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斯密绝对优势说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着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那么这个国家还要不要参加国际贸易,或者说还能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而当时许多殖民地便处于这种状况,它们又与宗主国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双向贸易。

李嘉图(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说)解释了这一问题,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与别国相比都处于劣势,仍然会进行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7章“论对外贸易”中,运用两国两产品模型,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一、李嘉图模型的假设

进行经济分析常常需要通过一些假设条件使问题简化,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们关于比较优势的分析使用或隐含了以下假设:

(1)两国两产品模型。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homogeneous)。

(3)生产成本不变。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和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

(4)运输成本为零。即不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这意味着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不变的,从而经济是静态的。

(6)物物交换。目的在于排除货币和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但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即没有闲置的资源,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可以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相对成本与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现在根据上述假定以两国两产品模型说明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假定有A、B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均生产X(呢绒)、Y(酒)两种产品;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以劳动量(小时)表示生产成本。表2-3是两国分工和贸易前的生产状况:

从表2-3可以看出,B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即以比A国更少的劳动生产这两种商品。但是,B国在这两种商品上所具有的优势程度是不同的,同样,A国的劣势也有程度的不同。A国生产呢绒和酒的单位劳动成本都比B国要高,但比较起来,A国生产呢绒的效率相对高一些,或者说成本相对低一些,即A国生产呢绒具有比较优势;B国尽管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劳动成本都低,但两相比较,生产酒的相对成本更低,更为有利一些,也就是B国在酒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生产呢绒则相对不利。

如何知道相对优势?可以比较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比率:

120/100>80/90 Y A/X A > Y B/X B(2-1)

在以X商品为价值标准时,A国Y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较高,B国较低,B国具有成本优势。

100/120<90/80 X A/ Y A < X B/ Y B(2-2)

在以Y商品为价值标准时,A国X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较低,B国较高,A国具有成本优势。

如果两国实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即A国专门生产X商品,B国专门生产Y商品,并进行贸易,那么,两种商品的产量都得到了提高(见表2-4)。

或者,假定两国消费总量不变,则A国2码的X和B国0.125桶Y的生产就不必要了,可以因此节约A国20人和B国10人的劳动。这些增加的产量,或者节约的劳动,就是得自贸易的利益(gains from trade),简称贸易利益。

李嘉图的学说也是以完全的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李嘉图说:“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须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它使劳动得到最有效和最经济的分配;同时,由于增加生产总数,它使人们都得到好处,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4]

三、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从经济学原理我们知道,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表明其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的定义是产出与劳动投入之比。李嘉图模型假定了技术不变,但各行业、各种产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是存在差别的。

为了简便,假设只存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简称为L),在两个国家(假设为A和B) 生产两种产品(假设为X和Y)。我们用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来表示劳动生产率,具体的是以a L来表示单位产品的劳动需求,即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

[4]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13页。

这是一个简化和特殊的例子,表中假定了B 国的X 、Y 两种产品的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相同,但重要的是比较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差异。

从表2-5可见,A 国在X 产品的生产上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Y ,对A 国来说,若A LY B LY A LX B LX a a a a //>,则A 国在 X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相应地,如果对于B 国来

说,有B LX A LX B LY A LY a a a a //>,则B 国在Y 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还值得注意的是,A 国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B 国(或者说成本低于B 国)。但是,在X 产品生产上其效率为4倍,而在Y 产品生产上仅为2倍,因而就有A

LY B LY A LX B LX a a a a //>,A 国在 X 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 过的相对优势在Y 的生产上。

也就是说,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存在比较差异时,只要两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可以增加,通过交换各国都可以得到比较利益。

四、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20世纪30年代,哈伯勒(G . Haberler)提出了机会成本概念,并以这一概念分析比较优势和贸易利益。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因而不能用它来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代价。一般而言,一种生产要素可以用于生产数种产品,当他被用于其中某种产品生产是实际上就丧失了生产另一种产品的可能性,而生产任何一种产品都是可能带来利润的。机会成本就是指这种选择所付出的代价,即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必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取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机会成本是说明比较优势的重要手段。假设只存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L), 在两个国家(假设为A 和B) 生产两种产品 (假设为X 和Y)。以a L 来表示单位劳动需求,即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以P 表示价格。注意,这里谈论价格相当于引入了货币因素。

A 国用X 表示的Y 的机会成本就是A LX A LY a a /,

B 国相应地为B LX B LY a a /。如果两国的机会成本不同,那么就可能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和进行国际贸易来获得贸易利益。根据表2-3,对于A 国,增加生产一个单位X 的机会成本是100/120=0.833,增加生产一个单位Y 的机会成本是120/100=1.2。也就是说,Y 的机会成本大于X 的机会成本。A 国在X 产品有比较优势。对于B 国,增加生产一个单位X 的机会成本是90/80=1.125,增加生产一个单位Y 的机会成本是80/90=0.89。也就是说,Y 的机会成本大于X 的机会成本。B 国在Y 产品有比较优势。这与前面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机会成本的概念用于国际贸易也可以根据国际间商品相对成本比例的差异计算其对外交换的价值。当某种商品增加其产量,所使用的要素是从制造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转移过来

的,也就是牺牲其它产品的产量来实现该产品的产出增加。因此,以两种商品的相对价值(价格)进行比较,就可以分析它们各自的比较利益,以确定比较优势。

假设:B LX B LY A LX A LY a a a a //>或者是B

LY B LX A LY A LX a a a a //<,也就是说,与B 国相比,A 国生产X 产品的单位劳动需求相对小于生产Y 产品的单位劳动需求,即与B 国相比,A 国生产X 的劳动生产率要相对大于生产Y 的劳动生产率,或者说A 国增加生产X 的机会成本要相对小于增加生产Y 的机会成本。反过来说,与 A 国相比,B 国生产Y 产品的劳动生产率要相对高于生产X 的劳动生产率,或者说B 国增加生产Y 的机会成本要相对小于增加生产X 的机会成本。这也就决定了下面这个不等式的成立:

(P X /P Y )A < (P X /P Y )B (2-3) 从而也就可以通过相对价格的比较来确定比较优势。上式反映的是, A 国X 产品的价格要相对低于 B 国;B 国Y 产品的价格要相对低于 A 国。也就是说,A 国拥有生产X 产品的比较优势;B 国拥有生产Y 产品的比较优势。两者都源于单位劳动需求的不同,这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这样 A 国就会专业生产出口X 产品,B 国则出口Y 产品。每个国家都出口(进口)生产效率相对较高(较低)的产品。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现在更常见的是用机会成本来定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国能以比另一国更低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即为生产该产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要少一些。

五、贸易利益

贸易利益是指,与自己自足状况相比,一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更低的价格从另一国购买更多的产品,结果是根据贸易优势(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国际分工,可以增加产出或者是实现生产要素的节约。贸易利益分为两类:

一是来自交换的贸易利益(gains from exchange)是指拥有不同数量和质量商品并且有不同偏好的国家(或个人)通过交换都得到比原来更多商品消费的品种和数量,贸易的双方都获得好处。

例如,有X 、Y 两种商品及1、2两个消费者(亦可理解为两个国家),在图2-1中,无贸易的初始均衡点为E ,在这一点上,两个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分别以1a U 和2

a U 来表示。

图2-1 来自交换的贸易利益

明显的是,在1a U 和2a U 界定的范围内从E 点向中间方向移动的轨迹上任何一点都会使

的两个消费者的情形得到改善。不过,并非所有可能的移动都是帕累托最优,即不能在不使其中一人情形变差时使另一个人的情形变好。

从E 点开始,合乎帕累托最优的贸易是,在A 与A’ 间的契约曲线线段上,在此线上两条无差异曲线相切。F 点是一个最有可能的合乎帕累托最优的贸易均衡,在这一点上贸易双方获得的利益相等。在契约曲线上的其它点,贸易利益在双方不对等分劈,但仍然是双方都获利,只不过一方得到的利益多一些,另一方获得的贸易利益少一些。

二是得自专业化的利益(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则表现为贸易促使各国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使生产效率提高,从而带来产出增加。

专业化生产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各国均能提高产量,消费者也能以更低的价格消费更多的产品,即各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及消费可能性都向外扩展了。因此,贸易双方均受益。

现在将来自交换的贸易利益和得自专业化分工的贸易利益综合考虑,如图2-2,A 点表示封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均衡点,相应的福利水平为U a 。现在该国可以按照世界市场价格P *进行贸易。

图2-2 来自交换的贸易利益和得自专业化分工的贸易利益

先假定该国不能改变其产出水平(即生产点固定在A),来自交换的贸易利益仍然可以通过贸易在E 点实现,从A 到E 的移动对应着无差异曲线从U a 移到U e 即表明这种来自交换的贸易利益。

现再假定该国可以改变其产出水平,例如按相同贸易条件移到Q 点,代表该国专业化于X 产品的产出增加,而此时的福利水平为高于E 点的C 点,从E 到C 的移动对应着无差异曲线从U e 移到U f 即表明这种得自专业化分工的贸易利益。

六、实际工资与贸易利益

先看工资与比较优势的关系。设Px 和Py 分别为产品X 和Y 的价格。在劳动作为惟一生产要素的模型中不存在利润,因为利润是资本要素的收入。因此,X 产品的每小时工资率w 等于1个工人在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价格),即:

X LX P W a = 或 LX

X X a P W = (2-4)

Y LY P W a = 或 LYX

Y Y a P W = (2-5) 当LY LX Y X a a P P //>时,意味着X 产品生产部门的工资率较高,人们更愿意在X 产品生产部门工作,从而劳动要素流向X 产品生产部门,本国也就专业化于X 产品的生产。反过来,当LY LX Y X a a P P //<时,Y 产品生产部门的工资率更高,人们更愿意在Y 产品生产部门工作,从而劳动要素流向Y 产品生产部门,本国也就专业化于Y 产品的生产。只有LY LX Y X a a P P //=时,两个行业的工资率相等,本国生产两种产品。

进一步来看两个国家(A 和B)的情况,表2-6列出了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生产的货币成本和以X 表示Y 的相对价格(同理还可以列出以Y 表示X 的相对价格):

在前面的例子中,A 国在X 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 国在Y 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这也可以通过生产的货币成本来反映这种比较优势,即A 国生产X 的货币成本小于B 国生产X 产品的货币成本,这也被称为出口条件(export condition)。[5]即:

B LX B A LX A a W a W ≤ (2-6) 类似地,如果B 国生产和出口Y ,则必定是:

B LX B A LX A a W a W ≥ (2-7)

由此,两国进行双向贸易(two-way trade)就须具备以下条件:

A LY

B LY B A A LX B LX a a W W a a ///≥≥ (2-8)

但是,两个国家都可以接受的相对工资是存在界限的,须受制于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以前面表2-5中的例子来看,A 国在X 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4倍于B 国,而在Y 产品生产上劳动生产率仅2倍于B 国,A 国的工资就必定只能介于相当于B 国的2倍至4倍之间。现在假定超出这一范围,设A 国的小时工资仅为B 国的1.5倍,即B 国为£4,A 国则为£6,那么X 的生产成本在A 国将为£6,在B 国则为£16;而Y 的生产成本在A 国为£12,在B 国为£16。在这种相对工资状况下,B 国无法在任何一种产品生产上与A 国竞争,两种产品都会集中到A 国生产,B 国会面临失业、贸易赤字等问题,结果必须降低工资,使两国的工资处于相差2倍至4倍之间,从而回到表2-5例子所表明的那种两国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状况。

再看实际工资与贸易利益的关系。在封闭经济中,一国(如A 国)的实际工资决定于其两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贸易后,基于比较优势,以出口产品表示的实际工资不变,而进口产品的成本降低了,比自己生产要更便宜了,因此以进口产品来衡量的实际工资就提高了。

[5] 丹尼斯·R.·阿普尔亚德、小艾尔佛雷德·J.·菲尔德:《国际经济学》(第四版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

社,2003,第36页。

假设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且A 国的比较优势在X ,以a L 代表劳动生产率,W X P 和W Y P 分别是X 、Y 产品的国际价格,A X P 和A Y P 分别是X 和Y 产品在A 国的价格,P W 、P A 表示X 和Y 产品在国际市场及A 国的相对价格。在贸易之前,所有部门名义工资水平均相同,且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价值:

LY A Y LX A X A a P a P W == (2-9)

实际工资水平为:

LX A X A a P W =,LY A

Y A a P W = (2-10) 或者说,实际工资水平等于边际产出(此时为劳动生产率)。

贸易后,名义工资水平LX W X A a P W =,因为A

X W X P P >,所以A 国相对X 、Y 的实际工资水平分别为: LX W X

A a P W = (2-11) LY LX LX LY LX A LX W W

Y LX W X W Y A a a a a a P a P P a P P W ==>== (2-12) 可以看出,贸易后A 国实际工资相对于X 未变,但相对于Y 则提高了。

表2-7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贸易前,美国工人一小时工资相当于1单位食物或0.5单位服装;欧洲工人一小时工资为1/3单位的食物或1/4单位的服装。美国国内服装和食物的价格比例是2:1,欧洲的服装和食物的价格比例是4:3。

假定进行自由贸易,贸易的价格比例会处于两地各自交换比例的界限之内(即2:1和4:3之间),假定是3:2。贸易前,美国工人购买1单位服装和1单位食物要花费3小时工资,欧洲工人要7小时工资。进行贸易后,美国工人购买1单位服装和1单位食物只要花费2.5小时工资,欧洲工人只要6.67小时工资。表明两地工人的实际工资都提高了。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考点解读】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4、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基础知识回顾】1生物膜静态模型的提出: ⑴19世纪末,欧尔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 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组成的。 ⑵20世纪初,科学家通过对红细胞膜成分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 和。192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面上铺展层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 ⑶20世纪40年代,有学者推测脂质两边各覆盖着。199年,罗伯特森在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三层结构,他结合其他学者的工作,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三层结构构成,中间的亮层是

分子,两边暗层是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的统一结构。 2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 ⑴20世纪60年代以后,很多科学家对罗伯特森的模型提出质疑:如果这样,细胞膜的复杂功能将难以实现,就连、这样的现象都不好解释。 ⑵后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全是全部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 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⑶1970年,科学家用绿色荧光燃料标记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红色荧光燃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研究细胞融合。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 ⑷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模型,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的,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蛋白质分子有的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的。 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细胞膜上的与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它有重要的功能。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作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有密切关系。除糖蛋白外,细胞表面还有。 重难热点归纳 *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有多种,较为流行的如“流动镶嵌模型”

2.计算机网络题目第二章-1

一、术语辨析 从给出的26个定义中挑出20个,并将标识定义的字幕填在对应术语前的空格位置。 1. C 语法 2. H 网络体系结构 3. W RFC 4. X SIOC 5. T IP 6. V UDP 7. Y IRTF 8. I OSI参考模型 9. M 帧 10. A 网络协议 11. P 传输层 12. Z InterNIC 13. B 语义 14. F 层次结构 15. N 网络层 16. Q 应用层 17. R OSI环境 18. S 主机-网络层 19. O 分组 20. U TCP A.为网络数据交换制定的通信规则、约定与标准。 B.解释控制信息每个部分的意义。 C.描述用户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 D.对时间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E.为一个特定的系统定制的一组协议。 F.处理计算机网络问题最基本的方法。 G.一个联网主机内相邻层之剑交换信息的连接点。 H.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 I.ISO/IEC7498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联的7层结构模型。 J.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 K.物理层的数据传输单元。 L.数据传输过程必须经过连接建立、连接维护与释放连接三个阶段。 M.数据链路层数据传输单元。 N.实现路由选择的层次。 O.网络层的数据传输单元。 P.实现可靠的端-端连接与数据传输服务的层次。 Q.实现应用程序之间通信过程控制的层次。 R.包括主机中从应用层到物理层的7层以及通信子网的结构。 S.TCP/IP残开模型中与OSI参数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相对应的层次。T.提供“尽力而为”的分组传输服务的协议。 U.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面向字节流服务的传输层协议。 V.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 W网络技术人员之间发布技术研究进展与标准的一类文档。 X.最权威的Internet全球协调与合作的国际化组织。 Y.致力于Internet协议、体系结构、应用程序及相关技术研究的组织。 Z.负责Internet域名注册和域名数据库管理的组织。 二.选择题 1.以下关于网络协议与协议要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协议表示网络功能是什么 B.语义表示是要做什么 C.语法表示要怎么做 D.时序表示做的顺序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一节就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得实例”所反映得生物膜对物质得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得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得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得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得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得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与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得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得主导地位与学生得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得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得历程,切身感受科学得魅力,保持强烈得探究科学得激情与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得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得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与方法得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得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得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阐述科学发展得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得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得推理与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得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得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得观点瞧待科学,树立辨证得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学说得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②生物膜得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得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得多媒体演示课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1、内容和地位 1.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2、学情分析 2.1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设计思路 3.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和地位】 1.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膜结构又是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 本节主要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 ①.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是一个很好的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 ②.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在头脑中构

建细胞膜的空间结构,理解和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这对于更好的理解下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很重要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③正确认识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具准备】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完整版)第二章网络体系结构自测试题(答案)

第二章网络体系结构自测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阶段,主要推行“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网络协议标准。 2.TCP/IP模型从底层向上分为4层,其分别是网络接口层、互连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 层。 https://www.sodocs.net/doc/d16548813.html,N使用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型和网状拓扑。 4.计算机网络通常被划分为_通信_子网和资源子网。 5.OSI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3 年提出的 6.网卡的作用之一是实现网卡与通信设备之间的连接。 7.OSI参考模型下层为上层提供有连接和无连接服务。 8.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将数字流转换为与传输通道相应格式(如帧)。 9.网卡的MAC地址中前6个十六机制数表示生产厂商标识符,后6个十六机制数 表示厂商分配的产品序号。 10.TCP协议工作在OSI模型的传输层,IP协议工作在OSI模型的网络层。 11.数据链路层的作用是提供点到点的可靠传输,包括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12.物理层的作用是定义网络硬件特性。 二、判断题 1.OSI参考模型从底层向上共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表示层、会 话层、应用层7个层次。(错) 2.数据通信系统的任务是:把源计算机欲发送的数据迅速地传输到目标计算机。(错) 3.UDP协议和TCP协议都处于TCP/IP模型的传输层,但UDP协议本身不具备差错控制 功能,它和IP协议一样,都是面向无连接服务的协议。(对) 4.交换机、网桥和路由器都可以连接多个网段,因此它们都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三层即 网络层。(错) 5.IP协议提供的基本功能是数据传输、寻址、数据报分段,因为它是面向无连接的服务, 所以它不具备在目的主机端重组数据报的功能。(错) 6.OSI模型是一个应用模型。(错) 7.数据帧的编码是为了保证数据的传输速度而进行的。(错) 8.帧中继技术中传输的是位流数据。(错) 9.任何一种网络传输媒体都可以用在局域网中。(对) 10.每一个数据帧的CRC都在最后。(对)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教学提纲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方正一中王秋菊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膜结构又是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③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学习做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生物膜结构的研究是立足于生物膜所具有的功能特点上开展的,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描述生物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到的作用;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如何体现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探索生物膜的结构的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教材在探索生物膜的结构的历程这一部分时采用提出疑问,根据实验观察依据提出假说并质疑或者证明假说是否成立的叙述方式,使学生在认识生物膜基本结构的同时,了解当时科学家在构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领悟观察、实验、推理、分析等科学方法在科学探索中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在学生了解了细胞的化学组成和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

的基础上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它是理解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基础,也是了解细胞代谢的基础。对以后章节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总结法,自习法,讲述法。 总体设计思路:在生物膜的结构探索历程中,主要有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研究;细胞膜中的组成物质的排列方式;蛋白质在细胞膜中的位置;细胞膜的流动性的探索。每个问题的探索基本涉及提出问题,实验和观察,提出假说,验证实验和得出结论五个步骤。教师提供实验事实,引发学生探索与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按以上五个步骤进行科学探索,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的能力、从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提炼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会总结出本节内容的重点,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如果让你用三种材料做细胞膜,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会选择哪种呢?用哪种材料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呢? 展示资料: 塑料袋:无毒、无味、无臭,符合食品包装卫生标准。聚乙烯薄膜,轻盈透明,具有防潮、抗氧、耐酸、耐碱、气密性一般,热封性优异等性能。 普通布:用麻、棉等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品的材料。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膜的柔变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2.有条件的话,使用微孔塑胶或利用激光给气球打上微孔都可以作为模型的细胞膜。使用透析袋也可以。如果制作临时使用的模型,利用猪或其他动物的膀胱做细胞膜是更加理想的材料。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已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问题〗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思考与讨论1”,教师提示。 〖提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 2.有必要。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和修正。 3.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问题(边问边讲述)〗2.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 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

第四章第二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 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地结构. 能力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中,实验技术地进步所起地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地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生物学辨证观点. 【重点、难点】 1.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2.生物膜地流动镶嵌模型学说地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地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地观点. 【知识链接】新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地是“简述生物膜系统地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地概念和功能”已安排在第3章第2节中,此外,在第3章第1节还讲述了细胞膜地功能. 本节是介绍生物膜地结构.本节内容地学习也为后续学习跨膜运输方式打下了基础. 【学习过程】 一、对生物膜结构地探索历程 ●基础知识 (一)从生理功能入手地科学探究 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地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地结论是. 2.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 膜地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___ 和 __________ . 3.资料三: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地红细胞地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 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地2倍.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明治”结构模型地提出 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地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地三层结构,大胆提出生物膜地模型: 所有地生物膜________.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又称三明治结构. 这一模型地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地观察,但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地许多生理功能.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5.资料五:随着新地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地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地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地. 6.资料六: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地细胞膜用不同地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地 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________. 7.资料七: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细胞膜结构地_____模型. ●典型例题 8. 【A级】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B.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地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地流动性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9. 【B级】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地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多糖

第四章第二节流动镶嵌模型

课题: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学习重、难点】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方法】学案导学、互助探究 【课前预学】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他提出膜是由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对生物膜的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和,并且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层. 3.1959年罗伯特提出了单位膜模型:生物膜都是由三层结构组成.这一模型将生物膜描述为三明治式的结构,不能解释生物膜的许多. 4.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蛋白质并不是在脂质表面,有的是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5.1970年科学家将人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刚融合时杂交细胞的一半发光,另一半发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说明. 6.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并且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蛋白质分子有的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7.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有细胞膜上的与结合城的糖蛋白,叫做.该物质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 【学习活动】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基础知识(一)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1.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欧文顿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二: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 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___ 和__________ 。 3.资料三:时间:1925年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的细胞膜中提取脂质(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发现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三明治”结构模型的提出 4.资料四:时间:二十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诞生,1959年,科学家用它观察细胞膜 人物: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大胆 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________ 。 他把生物膜描述为结构。又称三明治结构。 这一模型的直接证据来自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但这一模型解释不了膜的许多生理功能。 (三)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5.资料五:随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运用于生物膜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膜蛋白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 6.资料六:时间:1970年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 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____ ____ 。 7.资料七:时间:1972年人物: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结构的_____ 模型。 典型例题8.维生素D能比水溶性维生素更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作基本支架 B. 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程度地镶嵌着蛋白质 C.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9.细胞膜能被脂质溶剂和蛋白酶处理后溶解,由此推断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A.磷脂和多糖 B.磷脂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核酸 D.蛋白质和多糖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基础知识10.__________________ 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___________朝 向两侧,____________朝向内侧)且其具有 ___ 。(这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11.蛋白质有的_________ ____ 、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 、 有的__________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中。(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 ________ 。(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12.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 __ 与 __ 结含形成的 __ ,叫做 糖被。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_____ ___ 作用;糖被与 _____ 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13.除了糖蛋白之外,细胞膜表面还有_____ __ 和_______ 结合成的 ______ 。记忆节节清: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72年,桑格和 1925年:脂质为连续的两层尼克森提出:流动 1959年:三层结构,静态的统一结构镶嵌模型 1970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主设计人:秦铁军使用时间:审核: 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 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 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四、教具准备 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及实验图片 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五、教学策路 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说明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想象能力。同时他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 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 (2)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细胞膜的结构 2、难点: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的构建和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和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六、教学实施

第二章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习题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答案提示:首先将劳动投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然后应用与本章正文中一样的方法进行比较。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 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4 2 8 4 答案提示: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产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3.证明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答案提示:如果a x>b x,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a x/a y>b x/b 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当a y=b y或者a yb x可以推出a x/a y>b x/b y,但是,当a y>b y的时候,a x>b x不能保证。所以,即使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也未必具有比较优势。 4.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答案提示:略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答案提示: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角形。 (1) 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_生物_教学设计_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何一西北工业大学附中710072) 【教材版本】 本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第二节的内容。 【设计理念】 本节课采用“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提供实验验证”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及有关实验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受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和探索过程的艰辛。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1、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利用科学史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实验和结论,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现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在众多对细胞膜结构的假说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能较好地解释人们对细胞膜功能的认识,学生必须展开想象力,通过制作模型等,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实验证据,原有的观点还会不断受到质疑、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实验技术的进步推动科学的进步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本节内容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进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理解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惠州市小金口中学 王静仁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此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细胞的结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认识细胞器和细胞膜,对“膜”的概念也有了初步了解,为本节内容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本章第一节中讲解了“跨膜运输实例”,同学们从现象上初步认识膜的功能。本节内容可看做是对上节内容的延伸,呼应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原则,介绍生物膜的结构。同时又为后面更深入讲解生物膜运输功能奠定知识基础。 课文主要内容介绍了历代科学家如何抽丝剥茧,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发现,逐步修正对生物膜的认识,最终归纳得出“流动镶嵌模型”。科学家的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流动镶嵌模型描述了生物膜结构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2、理解科学家认识生物膜的思维推理过程 三、重点难点 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和生物膜的特点 难点:如何理解科学家的实验 四、教学策略 在本课教学中,突破地将教学重心推至科学家如何发现、认识生物膜的成分与结构的内容上。通过课堂演示实验等手段,以直观的感性认识呼应课文中科学家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实验的意图和逻辑推理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够从真实的实验中获取直接经验,深刻认识课文知识内涵。

胡萝卜素萃取 结论:膜由脂质组成 课文:不同物质穿膜实验 结论:膜中脂质分子为连续两层 课文:提取脂质分布为单 分子层实验 纸巾小魔术演示实验 结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结构构成 颜料溶液流动混 溶演示实验 课文: 电子显微镜观察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 修正 不足 生物膜是静止的观点 课文:不同颜色荧光标记 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构建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大多可以运动。 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 糖蛋白的分布和功能

工业控制网络技术第二章课后答案

第二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1、试述数据与信息的区别与联系,并对生活中的数据与信息进行举例。 答:信息是物质、事务、现象及属性、状态、关系标记的集合,可以采用数值、文字、图形、声音以及动画等进行描述;而数据是对信息的表达及加工。简单地说,数据时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是数据的内容。例如一个工厂每天的用电量是信息,而将一段时间的用电量信息组合在一起,变成表格就是数据了。 2、试比较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的优缺点。 答:并行传输的优点是传输速率高,但发送端与接受端之间有若干条线路,所以缺点是费用高,仅适用于近距离和高速率通信。串行传输的优点是收、发双方只需要一条传输信道,易于实现,成本低,但其缺点是传输速率低。 3、说明数据交换技术的类型并比较。 答: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有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三种类型。电路交换是一种直接的交换方式,传输延迟小,一旦线路建立,便不会发生冲突,其缺点是呼叫建立时间长、存在呼损、信道利用率低。报文交换属于存储交换,其特点是节点之间通信不需要专用通道,时延小,数据传输高效、可靠,但不适于交互式通信。分组交换技术是报文交换技术的改进。其工作原理与报文交换相同,能保证任何用户都不长时间独占某传输线路,减少了传输延迟,提供一定程度的差错检测和代码转换能力,因而非常适合于交互式通信。 4、网络的传输介质主要有哪些试按传输速度排列顺序。 答:网络的传输介质主要有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无线介质。按传输速度排列为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无线介质。 5、简述OSI 7层模型的结构和每一层的作用。 答:OSI 7层模型的结构每一层次向上一层提供服务,向下一层请求服务,每一层的功能相对独立,在相互通信的两台计算机的同一层间具有互相操作功能。第一层:物理层,其功能是与物理信道相连,起到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媒体之间的逻辑接口作用,提供建立、维护和释放物理连接的方法,实现在物理信道上进行比特流传输。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其功能是建立、维持和拆除链路连接,在相邻节点间建立链路,并对传输中可能出现的差错进行检错和纠错,以实现无差错地传输数据帧。第三层:网络层,其功能是为数据分组进行路由选择,并负责子网的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网络互联。第四层:传输层,其功能是为两个端系统的会话层之间建立一条传输连接,以实现无差错的传送报文,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端服务。第五层:会话层,其功能在两个应用程序之间建立会话功能,以正确的顺序收发数据,管理和控制各种形式的会话。第六层:表示层,其功能是以适当的方式表示信息以保证经过网络传输后其意义不发生改变。第七层:应用层,其功能是为应用软件提供服务和接口。 6、TCP/IP的体系结构是什么 答:TCP/IP采用了分层结构,分为四个层次,自底向上依次为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7、TCP/IP的应用层协议主要有哪些 答:TCP/IP将应用程序的数据传送给传输层,以便进行信息交换,其主要为各种应用程序提供使用协议,其中包含网际(Telent)协议、文件传输(FTP)协议、普通文件传输(TFTP)协议、简单邮件传输(SMTP)协议、域名服务(DNS)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网络文件系统(NFS)、路由信息协议(RIP)。8、简述OSI与TCP/IP参考模型的异同。 答:OSI与TCP/IP的参考模型的相似之处是,都采用了分层结构,并且在同层都确定了协议族的概念;以传输层为分界,其上层都希望有传输层提供端到端、与网络环境无关的传输服务;传输层以上的层都是传输服务的用户,这些用户以信息处理为主。OSI与TCP/IP的参考模型的不同之处是,在分层结构上有所不同;OSI参考模型先有分层模型,后有协议规范,其分层模型具有较好的通用性;TCP/IP参考模型是先有协议,后有模型,所以模型只适用于TCP/IP;多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要求不一样;在网络互联方面存在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