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参考书目

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参考书目

理论与实践方向参考书目

1. 中文部分

《口译技巧》<法>达尼卡.塞莱斯科伟奇著,孙慧双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

《英汉翻译手册》钟述孔。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3月第一版。

《翻译理论与技巧论文集》。本公司选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8月第一版。

《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本公司选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8月第一版。

《意态山来画不成?―――文学翻译丛谈》翁显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12月第一版。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2月第一版。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翻译论集》罗新璋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5月第一版。

《新编奈达论翻译》谭载喜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第一版。

《翻译的艺术》许渊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10月第一版。

《七缀集》钱钟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文体与翻译》刘宓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3月第一版。

《文学翻译原理》张今。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

《等效翻译探索》金隄,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4月第一版,1998年7月第二版。

《翻译:思考与试笔》王佐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国翻译文学史稿》陈玉刚,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8月第一版。

《当代翻译理论》刘宓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8月第一版。

《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5月第一版。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陈福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第一版,2000年6月第二版。

《中国当代翻译百论》杜承南、文军主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

《比较与翻译》汪榕培,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翻译文化史论》王克非,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汉籍外译史》马祖毅,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中国翻译词典》林煌天,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译学论集》张柏然、许钧,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概论》郭延礼,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许钧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

《口译理论概述》鲍刚。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翻译思考录》许钧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第一版。

《译介学》谢天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实用口译手册》钟述孔。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8月第一版。

《中国翻译史》(上卷)马祖毅,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当代翻译教学研究》穆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廖七一,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文化与翻译》(论文集)郭建中,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1月第一版。

《翻译变体研究》黄忠廉,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1月第一版。

《翻译批评散论》马红军,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1月第一版。

《中国科学翻译史》李亚舒等,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郭建中,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苏联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廖七一,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精选》陈德鸿、张南峰主编,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翻译与语言哲学》刘宓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第一版。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李文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中西译学批评》张南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文化范式—译学研究与比较文学》傅勇林,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法>玛丽雅娜.勒代雷,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第一版。

《文学翻译十讲》刘重德。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12月第一版。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包惠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1月第一版。

《翻译批评论》姜治文,文军。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翻译论》许钧。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网宏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翻译、文学、文化》孔慧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新译学论稿》萧立明。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第一版。

《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吕俊。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张柏然、许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第一版。

《汉英时文翻译》贾文波。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1月第一版。

《口笔译理论研究》刘宓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1月第一版。

《翻译研究新视角》谢天振。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论翻译》Jin Di and Eugene. A. Nida.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8月第一版。

《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孙艺风。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

《视角:翻译学研究》王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翻译名家研究》郭著章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翻译与批评》周仪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翻译学》谭载喜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一版

《译学词典与译学理论文集》孙迎春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

《中译英技巧文集》中国翻译编辑部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文体与翻译》刘宓庆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当代翻译理论》,刘宓庆著,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孙致礼著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谢天振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翻译技巧与误译评析》李青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翻译新论与实践》方梦之著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实用文本汉译英》方梦之著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包惠南著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翻译:调查与研究》文军著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科学翻译批评导论》文军编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翻译批评与赏析》李明编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英汉修辞互译导引》郑雅丽著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英汉辞格比较与唐诗英译散论》卢炳群著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英汉对比专栏

《英汉对比研究》连淑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

《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李定坤,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翻译新论》杨自俭、刘学云。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李瑞华。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杨自俭。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杨自俭。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杨自俭。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崔永禄。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英汉对比翻译教程》魏志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英美名著翻译比较》喻云根。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英汉语篇综合对比》彭宣维。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周志培。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2.英文部分:

Alvarez, Roman and M. Carmen-Africa Vidal, ed. 1996. Translation, Power and Subvers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Anderman, Gunilla and Margaret Rogers, eds.1999. Word, Text, Transl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Baker, Mona, ed. 1998.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assnett- Mcguire, Susan. 1980.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ed. 1990.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 Cassell.

Bassnett, Susan and Harish Trivedi, eds. 1999.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oase-Beier, Jean and Michael Holman, eds. 1998. The Practic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St. Jerome Publishing.

Catford, J.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aull, Katherine. M. ed. 2004.Translation and Culture. Lewisburg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Flowtow, Luise Von. 1997.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 St. Jerome Publishing.

Gentzler, Edwin. 2001.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Routledge.

Hatim, Basil and Ian Mason, 1997. The Translation as Communicator. Routledge.

Hermans, Theo. 1985.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Croom Helm Ltd.

Herman, Theo. 1999.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ic Approach Explained. St. Jerome Publishing.

Hickey, Leo. Ed. 1998.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Jones, Roderick. 1998.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 St Jerome Publishing.

Kussmaul, Paul. 1995 Training the Translator. Amsterdam: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

Lefevere, Andre. 1992.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Neubert, Albrecht, and Gregory M. Shreve. 1992. Translation as Text.Kent: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Newmark, Peter. 198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 199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1991. About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3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Nida, E.A. 1964.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E.J Brill.

Nida. E.A. and Charles R. Taber. 1969.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 J Brill.

Nida, E.A. 1982. Translating Meaning. San Dimas, 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

------ 1981.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New York: Orbi’s Books.

------ 1993.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1996.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Les Editions Du Hazard.

Niranjana, Tejaswini. 1992. Sitting Translation: History, Post-structuralism and Colonial context.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rd, Christiane. 1997.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anchester UK: St. Jerome.

Perez, Maria Calzada. Ed. 2003. Apropos of Ideology: Translation Studies on Ideology. St. Jerome Publishing.

Riccardi, Alessandra.ed. 2002. Translation Studies: Perspectives on an Emerging Discipli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iss, Katharina. 2000. 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Trans. By Erroll F. Thodes. St. Jerome Publishing.

Robinson, Douglas. 1997. 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St. Jerome Publishing.

Schulte, Rainer, and John Biguenet. 1992.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imms, Karl. 1997. Translating Sensitive Texts: Linguistic Aspects. Amsterdam: Rodopi B. V.

Simon, Sherry. 1996.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London: Routledge.

Simon, Sherry. And Paul St-Pierre. 2000.Changing the Terms.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Snell-Hornby, May. 1988.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John Benjams Publishing Company.

Steiner, G. 1975.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oury, Gideon. 1995.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Venuti, Lawrenc.ed.1992.Rethinking Transl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Venuti, Lawrence.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 1998. The Scandal of Transl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2000.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Wiss, Wolfram. 1982.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Gunter Narr Verlag Tubinger.

------. 1996.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or Behavior.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Ztaleva, Palma. Ed. 1993. Translation as Social Action. London: Routledge.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 课程英文名称: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学分:2 总学时:36 课程性质:学位专业课 适用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课,适用该学科的3个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是研究译学理论及实践技能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翻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语言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等在翻译学研究和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具有翻译学科意识及翻译理论研究的创新意识,对翻译研究和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正确应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掌握较高的英汉互译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概述 1.熟悉翻译的定义,判断翻译是科学和/或艺术。 2.认识翻译的目的、弄清翻译的任务。 3.了解翻译的标准、熟知翻译的过程。 4.分析译者的素养。 5.了解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关系。 二、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 1.了解中国翻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理解三不易、五不翻、五失本、案本、信达雅、信达切、信与顺、化境、形似与神似、三美、猫论、以及忠实与通顺等的内涵。 2.了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理解翻译三原则、等值翻译、功能对等、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文化翻译观、民族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等的内涵。 3.了解翻译理论中的不同学派,如:文艺学派、文学-文化学派、语言学派、莱比锡学派、解构学派、交际学派、社会符号学派、释义学派、摆布学派、辨证逻辑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等。 4.了解翻译学的不同分类,熟悉并尽可能掌握比较翻译学、描写翻译学、普通翻译学、特殊翻译学、应用翻译学、玄翻译学的基本特征。 5.了解异化与归化,学会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应用异化或归化。 6.学习了解翻译界对翻译单位的定义,掌握翻译单位(音位、词素、词、词组、句、语段、语篇)在翻译中的可行性。 三、英汉语言差异与译文可接受性 1.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异。 2.了解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在形合与意合上的差异。 3.比较英汉语言的词类、词性的异同。 4.比较英汉语言在表达上的视点差异。 5.比较英汉句型结构的异同。 6.了解并掌握翻译过程中的词性转换。 7.了解并掌握翻译过程中的主被动关系转换。

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二讲 原句:I seized the largest brush and fell upon my wretched victim with wild fury. 译文:我抓起那支最大的画笔,势不可挡扑向那全无招架之力的画布。 原文:There is a definite link between smoking and lung cancer. But this doesn’t make you too uncomfortable because you are in good company. 译文:吸烟肯定与肺癌有关,但这并不能使你感到太不舒服,因为吸烟的人不止你一个。 原文:Derek fancies himself as a ladies' man, but he spends too much time admiring himself in the mirror for my liking. 译文:德里克自以为是个讨女人喜欢的人,可是我不喜欢他花那么多的时间在镜子面前自我欣赏。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He is the last man to do it. 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 He should be the last (man) to blame. 原文: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译文: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Literal translation takes sentences as its basic units and the whole text into consid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It strives to reproduce both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the style of the entire literary work and retain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figures of speech. 死译:one-to-one translation: each SL word has a corresponding TL word. 硬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 Transfers SL grammar and word order, as well as the primary meanings of all the SL words, into translation. It is normally effective only for brief simple neutral sentences. Literal translation goes beyond one-to-one translation, ranges from one word to one word, through group to group, collocation to collocation, clause to clause, to sentence to sentence. Literal translation is the basic translation procedure both in 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in that translation starts from there. ---by Newmark Liberal Translation mainly conveys the meaning and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ithout trying to reproduce its sentence pattern or figures of speech. 原文: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错译:Our friends are all over the world. 译文: We have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 单词

最新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期末复习及答案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英语专业(开放本科) 《翻译理论与实践》期末复习 题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翻译句子。(每小题3分,共30分) 三、篇章翻译(每小题40分,共40分)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美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把翻译分成__________。 A. 语内翻译 B. 语际翻译 C. 符际翻译 D. 以上选项都正确 2. 下面哪个选项是错误的?_________。 A. dry goods:纺织品B.white goods:白色的货物 C.white wine:白葡萄酒D.toilet water:花露水 3. “This is a special offer and is not subject to our usual discounts” 请问下面哪个译文最合适?________。 A. 这是特殊报盘,不以我方通常折扣为条件。 B. 这是特惠报盘,我方通常折扣不适应于此盘。 C. 此系特惠报盘,不另加我方通常折扣。 D. 这是特殊报盘,不局限于我们通常折扣。 4.下面哪句话的描述是错误的?________。 A.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原则。 B.“动态对等”原则是指,运用交际理论和信息论的原理,将焦点从传统的译文与原文两个文本的比较转移到两个过程的比较,使人们注意到影响信息接收的各种语言和文化因素。C.奈达曾将“动态对等”的提法改成了“功能对等”原则。 D.翻译求的是“形式对等”,而非”动态对等”。

5._________提出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理念。 A.尤金.奈达B.泰特勒 C.许渊冲D.鲁迅 6. 下面哪个配对是错误的?_____。 A.赤脚医生:barefoot doctor B.纸老虎:paper tiger C.to show one’s cards:摊牌D.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sea D B C D C D 7.哪句话的描述是正确的?______。 A. 严复提出的翻译是:重神似不重形似 B. 傅雷的翻译标准是:信、达、雅 C. 许渊冲的翻译标准是: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D. 泰特勒的翻译标准是:通顺 8. 下面哪个选项是错误的?_________。 A. dry State:实行禁酒的州B.white goods:白色的货物 C.dry white wine:涩白酒D.toilet water:花露水 9. 泰特勒(Tytler)提出的著名翻译原则是:_______。 A. 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 B. 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C. 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 D. 以上选项都正确。 10.下面哪个选项是正确的?________。 A.bring down the house 翻译为:“推倒房子” B.pull up one's socks 翻译为:鼓起勇气 C.think a great deal of oneself 翻译为:“为自己想得很多” D.an apple of love 翻译为:“爱情之果” 11.A book, tight shut, is but a block of paper.下面哪个译文是最合适的?_____。A.一本书,紧紧合上,只是一叠纸。 B.一本书,如果紧紧合上不读,只是一叠纸。 C.一本书,如果紧紧合上不读,只是一叠废纸。 D.闲置之书只是一叠废纸。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

谈严复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交流中一直在广泛进行着。丰富的翻译活动,有利于我们科学系统地对翻译进行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形成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严复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贯中西的人,他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严复曾在福州马尾船厂船政学堂学习了五年,他学习了英文,几何,代数,电磁学,光学等新科学知识,到过新加坡,日本等地考察,后又到英国学习考察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了解中西政教,风俗之差异,关心世界大事。”回国后,他翻译了向国人敲起危亡警钟的《天演论》。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客观规律,宣传了进化思想。 下面研究一下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特点。在词法和句法结构中,他模仿先秦文体的词法句法结构,桐城派古文的优点,其他文体的积极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造了独具个人特色的新型文体。在《天演论》的手稿初稿中,他直接引用先秦散文中的句子并标明出处,虽然后来他觉得译作中放入中国古书的名字,中国古人的名字明显不妥,使读者感到彷徨,于是在改稿过程中将正文中出现的中国特色的专有名词尽皆删去,但导言仍保留部分如《导言十三》中的“以其所爱,及其所弗爱”一句系取自《孟子》;《导言十二》中的“诱然

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得”系庄子所云,“自营为私”是韩非所言,“人之性恶”出自《荀子》。译文中多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很少。而且他的翻译话语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的范例。 1. 辨物穷微,明揭天道必不可知说。(《天演论·论六》) 2.不见夫业真者乎?(《原富》) 微是形容词,在句1中活用为动词。句2的业本来为名词,但在句中担任动词职务。同时,严复话语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子也不少。如: 何以明之?(《天演论·人群》) 人弗之觉也,觉亦弗之异也。(《天演论·能实》) 其少见的被动句主要采用先秦的“见”字句结构,如: 特在人者,每为气禀所拘。(《天演论·论八》) 而为是幻且虚者之所主。(《天演论·论九》) 若是物特为天下只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夫是之谓天择。(《天演论·导言一》) 为了追求群内达旨,他用了很多排偶句: 小之极于跂行倒生,大之放乎日星天地;隐之则神思智识之所以圣狂,显之则政俗文章之所以沿革。(《天演论·导言二·广义》) 人,动物之灵者也,与不灵之禽兽鱼鳖昆虫对;动物者,生类之有知觉运动者也,与无知觉之指植物对;生类者,有质之物而具支体官理者也,与无支体官理之金石对。(《天演论·导言三·趋异》) 严复的翻译使用最多的策略当推意译,为了启发民智,在翻译过程中

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实习报告

翻译理论和实践课程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 2012年上学期6月18日-6月22日 二、实习地点 邵阳学院1栋110教室 三、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旨在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理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并且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翻译实践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常见的翻译技巧,并结合各种文体和各类题材的特点进行翻译实践,提高学生汉英双语运用能力、汉英互译能力,以及翻译水平。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实习过程及内容概述 虽然我们的此次实习只有短短一周的时间,但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拥有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实习。这次经历让我充分认识到翻译技巧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学习翻译技巧的机会。以下是我对这次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实习的回顾:实习的第一天,我们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掌握英译汉的技巧,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篇英译汉译文。并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来注意翻译技巧的使用。首先,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基本的英译汉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是应该要掌握的技巧,我们通过一些例题,习题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然后,做一篇文

章的翻译。通过使用学习到的方法和技巧完成一篇英译汉译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文章语篇的连贯及衔接,以确保整篇文章的通顺。而后,老师为我们做详细的讲解和分析,指出英译汉时需要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在以后的翻译中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同时老师也为我们指出了英译汉是我们常犯的一些错误,并一一为我们改正。1 第二天,今天要训练的依然是英译汉的一些技巧。首先,对于昨天学习的内容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复习,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技巧。之后,老师在昨天所学的知识,技巧的基础之上又为我们讲解了一些新的英译汉的技巧,并通过例题、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才叫我们做文章的翻译。在同学们都做好翻译之后,老师进行统一的检查,与此同时,同学们则在讨论,以此找出翻译时自己所犯的一些错误。老师在检查完同学们的译文后,挑出一些比较典型的译文,先由学生互相点评,然后由老师来详细讲解。在老师点评时,他指出了译文中比较出彩的地方,并给与了鼓励。同时还指出了我们的典型性错误,并多次重复告诫我们以后不可再犯。最后,老师对英译汉的技巧和方法进行了一次总结,以此来加深我们的印象,更好的掌握这些技巧。 第三天,经过了两天的实训以及题海战术之后,我们的翻译技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们的实习内容则是汉译英技巧的训练。同样的老师先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常用的汉译英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还是做一篇汉译英的翻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复习辅导

《翻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复习辅导 一、考试题型和模拟题 1. 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范围主要包括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的问题。 2. 问答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范围主要包括直译与意译问题,翻译的标准,比如玄奘对翻译事业的贡献等等。 3. 段落翻译(英译汉):1段,共50分。这部分在课外。 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 明朝末年的翻译家徐光启主要从事---C---的翻译。 A. 佛教经典 B. 文学作品 C. 科技著作 D. 哲学著作 2.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提出了“---A---”的翻译观点。 A. 善译 B. 化境 C. 神似 D. 信、达、雅 3. 出版后即风靡海内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B----的译作。 A.严复 B. 林纾 C. 林语堂 D. 梁实秋 4.“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D----的形式。 A. 词句 B. 词句和比喻 C. 各种修辞手段 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 5. 翻译是一种(A )的交际活动。 A.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 B. 跨语言 C.跨语言,跨社会 D. 跨语言,跨社会 6. 翻译的理想单位是:__________。() A.篇章 B. 句子 C.词语 D. 单词 7.下列四个语言特点中,----B--不是广告英语的特点。 A. 多祈使句 B. 多后置定语 C. 多新词汇 D. 多常用词汇 8. 鲁迅曾提出过“-------B--------”的翻译观点。 A. 宁顺而不信 B. 宁信而不顺 C. 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 D. 忠实、通顺、得体 9. 在下列四组特点中,---D---组符合英语语言的实际情况。 A. 重意合,多主动结构,多动态词,多重复,多生物词作主语 B.重形合,多主动结构,多动态词,多替代,多物称词作主语 C.重意合,多被动结构,多静态词,多重复,多生物词作主语 D.重形合,多被动结构,多静态词,多替代,多物称词作主语 10. 下列四种语言特点,----B----不符合英语语言的实际情况。 A. 重形合 B. 多动态词语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规划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可操作性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目标 1)水平目标 本课程现确定为外国语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中期目标为校级精品课程,远期目标定位为省级重点建设或精品课程。 A.把该课程建设成为一门教学内容丰富、教学体系创新,融纸质教材、电子教案、网络媒介为一体的立体式现代化精品课程。 B.1-2年内申报成功校级精品课程,5年内力争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C.通过课程建设,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力争5年内产生一名校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晋升教授1名,副教授1-2名。2)类型目标 按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相关要求和本校英语专业建设实际,本课程类型为专业技能必修课。 二、课程描述 1)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大学本科英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一门课程。目的在于向学生讲授英汉翻译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英汉互译实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生通过翻译理论学习, 对国内外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 流派, 代表人物进行大致了解,为今后的翻译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翻译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与翻译理论同步的翻译实践, 使学生通过翻译实践了解熟悉各种翻译技巧, 增强对中英语言和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认识。本课程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翻

译实践,使学生实际翻译水平提高到大纲所要求的水平。课程将运用翻译理论去指导翻译实践,从翻译实践中总结出翻译的技巧,然后把这些技巧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生通过翻译实践了解熟悉各种翻译技巧, 增强对中英语言和文化差异对翻译影响的认识,初步掌握英汉和汉英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并具备相关英汉口笔互译的能力。课程细分目标任务如下: 笔译:通过介绍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汉互译的能力。要求译文比较准确、流畅,翻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字 口译: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现场口译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2)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翻译是一个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和知识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双语基础。本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着重翻译理解与表达两大方面,它与其它专业课程如:综合英语、阅读、写作、听力、口语、语法、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大学语文等密不可分,它的提高必须以良好的中英文能力为基础。此外,学生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素质和一定的文化学、语言学和文体学知识。 三、课程建设主要任务分解与落实 1)课程负责人 李特夫

翻译理论与实践

合同(缩略版本) 1.甲方河海师范大学希望雇佣乙方阿迪斯科里作为英语老师。双方 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特此签订合同。双方均许诺会完全履行合同里所有规定的义务。 2.服务时间从2006年8月15号到2007年8月14号。 3.乙方的责任(见附录) 4.乙方每月的工资是5000人民币。其中每月工资的70%可以转变为 外国货币。 5.甲方的职责。 甲方必须进行指导、监管和评价乙方的工作。 6.乙方的职责。 乙方必须按时完成任务并确保工作的质量。 7.合同的修正,取消和终止。 双方必须遵守合同,在未达成双方一致时不得修正、取消或者终止合同。 8.违约罚金 如果乙方因为不可抗力事件要求取消合同,乙方应当在有关部门的证明下,取得甲方的同意并支付退货费用以及违约罚金给甲方。 如果甲方因为不可抗力要求取消合同,在乙方同意后,甲方应支付乙方的退货费用;如果甲方取消合同没有正当理由,甲方应支付乙方的退货费用以及支付违约罚金给乙方。 9.这个合同的附录是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拥有合同的同等效力。

10.这个合同在双方签订的日期即日生效并会在合同期满时自动 失效。如果任意一方要求订立新的合同,其应该在此合同期满的90天前向另一方提前说明请求并在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签订新的合同。 乙方在合同失效后想继续保留合同,必须承受所有可能引发的损失。 10.仲裁 这个合同在河海师范大学,2006年8月15号签订。一式两份,一份中文,一份英文,两种文本都同样真实可信。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补充合同 通过双方的同意,受聘方的工作和相关事宜有如下决定: 带领大学生和英语专业研究生并就学生们的语言课外活动提出建议。 甲方乙方 (签字) (签字) 看待成长的两种基本方式 人们基本上对于成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将其看作是产品,一种是将其看作是过程。我们一般把个人的成长看作是外在的结果或者是可以很容易辨认和估量的产品。得到升职的工人,成绩提高的学生,

翻译理论与实践(1)

一、词语翻译选择(1分*15) 练习一: 1. 姜汁皮蛋: Preserved Eggs in Ginger Sauce 2. 凉拌金针菇: Golden Mushroom with Vegetable 3. 五香牛肉: Spiced Beef 4. 盐焗鸡:Salt Baked Chicken 5. 素鸭: Dried Tofu 6. 电脑盲: computer illiterate 7. 翻两番:quadruple 8. 光谷:optical valley 9. 黑客:hacker 10. 排外主义: exclusivism 练习二: 1. 我打算买辆汽车,可心里一直犹豫不定,不知道买那个牌子的好。 I’m thinking of buying a car, but I’m still of two minds. I can hardly decide as to which brand I should take. 2. 老板这几天沉默寡言,看起来好像是心事重重的。 The boss is quite down these days. He seems to have something weighing heavily on his mind. 3. 千万别得罪他,他会对你怀恨在心的。 Take care not to offend him, or he’ll bear you a grudge. 4. 当老板问起是谁把消息说出去的时候,他们两个人相互推卸责任。 When the boss was asking who had disclosed the news, the two of them began to pass the buck to each other. 5. 这几天不知是什么事把我搞得心烦意乱的。 I don’t know what has set my nerves on edge these days. 6. 火上浇油。To add fuel to the fire. 7. 混水摸鱼。Fish in troubled waters. 8. 小题大做。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9. 口是心非。Say yes and mean no. 10. 胸有成竹。To have a well-thought plan before doing something.

《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国际交流方向)》教学大纲剖析

《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国际交流方向)》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02038 学时:36 学分:2 开课对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英文译名:Interpretation 一、课程的基本任务和目的 口译是英语专业3年级开设的一门实践应用性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介绍英汉、汉英口译的不同形式、口译技巧、解决口译难点的方法,并且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的操练、现场模拟训练或工作实习,使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口译过程、掌握基本的口译技巧、获得一定的口译能力。国际交流方向与英语教育方向口译课的大纲区别主要在于口译专题的不同。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1.口译概述 了解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口译的性质,口译的特点,口译的标准,口译的过程,口译的类型,口译的难点等。 2.译员素质 了解职业口译人员的必备素质,包括对语言知识、百科知识、文化意识、职业规范、道德准则等方面素质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以英国对职业口译人员制订的Code of Conduct for Public Service Interpreters in Britain(注册号:Office of Fair Trading Registration No. RMS/215 1)为蓝本)。 3.口译技能训练 根据释意派理论的精髓,口译过程分这三个阶段,即interpretation(理解), de-verbalization (脱离源语外壳)和reformulation(重新表达),厦门大学按照本理论通过多年的教学培训实践,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口译训练方案“厦大模式”,其精华部分是口译技能的训练(S+P)。通过记忆训练、数字传译训练、笔记训练、一句多译训练和视译训练,使学生在口译的三个阶段得到综合训练,更好地掌握口译的基本技能,最终为口译实践服务。 4.口译专题 口译专题的内容设计是根据国际交流方向所需,主要涉及介绍性口译(广告宣传、市场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代码:06401405 课程学时:56 学分: 3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商务方向) 开课时间:三、四年级(2)、(1)学期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大纲执笔人:金惠康大纲审定人: 翻译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ranslation)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它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有英语翻译成汉语与汉语翻译成汉语,现代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与障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侧面及其相互的联系和在综合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说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说明本课程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1.教学目的: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南。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系统地传授翻译基本理论,结合翻译实践训练、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的翻译能力。 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72学时的学习,能够了解国内外翻译研究动态,掌握翻译学的理论系统,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他们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翻译理论;英译与汉译语基本实践 2. 教学难点:翻译的基本技能技巧;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读辅导材料,写学习心得,参与翻译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本课程两学期,36课时/36课时,专题讨论1-3次,计9课时,考试2课时。 第一学期: 第一章汉字英词(Chinese Characters & English Words) 第二章汉英表达的不同(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 Ideas) 第三章汉文明礼貌语言(Chinese Language of Respect & Humanity) 第四章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 第五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架构(Chinese Social System with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第六章现代说法反映现代社会(Modern Sayings Reflect Modern Life) 第七章语言,文化与社会(Language,Culture & Society) 第八章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九章语言与翻译(Language & Translation) 第十章翻译技巧杂谈(一)(On Skills of Translation)(1) 第十一章翻译技巧杂谈(二)(On Skills of Translation)(2) 专题讨论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专题讨论二:岭南文化翻译讨论 第二学期: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与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第二章跨文化差异与融合(Intercultural Difference and Integration) 第三章跨文化理解与翻译(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试题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20% 1.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思想。 A. 鸠摩罗什 B. 玄奘 C.安世高D。释道安 2.严复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是指---------------------。 A.翻译一部书要化一个月时间作准备 B 翻译一个术语往往要考虑很久 C. 只有化苦功才能翻译成一部名著 D. 书名的翻译颇费思量 3..下列四句,----句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鲁迅提出过“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点。 B. 马建忠主张“善译”的翻译标准。 C.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D. 傅雷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形似”。 4.下列四位翻译家中,英译《红楼梦》的是------。 A.林语堂 B. 杨宪益 C. 杨必 D. 鲁迅 5.英国语言学家M.A.K.Halliday提出的构成语境三要素中,fields of discourse指---------------------------。 A.交际内容 B. 交际方式 C. 交际风格 D. 交际地点 6.多用被动语态是----------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语法特点。 A.广告英语 B. 科技英语 C. 新闻英语 D. 法律英语 7.“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的形式。 A.词句 B. 词句和比喻 C. 各种修辞手段 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 8.. ------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作品。 A.朱生豪 B. 卞之琳 C. 梁实秋 D. 林语堂 9.fast, firm, secure三个同义词中,firm的正规程度介于前后两者之间,由此可以判定,它最有可能源自------。 A.法语 B. 拉丁语 C. 盎格鲁-撒克逊语 D. 德语 10.下列四种“语体”中,--------的语言最为正规。 A.广告英语 B. 法律英语 C. 新闻英语 D. 科技英语 二、问答题:30% 1.为什么严复要在他的翻译标准中加上一个“雅”字?你认为现在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个“雅”字?

翻译理论与实践(高校英语专业珍贵教案)

第二章 翻译的实质和任务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或交际活动,其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meaning.”(Nida) 意义的本质是语言符号在交际事件中的信息载荷。 语言符号的意义潜势具有随意性同时又具有社会性。 语言符号的意义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同时还具有多层次性。 意义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本章从翻译的实质及要求考虑,采用以下分类方式: 1、概念意义(conceptive meaning); 2、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3、形式意义(formal meaning); 4、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 5、形象意义(figurative meaning); 6、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 一、概念意义(指示意义、认知意义) 概念意义指将词或片语同现实世界或虚构或可能实现的世界的现象联系起来的那部分意义。 (That part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or phrase that relates it to phenomena in the real world or in a fictional or possible world.) 概念意义是语言信息的核心和主体。它包括词、词组、句子及超句群的语义内容。 语义内容有两层意思:1)表达了什么;2)怎么表达的。 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1. We are in good shape. 2. The Voice of the Turtle 3. The Prodigal Daughter 4. I love her dearly. She loves me some. 5. Anna was thin and black, a very umbrella of a woman. 概念意义的转换是全部意义转换的基础,轴心和主体。 二、语境意义 任何词语、语句、语段都必须处在特定的词语联立关系即上下文中,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扩及相关的社会交际情景即广义的语境调节。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 “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 Firth 语言内语境(intralinguistic context)实现语言内关系意义层。 1. The author’s fingerprint is quite obvious in all of his works. 作者的特色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语言外语境(extralinguistic ~)实现语言外关系意义层。 1. A. Mary can make better cakes than me! B. Nonsense, my dear; I don’t think Mary’s cakes were any better than yours. 2. I pity you! 语言内语境对意义的调节机制涉及词语的情态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以及句子及超句群在特定的集约形式中的意义。 语言外语境对意义的调节机制,涉及词语在特定环境中所产生的意义,以及社会功能意义,也就是情景意义。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部分---老龄化产业 随着中国老龄化快速到来,如何养老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演员吴秀波最近成为媒体的焦点倒不是演什么新片或有什么绯闻,而是居住在养老院的母亲想儿子,抱怨来的次数太少,老太太每次都要用笔记录双方见面甚至是通话时间。是居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记者随机采访了身边的人。 “如果夫妻双方都健在,我还是愿意居家养老。毕竟,一切都是熟悉的,有感情,也方便。”一位现年近50岁的朋友表示。 调查显示,愿意居家养老的占大部分。理由如下:一般家庭目前居住都是成熟社区,医疗、购物、交通等都比较方便,这些都是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设施。 其实,各地政府已经采取相关措施,应对老龄化的到来。如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最近,上海静安区提出了“床位不离家,服务送到家”的居家养老模式。即上海静安区委、区政府结合区域内居家养老的实际,将本区餐饮、医疗、商业、家政、服务等公共资源进行整合,给予适当经济补贴,成立了15个助老服务站,使老年人享受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上海静安区模式的好处在于:第一,能够为空巢老人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服务站上门服务,基本上做到了人性化;第二,能够减轻老人思想压力,使老人安心静养。老人们待在家里静心休养,而不再为吃饭、就医、保健、洗澡、理发等犯愁;第三,能够减少子女的负担,促进家庭和谐。 成都这个休闲城市,也在居家养老上成效明显。全市有10126名“空巢老人”享受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有22000余名志愿者、1000余个社会组织、5000余名专业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过去是养儿防老,现在不同了,估计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早有思想准备”,一位受调查者告诉记者。 根据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 更为重要的是,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调查显示,有部分人群选择去养老院或者是老年公寓养老。也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可以和同龄人在一起,各种服务设施齐备,万一出现问题,也能得到及时救助。只是,远离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对亲情的渴望显得极为迫切。 再看吴秀波将自己母亲送进北京西城区老年公寓的事情。一个月4000元,30多平方米,卫生设备齐全。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用品一应俱全。 “现在很多老年公寓或养老院,都建立在远离市区的郊区,这很不方便,尤其是医疗等。毕竟,老年人一般都有些身体上的毛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一位长期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人士告诉记者,她认为把老年公寓或养老院孤零零地建在郊区,不太合

(完整word版)翻译理论与实践试卷及答案

I.Questions:(5×4, 20%)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give a brief answer. 1.Of the two languages, English and Chinese, which has more inflections than the other? What can be the 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2.Which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aratactic Chinese and hypotactic English? What is a necessary strategy in translation? 3.In which language is the order of the linguistic elements relatively flexible, Chinese or English? What can be th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4. English sentence often has its focus in the head, what about Chinese? How can such sentences be best translated? II. English-Chinese Sentence Translation:(5×5, 得分评卷人 25%) Translate the underlined parts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1) A recent phenomenon in the choice of careers on the part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the increasing trend towards big companies. Few are interested in research fields. This is an unavoidable problem in a materialistic society. (2) Tempting salaries and fringe benefits are offered by big companies to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to recruit students before they have completed their studies.

翻译理论与实践(29)

作业讲评: The Founders of Modern Science The men who founded modern science had two merits which are not necessarily found together: immense patience in observation, and great boldness in framing hypothesis. The second of these merits had belonged to the earliest Greek philosophers; the first existed,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in the later astronomers of antiquity. But no one among the ancients, except perhaps Aristarchus, possessed both merits, and no one in the Middle Ages possessed either. Copernicus, like his great successors, possessed both. He knew all that could be known, with the instruments existing in his days, about the apparent motions of the heavenly bodies on the celestial sphere, and he perceived that the diurnal rotation of the earth was a more economical hypothesis than the revolution of all the celestial spheres. 创立近代科学的那些人有两种不一定并存的长处:作观察时十分耐心,设假说时有大无畏精神。其中第二种长处最早期的希腊哲学家先前曾有过,第一种长处在古代晚期的天文家身上也有相当程度的表现。但是在古代人中间,也许除亚里士达克外,没有人同时具备这两种长处,而中世纪的时候,更无人具备任何一种。哥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