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藏族羌姆面具

藏族羌姆面具

藏族羌姆面具
藏族羌姆面具

中国少数民族的面具文化

----- 藏族羌姆面具

李伟杭州市三墩中学(邮编 310030)

我国少数民族面具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深邃的内涵,在中国面具文化中熠熠生辉。它滥觞

..(lán shāng起源)于史前,先存于近40个民族中,它伴随着各民族的祭典、生产居住、婚丧嫁娶,为我们传递了诸多历史和文化信息。藏族的羌姆面具就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

羌姆

..(qiāng mǔ),藏语本意为法舞,俗称跳神,是藏传佛教寺庙里一种戴面具的宗教祭神舞蹈。是以祈福禳.(rǎng消除)灾为目的的宗教活动,神职人员在跳神中佩戴各类面具并借助其它法器,跳跃、舞蹈,使人们既能在尽情歌舞的欢乐中抒发情感,又能通过它与神灵沟通而得到佑护。它随藏传佛教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自治区的藏族聚居区和其它藏传佛教地区。

羌姆形成于公元8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它是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刚神舞、西藏本教的地方神祗与宗教仪轨和西藏地方的土风舞融合的产物。“羌姆”跳神面具是印度高僧莲花大师吸收了西藏早期的土风舞,结合佛教密宗的金刚舞逐渐发展起来的神舞面具。

羌姆面具表现本尊(佛的化身)、护法神及他们的随从。本尊及护法神有寂静相、愤怒相之分,以愤怒相较多见(羌姆面具形象怪异、狰狞、恐怖,被认为对鬼怪妖魔有威慑作用,所以我们常见的面具多以此为主)。本尊及护法神的随从,多为动物形象的面具,动物的基本特征往往被夸张地表现。

跳神面具被信仰者看成神灵的象征。巫师把它作为法器,戴上它,可以改变凡夫俗子的身份,获得神力,并与鬼神沟通。在跳神过程中,营造一种庄重肃穆的宗教氛围,给信徒心理以慰藉。尽管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跳神面具的形、质各有特色,跳神程序也各不相同,但人们使用面具的功利目的却是一致的。祛灾趋吉是跳神活动的宗旨,祈求人口增殖、农牧丰收、健康吉祥是跳神活动的核心。

跳神面具的品种有皮、木、铜、泥、等各类,它的制作显得非常严格。《藏经》工巧明部的《造像量度经》中就有其尺寸、相法、形态、标识等制作规则与方法,但出自不同艺人手中的羌姆面具却千差万别。羌姆面具有皮、木、泥、漆布、铜、铁等各种材质,其中以纸泥胎、布胎最为多见。

藏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人文宝藏和几千年的宗教文化。面具文化反映的虽然只是藏民族的一个侧面,但是它对我们研究藏族历史学、哲学、宗教学、民俗民风及音乐、舞蹈、美术学科的都具有重大意义。

图一鹿神舞图二骷髅舞

图三图四

羌年简介

羌年简介 “十月过羌年”是羌民族的传统佳节。羌语叫Rrmea jea(日麦吉)相传羌历(夏历)最早为平阳历。古羌人以羊角卜推历时,计羌年,一年分为十个月,是根据羌人所居住的高纬度实际地理位置和实际气候制订的。所以,羌历法与羌族地区的实际气候和农时相符合的,故羌族人民自夏朝起沿袭了五千多年。 十月是羌族人民的金秋时节,粮食丰收,牛羊肥壮。为了庆祝丰收:定俗“十月过羌年”。为了答谢天神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举行“过羌年、祭山、还愿、放生”。为了给牛感恩,报答耕牛的辛勤劳作,让耕牛也过节。因此羌年也是“牛王会”,人畜同乐。九月二十八日至九月三十曰,羌族人民以家族为单位吃团圆饭。这一天,羌寨张灯结彩,炊烟四起,烟雾缭绕,咂酒飘香,爆竹声声,鞭炮齐鸣,充满了节日气氛。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不出远门,不下地干活,团聚家中筹办年饭,用面粉制作半月形肉馅大蒸饺。有的家庭还用面粉做成牛、羊、鸡、、马等武装的祭品,祭祀天地、祖先。 吃团年饭是羌族人民最为隆重和讲究的场面,宴席前,先请神入席,主人手擎九品香烛,敬酒,刀头焚香。神台灯火通明,主人面对神台答谢天地之祖先赐给家人四季平安,风调雨顺,消灾祛祸,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今天家人团聚,庆贺丰年是托天神、祖先的福。天神、祖先在上,一如既往保佑家人安康,但愿明年又是一个好兆头……” 鞭炮声催促着家人入席就餐,第一轮是上糖食(用蜂蜜制作的五谷杂糖);第二轮上干盘(又名“下酒菜”,心、腰、肝、舌、凉拌猪头、耳

朵、香肠、肚条等);第三轮上荤菜(花碗、肘子、咸盐烧白、甜烧白、膀);第四轮上炖菜(排骨、蹄花、炖鸡),专为老者准备。吃完第二轮菜后,在老者们的提议下,高举酒杯,下桌围火塘一周,挪动脚步,边舞边唱“足索”(年歌),三圈后,继续回到原位连吼三声,同饮一杯酒,方才坐下继续用餐。先有老,后有小,儿女们依次给老人敬酒,用宏亮的嗓子唱起了酒歌,表达对老人的敬意,酒敬到哪里,酒歌就唱到哪里,祝老人们健康长寿。这种热闹的场面驱散了老人们的倦意,歌声振奋了他们的精神,老人们心情愉快,喝酒也就不在话下了。数小时后,大家酒足饭饱,扶老携幼,各自就寝。十月初一清晨,女性擎香背水,为感谢上天赐给寨人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四季平安,免受病痛之苦、灾害之忧。男性祭山杀羊还愿,祭山结束,羌人有放生的习俗,把鸡放回大自然,是古羌人保护动物,禁止打猎杀生的一种方式。通过祭山,保护野生动物,禁止乱采滥伐,充分表明古羌人十分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羌人需要世事万物生生不息。 回到羌寨,男女老少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庆祝羌年,喝团圆酒,团圆饭,举行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和体育活动。最令人赞叹的是舞草龙,舞龙是二人扛着祭山还愿的羊,走在草龙前面,草龙制作精美,舞龙手熟练自如,首尾呼应,动作优美整齐,显得栩栩如生,就像一条活龙。在舞龙的过程中,妇女们用锅烟灰抹在舞龙小伙子的脸上,把小伙子们打进草丛,变成草丛中的虫子,虫子会糟蹋庄稼,所以,妇女们看似打击,其实在共享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民间舞蹈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民间舞蹈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千百年来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及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产的快速发展,通讯、交通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的提高。当代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文化因素的摩擦,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撞击,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性和普及性,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诸多因素,使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正在发生着程度不同的变化,这一变化呈多元、多样、复杂性的发展态势,即民舞文化内涵和功能的多元性,民舞生存时空的多样性,民舞群体观念的复杂性,以便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一、民间舞蹈文化的多元性 民间舞蹈文化的变迁,首先表现在其内涵和功能的大包容量,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浸染下,使其古今交错、新老混杂。青海玉树草原的赛马会是康巴藏区远近闻名的草原盛会,每年于七八月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时节,都要在玉树结古镇草滩上进行民族歌舞、格萨尔说唱、赛马、射箭等表演,以及贸易交流等。90年代初,玉树当地的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把法舞《羌姆》搬上民俗节日赛马会进行展演,这在佛教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数百年来,《羌姆》作为藏传佛教法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方式始终恪守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即遵循在寺院内由喇嘛僧侣表演的规则。现在寺院的活佛和喇嘛自愿地把法舞和群众性民间歌舞联合演出,从而使《羌姆》冲出了寺院的禁锢,增强了表演性、娱乐性,淡化了佛法的神秘感、威慑感,把宗教和世俗的关系拉近了,这一作法在全民信教的藏区很有积极意义。可以说,这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落实的结果。《羌姆》法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空的移位和表演程序的简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神同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民间舞蹈的内涵和功能是通过民俗事象的主旨予以体现的。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的“鼓社祭”(俗称“吃鼓脏”)是其最为隆重的神圣节日,它是一个由血缘家族、宗教为核心的“江略”(类似军事联盟的氏族组织)举行的祭祀祖先的活动,每隔12年举行一次,届时众人要跳《踩鼓舞》,踩鼓时要身背祖先“央公央婆”跳舞。央公央婆的象征物是用杉木雕刻成的男女半身裸体像。在踩鼓时象征交媾的表演中,要绕寨一周,表示祖先看望子孙繁衍,人人都是央公的孙子。80年代以后,苗区的生产单位“家庭化”,加速了家庭经济的私有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动,再一次呼唤人们的劳动互助,这种互助自然是在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之间发生。由此给人们提出了恢复“江略”团结的需求,通过鼓社祭,人们在祭祀祖先时同跳《踩鼓舞》,共饮“江略”酒,似乎又回到了同一血缘的圈子里,使人们获得“江略”认同感的满足。从苗族鼓社祭的活动中,我们看到这里既有祖先崇拜的信仰痕迹,又有加强群体之间的心灵交流增强认同感的心理需求,还有击鼓而舞的愉悦快感。多元多层文化内涵和功能的特点在当代民间舞蹈中具有共性。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课文原文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

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多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多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ěr),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

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发展

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发展 前言:舞蹈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动作为表现形式,配以音乐来完成的艺术,在表达情感、祭祀、娱乐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舞蹈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而同步产生的,并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民族舞蹈也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国舞蹈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艺术积累,在世界舞蹈文化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西藏是歌舞的海洋,这海洋遍及西藏的城市乡村、农区牧场。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上千年历史中形成发展并延续下来的,是藏族艺术形式的典型代表之一。面对恒久而丰厚的舞蹈文化,藏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舞蹈的分支,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如今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而在文化形态多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藏族舞蹈文化非但没有因此没落,反而在挑战中改革与发展,从而屹立于世界舞蹈文化之林。本文将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发展的研究来发现藏族舞蹈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对其他民族舞蹈 的借鉴意义。进而启发人们如何进行发展与创新才能让我国的舞蹈文化甚至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具有生机与活力,更具有感染力。 一、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藏族舞蹈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 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持续时间最长,并且流传范围最广、最为人民所喜爱与接收、最能直观的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早在五

千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舞蹈,产生于奴隶社会,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一定特色。民族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累、总结而成的结晶,这种形式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广泛流传。它成为人民群众直接表达情感与愿望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或悲或喜的情感。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域、各民族间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的缩影,是西藏千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缩影和文化沉淀。藏族舞蹈作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审美艺术形式,表现了高原人顽强的生命力和他们面对生命的勇气。从古至今歌舞艺术伴随着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而演变成形式各异的舞蹈。我们在欣赏藏族舞蹈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美的享受,还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生活气息。 1.藏族舞蹈的起源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会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一套反映民族生活和思想感情并且具备有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并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传统的古老民族。在中国,藏族被誉为能歌善舞的民族。而藏族舞蹈就是藏族人民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带有藏族文化烙印的艺术。藏族歌舞是藏族传统文化中较为显著的部分。它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类的生命与情怀,是西藏社会发展变革的体态节奏,凝聚着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西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与国家的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舞蹈文化。从远古舞蹈萌发开创时期到中古近代舞蹈发展繁荣时期,再到现代舞蹈兴旺发展,内外交流,走向世界的新时期,藏族舞蹈的发展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高原特有的自然环境、宗教文化,哺育陶冶着藏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形成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形式。藏族舞蹈种类甚多,风格迥异且普遍流行,许多舞蹈已有好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历史。因浓郁的民族风格、高度的艺术涵养,使得藏族民间舞蹈在民族舞蹈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除宫廷舞蹈外,藏族的舞蹈大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肢体语言的最直接的反映,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藏族舞蹈艺术。藏族民间舞蹈形式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它是以独特的民族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

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示范文本

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示范 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防毒面具按防护原理,可分为过滤式防毒面具和隔绝 式防毒面具。 过滤式防毒面具,由面罩和滤毒罐(或过滤元件)组 成;隔绝式防毒面具,由面具本身提供氧气,分贮气式、 贮氧式和化学生氧式3 种。 为了防止对面部皮肤过敏,高级的防毒面具的材质已由 普通橡胶,改为采用优质硅胶制作的全面罩主体,抗老 化,防过敏,耐用,易清洗。 各种防毒面具的材质和结构不同,但都可以参照同样 的使用方法,以下为硅胶大视野防毒面具使用及维护方 法。

一、防毒面具使用前检查: 1、使用前需检查面具是否有裂痕、破口,确保面具与脸部贴合密封性; 2、检查呼气阀片有无变形,破裂及裂缝; 3、检查头带是否有弹性; 4、检查滤毒盒座密封圈是否完好; 5、检查滤毒盒是否在使用期内 二、防毒面具佩戴说明: 1、将面具盖住口鼻,然后将头带框套拉至头顶; 2、用双手将下面的头带拉向颈后,然后扣住; 3、风干的面具请仔细检查连接部位及呼气阀、吸气阀的密合性,并将面具放于洁净的地方以便下次使用; 4、清洗时请不要用有机溶液清洗剂进行清洗,否则会降低使用效果。三、防毒面具佩戴密合性测试:测试方法一:将手掌盖住呼气阀并缓缓呼气,如面部

藏族羌姆面具

藏族羌姆面具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中国少数民族的面具文化 ----- 藏族羌姆面具 李伟杭州市三墩中学(邮编 310030) 我国少数民族面具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深邃的内涵,在中国面具文化 中熠熠生辉。它滥觞 ..(lán shāng起源)于史前,先存于近40个民族中,它伴随着各民族的祭典、生产居住、婚丧嫁娶,为我们传递了诸多历史和文化信息。藏族的羌姆面具就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 羌姆 ..(qiāng mǔ),藏语本意为法舞,俗称跳神,是藏传佛教寺庙里一种戴面具的宗教祭神舞蹈。是以祈福禳.(rǎng消除)灾为目的的宗教活动,神职人员在跳神中佩戴各类面具并借助其它法器,跳跃、舞蹈,使人们既能在尽情歌舞的欢乐中抒发情感,又能通过它与神灵沟通而得到佑护。它随藏传佛教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自治区的藏族聚居区和其它藏传佛教地区。 羌姆形成于公元8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它是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刚神舞、西藏本教的地方神祗与宗教仪轨和西藏地方的土风舞融合的产物。“羌姆”跳神面具是印度高僧莲花大师吸收了西藏早期的土风舞,结合佛教密宗的金刚舞逐渐发展起来的神舞面具。 羌姆面具表现本尊(佛的化身)、护法神及他们的随从。本尊及护法神有寂静相、愤怒相之分,以愤怒相较多见(羌姆面具形象怪异、狰狞、恐怖,被认为对鬼怪妖魔有威慑作用,所以我们常见的面具多以此为主)。本

尊及护法神的随从,多为动物形象的面具,动物的基本特征往往被夸张地表现。 跳神面具被信仰者看成神灵的象征。巫师把它作为法器,戴上它,可以改变凡夫俗子的身份,获得神力,并与鬼神沟通。在跳神过程中,营造一种庄重肃穆的宗教氛围,给信徒心理以慰藉。尽管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跳神面具的形、质各有特色,跳神程序也各不相同,但人们使用面具的功利目的却是一致的。祛灾趋吉是跳神活动的宗旨,祈求人口增殖、农牧丰收、健康吉祥是跳神活动的核心。 跳神面具的品种有皮、木、铜、泥、等各类,它的制作显得非常严格。《藏经》工巧明部的《造像量度经》中就有其尺寸、相法、形态、标识等制作规则与方法,但出自不同艺人手中的羌姆面具却千差万别。羌姆面具有皮、木、泥、漆布、铜、铁等各种材质,其中以纸泥胎、布胎最为多见。 藏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人文宝藏和几千年的宗教文化。面具文化反映的虽然只是藏民族的一个侧面,但是它对我们研究藏族历史学、哲学、宗教学、民俗民风及音乐、舞蹈、美术学科的都具有重大意义。

2018走进故宫章节满分答案

2018走进故宫章节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8-05-31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 100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 ?第1部分 ?总题数:5 ? 1 【单选题】(20分)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一共有()年? A. 450 B. 491

C. 502 D. 516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20分 2 【单选题】(20分) 清代紫禁城内主要的宗教形式是? A. 藏传佛教 B. 汉传佛教 C. 萨满教 D. 道教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20分 3 【单选题】(20分) 故宫博物院成立多久? A. 70 B. 80 C. 90 D. 60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20分 4 【判断题】(20分)

承德避暑山庄是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吗? A. 对 B. 错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20分 5 【单选题】(20分) “正大光明”牌匾是由哪位皇帝御笔亲书? A. 同治皇帝 B. 康熙皇帝 C. 乾隆皇帝 D. 顺治皇帝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8-05-31 23:59 ?题目数5 ?总分数 100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100 ?第1部分 ?总题数:5 ? 1 【单选题】(20分) 我们俗称的景泰蓝学名是: A. 掐丝珐琅 B. 簪铜鎏金

乌木镶嵌 D. 百宝嵌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本题总得分:20分 2 【单选题】(20分) 横梁和立柱一层层组合成的建筑骨架用术语讲叫什么? A. 框架结构 B. 木质结构 C. 立式结构 D. 框筒结构 正确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介绍

玉树藏族自治州 青海省辖州。藏族聚居区,省畜牧业基地之一。位于省境西南部,东与四川省接壤,东南和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接西藏、新疆自治区。州府驻玉树县结古镇,距省会西宁800公里。面积19.8万平方公里,人口23.6万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6%以上。辖玉树、杂多、称多、治多、囊谦、曲麻莱6个县。古为羌地。魏晋南北朝时属苏毗王国,唐、宋时为吐蕃地,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明属朵甘思宣慰司,明末清初,隶和硕特蒙古政权,后隶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衙门。民国初,隶青海办事长官,旋改隶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民国六年(1917)设玉树理事,民国十八年改为玉树县,辖今自治州全境。1951年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地级),1955年改为自治州。玉树地处青南高原,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山脉之间的高原也在4000米以上,多湖泊、沼泽,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州境东南部由于江河下切,形成沟谷地,海拔4000以下的地方宜牧能农。矿藏有煤、铁、铜、铅、锌、锡、盐、硫磺和石膏。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青(海)西(康)公路穿境,全州所有县和97%的乡镇通简易公路。工业主要有水电、煤炭、农机、建材、盐业。经济以牧业为主,畜种有藏系绵羊、牦牛、马。藏系绵羊毛俗称西宁毛,是毛纺工业的优质原料。东部3县的河谷地带有少量农业,主要种植青稞。境内有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和勒巴沟岩画,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树县 玉树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南缘,玉树藏族自治州东端。全县总面积为15715平方公里,境内多高山峡谷,地势陡峻,气候复杂多变。全县辖8个乡1个镇,62个村民委员会,262个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兼有少量农业的半农半牧县。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人口7.4万人,人口密度为4.65人/平方公里。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按可比价算达到711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300万元。 玉树的公路交通经过四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以结古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网络型交通体系,县内主要公路有四条,通车里程为1040公里,其中县乡公路407公里,乡村公路633公里,九个乡镇都已通车。玉树县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份,除农牧业、森林、水利资源外,初步探明矿点资源分布有26种,其中铁矿点五个,铝铜矿点六个,铜钼矿点五个,锌、铝、镉、金、银矿点三个,自然硫矿点一个,已开发利用的有砂金矿和铅锌矿。另外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药用野生植物有400余种,其中有16种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境内的隆宝湖是黑颈鹤的栖息地,属国家自然保护区。 玉树县有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有名的玉树歌舞在该县尤为独特,有闻名遐迩的文成公主庙以及众多教派的藏传佛教寺院,悬崖绝壁上到处刻满了经文的勒巴沟成为人民群众度假、旅游的极好去处,新寨的马尼石堆,据传由25亿块刻有经文的石头堆积而成,有世界之最的美称,东仲林区天地一色,山清水秀、草地如毯,这些优势资源,为发展独具特色的高原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杂多县 杂多县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南部。东和玉树、囊谦两县毗邻;西靠唐古拉山地区;南同西藏自治区的丁青、巴青、聂荣、索、安多等县接壤;北与治多县相连。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90公里。杂多县建政于1953年7月7日。县政府所在地设在扎曲河(澜沧江源头)北岸的萨呼腾。 杂多县是玉树州的三个纯牧业县之一,畜产品产量较高。畜产品资源开发、加工和利用方面潜力很大。全县境内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铜、铁、砂金、煤、碱、盐、石棉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马麝、白唇鹿、雪豹、藏原羚、野驴、旱獭、雪鸡、天鹅、黑颈鹤、马熊、盘羊等。有野生药用植物如冬虫夏草、贝母、知母、秦艽、沙棘、雪莲等250余种,其中冬虫夏草分布广、产量居全州第一。还有蕨麻等一些淀粉植物。县境内河流密布,河床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且水质良好、无污染。 称多县 称多县位于巴颜喀拉山南麓,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东北部。该县地形北高南低,气候南北差异较大,南半部沿通天河种植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洋芋等,有些地区还可以种植蔬菜;北部适宜放牧。全县以牧为主,但种植业在农业产值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羌族日常用语

羌族日常用语 一、问候 1、你好!(汉文)Unn nan(羌文)悟喃!(羌译) 2、你们好!Ili naye 哦勒呐衣 3、大家好! Ssuxxi ngugu nay嚅基咕呐呀! 4、你好吗?Wu nan mi悟喃眯? 5、好得很!Nagule那咕勒衣! 6、上午好!Ozugvu nan 哦阻古喃! 7、下午好!ZzanDu Na咋都那! 8、晚上好!Mavha na嘛哈那! 9、见到你真高兴。Unn Ejueny Vggen duoBa悟爵呢嘎更多吧。10、北川人民欢迎你!JuDA mi Lavshea Unn Duobu 炬达眯拉合舍悟多不! 11欢迎到北川来作客!Ili JuDa Elugei Bbaya额磊炬达额路给嘛呀!12、你觉得北川好吗?Unn RuoJuny JuDa nami悟若举呢炬达那眯? 13、请坐!Vhzzunn啊祖恩。 14、请过来!咱滋路!Za sseLu咱滋路! 15欢迎在到北川!JuDa lugJieqi Bba炬达路戈洁起嘛! 16吉祥如意!NaJJi Vhlu纳基阿路! 17、谢谢!Ke Ddea Bea珂德百! 18、不用谢!Vu meaQi咕墨起! 19、以后再见!Eaji QeaBea Sha额基洁白啥! 二、交谈介绍[/B][/B] 20、请问你是哪位?Unn SeleaWunNa悟斯勒文那? 21、你叫什么名字?Unn Ny Rmmen na悟呢日们那?

22、我叫若木基。Va Ruomoji Rma嘎若木基日嘛。 23、这是我妻子。Zzea Va Zeam Wu泽嘎泽们悟。 24、这是我丈夫、ZeaVa Bbafea Wu泽嘎罢沸悟。 姐姐、ZeaVa ZziZZiwU泽嘎滋滋悟。 妹妹,Zea Va mei meiWu泽嘎妹妹悟。 局长悟、(略)县长(略)等。 25、你会羌语吗?Unn ReMear dhin mi悟日麦日知眯? 我会。Va dha 嘎吒。 26、认识你真高兴! Unn Yeasani Va Gen duoba悟爵泥嘎更多吧! 27、以后再见!EAJi Jebea Sha额基洁白啥! 28、慢走!KaJJi Ggenba卡更吧! 29我送你回去。Va Unn Ddea QiiLa嘎悟德起儿了。 30、你今天玩得开心吗?UnnBes Shuada DoBen Mi悟不斯耍踏多本眯?非常开心!Va Gen DuoBa 嘎更多吧! 31、祝你旅途愉快!SeaLesda NaJi Hvgun Bba色尔勒嘶达那基啊衮吧! 32、希望以后在见到你。Ggsu EaJi JeaBea Xi 古酥啊基洁白昔。33、对不起!VumeaQi Bba顾嘛器! 34、请别生气!DeJi Kuean Bba德基阔吧! 35、今天天气很好。Bes Mu Na不嘶目那。 36、你抽烟吗?Unn Muk Chean Mi 悟牟苦扯眯? 37、祝你们全家幸福!Elei Avuba Duo Beiji Halu Wa哦垒啊鼓吧多辈基阿路哇! 三、约会[/B][/B] 38、今晚你有空吗?Unn Ben Mava Dhe Wea Mi悟本嘛哈知玉眯? 没空, Ebbasayuo额嘛霞哟!

藏族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的影响

学号:编号: 天津体育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2018届) 藏族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ibetan religious culture on Tibetan Dance 所属系部:体育艺术学院 专业:舞蹈学舞蹈教育 专项: 年级: 作者: 指导教师: 2018年 3月18日

藏族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Tibetan religious culture on Tibetan Dance 所属系部:体育艺术学院 专业:舞蹈学舞蹈教育 专项: 年级: 作者: 指导教师:

关于天津体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内容。对本论文所设计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本人声明:该学位论文是本人指导学生完成的研究成果,已经审阅过论文的全部内容,并能够保证题目、关键词、摘要部分中英文内容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摘要 西藏的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藏传佛教作为藏区最古老的宗教文化,对西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西藏人不断积累和创新,培育出独特而鲜明的西藏舞蹈风格。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对藏族的宗教文化和藏族舞蹈的艺术特征进行深入的探究。并在这基础上,重点研究藏族宗教文化是如何对藏族舞蹈产生影响的。 关键词:藏族宗教;藏族舞蹈;影响

防毒面具的使用范围、方法

§5.1防毒用具简介 一、防毒面具的种类和使用围 二、防毒面具结构和性能 三、防毒面具正确的使用法 1 确认防毒面具的使用围 1 根据毒气的种类、浓度以及使用现场空气中氧气含量和环境温度,务必要在滤毒罐限定的防护围和有效防护时间使用。 2 要正确检查面具的质量,确认此套面具气密性基本良好。 3掌握正确的佩戴法。 A 选配适当的头罩规格,根据头形选择。 B 保持气流畅通无阻。必须先拔出胶塞,防止外来物堵塞。 C 有毒场所紧急佩戴(屏住呼吸,作简单气密性试验)。

D 故障应急处理:导管穿、呼吸阀损坏、头罩损坏、滤毒罐穿。 F 氧气呼吸器观察压力在10mpa以上,氢氧化钙吸收剂不能失效(粉红色变成淡黄色即为失效)。 G 防毒罐防止气体的颜色鉴别 1防止氯气的为绿色、黄色、褐色 2 防止氨气的为灰色 一、防毒面具的维护与保养 1 使用后的面罩要清洗、消毒、晾干,撒上滑粉以防老化,并妥 善保管。 2 使用过的滤毒罐的底盖和顶盖要封紧,以防受潮和吸附有毒气 体,失效的要及时报废。 3 氧气呼吸器禁沾染油脂并远离热源,不得乱动。 §5.2急救与自救 一、基本原则 1 个人防护,切务轻视。 2搬运伤员,解毒清洗 3细心检查,抓住重点 4 多人中毒,注意分类 二、自救、互救法 1 心脏复法 (1)心前区扣击术

(2)胸外心脏挤压术 2 呼吸复术。 3 化学灼伤的处理。 §5.3现场直接作业环节 (见前面直接作业环节的管理制度) 个人防护用品 一、分类 1、呼吸道防毒用品, 2、皮肤防毒用品 呼吸道防毒用品分为过滤式和隔离式两类。 皮肤防毒品:各种防毒衣、防毒手套、面罩护肤膏等。主要防止皮肤吸收毒物。 过滤式防毒用品:是通过滤毒药剂滤除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 隔离式防毒用品:是依靠本身的自给氧气、空气或通过导气管送风、吸取有毒区域外的洁净空气。 二、过滤式防毒面具 1、使用条件:空气中氧气体积浓度大于18%,环境温度为-30 度至+45度,毒气的体积浓度 大型罐<2% NH<3% 小型罐<1% NH<3% 2、结构和性能:

藏族羌姆面具

中国少数民族的面具文化 -- 藏族羌姆面具 李伟杭州市三墩中学(邮编310030 ) 我国少数民族面具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深邃的内涵,在中国面具文化中熠熠生辉。它滥觞(I印sh mg起源)于史前,先存于近40个民族中,它伴随着各民族的祭典、生产居住、婚丧嫁娶,为我们传递了诸多历史和文化信息。藏族的羌姆面具就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 羌姆(qi①g mu),藏语本意为法舞,俗称跳神,是藏传佛教寺庙里一种戴面具的宗教祭神舞蹈。是以祈福禳.(r eng消除)灾为目的的宗教活动,神职人员在跳神中佩戴各类面具并借助其它法器,跳跃、舞蹈,使人们既能在尽情歌舞的欢乐中抒发情感,又能通过它与神灵沟通而得到佑护。它随藏传佛教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自治区的藏族聚居区和其它藏传佛教地区。 羌姆形成于公元8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它是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刚神舞、西藏本教的地方神祗与宗教仪轨和西藏地方的土风舞融合的产物。“羌姆”跳神面具是印度高僧莲花大师吸 收了西藏早期的土风舞,结合佛教密宗的金刚舞逐渐发展起来的神舞面具。 羌姆面具表现本尊(佛的化身)、护法神及他们的随从。本尊及护法神有寂静相、愤怒相之分,以愤怒相较多见(羌姆面具形象怪异、狰狞、恐怖,被认为对鬼怪妖魔有威慑作用,所以我们常见的面具多以此为主)。本尊及护法神的随从,多为动物形象的面具,动物的基本特征往往被夸张地表现。 跳神面具被信仰者看成神灵的象征。巫师把它作为法器,戴上它,可以改变凡夫俗子的身份, 获得神力,并与鬼神沟通。在跳神过程中,营造一种庄重肃穆的宗教氛围,给信徒心理以慰藉。尽管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跳神面具的形、质各有特色,跳神程序也各不相同,但人们使用面具的功利目的却是一致的。祛灾趋吉是跳神活动的宗旨,祈求人口增殖、农牧丰收、健康吉祥是跳神活动的核心。 跳神面具的品种有皮、木、铜、泥、等各类,它的制作显得非常严格。《藏经》工巧明部的《造像量度经》中就有其尺寸、相法、形态、标识等制作规则与方法,但出自不同艺人手中的羌姆面具却千差万别。羌姆面具有皮、木、泥、漆布、铜、铁等各种材质,其中以纸泥胎、布胎最为多见。 藏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人文宝藏和几千年的宗教文化。面具文化反映的虽然只是藏民族的一个侧面,但是它对我们研究藏族历史学、哲学、宗教学、民俗民风及音乐、舞蹈、美术学科的都具有重大意义。

丙察察线路

【路线】丙察察 Day1 丙中洛乡—重丁村、重丁教堂—石门关—四季桶—雾里村—茶马古道(桥)—尼大当村—秋那桶,大概15公里:路况良好,风景秀美。滇、藏交界,怒、藏混杂。鸡犬相闻,田园盛世。宗教多元,中西交融。丙中洛乡往回3公里是壮观的“怒江第一弯”,再往回点有个村子“迪麻洛”。乡里有邮局,住店多,物资较为丰富,要准备2天左右的应急干粮;乡对面怒江有仙境“桃花岛”,又叫“扎那桶”或“怒江第二湾”。从乡里出发,沿右边路下长坡,先到“重丁村”,虔诚朝拜“藏传佛教的白塔”、“天主教重丁教堂”,接着一路沿着怒江左岸往上游骑行,非常舒服,遭遇雄险的“石门关”,然后进入一个个叫做“**桶”的村庄,9公里是美丽“四季桶”村,过千古悠悠的“茶马古道双子桥”,桥右边徒步山壁路到神秘的“雾里”村,村子有地方住,继续往左边沿怒江右岸骑行,到“尼大当”村,应该是进入察隅之前最后一个大村庄,有大兵站岗,有小店补给,在柏油路的终端,右边上山2km到原生态的净土“秋那桶”村,坡很陡,有心理准备,村子里木屋可住、有土鸡吃、有珍珠蒜头、有家酿米酒喝、有民俗、有老外有教堂、竟然还有篮球场。再走3公里到最里面的村子叫“初岗村”,能住,也有教堂,村子“附近”有高山湖“初岗湖”,走1天才能到,也可以上去高山牧场,有山路返回丙中洛的“迪麻洛”,还有山路去西藏“松塔”即“察瓦龙”方向,这条路线才是真正的茶马古道,80年代沿怒江边“松塔”到“秋那桶”的路通之前,完全靠马帮走这条路运物资进藏。秋那桶是通往察隅的最后一段柏油路,距离西藏23公里。补充说明:“桶”在怒语里是“村”的意思。 Day2、秋那桶村—西藏龙坡村,大概33公里:风景更美,雄壮怒江。但路况差,按摩路,坑洼、石子遍布,塌方多,悬崖陡峭,弯多且急,下坡也要推车,严禁超速!!!时速一般5公里。更严禁酒后驾驶!!哈哈!不太支持一个人骑行,至少找个伴吧!开始进入危险地带。太多危险啦!更重要的是,有些危险不可预测。精神要高度集中!一条路走下去,虽不会迷路,路上人少,见人就问路。如果担心住宿问题,可以选择带帐篷。10km处有个傈僳族小卖部,物资很少。一路会遇到很多大小瀑布和零星民居。典型的藏族建筑、经幡开始出现了。23公里处,松塔水电站,滇藏交界处。开始进藏。30公里处,有藏族村寨,可以泡温泉,暂无公开住宿,可借宿藏民家。龙坡只有一个对外住宿点,就在路边,门前有片空地,有野生松茸吃。龙坡虽然不大,想探险、体验的朋友,可以留下几天,跟着挖松茸的藏民进山去,或请个向导,徒步原始森林、造访完全不受外界干扰的村子,时间是夏季,再早点还可以去挖虫草呢。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藏民非常热情,但要了解、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Day 3、龙坡村—察瓦龙乡,大概40公里:风景、路况如前。任务不重。出门就要上坡推车。民居不多。干热河谷,植被变化,仙人掌多了起来,夏天赏花秋季吃果,可以带块小的回来种。15k是喇嘛庙,有小卖部、可住宿。接着路中有个玛尼堆,记得顺时针也就是左边走哦。每5公里左右有村子、民居。20k到大流沙,现已砌了防护墙,但仍然危险,主要危险来自于滚石,大风大雨尤其小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迅速通过、不可久留、到安全地方再拍照。又过玛尼堆,到察瓦龙。茶马重镇,街道宽敞,吃住无忧,水电保证,休整胜地,备好粮草。一般住在四川饭店,能洗澡。多吃点青菜。也有松茸吃。走地鸡很棒,喝点鸡汤。夏季有冰镇西瓜吃,会贵点。一句话:能吃就吃多点,免得后面想吃没得吃呀!!乡里有个佛山援建的小学。察瓦龙附近也是景色绝佳呀,有察瓦龙大峡谷、原始森林、村落、民俗、寺庙、湖泊,请个向导,去深度体验吧。还可以去转梅里雪山,一般叫外转,路程、时间较长,另外有内转,路程、时间较短。察瓦龙有两条路线进藏,都很有挑战性、探索性。一是往西到察隅县,二是往北经过碧土乡、扎玉乡到左贡县。注意:察瓦龙是最后有手机信号的地方,把该打的电话、该发的信息都搞定了罢,不过,如果是当地人的手机的话可能还能再远15km左右,即离开怒江之前,然后170公里路程、3—4天左右都没有信号了。 Day 4、察瓦龙乡—目巴村,大概23km【非正常行程】:路况起伏,难于往日,多备水源。出门一会就爬坡,2k左布村三岔口,沿怒江走左边,8k有村庄、小卖部。植被再次变化:仙人掌逐渐减少,高山草甸出现。12k有村庄。21k过怒江大桥,玉曲河在此汇入怒江,23k后再过一小桥,一小河也注入怒江,也算是个小型的三江汇流了,呵呵。走左边上山,24k到目巴村,有小卖部,民风淳朴,借宿民家,吃住简朴。目巴

藏族面具文化历史

?【图书简介】 这本藏族面具文化研究的专著是我国藏学界的一部成功之作作者在广泛查阅文献,注重并大量吸收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更注重于实地的调查。书中对各类藏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流程作出颇为详细的叙述和分析,并对藏族面具的类型分类及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此书对藏族面具的两大有机载体,即“羌姆”、藏戏与面具的关系和面具在其中作用的研究,也很有创见,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藏族面具的发展过程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具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具有的一种共生文化现象,是古老的信仰与艺术的一种符号和文化表达。青藏高原的面具文化在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生存、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从而显得更加神奇。本书用精炼的文字和生动而真实的图片诠释了青藏高原面具文化的奥秘,给人们以更加独特、精美的艺术享受。-读书网|https://www.sodocs.net/doc/d69271886.html, ?【本书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藏族面具文化历史探源 一、藏族面具的起源时间 二、藏族面具至今仍然存活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第二章藏族面具的类型 一、我国面具分类的几种类型分法 二、藏族面具的基本分类 第三章藏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流程 一、贴布脱胎面具制作的传统工艺流程与技法 二、木质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流程 三、金属铜质镀金面具制作工艺及其流程 第四章藏族面具的基本特点 一、藏族面具的色彩美 二、藏族面具的造型美 三、藏族面具的宗教性 四、藏族面具的丰富多样性

第五章藏区寺庙“羌姆”与面具 一、寺庙“羌姆”的起源 二、寺庙“羌姆”的形成与流派及各教派面具 第六章藏戏与面具 一、藏戏的起源与形成 二、藏戏剧种、流派和剧目 三、藏戏面具 第七章藏族面具文化对我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影响 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藏族面具的分布 二、藏族面具文化对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防毒面具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防毒面具使用安全操作规程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简介:该规程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 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 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 详细阅读内容。 一、进行定期排污工作以及发生少量天然气泄漏进行抢险工作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工作。 二、在使用时,一定要先检查防毒面具是否通气顺畅有效, 并且按照使用说明带好防毒面具后,再进入作业区。 三、进入作业区工作时,必须两人以上同时在工作现场。一个人进入作业区工作,另一个人在10米以外的安全区域范围负责看守通气管出口,如果发现工作人员出现恶、呕吐、昏

迷等异常现象,要及时采取救护措施。保证通气管平直放置,严禁出现死弯、压折现象,防止因杂物将出气孔堵塞,造成使用人发生缺氧和窒息等意外伤害。 四、要建立防毒面具专人保管责任制度,禁止玩耍,避免造成人为损坏。该设备属于应急使用,每月由站长(或专人)进行检查并记录在案。 五、使用完毕,使用人要进行详细记录并签名。防毒面具若出现破损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及时通知上级领导。 六、防毒面具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定期清洗和消毒。 七、防毒面具存放位置在:值班室、维修中心都各备有2套防毒面具。 这里填写您的企业名字 Name of an enterprise

藏族羌姆面具

中国少数民族的面具文化 ----- 藏族羌姆面具 李伟杭州市三墩中学(邮编310030) 我国少数民族面具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深邃的内涵,在中国面具文化中熠熠生辉。它滥觞 ..(lán shāng起源)于史前,先存于近40个民族中,它伴随着各民族的祭典、生产居住、婚丧嫁娶,为我们传递了诸多历史和文化信息。藏族的羌姆面具就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 羌姆 ..(qiāng mǔ),藏语本意为法舞,俗称跳神,是藏传佛教寺庙里一种戴面具的宗教祭神舞蹈。是以祈福禳.(rǎng消除)灾为目的的宗教活动,神职人员在跳神中佩戴各类面具并借助其它法器,跳跃、舞蹈,使人们既能在尽情歌舞的欢乐中抒发情感,又能通过它与神灵沟通而得到佑护。它随藏传佛教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自治区的藏族聚居区和其它藏传佛教地区。 羌姆形成于公元8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它是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刚神舞、西藏本教的地方神祗与宗教仪轨和西藏地方的土风舞融合的产物。“羌姆”跳神面具是印度高僧莲花大师吸收了西藏早期的土风舞,结合佛教密宗的金刚舞逐渐发展起来的神舞面具。 羌姆面具表现本尊(佛的化身)、护法神及他们的随从。本尊及护法神有寂静相、愤怒相之分,以愤怒相较多见(羌姆面具形象怪异、狰狞、恐怖,被认为对鬼怪妖魔有威慑作用,所以我们常见的面具多以此为主)。本尊及护法神的随从,多为动物形象的面具,动物的基本特征往往被夸张地表现。 跳神面具被信仰者看成神灵的象征。巫师把它作为法器,戴上它,可以改变凡夫俗子的身份,获得神力,并与鬼神沟通。在跳神过程中,营造一种庄重肃穆的宗教氛围,给信徒心理以慰藉。尽管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跳神面具的形、质各有特色,跳神程序也各不相同,但人们使用面具的功利目的却是一致的。祛灾趋吉是跳神活动的宗旨,祈求人口增殖、农牧丰收、健康吉祥是跳神活动的核心。 跳神面具的品种有皮、木、铜、泥、等各类,它的制作显得非常严格。《藏经》工巧明部的《造像量度经》中就有其尺寸、相法、形态、标识等制作规则与方法,但出自不同艺人手中的羌姆面具却千差万别。羌姆面具有皮、木、泥、漆布、铜、铁等各种材质,其中以纸泥胎、布胎最为多见。 藏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人文宝藏和几千年的宗教文化。面具文化反映的虽然只是藏民族的一个侧面,但是它对我们研究藏族历史学、哲学、宗教学、民俗民风及音乐、舞蹈、美术学科的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