就像人们所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说一个 那个好像跟他没关系,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一点没听见,看 了这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原因有二: 1、一日常规要求不到位,不统一。 2、教师的指令有时过于繁琐,不分主次,要求过多。 反思自己确实如此,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反思,每发指令 时,幼儿应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听明白,教师一定要注意语 气,语调与活动情景的结合,比如,教师不应一次性发号几 次指令,让孩子明白指令后在让他去完成,不能催促孩子快 点完成。

学前教育学复习word精品

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说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广义:是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和改变人行为的活动。狭义: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指从出生到六七岁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学龄前儿童教育规律的科学,研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方法,揭示在学前儿童和教育者的共同活动中怎样在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促进他们在各方面主动发展的规律。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机构中的学前教育:托儿所,早教中心,幼儿园(主体)。 学前教育的发展: 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1837 年德国布兰肯堡福禄贝尔“幼儿园之父” 我国第一所幼儿园1903 年湖北武昌湖北幼稚园 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柏拉图《理想国》第一次提出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指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政治论》提出了胎教思想 我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①重视胎教② 从小教儿童日常生活的习惯、礼节、常识③重视 家庭教育 夸美纽斯:教育学鼻祖《大教学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母育学校》第 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世界图解》学前儿童读物 陈鹤琴:1923 年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抗战时期我国第一所公立的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幼儿园要注意儿童的健康,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幼稚园应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家校合作,课程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多在户外活动。陶行知:平民教育家教育的平民化中国化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张雪门:香山慈幼院的幼稚师范学校和幼稚园。 把中国的幼稚教育分为四类:培植、培养、发展、改造。《幼稚园教育概论》《新幼稚教育》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恩物” 《幼儿园教育学》 ①教育应当适应儿童的发展。②教育是以儿童的自我活动为基础。③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蒙台梭利:儿童之家重视感官教育 杜威:儿童中心主义 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 学前教育与经济: ①学前教育的产生发展与完善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制约。 ②学前教育的任务、手段、内容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学前教育的内容与手段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④学前教育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学前教育与政治: 1、社会政治对学前教育性质的制约作用:①统治阶级利用其拥有的组织人事权控制教育 者的行为导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②统治阶级利用其拥有的立法权,颁布一系列的教育 政策、教育法律和教育规章,以保证学前教育目的的合法实现。③统治阶级通过行政部门 控制公职人员的选拔与录用。④ 统治阶级还通过经济杠杆控制教育方向,并对办学学权利进行严格控制。⑤ 社会政治制约学前教育目标的制定。 2、社会政治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社会的政治不仅对学前教育的性质而且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政府权利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就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条件。 学前教育与文化: 1、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 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 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 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 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 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 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