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其变化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其变化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其变化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其变化趋势

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也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存在着两种改革思路的争论:一种是从宏观体制改革入手,即所谓先按照一定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体制,然后再“开闸放水”;另一种则是从改革微观机制的企业改革入手,即“企业本位论”的思想。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决定》肯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开启了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新航程。 毫无疑问,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都清晰地体现在党的方针、政策和历次党中央的决议,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国有企业改革也因此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不仅使国有小企业转换机制,焕发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也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了脱困目标,初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使一些大型骨干企业真正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开始担负起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任,并逐步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国有企业改革成效的取得与最初的改革思路设计密不可分。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30周年之际,抚今追昔,回顾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展望未来,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回顾 (一)扩权让利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采取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而统收统支的分配关系又限制了对企业和职工的激励,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经济活力不足、甚至停滞不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最初的改革思路是要通过“放权让利”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在这种背景下,四川省率先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利润留成试点。随后,国务院于1979年7月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等五个文件,肯定了四川省放权让利的改革经验,并对扩权的主要内容、让利(利润留成)的方式等作出了规定,使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式踏上了漫漫征途。 以扩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虽然从微观层面上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带来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但是只负盈不负亏的“利润留成”在宏观层面上却给国家财政收入计划的完成带来了一定困难。为此,在总结山东等地试行利润(亏损)包干和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制经验基础上,1981年10月国务院转发国家经委、国务院体改办《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在国家给予企业自主权同时,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改善。 由于实行经济责任制产生的部门、行业各方利益的冲突难以协调,以及政府与企业讨价还价产生极高的交易成本等原因,经济责任制又逐步被利改税政策所取代。1983年和1984年先后进行了两步利改税。与此同时,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改革继续进行,1984年5月10日,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给予企业10项经营自主权。两步利改税进一步理顺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对于提高企业积极性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当时的“利改税”并不能保证企业在平等有序的竞争环境下进行生产经营,企业的激励机制问题仍然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有企业对行政机关

运城市气候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山西省运城市气候的变化及原因小调查 1、运城气候概括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部的晋、陕、豫三省交界处,西临黄河,东依太行山,北靠吕梁山,山河纵横,地势复杂。从气候上来看,运城地区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均降水量为500—600毫米,年均气温为11—13度,年辐射总量为5016-5852 MJ/(m2·a),是全省最低值,但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从地形上来看,运城市全区平均海拔350一400米,属于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运城盆地。由于地势低洼且较平坦,那里形成了700平方公里的闭流区,是山西省内唯一的内流域区。 2、气候成因及变化趋势 运城地区地处华北平原西部,黄土高原的西部,属于季风气候影响的边缘地区。由于地处太行山以西,高耸的山脉阻断了来自海洋上源源不断的水汽,加之处于盆地地区,降水明显小于山区,各种地形因素使得当地十分缺水,常有“十年九旱”之说。降水及水资源利用情况称为当地发展的瓶颈。然而近些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运城地区的气候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表现最为显著的是降水和气温。气温呈最年上升的趋势,而降水则逐年减少,干旱的形势令人堪忧。具体如下两图。 其中粗实线表明线性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年降水呈逐年少的趋势。 其中粗实线表明线性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气温呈逐升高的趋势。 3、气候变化成因 我认为我的家乡未来几十年里,这种降水减少,气温升高的趋势不会改变。

气温的升高,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随着气温的升高,海陆差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东亚中纬度地区,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山西省的夏季风减弱,而运城地区的降水主要靠夏季风,这是导致山西干旱的主要原因。当然,影响运城气候因素的年际变化的因素还有太平洋副高的变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未来若干年里,全球变暖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运城市乃至山西省的这种气温降水变化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全球变暖的原因,人类活动占有一部分不可忽略的比例。大量的人类活动,几乎改变了每个流域的气候,改变了下垫面条件,改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其是最后一点,对气候的变化起着无法忽略的影响。 作为一个大学生,生活中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从每一滴水到每一度电,节能减排。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利用自己的知识,试着研发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节能小工具。也算是为改变气候变化,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桂香、赵彩萍、李新生等。近47年来山西省气候变化分析。干旱地区研究,200 6,23(3):500-505 2.魏凤英。华北地区干旱强度的表征形式及其气候变异。自然灾害学报,2004,13 (2):32-38 3.张庆云,卫捷、陶诗言。近50年华北干旱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及大气环流特征。气候 与环境研究,2003,8(3):307-318。 4.王文义。山西气候与干旱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 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 (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 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至此,沿海293个县市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1991年以后,相继在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和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内设了15个保税区,区内鼓励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1992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后开放从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及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见表1),外贸政策由“出口导向”取代了此前的“进口替代”,经济外向发展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推动,这期间,一系列探索性的“试点”与“暂行办法”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性。 2、出口贸易量化扩张迅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出口创汇。使我国出口额由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加为1992年的849.4亿美元(见表2),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增到1992年的17.5%,出口依存度也接近世界正常25-30%的水平。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2年的11位,提前8年实现了预定的2000年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战略任务,出口贸易成绩与过去

百货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和特点

百货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和特点 近几年,随着消费品内需市场的持续发展,传统百货企业大多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摆脱了沉重的国有员工负担,强化了经营管理和卖场绩效管理。民营股份制百货企业崛起,以更加活跃的姿态开始连锁百货扩张。外资百货企业更带来较高的品牌商品定位。由此带来了百货业的持续繁荣。但这种繁荣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这就是,百货店千店一面,差异化极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百货业面临剧烈的业态分化、重新定位、经营方式创新的难关。 一、近年来百货业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1、业态的变化: 传统大型综合百货商店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处于饱和和分化状态。7000平方米以下的向主题店、品牌店、精细化方向发展,15000平方米以上的向购物中心方向发展,30000平方米以上的向SHOPPING MALL方向发展。新兴百货业态店和大型购物中心必将迅速成长。 2、经营方式的变化: 从经营方式来说,中国百货与外国百货区别很大,无论从租赁保底,到联营扣点,对零售商而言只是一份“二房东”管理,对供应商而言只是一个直销窗口。这种经营方式形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百货商店经历了一个放弃经销、代销商品,全面转向联营、引厂进店甚至场地出租方式的转型,实际上成为“二房东”。这是在传统大型综合百货商场为减轻历史包袱,向供应商推卸经营成本,实施利润最大化的持续压力情况下形成的。 而国外百货店经营的商品大多实行买断经营,按专业化类别化特色化细分市场定位,并直接进行顾客服务和经销商品的信息及物流服务,形成物流百货、品类百货、折扣百货、流行百货、精品百货等不同业态类型。 近阶段,国内品牌百货商店再次开始调整经营方式,首先是扩大与品牌商的联营,并逐步与顶级品牌商扩展经销和授权代理业务,并开始出现类别化的自有品牌专业店。 3、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专业化和综合化的业态演进,零售业按品类和目标客户群细分

国农业改革发展的趋势及策略(1)

国农业改革发展的趋势及策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些根本性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基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农民收人有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正在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革和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农民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改革的成功,为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农村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土地承包依然缺乏长期、完整。有法律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对农村乱收费和农民不合理负担的问题仍然缺少治本之策;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势单力薄,谈判地位低,信息不灵,在交替出现的“买难”和“卖难”中,难以承受市场风险和利益损失;在世界农产品贸易日益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正面临着市场竞争的考验;乡镇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市场压力;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城镇化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分割体制依然没有彻底冲破,等等。在本文中,我们着重对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 一、食品政策:从自给自足到适度进口? 中国农业资源紧缺、人口众多,努力增加粮食有效供给,始终是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中国农业生产长期发展中面临的严峻问题是,粮食生产将难以满足需求的增长,粮食的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未来的粮食进口量将逐步上升。?在实现中国粮食中长期供求平衡的战略选择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思路主张必须把粮食自给作为目标。另一种思路主张,在国内农产品价格逐步达到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时候,尽可能地利用国际市场,利用相对廉价的进口粮,弥补近期内中国因无法大量增加农业投入而可能出现的粮食供给不足,同时节省下宝贵的资源用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实现农业人口的产业转移,不能片面地强调粮食的“自给自足”。??我们认为,从中长期看,保证粮食的供求平衡,既不能过份强调自给自足,也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而只能选择“立足自给,适度进口调剂”的战略。 坚持粮食自给自足是不必要的,也是行不通的。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要素边际生产率呈递减现象,由此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不断攀升,目前,中国粮食的市场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的价格。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实现粮食自给,就必然要求:大量使用耕地;大量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以挖掘粮食的资源潜力和技术潜力;不断提高粮食价格;对国外廉价粮食的进口通过采取关税和非关税的措施进行限制,等等。这些措施,或者是难以行得通,或者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例如,过分强调粮食自给,土地和资本两项要素的机会成本将会很高,这不但影响农民增加收入,也会损害非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不但会成为国内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而且会推动工业劳动成本的提高,影响整个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在经济日益国际化、贸易日益自由化的条件下,过份限制国外粮食进口,会遇到贸易伙伴的反对和报复,同样要付出代价。

运城气候特点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

山西省运城市气候的变化及原因小调查 0801010104 水文一班潘垣臻 1、运城气候概括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部的晋、陕、豫三省交界处,西临黄河,东依太行山,北靠吕梁山,山河纵横,地势复杂。从气候上来看,运城地区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均降水量为500—600毫米,年均气温为11—13度,年辐射总量为5016-5852 MJ/(m2·a),是全省最低值,但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从地形上来看,运城市全区平均海拔350一400米,属于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运城盆地。由于地势低洼且较平坦,那里形成了700平方公里的闭流区,是山西省内唯一的内流域区。 2、气候成因及变化趋势 运城地区地处华北平原西部,黄土高原的西部,属于季风气候影响的边缘地区。由于地处太行山以西,高耸的山脉阻断了来自海洋上源源不断的水汽,加之处于盆地地区,降水明显小于山区,各种地形因素使得当地十分缺水,常有“十年九旱”之说。降水及水资源利用情况称为当地发展的瓶颈。然而近些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运城地区的气候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表现最为显著的是降水和气温。气温呈最年上升的趋势,而降水则逐年减少,干旱的形势令人堪忧。具体如下两图。 其中粗实线表明线性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年降水呈逐年少的趋势。 其中粗实线表明线性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气温呈逐升高的趋势。 3、气候变化成因 我认为我的家乡未来几十年里,这种降水减少,气温升高的趋势不会改变。 气温的升高,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随着气温的升高,海陆差异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尤其是东亚中纬度地区,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山西省的夏季风减弱,而运城地区的降水主要靠夏季风,这是导致山西干旱的主要原因。当然,影响运城气候因素的年际变化的因素还有太平洋副高的变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未来若干年里,全球变暖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运城市乃至山西省的这种气温降水变化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全球变暖的原因,人类活动占有一部分不可忽略的比例。大量的人类活动,几乎改变了每个流域的气候,改变了下垫面条件,改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其是最后一点,对气候的变化起着无法忽略的影响。 作为一个大学生,生活中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从每一滴水到每一度电,节能减排。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利用自己的知识,试着研发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节能小工具。也算是为改变气候变化,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桂香、赵彩萍、李新生等。近47年来山西省气候变化分析。干旱地区研究,200 6,23(3):500-505 2.魏凤英。华北地区干旱强度的表征形式及其气候变异。自然灾害学报,2004,13 (2):32-38 3.张庆云,卫捷、陶诗言。近50年华北干旱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及大气环流特征。气候 与环境研究,2003,8(3):307-318。 4.王文义。山西气候与干旱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0。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我国内需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变动趋势

我国内需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变动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绝对地位,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绝对作用。其中,消费占内需的比重波动下降,投资所占比重波动上升,投资和消费失衡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并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预计到2020年我国投资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费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关键词:内需增长;主要特点;变动趋势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7-0005-06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增长的总体特征 (一)内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消费加上投资)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10%,比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低0.5个百分点。内需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5年,达19.4%;最低值是1989年,只有2%;

波动幅度达17.4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5.7个百分点。 (二)内需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与GDP增长不同步 按照波峰――波峰划分,1979―2006年我国内需增长经历了三个周期:1979~1985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1%,峰值为19.4%,谷值为5.7%;1986~1993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8.9%,峰值为15%,谷值为2%;1994―2006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峰值为13.2%,谷值为5.4%。2007年后,内需增速回落至12.1%,目前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前两个周期,内需增速峰值基本比GDP增速峰值滞后1年,但在第三个周期里,受外需贡献加大的影响,内需增速峰值比GDP增速峰值提前1年。 (三)内需占GDP的比重很长时间稳定在98%以上,但2003年后有明显下降 1978~2007年,内需占我国支出法GDP的比重平均为98.4%,占据绝对地位。其中,1996年以前比重基本在98%以上,最高比重出现在1985年,为104%;1997年后开始缓慢下降,2003开始有较快下降,比重从当年的97.8%下降到2007年的91.1%(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年均下降1.7个百分点。同期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2%提高到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 【摘要】糖尿病在我国属于公共卫生问题,而我国糖尿病的流行趋势非常严峻,随着近些年来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糖尿病患病总数处于国际首位。糖尿病是在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之后对我国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非传染性且慢性发展的疾病。我国对糖尿病的 流行病学进行了反复的分析研究,虽然诊断标准出现了变化,可糖尿病的上升趋势却未改变,当前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几率为12%左右,大概患病人数高达1.15亿人。当前,糖尿病和 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寿命造成严重影响,为患者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医疗以 及经济负担,我国糖尿病的控制管理在经受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对我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以 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变化趋势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增长,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 平不断提升,以及老龄化等各种因素的驱动下,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每年都在增增,导致 我国糖尿病的流行趋势非常严峻。2017年世界糖尿病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世界上的成 人糖尿病患者共有4.26亿,预计占总人数的8.8%;而我国的患病总人数高达1.15亿,居于 国际首位,占国际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超出四分之一,且这个数据还在上升,预测到2045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将会上升到1.2亿人。我国不仅糖尿病患者人数惊人,并且患病率 在高处国际水平,我国糖尿病患者在2017年的患病率为10.9%。糖尿病的流行为我国社会以 及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我国在2017年死于糖尿病的人数高达八十四万人,而小于60岁 年龄的患者占33.8%。上述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糖尿病防治工作依然经受者严峻的挑战。 1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性病学 糖尿病的并发症通常包含微血管并发症与大血管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发生残疾、出现 死亡的重要因素。糖尿病带来的危害主要是长期的高血糖为人们的全身脏器造成损害,从而 使其功能出现逐步的减退。为此,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加强了解至关重要,但是,因 为并发症的出现和很多因素有关,包含了,年龄、遗传、血糖控制水平、性别、其他的心脑 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病程等,因此,在进行糖尿病并发症流行学的调查时,难度较高,不 仅应该调查糖尿病患者,还应该明确判断并发症的含义与辨别。现阶段,我国仍旧缺少设计 较好的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调查资料。 1.1糖尿病视网膜出现的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导致的病变是造成患者实名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显示,我国21.5%的Ⅰ型糖 尿病与36.7%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患眼部疾病的概率为35.3%,包含了背景视网膜发生的病变、增生性视网膜实现的病变、失明、白内障;当然Ⅱ型糖尿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几率随着年龄 以及病程的上升而增长。除此之外,我国糖尿病视网膜发生病变的患病率体现出了区域性差异,城市低于农村,南方低于北方。 1.2糖尿病引发的肾病 糖尿病并发症肾病是导致肾功能出现慢性衰竭的重要因素,患病率较高的区域就是亚太地区。相关研究显示,34.6%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肾脏并发症,而Ⅰ型患者的出现率为23.5%,Ⅱ 型患者为35.7%。 1.3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神经病变 病人在患有糖尿病后十年以内会出现显著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其发生几率和病程有着直 接联系。如果吸烟的年龄超出40年且血糖控制很差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神经病变的患病率 会更高。在门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周围组织出现病变的

未来中国人、企业和国家发展变化趋势(精)

未来中国人、企业和国家发展变化趋势 第一部分:个人发展变化趋势 趋势一: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背景、学历、资源、人脉、资历;今后奋斗的五大关键词:知识、创新、独立、个性、理想。以前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现在有个好爸爸,不如自己有文化,中国的“新知识分子”将重登历史舞台。 趋势二:中国人正在由“外求”变成“内求”。外求即就求关系、求渠道、求机 会。内求,即是要激发起自己的兴趣、热情、希望,当你做好你自己,外界的东西就会被你吸引过来,这就是所谓的“求人不如求己”。 趋势三:中国正在兴起大量自由职业者,社会的基本结构从公司+员工,变成了平台+个人。每个人都将冲破传统枷锁的束缚,获得重生的机会,关键就看你是否激发 了自身潜在的能量。这才是一场真正解放运动! 趋势四:中国一大批有“匠心”的人的社会地位将获得提升,那些脚踏实地的人比如工匠、程序员、设计师、编剧、作家、艺术家等等,因为互联网已经把社会的框架搭建完成,剩下的就是灵魂填充!所以即便是普通的工作岗位,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将获得提升,将获得尊重。 趋势五:未来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即可以独立完成某项任务,也可以依靠协作和组织去执行系统性工程,所以社会既不 缺乏细枝末节的耕耘者,也不缺少具备执行浩瀚工程的组织和团队。 趋势六:原来我们每个人都被木桶原理所束缚,即:你的短板限制了你的综合水平,所以我们总在弥补自己短板,而随着人们协作效率的提高。今后你的长处决定了你的水平。我们不用再盯着自己的短板,你只需要将自己擅长的一方面发挥到极致,就会有其它人跟你协作,这叫长板原理。

趋势七:我们的工作正由“被动”走向“主动”。以前为了谋生,我们需要依托固定公司,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重复固定的劳动,属于被动式劳动。未来社会的总财富是这样创造出来的:人们依靠自身特长,点对点的对接和完成每一个需求,充分融入到社会每一个环节,属于主动式创造。 趋势八:对于未来每个人来说,未来有一件东西会变的格外重要,那就是你的信用。未来个人的财富路线是这样的:行为—能力—信用—人格—财富。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帮助下,你的行为推导出了你的信用值,然后以信用度是支点,能力为杠杆,人格为动力,联合撬动的力量范围,就是你的财富值,也是你所掌控世界的大小。 趋势九:中国人出名的方式,先后经历了:公司包装—参加选秀—成为网红等三个阶段。最开始的时候完全依靠影视娱乐公司包装,后来流行起了参加各种选秀节目,比如超级女生/中国好声音等等,现在开始做网红/女主播等等,关键问题是:在互联网时代,出名不算什么难事了,难的是拥能够长期出名的真才实学。 趋势十:原来人与人之间讲究的是关系,今后人与人之间讲究的 是规则。传统社会的关系网已经被不断撕裂,以价值分配为关系、新的链接正在形成,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进行价值传输。而你所处的地位和层级,是由你所带来的价值决定的。当人人都在讲规则,道德自然就会兴起。 趋势十一:未来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产品。如何实现呢?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创意—表达—展示—订单—生产—客户。当你有一个想法时,你可以先表达出来,然后在平台上进行展示(这样的平台会越来越多,然后吸引喜欢的人去下单,拿到订单后可以找工厂生产(不用担心量太少,今后的生产一定会精细化和定制化,然后再送到消费者手里。 趋势十二:中国人找到信仰的逻辑是这样的:规则—秩序—道德—信仰。具体来说就是:互联网正帮中国建立一套合理的社会结构,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所长,按照规则运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秩序,比如契约精神。遵守秩序就是道德,然后信仰就会水到渠成。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的世界,将是一个高度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的脑力密集时代,将是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国际间关系更加密切的发展时代;将是一个变动急剧,充满竞争与挑战,也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社会。因此,在未来社会中,世界各国只有让自己的人民能够大量而快速地吸收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5.1各国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 5.1.1 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课程的人性化是在批评和总结了六十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中,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意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培养健全个性公民的经验教训而产生的一种课程改革思潮,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它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实践表明:课程呈现方式并非一定要刻板、单一、乏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事实上,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如日本、南朝鲜等国均以"快乐的学校"、"欢欣的教室"、"宽裕的课程"为其教育改革的前提。美国所提倡的所谓"个别处方学习",则是强调依据学生个别的起点差异,设计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按自己的实际进行个别化的学习,之后,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诊断,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补救性质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反复进行,最终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 可见,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各国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5.1.2 力求课程的生活化 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近年来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9]。正如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认为的教育中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

中国乳业发展的 趋势及变化

中国乳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及变化2006年的中国乳业可谓风起云涌,作为时刻关注着乳品行业发展、并与广大乳品企业一起成长的原料供应商,我们将对乳品行业的所见所思所感作一下浅述和交流。 行业结构的变化 集团化、规模化。目前我国乳品企业大约有1500家,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及行业整合的需要,乳品企业的数量将急剧下降,伊利、光明、蒙牛、完达山、三鹿等乳业巨头的下属企业会继续增 科技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内乳品巨头均建立了自己的科研中心,有的科研中心已成为国家级科研中心。引进国外最先进生产线、最先进生产工艺,大力投入科研开发,成为乳品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外资、民营经济逐渐涉入乳品行业,这些经济体

的介入将给乳品行业的发展带来新鲜的活力。 产品的差异化 乳品行业的竞争主体仍旧是产品本身,产品差异化是应对乳品行业激烈竞争的最有效手段。产品的差异化无非体现在功能上、口感上、品质上、概念上。如何开发功能更新更完美、概念更创新、口感更好的乳制品是每个乳品生产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果葡糖浆、果糖等甜味剂,维生素族、氨基酸系列、矿物元素、低聚糖系列、活性益生菌、膳食纤维、核苷酸、 且层出不穷, 出了相应的产品:光明最新开发的健能益菌奶、广州益力多乳酸菌饮料就是很不错的产品,这类产品都将功能性集中在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如何冲破中低档、同质化、缺乏创新的竞争瓶颈是每个有实力、有责任感、有决心和信心的乳品企业必须首要思考的问题,差异化产品的开发决定着未来乳品的竞争。

市场的变化 乳品企业如何在白热化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市场的细分很关键。功能性乳品是乳品发展的一大趋势,未来的乳品市场可细分为:婴幼儿专用奶、学生奶、女士专用奶、中老年专用奶、亚健康人群专用奶、白领族专用奶、运动员专用奶等。谁能抢占市场细分的先机,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竞争焦点的变化 “得奶源 曾经有权威机构和专家对比了酸奶、纯奶、豆奶等三种重要营养食品的营养价值,得出的结论是酸奶的营养保健价值最高、豆奶其次、纯奶次之。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消费观念的不断加强,酸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我国人均酸奶消费量不足0.5千克,远低于欧洲人均20千克的消费水平。近几年,我国的酸奶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近两年在

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和新常态特征(形势与政策)

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和新常态特征 一、2014年我国经济取得成绩 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进”的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粮食产量达到1.21万亿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 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 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 二、正确认识我国经济新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随后,习近平7月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再次提出“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在习近平看来,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增长进入换挡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2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提新常态。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公报中,有三处提到新常态:“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经济新常态九个特征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详细阐释了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共包含9个要点,涉及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其中,会议对“三驾马车”的新常态也有细化说法。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所谓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就是指在消费产品和内容上,落后地区模仿发达地区并引发集中购买的现象。消费没有创新,热点比较集中,一段时间内有一种消费为主导。电视为例,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经历了黑白到彩色,屏幕从小到大再到液晶,都是跟随着发达国家时兴起来的,发达国家淘汰的商品在我国延续了生命周期,这是典型的模仿型消费。家电下乡等都

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变化趋势的特点

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变化趋势的特点 入世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当前外贸发展的新特点 (一)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出口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中排名上升至第5位,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03年1-7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4507.3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9%,其中出口达到2284.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4%,进口2223.2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特别是单月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都远远大于2002年。 (二)2002年至2003年1-7月受关税下调和世界市场燃料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国进口持续大幅增加,但对经济冲击不仅小于预期,而且对推动经济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从总体来看,入世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2002年加工贸易进口1799.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已达到50%。占全部进口增量的54.6%。2003年1-7月加工贸易进口85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2%。占进口增量的23%。加工贸易设备进口11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先进技术和短缺原材料占进口比重进一步上升。由于入世后我国完善和调整了吸引外资的政策,利用外资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口管理制度和公平贸易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口增长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所加大。 (三)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占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带动出口增长主要因素。从出口结构来看,2002年我国制成品出口2970.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占出口的比重为91%。2003年头7个月制成品出口209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从进口结构来看,2002年我国制成品进口2459.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占进口的比重为83%。2003年头7个月制成品进口1823.9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从贸易平衡来看,2002年制成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顺差511.5亿美元,初级产品进出口呈现逆差207.9亿美元,说明我国的制成品出口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初级产品则主要是受我国加工贸易进口用料较大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