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7讲案例分析

第7讲案例分析

第7讲案例分析
第7讲案例分析

7.1 自然垄断:中国电信行业的变化

案例内容

我国的电信化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进入了大规模的尝试性应用阶段,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快速建设时期。2006年后由于信息化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中国电信行业进入规模爆发式的增长阶段。截至2011年12月底,全国电话用户达到12.7亿户,跃居全球首位。相比2000年增长了10.4亿户,累计增长454%。其中固定电话用户达2.85亿户,较2000年增长1.41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达9.86亿,较2000年增长8.97亿,用户增长超过2000年用户总数10倍以上。此外,3G电话用户达到1.28亿户。同时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5.13亿人,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了3.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38.3%。中国电信业近20年间发展迅速,经历了多次改革,从一家独大的自然垄断逐步向竞争市场过渡,形成了现在的3家基础电信企业全业务运营竞争的格局。

1987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我国的通信业(主要是电话)都是由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当时中国电话资费由月租费和通话费组成,因为用户基数小导致收益过低,从而使得电话业的赢利甚少乃至亏损,所以其发展只能依靠国家投入。而电信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的产业,因而其发展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那个时候国家财政一直处于不理想的情况,于是国务院出台了165号文件,同意收取电话初装费,以此来缓解电信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当时,电话初装费大多数都在5000元左右,再加上昂贵的电话资费,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而言,电话是一种奢侈的消费。

由于邮电部既是国家电信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又是国家唯一授权的经营者,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电信体制的转型和进程。为了摆脱邮电部政企不分所带来的市场混乱局面,1988年,国家提出了“三步走”的电信改革方案,即第一步将施工、器材与工业等支持系统分离;第二步将电信业务管理与政府职能分离;第三步进行邮电分营和电信业重组。这样才推动了中国电信业现代化的进程。

1994年7月,中国联通有限责任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打破了“老中国电信”

的垄断地位。1995年中国电信进行企业法人登记,从此逐步实行政企分开。1999年2月,国务院批准中国电信改革方案,将原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同时,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获得了电信运营许可证,形成“数网竞争”的经营格局。2002年5月国务院对电信又进行了南北拆分重组,北方九省一市划归中国网通,成立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电信行业资费得到大幅度下降,加之电话初装费的取消,使得大众都能消费得起,这样电信市场容量就变得很大。从2001年开始中国手机用户就以每年上亿的速度迅速扩大,而这些增长着的手机用户中,有将近80%来自于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无疑成为了移动通信的新垄断者。为了平衡电信企业之间的市场势力,2008年6月,六大通信运营商整合为电信集团、联通集团和移动集团。

案例分析

通过回顾我国电信行业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电信行业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固定资本投入,使其成为一个自然垄断行业。最初只能由国家进行投资,并只有邮电部有运营资格。由于电话的资费昂贵,虽然存在着潜在的巨大市场,却无法开发。当然那个时代还有计划经济制度上的原因导致电信行业运营绩效差。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不断增长、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人们收入持续增加,对电信的需求也在增加,这意味着即使电信业投入巨大,当所面临的市场不断扩大时,这个市场也允许存在着第二家或者第三家公司开展经营,而且仍然是有效率的。但是问题是,中国特有的利益集团阻止了第二家固定电话业务的出现。虽然以前的铁通和网通想借助于中国电信的网络来开展固定电话尤其是长途固定电话业务,可是被无情地绞杀了。绞杀的方式很简单,接通的权力掌握在电信手中,多制造几次接通故障,消费者就不愿意再使用铁通和网通的业务了。

另一方面,移动通信业务慢慢起了变化。最早只有中国移动通讯公司经营,然后中国联通加入进来,再后来中国电信也加入进来。当然,这些也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但是,它还是反映了一个事实:规模经济的要求和不断扩大的市场容量使得自然垄断慢慢被溶解。移动通讯同样需要大量的投入,在最初市场

容量有限时,一家公司足矣。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它可以容纳多家需要大规模投入的企业同时营业,因此联通加入进来,中国电信也加入进来。

当中国电信市场采用市场机制,并引入第二家联通公司时,消费电话或者手机有了替代性的选择,这样电信行业价格就普遍被拉低。由于资费被拉低,更多的百姓可以消费得起电话手机了,于是电信行业的市场容量继续不断扩大。人们对于手机电话的强烈需求,使得其他电信企业有了进入的空间,这样就出现了“数网竞争”的格局。但是由于电信行业的特殊性,即网络之间不兼容,导致市场份额小的公司最终逃不了被收购的命运。最终我国电信行业由3家势力相当的企业主宰。

问题讨论

1. 形成自然垄断的原因有哪些?你能一一举例说明吗?

2. 为什么垄断竞争相对于垄断是一个帕累托改进?

理论提示

1.自然垄断;

2.垄断竞争;

3.寡头垄断;

4.自由竞争。

7.2 寡头垄断:高铁与民航的寡头之间的竞争与垄断

案例内容

《长江商报》在2013年1月4日的一篇报道称:“自京汉高铁开通当天起,武汉至北京、西安等地机票开始’缩水’。去年12月27日,携程旅行网上北京飞武汉航线的最低票价为300元;12月29日,武汉飞北京的航线上,票价更是低至1.4折的150元。即便是加上燃油附加费,以上机票的总价格也与高铁二等座票差不多。”

案例分析

从报道中可以看出来,客运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应该是比较接近寡头垄断的。一方面,高铁占据较大的陆路客运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由于民航管制的原因,一条航线上的航空公司数也屈指可数。因此它们之间有竞争,由此导致价格下降。但是高铁运输和航空运输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各自形成不同的客源结构,这构成了垄断。因此,在此轮竞争中,那些暂时投奔高铁的高端旅客最终还会回归机舱的。

在高铁没有加入时,武汉到北京的航线也是寡头垄断:多家航空公司飞同一条航线。但是,因为缺乏高铁的强有力的竞争,看起来多家航空公司达成了缄默的串谋,折扣非常少,最低只有5折6折,而且转瞬即逝。即使有很多空位,到最后24小时内,票价仍然维持全价。当高铁加入竞争时,这一状态得到暂时扭转。武汉飞北京低至1.4折的机票已经比较接近竞争的结果。但是这只是它们之间竞争的第一步,还未形成最后的均衡。

那么它们最终能够达成一种什么样的均衡呢?一个合理的预测是,民航的价格将高于1.4折,但是低于高铁未介入时的水平。而且,也可以预测,高铁最终会以某种方式改变一成不变的价格,会像机票一样打折。一方面高铁与航空客运各有自己的核心旅客,因此可以维持较高的垄断价格,另一方面,随着高铁的加入,航空公司之间以及航空公司和高铁之间暗中串谋以维持垄断高价的难度就更大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高铁发展的福利意义:是否有人从中受损呢?是的,低收入者受损失。对中高端乘客而言,高铁的加入降低了航空运输票价,增加了他们的选择,带来了福利改善。但是,对低端客户而言,少了一项适合自己需求的选择,不再有方便的低价普通列车可供选择。铁路运输在长距离地面运输中仍然居垄断地位,它们凭借这种垄断地位,减少普通客运,将所有乘客都赶到高铁运输上去。这增加了铁路的利润,但是损害了低收入群体的利益。

问题讨论

1.高铁最终会不会像航空公司一样在不同的班次不同的季节对票价进行浮

动?

2.高铁加入竞争后,运输市场的效率是否有所改善?

理论提示

1.寡头垄断;

2.古诺模型;

3.福利经济学。

7.3 如何判断垄断的存在:乔占祥诉铁道部春运票价上浮案

案例内容

中国铁路系统一直因为运输能力不足而广为诟病。2001-2006年间,铁路部分直通客车实行春运价格上浮,春节前自广州(集团)公司、北京、上海铁路局始发,节后为成都、郑州、南昌、上海铁路局始发的部分直通客车中,新型空调列车上浮20%,其他列车上浮30%。乘客乔占祥认为铁道部关于涨价的通知侵害了其合法权益,在向铁道部申诉未果的情况下,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最终败诉。显然是受此影响,2002年铁道部就春运涨价举行了价格听证。

案例分析

怎么看待这样的价格上浮呢?我们知道存在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铁路基础设施未变化的前提下,铁路在春运期间增加运力是会提高平均成本的,因此据此提高价格无可厚非。因此,看起来铁路春运票价上浮是否合理就在于其成本是否提高。如果是存在着充分的市场竞争,则无论价格如何调整,都会逼近成本,价格上调也一定是反映成本的上升的,厂商不会有超额利润的空间。但是,如果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那么价格调整完全可能脱离成本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指望用市场机制来约束企业行为,政府必须介入。铁路春运票价上浮就属于这种类型,应该在政府管制垄断的框架下讨论问题。因此,听证会的形式是必要的。

问题是,2002年铁路春运票价上浮听证会仅仅是形式,缺乏内容,是我国一

直以来的“认认真真走过场”的再次展现。实际上,听证会应该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否存在着垄断的问题。铁路部门声称其是和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展开竞争,因此不应视作垄断。是否如此呢?需要具备一个可操作的规则来判定,这就是利用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通过计算铁路春运票价的上浮1个百分点会引起空运和公路运输需求量增加多少个百分点,可以判断出竞争是否存在和激烈与否。但是,听证会根本就没有从这个角度着想。

第二,如果铁路存在着垄断——事实很可能就是这样,那么价格上浮是否合理,就要看其春运期间的运营成本是否上升,要看两者是否一致。同样,这也不是拍脑袋能够解决的,否则必定是口水仗——铁道部认为合理,乘客认为不合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因此,必须对成本变化有一个专业的令人信服的评估。可是听证会仍然没有朝这方面努力。有一点必须提醒,计算成本时,还必须考虑平时运力过剩带来的浪费。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方面,理论是可以指导实践的,政府职能部门需要有接受系统理论训练尤其是经济学训练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理论的指导应该转化成可以操作的方案,如提出测度垄断与否的标准。前者属于经济学,后者就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了。

问题讨论

1.请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判断,铁路运输价格上调是否合理?

2.哪些企业的价格调整需要由政府相关部门监管?

理论提示

1.需求的价格弹性与交叉价格弹性;

2.垄断程度的确定;

3.反垄断的理论与实践。

7.4 为什么卡特尔不稳定?

案例内容

航空业往往是一个典型的卡特尔勾结。以中国民航业为例,1997年底以来,民航总局实行“一种票价,多种折扣“的办法。但是到1998年初,民航亏损额高达24亿元,民航总局认为这是因为机票打折带来的恶性价格大战导致的。所以1998年5月,民航总局上收企业定价权利,严格禁止民航公司的机票折扣行为。然而航空公司的各种暗中折扣行为使得民航总局的禁令流于形式。2000年4月,民航总局在多次禁止机票打折均无济于事的情况下,又推出了航线联营的政策,选择了102条航线,将同飞一条航线的航空公司联合起来,按照民航总局统一核定的票价售票,再由民航总局进行统一结算。2001年3月,联营航线增至150多条,占民航航线总量的60%以上。如此大规模的价格联盟,真的有起到作用吗?答案很明显,这个价格联盟本质上还是一个卡特尔勾结,而卡特尔勾结注定是一个不稳定的均衡结果。实际上,航空公司各种暗中折扣的行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只不过是改变了暗中折扣的形式。民航总局最终在2002年11月宣布不再实行航线联营。

案例分析

当市场上企业数量不多时,经济学称这种市场为寡头。在寡头市场中,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会直接影响其利润收入,这时他们将面临合作和不合作的行为选择。而企业的行为又将决定市场的竞争程度。如果为数不多的企业都以不合作的方式共处,它们就处于竞争关系,这会形成价格大战,其结果就是每个企业的利润最终都会受损。而当它们设法将彼此之间的竞争程度降到最低时,它们实际上就是以一种合作的方式相互勾结起来。这时它们共同确定价格或产量,明确自己占有的市场份额以维持一个较高的产品价格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卡特尔就是这种生产相似产品的独立企业联合起来以限制产量和提高价格

的一种组织。卡特尔的结果虽然能够给寡头企业都带来更高的收益,却是一个不稳定的组织,因为每一个成员都有违约的动机。当对方遵守卡特尔协议制定的价格或者产量时,单方面的违背协议,降低价格或者增加产量都将获得对方的市场份额从而赚钱更多的利润。所以卡特尔的勾结形式很难长期维持,往往只能在短期起到作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就是一个长期勾结失败的例子。OPEC规定其成员国的石油产量以维持一个较高的石油价格。在1973年,OPEC就成功地限制了石油产量,导致石油供给量的急剧下降和石油价格的飞涨。但此后,每隔几年

一些OPEC的成员国家就会做出无视规定的配额而增加产量的行动,导致价格竞争战爆发,比如沙特阿拉伯在1986年将其石油价格从每桶28美元降低到10美元以下。

问题讨论

1.为什么卡特尔勾结是一个长期不稳定的组织?

2.你还能给出一个现实中卡特尔勾结的例子吗?

理论提示

1.寡头市场理论;

2.卡特尔与串谋;

3.囚徒困境。

7.5 电信业的寡头市场:电信、联通、移动

案例内容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推出一系列的资费套餐,套餐的设计也让人眼花缭乱。每家公司往往根据目标客户设计相应的套餐,下面就以套餐的最低来做个比较。

A.上网套餐

如果按照国内主叫时间50分钟,上网流量200M的标准计算,两款套餐的资费分别为:

中国移动:58元

中国联通:46元+50M*0.0003元/K*1000=61元

通常来说,每个月的电话时间会超出50分钟,但超出部分的通话收费联通和移动的标准是一样的;200M上网流量对于只使用手机上网浏览网页和挂QQ 等操作是足够了,所以在此项对比中中国移动在资费上并没有体现出多大的优势。同时中国联通还包含了5分钟的视频通话,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它的性价比。可以说,联通和移动旗鼓相当。

B.国内通话套餐

如果按照260分钟主叫通话+40M上网流量的标准计算,两款套餐的资费为:中国移动:58元+10M*0.0005元/K*1000=63元

中国联通:46元

由此看出,如果是以拨打电话为主的用户,中国联通的套餐比中国移动的套餐还是有不小的优势。

案例分析

1994年,中国联通的成立打破了中国通信市场上邮电部一统天下的局面。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中国移动集团、中国电信集团和中国卫通相继挂牌。2001年,中国联通的用户数占整个市场的28%,此后移动通信市场形成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此后,虽然有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相继成立,但中国电信市场上的双寡头垄断格局并未改变。2008年,中国电信业再度重组,原来的六大运营商变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全业务运营商, 他们分别占据移动通信市场份额的70% , 22%和8% 。中国电信的加入,无疑是对双寡头垄断市场格局的冲击,这将带来市场效率的提高和消费者福利的改进。但目前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

的移动通信市场仍然是双寡头垄断的。

通常来说,双寡头之间的竞争以两种形式来进行:产量或价格。移动通信市场上,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利用各种手段展开竞争。本案例中的套餐,其实就是两家公司用隐蔽而巧妙的手段降低手机使用资费来吸引更多的用户。中国的通信市场上,最早成立的中国移动集团占有主导地位,因而我们可以用古诺模型对两家公司的产量来进行分析。

假定用户数是两家公司的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勾结,存在相同的平均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市场信息完全。如果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同时预测对方的产量,

把自己的产量(用户数量和业务收入)分别设为q

1、q

2

;生产成本为c,产品价格

为p;市场需求函数为:p=a-b(q

1+q

2

),其中a、b均大于0;企业的反需求函数为:

p=p(q

1+q

2

)。两家公司都依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确定产量,结果是中国移动和

中国联通应该平分整个行业的总产量。两家公司的产量选择都是给定对方产量选择的预期情况下的最优选择,因而构成纳什均衡。此时,双寡头之间的市场份额达到稳定。

当然,在双寡头竞争中,如果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进行串谋,组成卡特尔,两家企业共同决定使整个行业利润达到最大的产量,然后再分割利润,对两家企业来说都更有利。然而,卡特尔组织的不稳定性决定了这种串谋即使存在,也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

问题讨论

1.如果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进行价格竞争,会出现什么结果?

2.古诺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吗?

理论提示

1.博弈的相关理论:纳什均衡;古诺均衡;串谋;卡特尔等;

2.寡头市场理论;

3.效率;

4.消费者剩余。

7.6 囚徒困局与纳什均衡:禁放香烟广告背后的逻辑

案例内容

在美国的六十年代,很多电视节目都是由一些大烟草品牌赞助的。比如那个时代有名的一句烟草广告词“香烟就选云斯顿(Winston tastes good like a cigarette should!)”就出自云斯顿(Winston)烟草公司。又比如美国一个固定电视新闻节目《骆驼新闻大篷车》就是由骆驼(Camel)烟草公司赞助的,所以在新闻主播台上会有一个明显的烟缸摆设,同时背后就是一个大型骆驼烟草商标背景。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和醒目的广告标识使得香烟公司企图洗脑消费者的策略(抽烟是一种很酷的生活方式)非常成功。但是这引起了联邦通讯委员会的忧虑,因为在电视上讨论吸烟与健康话题的效果完全不足以抵消烟草广告的“神奇魔力”。于是1967年联邦通讯委员会推动法案支持电视台无偿播放“吸烟有害健康”的公益广告,烟草广告也因此成为了国会关注的一个议题。

在1970年4月,国会通过了《公共健康吸烟法案》,正式禁止烟草公司在电视上或者广播中放广告。奇怪的是这些大型烟草公司居然没有动用自己的政治游说能力去阻碍法案的通过。难道是这些烟草巨头忽然有了社会责任感,也觉得不应该误导消费者的价值观吗?其实不然,因为法案的颁布实际上把他们从一种“过度广告”的囚徒困境中解救出来了。

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烟草巨头的广告策略是如何陷入囚徒困境的,而法案的颁布又是如何解决这个囚徒困境的。

烟草行业并不是自由竞争而是寡头垄断的行业,所以烟草公司制定广告策略除了要宣传自己的产品,还有和对手竞争的目的。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行业中只有两家大型烟草公司:云斯顿和骆驼。如果两家公司都不做广告,那么他们将平分市场,比如各自赚得4亿美元的利润。如果两家公司都做广告,那么他们仍然将平分市场,但是此时各自都只能赚得3亿美元的利润(因为电视广告是有成本的)。如果只有一家公司做广告,而另一家公司不做,那么做广告的公司就会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样它的利润可以高达5亿美元;而没有做广告的公司就会损失这部分的市场份额,最后只能赚得2亿美元。如果我们把这个博弈过程

转换成如下的博弈矩阵形式,那么很快就能找出囚徒困境的纳什均衡。

如上图所示,下划线标识的(3,3)是纳什均衡的结果。从骆驼公司的角度出发,

它首先会考虑如果云斯顿选择打广告,自己的最优反映策略是打广告(因为打广告的收益3大于不打广告时的收益2);接着它还会考虑如果云斯顿选择不打广告,自己的最优反映策略是打广告(因为此时打广告的收益是5大于不打广告时的4)。也就是说,无论对手云斯顿的策略是什么,打广告的收益都将大于不打广告的收益,所以对于骆驼公司来说打广告是一个占优策略。从支付矩阵的数值组合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对称的支付分布。所以从云斯顿的角度出发,他也会进行和骆驼一样的分析决策。于是双方都会选择打广告这个占优策略,最后达到(3,3)的纳什均衡结果。

仔细观察上图,我们会发现(3,3)的结果对于双方来说都不是最优的,而波浪线标识的(4,4)是一个更好的结果。(4,4)其实是一个合作或者勾结的结果,即双方能够一起达成某种共识,承诺不会打广告。但是当双方处于(4,4)的位置时,都有“出卖”对方的诱惑。因为“出卖”对方独自打广告就能“偷取”对方的市场份额而获得更大的利润。这样就导致(4,4)这个更好的结果不能达到,而最后达到的确实是次优的(3,3)均衡。这种博弈是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不难发现“禁止烟草公司打广告”法案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强制执行这种“合作或者勾结”的承诺。所以法案的颁布使得烟草公司能够逃离广告的囚徒困境均衡(3,3)而达到获益更多的合作均衡(4,4)。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个例子也体现了“囚徒困境”以外的经济学原理:第一,它说明市场是有缺陷的,烟草市场降低了整体社会福利,因此需要政府干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 )就是为此设立的,国会也要为此采取相应的立法行动;

第二,既然立法禁止广告反而导致各烟草商利润增加,这说明烟草产品是一种低弹性的商品,即使没有广告,人们的需求也不会减少多少;第三,立法禁止广告起到了两个积极的作用,其一是减少了广告开支的资源浪费,其二是对减少吸烟者和吸烟量多多少少起到了作用。

问题讨论

1.面对这种囚徒困境,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解决这种困境吗?

2.囚徒困局是不是纳什均衡?是否也可以通过占优策略找到均衡结果,而

且这个结果具有纳什均衡的性质?

3.你能说明为什么占优策略一定是纳什均衡吗?

4.纳什均衡是否必然具有帕累托效率?

理论提示

1.纳什均衡;

2.囚徒困局;

3.占优策略与占优策略均衡。

7.7 序贯博弈与纳什均衡:杜邦公司抢占市场的图谋

案例内容

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化工产品,又称钛白粉,可以起到漂白的作用,可以用于颜料之中。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市场上生产钛白粉的企业主要是由杜邦公司和全国铅业公司(National Lead,后更名为NL工业公司)以及另外的七家公司生产,杜邦公司和NL工业公司各占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另外七家公司合起来占据了另外三分之一的份额。从1972年开始,杜邦公司预期钛白粉市场会出现三个变化:环保条款趋于严厉,原料价格会上涨,市场需求会增加。杜邦公司认为,相对而言,自己的技术能轻易适应更严格的环保标准,能消化原料价格的上涨。因此,它准备扩大生产,抢占更多的市场。怎样才能做到将其他公司排除在外呢?杜邦公司的计划是抢先扩大生产规模,计划到1985年将生产能力扩大到

占当时市场量64%的份额。

案例分析

杜邦公司的这种计策能够将其他公司阻止在新增市场之外吗?当然可以,因为此案例的关键在于沉没成本。钛白粉的生产设备是专用的,除了生产钛白粉之外没有其他用处,也就是说,用于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是沉没成本,其机会成本为零。这就意味着,在竞争过程中杜邦公司会舍命相拼,除此再无退路。如果有其他公司加入进来,杜邦公司会打价格战,其价格制定不会顾及已经变成沉没成本的先期固定投资,只会考虑新增成本如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等作为制定价格的底线。这对其他尚未进入或者说尚未建成生产能力的企业就构成了威胁,而且这个威胁是可信的,因为,相比而言,在对方进入后进行价格战要好于维持既定价格以容纳对方。存于其中的道理是:如果容纳对方进入,维持先前的价格,则市场销售会大幅减少,因此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单位成本会非常高;如果在对方进入后大幅降低价格,虽然也可能低于成本,但是可以保持更多的销售,从而得以利用既定生产能力带来的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

我们可以将上述逻辑转换成博弈论的语言,以报酬矩阵的形式呈现出来。参与者是杜邦公司和潜在竞争者。杜邦公司的策略是什么时候选择高价,什么时候选择低价。竞争对手的策略是加入市场和呆在市场外面。

在扩产之前,双方的收益矩阵用下表说明:

扩产前杜邦公司与潜在竞争对手的收益矩阵

由于这是一个序贯博弈,是竞争对手先行,杜邦公司作出反应。因此,潜在竞争对手的策略很简单,就是“不进入市场”和“进入市场”。但是杜邦公司的策略就要复杂一些,不是“维持高价”或“低价”,而是“什么时候维持高价,什么时候进行价格战”。其中的一个具体策略是“如果潜在竞争对手不进入,就维持高价;如果进入就减价进行价格战”,这实际上是一个威胁。检查一下收益矩阵可以看到,如果这个威胁策略可信的话,潜在竞争对手就不会加入,只能选择“不进入市场”,因为前者利润为0,而后者利润为-5,是亏损。问题是这个策略是不可信的!如果潜在竞争对手选择“进入市场”,杜邦公司会按照宣称的那样进行价格战吗?当然不会。这是因为,如果保持高价、容忍对方加入,可以获得60的利润;但是如果打价格战的话,只能得到50的利润,是两败俱伤的结果。(注意,假设前提是这些产品只销售一季就不再有生产,因此不存在着通过价格战将对方赶出去后再提价的后续步骤)。此时的纳什均衡是(杜邦:高价;潜在竞争对手:进入市场)。(准确点说,纳什均衡应该是(杜邦公司:无论对方进入与否都选择高价;潜在竞争对手:进入市场)。

那么杜邦公司有没有方法让威胁策略可信,从而拒对手于门外呢?有,杜邦公司选择了扩大产能的方法。当杜邦公司将自己的产能扩大到整个市场的64%时,上述收益矩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下表表明了这个变化:

扩产后杜邦公司与潜在竞争对手的收益矩阵

矩阵显示,当对方加入市场时,杜邦公司维持高价的话就意味着容纳对方,但是自己要失去一半的市场,从而扩大了的生产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由此导

致利润骤减为20;如果此时降价竞争,可以保有大部分的市场,将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成本,因此,虽然价格降低了,但是成本降低更快,从而利润反而为60,而对方则转盈为亏了,损失50。这说明,杜邦公司的威胁是可信的,按照威胁策略做是符合其利益的。此时的纳什均衡为(杜邦公司:高价;潜在竞争对手:不进入市场)。(准确地说,纳什均衡是(杜邦公司:不进入市场就高价,进入市场就低价;潜在竞争对手:不进入市场)。)

真实的结果是什么呢?其他企业当然没有进入,也没有扩大生产能力。但是,其他企业不进入的原因不是因为杜邦公司抢先扩大生产规模,从而确立了可信的威胁,而是因为经济形势的发展与杜邦公司的预期相悖,钛白粉市场对其他公司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随后的事件演变表明,杜邦公司预期的三个变化都不显著:市场需求没有显著的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管制做了调整,但是严格程度低于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也很有限。由于市场并没有扩大多少,杜邦公司出现产能过剩,未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好处。不仅如此,杜邦公司这个计划独占市场的意图太过明显,因此后来招致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调查,可谓得不偿失。显然,杜邦公司在这个决策上是失误的,但是失误的原因在于其预测,而不在于策略设计。不考虑反垄断调查的话,它所设计的策略是正确的。

问题讨论

1.为什么美国司法部会关注杜邦公司的商业行动?

2.杜邦公司的做法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还可以从哪些例子中看到这样的操作?

理论提示

1.沉没成本;

2.可信的威胁或承诺;

3.反垄断;

4.序贯博弈与纳什均衡。

7.8 高速公路免费政策逾越了政府与市场的合理界限

今年(2013)的劳动节即将来临,私家车主们又在翘首期盼节日期间免费同行高速公路。

2012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规定在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和国庆节四大节日实行高速公路免费政策。该政策于2012年国庆节生效,到今年清明节已经实行了三次免费通行,到劳动节后,就运行了一个完整的轮回。统计显示,2012年中秋国庆8天长假中,全国免收小客车通行费共计达65.4亿元,七座及以下小客车的出行总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与此同时,免费政策也导致高速公路拥堵和高速公路经营公司营收下降。

免费政策引来种种争论,然而其罪与非罪却多没有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论证,因此仍然流于一场口水四溅的论战。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措施绝不妥当,是明显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高速公路就是一个特殊的商品,其经营者是一个企业,通行其上的车主是顾客。一般情形下,政府是没有权利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性地让企业让利于消费者的,除非企业涉嫌垄断,或者关系到重大国计民生问题。目前的免费放行做法是对市场机制的破坏,是政府干预过度。

那么,是否就可以说,高速公路不需要政府管制了呢?当然不是。在下述四种情况下,政府有必要干预市场:出现外部性如发生环境污染,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假冒伪劣商品出现,公共物品由私人提供时不够充足,企业凭借市场势力压榨了消费者利益。在高速公路的例子里,经营方显然是具有市场势力的,可以凭借垄断权力收取高额通行费,而这也正是我国高速公路经营的现状。以武汉市为例,机场高速全程17公里(其中有5公里是市政府投资修建),2012年5月1日之前竟收费高达15元;即使现在降为10元,还是远远高于湖北省物价局高速公路每公里0.4元左右的标准,还不用说这个标准是否合理。其他高速公路也都存在类似的现象。究其背后的原因,是脱不开政商勾结的嫌疑的。凤凰古城捆绑收费,逻辑如出一辙。

因此,政府当然有必要对高速公路收费进行管制,但是应该采取正确的管制措施。目前的做法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是错误的,是干预适当。第一,免费的目的站不住脚。看起来免费是要让利于车主,但是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要让利于车主。

我们实在看不出节假日免费的依据是什么。事实上,政府出台过的很多政策都是莫名其妙的。这也正好说明,政府政策的形成机制过于随意,不够科学和规范。第二,在节假日免费通行,这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商品价格应该顺应供给与需求变化情况,随着供给增加而下降,随需求增加而上涨。在节假日高峰时段,高速公路车流量大,增加了路网的管理和维护成本,因此价格应该上涨。在低峰时段,车辆通行量少,高速公路应该减免收费。这样才能让高速公路有效运转。法国的很多高速公路也收费,即使是在节假日也从来不免费的。第三,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破坏了价格的信号作用,导致资源错误配置,降低了社会福利。虽然免费政策节省了小客车车主的费用,但是也带来拥堵,降低通行速度,增加了耗油量。因此免费政策在对一些车主有利的同时,对另外一些车主而言可能就是得不偿失的,这部分车主是愿意付费换取快速通行的,却被强制性地以降低速度换取免费。换言之,免费政策破坏了价格反映资源稀缺的信号作用。第四,通行速度降低和耗用量增加还增加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带来巨大的负外部性。

降低收费是应该的,但节假日免费是错的。那么应该如何对具有垄断性质的高速公路收费进行管制呢?正确的做法是,在反垄断的框架吓,对高速公路进行常规性的价格监管。高速公路具有垄断性质,因此其收费必需加以监管,让其透明。监管高速公路收费应该遵循如下原则:第一,高速公路经营机构有暴利的嫌疑,它必需自证自己收支相抵而没有暴利,否则就应该降低收费标准,由政府相关部门如物价局或发改委等机构予以强制。这些应该采取公开透明的程序完成,应该在核定成本的基础上确定费率。第二,高速公路收费还贷应该有一个期限,应该在收回贷款后实行免费。第三,从实际情况看,必需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这样对高速公路管理方而言只是降低了暴利,而不是促其亏损,而对社会而言则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经济繁荣,有利于降低弱势群体生活成本(日用品物价会因物流成本下降而降低),也有利于解决货车超载的问题。第四,遵循服务与收费对等原则,应该要求高速公路提供充足优质的服务。例如,因为道路路障导致的事故,因为雨雾天气未封路导致的事故,因为雨雪湿滑引起的事故,因为行人穿行导致的事故,等等,这些应该由高速公路经营方负起必要的责任。

回到高速公路免费问题上,发达国家高速公路有收费有不收费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强制性地采取节假日免费政策,也没有任何一个经营方自动地在

节假日免费。我们应该纠正错误的节假日免费政策,不应该为了追求轰动效应,采取作秀式的政策,回到常规性的反垄断价格监管上来。

第七章-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案例分析

第七章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案例一 一、案例名称:装修方案调整背后的税收筹划谋略 二、案例适用:“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三、案例内容: 天晟公司为了改善工作环境和提升企业形象,于2004年11月~12月斥资560万元,对原值为2000万元的办公楼(折旧年限20年,已使用6年)进行了装修,相关费用已经全额计入了当期损益。从税收角度分析,公司支付的装修费用占到了房屋原值的28%(560÷2000×100%),按税法规定,不能直接进入本期费用予以税前扣除,应该作为资本性支出,每年以计提折旧的形式分期(从2005年1月份开始)摊入成本.因此,公司在申报2004年度企业所得税时,需要调增560万元的应纳税所得额。 为避免上述不利局面的出现,天晟公司该如何调整装修方案、有效地获得节税利益? 案例二 一、案例名称:购买技术成果还是委托开发 二、案例适用:“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三、案例内容: 2005年,甲公司急需一项生产技术,其自身不具备相应的研发力量,现了解到某高校正准备进行相关的技术开发。现有两种方案可供甲公司进行选择:一是待该技术研发成功后以200万元购入;另一方案是委托其开发技术,双方签订委托开发合同,在技术开发成功后支付开发费200万元给该高校,甲公司即如约获得该技术所有权。这两种方案孰优孰劣呢?。 案例三 一、案例名称:股权投资筹划要慎重 二、案例适用:“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三、案例内容: 下面是《中国税务报》2005年发表的两篇筹划文章: 第一篇文章是2005年8月22日第六版《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影响税负》。原案例:A公司2004年1月1日购入M公司股份30000股,占M公司有表决权资本的15%。2004年1月1日M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0000000元,2004年度净收益为400000元(未予分配).2005年1月5日,A公司计划再对外投资350000元,其方案如下: 方案一,A公司从M公司的另一股东B公司处购入其拥有的M公司10%有

王振江《市场营销》考题及部分答案

Dears, 暑假期间我把《市场营销》的闭卷考试复习题的答案找了,除了案例分析题没有弄,其他的基本都全了。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都顺利通过考试。O(∩_∩)O~ 另外,有谁把案例分析题做了的话,希望能分享给大家做参考。(*^__^*) ——马新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必修课 《市场营销》试题(一)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5*2=10) 1、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指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即以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 2、战略计划过程 是指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通过制定企业的任务、目标、业务组合计划和新业务计划,在企业的目标、资源、能力与迅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之间发展和保持一种切实可行的适应战略的管理过程。 3、市场营销环境 是指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和动向,可分为宏观市场环境和微观市场环境。 4、可支配的个人收入 是指扣除消费者个人缴纳的各种税款和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开支后可用于个人消费和储蓄的个人收入。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力和消费者支出的决定性因素。 5、产品组合 是指某一企业所产生或销售的全部产品大类、产品项目的组合。 二、判断题(错的加以改正)(5*5=25) 1.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正确。 2.市场组分的关键就是要把企业的产品划分出不同的群体。 错误。把消费者划分出不同的群体。 3.集中性营销策略,在不细分市场的前提下,以整体市场为目标。 错误。以一个或少数几个性质相似的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 4.处于推销观念的企业,全部精力在市场上。 错误。在产品和生产上。 5.差异性营销策略的目标市场是若干个子市场。 正确。 三、简答题(5*5=25) 1、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 研究作为卖主的企业如何在动态的市场上有效地管理其与买主的交换过程和交换关系及相关市场营销活动过程。

小组工作案例范例

小组工作 一、案例背景 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一福")成立于1988年,是一家市属养老福利机构。"一福"集颐养、护理、康复、医疗于一体,是一家综合性的大型养老机构,目前收住近500位老年人。全院分为"四区一部",即颐养区、生活照料区、养护区、医疗区和门诊部,各区都配备24小时的值班护士,为老人们提供全天候的周到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护士们的工作最为辛苦和琐碎,她们都是20多岁的女孩子,为80多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本来就不是一件易事,而长期为老人服务更是增加了她们心理的疲惫和职业的倦怠。因此,社会工作者决定针对该院的年轻护士开展一次减压小组活动。 二、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者采用焦点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对小组需求进行分析。从焦点小组访谈中发现:一是服务对象有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需要释放、需要解决,她们想从小组活动中学到一些方法,用来减轻目前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问题。二是她们对自我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尤其对于“我是护士”这样一个概念并不是非常认同,对自我及未来发展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很担心眼前的工作问题,但又不知如何解决。三是服务对象从来没有接触过社工小组活动,对社工小组几乎没有认识。根据访谈内容分析:她们由于工作内容相近,故存在较多共同的问题,适合进行小组的学习辅导;由于小组的定位是认知发展性质的,所以能改善她们看问题的角度和处世的信念,达到缓解压力、提高情绪的目标;小组采取自愿原则,所以来参加小组的护士没有特别的工作任务都能保证出勤;

因为本小组要处理压力和情绪的问题,所以选取具有共同压力源和情绪困扰的人参加。因此,本次只选择部分压力源基本一直的护士参加。 从《工作疲馈感量表》的调查结果分析:服务对象需要在小组中解决的问题题包括:处理负面的工作情绪,与工作对象和谐相处,减少工作挫败感,提高有效处理工作对象问题的能力,提高冷静处理工作中面临的情绪困扰问题。从《情绪健康量表》的调查结果分析:服务对象在参加小组前一段时间的情绪比较好。 预估问题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三、服务计划 (一)小组名称 微笑天使一一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科区护士压力与情绪管理小组。 (二)小组理念 1.概念架构 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作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身心反应的过程。 压力源是指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因素,具有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和生活改变性。 2.理论基础 (1)拉萨勒斯的压力与应对理论。主要概念及模式: ①压力:压力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当人对内外剌激作出判断,认为它超过自身的应对能力及应对资源时,就会产生压力。

第七章-起重司索指挥作业典型案例分析及防范措施.资料

第八章起重司索指挥作业典型案 例分析及防范措施 第一节起重作业主要风险 从起重作业过程分析可见,起重机械特殊的结构形式和搬运的运动形式本身就存在着诸多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是事故发生的起源。各种危险有显现的、潜在的,不同形态危险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起重事故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1、重物坠落的打击伤害 重物坠落原因有多种,常见原因有吊具或吊装容器损坏、物件捆绑不牢而松散或滑落、挂钩不当发生脱钩、电磁吸盘突然失电导致吸吊的物料坠落等。起升机构的零件发生故障或损坏(特别是制动器失灵、钢丝绳或吊钩断裂等)都可能引发重物坠落的危险。另外,重物坠落还可能由于吊装的危险物料引发二次伤害。例如,高温液体金属,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等危险品,它们都可能因物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导致烫伤、粉尘伤害、有毒物伤害等。 2、起重机丧失稳定性 起重机失稳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操作不当(例如超载、臂架变幅或旋转过快等)、支腿未找平或地基沉陷等原因,导致起重机由于力矩不平衡而倾翻;二是由于坡度或风载荷作用,使起重机沿倾斜路面或轨道滑动,发生不应有的位移、脱轨或翻倒。 3、金属结构的破坏 庞大的金属结构是各类桥门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和门座起重机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整台起重机的骨架,不仅承载起重机的自重和吊重,而且构架了起重作业的立体空间。由于起重机的金属结构形式不同,金属结构破坏形式往往也不同,例如,桥式起重机和门式起重机的主梁下挠度超标或支腿垮塌,塔式起重机和门座起重机的坠臂、倒塔等。金属结构的破坏常常会导致严重伤害,甚至群死群伤的恶果。 4、人员高处跌落伤害 起重机的机体高大,一般桥式起重机的主梁高度都在十米以上,塔式起重机和门座起重机甚至高达几十米。为了获得作业现场清楚的观察视野,司机室往往设在金

管理学案例分析题(第二一种类型)

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注明:管理学案例分析题(第一种类型)----是指一个案例后面题1---3个问题。?管理学案例分析题(第一种类型) ?管理学案例分析题(第二种类型) 案例1:施温自行车公司的衰败 伊格纳茨施温于1895年在芝加哥创办了施温自行车公司,后来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在60年代,施温公司占有美国自行车市场25%的份额。不过,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 爱德华小施温是创始人伊格纳茨的长孙,1979年他接过公司的控制权,那时,问题已经出现,而糟糕的是计划和决策又使已有的问题雪上加霜。 在70年代,施温公司不断投资于它的强大零售分销网络和品牌,以便主宰10挡变速车市场。但进入80年代后,市场转移了,山地车取代10档变速车成为销量最大的车型,并且轻型的、高技术的、外国产的自行车在成年的自行车爱好者中日益普及。施温公司错过了这两次市场转换的机会,它对市场的变化反应太慢,管理当局专注于削减成本而不是创新。结果,施温公司的市场分额开始迅速的被更富于远见的自行车制造商夺走,这些制造商销售的品牌有特莱克、坎农戴尔、巨人和钻石等。 或许,施温公司最大的错误是没有把握住自行车是一种全球产品,公司迟迟未能开发海外市场和利用国外的生产条件,一直拖到70年代末,施温公司才开始加入国外竞争,把大量的自行车转移到日本进行生产,但那时,不断扩张的台湾地区的自行车工业已经在价格上击败了日本生产厂家。作为对付这种竞争的一种策略,施温公司开始少量进口中国台湾省制造的巨人牌自行车,然后贴上施温商标在美国市场上出售。 1981年,当施温公司设在芝加哥的主要工厂的工人举行罢工时,公司采取了也许是最愚蠢的行动。管理当局不是和工人谈判解决问题,而是关闭了工厂,将工程师和设备前往台湾的巨人公司自行车工厂。作为与巨人公司合伙关

小组案例分析报告(修改版)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小组报告 报告标题:从猛虎伤人事件对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风险管理的分析 学生姓名:马晓煜范瑶嘉周罗琳陈玲李梦佳赵亚楠 学号:1407050103 1406010244 1406060116 1408020137 1408020123 1407010124 建议加分:10 10 10 组号:19 课程编号:B0800280 课堂号:1号课堂 任课教师:冉明东 2016年10月10日

从猛虎伤人事件对北京八达岭动物园风险管理的分析 【摘要】 2016年7月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发生的猛虎伤人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笔者对于野生动物园风险管理的深思。本文主要探讨了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存在着哪些风险,风险管理方面有何缺失,并对风险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寻求合理的风险应对方法。 【关键词】野生动物园;猛虎伤人; 风险管理 一、引言 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中国最大的山地野生动物园,是一家依山而建的大型自然生态公园,占地面积6000亩,动物园拥有百余种近万头野生动物,是集动物观赏,救助繁育,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公益环保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公园。 2016年7月23日,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一名女子在自驾游行驶至猛兽区的东北虎园过程中,突然下车,当即就遭到躲藏在附近的老虎的攻击。随后一名年长的女性跑下车来营救,结果被另外一只老虎当场咬死。 这一起事件,引发了社会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对野生动物园的安全管理责任的争议。 尽管当事人负有较大的责任,但是假设游园过程中发生突发情况,例如车内起火,导致车上的人不得不下车时,也同样会面临遭到动物攻击的危险,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事故的责任又该如何划分?因此,我们小组认为野生动物园的风险管理的确是存在缺陷的,笔者就将从这个角度分析其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二、研究过程 (一)目标设定 野生动物园的目标应该是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企业宗旨,以“游客至上,服务第一”为服务理念,引发人们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情趣,培养人们关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营造人与自然相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乐园,给人们提供接近自然、了解动物的良好机会。概括而言就是:以人为本;以动物为本;促进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创造效益。 (二)风险识别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野生动物园面临着诸多的风险,结合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和现实情况,可简要概括为主要的安全风险和次要的市场风险。 1、安全风险 (1)游客的人身安全 基于保障动物福利和带给游客真实的游园体验这两方面的考虑,野生动物园给野生动物提供真实的自然生存环境,放养在野外的野生动物,完全可以自由活动,狩猎捕食,繁殖生育都是最自然的状态,使得游客与动物能更近距离接触。但是由于野生动物不像一般动物园里的动物被关在笼子里,一旦受到刺激或者面临突发状况而失控,就会酿成动物之间的搏杀,

战略管理——施温自行车公司的衰败

施温自行车公司的衰败 一、你认为公司管理中存在的什么问题导致了公司衰败?为什么(说明理由)? 1、盲目追求量的扩大,使管理组织机构无法适应,以及对专利和专有技术的保护认识缺乏。 2、迟迟的没有开拓海外市场,而是只关心美国市场。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交给别人。 3、没有对全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针对动态的环境制定一个有效的战略计划,面对市场的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没有制定灵活的应对措施,错过了两次市场转换的机会。对市场不敏感这是企业的一大禁忌,不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4、施温没有很好的结合长期战略与短期战略,长期计划更有远见,能为组织的发展提共更多的机遇,试问公司没有意识到自行车是一个全球性产品,长期计划缺乏远见,直接影响短期计划的指导。 二、你认为施温公司应当如何做才能避免失败、获得持续发展? (请拿出具体方案) 首先我们从施温失败的地方入手: 1965年是施温快速扩展阶段,应该采用科技创新的战略,发展新产品。当时的施温在市场中是具有寡头垄断地位的厂商,应制定计划保持这种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采取长期的具有操作性的计划,当时处于产品周期的成熟期。也就是说施温公司应该在市场改进,产品改进和营销组合上有所计划。 1975年施温应该采用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施温应及时修改计划,适应市场变化,利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市场的领导地位。公司成产的自行车进入厂品生命周期的衰退期,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公司应该有选择的降低投资水平,同时加强对有利可图的顾客需求领域投资。 1985年施温应该采用战略联盟的形式,进行稳定型发展战略,而不是快速扩张的战略。当时应力图收购巨人公司,而非扶持。应该制定重新考虑经营战略和资源分配方案的指导性计划,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施温公司应适应时代变化成长新产品,同时将自己的品牌推销到国外,扩大自己品牌的知名度。 总体上,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 (1)建立市场调研部,及时对市场的变化进行系统地分析,以便决策层做出更适合公司发展的战略 (2)对公司的业务进行重组,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缩小生产线,以便在自行车市场发生变化时,及时地投入到另一生产线。 (3)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利用国外的生产条件,在海外市场打出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在合资企业中应始终掌握自己商标的使用权和特有的自行车制造技术,不能全权支付。 (4)改变公司内部结构机制,创建和员工积极沟通的渠道,沟通可能解决组织运行中产生的问题,而不应该回避问题 (5)创建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进行创新。 要遵循战略管理来制定战略计划

广西财经学院《市场营销学》复习题

《市场营销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自古至今许多经营者奉行“酒好不怕巷子深”的经商之道,这种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属于___________。 A.推销观念 B.产品观念 C.生产观念 D.市场营销观念 2.国内某地区曾经发生几家大型商场联合罢售某品牌彩电的事件,这说明从长远利益出发,大公司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应当重视开展___________。 A.供应商市场营销 B.传媒市场营销 C.分销商市场营销 D.最终顾客市场营销 3.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来订购车船机票和购买产品,这要求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组合战略时还应当着重考虑。 A.人口环境 B.技术环境 C.经济环境 D.社会文化环境 4.人们购买制冷用的空调主要是为了在夏天获得凉爽空气。这属于空调产品整体概念中的。 A.核心产品 B.有形产品 C.附加产品 D.直接产品 5.成本领先的核心是争取最大的,以达到单位产品成本最低,从而以较低的售价赢得优势。 A.市场增长 B.市场份额 C.市场盈利 D.市场机会 6.市场营销学的核心观念是。 A. 需求 B.交换 C.稀缺 D.交易 7.商家可以通过促销活动使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和转移,使潜在的需要转变为明显的行为,使未来的消费需求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这是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具有。 A.关联性 B.替代性 C.可诱导性 D.无限性 8.促销工作的核心是。 A.出售商品 B.沟通信息 C. 建立良好关系 D.寻找顾客 9.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来理解,市场是指。 A.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B.买卖之间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C.以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联系形式 D.某种商品需求的总和 10.在产品组合中,产品线的数目称为产品组合的。 A.长度 B.宽度 C.深度 D.密度

第七章事业型中小企业薪酬体系设计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案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七章薪酬管理 P237 问题: 1. 请用薪酬相关理论分析路灯处新的薪酬方案区别于旧的薪酬方案的优势所在,有无不足? 2. 通过本案例思考总结如何合理的设置一个组织的薪酬体系。 【参考答案】 : 1.路灯处新方案的优势主要在于 : (1 薪酬结构方面: ①薪酬构成多样化,有岗位基本工资、岗位绩效工资、奖金和津贴与福利四大模块组成,体现了保障和绩效相结合的薪酬的两大方面的作用。 ②提高绩效工资比例。既可以改善内部的公平性,也可以解决新老职工因为资历深浅而带来的布不公平。 ③结合岗位特点优化奖金设置。营销序列岗位和提成序列岗设置高不封顶的提成奖,体现岗位特色,体现部门差异,利于员工和整体绩效的产生。 ④ 13个级别, 每个级别 7个档次, 相邻岗位级别方面有交叉重叠, 使员工不一定通过职位的晋升就可以凭能力而获得更高的薪酬, 整个薪酬设计突出绩效,彰显宽带薪酬思想。 (2 薪酬结构各个序列内部分配比例方面 : 合理界定薪酬结构各个序列内部分配比例。薪酬等级的五个序 列中,根据岗位序列的差异性,分配不同的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的比例,突出不同部门岗位和能力对薪酬贡献程度不同的薪酬设计思想。

(3 薪酬设计过程中: ①实行岗位评价,科学划分薪酬级别与档次。 ②整个薪酬设计与绩效紧密结合,保障公平性,突出激励性。 2. 合理地设计一个组织的薪酬体系, 首先必须考虑到众多影响组织薪酬的因素, 然后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程序, 针对组织的特色设计出既有外部竞争力又具有内部公平性, 既体现组织绩效又关注员工发展的一套薪酬体系。 首先,明确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组织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这是任何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只有明确了组织战略目标, 才能合理的制定绩效目标, 如此为合理地制定薪酬提供一个导向以及为薪酬的发放提供依据。 其次 , 进行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 形成岗位说明书, 划分岗位类别, 确定岗位等级、岗位档级。相邻岗位等级之间实行一定的交叉重叠, 既体现公平又突出激励。 第三,确定薪酬水平。薪酬水平的确定要注重市场外部竞争性和组织内部经济性,在科学的调研的基础上获得数据。 第四,将岗位评价的结果和薪酬水平相结合,确定每一岗位等级和岗位内部档级所对应的薪酬水平。 第五,员工任职能力评估。对员工的任职资格和能力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将员工纳入整个薪酬体系之中。 如此,形成一个组织的薪酬设计。同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组织的特点,整个薪酬体系既能够体现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亦能够体系以人为本,关注员工和组织的长远发展。

《资产评估》第七章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1]甲企业进行评估,有关资料如下: ?①账面债券投资50 000元,是另一企业发行三年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债券,年利率15%,单利记息,评估时点距到期日两年,当时国库券利率为12%。经评估人员分析调查,发行企业经营业绩较好,两年后有还本付息的能力,风险不大,故取2%风险报酬率,以国库券利率作为无风险报酬率,折现率为14% ?②甲企业拥有A企业非上市普通股10 000股,每股面值1元。在持股期间,每年红利一直很稳定,收益率保持在20%左右,经评估人员了解分析,股票发行企业经营比较稳定,管理人员素质及能力较强,今后收益预测中,保持16%的红利收益是有把握的。对折现率的确定,评估人员根据发行企业行业特点及宏观经济情况,确定无风险利率为8%(国库券利率),风险利率为4%,则折现率为12%。 ?③甲企业拥有B厂100万股累积性、非分享性优先股,每股面值100元,股息率为年息17%,评估时,国库券利率为10%,评估人员在B厂进行调查过程中,了解到B厂的资本构成不尽合理,负债率较高,可能会对优先股股息的分配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评估人员对甲企业拥有的B厂的优先股票的风险报酬率定为5%,加上无风险报酬率10%,该优先股的折现率(资本化率)为15%。 ?④甲企业两年前曾与C企业进行联营,协议约定联营期10年,按投资比例分配利润。甲企业投入现金10万元,厂房建筑物作价20万元,总计30万元,甲占C企业总资本的30%。期满时返还厂房投资,房屋年折旧率为5%,残值率5%。评估前两年利润分配情况是:第一年净利润15万元,该企业分得4.5万元;第二年实现净利润20万元,甲企业分得6万元。目前C企业生产已经稳定,今后每年收益率20%是能保证的,期满厂房折余价值10.5万元,尚有8年经营期。经调查分析,折现率定为10%。 ?要求:计算甲企业的评估值。 ?解:(1)债券到期值=50 000×(1+3×15%)=72 500(元) ?债券评估值=72 500×(1+14%)-2=72 500×0.7695=55.789(元) ?(2)非上市普通股评估值=16%×10 000÷12%=13 333(元) ?(3)优先股评估值=100×100×17%÷(10%+5%)=11 333(万元) ?(4)对C企业投资评估值=300 000×20%×5.3349+105 000×0.4665=369 076.5(元) ?(5)甲企业评估总值=55 789+13 333+113 330 000+369 076.5=113768198.5(元) ?[案例分析2]甲企业许可乙企业使用其生产可视对讲电话的专利技术,已知条件如下:甲企业与乙企业共同享用可视对讲电话专利,甲乙企业设计能力分别为150万部和50万部:该专利为甲企业外购,账面价值100万元,已使用4年,尚可使用6年,假设前4年技术类资产累计价格上涨率为15%;该专利对外许可使用对甲企业生产经营有较大影响,由于失去垄断地位,市场竞争会加剧,预计在以后6年,甲企业减少收益按折现值计算为50万元,增加研发费用以提高技术含量、保住市场份额的追加成本按现值计算为20万元。 ?要求:(1)专利与专有技术有什么不同? ?(2)请评估该项专利许可使用的最低收费额(以万元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第七组创新管理案例分析

第七组案例分析: 技术创新管理机制 案例一:龙润茶业:中国茶业第一股的整合创新之路 自2005年龙润集团进入普洱茶行业之后,龙润茶业集团在中国茶业激流勇进,一直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龙润茶业以打造“中国茶第一品牌”为目标,提出“用制药的经验制茶”,依托资本经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茶叶生产加工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将龙润茶打造成为高端政商茶品系列,打破国内茶业市场缺乏高端品牌的现状。 2009年,“中国茶业第一股”破茧而出,龙润茶依托资本经营优势合纵连横,加快了品牌扩张步伐,稳居第一国礼茶,提升品牌至国内第一高端政商茶饮品的地位。龙润的成功,引发业内人士的深层次思考。龙润为何能走进钓鱼台、奥运会、大运会、英国皇宫?它是如何携手著名的火箭投资打造出中国茶业第一股? 整合专业力量以健康普洱的名义建立市场信心 2005年,龙润集团进入普洱茶行业之初,龙润产业集团与云南农业大学联合创办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和云南普洱茶研究院,以高精尖的科研力量,完美整合传统茶文化、制茶工艺、科技、健康、安全卫生等各方面资源,高调宣称“质量普洱”与“健康普洱”,直面当时普洱茶界盛行的“文化普洱”风潮,掀起“健康安全”这一龙润高端政商茶之风,抢占行业先机。 整合政府资源钓鱼台代言,成就唯一国礼茶 2008年龙润茶业推出“极品钓鱼台”,因其优异的品质和严谨的制作工艺而入选钓鱼台国宾馆,成为钓鱼台国宾馆唯一特供普洱茶,龙润也因此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为钓鱼台国宾馆提供特供普洱茶茶品的生产企业。 “极品钓鱼台”由钓鱼台国宾馆冠名特供,成为专供国内外领导与宾客饮用及馈赠的国礼精品。陈久香醇、深韵内涵的极品钓鱼台,秉承茶马古道的茶韵古风与千年神韵,凝聚了茶人智慧,提出了“以茶养茶”的存茶新奇观,彰显和融的人文茶艺风范,成为品质卓越的代表与智者的身份象征。 整合平台优势进驻鸟巢,顺搭世博,快速登上国际大舞台 2008年北京奥运会,龙润茶业第一个走上奥运大舞台,成为08年奥运会茶叶特许生产商,特推出“和谐”、人和”、“地和”、“天和”系列的奥运限量版,以极品普洱茶的姿态,助力奥运,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款中国茶叶制品,让中国茶从此走入了奥运的国际舞台。2010年龙润茶继再次登上世界的舞台,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品生产商,继续传播和发扬中国茶文化。

管理学案例分析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造成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指派和劳动方法不合理;分配不合理;组织和管理不协调;生产设备、销售方法与市场不协调等原因。 采取的措施:工作定额,科学地确定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运用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大批量培训工人;挑选,培训“第一流”工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改进管理方法,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相分离;实行“例外管理”;改变生产模式、更新生产设备、改善销售方法,从而提高效益。 (2)行为管理认为造成生产量下降,缺勤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注重经济效益,强调工人是单纯的“经济人”,致使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采取的措施:强调工人是“社会人”,非单纯的“经纪人”,通过改变人们对管理的方法的思考,视人为法宝;注重从工人的需求、动机、环境等方面对管理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满足员工需求来达到组织目的;处理上下级人员关系,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工作,实行个人负责制;对员工进行培训,激励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避免缺勤等不良现象,从而提高厂内效益。 (3)定量管理思想 (4)权变管理思想 案例一、艾森豪威尔的英明决策 1944年6月4日,盟军集中45个师、一万多架飞机、几千艘战舰,即将开始规模宏大的诺曼底登陆作战。就在这关键时刻,在大西洋上的气象船和气象飞机却发来令人困扰的消息:今后三天,英吉利海峡将在低压槽控制下,舰船出航十分危险。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面对气候恶劣的海峡一筹莫展。盟军司令部的司令官们都知道,登陆战发起的“D”日,对气象、天文和潮汐等自然因素条件都有要求。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时,盟军联合气象组负责人、气象学家斯塔格提出了一份预报,有一个冷锋正向英吉利海峡移动,在冷锋过后和低压槽到来之前,可能会出现一段好转的天气。当时,联合气象组对6日的天气又作了一次较为详细的预报:上午晴,夜间转阴。这种天气虽不理想,但能满足登陆的起码条件。艾森豪威尔沉思片刻,果断做出最后决定:“好,我们行动吧!”后来虽因天气不好,使盟军空降兵损失了60%的装备,汹涌的海浪使一些登陆舰沉没,轰炸投弹效果差,但诺曼底登陆战一举成功,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问题: 1、从决策目标的要求看,案例中所体现的决策属于哪种类型?这一决策有何特点? 2、你如何评价艾森豪威尔的决策? 要点:1、从决策目标的要求来看,案例中所体现的决策属于满意决策。满意决策是指在现实条件下求得满意目标的决策。就管理领域来看,由于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和目标的复杂性,绝对最优目标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决策通常都是满意决策,即相对“最优决策”,在现实条件下,力求选择最佳决策方案。 2、这个事例说明艾森豪威尔在选择登陆日即“D”日时,并没有追求十全十美,他们选择的“D”日—6月6日并不理想,强风、低云,诺曼底海滩上的海雾,这对登陆是不利的,但6月6日的天气状况能满足登陆的起码要求,所以选择6月6日为“D”日,符合“满意准则”。反之,如艾森豪威尔为找一个适合登陆的十全十美的好天气而延期登陆,后果将不堪设想,诺曼底登陆很可能化为泡影,这将给战争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战争结束时间将推迟,盟军将会付出更多代价。从这个角度看,艾森豪威尔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

第七章 事故案例分析

第七章事故案例分析 第一节概述 一、事故的定义和分类 事故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以外事件,这些事件会造成生产活动的暂时中断或永久中止,并会引起人员伤亡或(和)财产的损失。事故的产生可能造成的结果包括:①人员受到伤害,且物遭受损失;②人受到伤害,物未受损失;③人未受伤害,物遭受损失;④人和物都没有损害,只有时间或间接的经济损失。 1.按人在事故原因中承担的责任分类 事故的发生通常都有人的因素,按人在事故原因中承担的责任,可以将其划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两大类。 (1)责任事故 责任事故是指人们在生产工作中不执行有关安全法规,违反规章制度(包括领导人员违章指挥和职工违章作业)而发生的事故。 (2)非责任事故 非责任事故分为以下两种:①自然事故②技术事故 2.按造成的人员伤害情况分类 事故按造成的人员伤害情况可分为伤亡事故和非伤亡事故。 (1)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害或急性中毒的事故等突然使人体组织受到损伤或某些器官

失去正常机能,致使负伤机体立即中断工作,甚至中止生命的事故。按伤害程度和伤亡人数,事故可以分为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和特重大事故。 (2)非伤亡事故 非伤亡事故是指企业在生产活动中,由于生产技术管理不善、个别职工违章、设备缺陷及自然因素等原因,造成的生产中断、设备损坏等,但无人员伤亡的事故。 3.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 按照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煤炭企业将伤亡事故分为以下8类: (1)顶板事故(2)瓦斯事故(3)机电事故 (4)运输事故(5)火药爆炸事故(6)水害事故 (7)火灾事故(8)其他(以上七类事故以外的事故)。 二、事故发生的规律 事故发生的一个最重要的规律就是事故三角形法则,这是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通过统计55万件机械事故后得出的规律。如下图,每发生330起事故,其中就有300起属于未产生伤亡的事故,29起仅引起轻伤的事故,1起重伤或死亡事故。 插图

管理学案例分析题答案

案例分析题 1、北斗公司刘总经理在一次职业培训中学习到很多目标管理的内容。他对于这种理论逻辑上的简单清晰及其预期的收益印象非常深刻。因此,他决定在公司内部实施这种管理方法。首先他需要为公司的各部门制定工作目标。刘总认为:由于各部门的目标决定了整个公司的业绩,因此应该由他本人为他们确定较高目标。确定了目标之后,他就把目标下发给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要求他们如期完成,并口头说明在计划完成后要按照目标的要求进行考核和奖惩。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中层经理在收到任务书的第二天,就集体上书表示无法接受这些目标,致使目标管理方案无法顺利实施。刘总感到很困惑。 要求:根据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目标管理实施的过程,分析刘总的做法存在哪些问题?他应该如何更好地实施目标管理? 答:(1) 目标管理是指组织的最高领导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要制订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所需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以至于每个职工根据上级制订的目标,分别制订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考核的依据。 根据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实施程序,刘总犯了以下几方面的错误: ①对于如何制订合适的目标体系认识错误,他以为目标只需要他一个人制订就行了。 ②对于目标到底订多高认识错误,他认为目标越高越好。 ③在实施目标管理时,没有给予下属相应的权力。 ④没有鼓励下属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⑤考核和奖酬机构没有制度化,仅停留在口头上,对下属无相应的激励和制约作用。 (2)为了更好地实施目标管理,刘总必须遵循科学的工作程序,并且注意实施中的一些具体方式: ①要有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目标的制订必须是一个上下级共同参与、反复协商的过程。不是由上级独自决定的。制定的目标不要过高或过低。一般目标要略高于执行者的能力水平。 ②组织实施。目标既定,主管人员就应放手把权力交给下级成员,鼓励他们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③反馈绩效,检验结果。对各级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取得结果,要及时地进行检查和评价,并且根据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④新的循环。再制定新的目标,开展新的循环。 2、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可以发现存在各种沟通问题。如某公司领导经常召开高层会议,但很少向公司广大员工传递会议精神,造成员工私下议论纷纷,小道消息在企业中盛行,影响正常工作的进行。还有的公司领导习惯于让员工到办公室汇报工作,并对其工作作出指示。但每当听到不好的消息,他都大发脾气并对汇报者严厉批评。渐渐地他听到的消息都变得令他欢欣鼓舞,他对公司业绩充满信心。但是年终的财务报表揭示的公司实际业绩却与其预想相差甚远……。

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第七章

第七章 案例分析 【案例7.1】 为了研究1955—1974年期间美国制造业库存量Y 和销售额X 的关系,我们在例7.3中采用了经验加权法估计分布滞后模型。尽管经验加权法具有一些优点,但是设置权数的主观随意性较大,要求分析者对实际问题的特征有比较透彻的了解。下面用阿尔蒙法估计如下有限分布滞后模型: t t t t t t u X X X X Y +++++=---3322110ββββα 将系数i β(i =0,1,2,3)用二次多项式近似,即 00αβ= 2101αααβ++= 210242αααβ++= 210393αααβ++= 则原模型可变为 t t t t t u Z Z Z Y ++++=221100αααα 其中 3 212321132109432---------++=++=+++=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X X X Z X X X Z X X X X Z 在Eviews 工作文件中输入X 和Y 的数据,在工作文件窗口中点击“Genr ”工具栏,出现对话框,输入生成变量Z 0t 的公式,点击“OK ”;类似,可生成Z 1t 、Z 2t 变量的数据。进入Equation Specification 对话栏,键入回归方程形式 Y C Z0 Z1 Z2 点击“OK ”,显示回归结果(见表7.2)。 表7.2

表中Z0、 Z1、Z2对应的系数分别为210ααα、、的估计值210? ??ααα、、。将它们代入 分布滞后系数的阿尔蒙多项式中,可计算出 3210????ββββ、、、的估计值为: -0.522)432155.0(9902049.03661248.0?9?3??0.736725)432155.0(4902049.02661248.0?4?2?? 1.131142)432155.0(902049.0661248.0????661248.0??2101 2101 2101 00 =-?+?+=++==-?+?+=++==-++=++===αααβαααβαααβαβ 从而,分布滞后模型的最终估计式为: 32155495.076178.015686.1630281.0419601.6----+++-=t t t t t X X X X Y 在实际应用中,Eviews 提供了多项式分布滞后指令“PDL ”用于估计分布滞后模型。下面结合本例给出操作过程: 在Eviews 中输入X 和Y 的数据,进入Equation Specification 对话栏,键入方程形式 Y C PDL(X, 3, 2) 其中,“PDL 指令”表示进行多项式分布滞后(Polynomial Distributed Lags )模型的估计,括号中的3表示X 的分布滞后长度,2表示多项式的阶数。在Estimation Settings 栏中选择Least Squares(最小二乘法),点击OK ,屏幕将显示回归分析结果(见表7.3)。 表 7.3 需要指出的是,用“PDL ”估计分布滞后模型时,Eviews 所采用的滞后系数多项式变换不是形如(7.4)式的阿尔蒙多项式,而是阿尔蒙多项式的派生形式。因此,输出结果中PDL01、PDL02、PDL03对应的估计系数不是阿尔蒙多项式

管理案例分析作业及答案

《管理案例分析》作业1 一.填空题: 1.管理的特征有:、、、 、。 2、计划工作的特征是:、、、、。 3.激励的过程:、、。 4.团队的精神功能有:、、、、。 5、沟通的过程有:、、、 、。 6.管理者的技能有; 、、 . 二.多项选择题 1.管理的职能是()。 A.组织 B.计划 C.控制 D.领导 2.领导的模型有()。 A.特性模型 B.跨文化模型 C.行为模型 D.权变模型 3.当顾客()时,顾客的讨价还价能力大,对组织不利。 A.有竞争者 B. 可以轻易地到别处购买 C.进行大宗购买 D.进入障碍多4.奥尔德弗的ERG理论所指的人的三种需要是()。 A.关系需要 B. 成长需要 C. 存在需要 D.安全需要 5.决定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有()。 A.组织环境 B.战略 C. 人力资源 D. 技术 6. 沟通的类型() A.口头通知 B.书面沟通 C.非语言沟通 D.电子媒介 三.名词解释 1.管理:

2.领导影响力 3.激励 4.群体 二、简答题 1.计划工作的程序是什么? 2.影响有效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管理案例分析》作业2 填空题: 1.组织变革大致分为三类: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将组织变革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阶段组成的阶段性变革模式. 3.弗鲁姆期望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4.谢里夫的实验发现了影响群体规范的几个主要心理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控制的基本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简答题: 1.战略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2.人力资源管理的用人原则是什么? 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中有效领导方式的选择方法?

无领导小组讨论经典案例(有分析,强烈推荐)

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推荐) 面试,小组讨论,无领导小组,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有分析) 一些结论和经验 开始就要有人提出计时,合理安排每部分讨论的时间规划。 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无意识的小动作应该尽量避免,像转笔之类。 在讨论过程中观点不同时如何更好地顺大流,又不让人看出你是人云亦云。 案例1 题目如下:现在发生海难,一游艇上有八名游客等待救援,但是现在直升飞机每次只能够救一个人。游艇已坏,不停漏水。寒冷的冬天,刺骨的海水。游客情况: 1.将军,男,69岁,身经百战; 2.外科医生,女,41岁,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3.大学生,男,19岁,家境贫寒,参加国际奥数获奖; 4.大学教授,50岁,正主持一个科学领域的项目研究; 5.运动员,女,23岁,奥运金牌获得者; 6.经理人,35岁,擅长管理,曾将一大型企业扭亏为盈; 7.小学校长,53岁,男,劳动模范,五一奖章获得者; 8.中学教师,女,47岁,桃李满天下,教学经验丰富。 请将这八名游客按照营救的先后顺序排序。(3分钟的阅题时间,1分钟的自我观点陈述,15分钟的小组讨论,1分钟的总结陈词) 说实话,真正实战的时候,发现三分钟很短。在面试官”提示还有一分钟 的时候,我只决定先救大学教授,经理人,校长和老师,同时肯定地让运动员垫后,而医

生,大学生,将军始终难以抉择。在最后的收官阶段,脑海中概念还是比较模糊。因此当silent询问有谁想先讲的时候,我犹豫了。而机会,落在了JL身上,她在第一次的小组讨论中就展现出非凡的实力和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很好地抓住表现的机会。 排序需要标准,当游戏规则确定之后自然就可以玩。她的标准有两个: 一:对社会的贡献。二:自救能力。在这样的标准下,教授,大学生,教师等排得较前。 而我在听完的陈述之后就觉得,这样的排序,跟我自己的答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而前两个标准,也是不谋而合。因此,为了表示和她的不同,我加上了年龄以及性别的第三个衡量标准。但自我感觉在陈述的时候十分紧张,排序是排出来了,理由也稍微有点到,但一种展示的姿态无法较好表现。 RN的结论几乎跟我们相反,大学生排在最前,运动员也得以位列 三。而教师则垫底。当然,她也有自己的标准,而标准,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可见,标准相同的时候,由于细节方面没有考虑,结论也会大相庭径。 以下,是我们小组大概的讨论过程: JL 一开始就提出利用其中前三分钟进行标准的重新确定,这是最重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在订立标准的时候,其实难度不算大,在这样的问题下,对社会的贡献”是我们的首选,而自救能力”也毫无意外紧跟在后面,最后考虑的是年龄以及性别等因素。 RN提出可以将里面的人进行分类。这也是接下来应该做的步骤。我们的讨论结果是:教授和大学生属于科技类”经理人归入经济类”医生当属医学类”而教育类”的则有校长,老师。最后,将军和运动员并入无人认领领域”当作例外进行考虑。 在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前提下,再将分类进行排序: 科技,经济,教育,医学,例外。(原因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建国军民,教育为先,国家要发展,还靠新一代;医学,例外,屈后) 科技,教授和大学生。教授先救,原因:1.他老(讨论中忘记提及年龄);

组织结构设计案例分析.doc

组织结构分析: 日产汽车起死回生和华为的危机感 (职业经理人十四期) 第七小组

组织结构设计案例分析: 如何设计组织结构 一、企业的大树模型 随着企业规模和管理幅度的不断扩大,企业有必要重新整合内外部资源,系统性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和将要面临的问题,由此构建了企业的大树模型。 其中,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是首要性的问题,它们犹如大树的根,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地成长。由于企业文化可以为战略实施提供行为导向,企业理念文化具有独特的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约束功能,因此企业文化日益成为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战略相互适应和协调。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既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可能成为制约企业战略实施的因素。当企业新的战略要求企业文化与之相配合时,企业原有文化的变革速度却往往较慢,很难马上对新战略做出反应,这时企业原有文化就可能成为实施企业新战略的阻力,因此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新旧文化更替和协调是战略实施获得成功的保证。 在企业的具体问题中,组织结构是第一步要考虑的,它犹如大树的躯干,决定了企业能否枝繁叶茂。营销、研发、生产、人力、总务、财务等共同构成了大树的主枝,同时,将主枝间衔接起来的核心流程的流向又决定于组织结构。以做事为主线,以各部门、科室、班组、员工为分枝,以岗位责任制(包含岗位工作指引)、标准作业书、操作规程、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等为叶。 从大树发展的角度来说,若根不够深、躯干不够粗,再好的树叶也会枯萎,更不要说供应能量给大树了,那么,大树就不能正常生长。企业就好比一棵大树,

不断从土壤中汲取养分,经过严寒酷暑的考验,茁壮成长。 二、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1、拔高原则 在为企业进行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时,必须遵循拔高原则,即整体设计应紧扣企业的发展战略,充分考虑企业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规模、技术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等,为企业提供一个几年内相对稳定且实用的平台。 2、优化原则 任何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组织的外部环境必然会对内部的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企业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要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使企业组织结构适应于外部环境,谋求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3、均衡原则 企业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应力求均衡,不能因为企业现阶段没有要求而合并部门和职能,在企业运行一段时间后又要重新进行设计,一句话:职能不能没有,岗位可以合并。 4、重点原则 随着企业的发展,会因环境的变化而使组织中各项工作完成的难易程度以及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发生变化,企业的工作中心和职能部门的重要性亦随之变化,因此在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时,要突出企业现阶段的重点工作和重点部门。 5、人本原则 设计企业组织结构前要综合考虑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以及企业未来几年对人力资源素质、数量等方面的需求,以人为本进行设计,切忌拿所谓先进的

相关主题