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8版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2018版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部分思考题及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

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

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

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

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形象。

(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

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

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

(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

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它是指引无产阶级

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以及指引社会主义

建设与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行动指南。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

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

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

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

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

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

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

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代特

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2.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评选活动,马克思位列第一的资料(详细资料内容见课本第 18 页)。从与其他上榜思想家的比较中深入认识马克

思。

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影响力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

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威力,表明了马克思

主义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美好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议通过与其他上榜思想家的比较,论述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

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阐明并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形象。

3.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

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建议:指出当代世界面临的课题;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使命。

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

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马克

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

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注:着重记加粗的提纲!着重记加粗的提纲!!着重记加粗的提纲即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思考题及其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20 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

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

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

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

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认识到物质是世界

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

着人的实践活动,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做到一切从实际

出发。

2.2017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霍金谈“人工智能威胁论”。霍金提出

的“人工智能威胁论”早已为人所知,他认为, AI 是一把双刃剑。这次远程亮相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他也重申了这一点。他认为,人类需警惕人

工智能发展威胁。因为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

计自身,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将无法与之竞争,从而被

取代。“人工智能是有根除疾患和贫困的潜力的,但是研究人员必须能够

创造出可控的人工智能。”“我们并不能确定,我们将无限地得到人工智

能的帮助,还是被藐视并被边缘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毁灭。”请思考这段

话,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从意识的

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

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

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人工

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

“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意

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

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

动的作用。

另外,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还必须

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联系材料(基于上述原理结合材料自由发挥):

霍金谈“人工智能威胁论”,指出了人工智能的二重性问题,提示我

们对人工智能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这一严肃问题。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来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反对唯心主义、机械

唯物主义,指出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在人工智能问题上存在的错误。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来认识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反对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指出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在人工智能问

题上存在的错误。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

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

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

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

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

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新的胜利。

4.依据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

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模型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方法支撑能力,能力离不开方法,方法需

要转化为能力。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和原则,现代科

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深化和展开,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人类思维方法

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中的发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

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要自觉地以辩证思维方法为指导,

以创新自己的方法系统。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

界的整体关系。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在确认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前提下,深

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关系。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汲取营

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及

其发展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能够使人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真正做到透

过现象看本质。

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辩证思维与历史眼光的结合,是马克

思主义科学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

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

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战略思

维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

造性的思维活动,事关社会发展的远程选择与宏观谋划,旨在谋求长远生存

与整体利益。战略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

底线思维能力。所谓底线,就是不可逾越的界限,是事物发生质变的

临界点。底线思维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

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

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体现了我们对事物量变引

起质变的“度”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也体现了对矛盾分析方法的自觉运

用。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就是破除迷信,

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思维的发

展与深化离不开创新。创新思维能力意味着不墨守成规 , 在求新、求变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创新已经成

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源泉,只有善于开发和运用创新思维能力,

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回应和解决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思考题及其答案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论》的主题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

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

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2.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

供了可能;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正确认识实践与

4. 我们应该将《实践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

来认识的辩证关系。

二、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1.真理是一个过程。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

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

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

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既具有绝对性,

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

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

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

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

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

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

主义的正确态度。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三、习近平指出: " 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

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

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 " 谈谈这段论述对于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什么帮助和启示。

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

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

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2.真理与价值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② 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

③ 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依据的;

④真理必然具有价值。

简言之,价值和真理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3.启示: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思考题及其答案

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简称生产

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

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

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 1)客观依据: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内容看,这一规

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

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

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②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

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

的反作用冶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

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2)重要意义: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

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当代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

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巩固经济基础

的要求。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

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

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

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 蛟龙"" 天眼"" 悟空 "" 墨子 " 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1)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中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社会有如此大的变革。

(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

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

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

力量。

(3)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文明不断

向前,持续发展。

(4)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人类

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四、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

性的认识

(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

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

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

动要受到经济、政治、精神文化条件等制约。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

开创和推进的伟大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

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

和执政理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造作用和主体地位,充分反映

和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

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

五、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

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谈谈怎样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

生产力,但不能只保护环境,不发展经济,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

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2)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

长的同时,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

( 3)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 4)实践证明,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加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

(5)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

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思考题及其答案

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

西”?

1.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的产生有两个历史条件:一是少

数人掌握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成为资本家;二是多数人依靠

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这是雇佣工人,这两个条件的形成是资本原始

积累的结果。

①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成为不得不

依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的雇佣工人。失去土地的农民在严酷的法律强迫

下,被迫走进资本家的工厂。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典型。

②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积累起巨额货币财富。

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抢掠金银财宝,

大批贩卖黑人,进行商业战争等方式掠夺了惊人的财富,加速了货币资本

的积累。教材 178 页最后一段有典型事例。

可见,资本家的发家史就是一部血腥的掠夺史和罪恶史。

2.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为争夺资源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

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战后又利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盘剥和掠夺发

展中国家人民。

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1.商品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两个因素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形式上看是具体劳动,即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所

使用的原料工具等各不相同,千差万别,所以才生产出具有不同使用价值

的商品,即是说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内容上

看,不管形式有多大差别,都可以归结为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这种撇

开具体劳动特点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

值。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的直接性与社会劳动的间接

性之间的矛盾。

私人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生产什么生产

多少是商品生产者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私人所有,于是劳动就具有

私人劳动的性质。社会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

生产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为社会而生产,他的劳

动是社会总劳动一部分,这样,他的劳动就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是它的社会性,

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他的私人劳动才能

转化为社会劳动,表现出社会性,他的私人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

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①私人

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它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使

用价值,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这时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各种具体劳动由于不同性质而无法进行量的比较并确定交换的比

例,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抛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单纯进行一般人类劳动耗费

的比较,这就使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即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

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②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

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

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就形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

盾,而劳动二重性又决定商品二因素,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

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

劳动的矛盾,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决定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

盾.所以,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

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三、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

系。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

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

定的。它的使用价值即工人的劳动,不仅能生产出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还能

生产出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这个超过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雇佣工

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

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

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

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含义。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

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

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

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

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

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

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

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

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

3. 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增值。资本的循环运动经过生产和流通

领域,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

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4. 资本的一般与特殊。资本的一般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资

四、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含义。是指经济危机通常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

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表现为商业危机,信用危机,生产危机,就业危机。实质:生产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过剩,不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绝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危机抽象的一般可能性在货币的流通手段与

支付手段产生以后就有了可能,但资本主义之前不具有经济危机的现实性。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各个企

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

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

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经济危机爆发。

3.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再生产的循环进行,使经济危机的过程具有周期性。

典型的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

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

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

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

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

奠定物质基础。

1825 年 7 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的产

能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指相对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而言是过剩了。当时,一方面,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此后,平均大约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

经济危机,如1837 年、 1847 年、 1857 年和 1866 年。在 1900 年危机之后 , 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 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 有的是普

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有三次, 即 1957 ~1958 年 ,1973 ~ 1975 年和 1980~ 1982 年的经济危机 , 因为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

显的国际同期性 .1987 年,以墨西哥债务危机为发端,拉美国家爆发了 30 年代以来

最严重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 1994 年底,墨西哥再次爆发金融危机。 1997 年,

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东南亚,并波及其它地区的多个国家。

2008 年再次由美国次信贷危机的爆发,波及全世界,导致新一轮世界性经济危

机。

必须明确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 资产阶级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调节措施

和手段 , 经济危机是克服不了的.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五、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

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生产成本是由生产中实际

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

2.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商品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

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是随着资本

主义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而完成的,反映了从小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商品生

产的历史发展过程。

3.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出售并

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①从全社会看 , 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

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

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减少,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六、资本积累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1. 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

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

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

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失业是由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

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在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

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

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

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

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 来表示,其中 C 为不变资本, v 为可变资本。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相对过剩人口。

① .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引起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或绝对减少。在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资本的

积聚和集中,使个别资本的规模日益增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

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

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

不断提高。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

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

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②资本积累造成劳动力的供给日益绝对增加。资本积累造成资本有机

构成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对体力要求降低,使妇女和儿童也可

以成为雇佣劳动者,同时激烈的竞争使一些中小企业破产,资本主义在农

村中的发展也造成大量富裕人口,这都扩大了劳动力的供给,不可避免地

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增加了相对过剩人口。

3. 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这种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所绝对不需要的,而

是由于它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成为“过剩”或“多余”的,这种现

象恰恰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不能尽其才的弊端。

七、为什么说西式民主:囿于"钱主",迷于 "游戏",浮于 "当下 "?

资本主义民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软肋”和“硬伤”,它不过是

民主发展中的低级阶段。

1. 囿于“钱主”的民主

民主的资本化是资本主义民主的致命伤。西式民主的实质是“钱主” 。金钱是西式民主的“母乳” ,政客与财团之间结成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号称民主典范的美国,其总统和参众两院议员的选举沦为烧钱的游戏,一

人一票异化为“一元一票”。

“钱主”的后果就是“钱权联姻”。在西方,钱与权具有天然的近亲

关系,“政治献金”与“政治分赃”总是如影随形。奥巴马在《国情咨文》

中提出了雄心勃勃的高铁计划,但由于“钱权联姻”,铁路企业和航空企业

携手反对而未能实施。

2.迷于“游戏”的民主

民主的游戏化、娱乐化,这是西方的又一杰作。民主被简化为竞选程

序,竞选程序又被简化为政治营销,政治营销又被等同于拼资源、拼公关、拼谋略、拼形象、拼演艺表演。“作秀”和“煽情”成为政治家的基本素质,“奇闻轶事”和“花边新闻”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西方想要的并不

是民主,而是“民主”这一标签本身。政客们“言必称民主”,仿佛不如

此就不足以占领道义的制高点,而至于“民主”的真谛——人民主权——

早已抛于九霄云外了。

3.止于“选举”的民主

选举是必要的,是民主的重要表现和实现形式,但并非民主的全部和

实质。民主不等于选举,真正的民主体制应该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

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覆盖起点、过程、结果等各个阶段。然而,

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却大都沉迷于“选举”这一初始环节,民主被简化

为选举,选举又进一步简化为投票,而对于决策是否民主、管理是否民主、监督是否民主等方面却并不感兴趣。如果过分强调选举,就必然导致民主机制

的失调,民主链条的断裂,民主就只能止步、定格于“选举”这一外在的形式。

止于“选举”的民主只顾开头,不顾过程和结尾。

4.浮于“当下”的民主

囿于当下和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这是西式民主的又一

软肋和硬伤。

“浮于当下”即目标短视、利益短视。在西方,政党恶斗,只顾眼前

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注重任期目标忽视战略目标,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相比于西方,战略规划的能力和执行规划的定力恰恰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显

著优势。一个接一个的五年规划,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西方,多党竞选、

轮流执政的制度设计以及只顾当前、急功近利的选票导向,决定了西方难

以出台中、长期战略规划。

总之,西式民主由于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软肋和硬伤,决定了它还只是

一种低级的民主,还处在民主发展的低级阶段。未来社会一定会扬弃和超越低级民主,走向高级民主,这是民主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思考题及其答案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

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

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

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

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这是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

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

业之间,存在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五种: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种是宏观调节。

第五种是微观规制。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

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

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

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4.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

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

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

赖的过程。它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一场由发达国

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

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

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

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带来巨大的分工利

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发达国家从中受益 ,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

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

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

验。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经济全

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第四,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

国公司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

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

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第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

环境污染恶化。第三,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虽然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一些新问题,但面

对其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

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面对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

倾向抬头,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的风险挑战,必须认识

到,经济全球化不是一部分国家的独角戏,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实

现发展的大舞台。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

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

流的。面对不同国家在生产方式、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要

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以文明交流超越文

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经济

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5.近年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表现: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

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

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

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 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

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第二,当

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

资本主义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

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

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

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论断的科学性,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痼疾。正确认识当

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助于我们在深刻洞察资本主义本质的同时,实事

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

极因素,为我所用,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

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

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但同此前的其他

社会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

所不可比拟的。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第一,

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第二,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

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三,资本主义的意

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

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

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其表现是:其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二,资本主义制度下

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其三,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

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局限性决定

了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必然

产生冲突、动荡和危机。这些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

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 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 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

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

突的萌芽”。第二,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

资本主义自身。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

为社会主义的前奏。第四,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

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但必须明确,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