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体操发展史

体操发展史

体操发展史
体操发展史

自现代体操运动传入我国,体育专家和学者对体操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已作了不懈地努力

和探索。仅20 世纪的百年间,出版各类专著、编著和译作等达964 部之多

[1]

。但是研究学校体育中体操发展历史的却很少涉及。如:李世铭,韩毅编《青春和力量的旋律:谈谈新中国的体操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9 年),陈镇华,陆恩淳,李世铭著《中国体操运动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年)等仅是以竞技性体操运动为主要研究内容。因此了解学校体操运动发展历史更多的是从体育史、学校体育史以及教育理论研究等有关资料、文献之中查证。如: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主编《学校体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海南出版社,2000 年);王其慧、李宁编《中外体育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年);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匈牙利]拉斯烙·孔著,颜泸等译《体育运动全史》(中国体育史学会,1985 年);谷世权主编《中国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1981 年);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年);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年);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年);王华倬著《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等等。

另外,余广鑫,赵瑞娟《论新世纪体操的涵义》(湖北体育科技,2002 年第2 期);吕

树庭等《体操与体育——一个史学的视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4 年第 2 期);郑幸红等《体操运动的起源及健身功能的研究》(体育科学研究,2001 年第 3 期);吴润平《“体操”

词义刍议》(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 年第 1 期);白刚《中国近代体育史中的兵操、体操与体育》(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 年增刊);曾小武《中国近代学校兵操兴衰评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 年第2 期)等等,从多个方面,对体操和学校体操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作出的阐述,将使本研究能立足于此基点之上做进一步的探索。

由于我国针对国外体操发展尤其是学校体操方面的研究缺乏,像李佐惠《美国体操教育

史上的四次争论与启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年第 6 期)之类的论文很少见到,导致

该类研究在横向比较上的相对薄弱。2.5 近10 年我国学校体操的改革概况

查阅了1994 年至2004 年的国内体育类学术期刊,涉及体操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约872 篇。学校体操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2.5.1 中小学体育中的体操教学改革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体操内容和教学的改革已成为人们探索研究的重

要方面。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曹建民《中学男子体操教材多棱谈》(体育科学,1994 年第3 期);林春源等《西北地区中学体操开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6 年第4 期);吴晓红《试析江苏省中学体育课体操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湖北体育科技,

1997 年第4 期);彭庆文等《学校体操教改的理性思考》(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第2 期);汤群丰等《素质教育观下中学体操教学探讨》(福建体育科技,2000 年第 4 期);常言珍等《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内容的运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 年第1 期);陈新熙等《刍议学校体育中的“学校体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 年第2 期);张卫平《对华东三省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体育科研,2001 年第 1 期);王锦芳《学校体操教学的忧患与对策研究》(浙江师大学报,2001 年第六期);杜兆斌等《山东普通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之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年第1 期);张予南等《对体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冷与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 期);刘志明《学

校体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宁波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宋战兵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关体操教学内容的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2 期)等等。

纵观这些研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对体操教学内容的讨论,认为目前的一些体操内容已不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形势,

需要进行筛选和技术改造;

⑵对体操健身价值的讨论,认为体操在增强学生体质、调节身心等多方面具有独特和

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学生的形体改善,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的提高以及优雅姿态的培养等具有突出的功能;

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讨论,认为教师在体操教学中,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因材施教,

还是教师的示范能力、保护和帮助能力等方面亟待提高;

⑷对学校体育设施的讨论,认为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体操教学的要求,农

村中小学尤为突出;

⑸对学校体操开展的影响因素的讨论,认为有社会学因素(如独生子女等),也有学制

问题(如达标影响、应试教育模式等),还有体操教学模式的制约等等。

2.5.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培养学校体育教师的“母机”,对中小学的体育改革具有敏感性。各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无论是在师资培养方向、教育管理,还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一直是积极探索、不断改革。目前在体操教学改革中已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8

内容涉及有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如:黄兆辉等《关于高师体育系体操课教学内容及体系改革的思考》(体育学刊,1997 年第4 期);陈俊钦《我国体育院系体操必修课程教改现状与发展趋势》(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 年第 2 期);陶新等《体育院系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改革探讨》(体育与科学,1997 年第 6 期);高雅玲等《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整体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体育学刊,1997 年第 4 期);吴维铭等《体操大单元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体育科研,1997 年第2 期);陈锡尧等《对当前我国体育学院体操课程存在若干问题的探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 年第 2 期);李永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系统结构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 年第5 期);张涵劲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年第2 期);冯张昌《从学校体育的变革探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

教学的改革》(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 3 期);蒋世玉等《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年第2 期);沈芝萍《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新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闫虹等《探讨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改革思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年第4 期);沈芝萍《普通高校体操普修课程指导思想的探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年第5 期)等等。

另外,由于对教材的功能的新认识,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材的改革也引起了高度

的重视,如:赵虹等《关于体育院校体操教材建设的思考》(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8 年第2 期);陈显松《体操必修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 年第4 期);王

伯华《关于建国以来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材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 年第 3 期);吴维铭《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体操”教材整体框架设计》(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年第6 期)等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综观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⑴对学校体育中的体操属于教育领域的讨论,并认为应围绕培养目标确定体操教学内

容和模式;

⑵根据目前大量削减体操教学课时的实际,对如何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的讨论;

⑶体操教学中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体操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等问题的讨论;

⑷体操教材的改革,体操教材内容体系的研究等。

2.5.3 体操教学改革研究中的现存问题

⑴对体操本质和基本理论的认识仍较为模糊,对学校体育中体操的非竞技性和所属教

育范畴这一前提认识不清,在许多研究中把学校体育中的器械体操归为竞技体操。

⑵在中小学的体操教学改革中,对新形势下《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

偏差和不足,存在着以经验判断现象,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从性。

⑶有关体操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及影响的研究很少;学校体操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

的发展,研究深度有待提高。

⑷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的体操教学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存在着脱节现象,缺乏与中小

学体育改革现状的沟通联系,研究大多由上而下,如从培养目标去推理体操教学改革等,研究带有一定的偏面性。

⑸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学模式创新不够,方法不多。

⑹有关中小学体育和体育教育专业中体操内容的改革,只是围绕一些简单动作的数量

的增减变化上,缺乏对动作的改造和创新研究。4.1 体操概念与分类

4.1.1 现实中有关对“体操”的困惑与争议

在现代体育领域,几乎人人都知道“体操”,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个曾经是体育代

名词的“体操”,现今被人们理解得越来越狭窄和局限了,简直成了竞技体操的代名词了。笔者在实地观摩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时曾对一些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从中反映的现象列举如下。

场景:某中学女体育教师进行健美操教学后课间休息。

笔者问:你们学校体操教学开展的情况怎么样?

教师答:我们学校基本上不上体操的内容了,因为一是动作有难度,危险性大;二是

现有场地器械也不利于我们开展体操内容的教学。

笔者无语。

场景:某中学体育教研室中与两位不同中学的体育教研室主任交谈

笔者问:你们对学校开展体操教学有什么看法?

主任答:我们学校从领导到我们教师都不太赞同在体育课堂中开展体操内容的教学,

学校强调“安全”是第一位的。

笔者问:那你们在体育课中做不做操,练不练队列呢?

主任答:那肯定有的。哎,想想体育课中应该是有体操教学内容的。

以上情况在走访中经常可以看到和听到,教师们一面抱怨体操难以在学校中开展,却

又对学校中日常开展的体操活动熟视无睹,反映出人们对体操的理解还存在着明显的偏见。从文献资料来看,有关体操概念理论,在旧中国的文献中没有相应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对体操的定义与分类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下列表格中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有关体操概念的定义(见表4-1-1、表4-1-2)。

表4-1-1 高校体操教材版本可对体操概念的定义

体操教材版本体操概念

61 年体院版没有定义

79 年体院版体操运动一般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正确完成各种类型的不同

难度的练习,并要求有一定艺术性,借以实现体操目的任务的一种手段。

85 年体院版体操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通过徒手、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进行

各种身体操练,完成各种类型和不同难度的、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单个动作

或成套动作,借以实现体育任务的一种手段。

87 年高教版体操是以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各种身体练习,并且有一定艺术

性的体育项目。

95 年高教版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完成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单个或成套

动作,并且有一定艺术要求的体育项目。

2000 年高教版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或成套动作,充分表现人体控制能力,具有一定艺术要求的体育

运动项目。

2005 年高教版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或成套动作,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表现人的控制能力,并具有一

定艺术要求的体育项目。

表4-1-2 其它书籍中对体操概念的定义

书名编写者出版时间体操相关定义

体操

(体育院校函

授)

蒋一鹏1996 年

一种以人为的方式,根据人体生理条件,通过徒手、

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完成各种类型的不同难度的

练习,并要求有一定艺术性,借以实现体育任务的

一种手段。

体操大辞典曲世奎1999 年

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

进行的各种身体操练,完成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各种

难度动作而实现体育任务的一种手段。

体育大辞典

陈安槐

陈荫生

2000 年

人类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并对人体姿态和造型有特

定要求的一种身体练习。

体育基本理论

教程

周西宽2004 年

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各种不

同难度动作的身体练习。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1982 年

徒手或借助于器械进行各种身体操练的一类体育

项目。

有关“体操”概念的研究还零星地散见在一些体育类期刊上,如吴润平撰文《“体操”

词义刍议》中对体操的定义是:“体操是体育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身体操练的

理论与方法体系,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性,通过徒手、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进行各种身体操练,完成各种类型和不同难度的、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借以实现体育目的的一种手段。”

[1]

。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体操的定义是:“体操”是体育运动

项目,徒手或借助于某些器械进行各种动作操练或表演

[2]

等。

以上对体操的定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操的本质和特征,但是在科学界定上仍

有商榷之处。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如,曹恒海认为:“概念表述也不够准确,内涵含糊、外延庞大,不但没有把现有的体操内容的共性找出来,也没有抓住体操的实质精髓部分而同其它运动项目完全区别开来”

[1]

。吴润平也指出:“有关体操一词的词义到目前

为止所有的教学参考资料和教科书都缺乏一个较为完整的解释”

[2]

等。因此,对体操概念

的探索仍需要进一步深入,4.1.2 对“体操”认识混乱的原因探析

对“体操”不同理解和解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体操发展变化的因素,又有

传入我国后受时代变迁和不同文化、教育、体育思想的影响,还有体育工作者对体操理论的研究深度不够、创新不足等。

4.1.2.1 古希腊“体操”形成时内容的宽泛性以及人们长期与“体育”混用

国际上“体操”一词产生于公元前 6 至前 5 世纪,当时希腊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1]

。希腊

语称体操为Gymnastike,它是由Gymnos(裸体)和techne(技术)组合而成的,意味着裸体

训练身体的技术,即是在身体训练意图下有意识进行的运动方法。由于是裸体进行的操练,故被称作体操。而后,德文的Gymnastike(体操)、俄文的ΓИMHACΓИKA(体操)、现代

英语的Gymnastics(体操)以及日语的体操和中文的体操等,其意均是由希腊语Gymnastike 演化而来的

[2]

在古希腊的一些文献中,“体操”与“竞技”是作为并列的两个概念使用的

[3]

。后来出

现了一些国家把“体操”和“体育”混用现象。如德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先驱古茨穆斯

(J.C.F.Guths,Muths,1759~1839)于1793 年出版的《青年的体操》一书中,也使用“体育”和“属于教育的身体练习”这样一些用语

[4]

。强调了“对人来说是唯一的,最有价值的教育

体操”。

由此对“体操”的认识从古希腊直至近代,它实际是体育的代名词,即使在“体育”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歌剧的发展史

吴勇辉 09401240124 电气本0901 歌剧的发展史 歌剧是音乐、戏剧、诗歌、舞台美术、舞蹈等交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舞台表演艺术,也是声乐艺术中难度最大,最具艺术魅力的重要艺术形式。 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是著名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1597年,诗人努尼里奇,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根据神话故事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内》可惜早已失传,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所写的《犹里狄茜》是西方公认的第一部西洋歌剧,开创了歌剧的新纪元。到17世纪上半叶(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立,名叫“圣卡西阿诺歌剧院”,标志着歌剧已开始走向平民百姓,加之这时的歌剧在创作上的发展与创新、使歌剧从简单的叙述形式改变为戏剧性形式,从而使歌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到17世纪末,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了几位划时代的大音乐家,其中包括意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国的拉穆和德国的巴赫与亨德尔。当时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斯卡拉蒂,他一生写了115部歌剧,确定了歌剧咏叹调的ABA基本形式,并在A段反复时加上装饰音及华彩段,极大地发展了人声的歌唱艺术,丰富了歌唱的表现力,推动了歌唱技术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只顾炫耀技巧的不良风气,当时歌剧舞台上活跃着阉人歌唱家,人们挑选出一些音色优美的男孩,给他们施行阉割手术,使他们在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时,保存了男子的力度;另一种不良现象是,剧院为了吸引观众,引进某些与剧情关系不大的奇特情景,豪华的布置或盛大的场面,这样做削弱了歌剧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的表达,使歌剧的整体性与艺术性有所下降。 格鲁克是歌剧史上的改革者,他提倡音乐服从戏剧的效果,主张歌剧的戏剧性和音乐性的完美统一,反对故弄玄虚的浮夸做法,主张除掉那些同戏剧和台词无关的装饰音乐。同时,格鲁克还提倡用本国语言创作,以发展各国歌剧,他的改革使歌剧通向了意大利浪漫主义的道路。 罗西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锋,他创作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杰作,标志着意大利歌剧步入成熟期,与他同样有名望的作曲家有多尼采蒂、贝里尼等,他们作品的特点是演唱者不仅需要有高超的声乐技巧,而且音乐旋律也优美迷人,把歌剧艺术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迄今为止,演唱难度最大的歌剧基本上都出自这三位作曲家之手,人们还常把这一时期的歌剧称为歌剧的美声时期。 在这三位作曲家之后,意大利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要数威尔弟,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几乎全部都是艺术精品,如《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阿依达》、《奥塞罗》等,至今仍为世界各大顶尖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

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比奇集团发展历程 2004年4月份,第一家中美合资比奇洁具公司注册成立; 2005年9月份,成立杭州博杰卫浴有限公司 2005年10月份成立比奇进出口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份成立比奇电梯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份与杭州创新科技公司签合同,创建了“中国卫浴网”。 2006年年终春节团拜会上,总经理倪文校先生提出公司要实现集团化管理。在管理上要从“人管人”过渡到“制度管人”,最终实现“文化管人”的内部管理目标。 2006年11月份,成立浙江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 2007年的12月份,成立了比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07年的12月份,成立了浙江比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比奇旗下的各家子公司实行集团化管理。 2007年的12月份在长兴县泗安镇买下了绍兴振宇箱包厂,用以建造比奇酒店。 2007年的10月份与杭州双峰电子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实现了对双峰电子的控股,使杭州双峰电子有限公司成为比奇旗下的子公司。 2007年年底,制订出集团公司四年发展规划: 1、实现工业和置业年产值达到"双十亿"目标。 2、管理水平达到上市公司的标准。 3、集团公司所经营的项目中,要有一个板块上市。 2008年7月份,成立长兴比奇假日酒店 2008年11月,完成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建设,十二月份举行了开工典礼,开始投入生产。

2008年12月,安徽农业科技公司的办公区、宿舍区、围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 2009年7月,比奇集团收购黄石章畈温泉休闲服务有限公司,使该公司成为比奇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持续近两年的黄石温泉开发项目的谈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正式进入了项目规划与实施阶段。 2009年7月,杭州比奇实业有限公司成立,由浙江比奇控股集团和塞舌尔共和国的拓尔美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一期工程占地23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预计2010年年底建成投产。借助外方的技术优势生产各类新型低耗节能智能电梯,抢占国内外中高档电梯市场。 2009年9月,比奇集团在河南信阳的房产开发项目开工建设。2010年5月正式开盘对外出售。 2010年1月,比奇集团在湖北黄石章畈的温泉度假村项目奠基。 2010年1月7日,比奇集团与罗马尼亚大运河进出口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入股罗马尼亚大运河公司,并代理该公司在中国境内的部分进出口贸易。 2010年9月25日,湖北黄石黄金山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成立。该项目预计投资18亿元。由一座五星级温泉酒店和温泉小镇、大型水上娱乐园,高级温泉会所,温泉主题公园和休闲旅游地产等项目组成。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具魅力的温泉景区,也将成为华中地区最令人向往的五星级休闲住宅区。

烧伤外科病历实用模板

第二十三节烧伤外科病历 一、烧伤外科病历书写要求 (一)病史同普通外科病历,但须注意下列各项: 1.询问烧伤的时间、原因、经过、受伤时环境、衣着、灭方方法,有无其他外伤及中毒,确定有无休克、吸入性损伤,了解转送工具与路途、时间等,电烧伤患者注意询问电压、电流接触部位,现场抢救情况及当时有无昏迷等。 2.注意来院前及到达急诊室期间的病中我及其处理,包括输液、用药、创面处理、全身情况与尿量等。 3.对意外事件,自杀或被杀经过详情与病情有关者,应如实记载,不加主观评论与揣测。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同普通外科。 2.烧伤外科情况着重描写烧伤部位、面积、深度(注意烧伤部位的颜色、水疱的大小、创面基底的颜色及伴同的表现)。烧伤面积的估计,应依创面所占全身体表面积的百分率计算,是否有环状焦痂,肢(指、趾)端循环情况,创面渗出及伴有的症状,如呼吸道烧伤。如来院时创面已感染,应记录创面感染情况。如系电烧伤,应记录电流出、入口。 (三)检验及其他检查除常规检查外,应根据烧伤轻重,酌情检查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液生化、尿电解质、尿素氮及创面细菌培养等。对外院转入的患者,应加血培养。酌情施行心电图及X线检查。 鉴于烧伤事故发生时,入院伤员较我,故入院记录大多采用表格式。 (许丰勋) 二、烧伤外科病历示范 烧伤入院记录 门诊号911005 床号2住院号100521 病史

烧伤原因火焰接触时间10min(短暂)伤后至入院时间2h 入院前经过在家中油漆家具时,不慎香蕉水着火,家具、衣服燃烧。周围邻居发现后用水灭火,约10分钟后被人救出,当时神志清楚,被人用床单包裹后用救护车送至东方医院。 入院前处置在东方医院静脉注射平衡盐液500ml,肌注TAT1500U,哌替啶50mg。创面清创包扎好用救护车送来本院。 过去病史平素体健。14岁时患过“痢疾”,服用氯霉素治愈,未再复发。1979年曾预防接种五联制剂三次。生于江苏南通。父、母、妻体健。 体格检查 体温37.8℃,脉搏100/min,呼吸20/min,血压11.6/9kPa(88/70mmHg)。 体重58kg。 一般情况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表情痛苦,不断呻吟。四肢冰冷,发声不嘶哑。 头面部头部头皮无烧伤,面部红肿,大小不等散在水疱。角膜透明、光滑。结膜无水肿。鼻毛烧焦。口腔粘膜无水肿。耳部无烧伤。 胸部胸部皮肤呈黄褐色,小部分呈灰白色,痂下可见粗大血管网,表面潮湿,无弹性。呼吸运动自如,无窘迫感。心界叩诊正常。心律剂,各瓣音区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 腹部右肋下皮肤呈灰白色。痛觉迟钝。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触诊不肿大。肠鸣音3~5/min。 脊柱及四肢无畸形。上肢呈黄褐色,部分焦痂 外阴及肛门无特殊发现 其他损伤无 损伤情况及损伤面积见附图 检验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149g/L,白细胞计数28×109/L(28000),中性93%,淋巴7%,出血时间1min,血凝时间2in,血小板计数95×109/L 尿常规比重1.020,蛋白,尿糖+++,红细胞2~4/HP,白细胞0~1/HP。

从图片看可口可乐广告的百年发展史

可口可乐的百年变装史 100多年前,美国药剂师彭伯顿调配 出一种作为头痛速效药的糖浆,希望招徕 顾客。大家却愿意把它当作热天的清凉饮 料来喝。就产生了至今经久不衰、风靡全 球的可口可乐。“可口可乐”公司创立于 1892年,百年经营中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球有目共睹。 可口可乐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 几个大的部分: 一、1892年到1923年,可口可乐公 司的初步发展和逐渐成熟。 二、192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 可口可乐公司谋求全球化发展的 初始阶段。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可口可 乐公司在全球高速发展阶段。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是可口 可乐公司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阶段。 早期的广告是直接用来宣传,推销产 品,并集中介绍产品的使用功能。可口可 乐在这个时候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的是 更多的人去尝试喝可口可乐,比如那时候 的广告语中就能看出:保持和恢复你的体 力,无论你到那里,你都回发现可口可 乐(1905年的广告语);口渴时的享 受(1923年的广告语)。“口渴时的享受”, 这是直接向消费者在推销产品,也说明此 产品的使用功能是:解渴!这是当时可口 广告的诉求点。

(早期的可口可乐瓶) 在最开始,可口可乐瓶身采用的是当时市 面上通用的直筒形瓶,然后贴上纸质的商品标 签。但因为多数零售商把这种饮料与其他饮料 瓶放在一起卖,寻找可口可乐不是很容易,而 且标签很容易脱落。把商标信息刻在瓶身上也 无法突出可口可乐的与众不同。 (可口可乐的曲线瓶) 鉴于上面的缺点,可口可乐公司在20 世纪初以600万美元买下经典可乐瓶身的专 利。这一新的瓶身标识以亭亭玉立女子之形 而造,样式美观独特,再一次成为可口可乐 的品牌标识。 人们会自动的联想到这个能指分别代 表的所指含义和所指事物。 (1921年出现六连装的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的广告,不仅仅是它的平面广告的 本身,它产品的包装也会成为一种广告形式这种 六连装的可口可乐,不仅仅增加了销售量,而且 也在传达了一个信息:家庭主妇们都可以轻松地 把可口带回家,用来招待客人了。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三星集团发展史

美国博客回顾三星发展史:最初为食品出口商 2013年02月11日08:49 新浪科技微博我有话说(232人参与) 导语: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周日刊文称,过去1年半中,三星成为了科技行业最具权势、认可度最高的公司之一。业内人士甚至认为,三星能够与最重要的科技公司苹果、Facebook、微软、亚马逊和谷歌相提并论。那么,作为一家生产各类电子产品的公司,三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Business Insider为此回顾了三星的发展史。 以下为文章全文: 1.李秉哲于1938年在韩国大邱创立了三星。该公司最初是韩国一家食品出口商,向中国出口鱼干和面粉等商品。 2.三星于50年代至60年代开始涉足其他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和纺织。 3.三星电子创立于1969年。该公司最初生产电视机。三星的首款黑白电视机于1970年面市销售。 4.三星于70年代进入更多领域,包括石化。此外,三星也开始生产洗衣机、电冰箱和微波炉。

5.三星于80年代开始进一步关注电子行业。该公司开始生产彩电、个人电脑、视频摄录机和录音机。与此同时,三星开始向北美市场出口更多商品。 6.1989年,三星与英国石油(BP)合作,成立三星BP化学。该公司在韩国销售化工产品。 7.90年代初期至中期,三星开始生产用于个人电脑的内存及硬盘。目前,这仍是三星的一项重要业务。 8.1995年,三星推出了第一款手机,但无法正常工作。有报道称,三星董事长李健熙当时前往了生产这款手机的工厂,并将所有产品焚毁。 9.在最初的失败之后,三星于90年代末开始更认真地对待手机业务。1999年,三星发布第一款支持连接至互联网的手机。手机最终成为了三星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 10.90年代末,三星在电视机领域取得了更多进展。1998年,三星发明了全球首款能够量产的数字电视。1999年,三星推出了完整的数字电视产品线。 11.三星于21世纪初开始生产高清电视机。该公司随后开始生产蓝光播放器和其他家庭影院设备。目前,三星拥有市面上最好的高清电视机产品。

烧伤治疗进展的回顾与展望(一)

烧伤治疗进展的回顾与展望(一) 一、概述 烧伤治疗学是外科学一个较年轻的分支,它是研究和治疗由于热力、化学物质、光、电以及放射线等对人体皮肤或粘膜及其深部组织,如肌肉、骨、关节甚至内脏器官损害的一门临床学科。因为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一旦遭到严重烧伤,就会使其重要的保护身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受到破坏或丧失,并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产生全身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免疫、代谢等一系列复杂改变,可造成全身各个内脏和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代谢和形态上的变化,从而引起烧伤病人出现诸如休克、感染、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证。所以说严重烧伤不单纯是一种局部的损伤,而是一种全身性疾患。 烧伤无论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都是常见创伤,一般以热力烧伤(包括热液,如水、汤、油等、蒸气、高温气体、火焰、炽热金属或塑料液体和固体,如钢水、钢锭或高温塑料等)为主。随着现代工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化学和电子烧伤亦呈增多的趋势。在森林火灾、易燃易爆物燃烧爆炸、公共场所失火及现代战争均可造成成批的伤员。据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报告,该所1986~1990年烧伤门诊数和住院病人数推算,每年百万人中约有5000~10000人烧伤。战争时期烧伤发生率则更高。 烧伤的严重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1.烧伤面积。2.烧伤深度。3.烧伤部位。4.烧伤原因。5.病人年龄。6.病人体质状况。7.有无合并伤(如呼吸道损伤)或中毒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烧伤面积和深度,当然,这几种因素又相互有关联和影响,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全面予以考虑和处置。 烧伤面积的估计是指烧伤范围占全身体表面积的百分数,我国一般采用经实测中国人体表面积而建立的“中国新九分法”来表示。烧伤深度的分类方法则较多,我国传统惯用“三度四分法”;烧伤湿性疗法(MEBT)倡用“三度六分法”。同时为了便于成批伤员的收容、组织抢救、及组织人力、物力的安排,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以及有无合并伤等情况,我国也制定了烧伤严重程度的中国分类法,即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度四类。 烧伤局部组织的病理变化,按局部损伤程度的不同层次,将其划分为类似同心园状的三个区带,即:1.中心为凝固坏死带;2.周围为毛细血管淤滞带。3.外围为充血带。其中淤滞带代表部分组织损伤,属“间生态”状态,充血带和淤滞带组织的主要改变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扩张;血流缓慢和容易发生微血管拴塞;使局部组织缺氧并造成对全身的影响,因此,如何阻止和改善淤滞带和充血带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对全身的影响,使其尽快的恢复并达到生理的修复状态,而不是向更深或更坏的病理变化发展,对淤滞带而言是十分关键的问题。从这种认识出发,烧伤的局部处理除了要重视防治感染外,重视对淤滞带病理变化的防治,并使之达到尽快的恢复和生理愈合,才能有利于对烧伤损害的防治。 烧伤引起的一系列全身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就整个烧伤的临床过程而言,表现为以烧伤的组织损害为一方,机体的防御和修复为另一方,形成了贯穿烧伤整个病程始终的矛盾。对烧伤临床的过程大致分为四期:1.体液渗出期(又称烧伤休克期或复苏期)。2.急性感染期。3.修复期。4.康复期。事实上,以上四个时期的划分是相对的,并不能完全截然分开。分期的目的在于掌握烧伤病程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利于处理各期的主要矛盾和并发症和增加临床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以指导临床工作的展开。 二、进展的回顾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治疗和研究,历史悠久,早在公元三世纪,晋代葛洪〈肘后方〉(公元341年)和晋末〈刘涓子鬼遗方〉(公元483年)中,已有治疗水火烫伤的记载,所用药物及治则,特别是内外兼治、辩证施治的观念,迄今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几千年来,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医学哲学思想和医学体系。西方出现有关烧伤的文献为《烧伤外科病理和治疗手册》(Billroth1878),经过百多年来的发展,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烧伤休克,感染,创面

塑料百年发展史

塑料百年發展史 伦敦科学博物馆5月22日开始的纪念合成塑料问世百年的展览取名为“可塑性”。早在1926年3月,美国《塑料》杂志对塑料也这样定义:“一种物质的性质,使它可以形成任何想要的形状,而不像非塑性物质那样需要切凿。” 其实伦敦科学博物馆早在1934年就举办过盛况空前的塑料展,展品中甚至有一个完全用塑料建成,并摆满了塑料用品的房间。 2007年的展览呈现了400件经典塑料制品,既有1938年用酚醛塑料制成的棺材、塑料外壳的Ekco收音机、装饰艺术风格的壁钟、精致的烟盒,也有60年代的聚氯乙烯雨衣和靴子、1968年荷兰建筑师马蒂?祖诺伦设计的太空风格“未来住房”,还有聚亚安酯制成的2006年世界杯足球、极轻的高弹性滑雪服、可生物降解的汽车,以及能制作三维塑料模型的打印机。 科学博物馆馆长苏珊?莫斯曼说:“塑料的故事是过去百年材料世界的核心线索之一。有了塑料,才有消费革命,收音机、电视、计算机、合成纤维、一次性用具才得以大量生产。” 塑料时代的开始 第一种完全合成的塑料出自美籍比利时人列奥?亨德里克?贝克兰,100年前的1907年7月14日,他注册了酚醛塑料的专利。 贝克兰是鞋匠和女仆的儿子,1863年生于比利时根特。1884年,21岁的贝克兰获得根特大学博士学位,24岁时就成为比利时布鲁日高等师范学院的物理和化学教授。1889年,刚刚娶了大学导师的女儿,贝克兰又获得一笔旅行奖学金,到美国从事化学研究。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查尔斯?钱德勒教授鼓励下,贝克兰留在美国,为纽约一家摄影供应商工作。这使他几年后发明了Velox照相纸,这种相纸可以在灯光下而不是必须在阳光下才能显影。1893年,贝克兰辞职创办了Nepera化学公司。 在新产品冲击下,摄影器材商伊士曼?柯达吃不消了。1898年,经过两次谈判,柯达方以75万美元(相当于现在150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Velox照相纸的专利权。不过柯达很快发现配方不灵,贝克兰的回答是:这很正常,发明家在专利文件里都会省略一两步,以防被侵权使用。柯达被告知:他们买的是专利,但不是全部知识。又付了10万美元,柯达方知秘密在一种溶液里。

齐文化发展简史精编

齐文化发展简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齐文化发展简史 所谓齐文化,也就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齐文化存在的时间,一般是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结束。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时间可上溯至距今8000多年的东夷文化时期;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可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止。 齐文化存在的空间,主要以春秋后期时的齐国疆域为主要范围,包括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 齐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别具一格,特点明显。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在地理环境上,齐文化是半岛濒海型文化(非完全海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齐文化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文化(非完全的工商经济文化);在政治思想领域内,齐文化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兼容式政治文化(非纯爱民、法制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 综上所述,齐文化是一种崇尚改革开放、追求务实创新、主张以智取胜的先进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两周时期的齐国,与古希腊大致处于同一阶段,她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古代世界东西方两颗璀璨的明珠。而八百年齐国故都临淄,作为齐文化发祥地和中心,更是久负盛名。周至汉时期,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为中国最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手工业科技中心和海盐、丝绸贸易最大集散地,有“东方古罗马”的美誉。 齐文化的源头——东夷文化 东夷,指活动在夏、商、周统治中心以东的东方部族。其活动范围包括今天山东全省、河北省东部、河南省东部、江苏省北部等地区。东夷族同华夏族一样,也有高度发达的文明。40万年以前的沂

意大利歌剧发展史1

浅析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摘要自17世纪初,意大利歌剧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意大利歌剧从产生到辉煌的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期间,作曲家的辛勤创作是重要的,也是不可忽视的,也可以说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作曲家和作品的历史。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发展阶段;作曲家;作品 16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潮,在17 世纪继续发展,这一时期,人们对于传统复调音乐的厌倦以及对复兴古希腊艺术的发展的渴望,直接促进了歌剧这种以主调音乐为主的音乐体裁的诞生。 歌剧是一种将音乐、文学、舞蹈、戏剧和美术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以及16世纪末的牧歌喜剧。歌剧在意大利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意大利歌剧的诞生 1600年,歌剧最早诞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一群爱好研究古艺术的人常在巴尔第伯爵家聚会,讨论音乐问题,并试图复兴古希腊音乐。他们试图要综合音乐与戏剧,加强音乐感染力,并决心向复调音乐宣战,认为复调音乐歪曲了歌词,主张应以单音音乐加乐器伴奏。1597年,佩里根据诗人李努基尼的剧本,写出第一步歌剧《达芙妮》,可惜此歌剧现已失传。1600年俩个人再次合作,完成《优丽狄茜》,大获成功。之后,佛罗伦萨的歌剧逐渐影响到罗马、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并逐渐出现了罗马乐派、威尼斯乐派和那不勒斯乐派。 这一时期威尼斯乐派的蒙特威尔第是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是早起歌剧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另一位重要的作曲家是那不

勒斯乐派的A·斯卡拉第,创造了快—慢—快的结构形式,成为近代交响乐的先声。 在此之后,意大利歌剧的戏剧性越来越弱,注重发展炫耀技巧的咏叹调和华丽的舞台装饰,趋向娱乐性。 二、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一)意大利正歌剧改革 18 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在欧洲广泛流行,但是它的表演形式日趋呆板,歌剧中演员过分的炫耀技巧,从而破坏了戏剧的连贯性,与启蒙时代的艺术原则大相径庭,为了追求理性和真实的自然风格,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格鲁克提出改革的主张,把矛头直接指向意大利正歌剧。 格鲁克改革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没得原则。”他在歌剧中删去咏叹调中华丽的炫技短,追求朴实无华的真情表达,突出宣叙调的重要地位,加强旋律性,废除数字低音,取而代之的是各声部的明确记谱,他的代表作有《奥菲欧与优丽狄茜》、《阿尔采斯特》等。 格鲁克的改革对18世纪法国歌剧乃至整个欧洲的歌剧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意大利喜歌剧的出现 18世纪20年代,正当意大利喜歌剧处于停止衰退之时欧洲各国出现了带有轻松喜剧风格的新型歌剧,喜歌剧的出现给歌剧体裁注入了生动活泼的新鲜血液。 意大利喜歌剧是在正歌剧的幕见间剧的基础上产生的,主题多为现实性的,多取材于市民农民的生活音乐生动富有活力强调舞台的正式表演,因此广受欢迎。第一部喜歌剧是佩格莱西的《女朴作夫人》,其后还有皮契尼的《好姑娘》,帕伊谢罗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等。 意大利喜歌剧一直保持它轻松戏虐的风格,在其后莫扎特的歌剧里的到继承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简称中影集团、CFGC,是中国大陆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是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 1999年成立的中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端,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以下我们将从中影集团的发展概况,发展过程中所贯彻的战略,发展规模,以及它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走向来展示中影集团的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发展概况: 中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作、生产、发行都各管各的,没有内在的关联导致唯有及时理顺内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势必要成为中影集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中影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凤凰涅盘,专攻不同领域的8家单位合并以后通过优势互补,表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掌控能力。同时在牢牢控股的前提下,大胆吸纳来自海内外的投资与先进管理优势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进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当务之急。中影集团通过发行债券,成为中国第一家发行企业债券的文化企业。并在2008年提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国内电影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中影集团成立以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了资源统一开发,人事、财务统一管理。形成了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境内外合拍影片管理、协调和服务,院线经营管理,数字制作,数字影院的建设与管理,洗印加工,影片进出口,电影器材营销,后电影开发,光盘生产,媒体运营,广告,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等主业突出、多种产业门类共同发展的链条式经营模式。目前,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2011年5月13日,入选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 近年来,中影集团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规模、经营实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以其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相继与中外多个知名公司合作。中影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推进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提

外科学的发展史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09-12 17:33:00 ] 作者:唐汉钧编辑:studa20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 [摘要]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如何发展中医外科学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几千年来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中医药遗产,是我们今天发展中医药、拓展中医药的“源头活水”。秉承传统、开拓创新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重视历代文献发掘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先继承好中医外科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理论,然后才能发展创新,使中医外科学在新世纪达到崭新境界。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 医学史;医学,中国传统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a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ABSTRACT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medicine, how to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s a question. The tremendous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the springhead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CM. Succession and innovation is an eternal subj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In order to improve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we should explore traditional medical litera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theor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urgery. KEY WORDS surgery,TCM; medicine, histo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一支,它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发人深思,笔者在总结中医外科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医外科学发展的思路,供同道共勉。 1 秉承传统是发展创新的基础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历代著作浩如烟海,凡痈疽疖疔、瘿瘤瘰疬、诸毒虫伤、疮疥痘疹、疳癣疣痣,以及痔漏诸疾,均有论述。据不全统计历代外科学专著约有447部,其中影响较大者有:《X涓子鬼遗方》、《外科真诠》、《外科心法》、《外科正宗》等26部[1]。 据甲骨文记载,夏商时代已有外科病症名及单列专科,有疾自、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的区分。《周礼?天官》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划分。《周礼》分科的记载,是我国和世界医学史上医学分科的最早记载。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载有很多外科病,如感染、创伤、冻伤、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疾病等。1975年出土的《云梦秦简》反映了战国晚期至秦代对疬疾(即现代医学的麻风病)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巨著《内经》奠定了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其中有著名的论述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灵枢?痈疽》中载有几乎遍及身体各部位的痈疽疮疖,并

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发展及思考

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发展及思考 xx院xxxxx xxxxxxx 论文摘要:自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是中国人民奋斗图强的伟大历史,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中国国家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早已超出百年前先人的所有构想。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已为中国百年历史做出了不可置疑的结论。 如何看待中国的百年历史,不但是身历其中的全体中国人民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探索的世界性历史现象,更是中国思想理论界应做出正确回答的重大课题。对于这样一个以历史事实和中国现实发展为背景的课题,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看待,才能得出科学的符合历史逻辑的认知,否则只能如坠迷雾。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人士,偏离开这个科学的认识方法,都不可能真正正确地认识中国百年历史。这是我们在回顾中国百年历史时特别需要提出的根本问题。 关键字:辛亥革命中国近现代史外国势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运动全民抗战三年解放思考国史国情 一、引文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百年历史是一次伟大的洗礼,不但是血与火的洗礼,更是现代化的洗礼。正是通过这样的洗礼,中国社会才实现了跨越时代的巨变。没有这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中国社会就不可能“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化道路,走向民族复兴。因此,任何否定中国革命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历史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百年历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要对中国百年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形成实事求是的认识,必须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对于这一百年历史,我们可根据社会发展的主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革命阶段,时间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是通过革命来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时间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主要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三阶段是改革发展阶段,时间是从1978年至今,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百年历史也可作个大致的时间段划分,即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革命,第二个“30年”是探索,第三个“30年”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_詹启生

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 及未来发展趋势 詹启生 乐国安 (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摘要:自我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部分的最重要概念。对自我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直到1890年 才由詹姆士对自我开始进行了真正较为科学而系统的研究。在随后的近百年时间内,相继有弗洛伊德、 库利、米德、沙沃森、马科斯、伯恩斯、格根、包梅思德等心理学家对自我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大 量成果。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到,自我研究具有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元、从重人文到重实证以及 从理论到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自我研究 中图分类号:B 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2)05-0027-07 个体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个社会化的过程首先是从自我认知开始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人际关系,最后形成群体的思想与行为。因此,自我逐步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格根(K.J .Gerg en)认为,“自我在社会心理学乃至在整个心理学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1](p .8)。早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Socrates)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2](p.40),人们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但真正较为科学而且系统地对自我的研究还只有近百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而且研究的视角很广,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如哲学、伦理学、宗教、语言学、社会学等等。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的已有研究作一初步的归纳、梳理,揭示其发展趋势,希望能为21世纪进一步深入开展自我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一、心理学史上对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 自从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自我问题的研究就倍加得到重视,回顾过去的自我研究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重大事件,它们或者是从正面、或者是从负面对自我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而成为自我研究中的里程碑。 1890年:威廉·詹姆士——科学自我研究之父 心理学创立于1879年,距今已有123年了。而社会心理学创立时间为1908年,比心理学建立晚了近30年。也就是说,社会心理学是在心理学成长到“而立之年”的时候才产生并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作为社会心理学重要内容之一的自我问题的研究,首先还得从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中收稿日期:2002-03-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0BS H029) 作者简介:詹启生(1966—),男,江西余干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乐国安(1946—),男,江西东乡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心理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 27·2002年第5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 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a{g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 一九二七年阎述诗(1905-1963) 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已写剧本,自已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 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等歌剧。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