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方法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方法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方法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方法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方法

吴雪琴

【期刊名称】《《小学生作文辅导(三四年级版)》》

【年(卷),期】2019(000)009

【总页数】1页(P68)

【关键词】培养学生; 科学; 勇气; 精神

【作者】吴雪琴

【作者单位】成都天府新区锦江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68小学生作文辅导经验交流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方法成都天府新区锦江

小学吴雪琴【摘要】学生发展的九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科学精神,无论是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来看,还是从民族的振兴来说,科学精神的培养都是学校教育义不容

辞的责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呢?总结以下

几点供参考。【关键词】培养学生;科学;勇气;精神

一、紧扣教材,挖掘内涵,培养爱科学的情感语文阅读教材为我们的科学教育提

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涵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涉及各种科学领域。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介绍科学家故事的,这些课文有的讲述

了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如爱迪生孵化鸡蛋的故事,童第周刻苦读书的故事;有的讲述了他们研究科学的故事,如袁隆平历经艰难培育杂交水稻的故事,詹天佑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文实践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标的这段话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明确了语文实践能力重要,于是,我在备课和教学中,力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课堂中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树立语文实践意识,课堂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努力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让课堂生活化、趣味化,并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形式投放进去,如游戏、表演、竞赛、讲故事等,就能将较抽象的理论化为直观的感受,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积累新知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着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兴趣激引,生出再探求、认知的渴求。这时,学生就会努力地争取进入未知领域,实际上,对他们而言,已有创新的理念与一定的创新能力了,这也是创新中永不知足探索精神的最初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文本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置身于中,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语文阅读课文《狐狸和乌鸦》,课上,学生对狐狸和乌鸦的对话极为感兴趣,对狐狸想骗取乌鸦口中那片肉时的虚伪、奉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篇对语言、表演训练性极强的课文,教学课文之前学生们已经反复演读,趁热打铁,我尝试着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力求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自主挑选合作的伙伴, 老师帮助协调。让学生在已有的文

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生活中的正负数》案例分析 执教者:厦门市演武小学阮慧妮 指导:厦门市演武小学郭艳煌 【教案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背景与主题】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而数学来源于生活,为此,教师在教案中,要努力将教案置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近两年来,我有幸参加了区问题解决课题研究,教案实践中我得出了创设情境、来源于生活---分析问题、提炼为数学---解决问题、应用于实际的新思路,根据这教案思路,我尝试地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教材中的第一课时创设气温的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第二课时仍是创设气温的情境,让学生建立正负数的概念。两个课时创设的情境有点雷同,由于正负数是一组表示相反意义的数,界定哪个量为负,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正数意义的基础上。正负数是一对兄弟,所以我教材中的2个课时的内容整合为一个课时,是教案内容更加系统,更加丰富。通过实践证实此次的整合是成功的。 一、教案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天气预报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探究新知: 1)负数的读写以及表示的意义。

2)教案两个负数、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大小比较 3)建立正负数的概念。 3、生活中的应用 a)巩固应用,并理解正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b)找生活中的负数: c)学当小小储蓄员 4、总结 5、作业:小调查,调查全国部分地区同一天的气温。 二、讨论: 1、怎样把生活中的实际事件转化为数学问题? 2、在实际的教案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应用意 识? 三、实施(片段) [片段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天气预报吗?为什么?(生略) 师:不错,天气预报可以预知未来的天气变化情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天气预报。(演示),仔细听,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生1:我知道了南方暖和,北方冷。 师:真棒。你从天气预报中知道地理位置与气温的关系。 生2:我知道了每个城市的气温。 师:除了知道每个城市的气温,你还能知道其他有关数学的信息吗? 生3:我知道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师:那你能以零下8摄氏度为例,教教大家怎样写? 生:零下用负号表示,负号写成-,然后写8。C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呵护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至打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二、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过去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师实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1?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3.发现、概括阶段,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学生语文综合 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语 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使 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语文;实践能力;培养 Student's language is comprehensive to practice ability of development Zheng Zhong 【Abstract】The language is most the social intercourse tool of importance, is mankind culture of importance constitute part, tool and humanities unify, is a language course of basic https://www.sodocs.net/doc/d810820919.html,nguage course of property, come to a decision the language is the fulfillment very strong academics, so development student language practice ability, make the student morely direct contact language material, control usage language regulation in a great deal ofly of the language the fulfillment, make the student acquire basic language cultivated manners, then became language teaching of heavy medium of heavy. 【Key words】Language;Practice ability;Development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 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使学生获得 基本的语文素养,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为了让学生好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实践机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高。 1.充分发掘教村资源,让学生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 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 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 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据陈浩的调查,87%的学生表示最不喜欢“课堂全是教师讲述”、“答案先由教师设定”。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大自然的语言》、《牵牛花》、《生物入侵者》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 我激励他们课后动手试试,进行课外调查,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写出调查结果,学 生学习的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 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发挥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还要多。在一些 语文课上,老师在介绍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 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人的克隆》、《月 亮上的足迹》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信息,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 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 长了见识。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论文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论文 新课程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时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改实践,对此作一探索研究。 1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意义 1.1 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也包括熟悉世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即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学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就个人而言,个人对决策、参与公共和文化事业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知识及理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提出、发现和解决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他们能够描述、解释和预言某种现象。总而言之,科学素养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意识、科学品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 1.2 有利于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标要求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必须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物理知识形成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熏陶。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中既学到基础知识,也培养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态度,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1.3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必须通过科学教育途径。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都经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飞跃过程,在物理教学中所形成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离不开科学的抽象,因为从感性的材料中———物理现象中抽象出本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离不开理性的思维。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更要注重一些非逻辑性思维培养,这需要我们教师经过勤奋努力厚积薄发才能在教学的常理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从而引导学生产生灵感思维———顿悟,产生心灵共鸣,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重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为此,我提出了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验思路,确立了以《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①让学生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②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③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 ①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离不开生活”。②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主动参与。③探索一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提出问题——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新知——拓展新知。

3、数学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和阅读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 和实践上的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 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实施过程 分三大阶段,历时一年。 (一)准备阶段: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对课题进行论 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 2、第二阶段: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做好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实验课很难组织,教师为了减少“麻烦”,能不触及实 验的,尽量不触及,虽然随着新教改的深入,近几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不过,教师在教学中,不知如何把握:小组合作怎样更有效?怎样指引学生合作、交流,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长时间处被动参与的应付层面,这与我们追求的科学素养背道而驰。因此,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修,分别观看高秀丽老师执教的〈〈有趣的磁铁》和刚老师的〈〈我们的呼吸》等一系列实验的巧妙,惠文老师执教的〈〈认识岩石》这一自然界事物的过程和方法,周伟老师执教的〈〈我们的身体》、 外部的秘密,森老师执教的〈〈寻找生物的家园》的欢乐旅程,鲍星海老师执教的〈〈彩虹的秘密》六位老师的课,真正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彩的教学艺术,真是受益匪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行动的改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做到让学生乐意做实验,首先应该从精彩的导课入手,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这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导课,自然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在短短的几分钟抓住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 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验证猜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的不单是使学生“做”得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怎么样“做”,因而,教师应当在“做”的方法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神会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特点。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奥秘。在科学课堂的探究中,动手实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冲突是学生探究的动力,证据是学生探究获取新知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情境,每个未知的答案都不是从教师口中说出来,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科学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同时,教育学生做任何事也不能弄虚作假,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三、科学课上的细化问题。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在提问时,往往问的问题太笼统,致使课堂上出现学生答非所问、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做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针对想要验证的猜想制定出实验方案,这是有效实验的关键。要想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细化问题,使实验的指向性明确。其次,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每个学生都喜欢实验活动,但由于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参差不齐,观察事物时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主题。他们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因此要在学生开始探究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出一个相对完善的探究方案,了解实验注意事项,更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探究方案,教师指导完善,并让学生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说出来,这样,学生探究目的明确,更能尽情地享受实验的乐趣。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教师为了追求有序的课堂效果,过多了关注表现积极的学生,忽视了其他学生,很多学生始终是倾听者。 今后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小组合作,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引 导他们参与其中。我们要注意教法的灵活运用,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合作、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情感,面向全体,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等科学素养。

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是文学学习生涯的开端,对未来的更高层次教育有着奠基的作用,而未来的教育非常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并付诸于行动,共同探讨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养成习惯 要让学生产生兴趣,必先让学生明白自学的重要性,并从身边寻找熟悉的事例来证明,可以请学生的兄长来客串,和学生谈谈自学感悟,也可以列举一些高考成功人士的自学实例,使学生产生榜样心理,从而产生自学兴趣。也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渐渗透,向学生介绍一些新知识,把学生的目光带到课外,激发他们学习课外知识的兴趣,比如向学生介绍高科技发展的信息,如激光技术、载人航天飞船、克隆技术等,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未来的“文盲”已不是没有文化的人,而是不具备自学能力的人。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介绍现代科技状况,让学生想象未来世界,或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在课堂上表演,进行综合摹仿。这些内容,符合学生的口味,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学兴趣。

另外,小学生的兴趣是极不稳定的,必须及时跟踪,时时提醒,也可以建立自学兴趣小组,相互监督,相互促进,逐渐养成自学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自学感言和师生共同交流。 二、预习复习,多读多疑 课堂四十分钟时间非常有限,一些后进生学习能力较差,匆忙之中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回过神来,发现学习效果不好。因此,教师应该提倡学生预习和复习。预习,其实就是自学的一种能力体现,不少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预习往往也只是流于形式,仅仅在字词句上下功夫,而对于课文的修辞手法、中心思想和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却思考得很少。教师应该知道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并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真正重视起来。复习是知识的巩固阶段,也是升华阶段,不仅要形式多样地掌握旧知,还要拓宽思路,探索新知,做到“温故而知新”。在复习旧知时,要做到条理化、系统化,做到“横成片,竖成线”,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和运用,同时通过系统整理知识,既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索新知时,要发散思维,拓宽思路,做到举一反三,充分发挥想象,发展创新思维,要把目光伸向课外,伸向世界,运用旧知去接触新知,认识新知,解释新知,从而巩固新知变为旧知。

【最新范文】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社会处处皆语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教师应适当引导、点拔,让学生自由地思考、观察,探究、发现与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 (一)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师在备课时应从考虑“怎么教学生”转为“学生怎么学”。例如教学《跳水》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小记者采访”,说一说,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金色的脚印》一课,教师设计“演一演正太郎”,出一期以“互爱互助,和谐相处”为主题的板报,写“建议书”等,给学生创设丰富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悟出自己的感受。课上尽量让学生多交流,甚至争论,使学生由单独思考,变成群体交流,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乐园。 (二)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甚至要允许、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训练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生活主体的内在需求,使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例如,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瀑布是怎样的一条瀑布?游人叹息的原因是什么?巴西总统为什么要为这个闻名于世的大瀑布举行葬礼?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文章哪一段使你最感动?文章给人类怎样的忠告?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让学生自己讨论回答,让学生畅所欲言,营造了良好的语文实践的氛围。

(三)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去做,培养学生独立判断的能力,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教学重心由知识传授向学生自由发展转移。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实际运用,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二、丰富语文实践的经历 教师要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寻找、搜集和运用资料,让学生运用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联系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促进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有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主动克服“一支粉笔教下去,一本教案讲过来”的惰性,积极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条件,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开放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实践机会,初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还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 三、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

科学素养论文.docx

读《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有感 读了《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与传统的教师有着很大的区别。新时代的教师是幸福的,同时也是肩负着更多使命的,除了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素养,比如心理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素养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德在1958年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提出的,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越来越迅速,学生的求知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所任学科上,知识要专、要深,在其他知识上要广、要博。要努力提高知识的广度和综合程度,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知识结构;其次,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21世纪是学习多元化的社会,要学会使用先进的现代教学仪器,学会运用多媒体的教育手段,做到一专多能。 我自己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上课时,我们普遍要接触到信息化的辅助工具,信息化课堂是和传统课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成为了主体。信息化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作为导学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有很多不懂的事物,为了让我们更好的适应教学生活,学校经常安排我们参加外出听课,培训活动,这些都对我们的成长很有好处,能很好的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当然,我觉得其中最有效的还是继续教育形式的终身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内的继续教育就是针对教师及其它教育工作者的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进修或学习。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教学工作所需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方法等等。作为教师,则应抓住和利用继续教育的机会,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自主地选择教育、参与教育,主动地成为教育对象,在继续教育中弥补不足,充实自己。职业素养教育也属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职业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而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绝大部分学习内容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 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 要资源。 二、生活问丿“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 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相关的因素, 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 2. 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一一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 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因为小学生理解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能够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朵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理解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水平。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 “分析法”和“综合法”都能够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不过,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使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时时处处都能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有别于其他学科。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儿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呢?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我总结了点滴体会。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恳求各位同行批评指争,以求共勉!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对其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之后,就会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也一样,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

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兴趣的培养,将取决于学习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逐步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借助可用素材,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总是巧妙地把科学的学习内容寓于生活实例当中,把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富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真知。例如,我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活当中有哪些东西容易生锈,然后再在课堂上呈现一些生了铁锈的金属,如生了铁锈的自行车车轮,爬满了铁锈的金属锁头,长满铁锈的铁钉等等,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生了锈的金属,并适时的设置悬念:为什么这些金属会出现这种生锈的现象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预期目标。二、巧妙创设学习情景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科学课程新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浅谈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浅谈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语文是工具,亲自使用工具,才能掌握好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提高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闲在个人。”“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让学生主动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兴趣,是自学能力培养的关键 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曾指出:“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很成熟时,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说,兴趣是推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再加上正确的读书方法和主动质疑的探索精神,就能达到叶老所说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才会举一反三,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二、抓好课前预习这一环节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堂教学是预习的继续。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课前、课上紧密配合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的。 在每开始讲一篇新课文,我都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对于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先是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我结合讲授新课来解决。并继续教学法提要求。例如,预习时学生不注意分析课题,我就在讲授新课时带领他们分析课题的作用,并要求再预习时注意思考课题与内容的关系。又如,预习时学生注意了每段内容的理解,而忽略了各段之间的关系,学习新课时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找前后文的内在联系,并要求他们在下一次预习时也用这种方法。学生看到自己预习中的问题,随着课堂的学习逐步得到解决,对预习更感兴趣了,自学能力也从中得到了提高。 三、教给学生方法 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传授给他们一系列的学习方法。教给小学生自学方法,语文教师要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讲清要领,使小学生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另外,语文教师还应记住,教给小学生学习方法,不能笼统地空讲知识,一定要结合所学课文,特别是小学生学过的比较熟悉的课文来讲,这样学生才能充分理解、掌握要领。

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实践就是把课堂中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充分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也是对语文知识产生新的认知、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过程。当今社会的很多小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语文实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知识技能以及促进思维创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能力。 一、积累文学语言是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 1.加强对课外书的阅读,培养大量的文学语言 汉语在形成过程中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各汉字之间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汉语的感知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还要加强学生对课外书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增加其对语文的感知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语文方面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2.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感悟

语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为日常生活所用。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记录生活中片刻的悲伤与喜悦,并运用相关的语言采用日记等方式记录下来。平时要注重对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谚语、歇后语或者对联搜集工作,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获得大量的语文知识。二、学生积极参与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教学是一个特别的认知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认为只有为学生讲授大量的知识,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为学生讲授大量的知识,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对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鼓励和支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以及动脑学到相应的语文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发言,详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总之,教师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加强口语方面训练是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书面上的语言进行培训,还要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语

物理新课程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物理新课程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基础教育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主渠道,中学物理教学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物理学科中丰富的资源,在物理课堂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条理想的有 效途径。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需要人类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使社会得以和谐、健康的发展。教育使人类走向文明,使社会不断进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是中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也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养、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中学物理教学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在物理教育中探寻和渗透科学素养的培育和熏陶,无疑是物理教育中 一个突出而又值得深究的课题。 以物理新课程理念审视物理教育,物理课程在重视科学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实践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基于这些认识,物理新课程的设计应注重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全过程,探讨研究科学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极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则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而《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则明确提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 课程的核心理念”。 物理教育不单指常规的物理教学,还包括各种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活动。如科普宣传活动、科技发明与小制作、网络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小论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物理游戏、物理故事会、物理讲座等。在物理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除要遵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中学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 姚桂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出教师语文教学的基本观念的转变,这一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的形成,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具体实现。 一.创设教学情景,培养主体意识 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文字,解读文本,“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能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的“点”,成为“我”的文本,就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要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与需求,通过有效的组织,利用有效的空间,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让学生自主地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如教学《岳阳楼记》时,出示课文动画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文中描绘的景色,从而让学生进入所描绘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有时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开辩论会、当导游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把学习的情境与文本相结合,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了学

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 二.指导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预习导学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对教材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相关的背景材料,在课堂上,借助于教师搭建的交互性展示平台,通过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加深对教材的感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各有所获。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问,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读课文,可以低声速读,可以高声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且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学生把反复读书后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这里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想———画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在自主学习之后,我请同学们找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哪个词是什么意思等比较简单的问题,还没有展开思维,为此,我特意让学生重点朗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那一段,学生很自然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问题出来了,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我又让他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使他们很快明白了生命不断传承的连续性。这样做让学生学会提问,拓展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作为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要忽视学生内在表达的需要,给学生固定答案,要鼓励学生用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